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阴雄-第8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世充勾了勾嘴角,说道:“此外,你上次举荐的薛德音,还有杜淹,孔颖达这些文人,写文章和诏令真的很好,不过以前我只负责打仗,军令方面,有杜淹一人即可,现在我身兼太尉和尚书令二职,以后朝廷的文书公务也会转过来,一个杜淹,显然是不够了,除了韦节和杨续之外,我还要再有两到三个长史,或者是参军,来负责处理这些事情。”
魏征微微一笑:“东都人杰地灵,是隋朝首都,天下士人都奔着这里求富贵呢,就算是现在也一样,主公不用担心此事,我一定能找到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才。”
王世充伸了个懒腰:“对了,那个给李密写讨伐杨广檄文的祖君彦,这回也给我们一并俘虏了,瓦岗军的武将,我基本上都已经安排了军职,就是这个身为参军的文人,你看应该如何安置的好呢?”
魏征不动声色地说道:“主公是不是已经有了主意了?”
王世充点了点头:“此人才华横溢,文才出众,那个檄文在我看来,堪称千古佳作,我看他的文才不在薛,杜,孔等大文人之下,如果能收为已用,应该是再好不过的事。”
魏征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论才学,祖君彦自然没的说,但是主公,我要劝你一句,这个人万万用不得,只有杀了才行。”
王世充的眉头一皱:“这又是什么意思?他是士人,杀戮士人会绝天下人来投之道的,这不是你一直跟我说的道理吗?”
魏征微微一笑:“那请问主公,为什么时至今日,还要一直隐瞒杨玄感的存在呢,不能让他堂堂正正地加入军队,授予大将之职?”
王世充勾了勾嘴角:“因为杨玄感毕竟起兵反过隋朝,只要现在还是隋朝的天下,我就不能让他现世,这个道理很简单啊。”
魏征笑道:“那祖君彦作了那个檄文,写了个什么杨广十宗罪,把杨广骂成那样,不是堪比李密,杨玄感这样的首逆之贼吗?主公如果不斩他,就是对隋朝不忠,这才会惹人非议的!”
王世充长叹一声:“可惜了,也只能杀了这个家伙。好吧,玄成,就按你说的办,咱们这段时间整顿东都内务,顺便招降李密的各种州郡,再加把劲,逼得我这好师弟早早地从中原滚蛋。”(未完待续。。)
第二千三百三十三章 李密自杀
滑州城南,十里,瓦岗军临时营地。
和十几天那种连营百余里,拥兵几十万的滔天气势相比,今天的瓦岗军,已经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了,营地的规模缩水了何止十余倍,亏了各地仍然忠于李密的一些州郡守将带兵前来会合,如怀州刺史刘德威,魏州刺史元宝藏,府椽柳燮等,才勉强又让这个营地有了两万余兵马,虽然从上到下一片失败的低迷气氛,但多少还是恢复了些元气,也有支军队的样子了。
中军帅帐处,站着十余名将校,比起之前人满为患,济济一堂的景象相比,可是无比地寒酸了,裴仁基没了,秦琼没了,罗士信没了,程咬金没了,单雄信没了,牛进达没了,就连一向负责纪录文书的祖君彦,也没了。
李密的眼窝深陷,双眼通红,离氓山大战已经过去十几天了,他东躲西突,一边逃避着王世充的追兵,一边派信使去各地招兵调将,想要东山再起,但十几天下来,前来带兵相会的也只有三四路人马,合自己的本部败兵不过两万左右,这次的打击,让这位纵横天下多年的枭雄,也有些心灰意冷,一言不发。
只是帐内众人的目光,全都巴巴地落在李密的身上,他很清楚,这个时候,就算再伤心,也不能在将领们面前表现出那种绝望,他是全军的主心骨,如果连自己也没了希望,那一定会让这支军队作鸟兽散。
李密咬了咬牙,嘴角勾了勾,沉声道:“各位,看起来也不会再有人带兵来投了,大家都说说看,现在该怎么办?”
