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5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有这么多房子?”
“他得了诺贝尔奖,国家应该会拨一些经费,把他当年垫的钱给一部分,这样银行应该也会松口让我们用房子。”窦辉没有直接解释,而是感慨的道:“幸亏杨锐得了诺贝尔奖,要不然,这些钱的利息,都得拖死他。”
雷局长无言点头。
他心里更在乎的道:敢情我白忙活了这么久?
窦辉继续感慨,道:“你别说,杨锐这个孩子,本性就是个仗义疏财的人。当年,我们在德令农场的时候,要不是杨锐帮忙,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不过,也是好人有好报,他要不是自己垫钱继续做研究,又哪里有机会得诺贝尔奖啊,人啊,一饮一啄都是有道理的。”
雷局长心里只想说:你早干什么着呢?就不能早点来说?
第1445章 挑选
在银行和建设局的职员的监督下,几十套属于杨锐的四合院被腾空了出来。它们原本都是充当仓库来用的,就像这个时期的许多四合院一样。
不同的是,其他四合院多是放些日用品,例如柴米油盐肥皂搪瓷盆之类的东西,或者预防物价增长,或者干脆就是囤积居奇。
这段时间,国内的物价可是以每月30%以上的速度在飙升,昨天一块钱的肥皂,转天就变成了一块三了,不得不让人怀疑自己的工资怎么了。
相比之下,房价的增长就很有限了,尤其是当大家都将钱用来购买日用品以后,用来购买房产的资金就更少了。
唯一让杨锐有点麻烦的,还是四合院内的收藏品要重新安置一番,但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作为8811工程的负责人,杨锐甚至用不着亲自去做这些事,簿耿鑫同志就很乐意的效劳了。
作为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安全主管,簿耿鑫的职位亦是水涨船高,一口气升任8811工程的安全副主任如此重要的工程,主任自然是要由重要部门的一把手来兼任了。
当然,研究机构最重要的,永远是实验室。
以及实验用动物……
“第100只,全部送到!”中牧的干部,一只只的在绵羊身上画押,顺口道:“你们要的绵羊种类还挺怪的啊,国内的品种让你们一网打尽了啊,这杂交出来,好不好吃不知道,好看的估计没几只。”
刚刚被画了符号的绵羊回头看了眼中牧的干部,再回过头去,慢悠悠的向前走。
负责接收的许正平咳了一声,道:“吃的。”
“吃种羊?你们真是要开先河了。”中牧的干部就算不是在一线工作的,也能分得清种羊和普通样的区别。
许正平一时说错了话,眼神都僵了。
在侧旁观的簿耿鑫面无表情的走过来,道:“把你的证件拿出来。”
“干什么?”
“这是我的。”簿耿鑫将自己的大红本子亮了一下,顿时让中牧的干部慌了神。
“我……你要我的证件干什么?”
“我现在怀疑你在刺探情报。把你的证件拿出来。”簿耿鑫的声音不大不小,也说不上严厉,却是听的人倍感心虚。
“不是……我就是随便问了两句……那个……”
“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你来之前,没有人给你教过?行了,带着证件跟我去办公室。”簿耿鑫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就见两名身着制服的壮汉,站在了中牧来的干部身后。
“没事的,没事的,就是问问话。”许正平一边安慰被带离的干部,一边向围观过来的中牧人解释。
来送货的诸人胆战心惊,快速的交接后,赶紧溜掉了。
中牧原本就是央企,内部也有自己的保卫科,回去指不定要受什么审查呢。
许正平回去给杨锐报告了一声,道:“要不要给簿主任说一声,别太小题大做……”
“你怎么就知道是小题大做了。”杨锐撇撇嘴,道:“保卫的事情我们不懂,就交给簿耿鑫去做好了。国企的人随便惯了,给他们提提醒也好。”
“别影响人家一辈子。”许正平亲自交接的,有些过意不去。
杨锐点点头,道:“这个你们可以沟通一下。”
只要不进档案,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簿耿鑫在这方面也会谨慎的。
说话的同时,杨锐也将新到的物资扫了一遍。
克隆是一个成本高昂的活动,在2000年左右,用现成的设备仪器来做克隆哺乳动物,成本也在百万上下,根据不同的动物难易不同。
但是,80年代末的成本,与2000年的成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半商业化的现成的仪器设备,和开发新设备,更是两个概念。
这就好像普通人去医院拍一个核磁共振的片子,价格大约在数百元到千元不等。但是,开发一套核磁共振的设备,需要多少钱?
