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5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邓艾在海面上收到斥候的打探回来的消息时,大概是在晚上的十点左右,而在邓艾下令全速进军之后,三个时辰不到,舰队就抵达了预定的登陆地点,而这时大概是凌晨四、五点钟的天色黑暗之时。
当然,这只是邓艾的主力部队。邓艾作为一个很有军事天赋的将领,不会愚蠢的去犯一些低级错误。在主力舰队靠岸之前,邓艾就已经派出了轻快小船与斥候前去侦察。再到主力舰队临登陆之时,邓艾也接到了斥候的回报。
西塞山山道,是辽西与辽东之间的一条咽喉要道,虽然不像蜀中栈道那么险要与夸张,但其要道的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邓艾作为参与了陆仁方面合谋辽东的人员之一,很早就有派人探查清楚西塞山的地形,同时也知道公孙渊在西塞山山道上修建有一座城寨。现在既然是想对公孙渊进行拦截,那么能否将这座城寨给及时的抢攻下来就是关键。
当然了,邓艾可没有笨到从正面去攻击这座城寨。夷州军团有海上的优势,不善加利用那就是笨蛋中的笨蛋。所以邓艾所选择的登陆地点是在城寨的后方,而斥候打探回来的消息,此刻更是令邓艾欣喜若狂:
“什么?城寨之中仅有千余守军,还个个都疏懒大意?”(未完待续。。)
卷三 第一百回 西塞烽烟
两汉三国时期,辽东的治所设在襄平,而襄平大致的位置是后来的辽宁省辽阳,而辽阳再往北约一百公里左右就是后来的辽宁省沈阳。然后襄平到柳城,也就是辽阳到锦州的话,其直线距离大概是一百八十公里左右。
当然了,直线距离并不是实际的道路距离,加之汉代的交通条件相对落后,加之公孙渊的三万人马中还有两万的步兵,所以他们的行军速度并不快。
说句实在话,公孙渊当时在出兵之后,如果是快速赶路的话,大概六、七百里的道路,他完全可以在菊花港的战事还没打到一半的时候就赶到菊花港与步度根合流。但是在私心作怪之下,公孙渊却选择了放慢速度。
好吧,步度根是担心公孙渊过来抢战利品,反过来公孙渊又何尝不想减少一下自身的损失?公孙渊有两万步兵,真要是与步度根合流之后,攻城战就得是适合攻城的步兵上,打起来之后的损失肯定不会小。
所以公孙渊当时的心态是先缓一缓,让步度根那些不适合攻击的骑兵去减耗一下菊花港的战斗力,等两头都累得差不多了,他的步兵集团就可以以较小的损失把菊花港拿下来。这种事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真心的是再平常不过。
就这样,公孙渊的三万大军目前的位置是在后世的盘锦市西侧几十里的地方,也就是刚刚经过了西塞山,即后世的盘山。(ps:辽宁的盘山是不是汉代的西塞山,这个瓶子不是很清楚,只是为了满足剧情的需要这样写了,如果有错也请不要太较真。)
而在陆仁这边,当然早就有打听到公孙渊出兵的消息,但是陆仁方面对此却并不担心,因为当时甘宁与邓艾的军团已经抵达了济州岛,一但辽东方面有什么动作,甘宁与邓艾的两万五千海陆混合军团就要对辽东半岛进行佯攻,逼迫公孙渊的三万大军回援辽东。
只是发回来的消息说公孙渊走得那么慢的事有点出乎陆仁和荀等人的预料,不过陆仁这帮子人都是老油条,马上就分析出了公孙渊是想捡便宜的那个意图,于是乎将计就计,故意的让公孙渊走到了现在的位置之后,才由甘宁率领海军在辽东沿海露了一下面,吓得公孙渊不敢再继续往菊花港那边走。
而这时菊花港的战事已经到了中期偏后的阶段,也就是到了“一夜春雷”之后拓跋玉在菊花港城头上玩“魅惑”和“倾国”的那个阶段。这时辽西地区的大雪已经降下,阻断了公孙渊继续往菊花港赶的道路,再加上甘宁的海军在辽东沿海摆了个pose之后就没了踪影,算是一个标准的疑兵之计,这就使得公孙渊犯起了嘀咕,心说是继续冒雪前往菊花港,还是应该回援辽东?
