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军工帝国-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扩充的两个军团其实就是将原来陕西、山西、河南、湖广以及中都凤阳等地的守军整编一下,这些地方的守军少则三万,多则五万,加起来有差不多二十五万,反正都征召来了,干脆将他们整编成军团算了,再遣散回各地当屯卫那就有点可惜了。
这二十五万为什么只组建两个军团呢,可别忘了在南亚次大陆的迈索尔还有一个远征军第一军团呢,那可是大明的一等军团,但是现在还只有五万人的配置,朱慈炅准备在这二十五万人里面选拔一下,把最精锐的五万人挑选出来补充到远征军第一军团。
剩下两个军团的名字他也想好了,就叫远征军第二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至于主将人选,他准备调秦翼明担任远征军第二军团主将,施维拉不止一次抱怨,锡兰那边并不太平,种下去的橡胶树苗恐怕有被毁的危险,干脆让秦翼明带远征军第二军团去守两年得了,等树苗长大了,就没那么容易被毁掉了,同时对秦翼明也是一种锻炼,起码能早点熟悉殖民环境。
边防军第一军团的主将,朱慈炅准备提拔曹变蛟来担任,这小子年纪是小了一点,但大明第一猛将的名头可不是吹的,不论资历还是战功都足以胜任军团长了。
至于边防军第二军团的主将朱慈炅看好的是马祥麟,夔州府那一战直接让朱慈炅看到了这个表舅哥的能耐,他竟然能以三万普通守军打得张献忠十万大军抱头鼠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他的忠诚,早就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崇祯朝他率孤军死守襄阳,战至弹尽粮绝,战至手下将士伤亡殆尽,最后以身殉国,这是怎么样忠诚,就凭这一点他就有资格当军团主将。
话说朱慈炅这么重用秦良玉一家是不是有点过火了呢?要知道秦良玉已经是禁卫军第一军团的主将了,秦翼明和秦拱明也是军团主将,现在又提拔他儿子当军团主将,这一家四口足足控制了四十万大军,如果他们造反怎么办?
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历史上她秦家所有男丁,包括她的儿子儿媳妇都为国捐躯了,她还矢志不渝在抗击清军,直至遗憾终老,对国家,对民族,对大明皇帝的忠诚那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有人说她是为了维护自己土司的利益,这纯属瞎扯淡,她丈夫、兄弟、儿子、儿媳、侄子没有一个是为了守护土司那点利益而死的。
她的丈夫马千乘是在为朝廷镇压土司杨应龙叛乱时受了伤,然后又被太监诬陷,病死于狱中;
她的兄长秦邦屏、秦邦翰在浑河与后金血战,为国捐躯;
她的弟弟秦民屏在为朝廷镇压奢安之乱时战死;
她的儿子孤军死守襄阳,为国捐躯;
她的儿媳张凤仪率军追剿反贼王自用,战死;
她的侄子秦拱明在为朝廷镇压沙普之乱时战死;
这貌似有点让人无法理解啊,在明末那种乱世,大家都在明哲保身,他们却前赴后继,赶着去投胎似的为国捐躯,这是为了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对国家如此忠诚?史料中零星的记载或许能解释他们为了什么:
据史料记载,秦良玉的父亲,忠州贡生秦葵尝谓诸子曰:“天下将有事矣,尔曹能执干戈以为社稷者,吾子也。”
据史料记载,她的儿子马祥麟为国捐躯前曾写信曰:”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母亲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秦良玉的回信只有一句:”好!好!好!精忠报国,真吾儿!“
由此可见,秦家是有忠君爱国的传统的,这样一个以精忠报国为家训,满门忠烈的家族都不能重用,那还有什么人能用!
