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阴雄-第8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文都勾了勾嘴角,朗声道:“微臣是为了公事,为了大隋的利益而直言,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倒是有些人,哼,自以为有了些战功,就可以为所欲为。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王世充冷冷地说道:“元太府,东都被围,你无计可施的时候,是我王世充在河阳大败李密的主力,才有了你现在在这里高谈阔论的机会。你不感激我王世充也就罢了,现在还想给李密喘息的机会,你敢说这是为了公心?”
杨侗叹了口气:“都少说几句吧,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团结,就事论事,元太府,王将军,你们以前的那些恩怨,现在能不能暂时搁置呢?”
王世充咬了咬牙:“大王,这可不是什么私人恩怨的问题,李密明显是在用缓兵之计啊,他刚刚战败,手下离心,所以宁可扔出五十万石军粮,就是想要稳住我们,避免我们的追击。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上当啊。”
元文都冷笑道:“不能上当?那请问王将军你为什么不追击李密,而是跑回洛阳了呢?你说我是中了敌军的缓兵之计,那你本来是离李密最近的部队,又刚刚大胜他,连你都不追他了,还要我们做什么?”
王世充沉声道:“我的兵力不足,河阳一战,我军战士不过两万,还在守城中多有损伤,俘虏倒是有五六万,却是暂时不能用,难道你要我靠两万不到的兵马,去追击李密的几十万大军吗?这可不是守城战,在野外,我们根本没有战胜李密的把握,一旦我失败,那李密势必回攻洛阳,到时候东都危矣!”
元文都哈哈一笑:“搞了半天,天下无敌的王大将军也有打不了的仗啊。这么说,你这回回东都,是来求救兵的,对不对?”
王世充看着杨侗,沉声道:“大王,现在关中已经落入李渊之手,河阳城是其出关时首当其冲的地方,断不可守,我们现在必须在李渊出兵之前,尽快打垮李密,我这里的两万兵力不足,所以斗胆请求大王再给我八万,不,五万精兵,有这七万部队,我就有信心打败李密!”
元文都冷冷地说道:“七万?你上回手握十余万精兵,还是各路的精锐,不也没有打败李密吗?现在李密缩回回洛仓城了,又是据守洛水天险,你就一定能胜吗?”
王世充咬了咬牙,大声道:“上次我军人心不齐,而李密则是内部团结一致,兵力又有优势,更重要的是,李密收买了我身边的传令兵,吹错了号令,导致我军全线崩溃。不然上次我就可以胜李密。”
元文都哈哈大笑起来:“王大将军,你也是天下名将了,却把这样几十万人的大决战的胜负,归结于一个传令兵的身上,真是愧对名将之称啊。连我这个文官都知道,兵凶战危,战场上有数不清的不可预知的事情会发生,你就敢打这个保票一定会赢?上次是传令兵,下次会不会刮一阵歪风,下一阵暴雪,让你失败呢?”(未完待续。。)
第二千一百七十一章 诱立军令状
王世充冷冷地说道:“跟不知兵的人,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大王,元太府这不过是书生之见,他并无军事才能,您是信他的,还是信微臣的呢?”
杨侗犹豫了一下,开口道:“王将军,若是孤给你五万精兵,你真的可以一举消灭李密吗?你敢立下军令状吗?”
王世充的心勐地一沉,他确实也没有这样的绝对把握,而且他突然想到了上次传令兵的事,这个该死的刘元进之子,正是来自于东都的援军,元文都这样一直帮着李密说话,难道他们私下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和交易吗?
想到这里,王世充的背上突然一阵寒气上升,看着元文都冷笑着看向自己的眼神里,也多出了几分难言的诡异了。
王世充咬了咬牙,沉声道:“大王,敌众我寡,现在是出击的好时机,但是微臣也不能说一定就能胜过李密。军事上只能抓住战机,尽力而为,而不能谈一定胜或者一定败。如果李密现在在洛水一带没有建立稳固的防线,那我军有机可乘,七万大军足以破敌。但要是李密站稳了脚跟,在洛水一带设了坚固的防线,那我军也只能象上次一样,与敌继续隔河相持,再寻战机。”
元文都哈哈一笑:“大王,您听到了吗?王将军说来说去,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啊,既然胜不了李密,为何不允许他的招安投降呢?”
