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军工帝国-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月的马六甲,热浪翻滚,如果站在海边,还能有点海风吹着,感觉还不是那么要命,如果远离海岸,那简直能把人热死,驻马六甲的葡萄牙守军上百人现在都聚集在海边,享受着徐徐的海风,露出欢快的笑容。
额,貌似他们不是来吹海风的,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带着整齐的行装!
不久,海面上出现一只庞大的舰队,大小战舰不下两千艘,密密麻麻的几乎将整个海峡都挤满了!
带队的葡萄牙陆军上尉惊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噢,买糕的,不是说来的是大明的先遣舰队吗,这规模还是先遣舰队,要是主力舰队不得把整个海峡都挤爆了!
来的的确是大明海军的先遣舰队,不过是混编舰队,有南海舰队的五百艘福船战舰和一千艘小型战舰,还有水师预备舰队的一百艘福船战舰和五百艘小型战舰,还有海军上将郑兴和郑明的旗舰,两艘中型宝船战舰!
马六甲的小型港口根本就不能停靠宝船战舰,郑兴和郑明只得换乘福船战舰来到港口,一行数百人下船之后并没有马上走向不远处的葡萄牙士兵,而是先行在港口整队,将日月龙旗高高竖起,然后才踏着整齐的步伐迎面走向对面的葡萄牙士兵。
带队的葡萄牙上尉见状,连忙笔挺的站好,并大声下令道:”注意,立正。“
很快,大明海军方阵便来到他们跟前,两位肩章上闪耀着三朵金花的海军上将踏着正步严肃的走上来,同时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其中一个上将用标准的葡萄牙语大声道:”上尉阁下你好,大明海军南海舰队司令,海军上将郑兴奉命前来接收马六甲防务。“
那葡萄牙上尉连忙回了个标准的军礼,大声道:”上将阁下,您好,葡萄牙陆军上尉阿历克斯。安德尔奉命向你交接马六甲防务。“
双方又同时行了个标准的军礼,郑兴这才走上去握住阿历克斯。安德尔微笑道:”安德尔上尉辛苦了,我准备了十艘福船战舰护送你们前往果阿,祝你一路顺风。“
安德尔上尉激动的道:”多谢上将阁下,祝你们一切顺利。“
就在双方握手的时候,十艘福船战舰轮流靠上港口,一队队士兵从上面飞快的跑下来,港口中瞬间又集结了上千明军士兵。
郑兴见差不多了,便挥手道:”上尉阁下,请上船吧。“
安德尔上尉连忙行了个军礼,道了声再见,带着手下飞快的上了最后靠岸的那艘福船战舰,看着十艘福船战舰远去,郑兴这才笑着对郑明道:”这样一个军事要地,他们就这么送给我们大明了,真是无知啊!“
郑明却含笑反驳道:”也未必是他们无知,荷兰人随便来个小舰队他们都抵挡不住,何必在这里死撑呢,还不如送给我们大明做个人情。“
郑兴闻言,想了想,点头道:”也是,算了不说这个了,我们还是赶快去建设星城港基地吧。“
说罢,他带头转身走向来时的福船战舰,郑明连忙跟了上去,随同他一起来下船的数百亲卫同样跟了上去,只留下刚刚下船的明军士兵整齐的站在那里,目送着他们远去。
马六甲,郑兴和郑明甚至看都没有去看一眼,只留下一千士兵在这里驻守,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海峡入口处的那座大岛屿,按皇上的意思,要在岛屿上修建一个庞大的军事基地,两侧的岛屿和海岸上还要根据地势修建很多炮台和棱堡,整个基地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星城港海军基地。
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处此时并不是什么繁华之地,基本上算是个荒芜人烟之所,听说原来还有个叫什么柔佛的小国,不过被葡萄牙人狠狠的教训了几次之后便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郑兴和郑明可懒得管这些,他们并不是负责来殖民地,而是负责来修建海军基地的。
这次大明海军南海舰队和水师预备军团总共来了约十五万人,带来的物资更是多的惊人,什么水泥、钢筋、钢板等材料不下数千吨,吊葫芦、平板车,铲子、抹子等工具也是一船一船的,只要挖点石子,拉点沙子基本上就可以动工了。
