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5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把百姓当成了猪来养。
还不明白的话,就可以看看接下来的汉代。汉代的初期除了休养生息、缓解社会矛盾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抓紧了文化思想上的统一与传播,使民众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认同感、皈依感,这才使得民众们渐渐的凝聚了起来。
别以为这是什么很玄很忽悠人的事。真真正正的仔细去看汉代初期的大众观念,不难发现当时的民众们还是很偏向于东周分封的封建制,说白了就是大家还都认为天下应该分成多少多少的诸候国,像项羽在灭秦之后就封了多少个的王,实际上就是这种思想在作怪。
而在西汉的初期,这种思想也仍然占据着主流。都说汉承秦制,所继承的准确的说就是秦代开始施行的帝国郡县制,直到刘邦西汉立国,承继了这种制度,也不敢完全的就把封建制就这么废弃掉,最大的原因就是民众们的思想还没有达成统一,所以刘邦在这个问题上是很圆滑的打了一个擦边球,既有“白马之盟”的“非刘姓不王”,又有郡县制的逐步实施,在条件成熟之后再慢慢的把诸候王的地盘慢慢的给消减掉。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与汉初的文化思想统一又有什么关系?答案就是在分封制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上统一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的民众认同自身是大汉的子民,而不是那些分封藩王们的子民。这可是件很关键的事,因为民众们的意识形态在统一了之后,那些分封的藩王如果想闹点什么乱子,会得不到民众们的认同。
这件事还可以举个例子。文景时期的七王之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削藩,而挑头的吴王在作乱之后,他境内的某个豪侠……这个所谓的豪侠其实就是门阀豪族的前身,而这个豪侠在思想上认同的是大汉朝庭,所以在吴王叛乱之后马上就去投奔了平叛的官军,为搞定七王之乱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现在再来看看汉代的采用的思想核心。汉初时期采用的是老庄之“道”,这与汉初需要休养生息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要与民“无为”,然后民众们在不受苛政侵扰,生活在渐渐变好的情况下自然就愿意认同大汉。
接下来当然就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事实上这除了汉武帝作政治斗争的需要之外,西汉在“无为”了几十年之后,也的确需要一个核心的思想来加以巩固,不然再这么“无为”下去,民众们可能就变成了一盘散沙也说不定。尽管在后世人看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很有那么些近似于文字狱的味道,可实际上在那个时代,恰恰就需要这样的一个统一性。任何的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能单单只看一面。
而汉代在达成了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之后,也才真正的达成了全面性的统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后世的华夏主体为什么称为“汉”族?这个“汉”指的难道是血统上的民族意义吗?不是!这是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上的“汉”!而后世的“汉族”,你知道其实已经融合掉了多少的血统型民族吗?
不止是华夏,在世界上也有着许多的例子。世界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文明古国,当中也有很多曾经凭借着强大的武力而盛极一时,可是真正流传到现在的又有几个?如果仔细的去看一看那些没能流传下来的文明古国,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能把自身的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给全面的铺开。而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他们的王公贵族都把文化知识给当成了他们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不肯让普通民众去染指。换言之,应该全面铺开的东西,却成为了王公贵族与祭司阶层们的特权。
就比如古埃及,他们的文化就没有能够完全的铺开,而且成为了贵族们的特权。到最后埃及的结果是什么?是他们只知道他们有个辉煌的祖宗,在现代社会里却不知道他们应该归属到哪一系的文明体系里去,最后是并入了阿拉伯的序列。可实际上埃及的宗教与阿拉伯的宗族体系有什么关系吗?
