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美国当大师-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副标题:莫愁前路逼格低
袁燕倏看着资料库里面最新出现的那本中国古代奇幻小说,觉得自己的逼格又上了一个层次。
实际上,他的逼格真的提升了,不是因为这本中翻英,而是他原创的那篇《关于威廉二世的几个问题》……
“boy,给我来一份《纽约时报》,嗯……再来一份《世界报》吧。”
买报的东方人从没比他矮多少的报童手里接过了这两份报纸,随手夹在了自己腋下,以军人特有的步履走在哈佛校园的林荫路上(林荫dao这个词居然也是敏感词)。
此时已经是华灯初上,这座美国顶尖名校里面自然也亮起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这位面目清秀,气质沉稳,就是长得太矮的亚洲人抬起头看了看大放光明的路灯,不由得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一阵寒风吹来,他打了一个哆嗦,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来到了一家小餐厅。
进店之后,此人坐下来叫了一份简餐。
“先生,你的咖啡。”
“谢谢。”
这位老兄一见到女招待转身招呼其他客人,立马就用缺了食指和中指的左手迅速地抄起桌上糖罐,像是变魔术一样把里面的砂糖一股脑地倒进了自己咖啡杯里面。
他这两根手指头是在日俄对马海战里面丢的,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叫做“八毛钱”。这是因为当时艺伎给客人修剪指甲一毛一根,而他只要付八毛就行了。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爱吃糖,不是因为他和袁燕倏这位无锡人一样爱吃甜的,而是想要以此“消耗”美利坚的国力……真是一个“可爱”的霓虹金啊。
他看了看四周确认没人注意自己,吐了吐舌头做了一个鬼脸,然后皱着眉头喝了一口甜到发腻的咖啡,顺手打开了报纸看了起来……
“纳尼?!触须布满全球的邪恶国度?!”
“扫噶。作者果然就是那位牵涉进华尔街爆炸案的支那人……”
“哟西。有这种见识和胆魄的人可称之为中国人了!”(注释1)
身处马萨诸塞州的日本鬼子看到了中国人写的这篇文章,那么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德国鬼子自然也瞧见了自己学生写的好文章。
“哗啦啦……”
风变大了,不但把手中的报纸吹得哗哗作响,也让看报的人感到了一阵深入骨髓寒意。他竖起了风衣上的领子,顺手把报纸折好揣进兜里。
钱德勒教授孤零零地站在法院后门的一盏路灯之下,虽然他的腰背依然挺得笔直,可是借着不算太亮的灯光,仍然能看清他的脸上的皱纹愈加深刻,鬓角也出现了更多星星点点的微微反光。
比起上个月和袁燕倏商讨博士论文那位条顿骑士教授,他真的是苍老憔悴了许多。
尤里安…钱德勒教授按了按自己的帽子心中想道,这个尼奥…袁啊,我当初怎么看出来他真的就是、就是、就是……这么一个中国人呢。
他除了肤色之外,和真正的绅士一点区别都没有。实在不敢相信他居然和华尔街爆炸案有什么牵连。当然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竟然为威廉二世辩护。
自己的独子只不过发表了反对和德国作战的文章就被审判了,他现在这么做真的就是在自寻死路啊……
等等,这个中国人可真的不是把自己小命当作玩笑的蠢货,蠢货还能赢了五十万美金之后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捐给纽约大学?
人生经验丰富的钱德勒教授自然看得出来,袁燕倏的豪举绝对是一步“妙棋”,不得不为之的妙棋。妙就妙在既让那些和他对赌的家伙吃到苦头,又让他们连抱怨都不能抱怨,甚至还要反过来感谢这个中国人。
至于五十万美金,自己的那位中国学生也应该明白这是一笔十分烫手的巨款吧。真要是一笔一笔地认真追讨,估计他现在不是躺在病房里而是太平间里了。
一个熟读政治经济学,了解时势且洞悉人心的聪明人难道真的会自寻死路吗?
如果我的学生看到了一些我这个老师没看出来的事情,那么也就意味着……
意味着自己儿子的案子有了转机!
“哐当!”
