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涂宪在车上就问好了去西堡中学的路,稍微休息了一下,就奔着西面的小山而去。
不多久,就见写着“西堡中学”的大门了。
涂宪给门房出示了自己的工作证,得以进入,转过拐角,就见一大片空地被围了起来,一辆解放卡车正在十几名学生的注目礼下,缓慢的行驶。
“这就是学校买来学车的卡车?”涂宪问路边的学生。
学生撇撇嘴:“学校?人家杨锐用稿费买的,白给大家开。”
“杨锐?哎,杨锐在哪里?”涂宪再顾不得其他了。
学生指了指空地,道:“站那里,穿运动服的就是。”
涂宪看了半天,表情怪异的道:“那个是学生吧?”
“是呀。”
“我问的不是这个杨锐,我问的是杨锐教授,或者是个副教授,总之,应该是大学和研究所里工作的。”涂宪此时回忆起来,自己竟然没有认真的问过杨锐工作单位,也是两人的来往信件太严肃,以至于他都没有时间聊些私事,他现在倒是准备来谈些私事,可总得先找到人吧。
学生摇摇头,说:“那我就不知道了,不过,杨锐是有个研究室的。”
“研究室?什么样的研究室?”
“就是好多仪器,烧瓶什么的实验室,你要叫研究室就是研究室了,反正比我们的学生实验室复杂的多。”
“好吧,我知道了。”涂宪决定先找这个学生杨锐谈一谈,同名同姓同在一个学校,想来应该会知道对方是个什么人吧。
涂宪报着此等想法,进入尘土飞扬的练习场,和杨锐打了个招呼,道:“你好,我是北*京钢铁学院的涂宪……”
“呀,我刚收到信,你就到了?你好你好,我是杨锐,第一次见面,没想到毒出心裁的涂老师长的很大众呐。”杨锐和涂宪亲切握手,一点都不因为自己年轻而有所迟疑,倒是多了些见“信友”的兴奋。
涂宪呆若木鸡。
毒出心裁出自独出心裁,是杨锐给他取的绰号,由于涂宪选定的多个植物,都是著名的有毒植物,包括了水仙、马蹄莲、郁金香、紫荆花等等。
涂宪当时是欣然接受,能被杨教授称作独出心裁,他心里是非常高兴的,说明自己入了他的眼帘。
然而,当杨教授变成了杨同学的时候,涂宪的感觉实在怪异。
一个中学生!这怎么请到钢铁学院任教?
杨锐笑眯眯的,继续和涂宪握手。
涂宪的确入了他的眼帘。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给出了什么答案,重要的是他会提出什么问题。
在杨锐看来,涂宪写信问的问题,是非常好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就等于说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更难得的是,涂宪身在北京,方便杨锐接下来的工作安排。
杨锐因此而积极回答涂宪的问题,至于涂宪目前的发傻,杨锐不怎么关心。
19岁的天才科学家多了去了,比如拉格朗日在19岁的时候,就与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进而为变分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年,拉格朗日成为都灵皇家炮兵学校的教授,20岁,拉格朗日在欧拉的推荐下,被任命为普鲁士科学院通讯院士,无论是同时代的欧洲学者,还是所有在200年后读理工科,被拉格朗日定理虐的死去活来的学生,面对19岁的拉格朗日,都得乖乖的献出膝盖。
杨锐掌握着超出时代的技术知识,他的年纪和身份,就已经被知识所覆盖了。
不管涂宪愿意还是不愿意,他总得自己拐弯。
……
220。第220章 实验室在哪
“杨锐,来练车了。”牛安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大喊了一声。
牛安同样是卧推组的出身,喜欢运动多过学习,预考时,他的成绩是320分,有很大的希望上大中专,不过,相比这个,牛安显然更中意当司机。
这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社会上,大中专的价值比不上小中专,而且热门专业的分数并不低,若是想进供电局当个电工,总得有三百三四十分,外加不错的运气或家底才行。
