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休息好了,才能让某些人把说出来的话吃回去。
……
156。第156章 上中下策
英语考试,许静表现的沉着而冷静。
西堡中学的女生们一样不饶人,说话的内容语气经常能气死人,昨天晚上,她们都没有背后说人,差不多是当着锐学组的几个女生的面,发出讽刺之刺。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锐学组的待遇早就让她们嫉妒了。
许静是强迫自己才睡着的,以至于今天的精神都不太好。
不过,即使精神再不好,也不会比题海练习的时候更疲劳。
在做前半张试卷的英语选择题的时候,许静几乎是下意识的给出答案,脑袋根本用不着去思考。
原本也是用不着思考的。
80年代初的英语考试,粗糙的像是原木似的,出题的老师最多将最原始的题目砍掉些枝叶,就将之当作考题放了出来。
不这样做是不行的。77年高考的时候,全国六七百万人参加高考,不懂英语的有六百万人,能分清26个英文字母的人就算是十里八乡的英语达人了。到1982年高考,英语才被正式列为高考的科目之一,即使如此,能得到及格成绩的考生依旧寥寥。所谓中国人的哑巴英语,到了2000年仍然频繁出现在媒体,但到了2010年,就渐渐的销声匿迹了。
回溯30年,现在高考生别说是哑巴英语了,能有非哑巴型初中生的水平,掌握几个时态的同时记住两三千个单词,就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他们开始学英语到现在,差不多也就是两三年时间,除非把大量精力用于此处,否则,还真不一定能够抗衡后世从小学开始就学英语的少年们。
高考的录取分数也可以体现出学生的水平。如果报考英语类专业,在英语成绩合格的前提下,英语专业的考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考生的录取分数能低20分。
例如1982年,河东省高考370分就能读本科,但你考英语专业,却是单独录取的340分。
所以,为了保证在选拔性考试中拉开分数,英语是不可能出难的。否则考试也没意义了,优等生和差生都得靠猜。
许静心里有气,做题反而沉得下心,她现在什么都不想,就想好好的做完整份卷子。
这也是今天早饭时间,杨锐所说的方式:用实力证明自己。
就连其他学生很关心的时间问题,许静也不在乎了。
她就按照平时做题的节奏,稍微放缓一些,快速的做下去。
事实上,这是最正确的做法。
监考老师刚刚提醒“还有半个小时”不久,许静就做完了全部英语试卷。再用心检查一遍,一个半小时就到了。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这种节奏是最容易出成绩的。
杨锐在后面看着许静的表现,微微点头,也放心下来。
论心理素质,鸿睿班的学生仍有欠缺,但心理素质这种东西是练出来的,大城市的孩子从小就有机会参加演讲比赛、歌舞晚会、辩论会、运动会种种,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在人前人后的自信,西堡中学的学生既没有这种机会,也没有这种认识,许多人一对一的说话都会羞涩,一辈子就没有经历过几次需要自己做决定的重要时刻,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与需要耗费上万个小时才能掌握的知识相比,心理素质这种东西要锻炼起来就太容易了,普通学生只是没有锻炼的机会罢了。
对锐学组的成员来说,一次意料之外的预选,未尝不是一次好事。
英语考试结束,所有人都去二中的食堂吃饭,这是对方学校给大家提供的便利。
杨锐却特意要人打饭回来,免得大家陷入无休止的试卷讨论中去。
志气什么的有一点就可以了,量太大也会撑死人的。
英语考试结束以后,剩下的几门课都是鸿睿班的强项。
杨锐本来就是理科补习老师,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训练更是擅长,鸿睿班在理科方面的分数也涨的最快。
除了偶尔有一两个人失误以外,其他人都是越做越开心。
杨锐也不再给大家核对成绩,但依然约束锐学组的学生们不与其他人发生冲突。
尤其是刚刚转了学籍的厂办中学的学生们,向来好勇斗狠,杨锐生怕发生流血事件,弄的一群人通不过预选。
他却是小瞧了自己的掌力。经过这么长时间,他在鸿睿班的威信空前高涨,而越是这种令人虚弱的时候,人们就越是需要有威信的人指导自己。
到最后一门政治考试结束,都没有一名鸿睿班的学生违反纪律。
“等成绩出来以后,咱们再慢慢算账。”杨锐对挑衅的西堡中学的学生并非是视而不见,只是更在乎轻重缓急罢了。
鸿睿班的学生也没有在溪县逗留玩耍的意思,一个个的上了中巴车返回西堡镇。
其他西堡中学的学生,也大多选择了直接返回。锐学组租用的中巴是免费的,若是今天不回去的话,二中的宿舍也不能住了,班车更要花钱,很不划算。
王国华看的悻然,道:“说风凉话的时候有他们,坐车的时候也有他们,就不能消停点。”
“心中不平,好容易有了发泄渠道,自然是要发泄出去。”杨锐挺淡定的,做补习老师和开补习学校的那段时间,不能说是尝遍人间冷暖,多少也感受了一番。
王国华左手捏右拳,发出嘎嘣嘎嘣的声音,问:“你前面说算账,怎么算?”