王伯当咬了咬牙:“魏公,不急,再等等,去联系孟海公和徐圆郎的人还没有回来,还有李公逸也说回雍丘招兵,刘兰成说回北海招兵,他们都表示会再来相会,我想,他们应该不会食言的。”
贾闰甫叹了口气:“三郎,不要再自欺欺人了,他们若是肯来,早就来了,一个个打着回去招兵买马的借口离开,就是没有打算回来的意思,这些人本就是各路山寨头目,见魏王势大才来依附,现在魏王战败,这些人眼看势头不对,就返回故地,进一步地观望,绝不可能在这时候再来带兵投奔了。”
刘德威咬了咬牙:“也罢,这些山贼草莽,本就不是和魏王一条心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以前的官军旧部,跟他们不是一路人,魏王,我们都听你的,你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李密的眼中光芒闪闪,沉声道:“那我们现在拔营起程,渡河去黎阳,与徐世绩会合,他那里有粮,也有数万兵马。”
贾闰甫的眉头一皱:“魏王,万万不可,那徐世绩在您火并翟让的时候,就结下了深仇,这次您又不让他参与氓山决战,势穷去投,就是把性命交在了他手,万一他要是投降王世充或者是窦建德,都有可能对主公下毒手,请您三思啊!”
帐内众将也都纷纷点头不已,这些出身前官军系统的将佐们,天生就跟老瓦岗的那些山贼系不对付,平时里的磕绊摩擦也不在少数,一听贾闰甫这样说,更是连声应和了。
李密的嘴角勾了勾,说道:“如果这个办法不行,我们就不如渡过黄河,抢占对面的卫州,如此一来,可以南阻黄河,北依太行,东连黎阳,慢慢地再召集旧部,以图东山再起。”
刘德威叹了口气:“魏王,老实说,这次我军如此惨败,上下都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这时候北渡黄河,去占那卫州,一来那里没有什么粮草,二来我们过了黄河就不再是中原了,士卒们多是山东和中原人,长年在河南,渡河之后,就如无根之草,看不到任何希望,非但不会有人再来投奔,只怕旬月功夫,我们这些人都会散了个干净,请魏王三思啊。”
柳燮也跟着说道:“刘将军所言极是,过河之后,我军就要同时面对出太行经略河北的李唐军队,再就是窦建德的部队,甚至连宇文化及的骁果残军,也在离卫州不远的聊城一带活动,个个都不好惹,一个不小心,就是全军覆没,魏王,万万不可过河啊。”
李密的眼中泪光闪闪,比当前形势更让他绝望的,是这场军议几乎成了一个批斗大会,以前他风光极盛的时候,在这里可谓是一言九鼎,何曾有人敢这样当面质疑他的决策?但现在,连刘德威,柳燮这些他看不上的小角色,都开始指手划脚了,他的这个瓦岗之主,已经彻底失了权威,连当年的翟让都不如了。
李密的悲从心中来,氓山大战的痛苦和委屈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他勐地站起了身子,大声道:“对,是我李密虑事不周,指挥不当,拖累了诸位,孤这么多年来,倚仗的无非是大家的支持,今天诸位既然不肯再跟着我李密走,那这个支持现在已经不在了,孤这就一死以谢各位,大家可以拿着孤的首级,去向王世充讨个富贵吧!”
他说着,一下子拔出了腰间的佩剑,眼睛一闭,就要向脖子上抹去。
王伯当双眼圆睁,大叫一声:“主公不可!”他一个箭步就冲了上来,一把夺下了李密手中的佩剑,重重地掷到了地上,紧紧地抱住了李密,这师徒二人抱头痛哭,王伯当这个八尺男儿更是哭得几乎要晕绝过去,帐中众人看着他们这个样子,无不眼中热泪滚滚,黯然神伤。
也不知过了多久,李密渐渐地止住了哭泣,站起身,他的声音嘶哑而低沉,缓缓地说道:“不好意思,让各位见笑了,刚才孤一时情绪失控,请各位千万不要放在心上,孤刚才也仔细地想过了各位的话,是啊,现在无论是投奔黎阳还是北走卫州,都是风险巨大,希望渺茫,就算暂时能栖身,也不可能发展壮大了。”
“孤意,不如我们全军西入关中,归降唐皇李渊,我李密不会有什么功劳,但各位的富贵,应该还是有保证的。”(未完待续。。)
第二千三百三十四章 投奔李唐
柳燮的脸上闪过一丝喜色,这回他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他连忙说道:“魏王所言极是,您与唐皇李渊份属同族,兼日称兄道弟,虽然没有跟他一起起兵,但您兵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皇轻易攻下长安,这也有您的大功啊。”
所有人都笑着点头称是:“说得太好啦!”
