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6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尔有一两篇不那么高端的文章,大家也都默契的不做讨论。
  这在全世界学术界都是极普遍的事。
  高端实验室大批量出产高水平论文,那是好事情来着。放在有些顶尖大学或实验室,他们往往会采用校报之类的刊物承接。
  像是北大的校报,在中国范围内也是很不错的核心期刊了。
  只不过,他们还远没有能力承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文章,别的不说,北大校报的编辑能把文章交给谁去审核?
  发表固然是能够发表的,影响力却是大大不如。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终究是一间实验室,又不是学术出版机构,费劲心力去拉一家国产期刊社,完全没有必要。
  学术水平是最见国家实力和文明实力的。
  曾几何时,科学生发之时,所有的科学家都要用拉丁文拉撰写论文,后来,世界学术中心在德国的时候,全世界科学家都要苦学德文,等到英文变成世界语言的时候,学术界自然而然的开始发表大量的英文专著。
  日本人经济最强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你不来我不去的学术氛围,等到国力衰落了,去不去都没理了。
  中国距离重建世界秩序,或者更小一点的目标,重建世界学术界秩序,还有很遥远的路。
  JMC期刊只能说是杨锐点燃的一个小火苗,但也被国内学术界念念不忘,王德业一提,方校长就忍不住怼上了。
  王德业却是不恼,笑眯眯的道:“能让JMC看上不容易,让杨教授看上也不容易。”
  这就是“你行你上”的河东大学版了。
  方校长摸着脑袋,干笑两声。
  车停。
  方校长望着河东大学临床实验中心的牌子,突然陷入了沉默。
  “黄茂在里面呢。”王德业也走下车。
  “老王。”方校长叹了一口气。
  “有事儿,你说。”王德业被他叹的心慌。
  方校长望着楼前的牌子,缓缓道:“我前几年,娶了续弦,你知道吧。”
  王德业傻笑两声,心道:我哪里知道,谁在乎啊。
  “都说老夫少妻怎样怎样,唉……”方校长说话是如此的缓慢,动作却是快如猛兽,一下子握住王德业的手,道:“老王,我这边就靠你了。”
  
第1521章 和谐开局
  
  “方校长,你这个要求,说实话,和我们的政策是有些违背的。”黄茂坐在会客厅里,手里端着茶,吸溜吸溜的喝了两口,嘴里打着官腔。
  他以前不会玩这套的,现在发现不会玩是不行的,天天都有各种人有各种要求,没有人能把他们的要求都给满足了。
  像是方校长这样的,与杨锐并非旧时,与华锐和离子通道实验室并无联系的,原本就不在名单里面。
  方校长无奈的笑两声,道:“黄研究员,说到这里,我也没啥不好意思的了,我是实在没办法才求上门来的。你们有什么要求,你们直接提,我呢,能想办法的都想想办法。我是真的需要参加你们这个临床实验的。”
  “不是我们有什么要求……”黄茂的官腔还是得打。
  “我知道我知道,是我说的不对,这个就是合作。”方校长顿了一下,又将话题扯了回来,道:“黄研究员,我看了华锐的省卫准字的申请书,受测人数是没定的,对吧,咱们国内对受测人有最低要求,但没有最高要求,你加我一个,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在国药准字以前,各省的政策都不同,而且,经常是变来变去的。
  这也没办法,大家其实都不太懂怎么搞。
  改开以前,医药公司其实是终身负责制的,你的药若是把人给搞死了,没有破产清算那么简单的事。当然,国企也不能就因为死个人,便破产清算了,终究是要进行追责的。
  当然,若是只有一点副作用,甚至问题不是太明显的话,也还是有办法躲过的。
  老外要起诉医药公司也得大型律师事务所帮手,国内亦是一样。
  进化到准入制度之后,情况就变的令人陌生起来。
