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封疆-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院君,开始吧。”霍光坐定,便立刻开口说道。
霍棠站起身来,面对着殿下诸人,用她那如天籁般的声音说道:“匈奴已经突破了北方五郡的防线,符离侯兵败自刎殉国了,如今匈奴大军已经兵临肤施。皇帝调李广利带九万大军进驻肤施御敌,同时下旨将司隶校尉部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编练成军。皇帝已定于下月十五在太庙祭告,宣布册立太子之事。”
霍棠的声音落下,还没等殿中诸人回过神来。霍光便也站了起来,对着还在消化这些惊天消息的下属说道:“我已调动西域众属,虚陀靡正带三万乌孙骑兵,绕道涿邪山赶来敦煌。居延部两万匈奴骑兵也已整装待发,加上敦煌三万骑兵共计八万大军。这次我要亲自领兵入长安”
霍光的话比先前的消息还要让人震撼,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霍光会在这个时候做出带兵前往长安的决定,这其中也包括霍棠。霍光的决定事先完全没有和任何人说过。
“这若此时去长安,大都督需要一个名头,以勤王之名可好?”霍棠发现霍光带走的军队都不会对河西现有布置产生影响。因为欧洛巴佐已至两关,匈奴单于和右贤王都在朔方并州一带。乌孙骑兵和居延部的骑兵都失去了牵制,此时确实可以离开防区。
“不是勤王而是清君侧进儿,你们进来吧!”霍光的几句话完全将众人弄得措手不及。这时候除了霍棠与东方朔等少数几人大概猜出了几分霍光的用意,大多数人都是一脸茫然和震惊。
就在霍光话音落下的时候,一个少年走入了大殿,在少年之后还有一男一女。男的大殿众人都不陌生,正是最近极少出现的司马迁,而那女的可就没几个人认识了。
“这进殿下还有细君你们什么时候来的?”赵阴华激动的上前两步,看着司马迁之外的少年和少女,她的脸上有激动有欣喜,还有些难以置信。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以为皇长孙和江都公主已经死了,甚至赵阴华也如此认为。河西之人中赵阴华是为数不多的认识这两人的,虽然已经有几年没见面了,但是相熟之人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来。
“拜见长孙殿下,拜见江都公主殿下。”赵阴华站直了身躯,拱手对着两人一拜。她也是心思玲珑之人,当这两人出现的时候,她大概也猜到了霍光那句清君侧是什么意思了,便郑重的对着两人行礼。
“司马迁,你曾为长安太史令。现在告诉殿中诸位,这位是谁?”霍光看着司马迁,又指向了刘进。
“臣司马迁拜见大汉皇长孙殿下!”司马迁没有对着殿中众人说什么,而是站到了刘进的前方,正了正衣襟,而后弯腰躬身大礼一拜,用他的实际行动表明了这个少年的身份。
“臣等拜见长孙殿下!”司马迁还躬着身子,殿中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齐齐对着刘进躬身参拜,连霍光也走下了玉阶,与霍棠并肩而站对着刘进躬身行礼。
第二九四章 霍光起兵
“老师请起,诸位免礼!”刘进对着霍光微微躬身,又转向众人拱手说道。
霍光抬起头来对着刘进微微点了点头。而后刘进便与刘细君继续向前行走,最后走到了霍光身前,两人停下脚步,又在众人的注视下对着霍光躬身一拜。
“老师在上,弟子刘进以大汉皇长孙的身份,请老师发河西之兵入长安,清君侧诛奸佞。朝中有奸佞,先是逼死太子,如今把持朝政蛊惑皇帝,至使大汉天下大乱,蛮夷来侵,百姓流离失所。请大都督救大汉于危亡,救黎民于水火。”刘进郑重的说道,言辞恳切,竟让人真有种国将不国妖孽横行的感觉。
“请大都督入长安,清君侧”江都公主在刘进说完之后也开口说了一句。他们两个即是霍光的弟子,也是大汉的皇长孙和公主。