继续往前赶?路不好走不说,甘宁的海军突然露面,不防着点也不行;可正因为甘宁的海军只是露了一下面就没了影,似乎摆明了这尼玛就是个疑兵之计,意图应该是不想让公孙渊去增援菊花港,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大不是吗?
且不说菊花港屯积着大量的军需物资,公孙渊要是能把菊花港给拿下来的话可以捞到大量的好处,另一方面毕竟菊花港是陆仁现时点在辽西地头上最重要的桥头堡,拿下来之后就很可能会意味意陆仁在辽西没了立足点,对辽东的攻击会因此而受阻。
就这样公孙渊犹豫了,最后索性在他现在的位置停留了下来,准备看看接下来的情况再说,而这一拖也就拖到了现在的这个时候。
反过来在陆仁这头,在搞定了一些事情之后,就要抓紧时间对公孙渊的三万人开刀。而陆仁又为什么要拖到这个时候开刀?因为陆仁方面想到公孙渊这头肯定会派出细作前往菊花港打探情报,再计算一下相应的路程,应该就在这几天收到菊花港现况的情报,相信公孙渊在得知菊花港战事终结的情报之后,知道他去菊花港已经没有了意义,那接下来自然就会是退还辽东。
所以现在邓艾的任务,就是把公孙渊的三万人给拦截在西塞山一带,尽可能的让公孙渊的这三万部队回不了辽东……确切的说是不能直接回辽东。如果公孙渊改道绕行,要回到襄平还是可以的,只不过要绕的道会比较远,花的时间会比较长。
但不管是把这三万人在西塞山一带给灭掉,还是逼得公孙渊绕道,都可以满足陆仁方面下一步对辽东的战略需求。灭掉的话不用多说,陆仁现在的目标是包括了辽东和辽西在内的整个辽宁地区,现在如果能灭掉辽东的三万大军,对以后攻打辽东非常有用;而如果是逼得公孙渊绕道嘛,则正好是拖长一点与辽东的作战时间,一方面可以拖一下辽东的经济,另一方面也是可以让老曹那边安安心心的去汉中打仗,对菊花港那边占据柳城也非常有帮助。
好了,这些战略上的事就说到这里,现在还是来看看邓艾这里……
“什么?城寨之中仅有千余守军,还个个都疏懒大意?”
想想也是,公孙渊带了三万人去攻打菊花港,在经过了西塞山之后,这个城寨就变成了大后方。再者说了,当时的信息传递不便,公孙渊都还不知道菊花港那边的战况,城寨这里又能知道些什么?
而且相比起公孙渊驻扎在野外的三万大军,他们这里又哪会有什么战事可言?基于这种心态,城寨中那些半吊子的守军会严防死守?这种惯性的思维,诸多的名将、大将都会有,更何况这些平平无奇的辽东军兵?就拿原有的史来说吧,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最先碰上的江油蜀中守将马邈就是这种情况……
闻知此讯,邓艾当机立断,命令前锋的三千士卒全线登陆,以急行军的方式向西塞山城寨进军。要知道邓艾选择的登陆地点距离西塞山城寨仍有四十里左右的山道,如果动作不够快,搞不好会连城寨都还没攻下来,闻讯的公孙渊大军就已经退回来了。
邓艾率领这三千人先行一步,他的学长副将则领着余下的五千人分成了两部。一部份人马由副将率领着对辽东方面进行警戒封锁,另外的一部份人马则忙着将舰船中的粮草器械装车,差不多的时候要运到邓艾那里去。
除去这些,邓艾还给舰队下了一道命令,就是东西全部搬完之后,舰队中的主力舰船固然是退在近海区域接应以防不测。简单点来说就是一句话,邓艾清楚自己这是在干什么。虽然说有信心把城寨给抢下来,然后利用城寨对公孙渊的辽东大军进行拦截,但若是战况不利的话,就要及时的通知甘宁前来增援。毕竟西塞山的山寨不是什么绝险的地型,又不是夷州兵马习惯了的夷州型防御工事,真要是打大发了,仅凭邓艾的几千人可能会挡不住。
四十汉里的山道,大概是十六至十七公里,对于邓艾手上几千训练有素的士卒来说,即便是急行军也要三到四个小时才能完成。而邓艾他们登陆是凌晨四、五点,到赶到西塞山城寨下时,时间已经是上午八点至九点之间。
