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现在分外的体会到了,杨锐提出三分之二的经费要求的时候的心情。三分之二的经费要求,只存在于未得诺奖的状态下,一旦杨锐得到诺奖,他想要更改经费分配,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卫生部的经费委员会,教育部的经费委员会,863计划的经费委员会,甚至中科院的生物学部,难道真能顶得住杨锐、蔡教授和伍洪波组成的集团?
蔡教授掌舵的北大生物系和伍洪波代表的中科院遗传生物所已经够强了,再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做箭头,何至于无往而不利。
杨锐当初要三分之二的经费,也不是给自己要的,他实际上要的是三分之二的经费分配权,除了给自己所用的部分之外,他还要负责给身边人争取经费,最重要的是,他需要给自己看好的方向争取经费。
这其实是很国际化的行为,就像是光的波动说和光的粒子说大战的时候,波动派掌握的经费显然只会给波动派的学者,让其用经费证明波动派的宇宙真理恒不变的,而不是相反。
学术争端只存在于学术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因为学术并不仅存于学术,还连带着经费和科学家本身。对于一个小国来说,学术争端最终一定会演化成一个或者两个学术派别,并争执不休。大国的派别也不见得会多多少,往更大的方向说,在大部分问题上,全世界的科学家也只需要一两个方向就可以了。
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所能提供的资源有限,方向终究也是有限的。
美国人的曼哈顿计划可以看做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在二战如此紧张的时期,曼哈顿计划投入的资金总量,比大部分国家上百年的科研经费都多,若以和平时期的开支论,千亿美元都不能说多,即使如此,曼哈顿计划的经费依旧紧张,学术争端依旧不可避免。
最终炸在广岛的“小男孩”是枪式原子弹,炸在长崎的“胖子”是内爆式原子弹,两者的设计截然不同,等于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出了两种不同的原子弹。这固然是美国人财大气粗,但也可以看出学术争端的必然性,战争期间都无法用理论和语言弥补的裂缝,又如何能在和平时期的不同机构间轻易的消除呢。
中国的生物学远远称不上昌盛,最终的研究方向,就只能是一个或两个主力,尤其是在经费困难的年代里,更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否则的话,大家想要的方向都可以申请经费了,结果不过又是摊大饼而已。
杨锐如果拿走三分之二的经费,代表他能决定国内起码一半的生物学科研方向,因为他就等于间接掌握了一大笔的国家经费,这笔钱他是不会全部用给自己的,但其他人要用,不可避免的要受他的影响,双方得有起码的共通点,你不能做我认为没前途的方向,甚至错误的方向至于这样做是不是有些霸道,当然是很霸道了,谁让你水平不够,资格不行呢。
就等于说,未来的中国生物学界,若是要发生枪式还是内爆式之争,拿到三分之二的经费的杨锐是有相当的决定权的,不说排除异己,至少也能分庭抗礼。
当然,这些都是在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的设想,如今杨锐获得了诺贝尔奖,再扯什么三分之二就显得无稽了。
杨锐可不是那种在国外留学回来,在国内没什么根基的海归派。北大原本就是国内生物系最强高校和研究机构,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就是中科院,杨锐现在有蔡教授和伍洪波的支持,隐约间还有朱院士的照拂,眼瞅着就是赢家通吃的架势。
老方和葛兴邦等人此前也是看出了这种可能,所以才极力抗争。
然而,自然科学的残酷就在与许多的不可控。
你可以坚持自己认可的方向,但你并不能100%的确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PCR的实力,显然超出了老方和葛兴邦的预计。
历史上,PCR要到93年才得奖,那是因为它的推广也延迟到了90年前后。
现如今,杨锐提前做出了PCR,更是越过了初版,直接进阶到了一代PCR,其力量之强,可谓是席卷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甚至没有像是历史上那样,颁给杨锐化学奖,而是直接给了PCR以生物奖,可以说是充分的肯定了它在生物上的价值。