都不用开发,就是买一台核磁共振的设备,都能让普通医院头痛不已。
要做第一,开销自然也是第一的。
光是收集各种羊,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历史上,英国人做的克隆羊,是用两只芬兰多塞特姆绵羊和一只苏格兰黑脸羊做的,一方面,黑脸羊的特征比较明显,母羊生下来的小羊,用眼睛看一眼没有黑脸,知道成功没成功了。
另一方面,罗斯林研究所本来就地处苏格兰,对苏格兰黑脸羊有相应的一系列研究,能减少一些步骤,算一些步骤。
到了杨锐这里,实验室若是再采取苏格兰黑脸羊就太傻了,虽然完全仿制的话,同样能减少相应的成本,但解释起来就太麻烦了。
事实上,在多莉出生不久,国内的西北农林大学,就做了山羊的克隆,采用的正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奶山羊品种,西农莎能奶山羊。
不过,山羊和绵羊虽然都是羊,山羊的克隆却要更加复杂一些,没有绵羊的克隆打底,困难系数反而增加了。
杨锐宁可在国内的诸多绵羊品种中,选出适用的一种。
在这方面,其实是没有什么经验可以遵循的。
即使到了21世纪,克隆依旧是颇为靡费的研究项目。为了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耗费上亿美元都划算,但是,为了第二只或者第三只,就不值得花费如此之多了。
所以,大家在体细胞克隆之后,所做的类重复试验,都是各种不同的动物。克隆猴,克隆牛,克隆猫狗等等纷纷登场,但是,并不会有人尝试克隆第二个品种的羊,或者第三个品种的牛。
因此,杨锐也很难找到第二篇,不是用苏格兰黑脸羊的绵羊类的克隆文章。
如此一来,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是有一些的。
别看说起来步骤,也就是将体细胞往受体细胞里一塞就行,可真的进行起来,远不是如此简单。最典型的就是克隆狗。
全世界人都知道克隆狗极具商业价值,不管是对爱犬念念不忘的主人,还是对某些稀缺品种有需求的爱好者,代表的都是源源不断的金元。
然后,自96年的克隆羊多利诞生以后,克隆狗直到2005年方才实现,所用的时间差不多与多利相同。
难道是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大脑缺氧傻掉了吗?
当然不是,克隆狗的主要困难在于狗的卵子去核困难,还有非常复杂的繁殖生理学特性,很难任人摆布。
杨锐所需要做的遴选,也得避开这些雷区。
如果选错的话,他的优势变成劣势也说不定呢。
离子通道实验室与遗传工程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却没有杨锐的紧张,在他宣布了项目内容以后,留给大家的只剩下兴奋了。
克隆!