郑兴和郑明修建港口的经验那是相当丰富的,不说在东南防线见过那么多,当海盗那会儿,他们大中小型的港口基本上都亲自动手建国,东南防线的炮台和棱堡他们也参与过指挥建设,修建起星城港基地来自然是轻车熟路。
他们略微在入口处的大岛四周查看了一遍便发现,这座岛屿的确是修建海军基地的好地方,其南边的海岸结构非常适合修建港口,两侧的突出部位刚好可以修建棱堡和炮台,中部和北部地势修建一座大型城池也没什么问题,而且整个入口处就大岛前面的水道适合通行,其他地方要么七拐八拐,要么暗礁密布,根本就不适合大型战舰通过,只要修建几座炮台和棱堡,甚至小船都休想过去。
郑兴和郑明商议了一番,决定还是先建设星城港基地,至于其他地方的炮台和棱堡,等基地建好再说,于是两人同时下令,十五万人一起忙碌开来。
各种建筑材料被搬上小船,运到指定地点,各路人马分工合作,挖石头的、挑沙子的、搅拌水泥的、固定甲板的。。。。。。,所有人都在有条不紊的忙碌着,一座座炮台拔地而起,一个个码头现出雏形,棱堡正在矗立,城墙正在升高,星城港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露出海平面,一个庞大的海军基地,一座几乎攻不破的坚固堡垒正在慢慢成型。
郑兴和郑明一边督促基地建设,一边还派人四处观察测绘,一个巨大的海峡沙盘模型也正在逐渐成型,入口处的星城港基地是按规划做出来的,各处险要位置的炮台和棱堡也被逐渐加进去,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防御体系已经在沙盘上成型,而实际的建设也用不了多久就能完工,因为他们不缺人员,不缺材料,更不缺钱,一切准备都很充分,进度自然奇快无比。
不到一个月时间,港口、基地、棱堡、炮台相继成型,而这时候北海舰队也将数千门大炮运送过来,大炮往棱堡、炮台和城墙上一架,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扼住了东西方的通道,一个崭新的星城港海军基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从此列强的舰队想要进入南洋海域都要先问问大明帝国,同不同意!
第十三卷 第六章 天朝上使
要说修桥修路这种大工程,主持的人权力越大这个工程进展就越快,就好比一个普通的平民要在自己地里挖条小水沟,那自然是随便他怎么挖,但如果他想从几百里外的大河挖条引水渠过来,那首先不说沿途的人会不会让他挖,就算让他挖,他也挖不出来,因为他没人啊!
大明就是朱慈炅自己家的地,他要修条铁路自然是想怎么修就怎么修,要人,随便拉上去就是七十万劳力;要材料,钢铁厂那铁轨已经堆积的跟山脉一样了,各地州府县乡石子枕木都在向沿线聚集;谁要敢说不准打我这过,一句”皇上有旨“,立刻爬开,不然就死开,这个死可不是形容词,那是真要命!
总之,各方面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铁路的建设快的惊人,三个月,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十月初金陵府到思明府的铁路就修通了!
大明皇家机械集团的机械厂这几个月也不知道造出了多少火车,朱慈炅原本想着是调集八十多辆火车一次把二十万大军和随行人员全拉过去,但是这次出征南洋的可不止禁卫军第一军团和边防军第二军团,而且打仗也不光是人过去就行了,各种物资都必须运送到位,沿线各地都在拼命调集物资,火车根本就不够用。
为了不影响其他个方面的进度,朱慈炅最后只调集了四十多辆火车,就拉着禁卫军第一军团和随行人员跟他一起前往思明府,至于边防军第二军团,朱慈炅干脆让北洋水师把他们从海路送过去。
这次兵发南洋可以说是大明历年来少有的几次特大行动之一,随行人员自然少不了:
秦明月和曹化淳自不必说,这是保护他安全,照顾他起居的,必须带上;
兵部尚书孙元化也要带上,协助他管理军队的;
户部尚书程国祥也要带上,协助他管理后勤的;
通政使司通政使吴梅村这次也带上了,如此大的行动,宣传工作必须要跟上;
还有郑成功也要带上,这小子就快成年了,以后可是要替他统帅海军的,这样的大战自然要带他去学习学习;
还有镇南王郑芝龙也在金陵等着他,南方毕竟是他的辖区,各种物资调配都要他协调;
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不过有这里面还有一群很特殊的人,那就是国子监祭酒黄道周和一帮海内闻名的硕儒。
话说这是去打仗,带着这帮硕儒干什么呢?
