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阴雄-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甫绩一气聊了这么多,精神倒是越来越好,全无一开始出来时的那种哈欠连天的倦意,王华强眼看事情谈得差不多,便说道:“皇甫将军,您明天还要回苏州,先早点歇息吧,如果您这里没什么意见的话,末将这就到刘都督和冯都督那里。请他们代为物色一批军官和老兵了,杨大帅那里。末将也去打个招呼,好让他正式下个调令。”
皇甫绩嘴角边微微勾了勾:“那就辛苦老弟了,刘全在军中威望很高,他出面招集人的话,比我这个将军下令要管用,只是他现在和冯孝慈都受了伤,只怕一时半会儿无法跟你上路,要不老弟先带着其他人到湘州,一边训练新兵,一边等刘全和冯孝慈,老夫让他们先在松江城调养,应该半个月左右就能出发。
至于杨大帅那里的调令,你需尽早请来,毕竟老夫也无权让这几百官兵离开大军到岭南,哦,对了,你还需要杨大帅写一公文,允许我全权处理这五万俘虏的事务,不然我也无法按你所说的那样临时提拔一些俘虏中的军官来管理这些人,进而为以后我们在南方的生意做准备了。”
王华强点了点头:“自如如此,那末将现在就告辞了。”
“不送!”
王华强从皇甫绩的营帐中离开后,感觉整个人走起路来都是轻飘飘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先是直接回城,从杨素那里讨了军令与公文,一封是为自己的,算是把自己从南征军调到湘州的岭南平叛军的正式公文,让其三天内动身,两封是带给皇甫绩的,其一是抽调两百名军官随王华强一起到湘州,其二是允许留守苏州的皇甫绩全权管理五万七千多名叛军俘虏,许以便宜行事之权。
有了这两封公文,皇甫绩很快地在整个苏州军中开始征调愿意随王华强一起去岭南的人,由于刘全和冯孝慈已经连夜找了不少人串联,加上麦铁杖逢人就拍胸脯打包票,说是去了岭南后只要喝了自己配的草药,包管百毒不侵,更主要的是苏州军人人都知道回苏州后再无战功可言,去岭南才是建功立业的唯一途径。
因此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尽管杨素的大军早早开拔回营,苏州过来的军士里也只有上次王华强带来的一千骑兵在松江,但就是这一千人里,主动请缨愿意去岭南的就有五六百人,甚至不少老兵为了争一个到湘州的名额吵得面红耳赤。
最后王华强也不去苏州另外挑人了,直接在这一千人里来了个大比武,让所有报名去湘州的人分别比试箭术,骑术,行军,队列和指挥五十人小队的能力,结果从中筛选出一百二十七名足以灵活训练和指挥五十人以上小队的军官与老兵,还有一百五十多名身体素质绝佳,指挥能力稍稍一点的军士,总共二百七十多人,一起出发去了湘州。
选上的人个个兴高采烈,给淘汰掉的人却是哀声叹气,王华强也不想扫了大家的兴致,于是向皇甫绩借了两千钱,在选拔结束的那个晚上,把松江一带的冬阳酒抢购一空,又买了几十口生猪,在军中请大家痛饮一番,大吃一顿,结果那些没有去成湘州的军士们全都交口称赞王参军出手大方,为人豪爽。
第二天一早,王华强就带着这二百多人上了路,刘全和冯孝慈的伤还要再养几天,只能暂且先留在了松江城。王华强等人先到了建康,然后转船沿江而上,经过了半个多月的行程,终于在八月中旬的时候来到了湘州的治所长沙城。
长沙,这座城市最早建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楚国黔中郡的一部分,座落于长江南岸,八百多年下来,这座城市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见证了南北朝的沧桑与变迁,却还依然静静地屹立于湘江边上,岳麓山下,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与战乱频仍的江南之地相比,实在算是块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秦朝曾在长沙这里治长沙郡,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汉朝以后长沙便长期地划归于荆州,一直到东晋灭亡,刘裕建立南朝时,有鉴于荆州地大物博,兵强马壮,对中央政府构成巨大威胁,因此把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十个郡划出,设立湘州,而这长沙城则是湘州的治所所在,也是裴世矩募集士兵的地方。