李密咬了咬牙,尽管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回荡了很久,但他始终还是有些不太情愿,毕竟跟李渊的关系没那么熟,以前自己得势的时候,还居高临下地给李渊写了封书信让他来投奔,结果李渊在回信中极尽谦卑之辞,想不到现在时过境迁,反倒是要自己势穷去投,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
不过看到这些众将们一个个喜形于色的样子,李密的心都凉了,他知道,人心不可违,众怒难犯,这时候如果不顺着大家的意思去关中投唐,只怕明天一早这支军队就会散个干净,到时候自己只怕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连投唐的资本也没有了。
于是李密哈哈一笑:“那就这么定了,大家现在就回去,清点人数,装备,趁着现在河阳以北的各州郡还没有落到王老邪的手上,咱们赶快全军西进,走潼关,入关中,投奔唐皇!”
说到这里,李密看向了王伯当,叹了口气:“三郎啊,这回令兄王要汉没有带兵前来相会,看起来他并不看好孤的前途,将军家室重大,孤又岂能以一已之私,阻挠将军你的骨肉亲情呢?你还是去和你的兄长团聚吧,不用受孤牵累。”
王伯当坚定地摇了摇头:“不,魏王,当年萧何率着全家的兄弟子侄一起跟随汉王刘邦,终于成就大事,而我王伯当也是恨不得能拉上全家一起跟随,虽然家兄这回没有来,但我王伯当对您的心,苍天可鉴,怎么会因为您一时的失利而轻易地想要离去呢?就算魏王大事难成,我以后曝尸荒野,也是无怨无悔的!”
李密的眼中泪光闪闪,在这个时候,只有王伯当是抛除了一切私心杂念,真的是生死相随,显得多么地难能可贵啊,他甚至为刚才一瞬间,因为王要汉不肯前来,而怀疑起王伯当,感到后悔与羞愧,他擦了擦眼中的泪水,笑道:“好,三郎,你既然这么说了,那孤还有什么担心的呢,咱们一起走。”
贾闰甫忽然说道:“魏王,在大军进入潼关前,我还是先去关中一趟,去面见唐皇吧,再怎么说,也得先摸清楚人家的意思才行,万一李渊不肯收留我们,魏王还需要作别的打算才是。”
李密点了点头:“他不会不要我们的,当然,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就辛苦你一趟,先去唐皇那里问个虚实吧,他要我们,我们再出发。传令,出兵陕州,在那里安营扎寨,以观时局!”
长安,两仪殿。
李渊的眉头深锁,坐在御座之上,看着殿上议论纷纷的文臣武将们,干咳了两声,殿内的声音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只听到李渊威严而镇定的声音在殿中回荡着:“各位,对于李密遣使请求归附之事,大家怎么看呢?”
已经升任兵部尚书,蒋国公的屈突通勾了勾嘴角,说道:“陛下,臣以为,李密兵败来投,其心难测,他只是为了躲避王世充的打击,暂时想找个栖身之所罢了,一旦给他找到机会,还会离去的,我等不可有妇人之仁,拒绝了最好。”
裴寂摇了摇头:“屈突尚书的话,我以为不可,李密虽然是兵败来投,但他毕竟曾是天下义军的盟主,也是中原最大的势力,就算现在失败了,但仍然有不少州郡听命于他,如果我们就这样拒他于关外,那这些州郡只会给王世充得了去,这可是比李密更加危险的敌人。就算出于搞乱中原,让王世充不能轻易收降这些州郡的目的,我们也应该接纳李密才是。”
屈突通的眉头一挑:“可是李密在我们这里恢复了元气,再以招降这些州郡为借口出关,一去不回,我们这不就是养虎为患吗?”
说到这里,他看着李渊,正色道:“而且,现在我军正在和薛仁杲在陇右浅水原苦战,秦王已经跟他对峙有几十天了,仍然分不出胜负,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接纳李密的两万多人马,万一他突然在关中腹心之地作乱,甚至攻打长安,那可就麻烦了。”
刘文静断然道:“不可能的事,李密在关中全无人望,我们收留落难而投的他,他如果恩将仇报,人神共弃,他不会傻到做这种事的,就是做了,也不可能有人支持他,必败无疑!”刘文静在上次浅水原之战中,以长史身份私自违令开战,导致惨败,回来后给削去了所有官职,但李世民二次西征,他又得以以长史身份从军,这回他是来长安讨要军粮与援军的,正好参加了这次廷议。
屈突通叹了口气:“刘长史啊,李密是什么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吗?翟让对他有活命再造之恩,他同样翻脸无情地火并了翟让,我们就算收留他,还可能比得上翟让那种以全寨相让恩情吗?这是一匹阴险狠辣的白眼狼,切不可留!”