对于生物学家们来说,已经堪称是学术高潮了。
第1446章 模块
人类对克隆的一切期待和恐惧,其实都是对未来的认识。
80年代的克隆,或者2010年的克隆,既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也没有什么恐惧的必要。
但是,如果将此作为一个起点的话,到了2050年的时候,克隆就会变的非常有用,也非常可怕了。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这主要是因为克隆可以做的非常模块化。
克隆的开发过程是很繁琐的,但是,如果将繁琐全部锁到模块里面去,就非常简单了。
以克隆羊为例,先撸羊一号的细胞出来,取细胞核,这是第一个模块。将羊一号的细胞核塞进羊二号的去核卵细胞中,这是第二个模块。将卵细胞塞进羊三号的体内,由羊三号分娩出一只小羊来,这是第三个模块。
三个步骤,简化一下,可以称之为取核,塞核,下崽。
三个模块,如果都攻破了,全都可以采用自动化的技术了,就像是2010年以后的PCR仪那样了,那只要找个有电的山洞,或者随便哪个熊孩子的卧室,就可以开始操作克隆了。
想象一下,如此方便的技术用于农业、医疗和畜牧业,将是何等的舒服,就是中医都将受益无穷,您想要犀牛角磨粉,没问题,给您克隆一只犀牛,或者干脆克隆一个犀牛角出来,都不是难事儿新的风口将是药房场景,让顾客看着你当场克隆一只犀牛出来,还可以骑着耍一会再割角,用户体验残暴而有趣。
若是将方便用于侵犯他人的权利的话,大约也能侵犯出花来。不扯恐怖组织等等高端犯罪,当任何一个人,有一整套设备,就能克隆一只和牛出来的时候,日本人的心情大约是不会太快乐的。事实上,当克隆技术被证实以后,美利奴羊毛就被要求灭活出口了,但羊毛能灭活,牛肉的灭活方案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然而,方便的技术都是发展出来的。
站在1988年的中国的土地上,杨锐面对的首先是重重困难。
克隆羊的第一道关口就是超数排卵。
是的,与牛的胚胎移植所需要的超数排卵,是同一个技术。
杨锐当日会同意丁十一等人的方案,组建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也是因为牛胚胎移植的许多技术都能用在克隆上。
但是,一点脑筋都不动,就想直接移植,也是做不到的。
别说一个是牛的超数排卵,一个是羊的超数排卵了,就算同样是牛,不同品种的要求还不一样呢。
对试验场地都没建好的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来说,任务就更复杂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将技术从牛转移到羊身上的问题,而是将技术从牛,转移到34种羊的身上。
杨锐也不确定最终会采取哪个品种的羊,来取代多莉的地位,所以,实验室里,只能贴出一张大大的白纸,将34种羊的名字全部写上去,并且分组尝试。
使用激素的,不使用激素的,中性环境下的,轻酸性环境下的,轻碱性环境下的……
要是排列组合所有可能性的话,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再扩大十倍都不够用。
所以,杨锐也只是划一条线,一旦一种羊能测试出一种合用的组合,就算是通过,最后实在无法通过的,就算是首轮淘汰了。
有人也许会说,超数排卵和克隆羊有什么卵的关系呢?
实际上,依旧是成本和时间的关系。
因为第二个步骤里,将羊一的细胞核,放入羊二的未受精的卵细胞中,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的。
羊一的细胞核可以从各种体细胞中选取,原料无限,卵细胞的数量就有限了。
如果不采用超数排卵的话,那需要的羊可就多了。
几千只都不一定够用。
韩国的国民科学家黄禹锡为什么声名扫地?他就是在做克隆的时候,因为社会捐助的卵细胞不够用,强迫实验室里的女研究员和女学生提供卵细胞,恶劣的一塌糊涂,基本已经踩在了邪恶科学家的区域。
克隆羊虽然不涉及这样的问题,但是,一头羊能提供的卵细胞是很有限的,所以,超数排卵效率低的品种的羊,基本是不可使用的。
一个克隆羊,要做几年的时间,不是没有原因的。
杨锐即使早就做了诸多的安排和准备,仅仅是第二个模块的第一步,就做到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建成,差不多用去了三个月时间。
而这段时间,第一个模块的第一步,摘取细胞核还遥遥无期呢!