“请大都督入长安,清君侧”最后大殿之中所有人都齐齐喊道。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有了刘进这个理由,霍光已经可以名正言顺的带兵去长安了。至于那个无诏命不得过河水东岸的限制,有了皇长孙这个挡箭牌也自然完全可以抵消了。就算到时候有皇帝命令,皇长孙也可以出来说这不是皇帝旨意,是朝中奸佞矫诏。而这个时候一些人也明白了,为什么当日霍光要分立三院,其实这一切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如今即便皇帝或者朝廷将霍光的大都督职务免除,河西军依然会在皇长孙的名义下发兵长安。而霍光甚至可以对天下人说,他已经不是大都督了,这一切行为都是河西军民效忠大汉,为皇长孙清君侧而自发付出的行动。就算要指责也只有去指责河西三院,或者去指责枢密院君。
“司马迁,即刻草拟檄文传檄天下。”霍光转身返回玉台,对着司马迁吩咐道。刘进与刘细君出面请霍光发兵,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程序和应有的流程罢了。
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如今以皇长孙名义行清君侧之事,已经算名正言顺了,不过这些都还需要让天下人知道,而若论刀笔之事,整个河西便非司马迁莫属了。霍光甚至都能想到,或许司马迁这篇清君侧的檄文极有可能会流传千古。
很快司马迁便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在大殿之上笔走龙蛇的写了起来,不过片刻一篇洋洋洒洒上千字的檄文便出现在众人眼前。
这篇檄文司马迁另辟蹊径,前半部分竟然无一句与清君侧有关的话,而全是在夸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简直将汉武帝塑造成了一个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帝王。不过当檄文过半的时候,文风突然巨转,刘屈氂随即以一个不思报国,只知蛊惑皇帝,为一己私欲而不顾天下黎民疾苦的奸臣形象出现了。
整篇檄文一扬一抑一褒一贬之间,让人即愤恨朝堂出了刘屈氂这样的奸臣,又忧心皇帝被奸臣蛊惑,让人大有一种想要铲除奸佞,还大汉一个个朗朗乾坤的冲动。
“就照这个发出去吧!”霍光看了一遍檄文,当即决定传檄天下。很快无数河西斥候便带着抄录好的上百份檄文奔赴大汉各地。
三日之后当虚陀靡带着三万乌孙骑兵准时到达敦煌的时候,霍光便带着这三万乌孙骑兵和三万河西精锐,共计六万大军向着居延部方向而去了。
这次霍光手下大将只带了一个上官桀,文官方面也只有杜延年夫妇还有司马迁和苏武寥寥数人,当然刘进和刘细君这姐弟二人也在其中。
当霍光带着六万军队在居延部与两万匈奴骑兵汇合后,他的八万大军便全部集结完毕了。这次霍光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支用来清君侧的军队,其中半数以上竟然都是异族人,以异族之兵行清君侧之事,霍光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份了。
霍光的八万大军还没有离开居延泽,那份司马迁执笔的清君侧檄文首先便传到了长安。宣室殿中张安世宣读着檄文,整个宣室殿都笼罩在一个奇怪的气氛中,汉武帝认真的聆听着檄文内容,朝臣们心中各自盘算着,左丞相刘屈氂脸色越发难看。
张安世宣读完檄文,整个宣室殿中一片寂静。皇帝没有开口说话,朝臣们也没有一个开口的,仿佛时间就在这一刻凝固了。
“司马迁倒是可惜了这个人才这些人究竟为什么都愿意去追随霍光?难道朕真的糊涂了?”汉武帝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低声自语的说道,声音很小却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汉武帝对优秀的辞赋文章情有独钟,司马迁的这篇檄文就文字水准和立意来说,已经深得汉武帝喜爱,同时对自己早年没有重用司马迁也生出了一丝遗憾。
其实这种情况汉武帝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到了,当他发现朝中已经无人可用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东方朔、杜延年、苏武、还有李陵上官桀这些人原本都是他的臣子,可是这些并未得到他重用的人却成了霍光麾下的心腹,并且成为了光彩无限的一代名臣名将。
