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美国当大师-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我建议胡佛先生办一所工程类的技术学校……”
第一百五十二章 学徒工
本章副标题:真是的,蓝翔和新东方梗老得都没有意思了。
…………………………………………
“鸿渐,你建议胡佛先生办一所工程类的技术学校?”
很是失望的孟宪承一边摇着头,一边叹着气,非常失望地道:“鸿渐啊鸿渐,你到底不是读教育学的。你不知道……”
“伯洪,你别说了。”我们的袁大师也叹了一口气道,“我知道!”
他心中暗道,我真的知道……因为我是一位穿越者!
他确实不懂教育学,不过作为一个赛里斯知识分子,袁燕倏怎么会不知道个人教育的重要性和全民义务教育的急迫性呢?
但是,但是,但是他是了解历史大势的穿越者,而且对于政治经济学也不算陌生。
此时的赛里斯各种“救国”论调此起彼伏,比如军事、金融、铁路、工业、农业、儒教、道家、佛学、麻将……正儿八经的有之,荒诞不经的亦有之。
教育救国论在当时的调门颇高,很多著名知识分子,比如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等等这些人都是鼓吹者和践行者。
天魔传人的恩师和泰山杨昌济就是教育救国论者中的一员。天魔传人作为他的得意弟子自然也受了他的影响。
不过再说一次,天魔传人毕竟是天魔传人。
1917年,他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写信给友人说:“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
宇宙之真理……好吧,这几个字听起来中二气十足,实际上他在此之后的一生都循着这样的思路。
天魔传人主张从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入手,“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日后他真的一以贯之地“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
只不过这是形而上的大哉问,也只有天魔传人这样的**大革命家才有资格思考,我们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大师也就能回答一下形而下的“小问题”。
这个形而下的小问题就是……
他喷出了一团青烟,悠悠然问道:“伯洪,我且问你,教育是为了什么?”
“教育是为了什么?哈哈哈……”孟宪承哑然失笑道,“鸿渐,你是不是在消遣我啊?教育自然是为了开启民智咯。”
我们的袁大师微微一笑问道:“那么开启民智之后呢?”
孟大教育家理所当然地道:“开启民智之后就能大兴实业,践行民主。此二者如能顺利实行便能如徳日两国一般富国强兵……”
他说的不错,全球各国当中搞全民义务教育最起劲的就是德国和日本。
德意志,更确切地说是普鲁士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17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威廉一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继位后,坚决贯彻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于1763年8月12日亲自签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
后起的小日本从明治五年也就是1872年就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日本政府颁布了《学制》,首次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要求。这要比美国还要早4年,比法国早10年。到了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度是令人毛骨悚然的89%!
袁燕倏闻听此言,冷笑一声打断道,“如徳日两国一般妄动刀兵吗?岂不闻多行不义必自毙,德意志已经成这个样子了,我看小日本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和日本给民众洗脑洗得是不亦乐乎,结果就洗出了二德子、三德子和大东亚共荣圈。
没办法,搞义务教育就一定会搞民族主义教育,而民族主义教育是有副作用的。
孟宪承不服气地道:“那英法美也是……”
袁大师再次打断道:“伯洪,我们能比得上英法美这三大列强吗?”