第十一卷 第十一章 陆上霸主现峥嵘
各地守军整编成正规军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会儿大明除了有京辽和京东两条铁路,其他地方还处于交通基本靠走的阶段,如果让他们来京城集结,恐怕有些守军过年都要在路上过了,朱慈炅想了想,还是把集结地点定在了襄阳城,那里基本处于大明现在疆域的中心位置,从各省过去路途都差不多,只要把军团主将派过去就行了,这样就省却了各路人马大半赶路的时间。
正规军团的编制既定,接下来就是预备兵团了,这预备兵团主要是补充战损用的,也就是屯卫和正规军团的中间环节,崇正朝以前大明主要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直接从屯卫调人,稍微操练一下差不多就能投入战斗了,现在可不行,如果不会开枪开炮,招过来起码得训练几个月,如果是在战时,肯定会贻误战机,所以朱慈炅决定组建三个预备军团。
有了预备军团就能先将屯卫召集起来,训练一下火枪和火炮的基本操作,一旦正规军团出现伤亡,马上就能补充战损,而且平时朝廷需要大量用人的时候,直接把预备军团拉过去就行了,方便的很,比如赈灾,比如这次西北开挖河渠。
至于预备兵团的主将,朱慈炅也想好了,就是洪承畴、左良玉和吴三桂,这三个人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将,当然,他们这个名并不是什么好名声,因为他们最后都投降了满清!
朱慈炅本来是想将他们打压下去,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的,但这几个人却偏偏都有真材实料,而且现在后金都被他赶到蒙古草原去了,建朝称帝建立满清也只能恶心一下他而已,这三个人压根就没有机会展现他们软骨头的一面,人家又没有犯错误,放着不用,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
特别是这个吴三桂,他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父亲是原锦州总兵吴襄,他舅舅是现东瀛第一军团主将祖大寿,按明朝的军制,他就是积祖荫也应该提拔为总兵了,问题这货不但出身好,而且还有真本事,他崇正二年参加武举就差点夺魁,后面参加辽东的一系列大战表现都相当突出,仅凭军功就已经晋升为总兵了,这么一个根正苗红才能出众的将领不提拔,恐怕整个辽东一系的将领都会有意见。
现在好了,直接提拔他为军团主将,升到顶了,大家总该没话说了吧!
不过这个军团主将只是个花架子而已,不能直接参加战斗不说,这装备朱慈炅也没打算给他们配齐,就是操练一下新兵而已,配那么多武器装备干什么,每个军团配上一万把二四式燧发枪和一百门三一七式榴弹炮就行了,而且都是一等军团淘汰下来的旧货!
这三个人这辈子基本上就这样了,预备军团是不用参加战斗的,不参加战斗就没法获得军功,没有军功就不能升职,让他们在预备军团主将的位置上终老去吧。
陆军的编制大概就这样定下来了,大明陆军现在共有正规军团十三个,预备兵团三个,总计一百六十万人马。
其中一等军团有:
秦良玉统帅的禁卫军第一军团;
卢象升统帅的天雄军;
曹文诏统帅的关宁军;
二等军团有:
孙传庭统帅的秦军;
满桂统帅的辽东军;
毛文龙统帅的东江军;
三等军团有:
史可法统帅的禁卫军第二军团;
曹文诏统帅的边防军第一军团;
马祥麟统帅的边防军第二军团;
侯世禄统帅的远征军第一军团;
秦翼明统帅的远征军第二军团;
秦拱明统帅的定辽军;
李明甫统帅的武威军;
预备军团有:
洪承畴统帅的陕西预备兵团;
左良玉统帅的山西预备兵团;
吴三桂统帅的河南预备兵团;
对各级军团的装备朱慈炅也做了统一的规定,具体的配置是:
一等军团骑兵五万,炮兵一万,步兵四万,配三一七式榴弹炮、四一七式榴弹炮、五一八式榴弹炮、六二零式榴弹炮各二百五十门,骑兵和步兵每人配转轮步枪一把,手雷五颗,炮兵每人配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
二等军团骑兵三万,炮兵一万,步兵六万,配三一七式榴弹炮、四一七式榴弹炮、五一八式榴弹炮各三百门,骑兵每人配转轮步枪一把,手雷五颗,步兵每人配二四式燧发枪一把,手雷五颗,炮兵每人配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
三等军团炮兵一万,步兵九万,配三一七式榴弹炮、四一七式榴弹炮各四百门,步兵每人配二四式燧发枪一把,手雷五颗,炮兵每人配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