“陛下明察这都是安阳侯霍光一派胡言。古往今来清君侧皆是逆臣贼子倒行逆施的借口,七国之乱前车之鉴,请陛下勿要轻信逆臣之言。臣请陛下立刻夺去霍光官职爵位,并下诏勤王。”刘屈氂有些惊慌的出列说道。
当年吴楚七国之乱时,也是用的清君侧的名目,而且当时景帝还真杀了晁错。现在刘屈氂就是霍光口中的奸臣,他真怕自己步了晁错的后尘,所以还没等汉武帝发话,他便主动提出了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而到目前为止,檄文中也并未提到皇长孙刘进的存在,甚至除了河西要员之外,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刘进已经在霍光的军中了。
“朕还没有老糊涂好一个清君侧啊霍光竟然还能抽调出八万大军,他究竟有多少兵马?”汉武帝也知道既然霍光打出了清君侧的名号,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刘屈氂就乖乖退兵。历来清君侧之名不过是块遮羞布,真正的目的绝对不是诛杀几个大臣那么简单。
“回禀陛下,如今河西十万大军尚在玉门阳关二关抵御安息大军,安阳侯所带八万大军有半数以上是乌孙和匈奴人,这应该也是他能调动的最后兵马了。”桑弘羊出言答道,他一直有关注河西,甚至那里还有不少他的探子。
“那么下勤王诏吧”汉武帝垂下了头,不得不走出了最后一步。不过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时候汉武帝竟然还没有下旨夺取霍光的爵位和官职。
汉武帝最不愿意下达的勤王诏最后还是颁布了,当霍光的清君侧檄文传遍天下的时候,汉武帝的勤王诏也传遍了天下。几乎各郡太守和刘姓诸王面前都摆放了两份文书,一份是以皇帝名义下发的勤王诏命,一份是以霍光名义发布的清君侧檄文。
相对于霍光的檄文,皇帝的诏命似乎要有用的多,一时间天下郡国应者如云,各郡国少则上千,多则近万的响应者纷纷举起了勤王大旗,一时间天下风起云涌。
淄川国都巨城,王宫之中当代淄川王刘建正眉头紧皱的看着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文书。他的身侧是次子刘隆,大殿之中国相大将军等人皆在,这些人都在等着这位年迈的淄川王下令。而这里唯独少了淄川国太子刘康,因为刘康是霍光的弟子,所以这件事淄川王刻意的避开了刘康。
“父王,快下旨意吧!如今正是我淄川国的机会,只要先入长安,父王便是勤王大功臣,他日淄川或可为大汉诸王之首!只是王太子与安阳侯关系匪浅,若要行事还需先囚禁刘康!”刘隆出言说道,他本是淄川王次子,当年王太子突然殡天,他其实最有希望成为淄川王太子,可是最后却被自己的弟弟刘康捷足先登了。
从小到大刘隆其实都不怎么看得起刘康,甚至还总是嘲笑刘康为胖子,这次他们将刘康排除在外,在刘隆看来也是他重新拿回太子之位的大好机会。
“国相和大将军你们怎么看?”淄川王抬头望向了两位肱骨之臣,王国的官吏设置和大汉朝堂没多大分别,也有丞相和大将军。
“他们自然是遵从最正确的旨意了!”还没等淄川国相和大将军开口,殿外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便传入殿中。
奇怪的是当这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淄川国相和大将军都微微低着头,没有立刻回答淄川王的问题,老淄川王甚至能感觉出来,国相和大将军两人似乎早就知道了会出现这样的变故。而其他几位淄川国的重臣也跟着低下了头。
随后殿门打开,刘康那圆滚滚的身躯便从殿外走了进来。
第二九五章 局势逆转
“死胖子你想要造反吗?侍卫快把他抓起来。”刘隆指着越走越近的刘康,他向着刘康身后的一队侍卫大声呼喊着,在他看来眼下就是一个彻底整垮刘康的机会。
“本太子有话要和父王说,你们先下去。”刘康的身后跟着一队侍卫,不过这些侍卫却并没有听刘隆的话。反倒是刘康说话之后,淄川国相和大将军等重臣纷纷躬身退了出去。
“你你想谋害父王原来你早就和他们串通好了”刘隆也不傻,这个时候自然看出来了,恐怕今日便是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你大喊大叫的烦不烦?一点刘氏子孙的样子都没有,把他给我拖下去。”刘康看了一眼自己的二哥,有些不耐烦的说道。随后两个王宫侍卫便一左一右的上前架起刘隆就往外拖。