“这个……”孟宪承听到这个问题也只能哑然了。
袁燕倏语气放缓地道:“好了,伯洪。你这位大教育家何不听听我这样的经济学家的想法呢?”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还是关注当下吧。”他再次温言劝道,“既然胡佛先生有此义举,我们就要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这才是长远之道,也能给国人做一个示范。”
孟宪承沉吟了一下,这才点头道:“鸿渐,你说得对。那么你觉得这所技工学校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袁大师自然早就有了腹案,直接开口道:“伯洪,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正好让你这位大教育家帮我参详参详……”
“这所学校有三个原则,那就是以工代赈,以工代学,以工代酬。”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他开这家技工学校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和初级工程师。实际上在这个时代,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袁燕倏当然知道历史已经证明,赛里斯要搞工业化就必须经过土地革命这一关。不过你叫他这么一个高等华人挽起裤腿去和泥腿子们一起搞农业讲习所,这像话吗……
好吧,说心里话他也不愿意去吃这份苦头。
那么他只能退而求其次,为赛里斯未来的工业化培养一些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
简而言之,如果说基层军官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有多大,那么这些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对于工业化的重要性就有多大。
作为一个大魔都人,袁鸿渐同学自然知道在赛里斯地域歧视链条之中,怕老婆的大魔都和偷井盖的大荷兰、黑涩会的大东北也就是半斤八两,处于最下游的地位,而且很容易被全国人民集火。
但是再瞧不上大魔都的赛里斯人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解放后大魔都为了支援全国建设输送了大量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解放后到七十年代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至少有几十万的大魔都人奔赴全国支援各地建设。(笔者注:为防争议,这个数字就做模糊化处理了。但是根据慕容找到的资料,四十万应该是有的。)
尤其是在1964年秋,**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大规模建设后方基地用以备战,要求上海搬迁军工、基础工业342个项目,涉及458个工厂。
当然啦,全国一盘棋,既然作为赛里斯人这也是大魔都人们应尽的义务。
但是,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多么缺乏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我和胡佛先生商量之后,决定把一所慈善学校。所以招生的对象应该是无力继续深造的初小(三年级)和高小(六年级)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免费施教而且食宿全免,一年还能发上几套衣裳。当然啦,既然校方提供的条件这么优厚,那么这些学生的日常事宜,比如做饭、采买和清洁等等这类事情全都轮流承担自行负责。校方只派人监督……”
“鸿渐,这可行吗?”孟宪承忍不住问道,“而且这么做学生会不会耽误学业啊?”
袁大师理所当然地道:“这有什么不可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再者说你们教育学家不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吗。至于耽误学业……如果他们去当学徒还不是要给师父师娘打杂、做饭、洗衣、带孩子、倒洗脚水?”
他顿了顿道:“接下来说说以工代学。这所学校会开办一家以上的校办工厂,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都要去工厂中工作……”
“鸿渐,你居然还要用童工?!”孟宪承忍不住用责怪的语气大声说道。
袁燕倏不以为然地摆手道:“嗨,伯洪你这话说的我可不爱听。什么童工不童工的,我们招收的又不是衣食无忧的大少爷。他们要不是进了我们的学校,还不是一样要去种地和上工。况且实践出真知吗……”
“最后就是以工代酬了。学生毕业之后都必须去校方指定的工厂工作若干年之后,才能自行择业。当然,在此期间他们工资都归校方,酌情发给他们一些补贴就是了。如果不愿意的话,那么就要把这几年的费用归还校方。”
孟宪承颇有些意兴阑珊地道:“鸿渐,我算是听明白了,你这不就是学徒工吗?这种事情,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当新古典自由主义大师就这点好,袁大师比孟老师更习惯于资本主义那一套。
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利润的事情谁会愿意去干,反之只要有利润那么谁都会抢着干。
为了达成他的目的,开这么一家技工学校自然是不够的。
袁燕倏是想要建立一种教学模式,一种不贴钱反而能赚钱的教学模式,一种让民族资本家们趋之若鹜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四处开花,比起四处筹款要有用得多得多。
当然啦,肯定会有人挂着羊头卖狗肉,名义上办慈善技术学校,实际上招收不用出钱的童工。这种事情么……
对于赛里斯人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如果连这点心肠都硬不起来,那么他也不要开什么技工学校去开善堂算了。
“伯洪啊伯洪……”这次袁大师也用上了责备的语气,语重心长地道:“作为你的老同学和老朋友,我不得不说你几句了。看来你在这花旗国呆得太久,久得都把国内的环境都给忘了……”
他站起身来俯视对方道:“老兄你想着的都是义务教育、大学校、文史哲……”
“现在大学校里面教出的那些大学生有个卵用啊?!”有些扫兴有些疲惫有些烦躁的袁燕倏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也难得地说了几句心里话,“还有文史哲对于当今的中国有个卵用啊?!”
“全本的《二十四史》和修昔底德的《历史》能救国吗?”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能救国吗?”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嗯,还有如今在中国访问的杜威和罗素能救国吗?”
“这些玩意都没有什么卵用!”
他目光炯炯地道:“唯有铁和血才能拯救我们的祖国!你懂吗?铁和血!”
孟宪承在自己老同学恶狠狠的逼视之下打了一个哆嗦,呆呆地点了点头。
袁燕倏放缓了语气道:“伯洪,你要明白。这血不但是流在和外敌作战的战场上,也要流在建设祖国的工地上。”
他稍稍提高了语调:“总要有人去吃这份苦,遭这份罪,做这份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人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他的愈加激昂地道:“不要觉得这所学校的学生苦,他们能在我们这里会学到真正的本领,他们也会为我们的祖国做出真正的贡献。他们会明白的,等他们明白的时候他们就会感激我们的。”
袁大师眼中闪烁着光芒,压抑着自己的情绪道:“到了那个时候不但是他们,全中国的人都会感激我们的。忍受一时骂名和误解算得了什么,只要我们问心无愧不就好了吗?”
