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5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数据和图表是很宝贵的东西,等闲是不能给人看的。
尤其是图表,远比数据要宝贵的多。
因为数据好造假,图表却是不好造假的。
SCI级的论文,基本都是需要图表的,好一点的论文,放4张图表都是少不了的。当然,图表造假的也是有的,但是,图表是通过数字画出来的,或者像是现在,用电子显微镜拍出来的,造假的成本可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某些时候,证明有没有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困难的事。
比如说,杨锐现在要是拿出电子显微镜拍出来的照片,他甚至不用给大家看具体的内容,都已经泄露了大量的信息了。什么样的信息?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照片,是能够证明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的。
这本身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了,说明任何实验室,都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上投入巨资了。
所谓的后发优势就在于此。在离子通道实验室证明此事之前,虽然也有实验室在用电子显微镜给G蛋白偶联受体拍照,但他们只是将此看做是一条路径而已。
没人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踩得通,由此可见,要走这条路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机会成本的。
向西行驶可以抵达东方,并环球一周只要证明环球航行可行,后续者的工作就容易的多了,最起码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无用功,而且,可以为此而增加投入以提高成功率。
相比起未知的迷惑,已知的困难要简单多了。
马乔利却没想到杨锐防护的如此之严,颇有些不喜的道:“杨主任,做出了成果,您总是要发表的,我们也是有些好奇。你们既然做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是否就此开展了三维结构的研究?”
“是。”杨锐只是回答了一个词。
兰瑟罗特见杨锐是真的不想聊这个话题,忙打断道:“手里的这篇文章,我们今天大概都看不完了,不如先到这里,我们看完了这篇论文,再聊其他的话题。”
“对,先看晶体结构的论文吧。”其他人也在打着圆场。
马乔利撇撇嘴,道:“那我们今天就先回去了。”
说着,就见他扬起了论文,有要走的意思。
“你们手里的论文,既不能带出离子通道实验室,也不能做记录。当然,欢迎你们明天还来离子通道实验室。”杨锐的语气有些生硬。
“只能在这里看吗?”马乔利抬手看看表,道:“时间太晚了,我们明天还有其他的活动。”
“你们可以等有空闲的时候再来看,我们随时欢迎。”
马乔利脸色冰冷的道:“杨锐先生,您是担心我们泄露了您的论文吗?”
这样的几率当然是很低的,但不能说是没有的。
G蛋白偶联受体这样的项目,随便一家实验室的投入都是几百上千万美元。80年代的上千万美元,那是真正的绿美金硬通货,放在落后点的地方,都够发动一场战争了。
在论文正式发表以前,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正常的实验室,能够让你阅读成品论文就不错了,拿走根本是不可能的。
就是现在,拿出未发表的论文,也是杨锐看在他们是瑞典科学家的份上。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我相信各位,但是,实验室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大家应当能够理解的。”杨锐停顿了一下,道:“今天本来是想请诸位参观一下我们的实验室的,没想到重复实验正好做出结果,如果再等待一段时间的话,你们应该就能在公开期刊上见到我们的论文了。”
言下之意,能看看,不能看就等公开期刊了。
马乔利听懂了,不禁有些不高兴。
但是,要说就此离去,马乔利更不乐意。
时至今日,他的工作就是看论文了。
眼下有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摆在眼前,马乔利无论如何都是不愿意放弃的。