“你想怎么算?”杨锐反问。
“揍他们一顿。”曹宝明从车中间挤了过来,兴奋的说了一句。
杨锐耸耸肩,道:“别弄出伤残来,你爱揍就揍,我管不着。”
曹宝明还以为杨锐会阻止自己,讶然道:“你不反对?”
“我为啥要反对,我也挺不爽的。”杨锐撇撇嘴,道:“别人歧视你,你就揍人,这种没出息。别人歧视你,你证明你比他强,你再揍他一顿,这个相当于收利息,所以,等预考的成绩出来。”
“咱们的预考成绩要是不好,就不能揍了?”曹宝明听明白了。
杨锐微微点头:“预考全员通过,这是基本要求,如果达不到,我们就得卧薪尝胆,也管不着心里开心不开心了。”
高考原本就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它是选拔性考试,设计它的目的就是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尤其是国家承担开支的时代,高考决定了什么人能够让国家花费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培养,决定了什么人只能回家种田缴税,做国家发展的基石。这样的考试,又怎么可能让人开心。
与心里的一爽相比,当然是高考更重要。
曹宝明有些心虚的坐下了,他现在不觉得预选有多难了,事实上,他去年也通过了预选。但是,鸿睿班全员通过预选,在他听来,还是有点不真实。
王国华轻轻的踢了他一脚,问:“除了打人,咱们没别的手段了?”
“有啊。”杨锐的答案再次出人意料。
“怎么办?”
“告老师。”
“告……”王国华头一杵,撞窗户上发出了“咚”的声音,捂着头道:“告老师是什么手段呀,要被人笑的。”
“告老师这招是很厉害的,别人笑一半是因为他们怕,一半是因为他们没遇到高手。”杨锐颇有心得的说着。
王国华目光怪异,问:“高手是怎么告老师的?”
“名目很重要。比如这次的事情,下策是,有些学生没有做到团结同学,如果你以这个理由告老师,他们会受批评。”
“不疼不痒的。”
“换一个说法,还有中策,像是……故意制造噪音,语言攻击和辱骂,影响他人睡眠,故意使其他学生不能顺利参加预选考试。”杨锐接着自己说道:“如果咱们有一群人都以这个理由告老师的话,肯定有人要被臭骂一顿。”
王国华不觉得怎么样,摇头道:“臭骂一顿也没什么,风从耳边过,咱们又不是没被骂过。还有上策吧。”
杨锐这次没有大声说出来,而是示意王国华附耳过来,低声道:“上策就要有点艺术性了。要是有人告状,说某几个学生伙同起来,威胁学生在考场上给予他们帮助,被拒绝以后,他们又有组织的干扰鸿睿班学生参加考试,你说会怎么样?”
王国华额头上的青筋一跳,不自觉的问:“会怎么样?”