对于军衔和军职朱慈炅也做了统一的规定,为图方便省事,他很无耻的盗用了后世的军衔体系,只是加上了明朝的品级而已。
军团主将统称军团司令,军衔都是上将,肩章都是两杠三花,一等军团司令为正一品五星上将,军帽上镶五颗星,二等军团司令为从一品四星上将,三等军团司令为正二品三星上将,预备军团司令为从二品一星上将;
每个军团分为两个军,每个军五万人马,主将统称为军长,中将军衔,正三品,肩章两杠两花;
每个军分为五个师,每个师一万人马,主将统称为师长,少将军衔,正四品,肩章两杠一花;
每个师分为两个团,每个团五千人马,长官称为团长,上校军衔,正五品,肩章两杠三星;
每个团分为五个营,每个营一千人马,长官称为营长,中校军衔,正六品,肩章两杠两星;
每个营分为五个连,每个连两百人马,长官称为连长,少校军衔,正七品,肩章两杠一星;
每个连分为两个排,每个排一百人马,长官为排长,上尉军衔,从七品,肩章一杠三星;
每个排分为五个班,每个班二十,长官为排长,中尉军衔,正九品,肩章一杠两星;
每个班分为四个伍,每个伍五人,长官为伍长,少尉军衔,从九品,肩章一杠一星;
朱慈炅相信,大明的陆军整编之后绝对可以称的上是陆上霸主级的存在,只要不同时与几个强国开战,在陆上,大明基本上无敌!
第十一卷 第十二章 无敌海军显雏形
陆军整编完,接下来就是海军了,朱慈炅对海军的建设历来都相当的重视,因为这个时代是大航海时代,陆上力量再强都是假的,列强只要控制了海洋,到处开拓殖民地,搜刮财富,就算是用银子砸,也能把你砸趴下!
可以说海上争霸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但是大明由于倭寇肆虐的原因实行了一百多年海禁,海军实力急剧萎缩,到朱慈炅接手的时候,大明水师连明初都不如,更别说两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那段海军巅峰时期了。
好在大明海军力量虽然薄弱,但是造船的底子还在,火炮技术跟上来以后建造超级战列舰压根就不是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大明海军的力量成爆发式增长,已经拥有超级战列舰一百艘,福船战舰一千多艘,各式小型战船将近三千艘,更有巨无霸级的宝船巨舰三艘,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与列强海上争霸的实力。
而且,在朱慈炅的主持下,大明造船行业也得到飞速发展,东大营的造船厂已经达到年产一百艘超级战列舰和五艘宝船巨舰的能力,而现在正是年底,今年的一百艘超级战列舰和五艘宝船巨舰马上就要交付了,正是整编海军的大好时机。
在朱慈炅的规划中,海军军团同样分为三等,但现在就光有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两个一等军团,二等军团和三等军团都是空白,不过三十万新招的水军经过两年多的操练倒是基本能操作战舰了,所以朱慈炅决定将其整编为三个三等军团,而且他还准备再组建一个海军预备军团,至于主将就只能在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里面提拔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大明海军的整编计划终于出炉了。
首先,将新生产的一百艘超级战列舰全部装备给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这样两个水师都拥有了一百艘超级战列舰,组成了纯战列舰的超级舰队,至于淘汰下来的福船战舰则用来组建三等军团,名字朱慈炅也想好了,分别是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新生产的五艘超级战列舰则配给五个舰队司令作为旗舰,另外再招十万新兵作为预备军团,驻扎在南大营操练,具体人员和装备配置如下:
一等军团北洋水师,司令正一品五星上将黄龙,炮兵五万,水兵五万,装备宝船巨舰一艘,超级战列舰一百艘,炮兵每人配备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水兵每人配备转轮步枪一把,手雷五颗。
一等军团南洋水师,司令正一品五星上将郑芝虎,炮兵五万,水兵五万,装备宝船巨舰一艘,超级战列舰一百艘,炮兵每人配备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水兵每人配备转轮步枪一把,手雷五颗。