若是此论文真的解决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问题,那就是妥妥的诺奖级的论文,马乔利不仅需要第一时间了解,还希望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的论文。
学术界的评论家比文艺界的评论家难混多了,这是难得的机会。
当然,若是此文没有解决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问题,更有甚至,还有疏漏的话,那就……更好了。
马乔利绝对不介意借此而成名。
马乔利的表情阴晴不定,过了会儿,问道:“如果杨锐先生坚持的话,我们会在你的实验室里阅读你的论文。”
“感谢。”杨锐点点头。
马乔利再道:“既然已经在了实验室里了,我们是否能查看你们一应实验仪器和材料。”
“那是不可能的,马乔利博士。”杨锐的表情没什么变化。
如果论文已经发表了,检查仪器材料也是很过分的事,更不用说论文发表以前了。
苏先凯和范振龙却是大为紧张。
他们不是不理解杨锐的决定,只是对两人争锋相对的局势感到紧张。
照理说,杨锐为了交好瑞典人,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了,怎么到了面对面的时候,又拿乔起来。
苏先凯心里着急,悄悄的挪移到许正平身边,用手肘碰了他一下,在耳边道:“提醒一下杨主任吧,别给弄僵了。”
许正平笑眯眯的看了苏先凯一眼,优越感爆棚的道:“你呀,还是太年轻。”
“啊?”苏先凯迷惑了。
许正平小声对苏先凯耳语道:“人家看得起咱,是因为咱手里的研究成果,不是因为态度。其他事不论,谈成果的时候,怎么能软呢。”
苏先凯有些理解,还是有些不理解的点点头。
许正平也不纠结,心情轻松的看向前方。
兰瑟罗特和马乔利等人商量片刻,不再多提要求,当场将论文拆散了,分配起来。
要通过单纯的阅读来判断论文的价值,相比做重复实验来说,那是要困难多了,不过,大部分的论文都是这样做的,若非如此,也不能有如许多的假论文诞生了。
杨锐喊了几名学生给他们端茶倒水,又将实验室划分了区块出来,就不再多言了。
研究者与研究评论者,就像是明星与狗仔的关系一样,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如马乔利这样的学者,他们的精力就放在研究其他学者身上,经过他们研究的学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含金量也会增加,最起码属于不易被证伪的类型。
但是,被他们直剑刺死的学者,也不在少数的。
长长的论文分解了出来,被多名学者秉烛夜读,包括化学方向的学者,都得到了一两页纸。
唯独物理学家们,吃饱了火锅,坐在后院里,喝着茶,仰望星空,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话:
“那是摩羯座阿尔法星吧。”
“我眼睛坏了,看不清楚了。”
“摩羯座的小姑娘性格很好呢。”
“是吗?”
“上次去鹿特丹遇到一个摩羯座的,红色的头发,丰润的嘴唇,臀部翘的像是阿尔法1号星……”
……
(本章完)
第1337章 举荐
天色微明,兰瑟罗特端着一杯咖啡,递给马乔利,并问道:“怎么样?”
“读完了。”马乔利一只手抓着论文,一只手接过了咖啡。
兰瑟罗特抿了一口自己的咖啡,又问:“怎么样?”
马乔利摇摇头,没有说话。
旁边的几个人都看了过来,有人立即问:“哪里出了问题?”
马乔利笑笑,继续喝咖啡,看论文。
兰瑟罗特一看,摆摆手道:“大家都吃早饭吧,让马乔利再看看。”
其他人都安静了下来,喝咖啡的喝咖啡,补眠的补眠,选择吃早餐的却很少。
昨天晚上的火锅,还在他们胃里肆虐呢。
马乔利缓慢而坚定的将咖啡喝完,眼睛都没有离开论文。
马乔利会站出来,也是有资本的。
他理所当然的变成了论文的总核查人,不仅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几页纸的阅读,还总览全局,对其他人完成的阅读再做审核。
在场的瑞典人也都没有反抗,顺从的让马乔利做事,这种默契显然不是一天两天培养出来,说明马乔利虽然不是这里最出名的瑞典生物学家,但却很可能是最出名的研究评论者。
总览全局的做法,带来的是对全局的了解。
马乔利是第一个读完了杨锐的论文的人,结果却让他久久的陷入震撼。
“兰瑟罗特,你读过诺奖的论文吗?”马乔利说的很省略,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理解。
兰瑟洛特知道他的意思是作为第一人读,于是瞅了一眼马乔利手里的论文,道:“始终没有这样的荣幸。”
马乔利吁了一口气,道:“我也是第一次。”
兰瑟洛特笑了,道:“恭喜你,成为第一篇读到它的人。也许杨锐能借此在千禧年前获得诺贝尔奖?”
