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位爱卿,这景色如此壮观,让朕不由得诗兴大发,决定赋词一首,诸位可有兴趣一听?”
刘辩背负双手,任凭海风吹得金黄色的披风猎猎作响,英姿勃发的问道。
“陛下文韬武略,空前绝后!一首《燕歌行》传诵大江南北,让人击掌称绝,能够亲耳听到陛下做诗,乃是我等的荣幸,微臣等愿意洗耳恭听!”
赵匡胤率先作揖拍马屁,其他将校也不缺心眼,这时候谁敢说个不字?不被丢进海里喂鱼才怪!
数十名文武随从齐齐跟着赵匡胤作揖附和:“臣等洗耳恭听,愿闻陛下神作!”
想当年曹子建七步成诗,成为了才华横溢的代名词,与潘安齐名,流芳后世。刘辩知道这种拉风的事情自己是做不来的,但七步盗诗却是能够做到。
当下背负双手,装模作样的在船头上来回走了六七步,然后开始高声朗诵。
“东临田横,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春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陛下文韬武略,空前绝后!如此佳作,气势如虹,虽秦皇汉武皆不及也!”
这首词赋写得大气磅礴,更何况出自皇帝口中。站在刘辩身后的文武群臣顿时不明觉厉,齐齐躬身作揖,连声叫好。
在文武百官的齐声歌颂下,刘辩更加兴奋,决定乘胜追击,再赋诗一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描写大海的诗词歌赋何止万千,难得今天在海上遇到这般壮观的景色,不趁此机会奠立自己文豪的地位,更待何时?
刘辩挥挥手,示意身后的文武随从稍安勿躁:“看到了这田横岛,朕就想到了从前跟随先帝登泰山的情景,泰山巍峨,沧海广阔,天地间的景色竟然如此壮观,朕决定再赋诗一首!”
自从秦始皇开启了登泰山封禅的序幕之后,汉朝的历代皇帝也多有效仿,汉灵帝就曾经去过几次。此刻刘辩信口胡诌,其他人也不辨真假,只能洗耳恭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刘辩在宝船巨大的甲板上来回走了几步,再次慷慨激昂的赋诗一曲。引得上至将校,下至兵卒,无不击节叫好,抚掌称赞。
这个年代能识几个字就是别人眼里的文化人,更别说能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很多将校根本不知道天子吟诵的这首诗描述的什么,只是看到身边的其他人俱都击掌叫好,纷纷跟着滥竽充数罢了。
船队继续前行,不多时便将田横岛甩在了身后。
郑成功向东眺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海面上漂浮着一艘小船,初始的时候是向西行驶,突然间又掉头向东加速逃离。
“这条民船如此奇怪,莫不是袁军的探子?当派遣船只捉拿回来问个明白!”郑成功手按佩剑,向天子建议道。
这一路行来,浩浩荡荡的船队也遇到了不少民船。但他们知道这是军队的船只,应该不会为难普通的渔民,因此也就不慌不忙的继续向前行驶。掉头逃跑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见,由不得郑成功不小心翼翼!
“嗯,朕也看到这条小船了,行踪的确可疑!郑卿便亲自带人把这条船只追回来!”
刘辩顺着郑成功指的方向极目眺望,果然发现了这艘可疑的船只。当即命令郑成功亲自率队去捉拿。
得了天子一声吩咐,郑成功跳下宝船,带了三艘艨艟快速的向西追去。过了半天的功夫之后,果然把这艘行踪可疑的渔船押解着,从后面追上了船队主力大军。
当艨艟靠近宝船的时候,郑成功一跃上岸,大声下令道:“把这船上的男女老少全部押解上宝船,让陛下亲自审问!”
艨艟与宝船同时并肩行驶,不大会功夫,渔船上的百姓便被全部驱赶到了大船上。
只见这些人服装奇特,与中土大为不同。大约四十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操着“咿咿呀呀”的奇怪语言。一个个满脸惊恐之色,用手使劲的比划着,想要解释什么,奈何言语无法沟通,说了半天,也是徒劳无功。
向东几百海里便是朝鲜半岛,刘辩突然意识到这帮人很可能是来自高句丽的棒子,便传令下去:“传朕命令,询问下船队中可有略通高句丽语言的士卒?命他到船上来替朕翻译几句,必有重赏!”