所谓”先礼后兵“,大明这次的目的并不是要灭了南洋所有藩属国,而是要让他们彻底臣服,接受《大明藩属国令制》,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亡命之徒,有的人也有可能不用打就臣服了,所以,朱慈炅决定,在开打之前,要派出大明使节去各藩属国宣旨,也就是宣读一遍《大明藩属国令制》,愿意接受的,好说,大大的优待,不愿意接受的,那也好说,直接打。
这可是让人俯首称臣,宣的好就好,宣的不好,人家有可能直接就把宣旨的人给杀了,南洋毕竟是出了名的南蛮地区,这种事情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前去宣旨的人很有可能是去送命的!
朱慈炅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派哪些人去好,最后他想到了黄道周,当然,他不是想派黄道周去,而是想让黄道周去找合适的人选。
黄道周这种人说的不好听,他就是个典型的腐儒,死硬死硬的,说的好听一点,他那是坚持原则,有气节,宁死不屈,他这样的人历朝历代都不缺,所以很是有一帮志同道合之辈唯他马首是瞻。
对于这些人来说,去为大明宣旨,让蛮夷臣服,那简直就是天大的荣耀,哪怕就是因此而被蛮夷杀了,那也是名垂青史的典范,这会儿想名垂青史的人多了,所以,黄道周把皇上的意思一传达出去,前来”找死“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
一时间,本来充斥着文化气息的国子监也就是大明文科学院差点成了武斗场,各方硕儒赤膊上阵,疯狂争抢有限的几个”送死“名额。
这种情况连黄道周都吓到了,那些平时温文尔雅的高人雅士此时就如同疯了一般,拉都拉不住,要不是他们自知武力值不够,估计已经有人开始动手把所有人都揍趴下了!
黄道周一看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万一真打起来那就有辱斯文了,最后他只能提出硬性指标,定下筛选标准。
他定下的规矩很简单,这个硬性指标就是品级,必须是或者曾经是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理由也很充分,这次可是代表大明代表皇上去宣旨的,品级不够好意思当这个天朝上使嘛!
”唰“的一下,有将近九成的人被刷下去了,大明虽然官员多如牛毛,但是三品以上的大员可不多,那可是各部侍郎以上的官员,整个大明朝能有多少。
筛选标准更简单,那就是按年龄来,毕竟年高就德劭,德高就望重,年纪越大就越应该受人尊敬,这下,所有人都没话说了,最后十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硕儒含笑九泉,哦,不,是含笑当选。
当然,这十个人不一定都能用上,貌似大明在南洋好像还没这么多藩属国,不过也没关系,还是老办法,谁年纪大谁先上,反正人已经给选好了,皇上你下旨就行了。
朱慈炅简直哭笑不得,这”送死“还有人争着抢着去的,还要论资排辈,这些人也是够奇葩了,而且黄道周这筛选标准简直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南洋好多地方可都是崇山峻岭,要选也选些年富力强的啊,这些貌似风都能吹倒的老头,能翻山越岭吗?
还好,天朝上使肯定都是坐着大轿去的,算了算了,只是苦了那些抬轿子的人,如果是个年富力强的使者,翻山的时候他还可以下来让人拉着翻过去,轿子抬个空的就轻松多了,至于这些老头,你就别指望他们下轿子了。
不过,最后黄道周一句话就打消了朱慈炅所有不满,因为黄道周说:”这些都是高风亮节、视死如归之辈!“
是啊,当天朝的上使必须有气节,必须不怕死,如果不小心指派个贪生怕死之辈前去宣旨,他自己丢人事小,如果丢了大明的脸那可就。。。。。。。
第十三卷 第七章 大军云集
思明府位于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大明属国安南的地界了,这里原本是个土州,也就是少数名族聚集的州府,不过这会儿整个府城大街上已经看不见什么奇装异服的平民了,几乎清一色全是崇正装,到处都是明军!
