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稿费和看信件,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史贵急了:“你什么意思,啥叫我说的,是你问了……”
  “是我问了,然后你说了。”董军师嘴上功夫了得,扭头笑道:“杨锐,兄弟们都听说了,谁都没想到啊,咱学校里还有个大文豪,得嘞,把稿费拿出来,让咱长长见识呗。”
  杨锐深深的看了史贵一眼,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这里面,史贵固然是大嘴巴,其他人的心思也不难猜。
  “行。让你们看看。”杨锐快速浏览了一遍信件的来源,心中笃定的拆开其中一封,心想:亮下你的氪金狗眼。
  校门口的一群人,都围了上来,在场这些个人,还都没见过稿费是什么样的。
  胡燕山脚底下搓了搓,也悄悄站到了外圈。他个头不低,稍微点一点脚,就能看到杨锐在里面的动作。
  只见一封写着《科学生活》杂志社的信件,被杨锐从边缘撕开。
  里面不是汇款单,而是一页折叠起来的短信。
  杨锐慢悠悠的展开,果然是他撰写的《生物圈》被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刊登的通知。
  和那些理科小论文不同,这篇《生物圈》是杨锐自己写的科普文章,取材于美国即将开始的生物圈二号实验,也就是试图模拟地球环境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生物圈二号实验非常有名,也非常有意义,它是为了试验人类是否能够离开地球生存。
  如果可以,所谓的月球移民,所谓的火星移民,都有了最起码的生物基础。
  如果不行,那再先进的火箭和宇宙飞船,也不能让人类移民火星。
  换言之,移民外太空的首要条件,就是生物圈实验成功,80年代如此,90年代如此,21世纪亦如此。
  没有生物圈实验成功的前提,所有移民外太空的报导,都是无知记者耍流氓。
  遗憾的是,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了。
  不过,在1982年,人们对于尚未开始的生物圈二号实验还充满了期待,许多美妙的宇宙畅想,充斥于全球各地。
  这是再好不过的科普题材了。
  最重要的是,这种科普文章可以写的很长,也不需要太出色的文笔,仅仅依靠严密的推理来证明生物圈二号的必然失败,就已经是一篇漂亮的科普文章了。
  于是,杨锐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所学的部分知识,再加上一些资料,毫不犹豫的撰写了一篇3万字的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寄给了《科学画报》。
  这也是杨锐所知稿费最高的科普杂志,千字65元,三万三千字的报酬共计2145元,比杨书记两年的工资还多,足可买下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高的简直令人不忍直视。
  现在,刊登通知来了,杨锐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着浪费时间做文抄公了。
  用自己的文章终结自己的抄袭,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倒是董军师等人,陷入了深深的震惊。
  这可是《科学画报》啊。
  西堡中学的学生,也许不知道《科学画报》此时的单期发行量有百万份之多,也许不明白百万份发行量是何等恐怖的概念,也许猜不到这是创造记录的年代里的创造记录的杂志。
  但是,谁没看过《科学画报》?
  “杨锐,你的文章,会刊在《科学画报》上?”史贵比其他人更早说话。虽然年届三十,又忙碌的经营着饭店,但在这个全民文青的年代里,史贵偶尔也会看看《科学画报》。
  住在镇子里的人,怎么能不看《科学画报》!
  杨锐微微点头,道:“应该就是下一期了,好像插队了。”
  “呀!”董军师突然叫了一声:“不管你刊在哪个杂志上了,稿费呢?稿费多少?”
  他实在太想要证明杨锐有其他来钱的路子了。
  “应该在另一封信里。”杨锐镇定的找出另一封写着《科学画报》的信封。他没有准备隐藏自己的收入,至少现在的收入用不着隐藏,否则,他现在和接下来的大额花销,更无法解释了。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稿费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再干净不过的收入,公布出来,利大于弊。
  薄薄的信封被轻轻的裁开。
  杨锐直接抽出里面的汇款单,大大方方的将之展现在众人面前。
  2037。40元。
  几个简简单单的阿拉伯数字,像是吸音器似的,让周围寂静无声。
  艰涩的大写数字,更是看的董军师眼晕。
  ……
  
19。第19章 卖教材
  
  “看够了,各位就请回吧。史老板,借一步说话?”杨锐的声音不大,可还是把董军师等人给惊醒了。
  胡燕山的心情更不好。自从读了高中以后,他就在西堡中学横着走了,结果,好似是一夜之间,天就变了。不再是最有名的学生没关系,拼爹失败没关系,拼兄弟失败没关系……这好像天上掉下来的2000块算是什么?