一番折腾之后,果然从两千船夫中找来了一个略通高句丽语言的汉子。先是登上宝船参拜了天子,然后去和这帮俘虏交流了一会,接着回来向皇帝禀报。
“启禀陛下,这帮人自称来自东方的新罗国,为了躲避战火才向西避难,并非斥候探子。据他们自称,龙城国国君于去年因病辞世,储君李渊即位。今年刚刚开春,李渊便派遣了长子李世民、次子李元霸,以及大臣李绩,率领了数万龙城国士兵向南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半个新罗国。”
“李世民?李元霸?李绩?”刘辩顿时有些思密达了,“啧啧……李家父子也不甘心寂寞呢!这是要和朕比试谁统一的更快吗?”(未完待续……)
中旬了,开单章求下月票!
大神都开单章求月票了,剑客必须跟上大神的步伐,要不然会被挤下深渊的!
现在已经是四月中旬,弟兄们的月票也差不多下来了,剑客在这里求一下支持,有票的兄弟们捧个场,给剑客增加点动力!不胜感激!(未完待续……)
二百三十二 瓮中捉鳖
春雨霏霏,天降大雾。
海面上昨天还晴空万里,今天就变的雨雾朦胧,如诗如幻。
刘辩并没有为难抓到高丽难民,反而赐给酒肉,命他们舍弃小船登上大船随军。等平定青州之后便在地方定居,向汉人传授一些基本的高句丽语言,培养一批懂得朝鲜语言的士卒,为将来的东征夯实基础。
要想做个名垂千古的皇帝,与辽东接壤的朝鲜半岛必须当做征服目标。在华夏历史上,有很多雄才伟略的帝王都把征服半岛当做了奋斗目标,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都为了这个目标努力过,甚至就连杨广这个被后世称作“暴君”的皇帝也曾经向高句丽发动过大规模的进攻。
而如今,刘辩身边云集了如此多的历史精英,自然不能再把目光仅仅放在大陆的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让华夏的旗帜插遍各地,才不负造物主的恩宠。未雨绸缪,现在正是时候!
“靠岸了,准备抛锚!”
在朦胧的雨雾中,巨大的宝船最先寻觅到了一块适合停泊的海岸。随着郑成功的一声吆喝,士卒与船夫将一对各自重达两千斤的巨锚沉入海底。巨大的宝船随即在海面上稳稳的停泊了下来,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旗舰靠岸,其他大小不一的舰船、楼船、斗舰、艨艟等船只也俱都在船长的指挥下寻找合适的地形停泊。
不大会功夫,这片人迹罕至的海岸边上就停满了密密麻麻的战船,各种旗帜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在下船之前,刘辩召集众将校来到大船的主舱召开登陆前的军议。
船舱里悬挂着一副新制作的地形图。这是刘辩让宫廷里的画匠比着自己的“大航海图”临摹的青州地形图。画工一流,制作精良。青州的县城、山川、河流均都清晰的描绘了出来。误差肯定会有,但在这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却已经是弥足珍贵。
刘辩站在长一丈宽三尺的地图前,用一根木杆做着解释:“根据渔民所说,我们现在靠岸的这片地方就是胶县。从这里到北海郡治所剧县大约三百五十里左右的路程。”
以陆文龙、卫疆为首的文武将校分列两旁,侧耳聆听刘辩的分析,对于天子的胸怀韬略,包括万象暗自佩服。地图上也没写胶县到剧县的距离,这年轻的天子怎么就能测算出三百五十里左右的?
刘辩手里的木杆向上挪动:“从胶县一路向北,走一百五十里便进入了高密县境内。这里山峦起伏。地形险要,正是伏击的好地方……”
赵匡胤的思维比别人快一些,就在刘辩的木杆指到高密的时候,他的目光已经把整个地图扫了一圈,击掌叫好道:“陛下真是神机妙算,莫非想使用诱敌深入之计把袁军引到高密,然后施以伏击?”