事实上,曾经的穆里斯会得诺贝尔化学奖,也与他本人的专业有关。
穆里斯就是一名化学家,而杨锐就是一名生物学家,不谈生物奖和化学奖的内部协调,给化学家以化学奖,给生物学家以生物学奖,也是理所当然的。
“按照诺贝尔奖的惯例,诺贝尔奖最多授予三个人,近年来,由于诺贝尔奖的竞争激烈,三人或两人获奖的比例逐年增加。杨锐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是极其难得的。”电视里的主持人,凡是找到任何一个理由,都会将杨锐一阵好夸。
偏偏这样的夸奖,还很被国人所看重。
哪怕是饭厅内的学者,都不禁窃窃私语。
“杨锐这是单独获得诺贝尔奖了。”
“是考虑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因素了吧。”
“杨锐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成果还没有应用开来呢,诺奖是不会这么快授的。”
一时之间,所有的学者,仿佛都变成了诺奖专家。
就连老谭,都兴高采烈的加入了讨论。
他临阵倒戈,风险冒了一些,收获却是大的惊人,起义军或许是没有元老的资格厉害,总归也是很不错的。最起码,是比败军之将要强的多。
老谭同情的看了一眼老方,后者面前,正是刘院长和蔡院士等人。
“老方,你怎么说?”老蔡笑呵呵的。
“我怎么说都没用,让杨锐说个章程吧。”老方也是光棍,愿赌服输的模样。
刘院长立即就道:“我的看法……”
“你的看法没用。”老方突然打断刘院长的话,表现出自己死鸭子嘴硬的本质来,道:“我是让杨锐说个章程,不是你说个章程。”
“杨锐人呢?”大家这时候才发现,正主已经不见了。
“大概是回去了。”蔡教授一乐,道:“他倒是看得清楚,确实,现在也没必要多谈了。”
“别弄的好像你们就全国统一了似的。”老方不服气的道:“杨锐还是得出面,才有的谈。”
蔡教授摇摇头,道:“你没资格谈了,等回去听通知吧。”
说完,蔡教授就邀请伍洪波道:“老伍,咱们去北大看看?这时候估计热闹着呢。”
“我也这么想的,正好。”伍洪波也露出了笑容。
两个人的胳膊一搭,就出了饭厅,竟是真的不再与老方谈了。
实际上,也确实不用谈了,大家已经不是对等的存在了。
老方脸色铁青,往前走了两步,怀着最后一丝的希望,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你们别以为我就束手待毙了。”
“杨锐都得诺奖了,谁在乎你束手不束手了。”伍洪波见多识广,冲着老方轻轻一摇头就走了。
老方身子摇晃了几下,勉强站住了,眼神却是一下子黯淡了下去。
确实,就以国内目前的情况,他束手不束手又有什么区别。老方若是再年轻二十岁,兴许还能再想些其他主意,与杨锐掰掰手腕儿,可惜,重返青春这种事,比得诺奖还难。
老方抬起头来,胡子微颤的道:“杨锐人呢?”
他想和杨锐好好的说说,天底下没有解不开的结,总是有解决方案的。如今杨锐一家独大固然注定了,也不代表着其他人就没活路了,毕竟不是独尊儒术的年代了,争鸣总是要有的吧。
刘院长刚才被老方呛了,这会儿乐得看着老方难受,笑道:“杨锐回去了,你找他也没用。”
说过,刘院长也跟着蔡教授和伍洪波的脚步,出门去了。
老方迟疑片刻,竟是跟了上去。
葛兴邦忍不住拉了他一把,道:“这还跟着做什么?没到那地步呢。”
学阀和军阀是类似的,大家都有各自的基本盘,敌军势大,就退回自家基本盘好了。
老方却是摇摇头,道:“我是无所谓了,还有他们呢。”
老方向后呶呶嘴,顿时令边虎等人又是感动,又是悲痛。
在边虎的印象里,老方何曾如此过啊,别说是牺牲自己为学生们考虑了,偶尔牺牲个把学生,他连老泪轻弹都不见的。就像是之前,他才不会担心几年以后,杨锐会如何对付自己的学生呢。
突然之间展现出的自我牺牲,给边虎的感觉,更像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双目不禁通红了。
一群人自觉不自觉地出了门,再上了大轿子车,跟着蔡教授坐的车,一溜烟往北大开。
第1378章 体谅
“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最近几年也是比较少见的呢。”
“以前不是还讨论过杨振宁和李政道,要不要回来的话?这下子啊,情况就不一样了。”
“情况最不一样的还是经费,杨锐要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得给了吧。”
“不给也不行吧,说不过去,他是给手底下人要教授的名额吧。”
“十个教授?”