  “汇款单是真的吗?”另两人说着悄悄话。
  “别丢人了,是真的。”董军师勾着头,直直的往回走。
  胡燕山也不想下山吃饭了,招呼了一声,跟着即将狗头化的军师返回了宿舍。
  史贵怀着惊诧和担忧来到偏门的位置,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我不是有意要告诉他们稿费的事……我以为他们就是你同学什么的,猜他们都知道了……”
  “其实我本来是想给你一条发财的门路的,现在……”杨锐没听他的解释,将手里的信封装到口袋里,声音拉的长长的。
  史贵连忙挤出一张笑脸,说:“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这个……您说是什么门路?”
  要是昨天,史贵或许不会那么重视杨锐的意见,但在看到了2000元的稿酬汇款以后,他不可能不重视了。
  能一口气赚他一年收入的人,没有发财的门路才奇怪吧。
  杨锐认真的看了他一会,才道:“你能想出外卖的主意,说明你是真的有商业脑瓜的,而且敢付诸实践,这点比其他人强。”
  “也不是什么好主意,自始至终,就你订了外卖。”史贵呵呵的笑了两声,并不觉得骄傲。
  杨锐莞尔道:“那是你超前了。超前是好事,证明你能抓住别人抓不住的机会,就像我现在给你的这个。”
  史贵挺直了腰,做洗耳恭听状。
  此时,在外人看来,一名中学生对一个大人耳提面命,似乎有点古怪。然而,两名当事人都觉得再正常不过。
  杨锐的心理年龄和史贵差不多,加上重生的优越感,姿态自然不同。史贵是个渴望认同的后叛逆青年,他不愿像父辈那样按部就班的生活,自己开了小饭馆以后,却又没有太多的盈利,一次改变的机会弥足珍贵。
  “去过省城吗?”杨锐找了个路边的大石块坐下了。
  史贵也赶紧跟着坐下,小声道:“去过几次。”
  “有认识的人吗?”
  史贵冥思苦想,道:“有两个同学在省城做事,好久没联系了。”
  “愿意去省城打拼吗?
  “愿意。”听了一连串的问句,史贵也猜到了一些,又接着问:“要我做什么?”
  “卖教材。高考教材。”
  “高考教材?”
  “你看到那边的学生了吗?他们就是来这里抄教材的。”杨锐指了一下校门边的小树林。那里有几条长凳,以前是文艺青年们读诗的交流场所,现在却被外校的学生所占领了。
  史贵以前来送外卖,光见到人了,却不知道是外地的学生,听了杨锐的解释,方才明白了一些,低声道:“你的意思是要印教材出来,卖到省城去?”
  “先从周边开始做,但肯定是要往省城里去。你看看,这么多学生大老远的跑过来,要花路费不说,还浪费时间。你如果直接到他们学校里去卖,效果是不是更好?”
  “那他们要是只买一份,互相抄怎么办?”
  “用不着人人都买,但也不可能人人都抄。你一天跑一个地方,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学生买了,收入就不少了,如果能卖到市里省里,那就更多了。而且,我们可以不停的推出新版本,给出新答案,拿出新解法……总之,卷子方面你不用管,我保证始终有吸引力。你呢,自己跑熟了以后,还可以雇人来跑。”
  “那怎么印刷呢?”史贵问出了关键问题。
  “前期……我们就用油印的。”
  “油印?卖油印的卷子?”80年代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油印的。但凡有点名字的单位,不管是乡政府,学校还是村委会,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油印机,效果也相差不大。一版蜡纸刻十多分钟,却最多只能印几十张纸就作废,字迹还不够清晰,油墨也容易脏手……
  杨锐点头,他当然不是开玩笑的。
  史贵低头想了半天,才道:“我晚上能刻几个小时,不过,估计做的不太快……”
  杨锐笑了:“没人让你油印。”
  “那谁来印?”