对于赵匡胤的话,刘辩并不是很感冒,反而觉着这家伙有拍马屁的嫌疑。
这一路行来。赵匡胤恭维奉承的本事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要不然历史上的赵匡胤又怎么会被柴荣如此器重?当然,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打铁自身硬,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否则光靠恭维奉承最多只能做个大太监。想做开国皇帝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虽然内心深处并不怎么喜欢赵匡胤,但却不妨碍刘辩认为赵匡胤是个人才。当下不露声色的点头:“赵卿所言极是,朕正准备在高密境内打一场伏击战!”
顿了一顿。继续分析道:“按照骑兵的日行三百里计算,由我们现在所处的海边抵达剧县诱敌。再向东折回高密,来来回回大约两天一夜的功夫。而在这段时间里。步兵正好可以在高密境内设置埋伏,来个瓮中捉鳖,痛击袁军!”
“陛下神机妙算,臣等任凭差遣!”
在赵匡胤的带领下,满舱的将校齐声拱手称颂。
想要把袁兵引诱出二百里的路程,投入的鱼饵必须掌握好分寸。
如果兵力太少,就会让袁兵失去追击的兴趣,费上天大的功夫,才只能收获微不足道的战绩,换了谁也不干。
如果投入的兵力过多,就会引起袁兵的警惕,认为后面会有大部队接应,从而变得小心翼翼,想要再引诱进圈套,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了。
刘辩权衡片刻之后,果断的做出了决定:“既然匡胤最先猜出了朕的诱敌深入之计,就由你率领一千二百骑去担任诱饵,一定要把袁谭的人马引到高密境内。”
赵匡胤拱手领命:“臣谨遵吩咐,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为何不让小将去诱敌?这一路在海上漂泊,小臣当真是心痒难耐,恨不能现在就冲入千军万马中杀个痛快!”陆文龙对于赵匡胤被委以重任羡慕不已。
陆文龙武艺超群,年轻气盛,刘辩担心他杀的兴起,分不清主次,万一吓得袁军不敢追袭,自己诱敌深入的计划就会泡汤。自然不会让年轻的陆文龙去执行诱敌计划。相比之下,还是三十岁的赵匡胤更加稳重一些。
“文龙莫急,朕另有重任委于!”
刘辩面带微笑的安抚陆文龙,示意他稍安勿躁。
又指着地形图叮嘱赵匡胤:“过了高密后你率部向安丘方向移动,然后从袁谭的南方发动突袭,使用疑兵之计。如此一来,袁谭就会误认为你是从南面的琅琊方向突破过来的援军。当你率部向东败退的时候,袁谭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你的败退是慌不择路。而向东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逃到海边便无路可逃。这样实行迂回诱敌之计,袁谭十有**会中计!”
“臣谨遵陛下的吩咐,此去一定不负所托!”
对于刘辩缜密的心思,赵匡胤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十六岁的年龄便策划的如此周详,随着以后治国统军的经验增加,不断的成长磨炼,这将是自己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山!
刘辩又吩咐郑成功道:“给你留下两千兵卒与船夫在岸边守护船只,朕率领其他人马向北急行军,争取尽早的在高密境内设伏,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森谨遵陛下吩咐!”郑森拱手领命。
军议完毕,刘辩带着众将校走出船舱的时候,天空的霏霏细雨已经完全停了下来,苍穹之下的大雾更加厚重,能见度不足二十丈。
这种天气对于斥候探子来说简直是致命的,不由得让刘辩放声大笑:“大雾弥漫,此乃天助我军!此次伏击袁军,必成大事,诸将努力向前,猎取功名就在今朝!”
兵贵神速,得了天子一声令下,所有将士各自按部就班的下船。
赵匡胤率领一千二百骑兵当先向北,执行诱敌计划去了。刘辩则带着陆文龙、文鸯、卫疆等人率领八千多精卒冒着大雾向北急行军,目标直指高密。
剧县城下,尸积如山。
挖掘地道失败之后袁谭恼羞成怒,再加上琅琊的战事不利,汉军连战连捷,将袁军的防线层层突破,估计再有五六天便可以抵达剧县城下。这让袁谭决定孤注一掷的向剧县发起强攻,不惜一切代价破城,绝不能前功尽弃!