“你这个杀父弑兄的畜生你不得好死”刘隆拼命的反抗着,嘴里叫嚷着。
“慢着。”当侍卫拖着刘隆经过刘康身旁的时候,他突然又出言叫侍卫停了下来。
突然停下之后,刘隆也是一愣,不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想要做什么,一时间倒也忘了咒骂。紧接着刘康突然毫无征兆的伸手,从身旁侍卫手中拿过环首刀,一刀就劈向了刘隆的面颊。
“康儿不要”老淄川王吓得想要撑着身子站起来,可是他实在太老了,屁股刚离开软席,便又跌坐了下去,只有出言阻止刘康。
刘康手中的刀刃在距离刘隆鼻尖只有不到半寸的地方停了下来,他也没有真的砍下去,而是盯着刘隆认真的说道:“你再敢多叫一句,孤一刀劈了你,想要活命就给我乖乖闭嘴。另外孤最讨厌别叫我胖子了,而你还敢在前面加个死字?若再让孤听到一次,这个字就要先应验在你身上,把他带下去。”
刘隆吓得双腿颤抖,牙齿撞的咯咯直响,在死亡面前他再也不敢多说一个字。而且他也看出来了,自己的这个弟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淄川国。
很快王宫大殿之中便只余下刘康父子二人。当再无他人的时候,刘康站到他父亲老淄川王身前,恭敬的弯腰拜道:“儿臣拜见父王。”
“你的眼中还有我这个父王吗?”老淄川王有些怒意的看着自己的幼子,他这个做父亲的知道,自己所有儿子中,论心机其实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幼子最为出众。当年他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还有刘康与皇长孙刘进等人交好,他才选择了这个幼子做王太子。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刘康在回国后的这么短短几年时间里,竟然已经暗中掌控了这个国家,国中重臣眼中只有这个淄川王太子了!
“父王说笑了,其实父王是个聪明人,当年您能选我做太子,老师就说过,我的父亲是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人。那么现在儿臣请父王看一样东西!”刘康对着自己的父亲笑着说道,而后从衣袖中取出一张被对折了几次的信笺来。
“什么东西?”老淄川王一脸疑惑的看向刘康,下意识的伸手接过了信笺。
刘康没有回答,只是笑看着自己的父亲。而后老淄川王埋头打开信笺开始一字一句的看了起来。
“这是皇长孙的信他居然还活着?”老淄川王越看脸色变化越大,此刻他已经忽略了自己儿子刚才的行为,心中不断地盘算起来。
“父王现在觉得淄川国是该勤王还是清君侧呢?”刘康再次问道,依旧一脸的憨笑。
“你们还联络了哪些人?”老淄川王不是愚笨之人,甚至他也是极为精明的人。当他确定皇长孙刘进还没死,而霍光又有心拥立长孙继位的时候,他的心思也活络了起来。
这个人老成精的淄川王知道,以刘进的身份不可能只联络刘康一人,那个皇长孙的身份足以号召大汉一半以上的刘姓诸王和郡县。因为勤王只有功劳,最后大家还是各回各家,可是拥立长孙那就是从龙之功,所获得回报远超勤王所得。而最重要的一点,子承父业的观点早已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灵魂之中,卫太子的事大多数人其实是抱有同情心的。毕竟这二十多年来太子刘据的名声一直还是不错的,而天下人也早就视刘据为未来的皇帝了,如今刘据已死,刘进子承父业,成为新的大汉皇位继承人可以说顺理成章。
“梁王”刘康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了一个梁王。不过梁王二字一出,刘康看到他父王的脸上神色明显有了变化。
“唉我们都老了这天下终究是你们年轻人的,由你们去折腾吧”老淄川王有些颓废的撑在了案几之上,而后将案几一端的一个朱漆木盒向前推了推。
“拿去吧,还有你二哥他”老淄川王推动的木盒里装的正是他的淄川王大印。
“父王安心,刘康不是那种六亲不认的人,只要二哥以后安份,儿臣可以保他一生衣食无忧。”刘康躬身对着老淄川王一拜,而后伸手去端起木盒,同时口中也作着承诺。