“就算没有人支持他,而导致他的失败,可是给他这么一闹,那前线的军心势必动摇,秦王若是败了,薛仁杲就会直入关中,到时候我们拿什么来对付?”
屈突通的话引得不少武将连连点头,刘文静一看形势不妙,勾了勾嘴角,说道:“陛下,我们有办法可以让李密作不了乱,屈突将军的担心,完全是多余。”
李渊的精神一振,刚才屈突通说中了他的心病,他确实最怕的就是这个,毕竟翟让的例子在那里明摆着,而且李密的叔叔李仲文也在关中手握重兵,真要是联手发难,那还真的难制呢。想到这里,李渊连忙道:“有何良策?快说!”(未完待续。。)
第二千三百三十五章 龟缩**
刘文静微微一笑:“在秦王与薛仁杲对峙的期间,可以借口前线军情紧急,让李密所部暂时不要进入长安,而是在城外休息,召集李密等头领入城安抚,以为人质,而城外的李密部众则分散调配,让他们形不成合力,李密现在的部下,多半是他以前打发到各地镇守的州郡兵,并非嫡系,我们很容易就能分化拉拢。”
“等再过十天半个月,他们安顿下来之后,就打发李密所部上前线,增援秦王,这样驱虎打狼,借力打力,我们就不用冒任何风险啦。至于李密,不可让他将兵,可以给他高级虚职,闲置起来。”
李渊的眉头完全舒展了开来,笑道:“刘长史,你的想法和朕完全一样!”
屈突通点了点头:“刘长史的办法,真的是很好,只是我想插句嘴,这回秦王在前线苦战,刘长史回长安城搬兵要粮,本来我职责所在,是应该调兵拨粮的,只是李密现在一来,我们又要接济他的军队,又要防范他们作乱,援军之事,只怕要暂时搁置了。”
李渊的眉头又渐渐地锁了起来,看着刘文静,沉声道:“刘长史,前线的情况很严重吗,要是真的很严重,我们就暂时不放李密入关,集中精力先打败薛仁杲再说。”
刘文静哈哈一笑,说道:“这回秦王让微臣回来,其实表面上说是要求兵求粮,实际上是希望微臣能启奏陛下,他已经有了破敌之道,并不需要援军和军粮供应,秦军的锐气已经下降,决战之时,就在这几天。陛下尽管安心,就准备迎接他的好消息便是!”
“另外,还请您准备赦免敌军将领,收编俘虏,薛仁杲手下可是有好几万能征善战的西凉骑兵呢,这些,都会是我们大唐以后平定天下的主力!”
浅水原,高城外,李世民大营。
中军帅帐之中,李世民全身将袍大铠,正襟危坐,两侧的将校们按剑而立,个个面露愤愤之色,因为营外的秦军叫骂之声,震天动地,骑着马的秦军士卒,更是能把这些骂声混合着铁蹄踏地之声四下飞扬,弄得好像漫天盖地都是这震耳欲聋的叫骂之声:“李唐李唐,小命不长,若想活命,快快投降!”