法院后门发出一声闷响。
从缓缓打开的门中一队法警押着几个犯人从里面走了出来。带队的那位警官一眼就看到站在那里的钱德勒教授。两人都微微地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一个招呼。
那位警官转过头大声地指挥道:“先把这些犯人押走,这个犯人就坐下一辆车吧。”
而“这个犯人”长得和钱德勒教授有五六分相似,这位典型的雅利安青年男性原本真的可以说是颇为英俊,可惜他现在一大一小的双眼和歪歪斜斜的鼻子,还有脸颊上的一大块狰狞可怖的伤疤,让这张脸看起来就像是做工粗糙的人皮面具,看着就不大舒服。
大小眼是因为毒气后遗症,而鼻子和脸颊上的伤其实也是这位美国前陆军军官从法国前线得到的“勋章”。
带着手铐的囚徒一点没有沮丧的意味,反而很是有精神地道:“爸爸,你来了。”
钱德勒教授强自笑了一下道:“小尤里,你今天在法庭上的表现很好。”
前美军军官耸了耸肩膀,无所谓地道:“只不过说一些战场经历罢了。要不是律师要我这么说,真是不愿意去回忆那些事情啊。”
“不、不、不。”他父亲摆手道,“你让陪审团都很感动。”
小钱德勒先生叹了一口气,问道:“对了,爸爸,你有报纸吗?我想看看华尔街爆炸案的进展。”
“有的。”钱德勒教授把手中的报纸递了过去。
他的儿子指了指报纸上袁燕倏带病写作的那张照片道:“听说他还是你的学生。”
“是啊,他真的是我的学生。”(注释2)
………………
注释1:这位仁兄是谁笔者就不用说了吧。按照史实,在这个时间点上他确实在美国哈佛大学里面深造。他在1919年抵达美国,并在同年底晋升中佐,并将与明年五月份归国。
砂糖是一种制作boooom的原料,即使是在一战期间的美国,砂糖都是一种配给品。不过美国在1919年就取消限制令了。可是小日本那就不行了,所以这位仁兄到了美国发现砂糖都是免费的时候,那个羡慕嫉妒恨啊。每次喝咖啡那都是拼了命地加糖。
我们的袁大师要亲日,那也得找个逼格高的名人来亲不是,总不见得莫名其妙地遇到一个日本女间谍。
注释2:这位小尤里…钱德勒先生当然不是真实历史人物,却是本作的一位重要角色。
因为你们懂的原因,我们的袁大师是不能亲身参与某些历史事件的,他不能参加纳粹,也不能勾结或者坑一把苏联,更不能援共,所以……
第一百四十七章 继续吹 (明天上架啦!)
本章副标题:天下谁人侃不晕
风起了,那就绝不会停下。
在纽约州的纽约城的纽约大学的办公室里面。副校长柯南特先生刚读完今天的《世界报》。
看上去有点疲惫他把报纸扔在了桌上,看着病床上的袁燕倏奋笔疾书的那张照片,沉吟片刻之后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请帮我接一下俄亥俄州……”
经过两三次转接之后,只听他对着话筒说道:“喂,我是吉姆。约翰……哦,对了,我还没有恭喜你竞选胜利呢。现在应该叫你副总统先生了。”
“哦,你马上要来纽约?那我们到时候一定要聚一聚。”
“啊,你知道我要说什么事情?”
副校长先生这次严肃了许多,沉声说道:“约……副总统先生,这不是我个人的请求,而是我们纽约大学校董事会的请求。我想你明白的吧。”
要说袁大师被捕这件事情上除了他自己,谁的压力最大?
那肯定非柯南特先生还有他背后的纽约大学校董事会莫属了。
nyu的留学生,还是刚给母校捐了几十万美金的优秀学生居然是华尔街爆炸案的嫌犯,这个玩笑真是开大了啊。
尼奥…袁要真的是罪犯,那么纽约大学真的是脸面无光,绝对会影响今后几年的招生工作。
而且不但这个中国学生的导师,就连柯南特副校长那也是要吃挂落的。至少会被怀疑成具有左翼倾向的教育工作者。
在1920年,沾上这种罪名虽然不至于像小钱德勒先生那样蹲大狱,可是仍然很麻烦,说不定就保不住教职了。
所以副校长先生那也是豁老脸,求到了好友柯立芝副总统的头上。
“嗯嗯,约翰,你的意思是让他再多写几篇……那种文章?”