“所以……”
袁燕倏一指门外道:“孟宪承同志……嗯,先生。现在我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我已经让人帮你开好了房间。你就根据我这三大原则,连夜把这所学校的筹备计划给写出来!”
“这个……那个……”
“伯洪,不要这个那个的,我就问你能做到吗?”
“鸿渐,我试试看吧。”
袁大师满意地点点头送他走出了门外,临别伸出手道:“伯洪,加油啊!”
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的孟宪承也只好和他握了握手道:“鸿渐,我会的!”
“这个……那个……”
“克克,不要这个那个的,我就问你能做到吗?”
“腻嗷,我试试看吧。”
“克克,加油啊!”
“腻嗷,我不行啦……”
第一百五十三章 黑学校
本章副标题:鸣谢半瓶子不满和彩虹x两位病友,你们的脑洞和总结非常好,所以我特地加写了这一章。
……………………………………
“我国的技术职业学校最早出现在1917年的上海。1917年5月,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张謇、严修、沈恩孚、蒋梦麟、穆藕初等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
1918年9月,职教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附近租到一块七亩半的荒芜土地,建造校舍,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全日制职业学校。
而到了1922年袁燕倏先生回到国内之后,曾经在中国公学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授。在他的号召和主持之下,中国公学内增设了一个工业技术学院。因为这个学院得到了当时美国商务部长兼美国救济总署署长赫伯特…胡佛,还有他夫人卢…胡佛的大力支持,被命名为胡华工技学院。
随后他邀请张元济、张东荪、虞洽卿、荣氏兄弟等人,一同创办了胡华工技学院附属职业学校,简称胡华学校。这是中国第二家全日制职业学校。
胡华学校作为一所主要为工商业界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才的全日制职业中学,先后开设了铁工、木工、车工、搪瓷、机械、食品加工、石油和矿业机械和工业会计等科。在教学中,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
其中的食品加工和工业会计专业还特意招收女子学生。
袁先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宣称建校宗旨是,从贫困青少年中招收肯学习能吃苦的人,从实践出发,产学研相结合。从培养合格的工人出发,逐步形成一个技术梯队。
但是不同于中华职业学校,胡华学校在成立伊始就饱受争议,甚至被某些人批评为“钻到钱眼里面去的黑心学校”。
其原因是胡华学校的学生们虽然接受的是免费教育,还能享受免费食宿和衣物,但是必须和校方签订一定年限的用工合同。这份合同规定,学生毕业后要在校方指定的工厂服务三年到五年,期间只能拿到十分微薄的生活补贴。其实这就相当于强制的学生贷款。
还有引人指摘的地方是,这些十几岁的学生们至少有一半学习时间是在校办工厂劳动,而且除了伙食补贴之外,根本没有工资。这被当时进步人士视为“滥用童工”的“血汗工厂”。
不过在某些人眼中的资本家穷凶极恶的“剥削”,却成为当时上海周边地区平民眼中的“福音”。
因为在送子女进校的父母们看来,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找到了毕业后的出路,不但不用出钱,还不用担心子女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要知道,当时让孩子去当学徒,父母都要送上一份厚礼才行。相比之下,胡华学校的条件真的是优厚无比。
另外,胡华学校提供的伙食对当时平民来说简直可以称之为奢侈,早餐有一杯牛奶,午餐有一颗鸡蛋,晚餐保证有荤腥,还发放零食和点心。而且这些伙食菜单都是由学生自行研究拟订,并且轮流派人采买烹调。以至于后来胡华学校开办了附属餐厅和食品加工厂。
因此胡华学校第一次招生的场面就火爆无比,原定300个名额居然来了将近5000名申请者,最后不得不再增加了200个名额。
胡华学校不但受到了平民阶层的欢迎,也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扎实,技术过硬,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担当工厂技术骨干,于是成了当时企业主和厂方眼中的香饽饽。
1925年,第一批三年制学生毕业之后供不应求,甚至有人私下给学生开出了高额补贴以此争抢人才。
受此鼓励,袁燕倏先生等人不但在江浙地区开办了分校,甚至还把分校开到了天津、武汉、广州和重庆等大城市。而当时全国各地的民族资本家和教育家们也借鉴“胡华模式”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技术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胡华学生来到了延安,在那里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开办了一所工业类的职业学校,被人戏称为“胡华延安分校”。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国内的时候,胡佛夫妇欣然为这家学校募捐了十几万美金的善款。