“算上他自己的,听说要十三个。”
“简直开玩笑,到哪里给他们匀13个教授出来,北大的副教授们能行了?”
“所有人家才要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编制全部得另算的。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他不是要什么给什么。杨锐这就是科学界的女排了。”
大轿子车上,一群学者继续聊着未完的话题。
对他们来说,这确实是最近些年,最重要的事了,或许是改变所有人的大事。
未来几年的经费变化,编制的变化,甚至学科的变化,可能都要由此发生变动。
葛兴邦等人坐在前面,耳朵听着,并不吭声。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情况也是如此的复杂多变,听听其他人的想法,不算是坏事。
车队在黑夜中缓缓前行,渐行渐远。
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怎么还没到?”
其他人也反应过来,跟着问:“怎么走了这么久了?”
“走错路了吧。”
“咱们是往北大去的吧,早该到了。”
一车的人闹哄哄的。大家都是惜时如金的人,不是有牵扯到经费的大事,谁愿意浪费时间在车上呀,走错路而浪费时间,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司机不得不解释,道:“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前面压车压的厉害,不知道是不是出了车祸。”
“实在不行就走过去了。”有教授站起来走到车头的位置,眉头皱的深重:“这些车都不走啊。”
“还有一段呢,您走过去也得好久。”司机陪着笑。
“再过不去,就不去算了。”在前面的教授再发了一句牢骚,也就罢了,这年头,拿着方向盘的,可比拿粉笔头的尊贵的多。
车辆继续缓行,窗外却是渐渐的传来声音。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口号式的喊声,形成了声浪,一丛丛的传过来。
“女排的口号?”有人疑惑的叫了一声。
“给杨锐的口号。”坐在前排的某教授,却是冷冷的给纠正了一句。
“杨锐……开玩笑的吧。多少人都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什么呢。”边虎的小师弟首先不愿意了,连忙站了起来,似乎想着否定一句,就此消弭诺贝尔奖的影响。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用。
更多的口号从外边,涌入了车内。
“杨锐”一词,也渐渐的飘散了进来。
甚至,隐隐约约的听到,有人在胡乱的高喊着万岁。
边虎的小师弟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边虎暗自叹口气,拉了一把他的衣角,将他给拉的坐了下来。
小师弟不解的看向边虎。
“他们不懂诺贝尔奖,但他们知道世界第一就行了。”边虎压低了声音,在小师弟耳边说了一句。
比起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师弟,边虎太知道第一的威力了。
第二无人问津,第一誉满全国,早就在体育界,军事届乃至于学术界弥散了,所谓的高考状元,战斗英雄,奥运冠军,皆是如此。
虽然确实有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什么,但是,有央视连篇累牍的轰炸,再艰难的词汇都能灌输入观众的脑子里。更重要的是,观众们并不需要确切的概念,他们更需要得到的,是那种胜利的情绪。
让中国立于世界之林,这不止是一种说辞或者期待,更是现实的需求。
乒乓球、女排,奥运许海峰等等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已不再是单纯的名字了,而是人民渴望的符号。
而诺贝尔奖所蕴含的价值,经过央视等媒体的讲解之后,更是引爆了10月5日的黑夜、
车,走的更慢了。
快到北大校园的时候,更是水泄不通。
“下车步行吧。”不知是谁号召了一句,学者们纷纷走下了车。
宽阔的马路上,挤满了来自各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以及本地的居民。
大家有的在兴奋的聊天,有的在高喊口号,试图组织一支新的游行队伍,更多的人,只是敲响手里一切能够敲响的东西,脸盆、饭盆、铁锅、痰盂……
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学者们互相看看,尽皆失色。
他们在车上的时候,还感受不出来,此时下了车,才体会到了这种浓浓的胜利的气氛。
“杨锐是世界第一!”