再如希腊和罗马,这俩文明体系基本上其实是一回事,而他们的文化体系算是曾经铺开过,所以他们的直到现代也算是为人所认同。但是他们的后期也犯了贵族特权的错,最后就被比较大众化、平民化的基督教给钻了空子。而欧洲后来的文明思想体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基督教的文明思想体系。不过话又说回来,欧洲的学者,基本上都认同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而罗马文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希腊文明的承袭者。希腊神和罗马神,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只不过称唿不一样而已。
好吧,瞎扯了这么多就到此为止。而陆仁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再加上自身许多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并不推崇过份的武力征服,很多时候采用的是软刀子型的文化侵略。
就比如说在此时此刻,为什么会由拓跋玉向一众族长提出要他们选出族中聪明好学的子弟去夷州学院读书?说白了其实就是要从他们的文化思想体系上动刀子。当然了,如果硬是想把自己这里的文化思想给硬塞过去,明显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抛出“可以让你们的生活过得更富足也更安定”的香饵,让你们主动的过来学习,然后就把我想塞给你们的东西慢慢的塞到你们的脑子里去。
另一方面,鲜卑本身就是被汉族给完全融合掉的少数民族之一,而且陆仁根据这些年来所收集到的情报,鲜卑部族算是比较倾向于汉文化的游牧民族,找他们下手不会有太高的抵触情绪,反到是像匈奴、乌丸这些个在当时比较强大的游牧民族,对汉文化有着较大的抵触心理。这也是陆仁对乌丸没有留手,对鲜卑却颇有耐心的原因之一。
而这个时候吧,一众族长听了拓跋玉的话之后,却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同一个问题:
“玉姑娘,你这是不是想要质子?”
质子,就是扣人质。
拓跋玉对此却淡然的一笑:“人质?你们怎么能这么想?我刚才不是说了吗?你们族中的任何人,只要是聪明好学的人就可以来,血统和身份都并不重要。只要肯学,哪怕就是你们族中的奴隶、下人,也一样可以来。只不过在你们族中被人看不起与奴役的人,在夷州学到了真本事之后,会不会愿意回到你们的部族里去继续被你们奴役,这我就不敢保证了。
“换到你们各位的身上,如果你们有着能被他人重视与尊崇的本事,难道又愿意去当一个不被人重视的奴隶吗?别的话我也不想再说了,是好事还是坏事,相信你们自己的心里有数,而我与陆夷州对这件事与绝不强求,愿不愿意派人去夷州求学,你们自己拿主意。”
说着拓跋玉又端起了酒杯向众人既落落大方又风情万种的敬了一下酒,接着便微笑道:“但是丑话也不妨先说在前头。当别的部族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兴旺的时候,那时你们可别说我没有给过你们这样的机会。不过在此我可以向大家保证一句,就是去夷州求学的人,绝对不是我与陆夷州扣下的人质。”
一众族长又一次的对望,这时到是有几个规模较小,已经有意彻底的倒向拓跋玉的族长动起了心思,接着就向拓跋玉表示他们愿意派族人去夷州求学。而这个事有人带了头之后,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也开始动起了心思,心说我们那里派几个不是很重要,既然是成为了人质也无关痛痒的人过去又有什么关系?
于是乎,一堆的族长就先后答应了下来,接下来这场饮宴自然是尽欢而散。
夷州,莽甲。
陆仁的手里拿着赵雨拍回来的电报,呵呵的笑了笑就往桌案上重重的一排:“干得漂亮!等拓跋玉把这些人送到夷州之后,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这些部族归投在了我们的麾下。”
一旁的荀跟着点了点头,但仍不免有些担心的问道:“义浩,这些部族肯归投到我们的麾下固然是好事,但有件事我一直放不下心来。这辽西、辽东、扶余皆为北方的苦寒之地,与夷州这种温暖的气候相差甚远。你教给他们的农耕之法,在那苦寒之地是不是可行啊?若是不可行,那些部族没有得到应有的甜头,到时候岂不是……”
陆仁乐了。其实荀会有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毕竟按当时人们的观念,那种北方的苦寒之地根本就不适合农耕,所以那边也被人认为是贫瘠之地。
但陆仁却知道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汉代的辽西、辽东、扶余,大至上的地理位置就是后世的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东北三省。而在这三块地头之中,吉林和黑龙江暂时来说还没什么指望,所以可以先放在一边不说,目前要搞定的主要是辽东加辽西的整个辽宁省。
而辽宁省是什么地头?在东北三省之中,辽宁是这三省之中水热条件较好,垦殖业比较好发展起来的地区。当时的人们或许很难对辽宁进行开发,但对陆仁这个开了金手指的家伙来说却不是什么难事。
辽宁的农业出产什么?玉米、水稻、高梁、谷子、大豆、棉花、花生、烟叶等等,只要种植得法,哪个的产量都非常的不错。
而且要知道后世的辽宁省可是华夏最大的柞蚕产区与水果产区之一,犹其是苹果,在后世的出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只不过苹果的出产主要是在辽东半岛,这会儿还是公孙氏的地盘,还得以后拿下来了之后才行。
再就是辽宁的园参、鹿茸、对对虾的产量,也居全国第二。反正辽宁是块宝地,农业垦殖方面的事情是不用担心的。
另外嘛,辽宁可是后世华夏重要的工业基地,各类矿产资源很丰富,像铁、金钢石、镁、硼、滑石、硼润土、玉石,其矿储量都是首位,能源方面的煤、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物……扯远了,放射性矿物质哪里是现时点的陆仁敢去碰的?但石油和天然气嘛,嘿嘿!想多了,想多了!