现在距离千禧年也就是13年了,以诺奖的评选节奏来说,13年可谓是一闪而过。
马乔利一晒,道:“只是千禧年吗?”
“恩?”
“读了诺贝尔奖级的论文,你知道最大的难度是什么吗?”马乔利缓缓的放下了论文,目视前方,难以抉择。
兰瑟洛特配合的道:“是什么?”
“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现在说,这篇论文没有问题,它真的拿到诺奖的,我该怎么办。”马乔利顿了一下,道:“我不是说他一定会以这篇论文获奖,但是,他真的会获奖的。”
对于在卡瑟琳医学院工作的教授们来说,诺奖的颁发简直熟记于心。
一些诺奖获得者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发现和发明而获奖的,例如穆里斯当年获得PCR,或者X光的颁奖等等,都有非常清晰的获奖理由。
另外一些获奖者就相对含糊了,譬如6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维格纳,“因其对原子核及其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基本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运用”。
简而言之,这就是终身成就奖了。
马乔利话里的意思,就是杨锐即使不因为PCR获奖,即使不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获奖,他也有可能获奖。
这样的学者,在日益激烈的诺奖争夺战中,天生是具有优势的。
他还很年轻。
年轻更是优势。
年轻就意味着活的久,等得起。
20多岁的杨锐,不等到年老色衰,就将成为生物学领域的霸主,这个时间通常需要二三十年的发酵,到了那个时候,诺奖更不可能无视杨锐的存在。
从马乔利的角度来说,只要杨锐有可能获得诺奖,他就面临着两难选择。
马乔利定了定神,又开腔道:“我突然有点后悔看这篇论文。”
“我以为你一直在期待这样一篇论文呢。”兰瑟洛特知道马乔利想要什么,只坐在旁边开解。
“我也以为是这样的。”
“所以呢。”
“我曾经很喜欢为论文撰写者开脱,他们的错误也许是无心之失,他们也许只是对问题的看法有不同,后来我不这样做了。”
“哦?”
“因为我一旦撰写了论文,为某篇论文背书的话,我就要为它背书一生,或许还不止是论文本身,还得是论文的作者。”马乔利顿了一下,语速加快道:“兰瑟洛特,如果我现在点头的话,我或许就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维护杨锐的声望了。”
这就是研究者与研究者之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与明星和狗仔不同的地方了。
学术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色的。
它们会掩藏起来,就像欧里几何那样,但是,当需求出现的时候,它依旧会跳出来,且是以本来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就像是登月计划的时候,依旧会用到欧里几何那样。
以千年为计,而千年不朽。
普通的学者和它们的研究题材,也许会被掩埋终身,然而,诺奖级的成果不该如此。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会被掩藏,他们的成果更不会。
但是,任何一名诺奖获得者,伴随着他终身的荣誉的,更是终身的攻击。
再完美的学术成果,在与诺奖挂钩以后,都会遭遇到苛刻乃至于无稽的攻击。在这个能量守恒定律都不断被人挑战的年代,没有什么学术成果能独善其身。
维护正确的科学理论的工作,往大里说,是属于全人类的责任,往小里说,它也不仅属于发明和发现者本人,更属于推广和认可该发明发现的人们的责任。
如果马乔利承认手上的这篇论文,他就要做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与反对者抗争的准备。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件很令人骄傲的事,只不过,马乔利不熟悉杨锐,对于是否承担一生的责任,还拿捏不定。
兰瑟洛特“啪”的合上了论文,道:“你如果不愿出面的话,就交给我好了。”
马乔利的眉毛唰的就竖起来了:“兰瑟罗特!”