府城的中央,一座庞大行宫已经接近完工,这是专门为皇上准备的,没办法,这地方地处边远,实在是太穷太落后了,连知府衙门都拿不出手,负责最南端铁路修建的卢象升见人员充沛,原材料也很充足,干脆请示朱慈炅建了这么一座行宫。
朱慈炅自然是不会反对,能住好一点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又不是什么劳民伤财,十多万俘虏修完铁路,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了,在那里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给他们找点事做。
这十多万俘虏他并不准备马上调到别的地方去,另外五十五万俘虏还会陆续运送过来,甚至工部修建铁路、桥梁的专家全部都会汇集到这里,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说现在铁路修通了,粮草的转运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但也不用这么浪费吧!
其实,这一点都不浪费,北疆成功的经验给了朱慈炅很大的启示,以前大明并不是没有征服过北疆,太祖皇帝就曾打得漠南各部臣服,北疆那时候就已经全部汇入大明版图,但是,后面北疆又慢慢脱离了大明的控制,甚至多次入侵大明,给大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交通太不方便了,大明朝廷无力支撑大规模驻军的费用,所以监管不严,只能一次次征讨,又一次次被他们降而复判。
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铁路,粮草物资的调拨完全不成问题,大明想在那里驻扎多少军队就驻扎多少军队,北疆基本上不存在再反叛的可能性。
这次征讨南洋,朱慈炅想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地形,用铁路贯通整个南洋,到那时候,南洋不再是西南极边之地,明军可以大量驻扎于此,南边也不再是南蛮聚集之所,大明将教化这里的蛮夷,发展这里的经济,让南洋人也和大明所有平民百姓一样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样,他们还会造反吗?
朱慈炅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思明府的府城外变成了营帐的海洋,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营帐,山包上,小河旁,田地里,到处都是聚集的明军和俘虏,而且,思明府火车站的火车从来就没有停过,不断有军队和俘虏从里面涌出来,不断有物资和粮草从里面运出来,整个思明府人越聚越多,越聚越多,一个边远府城的热闹程度,大有赶超桂林府、广州府、昆明府等省会城市的架势。
现在,曹文诏所率的关宁军和押解的十五万俘虏早就到了,秦翼明所率的定辽军和二十五万俘虏也已经陆续抵达,李明甫所率的武威军和二十五俘虏也已经从广州府开拔,很快就将陆续抵达,整个思明府已经聚集了三十万大军,和五十五万俘虏,那连营都快方圆将近百里了,还好思明府正好是块不小的盆地,不然这么多人还真没地方扎营。
至于俘虏会不会造反,这点压根就不用担心,像农民军的俘虏,皇上已经发话了,让他们服五年劳役就放他们回原籍,还发放田地给他们,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现在都熬了快三年了,再有两年就自由了,这个时候让他们造反,他们不宰了你才怪。
满蒙俘虏,朱慈炅也一视同仁,让他们服五年劳役就放他们回原籍,虽然这会儿才开始不久,但是别忘了,他们的家人可都在明军的控制之下,要他们敢造反,后果不是他们能承受的!