裴世矩的临时大营设在了长沙城外,他没有把军营建在城中,而是在城外的岳麓上建了营地,一边在湘州招募愿意前往岭南的士卒,一边对新招到的士卒加以训练,王华强来这里时,他已经训练了一个多月的新兵了,只是不少人听说要去的地方是岭南,闻之色变,看了招兵告示后掉头就走,一个多月下来,裴世矩用了高过普通士兵津贴三倍的军饷,也只招到了三千多人。
王华强今天先去的长沙城,听说裴世矩在岳麓山练兵后,连午饭也顾不上吃,径自带了那两百多军官来到了营地里,这会儿正是午后,太阳火辣辣的,整个营地也是一片静悄悄,连守寨门的士兵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直到王华强出示了调令后,那两个看门的小兵才懒散地走了进去,过了好一会儿,裴世矩才匆匆而出。
裴世矩这次被加了一个正五品给事郎的官职,又被杨坚授了巡抚岭南大使的头衔,如果在朝堂之上,可以穿一身浅红的官袍了,但这会儿的裴世矩,却是换了一身军装打扮,就跟王华强第一次在建康看到他时一样,人也英武了许多,只是白面长须的书生范儿依然十足。(未完待续。。)
ps: 下一更在19点。
第二百二十六章 转战湘州(四更)
裴世矩一看到王华强,便精神大震,一下子上来拉住了王华强的手,笑道:“华强,等了这么久,总算把你给盼到了。真不容易啊。”
王华强没有笑,淡淡地回道:“弘大(裴世矩的字),辛苦了,走,我们先进去说。”
裴世矩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他看了一眼跟在王华强身后的那二百多名穿着便服的赳赳武夫,有些意外,抽出了手,问道:“华强,这些壮士是你引来一起投军的吗?”
王华强回头看了一眼麦铁杖等人,微微一笑,对裴世矩说道:“不,他们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我大隋军的军官和老兵,华强料想弘大招的新兵缺乏训练和军官,就带了这些有经验的军官来帮你训练,好让这支部队早点能出发去岭南。”
裴世矩一下子来了劲,惊喜地说道:“太好了,华强,你这回可是帮了为兄的大忙,来,我们进去后再说。”
王华强和裴世矩一起进了营地里的中军帐,而麦铁杖等人则被几个将官接到了一边的兵营里安置了下来。
裴世矩走进帐内,把头盔向着帅案上一扔,一屁股就坐在帅案后的地上,一边解着领口的扣子,一边拿起一把蒲扇使劲地摇着:“这鬼天气,热也热死了。不来南方不知道这里的夏天多难受,要再向岭南去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王华强也早已经汗湿了衣服,脸上的汗水象小溪一样不停地向下趟,他接过一把帐内卫兵递过来的胡床。坐了上去。平静地说道:“弘大。心静自然凉,虽然天气炎热,但兄弟我觉得你这里不太象个军营,门口没有岗哨,卫兵都在打盹,营中也没有操练,靠这支部队能马上到战场上作战吗?”
裴世矩面有惭色,叹了口气:“华强。为兄真的不是掌兵之人,尤其是面对这些新兵,一个个都是老油条,每天除了早晚出操外,就是喊天太热,全都躲到营帐里趴着不肯出来,现在为兄出了三倍于我大隋普通军士的出征饷银,都没招到五千人,也就是这三千多人在这里耗着,不能得罪了这帮爷啊。要不都没人去打仗了。”
王华强冷冷地说道:“要是军营里大将的军令管不了这些小兵,那军纪还要做什么的?弘大。这事你不用操心,交给我,明天开始,我来治治这帮兵油子。”
裴世矩笑道:“华强自然有的是手段,只是到时候别弄出人命,激起哗变就行,毕竟打仗还要靠他们呢。”
王华强点了点头:“这个我自有分寸,放心吧,给我一个月,保管还你三千虎狼,过了岭南一定势如破竹,对了,现在岭南的情况究竟如何了?杨大帅的塘报上语焉不详,而且离高仆射发塘报时又过了一个多月,那里现在情况有没有什么变化?番禺城现在情况如何?”