“别着急。”兰瑟洛特耸耸肩,声音放缓了些,笑道:“按照我们之前说好的,决定权在你手,但你如果不要的话,我就接手。”
马乔利的表情这才缓和下来,过了会儿,道:“你有没有在这论文中找到疏漏?”
兰瑟罗特不答反问,道:“你呢?”
马乔利笑了起来。这就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了,谁都想成功的举荐某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承受审查不严的后果。
二战以后的诺贝尔奖评选,虽然经常有一些令人不满的地方,但是,除了******这种没用的东西以外,其他的奖项,基本没有出过太大的偏差。
马乔利沉吟了起来,又将杨锐的论文从头到尾的阅读了起来。
兰瑟罗特亦是如此。
举荐说起来就是一句话的事,却远非一句话所能涵盖的。
举荐有功的背后,就是举荐有罪。
一名涉足诺贝尔奖事务的学者,做错一次,就足以毁灭清誉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乔利突然站了起来。
兰瑟罗特抬起头来,看着他,问:“想好了?”
“想好了。”马乔利的声音沉稳,对旁边的翻译道:“我想和杨锐先生谈一谈。”
第1338章 谁敢抢走我的杨锐
杨锐到中午时间,才抽出时间与马乔利见面。
他身后的实验室里正在做三维结构的验证实验,一旦成功,就意味着他攻克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三阶段,妥妥的又是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而且,在87年的时间里,攻克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这份难度本身也是逆天的。
到了这个时候,杨锐已经感受到诺奖在向自己招手了。
同样振奋的还有谷强。他自知沾不到诺奖的边,但是,能够在一篇NCS级的期刊上再次署名,由此带来的荣誉是极其丰满的。
苏先凯、范振龙等人已经忍不住向杨锐道贺了。
杨锐亦是喜气洋洋的。
实验室全体都喜气洋洋的。
说起来,自从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做出来以后,离子通道实验室在三维结构方面的投入是相当不少的,谷强固然是开启了天赋强运,但是,他的强运是开启在两个前提上的。
第一,离子通道实验室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晶体结构的研究,有了开展电子显微镜扫描的前提。
第二,杨锐确定了电子显微镜扫描之可行,然后孤注一掷的采用了电子显微镜扫描。
全球做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的实验室也有一些个了,但它们没有一个能达到这两个条件。
就是有撞大运决定采用电子显微镜的实验室,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也远远不如杨锐。
在87年,电子显微镜还是很贵的,而杨锐在离子通道实验室草创时期,就已经采购了一台,后来又买了一台更好的,自然也就是更贵的,两份花费就得上百万美元。进入第三阶段以后,杨锐更是租用了一台更好更贵的,并配备了两个小组,专攻电子显微镜。
仪器的成本超过200万,通常意味着单次使用的成本也会高的离谱,实际上也是如此,为了应对如此清晰的电子显微镜,试剂的纯净度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每天上万元人民币和上千美元的投入亦是必不可少的。
这笔钱对于国际顶级实验室并不能说是高昂,但是,考虑到这仅仅只是一个项目的分支方向,那就有些过高了。
正常的实验室,在没有正式确定方向以前,是不会花费这么多钱在一条岔路上的。
科研的岔路太多了,同样是扫描G蛋白偶联受体,究竟是像当年玩弄DNA一样,搞晶体化之后再X光,还是用电子显微镜,又或者用核磁共振,再或者是用某种化学方式?