从清晨开始,袁军就再次倾巢而出强攻剧县。
没有任何试探性的进攻,直接展开了刺刀见红的血拼。
一天的恶战下来,袁军虽然再次付出了阵亡近万人的代价,但城头上的守军也折损了三千多人,而且弓箭越来越稀疏,滚石、擂木越来越少。若不是靠着太史慈神射的威慑,还有魏延与田真的浴血死战,只怕袁军此刻已经登上了城头。
看到城头上的守军越来越少,似乎已经不足一万五千人。袁谭大喜过望,一面派人到袁绍那里再求援兵,一面亲自立马城下,持剑督战。
袁绍得到了袁谭的求援,狠狠心抽出了一万人马,外加整编的一万黄巾军,交给淳于琼统率,星夜驰援袁谭。
得到了淳于琼的援兵,攻城的袁军从七万再次增长到了九万,和城上守军的比例一下子拉大到了六倍,一时之间,距县城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剧县士族与百姓在王猛的鼓动之下登上了城头,冒着袁军的箭矢协助魏延守城。从最开始的数千人,慢慢的增加到万余人,直到傍晚的时候前来支援的民夫增加到了两万人。虽然他们的战斗力非常低下,但总算能够让城头的守军喘一口气。
没想到关键时刻剧县的百姓竟然协助魏延守城,这让袁谭不由得怒发冲冠。
挥剑咆哮道:“全体将士给我不分昼夜的攻城,破城之后,全城屠戮,老幼不留!无论劫掠奸杀,概不问罪,儿郎们给某拼命死战,让城内不知死活的百姓拿性命来为死去的将士殉葬!”
“杀啊!抢财帛,抢女人!”
在袁谭的激励下,杀红了眼的袁军举着火把,发动了更加猛烈的攻城,恨不能一口气攻破城门,血洗剧县。(未完待续……)
二百三十三 三合之内,取你首级!
雨后湿滑,大雾弥漫。
夜间的时候袁军减轻了攻城的强度,让各营将士轮流攻城,虚张声势的鼓噪呐喊,真正的目的在于牵制骚扰城头上的守军,让他们疲于应付,不敢踏实入眠。
被替换下来的人马则抓紧世间回营打个盹,枕戈待旦,等天明之后再发起强攻。毕竟这场攻防战已经持续了两天两夜,再这样熬下去,本方将士同样吃不消。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既然袁军轮流休息,魏延与徐庶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商量一番,将城上的一万五千守军与两万助战的百姓分成两批,魏延与田真率领一半,徐庶与太史慈率领一半,轮流守城,轮流休眠。
一晚上的拉锯战过去之后,天色渐亮。
虽然淅沥的春雨已经停了下来,但弥漫的大雾却是毫无散去的迹象。
一夜的鏖战下来,城墙脚下又填上了两千多条性命,而城头上也同样有将近两千人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死亡的大部分都是缺少甲胄保护,又不会躲避箭矢的百姓。
“全军进攻,今日誓死破城,谁敢后退,立斩不赦!”
袁谭从小憩中睁开眼睛,与全军将士草草的吃过早饭,随即翻身上马,带着郭图、辛评等幕僚直抵城下督战,挥剑发出了总攻的命令。
“呜呜……”
随着袁谭一声令下,浓雾中再次响起号角声,在剧县城池四面八方同时响起。犹如大地呜咽。
八万多刚刚吃饱了的袁军齐齐呐喊一声,再次顶着盾牌。扛着云梯向剧县发起了强攻。
护城河的沟壑早就被滚石擂木填满,甚至每一脚下去都需要踩着同伴的尸体才能前进。剧县城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沾满了干涸凝固的血渍。
城头上同样鼓声隆隆,三万多军民用纷飞的箭雨,越来越小的滚石,越来越轻的擂木,此起彼伏的招呼城下蜂拥而至的袁兵。
由于城内的羽箭越来越少,魏延只好派遣了部分人手专门在城头上捡拾袁兵射上来的箭支,然后再以彼之箭还射彼身,甚至就连插入了尸体中的弩箭也要拔出来利用。城内的物资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切被督战的袁谭看在眼里。不由得喜出望外,在马上高声督促:“将士们,城里的弩箭越来越少了,大家拼死攻城,破城之时就在今朝!”
就在这时,袁军身后突然传来了一阵骚乱,将袁军的背后冲的阵脚大乱。
“杀啊,城内的守军顶住,江东的援军到了!”