  “我在学校里找人来印。”杨锐说着笑笑,道:“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有愿意兼职的学生,设备齐全的话,每天印刷几百份试卷或者再多一点都不难。到时候装订成册,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出售,也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道吧。”
  82年可没有学生兼职的工作。而对许多学生来说,哪怕是每天一毛钱的收入,也能给家里省下一个人的生活费了,这可是极大的帮助。
  史贵问:“不能找印刷厂来做吗?”
  “首先是我们的印数少,品种多,印刷厂不够灵活。其次,油印的成本更低,更便宜。咱们先试水,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找印刷厂。你觉得呢?”
  史贵迟疑的道:“我本钱不多,开饭店还找亲戚借了钱……”
  杨锐打断了他的话,道:“你如果愿意做,我给你两个方案。”
  “嗯?”
  “第一个方案是入股,我负责生产,你负责销售。初期买油印机,纸墨笔的成本,双方各负担一半,算是股本。赚到的利润,我要七成,你得三成。第二个方案是所有费用我都承担,我开给你每月50块的薪水,你还是负责销售,旱涝保收。不管是哪种方案,你都得把饭店交给别人做了。”杨锐最近几天都在观察史贵,知道他的饭店生意不怎么样,收入虽然比50块每月要多一倍不止,却是他和老婆两个人在做。
  另一方面,乡镇饭店还有打白条,也就是赊账的麻烦,不能算是一项极好的营生。
  史贵的心还是很大的,犹犹豫豫的道:“利润七三分,我觉得不太好,两个人合伙,是不是应该对半?”
  他的语气不是很坚定。
  杨锐却是坚决摇头道:“我提供试卷,仅此一点,就是相当大的支出了,要是利润不厚,我宁愿继续给杂志投稿,何况我还负责生产环节,承担了管理职责,七成不算高。”
  最开始,他的底线其实是****分成,但因为史贵的大嘴巴,他就将两人合作的期望值放低了。
  在他眼里,有点闯劲和眼光的史贵,是如今难得的生意伙伴,可他要是没有进步和改变的话,两人的合作关系就不会太久。所以,多让一成的利润,没有意义。
  史贵如果知道杨锐做出决定的基础是什么,肯定得后悔。
  可他现在不知道,又挣扎了一会,发现杨锐不会让步,显的犹犹豫豫。就算只投入一两个月的收入,这要是失败了,还是很难受的。
  一会儿,杨锐笑了:“第一种和第二种都不喜欢?”
  “我是有些顾虑……”
  “那我给你第三种怎么样?”
  史贵还是想做这个生意的,立刻挺胸道:“你说。”
  “提成。我每个月给你报销10块的交通费,以后你卖一套试卷,我给你20%的提成,卖的多了,提成还可以再提高。这样的话,你也不用投入本金了。”和第一种方案不同,第三种方案虽然节省了本金,却降低了未来收益,一旦有更多的人介入销售,史贵就和后来者没什么区别了。
  当然,这种方式也是史贵风险最小的方式。
  短暂的思考后,史贵就选了第三种方案,同时又道:“我以后如果想要入股了,还能入吗?”
  “能,但具体怎么分配利润,就要到时候谈了。”
  史贵连连点头,并不觉得现在谈和以后谈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
  
20。第20章 取汇款
  
  杨锐坐在树荫下饱餐了一顿,慢悠悠的下山到镇里的邮政所,去取他的汇款。
  邮政所是镇里较新的建筑,共有两层,外表涂灰,有双扇木门迎客,下方营业,上方办公。
  营业部也分成了三个部分,正中是收取信件包裹的柜台,交钱开票都在此处。它的两边分别是电话亭和存放信件包裹的地方,各有一名营业员在工作。
  和西寨子乡的邮政所比起来,西堡镇的邮政所堪称宏大,这也是本地有多家中小型国企的缘故。门口停着的自行车,还有电话亭处排队的人,多数来自附近的国企。
  杨锐进门就被柜台上的李大姐瞅到了,她停下手上的工作,向杨锐打了个招呼,扯着嗓子就喊:“吴家妹子,你杨哥来了。”
  “您乱喊什么啊,就是杨锐,不是杨哥。”一位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从后院进来了,嗔怪的说了一句,水灵灵的大眼睛看向杨锐,笑道:“杨锐,你又来取稿费?”