反正在陆仁的yy之中,在辽宁这块地盘入手,并且以农业发展稳住了脚根之后,就要利用辽宁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的发展工业。目前的自己只有夷州这个工业中心,虽然还算是应付得过来,但在资源供应、人口基数等等的方方面面,总归会有着不少的限制。而把辽宁给发展了起来,与夷州等地相互接应,很多的事情就方便多了。
当然现在的陆仁可不会热血上脑,同时也很清楚自己的路只是开了个头,之后的路还要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而现在要做的事情嘛,是让拓跋玉在辽西那边趁着乌丸被打散之后没能重聚,而且现在辽西地区的鲜卑部族都暂时归投到拓跋玉麾下的大好机会,让拓跋玉接着扩大影响力,重点先发展一下辽西的农牧业稳固根基。而在另一头……
“义浩,给天子的表文我已经帮你拟好了,你看一看吧。”
荀把一份表文递给了陆仁,陆仁看过之后沉吟了许久,问道:“这表文……荀公认为应该由谁送到许都去最合适?”
荀笑了笑道:“辽西战事稍宁,送这份表文的人当然属雨丫头最为合适。雨丫头在此之前没少和那些人打交道,该说什么和不该说什么,相信她最是清楚。最重要的是雨丫头参与了辽西战事,很多话由她向那些人说出来,更容易让人信服。”
陆仁点点头:“好吧。拍份电报让赵雨去徐州,我们这里派人把这份表文送到徐州交给赵雨,这样可以省些时间。另外是不是要甘宁和邓艾也作好准备?”
“然也!”
徐州连云港的位置,就航程而言算是在辽西的菊花港和夷州的基隆港之间。在两头都动用蒸汽快船赶路的情况下,最多三天两头的人就能碰上头。
现在的徐州连云港那可是今非昔比。在陆仁刚刚穿越,也就是ad193、194那会儿,连云港一带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临海的小村子,属东海郡的治辖。而老曹在当时曾经分兵洗劫东海郡一带,当时的连云港一带也未能幸免……对了,当时还没有连云港这个称唿。
后来陆仁与糜氏宗族挂上了钩,糜氏宗族在陆仁的建议下对连云港进行了相关的开发工作。在陆仁于许昌任职期间,连云港主要的作用帮助糜氏宗族的避难迁居夷州。再到陆仁逃出许昌转战夷州之后,糜氏宗族虽然举族迁出了徐州,但连云港却仍然是糜氏宗族的重要产业。
夷州出产的许多东西,都是要通过连云港转贩到徐州,再从徐州转卖到中原地区。正是因为有着一层这样的关系,徐州本土的那些豪族世家尽管对连云港的丰厚收益垂涎三尺,却也不敢去找糜氏宗族的麻烦……开玩笑,在徐州谁不知道糜贞是陆仁的老婆之一?你把别人老婆娘家的产业给夺了,却还想和陆仁做生意,从陆仁那里捞到好处?你当陆仁和糜贞在别的地方就没有了码头是不是?再说得难听点,陆仁要是在一怒之下放弃连云港,徐州本土的豪族们不得得不到连云港本来应有的行商厚利,还会因为谋夺连云港的事情而赔上老本。
再接下来就是死蚂蚁找个机会成为了徐州刺史,对连云港那可是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要知道司马懿可是需要连云港这个重要地点与陆仁保持联系,借着与陆仁之间的联系而取得的巨大收益来保证他司马懿的为官政绩。
正是因为有着这一系列的因素,现在的连云港绝对可以说是现时点的徐州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所产生的收益都不知道让多少的人眼红不已,想取司马懿而代之的人,更是大有人在……(未完待续。。)
卷三 第九十八回 备战辽东
“雨姑娘,你们在辽西的战事如何?”