“这对你们共和党有好处,我自然是明白的。可是……”
“哦哦,总统先生很赞赏他的文章,还有多特蒂先生和休斯先生也是一样……这是真的吗?”(注释1)
“你们现在不方便给华盛顿施加压力?不过……”
“好好,你这话我会让人转达给袁先生的。”
“那就这样了,等你来纽约再说。”
“呜……呜!”
副校长刚挂掉电话的时候,一阵狂风猛地吹进了他的办公室,卷住那张《世界报》冲出了窗外。
风带着这张报纸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过了纽约大学的校园,飞过了曼哈顿岛,飞过了自由女神像,跟着一群海鸥来到了大西洋的上空。
这张报纸飞得有点累了,幸运的是就在它要坠入大海之中的时候,有一艘邮轮经过让它落到了船上,还带着它渡过大西洋来到了南汉普顿。
“呜!”
入港的汽笛声响起,又一阵带着煤灰的风吹来,裹挟着这张报纸离开了邮轮,继续它的旅程。
接下来它会飞进唐宁街十号,它会飞进爱丽舍宫,它会飞进慕尼黑啤酒馆,它会飞进克里姆林宫,它会飞进西苑,它会飞进赤坂离宫……
当然它也飞进被郁金香田环绕的那座城堡。
“陛下,这是今天的报纸。”
“哦:。”
脸上留着两撇油光发亮往上翘的八字胡,刚起床换上晨礼服的老人望着窗外早就被收割干净的花田,随意地问道:“国内有什么消息吗?”
“陛下,吕特维兹将军发电报说要来荷兰觐见。”
“哼,他来干什么?如果他的那个什么“爱尔哈特旅”能推翻那个该死的伪政府,朕现在应该在柏林见他才是。”
这位陛下说的是发生在今年四月份的“卡普…吕特维兹政变”。这是保皇党人发动的一场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武装政变,导火线就是《凡尔赛条约》。
这份条约对德意志军人来说最不可容忍的就是第106条规定:德国必须裁撤军备,正规军不得超过十万人,并解散所有志愿组成的义勇军。
那个吕特维兹将军自然也不愿意服从这个命令,就带着麾下六千名义勇军开进了柏林。而此时魏玛总统和总理一起麻溜地逃走了。
可是德国右翼的激进行动激怒了德国左派,社民党在柏林发起了大罢工加以抵制,所以这场政变仅仅持续四天就失败了。
不过这场不成功的政变还是有一点历史意义的,它是德国人第一次反抗《凡尔赛条约》。而且德国右派,主要是保皇党人和高级将领们通过这次政变发现自己没有左派那么团结,于是就找了一个核心……
威廉二世挥着手……当然是右手,有些烦躁地道:“不见不见!”
侍从官一看他老人家这幅样子就知道这位陛下的中二病又要开始发作了,赶忙说道:“陛下,美国那里倒是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世界报》还刊登了一篇和陛下有关的文章?”
一听这话,中二病皇帝怒气槽又满了一点,回过头来怒气冲冲地道:“美国报纸刊登和朕有关的文章?是不要要吊死或者烧死朕啊?”
美国人民一向比较纯朴,就爱荡秋千和bbq。一战之后他们走上街头烧了不少鞋盒子做的棺材,还把代表威廉二世的人偶挂在路灯上。
“不、不、不。”侍从官走上前来,拿起一份报纸就把那篇《关于威廉二世的几个问题》摊在了威廉二世的面前道,“陛下,请看!”
皇帝陛下戴上老花镜那么一看……
“陛下怎么到现在还不吃午饭啊?”
“嗨,他今天连早饭都没吃呢。”
“怎么会这样?”
“这不是……”
就在这时,卧室内响起了威廉二世的高喊声:“来人呐,快来人呐。”
“陛下?”