朱慈炅当然不害怕他们会造反,这会儿他正坐着自己的御用专列,和孙元化、程国祥、黄道周等朝廷大员讨论《大明藩属国令制》的问题呢。
这辆御用专列就如同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描述的那样,有专门的卧室、有专门的餐厅、有专门的书房、有专门的会议室、还有御膳房、御医房、洗手间等等,还有太监、宫女、锦衣卫的休息场所,可以说应有尽有,就是一座移动的行宫。
至于为什么讨论《大明藩属国令制》,它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主要就是纲领性太强了,缺乏必要的细节规定,朱慈炅这次召集黄道周等人就是要讨论出一个补充的细节规定。
比如说,藩国和属国都由大明册封的藩王和属王管理,那么这个藩王和属王册封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呢,又有什么凭证呢,什么人才有资格接受大明的册封呢?这些都要交待清楚,形成固定的流程,不然真到要册封下任藩王和属王的时候非得乱套了不可。
又比如,藩国和属国的税收都由藩王和属王自己收取,总得有个收取的标准吧,要不然那些藩王和属王为了享乐狂征暴敛,激起民变,到时候还不得大明去擦屁股。
又比如,藩国和属国的军队粮饷和辎重都由藩王和属王负责提供,那到底提供多少粮饷呢,又到底提供多少辎重呢,总不能大明要多少他们就得给多少,这样藩王和属王肯定不服,也不能他们想给多少就给多少,这样大明就亏大发了,所以,必须根据军队的数量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
又比如,藩国的官员都是由藩王任免的,这个任免的标准是什么,总不能说他们想任免谁就任免谁,那大明组织的统一科举岂不成了笑话,所以必须规定,几品以上必须由大明授予进士功名的人担任,几品到几品以上又必须由有举人功名的人担任,这样才能让那些苦读大明四书五经的属国学子有充足的动力,不然谁来学什么汉语啊。
等这些补充细节修订的差不多了,车队也差不多快到思明府了,此时南洋四处可谓大军云集:
在北边的思明府,有大明的天雄军、关宁军、定辽军、武威军、边防军第二军团和即将赶到的禁卫军第一军团总共六十万大军;
在南边的星城港基地,有大明的南洋舰队、南海舰队、水师预备军团总共二十五万大军,战舰数千艘;
在思明府以南的防城新港,还有大明的北洋舰队和北海舰队总共二十万大军,战舰两千余艘;
在云南的孟艮府,还有各地土司集结而来的数万人马,额,这土司人马又是怎么回事呢?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三卷 第八章 天朝降临
集结在孟艮府的土司兵马也是朱慈炅下旨招过来了的,他原本就计划在荡平南洋的同时取消所有宣慰司,所以他在出发前专门让孙元化查了一下大明所有都司卫所中土司有多少个,这一查,他有点懵圈了。
原来,不光宣慰司的宣抚使叫土司,还有很多人也叫土司:
宣慰司其实相当于都司性质,宣抚使就相当于一省都司的都指挥使,是正三品的武官!
宣慰司下面还有宣抚司,就相当于卫所,宣抚司的宣抚使相当于从三品的指挥使;
宣抚司还有安抚司和长官司,相当于千户所,这些司的长官就相当于正五品的千户;
所有这些正三品、正四品和正五品的宣抚使和长官都叫土司,在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湖广都司下属的宣慰司和宣抚司就有二三十个,安抚司和长官司更是有上百个!
说实话,这也有点太多了,要他一个个去整,会把人累死,他干脆下旨,所有宣慰司召集两千精兵,所有宣抚司召集一千精兵,所有安抚司和长官司召集一百精兵,全部赶往孟艮府集结,准备进攻东胡,而且所有土司必须到场!
除了太祖和成祖,大明其他皇帝如果颁布这种旨意估计没几个土司会搭理,但崇正皇帝貌似已经超越成祖,大有赶超太祖的架势,这些土司还真没人敢不去的,因为不去就是抗旨,抗旨可是要杀头的,其他皇帝可能没这能力把他们全砍了,但崇正皇帝绝对有!
所以,各土司纷纷召集精兵,收拾行装赶往孟艮府,经过两个多月时间,孟艮府也渐渐聚集了将近五万土司人马。
孟艮府毕竟和现在的东胡王朝接壤,朱慈炅原本是准备派一个军团去驻守的,但是,他一问云南都司的都指挥使和正在孟艮府的王征南,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他们都认为,如此崇山峻岭,东胡就算来攻也不可能集齐十万人马,因为他们也没法运送粮食啊,云南都司就算组织所有屯卫运送粮草,也只能勉强供应十万大军的粮草,东胡又能强到哪里去。
所以,朱慈炅最后下旨让所有土司组织精兵赶往孟艮府,云南都司则组织屯卫轮流运送粮草,只要保证五万人的粮草供应就行了,他已经想好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