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抗战往事-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观念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未能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作战指挥第三作战指挥上,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是。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038章 山下奉文的反思(下)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军麻痹轻敌,在战役之初,日军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尔兹比港与夺回瓜岛双管齐下,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还将莫尔兹比港方向作为主要作战方向,以致于在瓜岛方向的日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
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上美军在瓜岛有1余万人,在附近的图拉吉岛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军认为夺回瓜岛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岛仅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1000人,初战失利后,再增兵上岛,第二次上岛约1500人,再战失利之后,第三次增兵约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战术,以致兵力分散而攻击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军判断瓜岛美军约7500人,实际上美军高达23000人,虽然投入了第2师团主力2万人,但因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则远远不及美军而失利。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反观美军一开始就投入了第1陆战师整师,共1。6万人,登陆一举奏效,并迅速占领机场,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随后又以优势海空军掩护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增援,加强了瓜岛地面部队的实力,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又有重装备支援,充足的弹药与补给供应,既能守住至关重要的机场,又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这与日军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战术设置上,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乎是不屑一顾。要知道,瓜岛战役是一场登陆战,而登陆战中运输船队对作战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样的一个人烟稀少、距离大后方远的小岛上作战,失去运输船队的支援,即使部队登上岛屿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日军对这一点近乎无知,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最说明问题的是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中,日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堆积如山的物资视而不见,就扬长而去。另一方面,美军自此场海战后就极力打击日本的后勤补给线,使日本有重型火炮送不上来,火力的不够对日军作战造成极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日军的后勤补给基本被切断,只能用小潜艇昼伏夜出(也就是”东京快车“)送大米和一部分头药品,连盐都送不上来!这更直接导致了日军战斗力的大大减弱。在日军减员中,有至少1。3万人是非战斗减员,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极高的比例。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双方飞机对飞机,军舰对军舰拼消耗,日军这是以自己的短处与美军的长处相比拼,美军的损失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弥补,而日军几乎没有能力来补充损失,不仅失去了瓜岛,还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以航母为例,战役开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军有6艘航母。在战役中美军损失了2艘航母,日军虽无航母被击沉,但有4艘受到重创,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战。但到了1943年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有十多艘航母,而日军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航母服役,从航母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日军拼消耗的战术是多么愚蠢!
评估失误第六,日军低估了美军的制海制空能力。美军占领机场后,完全控制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日军每次增援都失效也是这个原因。日军第三次增援是很鲁莽的,大型运输船直接卸货不做炮火准备,结果成了美军的靶子,一吨给养也没有卸下来,而且1000吨给养和12000日军都葬身鱼腹了。从此日军“学尖”了,不敢带大量的重武器,结果被美国105毫米炮和轰炸机一次次打退。日军应加强掩护火力,强行运重武器上岸,或许还不会输这么惨。
随着瓜岛战役的失败,日军损失的不仅仅是瓜岛,舰艇和飞机的惨重损失,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山本在日记中写得:“我们最初的作战是何其辉煌!自中途岛以来我们的作战是多么糟糕!”
关于对未来东亚占据的想法,山下奉文认为,日本不应该四处作战,山下奉文有两个想法。
第一就是目前支持缅甸方面军,先夺取缅甸全境,将中国和英国分开,中国得不到物资,就不可能有大的动作,比如反攻,给日军造成大的被动,日军就算一时半会没办打垮中**队,迫使中国投降,那么也不需要被牵制太多的人力物力。