邓艾是个有脑子的人,不会胡乱的去打硬仗。在临近城寨之前,他及时的授意士卒们吃饭休息,并且派出斥候去打探城寨上的情况。等到饭罢觉醒,斥候的回报也到了,就是西塞山城寨的巡逻与防备极其疏忽。当下邓艾也不作多想,马上就命令三千士卒全速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奇袭。
也该西塞山守军倒霉。疏忽大意也就罢了,邓艾发动攻击的时候,正赶上这些守军正在开饭……汉时人们的习惯是大食与小食的一天两顿饭,大食是早上十点至十一点之间,小时一般在下午五点左右,邓艾在登陆之后也是算好了这个时间点才发动的攻击。总之一句话,西塞山城寨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落入了邓艾的手中。
初战小捷,邓艾却不敢大意,第一道命令就是喝令麾下士卒将千余辽东守军全部斩杀。邓艾可是个狠角色,清楚战场上不能有妇人之仁。特别是现在,如果让这些辽东守军有人逃脱,然后去公逊渊或是襄平那里报信的话,自己肯定会死得很惨。
且说邓艾在正午时分占据了西塞山城寨之后,自然是命令麾下的三千士卒抓紧时间加固城寨,同时派人去通知副将把守好后方山道的出口,以免辽东守军有漏网之鱼回襄平那边报信,再就是还要把后继的粮草、器械什么的赶紧送过来。急行军带不了多少粮草与器械,而现在的目标是要用这不足三千人的兵力挡住公孙渊,没有足够的粮草器械那根本就是在扯淡!
当然了,这个城寨里有一定的存粮,从数量上来算足够原有的千余守军食用半年左右。一般的人或许不会对此在意什么,但邓艾是多精明的人?细看了一下粮米的新鲜程度之后,马上就命人在城寨主帐中找出了粮草周转方面的记录。果不其然,城寨中的粮米是上个月才从襄平那里送来的。按照辽东这边的军方习惯,对这座西塞山的例行补给是每三个月一次,但由于现在的时节已是春初时节,大雪未消之前道路行走不便,所以一次性就运送了半年左右的粮草,下一次的补给得到开春花开,道路上的冰雪消融之后。简单来说,就是说在这两三个月的时间之内,襄平方面不会有什么军队或人员派到这里来。
“天助我也!”
邓艾一想通此节,立时就大唿走运。之前他为什么会让副将带人对襄平那头进行封锁与警戒?还不就是因为西塞山要道的位置?城寨这里的漏网之鱼固然不能让其走脱,襄平那边要是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人过来,难道还能指望着副将率领的那点人马完全的封锁住?所以确切的说,副将带着的人对城寨这头是封锁,对襄平那边是警戒。一但襄平那边查觉到西塞山城寨这里的情况不对劲并有点什么举动,邓艾就要作好两面受敌的准备。
可是现在呢?城寨这里不久前才得到补给,按辽东军方的习惯,只怕这两三个月之内都不会有什么人过来看看……鸟不拉屎的偏僻之处,再加上北境初春天气仍很冷,鬼才愿意往这里跑!再说得简单点,就是邓艾不用担心襄平方面可能会带来的威胁,因此邓艾才会如此的大唿一声“天助我也”。
当然,为了预防万一,邓艾并没打算把副将的那边的人马也调到城寨这里来,毕竟除去封锁与警戒之外,副将那边的人马还要保证与舰队的联系。万一事有不济,邓艾有这招后手,多少也是有着一条退路。
后方既然不用忧心什么,邓艾的脑汁就全挤到了前方。城寨在紧张的进行着加固,斥候也一早就派了出去。到临近黄昏之时斥候赶了回来,向邓艾禀报说公孙渊的三万大军在距离西塞山西面五十余里的地方下了寨。
对此邓艾并不觉得意外,他最怕的是公孙渊会在这个时候马上回军。公逊渊距离西塞山是一百六、七十里,现在还有五十里,也就是说公孙渊现在还没有收到什么消息,仍然在原地呆着。
得到这个消息时,邓艾很明显的松了口气。之前按邓艾的推算,公孙渊的大军如果马上回军的话,五十公里的路用不了多久就能赶回来。就算是步兵一时半会儿的回不来,公孙渊手下另外的一万骑兵又难道是吃素的?