刚刚成立的8811项目,如此沉默,实在是令人有些失望,以至于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的成立,几乎没有什么大操大办的迹象,媒体记者虽然来的很不少,但是与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之时的规模比,却是远远不足。
身为官方代表的胡池,很担心杨锐胡思乱想,见到杨锐,就道:“大家都知道,科学研究是需要时间的,没有人指望你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出成绩,媒体都是追逐热点的,这次能来这么多人,其实已经听不容易了。”
“可不是,北大清华和科学院一起出面了,玩科技板块的,不能不给面子。”杨锐调笑着,表面看不出什么来。
胡池更担心了,道:“这不是大家给面子,是对你的信心。你放心,就我所知,领导现在还是很信任你的,你只要认真做研究就可以了。再说了,你的实验室才刚刚落成,算时间的话,才是起步阶段呢。”
胡池所知道的领导里面,自然是包括乔公了,甚至就是专指乔公的。
杨锐立即回应道:“感谢领导关心,不过,我们已经起步了,进步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你可不要追进度,影响了自己的节奏。”胡池是非常替杨锐着想了。
他是有联系科学界的经验的,知道科学研究的很多步骤,其实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最快的步骤不一定是最优的方式,而前期出成绩的模式,也不一定有利于后期的研究。
对于现在的杨锐来说,研究做的快,小成果出的多,除了有一点宣传上的优势之外,毫无必要。
国内媒体的报道有什么价值呢?如果真的有必要的话,宣传阵线上的所有媒体都要一致口径,胡池很担心杨锐看不到这一点,而选择了错误的表现方式。
当然,对关系一般的科学家,胡池根本不会这样提醒。
杨锐不禁笑一笑,道:“我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做的,你放心吧,我没理由追进度的。”
“我就怕你关注媒体太多。”胡池的忧心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媒体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连篇的赞誉很容易让人飘飘然,小小的骂声也可以令人郁闷。
杨锐是在鲜花中成长起来的,掌声少了都有可能不开心,更不要说最近没有成果,容易遭骂呢。
大笔的资金和政策投入进来,结果三个月了,就只有一个新实验室落成的新闻,胡池已经可以想象到媒体的义正言辞的严肃脸了。
杨锐却是笑笑,道:“媒体关注不关注,如果不能影响经费的话,啥都算不得。”
他说着眨眨眼,令胡池错愕不已。
这与他熟悉的科学家完全不同。
只能说,这是两个时代的认识的偏差了。
21世纪的学者,最重视的永远是经费,其次就是实验条件,有了这两项,能做出成绩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做不出成绩的,也能蹭点实惠。
但在80年代,学者们的关注点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学者不能自由流动,除了讲科学还要讲政治,甚至连荣誉的评判都不一定以成果为主,这就让大家非常注重舆论,不仅注意领导的看法,还要注意群众的呼声。
21世纪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了,学者做出了成绩不仅能跳槽,甚至能出国,所以,大家虽然在乎领导的看法,对群众却没什么畏惧感了,社会媒体更不是第一要务。
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经费已然成为了学者的生命线,有了经费才有资格谈其他的。当然,文科学者主要还是要讲政治,毕竟,他们做的都是主观题。
在比平时少,但数量依旧很多的媒体的注视下,杨锐完成了剪彩和发言的步骤,宣布8811项目正式进入到了实验阶段。
而对簿耿鑫等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保密要求飞升了两级。
“院子里的任何活物,哪怕是一只羊,也得是身家清白的。”簿耿鑫在保密科的闭门会议上神情凝重。
第1447章 补人
新的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与原来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有一段距离,但已然挂上了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分院的牌子,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也都很快的转移了人事关系,大部分进入新区工作,少部分留在分院的,就变成了现场研究员和养殖员。
