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厂-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器时代从未被攻破过的一道雄关。但是由于广宁大败,熊廷弼被追究责任免职下狱,蓟辽经略一职由王在晋接任。

    王在晋这个人,先前袁大海也不待见他,认为这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但现在看来,他其实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大家,又是一位被东林党污蔑的所谓“阉党”蠢才。在继承熊廷弼“坚壁清野”战略的同时,王在晋更进一步设计了一个歼敌于山海关下的绝妙构思这个构思便是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设置一个“重关”的计划。

    三年前,王在晋构建八里铺重关要耗费一百万两白银,如此庞大的数目却得到了天启毫无保留的支持。在当时的朝廷里,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或者其他人,都对此没有反对。可是,正是孙承宗自告奋勇的跑到辽东视察,然后坚决否定了王在晋的这个计划,并通过政治手段把王在晋搞下了台。

    袁大海记得,《明史》里有记载,关于“重城”孙承宗提出的诘问让王在晋无言以对,在后来许多解读中认为是王在晋犯了低级错误,而同意他这个计划的天启帝也昏庸。其实并不尽然,若真是用荒唐的计划欺蒙天启帝,在被孙承宗的诘问揭穿以后若回报皇帝,那王在晋绝对脱不了干系,可王在晋又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呢?

    而且孙承宗把“修建重城”的毛病给说得很详细了,他还不妥协就显得有点离奇了!

    在前线考察完毕以后,孙承宗回去把这么明显的纰漏奏报了,但最终却是“又上十余疏”才有后来的结果,这么明显的纰漏怎么会“又上十余疏”呢?难道天启不信任和器重他这位老师吗?难道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也犯糊涂了吗?

    一切的疑问都显示这个“重城计划”里还面隐藏着一个玄机,其实这个玄机并不复杂,在孙承宗的诘问中就已经隐约显现了一些。

    孙承宗问王在晋:“如此则八里内守兵八万矣。一片石西北不当设兵乎?”

    其实当时山海关的总兵力不会超过八万,袁崇焕官拜督师以后削弱蓟门的兵力而补充关外时,明军才达到七万多人的规模。

    从对话里王在晋的敷衍可以看出王在晋根本就没有打算在新城里驻扎兵力,如此一来孙承宗的一系列质疑就迎刃而解了。孙承宗所问的:“旧城之品坑地雷为敌人设,抑为新兵设乎?”应以:“为敌设”作答。

    孙承宗所问:“新城可守,安用旧城?”应以“新城不守,故用旧城”作答。

    孙承宗所问:“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则是点到了其中要害,也是这个玄机的要津所在,这个玄机就是“敌未至而兵先撤”,把这个“重关”送给后金!

    为什么要送一个“重关”给后金呢?

    原因很简单,在现在的袁大海看来很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因为熊廷弼坚壁清野后,退守山海关这番布局,其实就是要在山海关下消耗后金军的实力。

    若是后金真的犯傻来冲击山海关关门,势必精锐尽出,明朝在此地和后金决战,各方兵力聚集,且依托山海关雄关天险,够后金啃半年也说不定。要知道,山海关绝非后金都未能攻克的锦州可比!至少,在不是太懂军事的袁大海看来,要想硬攻下这座眼前的山海关,没有个十来万尸体别想铺上来!而后金蛮子有那么多兵吗?就算他们有,全死在这,这关夺下来又有什么好处?难道叫老野猪皮一个人到关内旅游不成?

    且不说后金补给线延长,粮草接济必然困难,本来就是出来抢粮食的,结果变成了耗粮食,这首先就事与愿违了,时间稍微一长,对峙后两厢消耗起来后金就凄惨了。而最要命的则是隐藏在从沈阳到山海关路上的杀机。

    沈阳到山海关沿途千里迢迢,有大凌河、小凌河、辽河阻断,若是封冻时节还好,但开春以后冰雪融化了,在相持阶段期间,明朝完全可以出动水师,封锁大凌河、小凌河断其粮道,同时水陆并进沿辽河北上抄袭沈阳,这跟孙承宗所谓:“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试想明朝在关外坚壁清野以后,要在关门外和后金决战,拉长后金的补给线,用断绝后方粮道的方式击溃后金军,对明朝来说是个绝好的歼敌方案,既可以发挥明朝军队用火器守城池的优势,又可以发挥自身水师的优势,还避免了和后金野战争锋,甚至连拼杀都免了,因为粮道一断后金必然自溃,若后金大军被饿上一两个月还用明军去拼杀吗?

    。。。。。。。。。

    这个王在晋的“新城旧城”的看法是一家之言,只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觉得孙承宗或许不是那么伟大。在此之前,骨头一直认为孙是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和战略家。(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二十一章 风卷残云 血洗东林(四)

    王在晋“糊涂”的继承熊廷弼的战略,“愚蠢”的搞个八里铺新关,目的其实就是要有这座新关来吸引后金,让他们将目光和脚步都放在山海关,放在关后的繁华中原大地上,进而依托坚关不断的消耗后金的实力。但这个如意算盘里有一点问题,就是后金有没有决心要长途跋涉上千里,到关门外来和明朝决战?