相比之下,司机比做电工要好的多,首先是更自由,工作环境更好,其次是收入更高,第三是更受丈母娘的待见。
如果拿到了驾驶证,再有一个高中文凭,想进供电局的难度,比大中专的学生还要简单。
所以,牛安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学驾驶。
过去一个月,许多成绩与之相仿的鸿睿班学生都和他一样报名学驾驶,经过一个月的理论学习,最近一个星期,大家才陆陆续续的上车练习。
杨锐没有学习上的压力,也加入了进来。
司机和解放车一样,都是市运输公司的。
老解放用了快20年,早就破烂不堪,但保养的还算得力,就此也花了杨锐3200块。
更令杨锐吃惊的是它的油耗,标称是百公里耗油29升,实际上空车都要35升不止,也就是跑三公里妥妥的一升油,而三公里还不够一名学生每天练手的距离。
也怪不得现在学车的人少,能当司机的人更少。
随便算算,若是按照半年的学习程序来做,一名学生光是消耗的柴油就不是个小数目。
而且,现在的柴油还不好买,虽然不至于用外汇,但那实际上是因为国家补贴,而国家把补贴买来的原油,又分给了各个单位。
每个单位每月都有固定数量的油票到固定的地方去加油,厉害点的单位,还为此自建加油站,或者自建储油设备。
作为私人,想加油就必须走后门,用公家分配的油料,全社会就没有给私人提供加油服务的地方。
杨锐还好有许多的亲戚在不同的单位,今天从大舅家弄两张油票,明天从二舅家弄两张油票,才能把这个小小的“驾驶站”给支撑下来。
也是他有关系,才能从市运输公司弄来挂靠,以后方便学生们考取驾照。
这一系列的工作弄下来,说难不难,但绝对不能说是简单了。
换其他人来做,多半是坚持不下来的,无论是人情还是花钱,都得有些分量才行。最难的是不赚钱。
因为平摊到每个人头的成本很高,总得大几百块,而就现在人的收入来说,肯自己拿出大几百块学车的,实在是太少太少。
至少,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没有一个能出得起这份钱。
当然,80年代的学生永远都明白学习的可贵,光看那一桶又一桶的柴油倒进油箱里,就足以令他们珍惜可贵的驾驶时间了。
教练张全也教的非常认真,按部就班且严厉非常,尤其是杨锐上车的时候,要求更高,讲解的时间也更长,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负责。
为了以后能开车,杨锐苦笑着受了。
没办法,80年代的汽车与后世的太不同了,别说没有自动档了,升档还要双脚离合,完全是一份体力活,但你要是不学,整个80年代都别想开车了。
杨锐乖乖的爬上车,在教练的指导下,开着车溜圈子。
他们现在练车的地方是以前的煤仓杂物藏和垃圾堆,三者都被挪到了边角旮旯,再兼并以前的花坛草地,从而腾出了大片的地方。
杨锐把着无助力的方向盘,咬牙切齿的踩下油门,将老解放的速度提升到30公里每小时。
他尽力了,它也尽力了。
涂宪依旧傻站着,要不还能怎么样呢?
他知道,天底下会有那种19岁就牛爆天的天才,但是,一名乡镇中学,红唇齿白,长的比电影演员还漂亮的学生,会是这种天才?
这不符合常识!
半个小时后,杨锐的老解放停在了场子中间。
一群原本抱着书在读的学生,顿时一拥而上。
“怎么了?”涂宪拉住反应最慢的牛安。
“车坏了呗,要不然呢。”牛安见涂宪是个干部的样子,没有使劲挣脱,口气就不怎么好了。
“好端端的就坏了?你们去做什么?”
“修车呀,这车一天坏三四次呢。要不然呢,你以为市运输公司能卖好车给我们。”牛安等人练了一段时间的车,对这方面也挺熟悉了。
目前来说,解放车的供应量还是较为充足的,这款50年代的卡车,到83年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因为技术指标极其落后,即使全中国到处都缺卡车,解放车仍然有少量滞销的情况出现。
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是东风车,为了购买它,各地部门都在各显神通。
涂宪毕业以后就在学校任教,只觉得牛安的话很新奇,问:“市运输公司卖给你们车,为什么?”