可供选择的路线如此之多,然而,这里可没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倒是花费巨万之后,碰到鬼打墙的多。
采用了电子显微镜之后,其本身遇到的问题也是很不少的。
要得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就像是要得到一栋大厦的三维结构,电子显微镜的扫描不仅要得到轮廓,各种开口和电梯的位置,还要对内部有所猜测,这些内容,此前都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
就最终结果来看,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起码能写成一大三小,共四篇论文。
四篇论文自然都是有资格上CNS的,只是深度和广度不同,未来的期许不同而已。
G蛋白偶联受体的第二阶段,晶体结构方面也是四篇论文。
杨锐交给马乔利的是第一篇大论文,整体阐述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剩下的三篇就是分置各项了。
以正常的实验室进度来说,做一个类似的大项目,花费三四年时间者居多,若是两年就做出来,得四篇CNS级的论文,那就是大赚。若是四年做出来就不亏,更久的项目其实更常见,不过,算上边际效应,6年出4篇论文都是能忍的。
至于几个月就出4篇论文,还有一篇超豪华的大论文,这就属于杨锐的金手指光环的作用了,却是其他人比拟不了的。
“杨锐先生的心情很不错呀。”马乔利放下已显寡淡的茶水,瞅着杨锐过来,就连忙站了起来,与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
杨锐点点头,道:“最近的实验都很顺利。”
“恭喜。”
“谢谢。”
“杨锐先生……唉,这个称呼真是困难,听说您目前还在读书?”马乔利说着寒暄的话。瑞典人是不寒暄的,但在有必要的时候,瑞典人也可以学着外国人那样寒暄。
杨锐点点头,道:“我还没有拿到学士学位,过了暑假才是大四。”
马乔利的嘴角抽动两下,道:“我见过的科学家也不少了,但是,能达到您目前的科研水平的,没有一位是30岁以下的。”
“这算是发展中国家的红利吧。”杨锐淡淡的道:“中国的科学研究与经济都正在发展当中,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马乔利听着点头,倒是并无所谓杨锐说什么。
他观察着杨锐的表情,等杨锐说过,方道:“杨锐先生,我与同事们,刚才仔细阅读了您的论文,不得不说,非常精彩。”
杨锐瞅了一眼马乔利的黑眼圈,知道他一晚上没睡,笑笑道:“能得到瑞典科学家的称赞,我也就可以放心的投稿了。”
“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是否可以帮您推荐一家期刊社?”马乔利抓住机会,赶紧说话。
杨锐抬了抬眉毛,问:“您想推荐哪一家?”
“我与《自然》期刊社的加文杰里米关系很好,如果您愿意投稿《自然》的话,我可以帮忙。”马乔利非常殷勤的做介绍,而这种事,科学家们通常是很少做的。
学术期刊的编辑对于是否刊登论文是有一定权力的,但是,越大的期刊社,编辑的决定权就越小。像是《自然》、《科学》这样的期刊,可以说是全球学者都会关心的,同行评审的范围也是非常广的,编辑本身的推荐都不一定有效,社外人的推荐就更弱了。
另一方面,像是杨锐这样的学者,之前在《自然》刊登过文章,自然也有熟悉的编辑,投稿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去拉关系了。
杨锐怀疑的看向马乔利,道:“我还没有决定在哪家期刊投稿。”
“当然,当然。”马乔利微微一笑,道:“但我推荐杰里米,并不是因为他在《自然》工作,更主要的是,他与我一样,都是瑞典人。”
“哦。”
“杰里米博士在诺贝尔奖事务中,能够发挥相当的影响力。”马乔利终于捅破了窗户纸,且道:“我与杰里米博士有多年的合作,我们的共同推荐,能够帮助您走上更大的舞台。杨锐先生,如果能让我们推荐您的这篇论文,将是我们的荣幸。”
他说的不卑不亢,也是练出来的手艺了。
而在内心里,马乔利亦有淡淡的傲娇。
但凡是有志于诺贝尔奖的学者,都很清楚在诺贝尔奖事务中,发挥影响力是多难得的事。
马乔利相信,杨锐就算不立即跪舔上来,也会展示出前倨后恭的模样的。
当然,马乔利会好好的安抚眼前的年轻人他为了这一刻,已经准备了三十年了。
“马乔利博士。”杨锐的语气略显真诚了一些,道:“非常感谢您的青睐,但是,在宣传方面,我已经有了瑞典的支持者。”
杨锐没有提诺贝尔奖这个词,他也用不着提。
马乔利一愣,问:“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