王世充厉声道:“我再说一遍,李密绝不是真心想要招安。他在大隋还强盛的时候,就伙同杨玄感造反,现在手上拥兵数十万,几乎占了整个中原,又自立为魏公,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接受招安呢?”
元文都哈哈一笑:“因为你王将军把他打败了呀,他的这百万之众,多是乌合,胜则依附,败则离散,这不是你说的么?”
王世充咬了咬牙:“就算离散也是要到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河阳之战,他虽受重创,但根基还在,没到这种时候。”
元文都冷笑道:“你不是说了,敌军新败,人心不稳,正是可以一举击溃的时候吗,现在怎么又说根基还在,人心未散呢?王将军,你不就是想借这次的机会,把东都的兵马也归于你的麾下吗?你以为你这点小九九,我们看不出来?”
王世充气得满脸通红,眼珠子几乎都要瞪出来了:“你胡说八道些什么?我王世充是大隋的将军,我的兵马都是大隋的将士,哪有什么你的我的?”
元文都冷冷地说道:“好了,王将军,你的心思,大家都懂的。这么说吧,东都还要留足够护卫自己的兵力,全给了你,那万一关中李渊,南阳朱桀来犯,我们如何抵挡?再说了,你也没有一举击垮李密的把握。”
杨侗听得微微点头,好像是给元文都说动了,王世充心中大急,对着杨侗说道:“大王,现在洛阳城外,多数郡县都是在观望之中,既没有倒向李密,也没有忠于朝廷,如果我们这时候主动出击,就算不能一下子消灭李密,而是在洛水僵持,那洛水西部的中原各郡,都还会倒向朝廷,有这些郡县,慢慢恢复生产,起码洛阳的粮食不会成问题,还可以长期坚持。”
“但要是我们就此缩在洛阳不出,那等于把整个中原拱手送给了李密,那些因为这次的河阳大捷,而想着脱离李密,倒向朝廷的山寨,郡县,又会重新归于李密的麾下,到了那时候,我们只剩孤城洛阳一座,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失败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啊!”
杨侗的眉头深锁:“可是,如刚才元太府所说,若是你把兵都带走了,那这时候其他各路的贼寇来犯,尤其是关中的李渊若是出兵,攻打洛阳,那怎么办?”
王世充咬了咬牙:“洛阳是难攻不落的天下坚城,当年杨玄感的十几万大军也没有攻下,李密前一阵兵临洛阳,也根本没有攻城,这本身就说明了城池的坚固。只要我留三万兵在洛阳,足以守城了。”
“再说了,城中有这么多的各地百姓,近百万的人口,真有贼军来袭,可以动员民夫壮丁上城助守,城中的百官家中都有壮丁仆役,也可以象上次杨玄感来袭时,紧急动员,编成守城部队,撑个一年半载的,都不是问题。敌军若远道而来,粮草就成问题,是撑不了这么久就要退兵的。”
元文都冷笑道:“那么,在洛阳被围攻的时候,你王大将军的主力大军何在呢?难道你想看着洛阳给围攻,而自己继续跟李密在洛水相持吗?”
王世充沉声道:“到时候自然将会见机行事,如果敌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我军自然可以分出精兵,一举破之,只要洛阳稳定,我在洛水就不会给李密任何可乘之机。”
杨侗叹了口气,他的嘴角抽了抽,毕竟少年人的心性还是有些害怕:“那个,王将军,有没有更保险点的办法呢?本王以为,李密如果想要招安,那给他一个机会也好。至少,至少也能让他手下的那些个山寨头目们,跟李密离心离德啊。”
王世充心中暗叹了口气,他知道很难说服杨侗了,于是他清了清嗓子,说道:“如果大王一定要招安李密,也绝不可以让他这样舒舒服服地呆在回洛仓城,整顿部下,一定要给他压力才行。”
杨侗的双眼一亮:“怎么才能给李密压力?”