“因为我们买啊。”
“你们是谁?”
“市运输公司西堡中学驾驶站?”牛安自己说的都不确定了。
“挂靠?”
“应该吧。”
“学校弄的驾驶站,为啥要挂靠到市运输公司?”
“我不知道这些,我就是来学车的。”牛安接着又道:“你问题真多。”
“我也是做老师的,问题当然多。对了,你们学校有钱买车?哪来的钱?”就好像全中国人民都能算出其他人的收入一样,各个单位的拨款也是能猜出来的。
一个乡镇中学能有多少钱,涂宪用脚趾都能给个数字。
牛安摇头,奔向停止运动的解放车。
学生们已经开始了维修工作。
张全站的老高,扬声道:“开车不认真,要你命,修车不认真,山大王。知道啥是山大王吗?你车坏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车里连口热水都没有,你就是山大王。这车呀,它天天坏,但每次坏的地方都不一样,学不好修车,开的再好也没用,懂不懂?”
杨锐瞅着引擎盖内的机械,一阵无奈,要不说司机值钱呢,而今的司机,特别是长途司机,放到修车厂里,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大工,然后才是司机。
如果把修车看作是看病,任何一名长途司机,都得是急诊室医生兼护士,否则,你就甭想把车开到目的地。
当然,从解放车的构造来看,它也就是这么一个命了。
众所周知,解放车是山寨自苏联人的吉斯150,而很少有人知道,苏联人的吉斯150,其实山寨自美国国际收割公司生产的KR11卡车。
美国人的KR11卡车设计生产于30年代,当它1947年停产的时候,苏联人的吉斯150刚刚投产,解放车1956年投产,一直生产到了1986年。因此,杨锐尽管是在1983年,看着这辆60年代生产的老解放,可它实际上是30年代汽车的复制品,这无疑让习惯了21世纪汽车的人觉得难受。
开起来难受,坐起来难受,拉货难受,修理难受,加油更难受,这就是杨锐的全部感受。
“仔细点看。”杨锐叫了一声,退后两步,让出了位置。
他是不准备学这种老旧的机械维修了,学学现在的车怎么开是有必要的,像一名老司机似的学习,杨锐觉得浪费时间,大不了,在自己开车不方便的时候,雇个司机好了。
教练张全不喜欢杨锐对待汽车维修的态度,但也没说什么,现在还趴着十几名学生呢,他自然而然的讲解起来:“查故障是有思路的,我说过,咱们第一个查什么?”
杨锐看他们学的认真,悄无声息的离开场地,向实验室走去。
等了好半天的涂宪赶紧跟上。
“杨锐。”涂宪直接叫了名字,说:“聊两句吧。”
杨锐咧嘴一笑,问:“聊什么?”
想了半天措辞的涂宪给问住了,是呀,聊什么呢,聊生活,一个三十岁的男人和一个19岁的少年,有点聊不下去,聊学问……这个词怎么就那么怪呢?
怪也得聊。
涂宪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半天的班车,不是来玩过家家的。
几秒钟的迟疑,他抛下满肚子的疑问,转而就两人上次的通信,道:“上一次,你提到大豆卵磷脂对TMV衣壳蛋白有体外聚合的作用,我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
杨锐嘴角飞起,心想:总算通信的是个聪明人。
他也避而不谈其它问题,听着涂宪的话,旋即跟进道:“用电镜对TMV粒子做观察,应该能更清楚的看到植物提取液对它造成的影响,就我所知,莲叶水提物,白花蛇舌草都有不错的效果。”
杨锐说的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成果,不过,国内既无网络也没有成型的科学索引机制,普通研究者对国外的研究总是不甚了了。
涂宪以前就很佩服杨锐的博闻多识,觉得和他比起来,自己孤陋寡闻的像是井底之蛙一样。
但是,面对杨锐真人,涂宪迷惑了:自己是中国首都重点大学的讲师,对方是中国内陆小镇的中学学生,凭什么自己是孤陋寡闻,杨锐是博闻多识?