两眼发红,好像哭过一场的前德国皇帝举起手中的宝剑指着自己的首席侍从官,大声道:“你现在马上启程去纽约,带着朕的这把宝剑……”
“如果那个中国人死了,你就把这把剑插在他的墓前。”
“如果他还活着,那就这柄剑送给他,并代朕授予那个中国人男爵爵位。”
“可、可、可是,陛、陛、陛下你现在……”
稍微恢复了一点神智的威廉二世终于想起来自己已经被废黜了,不过他老人家兴致不减地道:“那朕……嗯,那我就让他当我这个贵族的封臣。”
“我,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敕封那个、那个什么袁为骑士!”
那个什么霍亨索伦说完这句话,总算是把中二气息发散光了。
感到疲累的他坐下来想了想,继续吩咐道:“如果他能活下来,你就去请他来这里。朕要重金聘用他为秘书官……”
………………
注释1:哈里…m…多尔蒂是当时俄亥俄州共和党的党魁,他也是哈定总统的贵人和恩主,一路把哈定拉拔成了总统。他将会出任下一届政府的司法部长。
查尔斯…埃文斯…休斯是下一任的国务卿,其实他代表的是美孚石油这样的能源巨头。而在九十六年之后,美孚的ceo蒂勒森出任了我皇川普的国务卿。
历史就是那么好玩。
第一百四十八章 出院啦 (大家准备好了吗?)
本章副标题:《出(nan)院(fang)》
“嘟嘟嘟,宿主触发历史随机事件,本系统评估中……”
“嘟嘟嘟,评估结束。s值暂未提升,历史主干暂无变化。”
“嘟嘟嘟,第二个系统任务生成中……”
“大师球,什么第二个系统任务?我第一个系统任务还没有完成呢。”
“本系统需要离线更新,请宿主稍候……
“大师球……大师球!你别走啊。你去更新回来之后我这个宿主就要死了啊!”
“biu!”
此时是美国东部时间1920年11月7日,距离袁燕倏被捕已经过去了四天。(三天写了九十章,四天只用一句话。)
他身体情况那是越来越糟了,不但伤口开始化脓,而且败血症的症状更加明显。可是我们的袁大师还是没等来释放他的消息。
现在连大师球都离他而去了……
《出院》
医护人员走了进来,他们替中国人脱光衣服,剃光脑袋,用金属带把他在推床上固定,耀眼的灯光使他头晕,他们还替他听诊,一个戴口罩的人在他胳臂上扎下注射针。
他苏醒过来时头上扎着绷带,感到恶心,躺在井底似的小房间里,在手术后的日日夜夜里,他体会到以前的难受连地狱的边缘都算不上。
他嘴里含的冰块没有一丝凉快的感觉。在那些日子,中国人恨透了自己;恨自己这个人,恨自己有解大小便的需要,恨自己要听人摆弄,恨脸上长出的胡子植。他坚强地忍受了那些极其痛苦的治疗,但是当大夫告诉他,他先前得的是败血症,几乎送命的时候,中国人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失声哭了。
**的痛苦和夜里的不是失眠便是梦魇不容他想到死亡那样抽象的事。过了不久,大夫对他说,他开始好转,很快就可以回家休养了。
难以置信的是,那天居然来到。没有人来接他,他只好一个人慢慢地向布鲁克林走去。
中国人走的有些累了也有些饿了,就走进了街边一个小餐馆。
一张桌子旁有几个小伙子又吃又喝,闹闹嚷嚷,中国人开头并不理会。一个非常老的男人背靠柜台蹲在地下,像件东西似的一动不动。悠久的岁月使他抽缩,磨光了棱角,正如流水磨光的石头或者几代人锤炼的谚语。他黧黑、瘦小、干瘪,仿佛超越时间之外,处于永恒。
中国人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的黑色毡帽、耳边卷曲的头发、像丧服一样的黑色西装,想起自己要狠狠地坑一把犹太人的事情,心想在这个时代像这样的犹太人除了纽约之外,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了。
他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外面的天色越来越暗,但是城市的臭味和嘈杂通过铁横条传来。店主给他先后端来沙丁鱼和烤牛肉。中国人就着菜喝了几杯红葡萄酒。他无聊地咂着酒味,懒洋洋地打量着周围。