徐州治所的府衙之中,司马懿与赵雨分席而坐,在各自的客套了一下之后,司马懿就问出了这句话。顺便说一下,陶谦时期徐州的治所是在郯城,而老曹在搞定了徐州之后,就把徐州的治所西迁到了彭城,以便于对徐州的掌控。
再说陆仁这头,在得到正式的夷州牧一职之后,徐州就成了陆仁与大汉朝庭之间交流的主要通道,有点什么事要和朝庭沟通,都是从徐州登陆再去许昌,主要也都是由赵雨负责。这一来二去的,赵雨和司马懿自然就成了老熟人。
辽西的战事终结时,已经是临近建安二十年的新年。再到拓跋玉那头把那些大小部族给打理了一下,与陆仁之间相互传电的时候,就已经快进入新年。陆仁考虑到赵雨也很辛苦,所以是让赵雨在菊花港先好好的过个年,过完了年再赶去徐州。所以到赵雨抵达徐州的时候,时间已经是建安二十年的正月中旬。
不过这样也好,因为新年开春,陆仁正好要给大汉朝庭例行贡献,往年这个事也都是赵雨去办的,正好让赵雨一并办了。而对于老曹方面来说,虽然知道陆仁在辽西那边打起了仗,但是因为辽西较远,当时的陆上交通条件本来就不便,更兼在入冬之后大雪封阻道路,所以老曹方面也不知道陆仁在辽西那边的战况如何。所以这会儿司马懿见赵雨按往年的惯例来到了徐州,就自然而然的会向赵雨问出这句话。
赵雨则是淡淡的笑了笑再作出了回答:“激战两月,原本是不分上下,后来被我们寻得战机大破步度根,所以我方大获全胜,得鲜卑降众十数万。而我这次奉命给天子进奉,也要向天子上表报捷。”
司马懿闻言忍不住轻轻的“嘶”了一下,吸了口凉气。这时的司马懿三十多岁四十不到,虽然还没怎么上过战场,但作为一个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的人,加之见多识广,当然知道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现在听赵雨说“激战两月”并且“得鲜卑降众十余万”,知道心里面对陆仁军团的战斗力的评价又得提升一下才行了。
反观赵雨,她在赶到徐州拿到陆仁的表文的同时,当然也会拿到陆仁和荀写给她的密信,该做些什么、该说些什么心中自然有数。而此时此刻,赵雨就是按陆仁的要求,得在老曹方面的人的面前夸大一下战果。
再看司马懿顿了顿之后,问道:“却不知现在的辽西情况如何?”
赵雨故意的把一双秀眉皱了起来:“仲达你是聪明人,我也就不在你的面前说那些虚话了。步度根来袭时人多势众,而我们虽然取胜,但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的损失也很大。现在那些鲜卑部族因为群龙无首而降,我们也是由拓跋玉出面勉强的安抚住了他们,但是因为大雪封阻道路,那些鲜卑部族一时半会儿的回不去,我们也得拔出大笔的钱粮暂时的给他们就食,免得他们因为饥馑而生出事端。实不相瞒,这次我奉命进奉于天子,除了要上表表捷之外,还希望天子在开春雪消之后能增调人马去辽西,以我大汉天威再镇慑一下那些鲜卑部族,好让他们可以乖乖的在雪消之后退还北方草原。”
这番话半真半假,司马懿虽然没有全信,但多少也信了几分……得说明一下,司马懿虽然不是什么寻常人物,但一则是这时的司马懿相对来说还比较年轻,还没有达到那种老谋深算,一眼就可以看穿他人的地步,二则赵雨当了好些年的外交官,虚虚实实的各类交道打了不知道多少,相应的本事那也叫一个炉火纯青,所以司马懿也看不出赵雨的虚实。而荀为什么会建议陆仁得把赵雨调来办这个事?看中的就是赵雨这方面的经验与能力。这个事要是调吕玲绮来办……呵呵,没几个回合不被司马懿给摸了个底儿掉那才是怪事。
至于为什么会在徐州和司马懿抽这些淡,那是因为陆仁知道司马懿肯定会把这些事上报到老曹那里。赵雨要去的地方是许昌,可老曹呆的地方是在邺城,按任务路线赵雨是不可能再去一趟邺城的,所以得由司马懿把这些话传到老曹那里去。
而这会儿把一些辽西那头该说的话都说了出来,司马懿又追问道:“雨姑娘,在下尚有一事不明,就是陆夷州难道真的还打算对辽东公孙用兵吗?”