  “是,快没钱了。”杨锐老老实实的点头。
  “我妈还说我大手大脚呢,你这个月都花了几十块了吧。”吴家妹子唤作吴倩,和杨锐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小他两岁,初中毕业就顶替母亲进了邮政所上班,因为人长的漂亮,年龄又小,显的有些古灵精怪。自从碰上杨锐取汇款,每次都要调笑他两句,所里资格最老的李大姐也很配合,次次都喊吴倩出来。
  杨锐无奈的道:“正长身体呢,吃的多。”
  “我也长身体呢,每个月的伙食费才10块钱,剩下都给我妈充公了。”吴倩一边抱怨,一边利落的扯了两张单子放在柜台上,让杨锐填写。
  杨锐瞄了一眼吴倩藏在运动服下的,鼓囊囊的胸脯,心想:你再长身体,衣服就该穿不下了。
  吴倩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不易察觉的侧了侧身子,却没有彻底躲开,嘴上叽叽喳喳的说着镇里的小八卦。
  杨锐安静的听着,同时对照着汇款单,认真的填单子。
  他还挺喜欢听吴倩说话的,女孩子的声音清脆又柔软,清脆来自于语速,柔软来自于语调,给人一种外酥里嫩的感觉,像是轻音乐环绕在耳边,不去思考内容的时候,有放松的作用。
  另一方面,吴倩也是小美女一只,皮肤白嫩非常,瓜子小脸仿佛能够表达出千般情绪似的,总在变化当中,所谓十八无丑女,何况十六岁的少女。
  虽然年龄小了一些,却也算是一宗养眼的福利。
  “填好了。”杨锐把单据和汇款单推了过去。
  “我看看哦。”吴倩抿起红润的嘴唇,仔细核对。
  李大姐也办完了旁边人的业务,笑眯眯的道:“一定要看清楚了,以后查他的小账就方便了。”
  “李姨,你再这样,我就不和你说话了。”吴倩一嘟嘴,撒娇似的甩起了辫子。
  “好好好,我泡茶去,你们两个小年轻聊。”李大姐原本就是吴倩母亲的好朋友,被吴倩一闹,笑着拍拍她的脊背,端起茶杯到后屋去了。
  吴倩像个猫儿似的扭扭腰,胸前微微颤动,看的杨锐连连咳嗽。
  “再乱看,就把你的眼珠子挖下来。”吴倩把小脑袋伸到柜台前,“恶狠狠”的威胁杨锐。
  杨锐赧然道:“我不是故意的。”
  “故意的,现在就挖下来。”为了展示她的武力,吴倩用右手在空中做了一个猫爪的动作。
  同样的动作,杨锐倒是在许多少女舞蹈中见过,吴倩想必是没见过的,这让他不觉一愣。
  “喂,这里填错了……重新填一张。”吴倩核对完成,指甲在金额处划了一条线,又撕给他一张单子。
  杨锐再愣,道:“没填错。”
  “还说没填错,你单子上写的是两千零三十七块,你的汇款单上应该是……咦!”
  她瞪大眼睛数了两边,不等杨锐反应过来,忽然喊了起来:“李姐,李姐。”
  “你这孩子,用人的时候喊李姐,不用的时候就喊李姨了。来了来了。”李大姐给她的搪瓷杯里灌满了水,走到了柜台前,问:“怎么了?”
  “汇款单好像弄错了吧。”吴倩刚参加工作,工资加奖金才42元,看到2000元稿费的第一反应就是弄错了,第二反应也是。
  李大姐笑眯眯的过来看,边走边道:“汇款单怎么可能弄错,我看看……”
  她喝了一口茶,自左向右,自上向下的浏览了一遍杨锐的汇款单,然后又看了一遍。
  “噗……”咽了一半的茶水,直接被李大姐给喷了出来。
  “是错了吗?这些人太不认真了,汇款单这么重要的东西都弄错。”吴倩嘟囔着又将新单据向杨锐推了推。
  李大姐轻拍了她一下,把新单据拉了回来,低声道:“汇款单没错。”
  说完,她像是看大熊猫似的打量起杨锐来。
  和吴倩不一样,李大姐还是见过一些大额汇款单的。例如跑运输的火车司机,在特区落脚的大学生,还有海外亲戚寄来的钱,数额几千元的总是有的。
  不过,别人寄来的钱,十有八九是积攒下来的,有的还是借款。
  杨锐的这张汇款单,却是明明白白的稿费。
  也就是说,他一笔赚了2000多块!