昏暗的电灯挂在一根梁下;另一张桌子有三个主顾:两个像是小工厂的雇工;第三个一副粗俗的样子,帽子也没脱在喝酒。中国人突然觉得脸上有什么东西擦过。粗玻璃杯旁边,桌布的条纹上,有一个用面包心搓成的小球。就是这么回事,不过是有人故意朝他扔的。
另一张桌子旁的人仿佛并没有注意他。中国人有点纳闷,当它什么也没有发生,打开刚才买的报纸,似乎要掩盖现实。几分钟后,另一个小球打中了他,这次那几个雇工笑了。
中国人对自己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他大病初愈,被几个陌生人卷进一场斗殴未免荒唐。他决定离开,刚站起身,店主便过来,声调惊慌地央求他:
“袁先生,那些小伙子醉了,别理他们。”
中国人并不因为店主能叫出他的姓而奇怪,但觉得这些排解的话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起初,雇工的寻衅只针对一个东方人,也可以说谁也不是;现在却针对他,针对他的姓氏,闹得无人不知。中国人把店主推在一边,面对那些雇工,问他们想干什么。
那个长相粗鲁的人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他和中国人相隔只有一步的距离,但他高声叫骂,仿佛隔得老远似的。他故意装得醉态可掬,这种做作是难以容忍的嘲弄。他满口脏话,一面骂声不绝,一面掏出长匕首往上一抛,看它落下时一把接住,胁迫中国人同他打斗。店主声音颤抖地反对说,中国人没有武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
蹲在角落里出神的那个犹太人,朝他扔出一把亮晃晃的匕首,正好落在他脚下。仿佛纽约的风气决定中国人应当接受挑战。
中国人弯腰捡起匕首,心里闪过两个念头。首先,这一几乎出于本能的举动使他有进无退,非打斗不可。其次,这件武器在他笨拙的手里非但起不了防护他的作用,反而给人以杀死他的理由。像所有的男人一样,他生平只在电视上看见别人玩过刀子,但他知道刺杀时刀刃应该冲里面,刀子应该从下往上挑。
在中国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落到我头上,他想道。
“咱们到后面去。”对方说。
他们出了后门,如果说中国人没有希望,他至少也没有恐惧。他跨过门槛时心想,在医院的第一晚,当他们把注射针头扎进他胳臂时,如果他能在小巷子里面持刀拼杀,死于械斗,对他倒是解脱,是幸福,是欢乐。他还想,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
更善于用笔、嘴炮和键盘的中国人紧握他不善于使用的匕首,向着黑暗走去。
(全文完)
……………………
谨以此文向博尔赫斯和他最喜爱的短篇小说《南方》致敬,并对看到“败血症”梗就知道笔者会“写”《南(chu)方(yuan)》的那位病友致敬。
你们知道笔者写这本破书最爽的事情是什么吗?就是暗埋的梗被病友们一语道破。
可惜的是,还是有些梗没有人提起过啊,比如龙骑兵母女的名字。
这本小说已经写了三个月了,所以也到了结束的时候……
sorry!忘了是要上架不是要太监。顺便问一句看到“全文完”的时候会不会有人想要打死我锕?真的把我打死可看不到后面了啊。
好了说正事。和小钱钱相关的那就是正事。
下午要上架了。但是上架感言真的没啥意思,慕容就从来不看别人的上架感言。
因为我要是想看下去就开自动订阅了,我不看……都等不到看这个。
而且这玩意能写什么呢?
无非就是作者写作辛苦啦,家里生活不易啦,订阅花钱不多啦,写不好大家多包涵啦……诸如此类这些东东,老子看着就丧气。
是的,写这本“脑梗流(脑洞+梗)”的破书确实很辛苦,可是这本书我写的很嗨。有时候写着写着自己哈哈大笑,觉得自己怎么有才捏。所以不管是订阅惨不忍睹或者404大神发威,我都会坚持把它写完。
当然有钱赚和没钱赚的写作速度和写作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写不了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