赵匡胤手提长枪。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一边命令身后的骑兵同时鼓噪呐喊,鼓舞城中守军的士气。
乱军之中的赵匡胤一身戎装,头戴斌铁盔,手持由盘龙棍加装了枪刃改成的长枪。一路冲锋,连续挑翻了数十名拦在马前的袁军士卒。如此矫健的身手,根本让人无法与养尊处优的皇帝联系在一起。
汉军的骑兵全部加装了双边脚蹬。因此在冲锋的时候能够在马上驰射。虽然不像西凉铁骑或者白马义从那样娴熟,但奔驰中的箭雨却给猝不及防的袁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力。一波箭雨过去之后,至少射倒了六七百人。
在赵匡胤的引领之下。这飚铁骑在袁军背后从西向东冲锋,不与敌人贴身纠缠,只是远远的在马上放箭,极大的破坏了袁军攻城的节奏。
虽然大雾弥漫,但城头上的守军却能够听清援军到来的声音,军心顿时大为振奋,防守的时候更加卖力起来。一波猛烈的箭雨倾洒下来,射的袁军纷纷后退。
“吕旷何在?命你率三千骑兵前去截击,顺道摸清对方来了多少人马,由何处而来?”
被汉军的援兵破坏了攻城计划,这让袁谭怒不可遏。挥手吩咐身边的吕旷率骑兵前去阻击。
“末将得令!”
吕旷答应一声,手中大刀一挥,引领了三千列阵待命的骑兵前去截击。
看到袁军骑兵掩杀过来,赵匡胤下令向东撤退。
吕旷哪里肯舍,率部紧紧追随。一直穷追了五六里路,眼看看距离越来越近,却发现汉军突然调转马头,列阵相迎。
一波箭雨射过来,至少有三百多袁军被射下马来。当双方马上就要短兵相接的时候,汉军却突然又掉头向东逃窜。
“哇呀呀……气死我也,给我全力追赶!”
吕旷被气的暴跳如雷,看看汉军只有一千多骑,仗着本人多势众,手提大刀奋力追赶。
赵匡胤率部狂奔了一段路程,再次调转马头射出一波箭雨,又将袁兵射杀了两三百人。然后趁着袁军铁骑被箭雨阻挡的时候,再次纷纷拨转马头向东奔逃。
“这帮鬼孙子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可忍孰不可忍?诸位拼死向前,全歼了这帮懦夫!”
吕旷被挑衅的几乎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的策马向前追赶,仗着坐骑比士兵的战马优良,逐渐的把身后的士卒越甩越远,大有一骑当千的气势。
看到袁将匹马单刀的追了上来,赵匡胤心中窃喜,当即调转马头迎了回来,大呼一声:“袁将还不下马受死!”
“怎知死的不是你?”
吕旷并未将赵匡胤放在眼里,拍马舞刀,与赵匡胤纠缠在了一起。
赵匡胤力大枪快,每一枪刺出都犹如毒蛇吐信,势如雷霆。
战有三五回合,吕旷逐渐左支右绌,一招不慎,被赵匡胤刺于马下。
翻身下马枭了吕旷首级,用长枪挑了向后面追来的袁军高声示威:“尔等主将已经授首,还不快快下马跪降?”
就在袁军骑兵愣神的时候,赵匡胤身后的将士又是一波箭雨射过去,登时又射翻了两三百人。袁军阵脚大乱,急忙勒马挽弓向汉军还射,但这边却已经拨马远去。
主将阵亡,又被射杀了三分之一的同伴,这股袁兵顿时胆寒。当下不敢再追,纷纷拨马向剧县城下溃逃,准备回报袁谭。
“哈哈……袁军被吓破胆了,全军追袭!”
看到这支袁军骑兵败退,赵匡胤长枪一招,率领身后的骑士尾随在后面追袭。一边纵马追赶,一边不时的挽弓控弦,倒追了五六里路,一路上又射杀了五百多名袁军骑兵。
袁谭得到了回报,不由得怒发冲冠,拔剑砍断了身旁的一杆旗帜,咬牙切齿的大骂:“这吕旷简直是酒囊饭袋,以三千人追赶一千骑,折损了一半人马不说,竟然把自己的脑袋也丢了!真是笑掉天下人的大牙,气死我也!”
郭图在旁边谏言道:“这支人马从南面而来,十有**是薛礼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