“最少是记大过,列入档案。严重的开除学籍。”杨锐说的肯定,对80年代的学生来说,这一辈子就算是毁了一半了。即使是跑去做生意,这样的档案时不时的都会找麻烦,若是没有经商天赋的话,后半生找个看大门的工作都有问题。至于所谓的混社会,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基本等同于混监狱。
王国华没想到杨锐会给出这么狠的一个答案,迟钝了好久,才道:“就算有人这样告状,学校也不一定相信吧。”
“有三四个学生互为证人,再给学校一点点压力,学校不相信也得相信。”杨锐是一点都不相信现在的司法公正,所谓的证人证据,差不多说得过去,就够厉害了。
他抬头看王国华,笑问:“上中下三策,你想选哪个?”
“我现在才知道,做将军也挺不容易的。”王国华笑了两声,摸摸后脑勺,道:“上策好像有点凶是不是?”
“嗯。”
“都是本乡本土的,要用了这招,人家父母找来了怎么办?”
“找来了也是一样的说法。”杨锐笑眯眯的道:“他们做错了,关咱们啥事。”
“你说真的假的?”王国华不确定的看杨锐。
杨锐笑道:“你觉得呢?”
王国华叹口气:“我再想想……咦,这怎么就变成我的事了?”
曹宝明摩拳擦掌:“还是先揍了再说。”
……
157。第157章 最高分
预考批卷和高考一样严格。
被选中的阅卷老师被集中在了平江教育中专,这里也是教师培训的地方,最近几年,河东省每隔几个月,就要组织数千名教师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
来参加阅卷的老师,每人每天都有2块钱的补助,三天就是6块钱,和平时上班时的收入差不多,不过,因为本身的工资并不减少,这就算是多出来。
阅卷的工作量很大,全省的预考卷尽皆集中于此,每个老师每天都批阅几麻袋的试卷,加上核查与找雷同的教师,教育中专热闹的像是过节一样。
不过,与日后机械化的阅卷工作不同,80年代的阅卷还是颇有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老师们一边在拼命的加快进度,另一边,当他们看到值得称道的好文章或好解法的时候,又会不自觉的传阅,有的人甚至会当场朗读起来,让阅卷的教室里充满文艺气息。
每当这个时候,其他老师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停手,听对方的朗读,并肆意的评价一番。
最喜欢此类运动的自然是语文老师,平江市一中的薛达城就经常这样做,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朗诵诗歌,而今喜欢朗诵文章的片段。
预考试卷中,能称得上精妙的作文并不多,薛达城仍然尽量寻觅,有些时候,即使全文不够精彩,只有其中一个段落精彩,薛达城也能很满足的读出来。
除了朗诵作文,薛达城的主要工作是比较各个学校的成绩,他从阅卷组要来各个学校的分数统计,再计算了各科目的平均分,然后与平江一中比较。
说起来,这才是薛达城每次带队来阅卷的主要目的。平江一中是河东大学唯一的重点中学,硬件条件是最好的,软件条件也是最好的,若是考分落后,那就尴尬了。
为此,平江市一中每年都会做此类统计,虽然不能统计的有多全面,但学校还是想要知道某些竞争对手的预考成绩,从而有的放矢的做出应对。
语文比人家低了就加强语文,数学比人家低了就加强数学,全低了就找教导主任的麻烦。
平江三中、吕阳一中等传统强校常有超过平江一中的时候,单科超过是最正常的,平均分超过则比较烦人的,最怕的是录取率超出。平江一中面向全省招生,中考分数也是全省第一,若是高考录取率不能保证第一的话,只能说是教学水平有问题。
薛达城看完了第一天的语文阅卷结果,就和一名数学老师呆在教育中专的教导室里,等着他们将各个学校的分数分别抄出来,做完初步统计,然后装入红信封,寄给各个学校。
遇到薛达城关心的学校,做统计的老师就会招呼一声,薛达城跑过去递支烟,再用复印机将分数统计复印一份,交给同来的数学老师,当场做简单的计算。
“还是老薛面子大。”数学老师坐在边角,用一台日本产的计算器做平均分的同时,还有空低声聊天。
薛达城手里没活了,哈哈一笑道:“都是以前的老同学,没什么。”
“我也有老同学,可要不来这么多的数据,人家还给复印了。”数学老师比薛达城小几岁,说话有点快,性格爽直,他的确有点佩服薛达城的社会关系。其他学校都要等到快公布分数的时候才能拿到数据,就薛达城每次都能混进阅卷团,不管是在教育中专还是师专。
薛达城又是一阵谦虚,却是高兴的递了他一包烟,低声道:“校长给批了5包,用了两包了,这包你先抽着。”
“这怎么好,你一会还请客呢。”
“请什么客,都忙着呢,送了烟就行了。”薛达城将牡丹烟硬塞到他口袋里,问:“算出来没?今年三中好像挺牛的。”
当教师的,等闲买不起牡丹烟,数学老师眉开眼笑的将烟塞裤口袋里,翻了翻前面的数字,道:“三中的应届生预考通过率82%,是比去年厉害。”
“咱们呢?”