这也是杨锐设计好的规划。他现在已经不再是中小型实验室的负责人了,挂名“杨锐”的遗传工程实验室必然会是一所大型研究所,这就要求极好的阶梯性和容纳。
小型和中型的实验室要讲究小而精,因为经费和薪金空间就那么多,人力臃肿的话,分配就会影响到工作。不止上级和拨款单位会有成绩要求,研究员本身也是会有成绩要求的。最基础的,副研究员想评研究员就得发表论文若干,研究员还想支持项目,实现个人意志。
与其他单位和机构不同,研究所的学者们是最看重未来发展的。
如果仅仅是着眼眼前的话,做研究是真真没有意思的,不说读书的时候的种种不爽,工作以后,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再到副研究员,做的一大半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劳动,剩下一小半能有什么意义,也要看跟的老板好不好,大部分还是运气。
国内如此,国外也好不到哪里去。类同于研究实习员的初级职位不用说,拿的薪水还不到中级职位的三分之一,活下来都够呛,做的事更不用说了,老外缺少无私奉献的学生,以至于研究实习员不得不承担更多的杂活,而且面临更大的升迁危机。事实上,很多初级职位都是给杂工们的,没有博士头衔的学者天然受到歧视。
然而,拿到博士头衔的学者,在研究体系内,起码还有五年左右的困难期,他们的薪水虽然是中级职位的三倍乃至于五倍,但是根据地区差异,也就是拿三五万美元而已。资历较深学科较好的,缴了各种税负,每个月拿个三千美元就要谢天谢地,如果不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展望,或者真的热爱,谁能坚持下来。
这里所说的坚持,可是以十年乃至于二十年计的。
所以说,中小型的实验室,其实是对管理层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当然,从更高管理层的角度来看,中小型实验室也是最不用操心的,采用达尔文体系,让他们自生自灭,得到的结果就不会太差。
稍微有钱一点的,稍加补贴的话,就能让中小型实验室的水平涨起来。
但归根结底,大家看的都是饱含着热情,看向20年后,30年后的世界的。
造导弹的,比煮茶叶蛋的,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不过,发展是大家的期望,而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总归是有人会发展不起来的。
在中小型的实验室里,不能发展起来的学者,本身就是要淘汰的学者。
大型实验室却不必如此。
那既不人性化,降低了实验室的吸引力,也对管理层提高了要求。
你得判断谁是真的要被淘汰的学者。
谁真的不行了,谁真的没有潜力了。
老实说,这样的判断太难太难了。
每个学者的研究方向都不同,想要理解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大量的脑力和判断力,很少有人能够有这样的储备和能力的。
总有人会做奇奇怪怪的偏门研究,但是,难道将所有奇怪和偏门的研究都从大型实验室里逐出吗?
做主流研究的永远不缺,大量的竞争意味着总有人落后,难道将暂时落后的人开掉吗?
在科研世界里,三年不鸣,七年不鸣,三十年不鸣,然后一鸣惊人的例子还少吗?
没有管理者或研究所,愿意做这种故事的背景板。
风险极大也不环保。
另一方面,大型研究所对初级职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在国外,这样的矛盾最终就产生了技师的职位。
他们对固有的实验非常熟练,对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异常熟悉,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思路开阔,养的小白鼠都比别人养的壮实健康。
但是,技师的进步空间狭窄,往往只是听命形式的中坚力量,可能永远都站不到聚光灯下。
类比一下的话,技师很像是军队里的士官。
在小规模的战斗中,他们可能比军官还要有用。
但是,技师与士官一样,晋升就非常困难了,提升的空间也有限。
在军队改革中,中国最终也是搞出了职业士官的制度。
而在研究系列中,国内是否需要技师,仍然处于争论当中。
杨锐却不管这些,自顾自的搞了相应的序列,再将人事关系丢到分院就算完了。
在分院工作的研究员们,很快都感受到了工作的变化,但是,反对者几乎没有。
短时间来看,科研是个很透明的体系,自己的能力如何,做的好不好,有没有潜力,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对于许多只能在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里工作的科研员来说,他们能向技师的方向发展,已经很不错了。
而且,技师一样是有跳出的空间的。
最近的例子,就是谷强同志。
“恭喜本所研究员谷强,发表论文于《自然》……”
食堂前的公告栏里,金黄色的大字与头等的横幅一样显眼。
而在公告栏和横幅的下方,还有红色的大字和横幅:“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