而夺取缅甸之后,日本应该集中力量夺取澳大利亚,因为澳大利亚的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美国支持中国和苏俄的物资,特别是中国的物资就是从这边转手的,只要打掉澳大利亚,那么以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为中心的海域就将成为日军的内海,只要多造飞机,基本上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之所以不说早军舰,是因为造军舰的时间太久了,另外训练飞行员也比训练舰员要容易的多。
等到拿下澳大利亚,稳定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进攻中国,迫使中国投降,另外还可以进攻印度,获得这里广袤的市场,甚至和德军在中东会师。
如果这些都能按照计划完成的话,那么日本就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
第二还是要夺取缅甸,将缅甸打造为对抗盟军的前沿堡垒,特离别时没有拿下澳洲的时候,很容易收到来自印度的攻击,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攻击,另外中国肯定更不容易投降,还会被中国牵制这,甚至反攻,而苏俄说不定必要的时候也会进攻,因此日本实际上处在一个巨大的包围圈中,因此控制战略要地是保证胜利果实的前提。
另外迫降中国是最好的,和其他国家都有的谈,但是和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损失的是一点点殖民地,但是中国损失的是本土。
而为了保证多年的努力不白费,所以还是得走第一条路,澳大利亚必须拿下来,有了这个太平洋最大的岛屿,其广阔的纵身,丰富的资源,稀少的人口会成为日本最坚固的堡垒,甚至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皇室和政府迁居澳大利亚,因为那里比日本本土更加的安全。
山下奉文将自己的建议传给国内之后,他不知道国内能不能听的下去,他只能寄希望于军部的大佬们能够听的下去。
而日本军部对于马来之虎的报告还是很上心的,而看过之后,他们又十分的气愤,山下奉文在分析瓜岛失败的时候,明显是指责他们野心太大,能力不足。
不过日本天皇也看了山下奉文的报告,他并不这么认为,裕仁觉得山下奉文分析的很有道理。其实日本现在面临的问题跟德国一样,三线作战,日本的工业能力实在太薄弱了,单单对付一个几乎没有工业能力的中国打到现在还打不下来,面对人口比日本多,工业力量几乎是日本的十倍,能调动的资源甚至是日本的百倍的的美国,裕仁也是心惊胆战,去年虽然内心同意山本五十六的说法,但是裕仁还是冒着赌博的风险去试试看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美国不对日本禁运,卡住能源来遏制日本,日本也没必要在中国没有投降之前跟美国翻脸,可是美国卡住了日本的能源物资,日本打了五年民生凋敝,已经没有太多的物资去攻打崇山峻岭的中国政府,何况美国还暗中支持了中国,又是贷款,又是送物资,还卖给很多军火给中国。特别是后期,总是让中国和日本相互消耗。
裕仁比他的老爹可是有野心多了,称霸世界或许还不是时候,但是称霸东亚和西太平洋是他一直的梦想,而美国要日本放弃五年几百万日军浴血奋战的果实,就算他答应,下面的人也绝对不答应,何况没有那个日本人会答应,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因此战争是唯一解决争端的途径了。
裕仁再一次看了一下山下奉文的报告,他觉得或许是时候改变战略了,语气在缅甸切断中国的物资来源,还不如从澳大利亚切断,在加上缅甸切断,中国恐怕获得不了什么物资了,投降是迟早的事情,自己甚至可以把首都迁移到那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北京去。
想起自己能够征服引领世界五千年的那个天朝,并且把那里的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裕仁感到热血沸腾。
第039章 评德国的东方战略
不好意思,更新晚了,两更连发,求收藏、贵宾、鲜花……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针对入侵苏联的计划,旨在夺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该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
王汉章那个时代的很多人都认为,希特不应该入侵苏联或者应该晚些再执行,或许纳粹德国会取得胜利,不过王汉章认为希特勒实施该计划并没有错,错的是该计划最终失败了,胜者王侯败者寇,话语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苏联当时是什么情况呢?苏联军队在经过30年代大清洗后,大部分优秀指战员和富有经验的将领遭到迫害,使整个苏军战斗力迅速下滑,绝大多数先进的作战思想和先进装备被迫停止,例如空军和坦克等新型武器的运用,这是致命的,直接的后果是在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大片国土沦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似乎斯大林并没有对苏联有绝对的控制权,从其采用的残酷的政治斗争手段看来,其旨在强化自身的“**”权利和对全**事力量的绝对控制。斯拉夫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侵略欲及其强烈的民族,其对领土及其强大的渴望,从沙俄强迫清政府割让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可见一斑,斯大林自然也是如此。苏联,自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后,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制,在欧洲其他各国还无法摆脱一战的泥潭时,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在实现苏联经济建设后,斯大林开始把目光转向欧洲,迫切希望重塑大国威望,实现其强国梦想,战争是最好的手段。纳粹德国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大大出乎斯大林的预计,从现实认识中斯大林肯定认识到,他必须等待,等待做好战争准备。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瞬间波兰灭亡,斯大林为了取得战略缓冲带和避免过早的卷入战争,与纳粹德国联手瓜分波兰,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待机会。斯大林难道没有进攻德国的打算吗,肯定有,只有打败欧洲最强陆军的德国才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至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那只是他没自以为而已。
王汉章认为德国进行巴巴罗萨计划,原因有以下方面:
1。经历过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已经认识到如果进行两线作战取得胜利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他们最怕的是苏联在关键时期从背后进攻,致使整个战争的失败。至于,欧洲另一个强国法国,他们从没有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给了法国,往往最了解自己的就是敌人,作为时刻进行战争准备的德国,对法国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对“马其诺防线”的绝对信任和法国政府及军队作战思想的老化,已经使欧洲这个昔日的强国逐渐沦落了,打败法国只是时间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红色苏联。尤其是苏联,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使纳粹德国对其抱有深深的戒心,铲除背后这个钉子迫在眉睫。
2。希特勒对斯大林深深忧虑。虽然大清洗给苏联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是也使斯大林实现了对全**队的绝对控制,随着新的具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新的将领的补充和不断革新的强大的工业体系的支撑,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必然逐渐恢复,甚至大幅度,如果等到苏联军队建设完成,在对苏联进行打击恐怕已经晚了。斯大林也使一个伟大的领袖,其拥有强大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同时也拥有积极强大的野心,肯定不甘寂寞,在稳固其**地位后,整合一起的苏联是极其可怕的,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
3。希特勒判断失误。在当时,欧洲对于红色苏联都视为洪水猛兽,对其都抱有强烈的敌对之心,在苏联成立之初就对其进行武装干涉,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也是在时刻进行着破坏活动。希特勒认为,如果德国进攻苏联的话,欧洲各国不仅不会与德国为难,相反他们肯定都加以支持,德国西方战线的“静作战”也促使希特勒下定了决心。只可惜,他错误的漏算了大洋彼岸的当时工业经济第一强国美国,其总统罗斯福深刻的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认识到如果苏联被纳粹德国完全接收并掌控其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话,单靠西方的话,是无法与德国抗衡的,最终只会失败,所以罗斯福才利用美国的影响力,促进英国和苏联进行军事联盟,共同对抗来自德国的威胁,事实证明罗斯福是真正的高瞻远瞩的。
4。希特勒对“闪电战”绝对信任。通过迅速灭亡波兰的实践证明,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已经使这位元首充满信心。苏联西部国土和波兰一样大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非常适合闪电战的进行,加上对苏联军队战斗力的“底下”判断,促进其错误的预示德国会很快打败苏联,进而使其专心的对付欧洲最后一个障碍英国。只可惜,希特勒严重的低估了苏联人民对抗侵略的决心和苏联强大的战略纵深,苏联强大的人口资源和希特的一系列关键错误,最终使“速胜论”迅速破产,帝国霸业毁于一旦。
5。苏联的资源。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持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各种例如钢材。石油等重要的战略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敌对国家的封锁,使得这些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成为制约其战争进程的弊端。德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也没有广阔的殖民地供应物资,唯有在陆地上寻找能够提供资源的目标,苏联就是最好的选择。苏联拥有广袤的国土,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加上初步建立的完整工业体系,完全可以成为德国战争机器的“发动机”,夺取苏联既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和战略纵深,有可能为以后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一举多得,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越早越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希特勒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是正确的,如果成功,德国绝对可以实现全球霸主地位。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要以最终“巴巴罗萨”计划失败,认为希特勒不该进行这个计划,或许是天意如此吧。
王汉章担心希特勒不会警惕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不把自己的提醒放在心上,因此王汉章打算写一片文章再来刺激一下希特勒,这次讨论的就是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不过这个时候“巴巴罗萨计划”的名称还没有人知道,王汉章自然不可能直接用“巴巴罗萨计划”这个名称,因此把“巴巴罗萨计划”改称为“东方计划”。
王汉章在文中客观的评价了这个计划的可实行性,然后指出了希特勒的不足,也就是上面的五点,最后指出希特勒的民族政策是错误的,当初之所以有无数苏俄人拿着好吃的好喝的出来迎接德军,应该是斯大林的大清洗太残酷了,已经让苏俄人对斯大林恨之露骨。
苏俄现在抵抗这么的激烈,是因为苏俄人感觉德军的所作所为还不如斯大林,在加上斯大林的默写极端有效的政策,所以现在的德军对抗异常的凶猛,这也算是德国最终会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希特勒刚刚把王汉章抛之脑后,王汉章又来了,有了之前的转载,这次王汉章又来评论希特勒的东方战略,所以各大报纸又纷纷转载。
很快世界几大巨头都看了王汉章的分析,最惊讶的是希特勒本人,虽然王汉章在文章中说德国最后会失败,但是文章中王汉章也同意希特勒的计划是正确的,只是没有处理好很多东西,高的希特勒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问题。
希特勒之所以会考虑,除了战场形势的原因,还有王汉章是同盟国阵营的,虽然双方只是宣战,没有直接短兵相接,但是依旧是敌人,对于敌人的分析,希特勒还是比较重视的,要是这番话是下面的人反应的,希特勒反而不会上心,有点叛逆的小胡子。
而斯大林和罗斯福看到这份报纸都会心的一笑,笑的很猥琐,十分的猥琐,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王汉章了。
虽然文章分析的有点不伦不类,不过很多东西都说道了点上,要知道王汉章才20出头,这要是在历练几年肯定是了不得的人物,尽管现在打败德国是重中之重,但是未来的事情更加的需要考虑。
而至此王汉章的目的才真正的达到了,欧战的历史也将会改写,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将会改写。
或许下一次斯大林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