裴世矩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华强,这次岭南的事情,起始于八个月前的一场瘟疫,这要从我军灭陈后说起了。
当时岭南的俚族首领冼太夫人不知道陈朝已亡,只是听说我大隋大举灭陈,还招募了几万蛮夷士兵去建康勤王,结果在五岭一带撞上了襄阳郡公韦洸率领的两万讨伐军,韦洸在出征时受了皇上和高仆射的密令,让他按兵不动,等待江南的战况,再招降冼太夫人。
结果韦将军一直等到建康攻取,使者送来陈叔宝的停战诏书和当年冼太夫人进贡给陈霸先的贡物后,才派人把这些给了冼太夫人,冼太夫人率全军痛哭三天后投降我大隋,解散部属,韦将军率部进驻番禺,这些事情都是你知道的。”
王华强点了点头:“不错,冼太夫人是岭南罗州和高州一带的俚人首领,威望极高,她既然降了我大隋,番禺城又有两万大军驻守,这里怎么可能乱起来了呢?”
裴世矩叹了口气:“原因挺多,首先是我军虽平定岭南,但是这里地广人稀,州郡众多,两万大军无法全部分散出去,只能分布在几个大城市。这就给了南陈的余党和当地心怀不轨的蛮夷首领们起事的机会。
这帮人一边挑起我驻军和当地人的矛盾,一边到处散布流言,说冼太夫人收了隋军的好处,已经成了岭南人的叛徒,而她的儿孙都姓冯,是汉人的种,跟岭南的俚人侗人不是一条心,由于以前冼太夫人多次在南朝的内乱中坚定站在朝廷一方,在岭南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也是借了南朝的势力,所以陈朝一亡,她以岭南的影响力也远不如以前,无法压制那些野心勃勃的人。
陈朝已亡,以俚人首领王仲宣为首的一帮人就趁机拉拢了许多俚人和南陈余党,一下子纠集了四五万叛贼作乱,本来以番禺的两万大军,镇压这些反贼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这两万大军进了岭南后就水土不服,虽然经过了几次轮换,但是每次新来的部队刚来岭南就会大规模地得病,可战之兵不足五千。
这些蛮夷叛贼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在新一批轮换部队刚来半个月,正大规模发病的时候挑起叛乱,事发突然,广州总管韦洸将军带了一千多还算健康的士兵平叛,却在战斗中意外中流矢而亡,这一战的失利让岭南各处的叛贼都看到了希望,纷纷起兵,整村整峒地响应王仲宣的叛军,一个月下来,叛军就达十余万了。”
王华强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料到情况会糟糕成这样,即使是江南的叛军几十万之众,也不至于把身为最高长官的于仲文或者是皇甫绩给打死,他的脸色微微一变,说道:“弘大,那现在番禺城情况如何,冼太夫人就这么坐视叛军壮大,不管不问吗?”
裴世矩的面色凝重,沉声道:“番禺城的守军现在能战斗的不足五千,被十万多叛军围得水泄不通,守将慕容三藏乃是北齐名将慕容绍宗之子,现在任检校(代理)广州行军总管,代理韦洸主持整个岭南的军政之事,但他能管得到的,也就是一个番禺城了。所幸岭南的蛮夷装备落后,尤其不擅攻城作战,番禺城毕竟是岭南治所,城高池深,粮食也还算充足,再撑上半年左右问题不大。
叛军也知道这一点,所以现在一方面派周师举所部两万多人占据岭南的要隘始兴,堵住我军南下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加紧游说冼太夫人,企图让她也加入到这场叛乱当中。
冼太夫人在叛乱之初就派自己的长孙冯暄,率领了一万多军队去平叛,但这冯暄和叛军的大将陈佛智关系非常好,以前曾结为兄弟,所以王仲宣就派了陈佛智率偏师抵挡冯暄的部队,两军就在番禺城西两百多里的地方扎营对峙,没有一点打仗的意思,这也直接导致了韦洸将军孤立无援,在与王仲宣主力的作战中阵亡的结果。”
王华强恨恨地一拍大腿:“这个冯暄,当真该死。弘大,你看冯暄此举,是他个人的意思呢,还是冼太夫人有意为之?毕竟她不是我们大隋的正式官员,原来忠的也只是南陈朝廷,严格讲来跟我们还有灭国之恨,会不会暗通叛贼,助其一臂之力呢?”