“如此最好,希望为父这次没有选择错误”老淄川王心中松了口气,相比于这种皇位之争,他这个已经没有几天可活的老人反而更关心子孙会不会祸起萧墙。
“父王您很快就会发现,您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刘康十分自信的说道,在他的心中已经对霍光有些盲目的崇拜了。而且他们淄川国也不是什么小国,再加上诸王之首的梁王,这一次他们的势力远比当年的吴楚七国还要强大,更何况如今的长安已经没有什么可堪大用的军队和统帅了。
当刘康以淄川王太子身份拿出淄川王大印之后,已经暗中准备多时的军队和粮草迅速的向着巨城汇聚,而那些存有异心的淄川国臣子,早在刘康拿到淄川王大印前已经一一清除了。这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仓促行事,而是已经准备了多时的周密行动。
天下各路勤王之军还在各地汇聚,也没人知道淄川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大汉帝国西南最大郡的蜀郡也发生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蜀郡郡治成都,这座完全不输于中原大城的繁华城市,此刻依旧花团锦簇,商贸往来繁荣。
成都的太守府外,一辆普通的马车缓缓的停在了太守府大门处,在这辆马车后跟了足足上百人,其中七八十人都是手持兵器的护卫,而后二十几人则都身穿着精致的衣裳,他们皆是蜀郡各衙署的长官。可以说除了如今的蜀郡太守司马征之外,蜀郡的高官要员都聚集到了一起。
马车上一个身穿锦缎长袍的老人在一个健硕奴仆的搀扶下缓缓的走下了马车。太守府的卫兵看到这辆马车和身后那些人,也没有一个露出惊讶之色,反而在这老人下车之后,这些守卫太守府的士兵纷纷低头向老人行礼。
“见过卓翁!”太守府的士兵恭敬的问候道。
这个老人正是卓文君的弟弟,蜀郡卓家的家主卓俊臣。他没有官职爵位,却在蜀郡有一个响亮的尊称‘卓翁’。
“老夫要见太守。”卓俊臣向着太守府内走去,他对着守卫的士兵说了一句,也不等片刻便自己走了进去,他的身后只跟了两个奴仆,一个是搀扶他的,另个手中捧着一个一尺见方的大木匣。
没有人阻拦卓俊臣,所有人都知道,太守司马征能够成为蜀郡太守,几乎全是卓俊臣的功劳,而司马征本人无论正式场合还是私底下也是对卓俊臣尊敬有加。
卓俊臣径直走向司马征的书房,这偌大的太守府仿佛就是卓家的后花园一般,就算路上见到几个太守府的吏员,这些人也是恭敬称呼卓俊臣一声“卓翁”,其地位在蜀郡之高可见一斑。
司马征的书房没有关门,卓俊臣走到门口,假装干咳了两声,而后站在门口对着里面说到:“老夫卓俊臣特来拜会司马太守。”
“哦,卓翁来了,快快请进。”司马征听到卓俊臣的声音,连忙起身向门口走去,他可一点不敢怠慢卓俊臣。
司马征将卓俊臣迎进书房,待卓俊臣落座之后司马征才坐下,面对卓俊臣时刻保持着晚辈之礼。
“不知卓翁前来有何指教?”司马征一脸微笑的问道。
“老夫听闻皇帝下了勤王诏,大都督也发了清君侧檄文。想来太守也在为此事烦忧吧?今日特来问问太守,是要勤王呢?还是清君侧?”卓俊臣没有什么客套话,坐在那里直接开口问道,如同上官询问下属一般。
“这有皇帝诏书,自然是选择勤王。不知卓翁有何指教?”司马征有些为难的说道,他也或多或少的听说过蜀郡卓家与大都督霍光府上有些关系,更知道这个卓翁的话在蜀郡比他这个太守还有用。但是作为大汉臣子,他有不得不说出遵从皇帝诏书的话。
“既然太守相问,老夫也不多说什么废话了。老夫的意思是,清君侧”卓俊臣身子微微前倾,目光逼视着司马征说道。
“这益州刺史尚在成都,若卓翁的话被刺史得知,恐怕麻烦不小啊”司马征心中一惊,连忙拉出了益州刺史。
“呵呵今日前来,老夫也顺便将刺史给司马太守带来了。”卓俊臣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说道。
“带来了?这是何意?”司马征下意识的问道,他可没看到益州刺史同来,不禁心中产生了疑问。
就在司马征疑惑的时候,那个跟随卓俊臣的奴仆将手中的木匣重重的往案几上一放,接着当着司马征的面就将木匣打开。里面一颗头颅睁大着眼睛,双眼正好与司马征对视在一起。
“啊你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