  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松鼠老驴,各自的认识不同,也就出了不同的政策。
  理论上,像是华锐这样的公司,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到自己喜欢的省份去申请。甚至在河东省,杨锐还有能力更改政策。
  像是受测人数上限这种事,自然不是问题。
  方校长知道这一点,但也得人家同意,此时稍稍一点,转而就笑道:“黄研究员,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您就帮帮忙吧。”
  说完,方校长看向老王。
  王德业在进门前被拜托,此时思忖一二,也就开口道:“黄研究员,老方确实是有需要,要是名额还有,就把他给加进去吧。”
  “哎……这个,我们是在做临床实验啊,是有危险的。”黄茂“挣扎”着回答。
  “我听说你们FDA的二期临床都通过了,还能有多大危险。”方校长笑嘻嘻的。
  “三期才开始,三期通过了,才算是真的安全了。”黄茂摇摇头,道:“二期临床通过,国内进行的是同步实验,不会更安全的。”
  “我明白我明白,这个危险,我愿意承受。”方校长开始做保证了。
  “既然你明白,之后是要签同意书的,不签不能通过审查,这个你知道吧。”
  “我知道,早听说你们的同意书有一箱子厚。”
  黄茂点点头,道:“我们也是学着国外的医药公司搞的这一套,总得学习嘛,要不然,也进入不了国外市场。”
  “这是好事情,有一就有二,以后,咱们国内的医药公司,也可以从你们这里再学习。”方校长不要钱的好话随便丢。
  “再一个,我们这次的国内测试是不提供食宿的,每人每天两块的车补和餐补,不管你从哪里来的。”黄茂特别道:“设置给你们的报道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另外,最重要的一点,中途不能停止服药。”
  方校长同意道:“这个当然,来参加医学测试的,就得按你们的测试要求来。”
  “是这个意思。”黄茂紧接着问:“每天都来临床实验中心来报道,你那边的工作怎么办?”
  “咱们的测试就几个月嘛,我过来住一段时间也行。”方校长将旷工说的轻描淡写。
  黄茂啧啧两声,抽出一个笔记本,将方校长的信息记录于其上。
  方校长大喜过望,连连道谢,却是对适才所言“有什么要求随便提”决口不言。
  黄茂也不吭声,安安静静的将人送走,并不多言。
  王德业有些不好意思,面子抹不过去的道:“他就是这么个人,我估计也不是不想给,就是怕我们反悔,想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那套。”
  黄茂“哦”了一声,道:“那就把他放对照组吧。”
  王德业愣了一下,险些笑出猪叫声。
  对照组就是为了避免安慰剂效应,而设置的淀粉组。他们吃的不是药,而是没用的淀粉片。
  有些时候,在安慰剂效果明显的时候,对照组的病人也能显示出向好的趋向来。
  不过,安慰剂终究不是真正的药品,精神战胜物质的强大生命,医生们其实是很少见到的。
  而在双盲实验中,只要给药的医生和分析效果的专家,不知道谁服用的是安慰剂就可以了。
  双盲并不是全盲,总得有人分配安慰剂组。
  黄茂执行的就是这项工作。
  “老方好容易来一趟,给放到对照组,可不会高兴的。”王德业又提醒了一句。
  “总要有人进对照组的,是他自己说话不算话嘛。”黄茂有杨锐的授意,习惯性的挡雷道:“他要是不满意,就自己去找杨教授,我这里能安排的位置有限。”
  这时候,黄茂分外的佩服杨锐将临床实验中心安置在河东。
  如果是在京城的话,要来试药的人,级别不知道得高多少。
  就算国内测试没那么严格,你也总得有个数吧。
  京城对此药有兴趣的高干得有多少,怕是根本没数。
  而要做志愿者,最起码得长居河东一段时间,这就限制了大部分的人。
  “找上杨锐的人恐怕更多,不知道他能不能扛得住。”黄茂还有些为老大担心。