“如果申请使用电子显微镜的话,可能要四五个月的时间,不太实用。”涂宪按捺着心中的疑惑说。
杨锐瞥了他一眼,道:“没有电子显微镜,很多生物研究都不好做的,植物提取方面尤其如此。”
“我现在还是讲师,评上副教授以后,大概能好申请一点,前年,嗯,应该是大前年,咱们国内弄了一个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跟他们沟通一下,能用到别的单位的电子显微镜,但是得是副教授。”涂宪说到这里,再也忍不住了,说出自己无数次想要说出来的话:“你平时写论文,做实验,都在哪里?”
没有实验就没有论文,这是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涂宪确信,以此就能解释自己的全部疑问。
……
221。第221章 杨教授
“实验室,正好,我们到了实验室里再细聊。”杨锐并没有露出涂宪认为他会露出的表情。
涂宪疑惑的跟着他向里面走,道:“这不是出学校的路吧。”
“为什么要出学校?”杨锐反问。
“不是去实验室?”
“实验室就在学校里。”
“学校实验室?”涂宪失望至极,中学实验室是什么水平,他比谁都清楚。现在的大学都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的,而在这些地方,大学实验室淘汰下来的设备都很少,因为还有地方大学和专科学校这些地方等着要淘汰设备呢。
杨锐知道他在想什么,笑笑没说话。
一会儿,两人来到杨锐的实验室。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实验室院子显的更加整洁干净,也更像是一个小院子了。
里面的屋子却是不变的,灰扑扑的墙面和黑乎乎的窗户,就像是普通的教室房间似的。
“这里?”
“就是这里了。”杨锐敲敲门,颇有自信。
涂宪表情玩味,看着门打开,看着一个精瘦的少年出现,看着一堆的仪器裸露在少年身后。
“这些是……”涂宪的表情缓缓地,缓缓地,不能抑制的扭曲了。
“这些是捷利康出资购买的。”杨锐随口解释了一句。
“捷利康制药公司?怪不得。”涂宪羡慕的眼睛发绿,就像是卖肾少年看到了一车的iphone似的。
“这种实验室,应该能写出论文来吧。”杨锐笑看涂宪。
“当然,当然。”涂宪不好意思的摸着脑袋。
“进来吧。”杨锐招招手,率先进入。
涂宪小心翼翼的走进来,一个仪器挨着一个仪器的看。
要说种类的话,这里的仪器总能在北京的各大实验室找到,国家实验室和中心实验室的仪器种类还会更多更专业。
但是,就先进性来说,杨锐的实验室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因为实验室才刚刚建立,许多设备都是新购买的,且是进口货。相比之下,国内的实验室都是一点一点积攒出来的,设备总是有新有旧。
当然,永远是旧的居多。
“上午的茄尼醇提取做了吗?”杨锐问何成。
“做好了,液体在冰箱里。”何成指的是一个真正的冰箱。虽然在电影中有很多专业的用于保存试验品的设备,但冰箱始终是物美价廉的一种,杨锐读研的时候,许多老师都用它。
涂宪比他可怜多了,冰箱都是共用的。因为实验室里的冰箱要求稍微好一点的稳定性,以80年代的国货水平,它们显然是不够格的。
杨锐没有管涂宪,自顾自的拿出液体,做起了下午的实验。
论文发表是很令人得意的事,可在此之前,它会消耗研究者大量的精力、体力、智力和时间。
一篇普通的论文,往往就需要研究者一两个月的辛劳,如果是想要有点水准的文章,研究者往往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加班和放弃节假日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半年乃至一年才写一篇论文亦是正常。
高等级的论文往往需要团队合作,三个人五个人的团队是一篇牛文出现的基础,如果要撰写顶级论文,比如试图发表在《自然》和《科学》这样的期刊上的论文,它甚至需要二三十名研究者的通力合作。
例如自80年代开始就很受人关注的埃博拉病毒,有关它的文章,在接下来的30年里,不止一次的登上生物界的顶级期刊,而在文章的标题下方,不止一次的会出现二三十名著作者,也不止一次的出现著作者名字被黑框标注的情况。
杨锐做实验和写论文,比其他人轻松的多,但他并不想总吃老底,内心里,杨锐也是有一颗科研梦的。
正因为如此,当实验室初步建立起来以后,他每做一项实验,即使是重复试验,也力图完美,就当是给自己补课了。
一名优秀的研究员,要有天赋,但也不全靠天赋,也得有机会,特别是练手的机会。
在读书的时候,杨锐得到的机会不多,还不可避免的浪费了大部分。
可现如今,没人因为杨锐的一点失误,而阻止他继续做实验。
不断进行的独立实验,以及对实验助手的指导,都增加了他的经验,扩展了他的思维。
明显察觉到这些好处以后,杨锐做实验是越来越认真,一点空闲都会用出来。
而涂宪,只能看着他做实验。
这个塞满了设备的实验室,令涂宪手足无措。
何成熟练的做着杨锐的实验助手,他喜欢化学和生物,也喜欢实验室的工作,因为经常与杨锐在一起工作,他总能得到额外的指导,成绩不仅没有落后,反而不断的上升,这也稳定了他的助手工作。
终于,30分钟以后,涂宪闲不住的道:“要不然,我给你打个下手?”