现在公孙渊没收到消息,就意味着邓艾还有一些时间进行布防和休整。有这样的一点时间,已经足够邓艾玩些花招的说……
转眼便已是两天后的近午时分……嗯嗯,这是公孙渊在昨天收到菊花港的战况之后心知情况不妙,马上就命令大军拔营回军辽东。
蹄声隆隆之中,约有数百骑出现在城寨之下,当先骑尉远远的便向城寨喝喊,要城寨打开寨门,准备迎接公孙渊的大军。只是喝喊许久,城寨之上并无一人应答,骑尉怒气上涌,立刻就拍马上前准备开骂。
说起来也可能是因为最近一直驻军野外,生活条件不好,再加上今天天没亮就开始快速退军的缘故,这一路赶下来这骑尉累得有些昏了头,也不想想这城寨之上的气氛有那么些的不对头。他这里靠近之后几句话才刚刚喝喊出口,城头之上便有一支羽箭激射而出。骑尉于啐不及防之下,这支羽箭不偏不倚的正中其心口,接着自然就是坠落于马下。
骑尉身后的众骑立时愕然,还不及反应过来,山道两旁人旗影闪动,漫天的箭雨亦随之而来。不过片刻之间,这数百骑就全都成了刺猬……不过最后面的几骑总算是反应快些,而且前面有人挡着,一见势头不对立时就掉头开熘。百忙之中回头一望,发觉墙头的旗织正在换成夷州军旗。再听呐喊之声响彻山间,一时间根本就不知道对方有多少军兵,只能是落慌而逃。
邓艾在墙头见少量有意放走的辽东战骑已然逃远,立刻命令打开关门,让之前埋伏在山道两侧的千余士卒退回城寨之中。至于留在那里的军旗什么的,邓艾也懒得理会。本来就是放在那里吓人用的,撤掉干嘛?
到一千人撤回城寨之中,道路上的布置也于时完成,邓艾又下了一个命令:
“把关门给我彻底堵死!”
早就准备好的木料、石块、泥土在不停的送入关门廊洞之中,用不了多久关门便已被完全堵死。邓艾是要挡住公孙渊,这关门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用处,万一被攻破反而麻烦,不如干脆堵死。而关门堵死之后,要做的就是等待公孙渊大军的攻击。
另一头,公孙渊没用多久就接到了逃回来的战骑的回报。至于这番回报,当真是听得公孙渊心惊不已……其实说白了不外乎什么“我军退还之路已被夷州军兵截断”、“夷州军兵极多”之类的。邓艾先来这么一下,目的就是要让辽东军兵搞不清楚城寨中的实际兵力,进而扰乱辽东兵马的军心。
很不幸的,公孙渊还就真的上了这个当。说实话,公孙渊会上这个当也不意外。陆仁的夷州海运能力之强,辽东方面作为夷州的贸易伙伴之一,自然还是比较清楚的。其实早在公孙渊出兵之初,公孙渊就有考虑过陆仁随时可能会到来的报复,所以即便是这次的出兵,公孙渊带在身边的人马也只有三万,有留下相对充足的兵力驻守辽东。
而按照公孙渊的设想,陆仁的夷州毕竟距离辽东太远,自己这里只要抓紧时间打下菊花港,
陆仁的北方军团肯定会被打残,至少也是失去了辽西的立足点。哪怕菊花港是落到了步度根的手里,自己也同样能赚到足够的好处,也不怕已经没了立足点的陆仁从海上进行什么报复……
当然菊花港落入自己的掌中那更好不过。搞掉了陆仁在辽西的重镇,那辽东还能怕了陆仁的沿海攻击不成?了不起把沿海地带的百姓什么的全都迁回内陆。而且陆仁是属于劳师远征,一但把陆仁的锋头给拖住,相信江东的孙权就肯定会有什么举动,介时陆仁自顾不暇,哪还有力气来辽东辽西搞东搞西?等到陆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搞定的时候,他公孙渊早就坐稳了,更加不怕陆仁才对……(未完待续。。)
卷三 第一百零一回 西塞烽烟(二)
前文有述,公孙渊的三万大军在通过了西塞山之后,在西塞山西侧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驻留了下来,本意是想等步度根和菊花港先打起来,到了差不多的时候他再带兵过去捡便宜,但是因为菊花港的战事出乎于公孙渊的预料,所以在收到步度根军团已经全灭的消息之后,公孙渊知道自己再在带兵过去绝对讨不了好,加上甘宁的舰队在辽东海域露了面,公孙渊就决定退军回襄平去保守辽东。
五十几公里,换算成汉制大概是一百二三十汉里的样子,公孙渊的三万大军如果是全力赶路的话,一天一夜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了,由于天气冷,而且道路上还有春雪未消的缘故,这三万人的路是赶得很辛苦的。
但是再辛苦也得赶,因为公孙渊知道陆仁的海运实力非常强大,特别是现在菊花港那边的战事终结,陆仁手头上的兵力可以抽调出来。一但被陆仁抢先用海运的方式把兵力转送到他处来截断自己的退路,那么他手上的这三万人多半就讨不了好。但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现在退路让人断了不是?