王世充咬了咬牙,正色道:“请大王给微臣三万精兵,微臣再带上河阳的五万俘虏,以为民夫与辅兵,这样连同本部的两万多步骑,也有十万人马,前出至洛水一线,给李密以压力,以这种压力促使他接受我们的招安条件。至少,要他不停地按月供应东都军粮,若不听号令,则出兵攻之!”
杨侗满意地点了点头,正要开口,殿外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王世充转头一看,却是魏征满头大汗地跑了上来,他微微一愣,奇道:“魏参军,这是廷议,何事如此慌张?”
魏征的脸色有些发白,大声道:“大王,大事不好,据可靠情报,李渊已经决定,出兵十三万,出潼关,直取东都!”(未完待续。。)
第二千一百七十二章 李唐军议
大兴城,太极殿。
李渊坐在殿中的大椅之上,尽管没有身披龙袍,但是不怒自威,俨然一副帝王气象,大殿之上,文武两班的官员与将军们分列两边,一个个喜形于色。已经是攻下大兴城的第二天了,可是大家的情绪还沉浸在破城的狂喜之中,不能自拔。
李渊的目光落向了站在左首第一位的李建成身上,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次的攻城战,关键在于军头雷永吉斩了守将阴世师,大郎,这个雷永吉是你的亲信护卫,把他打入大兴城,安排在城头,是你多年前的计划吧。”
李建成微微一笑,拱手道:“不错,这是孩儿多年前就伏下的一步棋子,当时只是想让永吉能混进守军之中,以后也许能派上用场,可没想到,这回居然能让他直接斩了阴世师。”
李渊点了点头:“那这么说来,破城的首功,还是应该归于大郎才是。”
李建成微一欠身:“是父帅指挥若定,关中豪杰人心所向,外有大军压境,这才让守城隋军失了斗志,要不然,光一个雷永吉,也难以得手。就算让他杀了阴世师,也不会让全城的守军马上投降的。”
李渊笑道:“很好,大郎不居功自傲,这点很好。二郎,你这点得向你的哥哥多学习才是。”
李世民微微一笑:“长兄如父,孩儿从小就承蒙大郎的教诲,获益匪浅。”
李渊哈哈一笑:“好,很好,你们兄弟齐心,这点比打下大兴城,更让我高兴。要知道,隋朝的衰落,就是从父子互疑,兄弟相残这种骨肉相杀的悲剧开始的,我们只有自己内部团结了,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
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正色拱手行礼道:“孩儿谨记。”
李渊点了点头,看着李世民,说道:“二郎,听说,是你阻止了乱兵冲入代王宫殿,保护了代王殿下,这回你做得很好。”
李世民微微一笑:“孩儿不过是执行父帅的军令而已,攻城之前,您就下令,有犯代王及隋室七庙者,夷其三族。与隋朝的宗庙相比,显然代王更加重要,这事关咱们以后的大旗问题,万万不能让他出意外,不然,就算夷了某些人的九族,也弥补不了这个损失啊。”
李渊叹了口气:“我就是一时疏忽,忽略了杨侑还有自尽的可能,要是他的性子烈一点,真的自杀了,那可就麻烦啦。直到听到你派人把杨侑保护了起来的消息后,我才算安心。”
李建成的眉头微微一皱,说道:“父帅,为何一定就要杨侑呢?咱们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当时的实力还不强,还需要拿隋朝作旗号,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占了关中,而且隋朝人心尽失,关中豪杰是来投奔您这个唐国公的,而不是隋皇。现在我们还要继续拥立杨侑,是不是会失人心呢?”
李渊勾了勾嘴角,看着李世民,说道:“二郎,你怎么看?”