  “怎么可能!”吴倩也讶然的问了出来。
  杨锐知道不解释不行了,清咳一声,道:“我有一篇科普的文章,发在了杂志上,因为字数多,人家给的也就多。”
  “那也不能这么多,你别骗我,河东日报的稿费才是15块一千字,2000块要十几万字呢,你写的什么科普文章那么长。”吴倩脆生生的质疑。
  “我发表的杂志稿费高。”
  “多高?”李大姐追问了起来。
  杨锐犹豫一下,实话实说道:“65块钱一千字。”
  吴倩瞪大了眼睛,心里默算,一个月工资奖金42块,一个半月才63块,还赶不上杨锐一千字的稿费……
  李大姐却是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运动期间的三名三高,所谓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高薪金、高稿酬、高奖金,这都是当时要打倒的对象……对比杨锐,这稿酬还真的好高。
  “这个,今天能取钱吗?”杨锐打断了两个人的胡思乱想。
  李大姐一惊:“所里哪有这么多钱,你得预约。”
  “那就预约一下吧。”
  “不行。”李大姐压低了声音:“2000多块呢,送过来弄丢怎么办,让人偷了抢了怎么办,所里不好取,你到县里去取,最好去市里取。”
  吴倩拉了李大姐一把:“杨锐到市里取了还得回来,路上被人偷了抢了怎么办。”
  “你这个小妮子。”李大姐哼了一声,把汇款单一推,道:“我管不了,你找所长说吧,看他给不给你取。”
  “我陪你去。”吴倩都不走门,就从柜台处翻了出来。
  杨锐无奈,只好去二楼找所长。
  西堡镇邮政所的所长,就是王国华的父亲,也是熟人的关系,他才打了电话到县里,约好了明天取钱。
  杨锐将身上装着的一包没开封的大前门留在桌上,权作感谢。
  在白条横行的年月里,邮局汇款给打白条都不算是新闻,能又快又顺的拿到钱,也算是帮忙了。
  杨锐回了学校,吴倩站到柜台上就开始翻东西,一会儿找出纸笔来,开始一笔一划的写起字来。
  李大姐问起,吴倩即道:“我也要写文章,发表到杂志上。”
  “傻妮子。”李大姐大笑,压住吴倩的笔,附耳道:“你有写文章的时间,还不如找个好姑爷呢,懂吗?”
  吴倩羞的满面通红,甩开她道:“李姨,你又逗我。”
  “李姨可不是逗你,就说杨锐这小伙子,人长的攒劲(方言),又有本事,他爸还是西寨子乡的书记吧,等他过两年工作了,可就不好抓了。你要不好意思说,我给你妈说去。”
  “李姐,不行。”吴倩抓着她的袖子不放松。
  
21。第21章 锐学秘卷
  
  不管有没有网络,八卦都能以光的速度传播。
  杨锐第二天进入教室,才给几个人解答了疑问,就见曹宝明浑身湿漉漉的从外面冲进来,问:“大师兄,他们说你的小说发表在了《科学画报》上?是不是真的?”
  “大师兄,他们说你赚了几千块,是不是真的?”许静进了教师,也是类似的问题。
  杨锐一一点头承认。
  再进来的人,都用看大富翁的表情看杨锐,各种问题层出不群。
  杨锐游刃有余的应付着。不过又是一群好奇的中学生罢了,虽然某些回炉班的同学年纪大了些,但总的来说,他们依然是中学生,和杨锐在补习学校里经常接触的别无二致。
  直到卢老师进门,教室内的小混乱方才结束。
  倒是卢老师本人,上课的时候,忍不住会看向杨锐。
  2000元的稿费堪称天价了,正常的双职工家庭积攒几年的工资,或许能凑出这么多钱来买一台电视或冰箱,但要是单职工家庭就非常困难了。
  不过,在80年代初,大额的稿费收入实在是最安全的大笔收入,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