  “他肯定能安排好的。”王德业对杨锐有着莫名的信心。
  ……
  西乡开发区。
  杨锐少见的做起了迎来送往的工作。
  “杨教授,这次就拜托您了。”
  “没问题,加个人的事。”
  杨锐端茶送客,令人满意而归。
  “杨教授,我这边有个朋友,实在推脱不下……”
  “没问题,有志愿者加入,是我们做临床实验的人的荣幸。”
  杨锐说话都变的讨喜起来。
  再送走一位,喝口水,下一位又进来了。
  景语兰手持名册,看了一眼单子,再确认一下人,就在杨锐耳边,道:“是青孜的副州长儿子,叫李正人,为本人来的。华锐有三款药的批文是他搞定的。你见过一次。”
  “得,给他一个正起来的机会。”杨锐点点头,就从葡萄架子下面站了起来,双手张开,热情洋溢的笑着:“李先生,还麻烦你跑一趟。”
  凡是能穿过重重障碍,在西乡开发区见到杨锐的,他一概是没有拒绝的。
  学霸的身边,永远都是欢声笑语,语笑喧阗……
  官员、商人、学者、记者、工程师、二代……男人们,都从杨家的小院里,获得了满意的答案。
  环绕在杨锐、华锐、临床实验中心与西地那非四周的,也皆是溢美之词。
  或许很少有人能料到,1990年的学界,竟是如此和谐的开局。
  
第1522章 令人信服
  
  “中国组建人类药品史上最大规模的临床实验。”
  “神奇药丸的传奇之路。”
  “诺奖学者做性药。”
  相较于国内舆论的矜持,外国媒体就没有那么讲究了。
  对他们来说,消费名人和故事,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稍微带一点颜色的故事和名人,那就更加完美了。
  就是相对严肃的CNN之类的媒体,也由美国脸的白人主持人,正襟危坐的报道:“据说,来自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教授,正在研究一种新的药品,似乎能够解决所有男人的**问题……”
  比起矜持的中国人,美国人民的兴奋度明显更高。
  80年代和90年代,简直就是美国的黄金时代。
  经济持续增长,敌人衰弱无力,就业率高企,工资涨的飞起,物价低到天天开party,全世界的美女纷至沓来……
  除了绿钞,能够刺激男人神经的,就只有女人……和漂亮的男人了。
  阻止他们兴奋的一切,仿佛都消失了。艾滋病被橡胶罩暂时阻止,赚钱的辛苦被经济增长暂时阻止,寻根配对的困难被party暂时组织唯有海绵体的软弱,是真正的软弱。
  西地那非,是一记强心针!
  而且是诺奖获得者打出的强心针。
  科学,就是如此的令人信服。
  90年代,在原子弹爆炸,登月成功,天花等多种疾病被治愈的世界里,大部分人对于科学其实都是信服的。
  为什么老太太们都喜欢相信绿豆治百病,粗粮能长寿?
  那主要是老太太们想省钱,真到生了绿豆治不好的病的时候,最愿意去医院的还是老太太。
  美国人堪称是最不学无术的国民了,但在电视里,如果有什么新东西出来的时候,他们最常用的手段,还是请专家出来站台。
  只有科学专家站台过的伪科学,才能卖出科学的价格。
  唯一能比杨锐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令公众信服的,也就是白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于是,几家电视台都不约而同的邀请了几名诺奖获得者上镜。
  对科学家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意味着社会价值的跨越式体现。
  同样的一个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以前,即使圈子里声名卓著,也很难传播到普通公众的耳中,其知名度或许还比不上十八线小明星。但是,一旦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名字的传播度就高了。