“中国生物,世界第一!”
“北大生物,世界第一!”
旁边,猛的有人吼了一嗓子,附近就全乱了。
那些组织了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小队伍,齐心合力的喊出口号,然后就会得意洋洋的看向四周,有类似规模的队伍,就会喊出现编的其他口号,整个流程,就像是军训时的拉歌似的。
群众玩的无比的开心,学者们挤的是满头大汗。
终于进入到北大校园,却见周围是更多的人,更吵的声音,更乱的环境。
边虎眼睁睁的看着一名学生,一只手举着麦克风,一只手抓着白酒瓶,骑到音响上,高声道:“各位同学,各位老师,社会各界的朋友,我今天真高兴,我做过知青,当过工人,刨过地,放过牛,当过木匠,做过车把式,我平生最高兴的两件事,一件是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一件事是今天,看到我们北大的杨锐,得到诺贝尔奖,我觉得,我上大学,就是为了看杨锐得奖的!”
“好。”下面的学生,就像是演唱会的观众似的,配合的完美无缺。
“借着酒劲,同学们,让我再赋诗一首:冬雪未至奖先至……”
不止边虎看的目瞪口呆,大部分学者都看傻眼,听傻耳了。
“蔡教授,杨锐呢?”老谭使出浑身解数,才算是走到了前面。
蔡教授使劲咳嗽一声,道:“好像不在实验室里。”
“啊?不在?”
“不在。”
没等老谭说什么呢,葛兴邦先是质问道:“杨锐人都不在,也不通知一声,叫我们跑这么远冤枉路?他这就当自己是大腕了吗
?”
蔡教授瞄了葛兴邦一眼,道:“我本来想要通知的,后来,科委和科院的几位领导提出要做个庆祝的计划,就请我们一起来了,就在我们北大的会议室谈,不算冤枉路。”
葛兴邦一阵目眩,问:“庆祝什么?”
“庆祝杨锐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科学界总得有所表示吧。”蔡教授呵呵笑两声,道:“咱们按部就班的做事就行了,其他学科也会派代表过来的,物理化学的,中文的外文的,各个院系一分,没有多少时间给我们单独做庆祝的。”
蔡教授的话里带着体谅的感觉,却让葛兴邦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第1379章 散发着金光的男人
一片喧嚣之中,杨锐反而悄然回到了家中。
看着电视机里不断露面的杨锐,景语兰有些不真实的感觉,问:“这就得奖了?”
“这就得奖了。”杨锐呵呵的笑两声,伸手搂住景语兰的肩膀,嬉皮笑脸道:“怎么样,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抱一抱?”
景语兰被他说的脸一红,道:“不要说。”
“说一下有什么关系呀。”杨锐乐了。
“不要你说。”景语兰自己说着说着,轻轻的投入杨锐怀中,将下巴搭在他的肩膀上,问:“你不用去实验室吗?”
“今天不去了。”
“会有很多人庆祝吧。”
“让他们庆祝吧。”杨锐耸耸肩。
景语兰有些醒悟过来,诺奖已出,杨锐自然是出尽风头,却是没有必要再踏浪而去了。
“我们庆祝我们自己的。”杨锐说话间弯下腰,将景语兰整个抱起来了。
景语兰轻叫了一声,抱住杨锐的脖子。
翌日。
杨锐睡了一个饱饱的懒觉,又吃了顿饱饱的早餐,才出门将自己的自行车好好的擦了一遍。
景语兰有些担心的问:“要不要让学校里派辆车来,或者换身西装?”
“我是农民的儿子嘛,电视台都说了,我弄一身西装,坐轿车像什么样子。”杨锐半真半假的说。
景语兰被他说的笑了起来,一边给他整理衣服,一边道:“你家里人的档案,说不定都被人给翻遍了,还说农民的儿子,人家能信吗?”