裴世矩仔细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我看不会,当年我身为高仆射身边的幕僚时,曾多次整理过冼太夫人的材料,对她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也正因此,这次高仆射才会派我来湘州募兵平叛。华强,你且听我说说这冼太夫人的经历。”(未完待续。。)
ps: 下一更在明天早晨八点。
第二百二十七章 南国冼夫人(一)(一更)
裴世矩喝了一口水,然后将一段南国的传奇娓娓道来:
说到冼太夫人,不能不先提及她的夫家冯氏。
冯家的祖先最早是两百年前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的皇帝冯弘,当年后燕被拓跋鲜卑所灭,燕国王子慕容熙北逃到辽东龙城,后被汉人冯跋篡权,建立了北燕。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抵挡不住北魏的强大攻势,逃到高句丽,北燕由此而灭亡。
在冯弘还没有逃到高句丽之前,曾派了宗室冯业带了三百人从大海航行达到南朝的刘宋通好,很快北燕灭亡,冯业回不去了,便留在了南朝。远远地被派到了当时还未开化的岭南当罗州刺史(今广东茂名南部)。
冯业和他的族人们被扔在了蛮荒之地,没人愿意去的罗州,即使在当时已经算是荒凉的岭南地区,仍然是最南边的地段,居民多为未开化的俚人。
除了冯家这种漂海而来的外来户要官不要命外,没有人愿意来这鬼地方,于是这刺史之职成了冯家的家产,冯业死后,这罗州刺史传到了他的弟弟手上,后来又传到了他的侄子冯融手上。
这时候南朝已经从宋朝经过了南齐,到了南梁了,冯融由于一直是外来户,手上无兵无权,根本压服不了这些本土的俚族山民,号令不能出州城,于是他开始琢磨着与当地的俚族豪酋结亲,目光落在了名震南越的冼英身上。
冼英,乳名百合,家族世代为广州南部高凉郡的俚人首领。俚人和北方的突厥人不一样。不是以部落作为单位。而是群聚在深山密林。高山峻岭间大大小小的山洞里,每个山洞的首领号为洞主,统治着从几十人到几千人不等的部众。
而冼家则世代是这些还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交接处的俚人们的大首领,地方千里,属下有好几万家,称得上是这岭南的实际土皇帝了,连在罗州当了几十年刺史的冯氏家族,说话也绝对没有冼氏管用。
冼英就是冼氏家族的优秀女儿。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少年时就不仅美丽,更加聪慧过人,曾得到异人授之以兵法韬略,不仅武艺高强,能挽弓射箭,更是会行军布阵,在战斗原始人阶段的俚人间部落冲突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动一方的女中豪杰。
更难得的是,冼夫人虽然武艺高强。深通兵法,却不因此而兴兵好战。就连他的哥哥,挂着南梁州刺史头衔的冼挺,无故对周围的弱小洞主发兵侵扰时,她也能多加规劝,解仇息兵,获得了罗州与高凉地区的俚汉人民的一致尊敬。
冯融为自己的儿子冯宝向冼英的父亲求亲,冼氏虽然威震南越,但毕竟只是在未开化的俚人间猴子称大王,还从没有和文化远强于自己的汉人有过姻亲关系。
冯融主动求亲,冼氏自是求之不得,敲锣打鼓地把冼英嫁给了当时任高凉太守的冯宝,从此冼英就嫁为人妇,但出于对她的尊敬,别人都称她冼夫人而不是冯夫人。
冯宝在娶冼夫人之前,日子过得那叫个憋屈,由于自己一家算是流落异乡,又被打发到这鸟不拉屎的蛮荒之地当了个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官,号令根本不被俚人们所遵从。
但冼夫人来后,一切都改观了,她利用自己在俚族之中的崇高地位与人望,首先是训诫家族中人带着遵守朝廷的法令制度,然后又每天跟着丈夫一起升堂查案,帮着丈夫大公无私地断了许多案件,几年下来,高凉的面貌焕然一新,政令有序,无论汉人还是俚人都不敢随意地违背。