穿着一身小兵皮甲,站在队末的殷开山终于忍不住了,上次兵败之后,他被剥夺一切职务,以白丁身份从军,但李世民仍然让他列席军议,这让他在一众漂亮大铠的将校中,显得很特别,他咬牙切齿地说道:“秦王,这些秦军实在是太可恶了,我们从军以来,何曾受过这样的气,请让我等出战吧。”
“殷将军说的是,咱们唐军起兵以来,横扫天下,所向无敌。上次小败,不过是因为轻敌所致,这次我们断不至于再重蹈覆辙了,请秦王给我三千骑兵为先锋,不破敌阵,誓不回来见您!”勐将柴绍大声道。
李秀宁勾了勾嘴角,这回她也跟着其夫一起前来,在这满帐纯爷们里,这位绝世的美女显得很特别,她沉声道:“秦王,现在敌军士气正盛,我军不宜与其决战,但是绕着我军大营如此叫骂,也实在是太过分了,若是我军闭营不出,只怕会伤了士气,还请您给我夫妇五千兵马,我们出东营打他们一家伙,胜利后就撤回,应该不会有事。”
李世民摇了摇头,正色道:“还记得上次浅水原之战我们是怎么输的吗?秦军多轻骑,机动性极强,我军就算是骑兵出营,未及列阵,只怕他们就跑了,到时候是追还是撤?撤回营中,敌军会再来叫骂,若是追下去,就会给越带越远,等到脱离大营的范围,步骑脱节,敌军就会象上次那样四面合击,吃掉我们。”
众将全都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候君集眉头一皱:“那我们怎么办,就这么一直等下去吗?秦军若是包围我军大营,断我们的粮道,如之奈何?”
李世民微微一笑:“他们没这么傻,几千人断不了我们的粮道,若是全军向东,就面临给我们夹击的态势,要真到这步,我们就可以出营勐击其侧后了。我们离关中近,他们离陇右远,这粮道的运输上,一定是他们先撑不住,大家暂且安心,我敢保证,这回不用三个月,他们一定会断粮的!”
柴绍还是有些不甘心,说道:“秦王,老这么给围着骂也不是个事,军心士气会受影响,要不,有限地出击打他一下,就算他们跑了,我们马上回来就是,决不追击,如何?”
李世民的剑眉一挑,大声道:“要守就要不动如山,自己不停地进进出出,只会让军心越来越浮动,我意已决,有敢再言战者,斩!”他说着,长身而起,一下子抽出腰间的佩剑,剑光一闪,面前的帅案顿时就缺了一个角,众人看着那个掉在地上的案角,个个闭紧了嘴巴,哪还敢再说半个字!
六十余天后,秦军大营。
薛仁杲恶狠狠地盯着帐内的众将,这些在两个月前还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骁骑悍将,这会儿一个个跟霜打了的茄子似的,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也不敢面对他那犀利的目光。
薛仁杲咬牙切齿地说道:“都是些废物,你们不是一个个很能耐的吗,为什么李世民摆了个乌龟壳,就没有办法了吗?难道需要朕(薛仁杲已经自立为君)亲自带兵强攻唐军大营吗?”
大将宗罗喉叹了口气:“陛下,我军多是骑兵,胜在机动,野战,若是攻坚,并非所长,这次李世民也是带足了粮食前来,足以支持半年,根本不需要粮道,所以才在这里坚守不战,就是想消耗我军的军粮和锐气。”
“前日里梁胡儿梁将军已经强攻过几次敌营,扬尘和夜战都试过,但是李世民的营寨布置极为严密,虚实结合,我军根本无机可乘,一无所获,陛下,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未完待续。。)
第二千三百三十六章 薛仁杲的暴躁
薛仁杲恨恨地骂道:“梁胡儿这个叛徒,叫他去攻营,他打不下来,居然直接降了唐军,给我把他家留在营中的人质全给烹了,朕看谁还敢投降!”
郝瑗的眉头紧紧地皱着,一边剧烈地咳嗽,一边说道:“陛下,咳,咳,万,咳,万,咳,不可,咳咳。”
薛仁杲不耐烦地皱了皱眉毛,自从薛举死后,郝瑗就一病不起,咳得死去活来,甚至已经见血了,这次是强撑着从后方兰州城,拖着病体来找他的,说是要为大秦作最后一点贡献,薛仁杲虽然看他极为不爽,但也不能拒绝,只能留他在这帐中,只是听着他每天这样咳得要死要活的声音,他就感觉有一万只苍蝇在耳边飞来飞去,不停地勾起他想要杀人的冲动。
薛仁杲冷冷地说道:“郝智囊又有什么高见?朕为何杀不得梁胡儿的家人?”
郝瑗叹了口气,他身边的几个仆役帮他一阵捶胸抚背,这会儿好了一些,可以连贯地说话了:“陛下,我军,咳,我军现在军粮且尽,不过几天之余,又,又不可能一举攻陷唐军的营寨,梁,梁胡儿不是直接投降,而是力战,力战之后不敌,怕回来受了您的处罚,这才投降的,如果,如果杀他全家,那全军上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