李世民的眼中光芒闪闪,正色道:“孩儿以为,现在万万不能起完全自立,扔掉隋朝这面大旗的心思。”
李渊轻轻地“哦”了一声:“说详细点。”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这第一,我们起兵,并不是跟其他各地的豪杰一样,打着自立或者反叛的旗号,而是因为突厥人突袭太原,我们为了保境安民,才招募义士,结果给高君雅和王威二贼陷害,想要除掉我们。父帅不得已才斩了这两个内通突厥的贼人,太原起兵。”
“当时关中群盗猖獗,隋皇又远在江都,不通音讯,父帅既有河东道讨捕大使之职,便宜行事之权,就当回师关中,稳定局面。但因为我们的这个举动没有得到隋皇的承认,所以我军被视为叛逆,一路之上的隋军都加以阻拦,从宋老生到屈突通,都是与我们刀兵相见。”
“但父帅为成大事不拘小节,忍受着骂名,一路攻下大兴城,只为了向代王殿下当面解释,而且现在天下无主,隋皇音讯全无,这才有四处的群雄林立,生民涂炭。当年突厥内战,都蓝可汗失踪,那阿史那思摩也为了保全突厥汗国而自立为可汗。后来又自去汗位。父帅现在行的,不过是阿史那思摩的故事而已,在隋皇不能理事的时候,尊其为太上皇,而拥立代王为皇帝。所以从大义上,父帅就与那些自立的势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李渊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二郎说得很好,现在的我,仍然是隋朝的臣子,只不过代王已经成了恭帝。我现在是以丞相的身份,来代管隋朝的江山,有这块大旗在,隋朝的各路郡县,守将,都可以向我投降,这是降隋不降李,大郎,明白了吗?”
李建成点了点头:“孩儿明白,但是孩儿觉得,隋朝的天下人心早失,我们这样打着隋朝的旗号,固然可以争取一部分忠于隋朝的州郡,但是那些痛恨隋朝暴政,下定决心要造反的山寨,绿林,会不会反而离我们更远了呢?”
李世民摇了摇头:“大郎,小弟以为,这些绿林,山寨,从来都不是我们的自己人,也不可能跟咱们一条心,咱们的根基,还是在关中,在关陇世家,在军功贵族这一块,这些人的利益,天然就是和山贼,盗匪们冲突的。”
李建成摇了摇头:“二郎,关陇势力再强,也不过是在关中一隅罢了,天下不可能只靠一个关陇,要知道,广大的关东地区,也不乏英雄豪杰,人口更是两三倍于关中,看看现在的李密,他也是关陇子弟,却很善于拉拢这些关东草莽,我们如果只靠关中势力,是不是有些太狭隘了呢?”
李渊的眉头一皱,想说什么,却还是闭上了嘴,李世民笑道:“大郎,当年北周和北齐相争,北齐占有关东,而北周只有关陇之地,最后还不是北周笑到了最后?还有隋朝建立前,先皇杨坚占了关中,而尉迟迥拥有关东,双方大战的结果,还不是关中取胜?就拿最近的两次来说吧,汉王杨谅,还有杨玄感的起兵,都是以关东人为主,结果在关陇世家的打击下,都没撑过两个月。人数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力量的强弱,这就跟兵贵精不贵多,是一个道理!”(未完待续。。)
第二千一百七十三章 统治基础
李建成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形容的神色,干咳了两声:“确实,如二郎所说,关陇的军功贵族都是有百年以上的基础,子侄世代习武,论军事水平,确实天下无出其右。但是关中毕竟只是天下一隅,经了从秦到晋,再到北朝这近千年的时间,土地被过度开发,早已经不复秦时的沃野千里,甚至连粮食都要靠关东的补助与接济,这也是隋皇登基之后就要迁都东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建成看着若有所思的李渊,朗声道:“父帅,孩儿以为,关陇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这里有最好的精兵强将,可以作为打天下的基础,但是将来治天下,不能只靠关陇一地,还是得依托关东势力,才是根本,毕竟他们的土地,人口,几倍于关中。而且五姓七望这样的豪门世家,高门大族,也多是在关东。”
李渊沉声道:“大郎,你的想法有些偏差了,现在我们是打天下的阶段,当然要依托关陇,隋皇之所以失掉了天下人心,最根本的一点还是因为他一登基就迁都,从一开始就与作为大隋武力支柱的关陇世家离心离德。”
“所以当天下纷乱的时候,各个将门世家并没有全力为大隋尽力,无论是我们李家,还是象屈突通,裴仁基这样的关陇世家,都是留有余力,或者是观望天下的局势发展。如果各地的关陇将领都全力平叛的话,天下何至于此?”