“78%。”
薛达城脸色一变:“通过率比三中的还低?”
“咱们回炉班的成绩比他们高。85%对80%。”回炉班不一定都是自己学校的学生,只是本校学生的收费比较低,外校学生会比较高。在平江一中这种学校,回炉班的高考成绩也许会比应届生强,预考通过率却不一定,总有缴费生会将平均线拉下来,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在招收复读生的时候,同样要求一定的分数。
薛达城咂咂嘴,问:“总的通过率呢?”
“三中高。”数学老师暗叹一声,这下子回去,肯定又是一箩筐的补课。
薛达城对此无能为力,又问:“别的学校呢?”
“二中和铁道附中都比咱们低,石化一中的英语平均分高咱们两分。”铁道附中和石化一中都是平江市的学校,也是一中的竞争者。这些大国企由于经费充足,教师待遇比市属和省属学校都好,很有吸引力。
不过,大国企由于要照顾企业内的子弟,生源难免良莠不齐,能在平均分和录取率方面赢过一中的情况很少。薛达城想了想道:“我去问问最高分出来没?”
他掏出一包烟,出门流窜到了隔壁办公室。
这里是阅卷组设置的统计室,他们统计的是全部数据,比如全体预考生的单科平均分等等,各科的最高分也会被摘出来,通知学校但不通知个人。
薛达城进门先散烟,接着问:“今年的总分排名出来了没?最高分是哪个学校的?”
被问到的也是个熟人,瞅了一眼卷烟笑道:“牡丹啊,老薛的档次又上来了。”
“学校给特批的,我哪里买得起,一个月四十八块八的工资,抽大雁塔都嫌贵。”薛达城说着自己也抽出一根牡丹烟,再给周围一圈人都把烟点上,笑道:“我是蹭你们的。”
“老薛会说话。”熟人乐了,从乱糟糟的办公桌上抽了几张纸上来,看了看道:“预考前十有两个一中的。最高分不是你们哦。”
“哪家的。”
“西堡中学,正复查呢。”
薛达城还琢磨西堡中学是哪个中学,听到复查又讶然问:“复查什么?作弊了?”
这位吸了一口烟,用焦黄的手指挠挠头,道:“作没作弊不知道。不过,这学生考了620多分,阅卷组的觉得奇怪,正调试卷呢。”
各科试卷是分开批阅的,要到考试结束以后才会统一装订,现在想看是比较麻烦的。
薛达城好奇心大起:“620多分,去年理科状元是577分?”
对方点头,道:“预考的题简单,学生也放松,不过,620分肯定多了,这还有好几个月才高考呢,至少政治就背不出来,所以才调试卷呢,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薛达城左右无事,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干脆坐在办公室里,一边聊天一边等。
没多长时间,果然有人送来了核对后的统计表,上面还有阅卷组长的签名。
薛达城伸头一看,最高分赫然是“西堡中学杨锐”和“628分”的字样。
“没改?”