到了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的时候,东魏叛将候景作乱,围攻建康,各位梁家郡王都按兵不动,只等着老皇帝给候景杀了后自己好去平叛夺权,等到建康被攻陷,梁武帝死后,广州都督萧勃却来了劲,出兵勤王,并命令高州刺史(今广东茂名市)李迁仕率州兵跟随。
结果这个李迁仕趁乱打起了歪心思,不想出兵报国,却想趁机作乱,占领整个岭南形成割据。
于是他称病不去追随萧勃的大军,而是派使者来传唤冯宝,让他去高州议事,当时作为高凉太守冯宝上级的高州刺史李迁仕下这条命令,无可厚非,冯宝也接到了命令后准备上路。
而冼夫人却马上阻止了自己的丈夫,说道:“刺史李迁仕被广州都督征调勤王,自己却称病不出发,而是私下铸造武器,集合军队,现在又突然无缘无故地叫你去高州,肯定是想趁机叛乱,把你扣押下来,再以你的名义调这高凉的俚族士兵们去帮他,不如先找个借口不去,等两天看看情况再说。”
于是冯宝便听从了自己妻子的意见,诈称身体不事,稍后出发,结果没过几天,李迁仕果然起兵造反了,还派了大将杜平虏率精兵出城,主动攻击萧勃的都督………后来成为陈朝开国皇帝的陈霸先。
冼夫人听说李迁仕的大将率主力出城后,对冯宝说道:“现在李迁仕手下兵力不多,我们可以袭击高州城了,但你上次没有去他那里,他现在知道了和我们是敌对关系,如果你带兵前去,免不了一场恶仗,不如由我修书一封给李迁仕,就说你的病还没好,由我来去他那里谢罪。”
“我是一个妇道人家,想必他不会把我放在心上,也不会作出什么防备。到时候我们挑选千余人的精兵,步行而去,挑着礼物,暗藏兵刃,进城之后突然发难,一定可以大获全胜。”
冯宝听从了冼夫人的意见,冼夫人也依计而行,果然大败李迁仕,轻松攻下高州城。李迁仕狼狈出逃,被已经消灭了杜平虏的陈霸先擒杀。冼夫人在追击李迁仕的过程中与未来的陈朝皇帝陈霸先会师。
在与陈霸先见面后,冼夫人回来对冯宝说:“陈都督气度非凡,不是常人,我们一定要与他交好,为他出兵平叛供应物资。”冯宝再次听从了夫人的话,于是陈霸先从广州出兵,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终于击败候景,平定了叛乱。
在这次平叛过程中,冼夫人因功被册封为“保护候夫人”。
到了陈永定初年时(公元557年),陈霸先经过了多年的奋战,踩着敌人和自己战友的鲜血,登上了帝位,在建康称帝,号为陈武帝。而冯宝与冼夫人则转而向陈朝效忠,接受了陈朝的官职。
不仅如此,当时已经重病不起的冯宝还派了自己只有九岁的儿子冯仆,带领高凉的各族酋长们,千里迢迢地赶到建康去向陈霸先朝贺,以示对新君主的效忠。陈霸先非常高兴,当场封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到了第二年的永定二年时(公元558年),冯宝因病去世,加上改朝换代的原因,岭南一时人心不稳,冼太夫人(丈夫已死,名称也加了个太字)忍着丈夫去世的悲痛,奔走于南越各洞,安抚人心,终于平息了一场风波。
十几年后,到了太建二年(公元570年),时任广州刺史十多年的欧阳纥不愿服从朝廷征调其入朝的命令,决定谋反,企图走李迁仕的老路,割据一方。
欧阳纥并不太害怕朝廷的讨伐军,因为只要堵住了北边的始兴山口,就可以把中原的讨伐军挡住,高枕无忧。
但欧阳纥深知冼太夫人母子的厉害,害怕冼太夫人能在俚人中集结起一支大军配合朝廷的主力作战。而且这时候的冯仆也成长为一个精明强干的优秀人才了,还是当着他的阳春郡太守。结果欧阳纥定下一计,先骗冯仆前来广州开会,当场将他扣押,逼他跟自己一起造反。(未完待续。。)
ps: 下一更在十二点
第二百二十八章 南国冼夫人(二)(二更)
但冯仆却继承了其母的机智,被拿下时假装答应跟着欧阳纥谋反,骗取了他的信任,还把叛军的部署和作战计划也搞到了手,并成功地通过一个仆人把这些重要情报送了出去,交给了母亲。
可惜欧阳纥也是老奸巨滑之人,在事后发觉了冯仆乃是诈降,又把他重新关押起来,以此为人质,逼冼太夫人跟他起兵,不然就要先杀了他的独子。
冼太夫人拿着这份情报的时候,心如刀搅,一方面是自己儿子的性命,另一方面是国家大义,南朝世代的恩德。思前想后,她终于作出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