  最重要的是,诺奖本身带有的名望是有加成的。任何一名学者,出去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即使没人知道,但只要旁人帮他加一句诺贝尔奖获得者,那就是全场的掌声。
  欧美的娱乐产业发达,诺奖获得者的出镜率就更高了,面对媒体,更是一个比一个会说话。
  “杨锐教授的水平非常高,以他的能力,专心钻研药物的话,我认为也是人类的福音。”
  “在我所知道的科学家里,如果说,谁的攻关能力最强的话,杨锐教授一定是排名前三的。”
  “没有人能跟得上杨锐的思路,他做科研经常都是很突然的,从我的角度来看,他应该是有一个思路,于是就去做,然后就做成的那种人吧。”
  被采访的学者,无一例外的为杨锐说好话。
  这就是学术界的现状,锦上添花者众。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去怼诺贝尔奖获得者的。
  尤其是年轻的,正在上升期的诺奖获得者,更是所有人都捧的对象。
  像是发现了DNA双螺旋的沃森,他就是年纪轻轻获得诺贝尔奖,然后一飞冲天的。即使晚年被指责种族歧视,沃森依旧没有彻底倒掉。相比其他行业的达人们,公众对科学家的宽容度,以及科学家之间的宽容度显然要高的多。
  尤其是知名科学家。
  就杨锐现在的地位,他就是站出来反对进化论,大家都会首先思考一下后世证明,进化论也确实是被挑战了。
  至于做一款药物,虽然功能奇怪了一点。
  但是,当记者问到“你们是否愿意试试这款药的时候”,大部分学者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只有少数听出了陷阱的学者犹豫了一番。
  成名成家的学者的年纪都大了,需要帮助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嘛。
  不过,绿石角公司还是聪明的发现了问题,迅速的转换话题和宣传,将西地那非形容成一种“帮你变成更好的人”的药物。
  历史毫不意外的重演。
  抗ED药物被宣传成春药,顿时缓解了用药的男人们的压力。
  “我不是不行,是我想变的更强!”
  这样的潜台词,显然能够让西地那非的销量更高。
  销量高的话……杨锐其实也无所谓。
  他当初可是将西地那非买断了下来的,华锐也是他的全资公司,虽然绿石角卖的越多,给他们的销售分成也就越多,但是,相比获得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
  而在国内,华锐尚在纠结公关思路的时候,民间思路已经自发转向了。
  若是将后世的网民称作自来水的话,此时的各路记者与媒体组织,就是自来泉了,某些同志出于某些想法,更是化身趵突泉,各种为西地那非正名。
  终于,随着参与的媒体多了,大家总算是找到了一个好的方向:
  “提升国人体能!”
  “强壮全民体质!”
  “国货当自强,国人当强身!”
  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报道的时候,杨锐还有些缺乏认识。
  然而,只是几天的功夫,类似的报道却已铺天盖地。
  更有利害的记者,找到关系,闯入河东大学临床实验中心,堵着杨锐采访:“杨教授,听说西地那非的上市日期,秘密决定于2月20日,是这样的吗?”
  “临床实验还在进行中,我们还没有考虑上市日的问题。”杨锐被堵住了也没办法,只能和颜悦色的招待无冕之王们。
  不过,国内的记者好招待,国外的记者就没有那么好说话了。
  尤其是宣传部的领导亲自领过来的记者,就更要重视了。
  偏偏外国记者不懂矜持,不明分寸,问题总是令人尴尬:
  “杨教授,您自己是否用过西地那非?”记者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光。
  “临床实验期间,自己服用测试药品,好像是不太符合规范的。”杨锐还不能简单的回答一个NO,否则,明天的新闻说不定就是信任问题了。
  年轻貌美的女记者,步步紧逼:“那么,杨教授,您发明西地那非的起因又是什么?”