“说明调卷没问题。那今年就是这个分数了。”
“第二名是556分,差的有点大不是?”河东省不是高考大省,同一年度,山*东浙*江等省份的高考状元起码要六百二三十分才行,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也比河东省高10分都不止。不过,河东省最近几年的理科高考状元都没有600分的,却也习以为常了。
统计室里的老师都过来看了一下,有人就摇头晃脑的笑道:“这就是天才了,老师能教500分的学生,可教不出600分的学生。”
“这西堡中学是哪里的?谁知道?”这个问题同样困扰了薛达城。
好一阵,才有人一拍脑袋,去拿花名册,翻了好久,才找到了西堡中学的名字,念道:“是南湖地区下属的,溪县西堡镇西堡中学。是个镇上的中学?”
“镇里的中学拿了第一?”薛达城第一感觉是不能相信,忍不住道:“西堡中学的分数表红封了没?拿出来看看。”
总分的统计表上就只有总分,要看单科的就要找单科的统计表,还没有直接看该学校的统计表方便。
比薛达城无聊的老师多了,不用他动员,就有人出去要分数表去了。
好一阵,这位才耳朵里夹着烟回来了,笑道:“不止咱们想看啊,阅卷组那边也传疯了,我干脆复印了两张。”
两张表格,一张是密密麻麻的合格,一张是密密麻麻的不合格。
薛达城不在乎有多少人不合格,手指压住合格表的第一行,就扫了过去。
旁边的人头塞满空隙,更有人诧异的道:“数学12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生物50分……数理化生物全是满分?”
“英语92,也不低。”
“语文102,政治64……”薛达城呲了一声,道:“政治这么低,还能涨分呀。”
“可能是还没怎么背政治呢。”这位是冤枉杨锐了,他复习政治的时间比其他几门课都多,考不到高分是真考不到。
60多分的政治其实也不算少了,和英语数学正好相反,现在的政治考试要求极其严格,某些知识点是一个字都不能错的。某些一辈子学政治的学生,上了考场,政治也就是六七十分,考三四十的照样大有人在。只是杨锐其他科目的成绩太高,才让政治分显的低了。
统计室的老师们很快也就杨锐和西堡中学讨论了起来,薛达城眼珠子转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
158。第158章 偶遇
“这车是不是到西堡中学的?”
“到不到西堡中学?”
两个人异口同声的问班车上的售票员,然后互相打量起来。
“我叫于凤,是河东大学的学生。”女生首先熟络的自我介绍起来。她在学生会里工作数年,待人接物游刃有余。
薛达城也是个善言的性子,只因对方是个女孩子,才没有率先说话,如今对方先打了招呼,他立刻笑道:“我是平江一中的,你叫我老薛就行了。”
于凤微笑:“薛叔是去西堡中学办事?”
薛达城其实还不到40岁,但被叫做薛叔也无可奈何,点头道:“我到西堡中学找个人。”
“巧了,我也是,咱们搭伴一起吧。”于凤不叫薛哥,就是免得薛达城有了别样的心思,现在建立了两人的“辈分”关系,她倒是愿意有人一起走,毕竟是没去过的乡镇,指不定遇到什么车匪路霸和乡痞。
薛达城点头应了,又抬头问:“师傅,这车是去西堡中学的吧?”
“坐在窗口位置的售票员懒洋洋的,道:“到西堡镇,西堡中学山上呢,哪个跑西堡中学载人。”
“到西堡中学远吗?”薛达城笑眯眯的递了一根烟。
售票员眼一亮,见是大雁塔,就给夹耳朵上了,脸上也带了点笑,道:“西堡镇到西堡中学就是一条路,上山就几十分钟吧,我们上次班车上去十分钟。”
“班车上去过?怎么现在不去了?”
“上次是西堡中学包的车。”售票员啧啧嘴,道:“他们的校办工厂有钱着呢。”
锐学组的试卷生意对外宣称是校办工厂的。现在也没有微信微博什么的,小道消息随便传,想传出一个统一的答案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这种小地方的小事情。
薛达城点了点头,招呼着于凤上车找位置坐下。一中也有自己的校办工厂,每年都能赚到十万块以上,用来给老师发福利之余,还能改善校舍,是他们的一大财源。
班车很快被塞满了,除了人以外,是大量的行李物品。现在的车费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