李建成叹了口气:“孩儿并不是说要疏远关陇世家,孩儿只是认为,不可以完全把宝押在关陇世家身上,而忽略了山东大族。”
李渊的嘴角勾了勾:“天下的权力,向来不可能雨露均沾,官职和权势就这么多,分了你就没有他的份,这点是没有办法的。我们之所以起兵之后,一路得到了关陇豪杰的集体响应,就因为他们认为,跟着我们唐国公家族,有希望,是把我们当成了自己人。”
“但要是我们这个时候放弃对关陇世家的特殊照顾,转而去笼络那些还没有归顺我们的关东家族,那就会失掉关陇的人心。非但得不到关东,就连在关中,也很难立足了。”
“当年秦始皇为了迅速统一六国,给了六国的降民与旧贵族比老秦人更好的待遇,不仅可以免税,免兵役,还可以保留在原地区的权力,甚至连当地的郡守和官员,也多是由本人地担任。可结果呢?关东的六国遗民并不领情,仍然以亡国遗老遗少自居,而老秦人更是人心尽失,因为辛苦灭的六国之人,过得比他们还要好。”
“于是秦国上下人心离散,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天下大乱,关东旧贵族趁机蜂起复国,而老秦人却是纷纷逃亡,不愿意再为秦朝出战。看起来无比强大的秦国,轰然灭亡,这就是不去努力稳定自己的基本盘,却是好高骛远地搞什么一视同仁的结果!”
李建成的头上开始冒汗,嘴唇在微微地发抖,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渊的目光缓缓地在两个儿子,还有一班文武重臣的脸上扫过,沉声道:“今天在这里的,不是我李唐的宗室子侄,就是跟着我们太原起兵的老臣,可以说,都是从龙之臣,所以我们今天的议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我们这个政权以后的存亡,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李唐政权的统治基础,一定要依靠以关陇世家为主的关中人,尤其是在天下未定的时期,都是要靠关陇世家来打天下!”
在场的所有人都拱手应诺:“谨遵唐国公谕令。”
李渊点了点头,看向了李建成,神色稍缓:“大郎,你从小就是喜欢结交文士,这点在太平时期,作个守成天子尚可,但你必须记住,我们陇西李氏,唐国公家族,是以军功起家的八柱国家族,刚强尚武的武士家风,才是我们李家的本色,这是立身之道。”
“杨广为什么会跟臣下离德,众叛亲离?就是因为隋杨政权本是军功世家出身,一向是与关陇世家为伍,甚至可以说是关陇首领,当年先皇文皇帝代周而立,正是靠了这个关陇首领的身份。而杨广自己登基以来,重用江南文人与武将,却是疏远关陇世家和山东大族,他是自己玩掉了自己的江山,我们当以为教训,怎么可以学他呢?”
李建成咬了咬牙,一欠身,行礼道:“孩儿一时思虑不周,胡言乱语,还请父帅责罚。”
李渊摆了摆手,叹道:“好了,你也是想要收服关东人心,这点本没错,但必须分清楚主次,关陇世家,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政权的基石,也是必须留出最多的官职,权力分配的一个集团。至于别的地方,无论是关东还是江南,或者是荆州,都只能在先安排了关陇世家子弟的权势,富贵之后,再去兼顾他们。”
李建成点了点头:“孩儿明白了。”
李渊看向了一直沉吟不语的李世民,说道:“二郎,当前的局势,你有什么看法?”
李世民点了点头,眼中的冷芒一闪:“孩儿以为,现在我军应该迅速集中兵力,出潼关,直指洛阳!”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就连李渊的脸色也微微一变,他沉声道:“二郎,你说说原因,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稳定关中,却是要出兵洛阳?”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有三个理由,我们必须现在就要出兵东都。这第一,我们打着尊杨侑为皇帝的旗号,又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所以为了保证我们的合法性,就应该出兵中原,援救东都,打退李密,打开去江都的通道,这是我们作为臣子必须要做的事情。也能让我们成为实至名归的义师,区别于各地自立的军阀们。”
李渊微微一笑:“此举可谓掩耳盗钟,不过既然我们需要这个名份,那就应该做。你继续说,第二个理由是什么?”(未完待续。。)
第二千一百七十四章 杜如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