“能翻档案的也不是一般人了,再说了,农民的儿子不是我说的,是央视说的。恩,我自己是不能说了,谨言慎行。”杨锐用手在嘴上虚划了一道,表示封口,等跨上自行车,骑走一截,还远远的摆手道别。
景老师嘴角不禁溢出一丝微笑。
杨锐蹬着自行车,慢悠悠的往北大去。
他骑的不快,快到北大的时候,还特意注意大路两边残存的标语,左一块右一条的红色条幅,似乎还透着昨日的兴奋。
“我的杨教授啊,你怎么才来。”刘院长得到通知,飞快的跑出办公室,直接在马路上截住杨锐,见面先是埋怨了一句,又笑道:“再恭喜你一句,恭喜你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谢谢刘院长。”杨锐的手被刘院长握的紧紧地,想自己抽都抽不出来。
刘院长使劲的晃了几下,再问:“你怎么就没早点来,今天到场的媒体可多了。”
“我来的早又能干什么呀。”杨锐哑然失笑,又问:“有多少家媒体来?”
“多,多的很。”刘院长摇摇头,又是同情又是佩服的看杨锐两眼,道:“媒体都憋着劲呢,你得注意一下。”
“开个新闻发布会吧。”杨锐理所当然的给了一句,之后又解释一番。
“新闻发布会?”刘院长明显愣了一下,才笑道:“这个我来弄,没有问题。”
刘院长自然不会在这种事上反对杨锐,只是问了几句,弄明白了杨锐的要求以后,再低声道:“胡秘书也来了,一会你去见了校领导,就过去见一下吧。”
单指胡秘书,又说的如此神秘兮兮的,那就是乔办的胡秘书了,杨锐加问一句:“和朱院士一起来的?”
刘院长露出笑容,道:“单独来的。”
杨锐了然的点点头。
在此之前,杨锐与乔办的接触,多多少少都是通过朱院士来进行的,胡秘书出面的时候并不多。
不过,诺奖到手,再奇怪的事情都不奇怪了,杨锐也只是记在心上,还是按照刘院长的说法,先去见了北大的几位领导,得了一肚子的承诺和赞许,再出到门来,就见到了早等在办公室里的胡秘书。
“杨主任,恭喜您。”胡秘书像是屁股上装了弹簧似的,见到杨锐,就从沙发上弹了起来。
“胡秘书。”杨锐笑一笑,表情就淡定许多了。
他现在属于浑身散发着金光的选手,社交方式也就可以轻松许多了。
事实上,科研者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轻松的社交了。同样是场面上的接触,有的人行差踏错一步,就会被人暗自记在心里,做科研的学者傻傻愣愣的弄错一点,往往很容易就被原谅。
以国内的气氛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利好了。
胡秘书也不在乎杨锐的态度,先是感慨了两句,再笑道:“杨教授,乔公听说了诺贝尔奖的情况,非常高兴,所以特意吩咐我,来了解一下情况,您有没有时间,咱们说两句……”
杨锐只当是有些例行公事的询问,于是陪着胡秘书坐下,就说起了实验室想要升级,手下研究员需要编制云云。
这些事,原本是用不着胡秘书的,但后者既然来了,杨锐干脆就说了出来,反正,除了经费,他也没有其他更多的要求。而经费就不适合这样的环境来谈了,胡秘书也是做不到一言而决的。
胡秘书认真的听着,还在笔记本上,将几个重点给记了下来。
等杨锐说完,胡秘书收起了本子,又说了几句闲话,作势要走,突然想起来似了,拍拍脑门,道:“差点忘了,杨教授,我这里还有件事想麻烦你。”
杨锐不管他怎么表演,只是镇定的道:“你说。”
“接下来,杨教授是要去欧洲领奖吧。”
“瑞典颁奖的话,到了明年二月了。”
“四个月的时间也很快了。”胡秘书顿了一下,道:“杨教授,您看这样如何,我们想借此组建一个科技和工业的代表团,主要是生物和医药相关的产业,由您带队,我们把欧洲好好的走一遍。”
杨锐听的冷汗险些滴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