  杨锐觉得,对方真真的是在挑衅。
  “西地那非并不能说是我发明的,它是辉瑞的成果。”
  “但您花大价钱将之买了下来。”
  “是的,我对它很看好。”杨锐一脸淡定的道:“最近一段时间,我对一氧化氮类的药品产生了兴趣。实际上,说的更明白些,为了加入人体基因组计划,我需要筹备一些经费以待用,我想做一款药品来达成这个目标。”
  “自筹经费参加人体基因组计划?”年轻的女记者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
  “没错,人体基因组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又非常庞大的计划,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它的经费要求和实验室要求,都比较困难,我想做一些工作,来缓解资金上的困境。”
  “据我所知,人体基因组计划是国家间的计划。”
  “是的,如今中国经济尚在发展,国家能够用于科研的经费有限。但是,从一名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加入人体基因组计划刻不容缓,最起码,我们要对中国人的基因,进行一次普查,做一次基本的了解。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如今,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我认为,这就是我的责任了,我必须要做些事情。”杨锐将伟哥的开发,转化成了爱国情操,着实令记者惊叹。
  “所以说,你要用西地那非赚到的钱,来资助人体基因组计划。”
  “并不能算做资助。”杨锐立即纠正道:“实际上,我当初设想的,就是赚个几亿美元,临床实验既为国内的医药企业开创一个模板,又能弄出钱来做人体基因组计划。当然,现在来看,赚的要更多一些了,我准备分配到其他不同的方面,特别是在医药产业方面持续投入,以形成持续性的收益,反哺科研。”
  伟哥一旦开售,赚到的钱绝对是现象级的。
  对于国内任何一个机构来说,这笔钱都是超级诱惑。
  也只有寻找到相应的名分大义,杨锐才有自由支配它们的可能。
  至于说什么自己赚的理所当然的就是自己的,这种事想都不要想,美国人还收45%的遗产税呢,还说是均衡财富,人家爹妈辛苦赚的钱,就活该被你均衡呗,人家就不能留给自己家的傻蛙吗?遗产税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区别,就像是推恩令和削藩制的区别一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又是一个很讲人情味的国家。
  大东亚共荣圈在民国以前运行的都是很不错的,日本鬼子运行不下去,就是把人情味给讲歪了。
  杨锐扛着巨大的风险,自己负债去做西地那非,这本身就是值得褒奖的行为,拿额外的利润做科研,更是义理顺畅。
  美国记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杨锐的传声筒,倒是旁边的宣传部官员个个点头,对杨锐的话,颇有些认同。
  “所以,您在购买西地那非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会有现在的发展前景?”年轻女记者将话题拉了回来。
  杨锐颔首,道:“对化合物的应用,这是人类目前并未掌握的领域,我对一氧化氮类的化合物看好,但要说它能好到什么程度,能具体用在哪些方面,我确实是不知道的。”
  “但是,据我们所知,您在与辉瑞签订合约的时候,将降压功能以外的权益都锁定了。”记者突然掏出了利刃,一下子戳在了核心。
  所谓得益者必有猫腻,从记者的角度看,出错的时候很少。
  杨锐却是淡淡一笑。
  他自签订合同那一天开始,就知道会面对这个问题,如何能没有防备。
  面对闪着红点的镜头,杨锐的语气镇定,道:“因为西地那非在降压功能以外的利益,只有我才能挖掘出来。”
  这种异乎寻常的自信,一下子就将记者的自信给打压了下去。
  杨锐微微抬起下巴,道:“作为外行,你们大概不懂得一款化合物,发觉出一种新的适应症有多难,我这么解释,它就相当于你得到了一块三棱玻璃,你没有用它做装饰,你用它写了一本书叫《光学》。”
  “《光学》是牛顿写的那篇?”记者总算是有些知识面的,马上追问道:“您是在自比牛顿吗?”
  即使是夸张的美国人,也很少有人敢说自己能与牛顿比肩。
  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说,有资格驳斥他的,还真的很少,记者也只能提问。
  杨锐饶有兴趣的看了年轻的女记者一眼,却是没回答她这个问题,而是继续道:“虽然西地那非的抗ED效果是意料之外的,但是,在购买西地那非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即使抗压效果不行,我也有能力发觉出它的新方向。身为美国人,您或许不能理解,对于中国来说,1。8亿美元是多么沉重的压力,它可比辉瑞的合同,更令人感到沉重。”
  杨锐稍作停顿,又道:“我是在近乎不能失败的情况下,选择了签订西地那非的合同的。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也是在近乎不能失败的情况下,决定投资我的。这不仅是眼光的比较,更是对自我付出的预判。”
  宣传部的领导心有所感,都是沉重的点头。
  1990年的中国,做出了太多的近乎不能失败的决定。
  越是身在高层,就越能体会到那令人窒息的压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