闲话少说,公孙渊不是不懂军事的二百五,很清楚他在西塞山这里被截住,如果不能尽快的攻破关隘,等到菊花港那边的局面一稳定下来再派援军过来,那他的三万大军没准就得交待在西塞山这里,当下急忙下令全军全速前进,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西塞山山道给打通。
公孙渊离开辽东前往菊花港时带了三马人马,其中步兵两万,骑兵一万。因为并没有进行过什么战斗,这三万人的建制完整,没什么损失。看上去好像是挺不错的,可是对于公孙渊来说,这三万人本来是打算去菊花港发财的,现在却是用来攻打本属于自己的一处要道关隘,这种事,可能放谁的身上都会很不好受。
再不好受也得打!不然就全死在这里了!
夜已渐深,西塞山山道之上尽是一片宁静之意,只是虽然宁静,在这静夜之中却少了几分本应同有的详和……城寨之下遍地尸身,使得这山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血腥之气,亦使这这原本应该宁静详和的夜色,无端端的多出了几分肃杀之意。
城寨的墙头之上灯火通明,照得墙下十余步的范围内亮如白昼。邓艾此刻就站在墙头上,举目向山道的那一头远远眺望。许久过去,邓艾缓缓的收回目光,在墙下众多尸身上徐徐扫过,眼中却也隐隐的闪过了几许嗜血红芒,口中亦在无声的轻咏着他早些时候从陆仁那里学来的诗辞: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邓艾是不是嗜杀之人,这个很难说清楚。但有一条很明显,就是邓艾的建功立业之心极盛,因此他很需要“万古枯”来为他铺就“一将功成”的台阶。现在有这样的机会,他自然不会留任何的手。今日午后的一役,邓艾可以说是身先士卒,在城墙上或刀或弩的,被他亲手击杀的辽东士卒几乎过百。而这一打,除去邓艾的建功之心外,邓艾的心头还有一份这样的感觉:
“两军对阵,浴血搏杀,这才是一个大好男儿当行之事!”
邓艾正在无声轻咏,身后却忽有人登墙唤道:“将军!”
邓艾应声回望:“你来了!辎重器械可都送达?”
副将点点头并向邓艾交令。之前邓艾主要是分为了三队,自己亲率一队三千余人赶往西塞山阻截公孙渊,二队去挡住襄平方面可能会开过来的辽东援军,第三队就是由现在的这员副将负责将粮草军械送到城寨这里来。而当这员副将登上城墙时,随军工匠已经在忙着安装军旅用的轻型发电机与探照灯。
顺便说一句,邓艾的陆军兵团总共是一万人左右,但也并不是全数都在邓艾的麾下,其中有两千最精锐的火枪兵暂时留在了甘宁那里,以满足甘宁那边一些相应的登陆作战的需要,所以邓艾的实际兵力为八千左右。而在这次分兵的时候,邓艾的西边是三千人,阻截辽东那边的也是三千人,剩下的两千人则是分成了两队,每队各一千人,分别往东侧和西侧运送物资。现在物资送达,邓艾手头上的实际兵力是四千左右。当然了,舰队的人员不算,再有后续的物资的话,也是由舰队里的人手来完成。
此刻副将扫了一眼墙下山道,略显遗憾的道:“看样子我错过了首战。”
邓艾微笑道:“放心,今日首战不过是小打小闹。往后的十数日中,只怕咱们的硬仗打都打不完!”
副将点点头,再抬眼望了望山道两侧的战旗,忽然迟疑着向邓艾道:“将军,那些旌旗是不是也太……太容易被人看穿了?”
邓艾也抬头望了几眼,轻声冷笑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