赵雨回应道:“肯定要打的。其实辽西这一战,就基本等同于我家先生和辽东公孙氏开了战,因为步度根在辽西与辽东公孙多有勾结,这次兵发菊花港,便是步度根在公孙氏那里拿着了不少的好处,所以才出兵菊花港,意图分散一下先生的兵势。另外菊花港离辽东不远,可以算是先生对辽东用兵时的一个重要中转港口,如果菊花港被破,先生想打辽东就会多出不少的麻烦。仲达先生,我知道你也是深通兵法之人,不会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吧?”
司马懿表示恍然的点了点头。别以为司马懿对辽西和辽东那边的地理环境不了解,事实上司马懿可是最早向陆仁购买舰船的一批人之一,除了与夷州保持商贸联系之外,也偶尔的会去北方的几个港口买点北方的特产,相关的地理环境情报自然也会收集一下。
菊花港的位置临近柳城,也就是后来的锦州,然后从锦州再往东北几百里,就是后世辽宁省的省会沈阳。而沈阳的位置,大致上正好是卡在辽东与辽西之间……当然了,当时沈阳还没有建出来。至于当时的公孙氏的辽东地盘,主要是指地理条件相对良好的辽东半岛。
这算是当时的一种势力地盘的划分,不是说公孙氏不想进取辽西,而是当时的辽西主要是控制在乌丸的手里,公孙度一方面不想和强大的乌丸蹋顿结仇而自损实力,另一方面也是指望着乌丸在辽西地区挡住可能会来自中原地区的攻击。
反过来看老曹,老曹虽然在建安十二年对辽西狠狠的干过一仗,但那是标准的远征还外加险得不能再险的险胜……哦对,因为当时陆仁插了一脚的缘故,老曹打得没有原有的史那么险,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是灰常的险。而老曹当时尽管取得了胜利,对辽西也是能打却不能守。
因此对老曹来说,当时除掉蹋顿主要的目标是防止蹋顿帮助袁氏死灰复燃的情况发生,而在除掉了蹋顿、杀死了二袁之后,老曹也不愿破坏辽西的格局。公孙氏是想用辽西的乌丸、鲜卑等游牧部族卡住老曹,反过来老曹又何尝不是想用这些部族阻挡一下公孙氏?
而这样的一个格局,在公孙度病死、老曹摆平了乌丸蹋顿之后也没有改变什么。至于陆仁会插了一脚进去,说实话其实都是出乎了老曹和公孙氏方面的意料之外。尽管陆仁玩了不少的花招来表示自己在辽西只是要保证一下与北方地区的商贸收益,但不管是公孙氏还是老曹,说会对陆仁不留心着点、提防着点,那不是扯淡吗?
再转回到司马懿的身上,以司马懿的敏感触觉,哪会不明白这里面的关系?所以司马懿对辽西那边的战事也十分的关注。现在赵雨把一些话说了出来,司马懿自然会分析出来一些什么。再想了想,司马懿堆起了笑脸向赵雨问道:“雨姑娘,在下想问的到不是这个,而是始终都不明白陆夷州为何执意的要对辽东用兵。难道说陆夷州有意想拿下辽东不成?”
赵雨这时也摆出了一副小女人的姿态,回应道:“拿下辽东?仲达先生,我不知道你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