根据建国后的不完全统计光是被胡华学校培养的高级工程师就有万人左右,中级工程师更是高达十万人以上,技术工人和学徒根本不可计数。
胡华学校还开设了好几家校办工厂,主要生产玩具、食品、服装、自行车、搪瓷产品和五金工具等等这类轻工业产品,其中玩具和服装甚至远销国外。
胡华牌自行车和人力车更是成了享誉国内的名牌产品,早在三十年代除了滚珠轴承这样的“高科技”零件之外,其余部分全都完成了国产化。(笔者注:在原本的时间线上,直到建国上海生产的自行车主要零部件,甚至包括挡泥板和车铃全都依赖进口。)
在建国后,胡华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为部属学校。机械、石油、会记各科等迁到南京、天津、西安各地,留在上海的本部改名为南华职业学校。
但是由于建国后教育系统内部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左倾错误,胡华模式在某一个时期被批判为“假教育之名,行剥削之实。”。
有人认为表面上这所学校教授技能,实际上他们通过逼迫对在校学生去血泪工厂上工进行残酷的剥削。甚至说这些学生是“包身工”,校办工厂是“血泪工厂”,胡华学校是“黑心学校”。
当时对于袁燕倏的批判也是甚嚣尘上,说他他不但是一个宣扬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的反动学阀,还是一个对中国儿童敲骨吸髓的大资本家,更是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经济殖民的马前卒和带路党。
胡华模式因此被弃之如敝履,直到那一阵春风扑面而来……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上的胡华模式》
………………………………
月底到了,病友们能不能努把力让月票过500呢?
过的话,慕容本周加更一章。
第一百五十四章 倒吊男 上
本章副标题:米兰的同城德比大战
…………………………………………
“古德毛宁,魏茨曼先生。”
“古德毛宁,爱因斯坦先生……”
“袁先生,请叫我阿尔伯特就行了。”
“哈哈哈,阿尔伯特,那请你叫我尼奥吧。对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朋友孟先生。他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育学硕士。”
神采飞扬、神完气足、神经兮兮……不对,精神奕奕的袁大师指着萎靡不振,哈欠连天,看上去像是纵欲过度……不对,操劳过度的孟老师介绍道。
此时已经是1921年4月18日,星期一的中午。他们正在玫瑰木餐厅里面共进午餐。
孟大教育家这么辛苦自然是因为他熬了一宿终于把筹备计划书给完成了,等到早上困得不行只好小睡了几个小时。现在又被他的老同学带来吃午饭了。
孟宪承见到了这位大科学家精神那是为之一振,恭恭敬敬地道:“爱因斯坦先生,很荣幸见到你。”
大魔导师也客气地打了一个招呼。“孟先生,你好。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这样的教育专家。说到乔治华盛顿大学……”
他转过头向袁燕倏道:“尼奥,今天我在那里有一场演讲,你愿不愿意当我的暖场嘉宾啊?”
所谓暖场嘉宾,就是在主演讲人演讲之前上台进行介绍的人。当然啦,这对袁大师来说可是一件非常长脸的事情。
心花怒放的袁燕倏维持着淡定的表情,正要开口答应下来的时候就感觉左手手背一疼……
他隐蔽地看了一眼疼痛处,发现那里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条伤痕,看来是“正义阁下”在召唤他呢。
袁大师只好露出了一个遗憾的表情道:“阿尔伯特,不好意思。我今天有事情要办,看来只能回纽约之后再当你的演讲嘉宾了……”
1921年的意大利王国正处在一个多事之秋,更确切地可称之为赤色革命前夜。
实事求是地说,比起“站胜国”的中华民国和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在战争期间也是出过一把力气的,
实际上在一战之前,意大利和德意志、奥匈帝国同属同盟国。不过在战后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中立”,其实是在和双方讨价还价。
后来在英法的极力拉拢之下,意大利最终还是倒向的协约国。1915年向同盟国宣战之后,立马在奥匈帝国的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
不过面条国终究是面条国。他们发动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军在此期间共伤亡100余万人,虽说拖住了奥匈帝国40多个师的兵力,可是始终没有达到战役企图。
反倒是在1917年9月,100多万意军在卡波雷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