“我在试一种茄尼醇提纯的新方法,这方面你熟悉吧?”杨锐继续储备自己的技术壁垒,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将已经建立的优势稳定和扩大,才是最正确的科研思路,否则,光是不停的建立基础,就是猴子掰苞谷了。
涂宪点头,说:“我看了你写的所有论文。”
“那就好,我们这一次修改了几样溶剂,之后的提纯方式也有改变……”杨锐说的是一种较为麻烦的提纯方式。不过,实验室里觉得麻烦的方式,在工厂里却不一定了。
涂宪认真的听了以后,又在纸上记下了几个重要参数,接着奇怪的问:“你怎么想到这么多的方案的?”
“用脑子想的。”杨锐说了一个不好笑的笑话。
涂宪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认真的给杨锐打下手,一边做,一边问。
杨锐有时间就给解释几句,但说的并不多,实验室里的工作是一个紧着一个的。
涂宪反而喜欢这样的节奏,能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
两人垂头工作,就此到了晚饭时间。
杨锐将手上的一组茄尼醇测试完成,看看手表,道:“休息吧,该吃饭了。”
“杨教授稍等……”涂宪脱口而出的称呼,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
222。第222章 做不了校友
涂宪没说在西堡中学呆多久,杨锐也没问,就给他找了一个教师宿舍住了下来,又给食堂的大师傅打了招呼,便每天泡在实验室里。
实验室就是用泡的,做实验和做饭差不多,小型实验就像是家里做饭,你看着人在里面不停点的旋转,饭和实验就做好了,中型实验就像是饭店的后厨,最好是有人帮手,主厨的工作量反而降了下来,时不时的都在等待。
杨锐现在做的实验,就算是中型实验了,没有助手很难进行下去,但有没有助手,又有很多时间是空闲的,属于闲的时候闲死,忙的时候忙死的状态。
每当闲下来的时候,杨锐习惯是阅读脑海中的论文和书籍,相对80年代能够得到的知识来说,现在复习后世的内容,会有很多的好处。
起码的一点,杨锐觉得,自己要是就这么读上30年书,再到2014年也什么都不用怕了。
任何时代,能够掌握全面的知识的人,都是不可小觑的。
而任何一个人,要是能一路学习30年,就算不能攀升到金字塔的尖端,也应该站在了高处。
当然,在其他人看来,杨锐就显的有点怪了,因为在他们眼中,杨锐纯粹就是发呆,最神奇的是,他长时间发呆以后,经常一跃而起,要么写一堆东西,要么做好几个验证实验。
涂宪能够理解,杨锐大概是在脑海中模拟了一些东西。
但是,这种理解也就仅止于表面上的理解了,毕竟,那么多的东西,那么多的实验,就这样在脑袋里面模拟,那得多复杂,多困难?
或许是想了解杨锐的工作方式,或许是想多了解一些植物提取方面的知识,涂宪就这样在西堡中学呆了下来。
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