三等军团北海舰队,司令正三品一星上将杨耿,炮兵一万,水兵九万,装备宝船巨舰一艘,福船战舰五百艘,其他各类小型战船一千艘,炮兵每人配备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水兵每人配备二四式燧发枪一把,手雷五颗。
三等军团东海舰队,司令正三品一星上将陈晖,炮兵一万,水兵九万,装备宝船巨舰一艘,福船战舰五百艘,其他各类小型战船一千艘,炮兵每人配备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水兵每人配备二四式燧发枪一把,手雷五颗。
三等军团南海舰队,司令正三品一星上将郑兴,炮兵一万,水兵九万,装备宝船巨舰一艘,福船战舰五百艘,其他各类小型战船一千艘,炮兵每人配备左轮手枪一把,手雷两颗,水兵每人配备二四式燧发枪一把,手雷五颗。
水师预备军团,司令正三品一星上将郑明,炮兵五万,水兵五万,驻扎在南大营水师基地训练火枪、火炮和战舰的操作并负责东南防线所有棱堡和炮台的驻防,至于装备,火枪只能让他们用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淘汰下来的二四式燧发枪了,火炮也只能用棱堡和炮台上的火炮了,战舰那就只能看五大军团整编之后还剩下多少了!
经过整编之后,大明的水师将显露出无敌海军的雏形,当然,离真正的无敌还有一定的差距,依大明水师整编后的整体实力也就与现在的荷兰海军大致相当,甚至还差那么一点点。
当然,这是在不算殖民扩张的情况下,如果大明开始殖民扩张,就必须派驻舰队驻守殖民地,到那个时候,战舰分散于世界各地,这点战舰有也相当于没有,因为依现在这航行速度,派出去的舰队半年能回来就算不错了,如果发生什么战斗,根本就指望不上。
大航海时代就存在这样一个致命的问题,你要不去开拓殖民地那就只能呆在家里看着人家抢钱,看着人家壮大,最后必定会将你踩在脚下,你要是去开拓殖民地,到处都要战舰驻守,战舰数量好像永远都不够!
这个问题在风帆动力时期好像是个怎么都解决不了的绝症,要知道荷兰鼎盛时期可有各类远洋舰船一万五千多艘,数量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有舰船总数的三倍,就这他们还是被英法打败了!
当然,大明与荷兰不一样,因为荷兰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们人口数量太少了,荷兰现在的造船能力应该是远超大明的,因为他们1588年才独立,到现在才不到五十年时间就造出了一万多艘能远洋航行的大船,这证明他们每年最少能造出两百多艘大船,那他们得超级战列舰为什么这么少呢?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人太少,那个时候荷兰整个国家总共才一百多万人,如果一万多艘都是超级战列舰,那将是什么情况,一艘超级战列舰可有一百多门大炮,光是炮兵就需要三四百人,其他维持帆船航行的起码还需要一百来人,这样算下来,荷兰将举国上下所有人全部搬到超级战列舰上都没用!所以他们只能维持两三百艘超级战列舰的数量,再多,造出来也没人操控。
当然,大明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就依大明现在的海军数量,操控一千艘超级战列舰都绰绰有余,现在只是个时间问题,大明需要时间积累战舰数量,只要给大明十年时间,海军无敌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十一卷 第十三章 热火朝天建新城
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定辽军和武威军终于押着将近三十万俘虏赶到京城,按工部的统一安排,他们将在城西十里处扎营,因为那里正好是未来西城区的中心位置,无论去哪个方向修城墙或者建工厂都很方便。
常年在外征战,秦拱明和李明甫也算见多识广了,但是到达京城以西之后,他们都不禁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他们原本想着,建新城的地方应该和荒郊野外差不多,最多也就是地面上有石灰划出来的大概轮廓,但是京城西面此时竟然已是热火朝天,竟然有几万民工已经先他们在那里干开了!
当然,他们并不是在修城墙,而是在工部官员的指挥下规划布局,搬运物资。
话说就用石灰划个轮廓再准备点物资需要几万人吗?答案是需要的,因为规划太详细了,物资更是多到恐怖,秦拱明和李明甫正是被那到处堆积如山或者说堆积如山脉的物资给惊到了。
竟然堆积的跟山脉一样,究竟是些什么物资呢?
首先自然是粮食,两个军团加三十万俘虏可是五十万人,一个月最少要消耗五十万石粮食,新城显然不是一个月能建好的,你总不能让人空着肚子干活吧,所以光是粮食工部就调集了一百万石,一石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一百万石就是一亿多斤,堆起来的体积岂止是一座山那么大!
然后是石材和木材,如果让定辽军和武威军押解俘虏过来再去山里开采石材和木材,那这新城区恐怕一年都建不好,所以工部向朱慈炅申请,让北洋水师开着战舰去山东、辽东甚至是朝鲜、东瀛收购石材和木材,然后运到东大营,再用火车拉过来,可以说附近两省甚至是两国能找到的现成石材和木材都被他们收购过来了,堆起来有多少,可以想象。
最后就是石灰和细沙等粘合材料了,这会儿水泥还没有做出来,只能先凑合着用老办法了,好在城墙本来就厚实,依靠自身的重力都比较坚固了,倒不需要太强的粘合材料,石灰和细沙等搅拌成的粘合材料就够用了。
可以说准备工作工部都做的差不多了,定辽军和武威军只要押着俘虏挖些粘土,烧制一些方砖就行了,粘土这东西别的国家可能稀罕,大明却到处都是,城西就有几处很好的粘土层,工部甚至连砖模和煤炭都给他们准备好放那几处了,他们只要挖出来使劲烧制就行了。
其实工部招的这几万民工并不是专门的搬运工,洒石灰线和搬运东西只是他们的副业而已,他们大多都是参加过京东和京辽铁路建设的熟练工,主业是修铁路。
这城西可是京东线和京辽线的交通枢纽,所有火车都要在这里调头,现在要建新城区了,不改造一下肯定是不行的。
工部对此已经做了详细的规划,环线的大致结构不变,只是火车掉头的那一环都集中在城北的钢铁厂和电缆厂外围,尽量不影响西城区中部居民的生活,其他环路则改造成联通王恭厂和四个新厂的内部环线,也就是说,这五个工厂生产好的东西都不需要搬出厂,直接在厂内就可以装上火车。
当然,这内部环线也要经过城区,不过没关系,选在每天凌晨转运就行了,那时候路上基本上没什么人,根本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工部的人正等着定辽军和武威军押解俘虏前来呢,这会儿他们既然来了,就可以交接了,直接将物资一转交,他们就可以带着民工去改造铁路环线了,反正城墙、道路和厂区的规划都已经用石灰划好了,他们只要照着石灰线修就行了。
定辽军不愧是辽东出来的军团,修起城墙来那叫一个熟练啊,都不用秦拱明指挥,手下的各级将领各自领了任务便指挥俘虏干开了,城墙修多高,地基挖多深,下面要铺多少石材,上面要堆多少土,外层又要用多少石材和砖头等等等等,他们心里都有数。
第二天定辽军和三十万俘虏便在西城区外围铺开了,总共四十万人,分工明确,三面城墙每面都是两万五千定辽军领着七万多俘虏直接开挖,剩下两万五千人也领着七万多俘虏直接开挖,不过他们不是挖地基,而是挖粘土烧砖。
李明甫率领的武威军也没闲着,不会修城墙没关系啊,搬运材料、站岗放哨、生火造饭这些都需要人,负责四十万人的后勤,十万人不多也不少,刚刚好。
在定辽军和武威军的通力配合下,在定辽军各级将领的积极指挥下,呃,这话好像不该这么说,应该是在军团司令秦拱明和李明甫的英明领导下,西城区三面城墙以令人癫狂的速度从地里面冒出来,为什么要用这个冒字呢,因为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这里稍微估算一下就知道了,按史料记载,明京城是由内城和外城组成的,其中内城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外城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内城在北,外城在南,呈吕字形。现在要建一个和原来京城一样大的新城区,也就是说东西宽大概8千米,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