    努尔哈赤可是人精,除非他老糊涂了,否则绝不可能把自己的几万家底千里迢迢带到山海关下,梦想一举攻破关门,但是,若后金获得八里铺关城这个立足点,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努尔哈赤获取这个重关以后说不定会下决心和明朝在关门外对峙起来,只要海河的冰封一消融,那么后金关门外的大军就完蛋了,明朝出动水师封锁大凌河、小凌河、辽河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明朝水师庞大的战舰破坏几条小船达起的浮桥还不易如反掌吗?当然,若后金占了“重城”却在冰封前放弃了,自然不会被歼灭,但后金从此就别想再威胁山海关关城,明朝可以安然解决国内问题,等待时机成熟一举荡平后金。

    王在晋这个计策继承了熊廷弼的策略,也是个不错的谋略,在当时看来这是绝密的军事谋略,应该只有王在晋和天启帝知道,也是天启帝同意的直接原因,更是孙承宗先后“又上十余疏”才改变“修筑重城”的根源。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王在晋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了。

    孙承宗在推翻了王在晋的重关设计后,又决策了一项把明军带入防守死地的计划构筑宁远、觉华岛防线。宁远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东面是海,西面是山,至山海关一路宽仅二十里。这样一个狭窄的走廊型地理形势,很容易就可以被进攻的满清军队隔断归路,成为一座无粮无援的孤城。

    把明军放进这样一个孤城防守,事实上正是把军队放入了一个万死之地。觉华岛是距宁远三十多里的两个海上的小岛,离海岸最近的距离仅有十里不到。当天气寒冷时,这段狭窄的海面很容易冻结,成为一马平川的通途。

    宁远大战中的觉华岛惨败,就是由于这种不当的地理形势所致。但是孙承宗却坚决把明军的防线推进到这个地方,并提出“……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的纸上方略。

    试想,当天寒冰冻时,觉华岛的军队如何能实践“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这种计划呢?而孙承宗不但把军队放入这样一个险地,还将觉华岛作为明军一个十分重要的粮屯,常年堆积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这样的布局,其实就是在满清唾手可得的地方摆上了一份大礼!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被弹劾免职,由高第继任辽东经略。高第的守辽思路是继承了熊廷弼和王在晋的。因此,一上任就要求撤出所有关外防区,坚壁清野,饿死满清。

    但是,高第的这项指令遭到了孙承宗任用的一帮将领的坚决反对,其中便以袁崇焕为首。辽东军的大撤退只到宁远为止,且锦州防线的粮仓右屯中的大量粮草被消极怠工的袁崇焕等人留在了最前线。

    次年正月,努尔哈赤挥军南下,孙承宗布置的“死地”终于发挥了其真实的作用。结果是城失得差不多,粮草全被被抢,人也被杀了大批,就剩宁远那座孤城孤零零的座落在那。

    在布置了宁远、觉华岛这个死地之后,孙承宗又进一步把防线前推,在宁远二百里外又构筑了另一处防守死地锦州。

    锦州地处关宁锦走廊的一端,锦州至山海关的四百里路程就是这条宽不过二十里的狭长走廊。仅从这一点来看,锦州的地形就和宁远一样糟糕,十分容易被突击的满清军队截断与后方的联系。

    非但如此,锦州附近还多山多河,从锦州到宁远,依次有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多处险要地形,十分利于满清军队布防,以此截断明军与后方的联系。正是这个糟糕的地理形势,使得自锦州城筑起以后,历次大战都十分不利于守方。

    仅袁大海所知的锦州战事就有三起可以说典型的战例:

    其一,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战中,袁崇焕由于锦州地形不便救援而迟迟不出援兵,最后好不容易让满桂带军增援也只敢拨给一万人。比起皇太极围困锦州的六万大军来说,这些军队连塞牙缝都不够。显然,袁崇焕正是知道锦州这个地形极其不利于增援才作出这样的安排(但是最初却正是他和孙承宗一力要求在锦州筑城防守)。

    其二,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驻防松山以救援锦州的祖大寿,结果就给皇太极困在松山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直接导致军心大乱而全军溃败。这个责任,显然应当由最早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来担负。

    其三,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被****的四纵包围,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整军增援锦州,就是被四纵在塔山阻击了6天不得前进,终于导致了****在东北形势无法挽回的大崩溃。

    这些历史上在锦州发生的战争无一不证明了,锦州确实是一个不利于防守的死地。而第一个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其决策是否英明实在是值得商榷。当然,对于孙承宗的忠心袁大海从来不怀疑,一事归一事,不能说对某个人的决策产生怀疑就进而怀疑此人的人品,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细细的将孙承宗主持辽事的详细过程一一列举出来后,袁大海真的惊讶了,孙承宗真的是所谓明末唯一能挽救败局的英雄?

    否定熊廷弼、王在晋的决策,修建宁远、觉华、锦州等死地,孙承宗还修建了大凌河城,这同样是一个陷明军于死地的绝境之处。孙承宗卸任后,接替辽东经略的高第就果断放弃了这块鸡肋,其实是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但是宁远大战后,高第被弹劾免职,辽事由孙承宗一手提拔的袁崇焕接管,他一上任就又开始耗费巨资修筑大凌河这个防守死地。

    幸运的是,袁崇焕的筑城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试问,如果这座城池真的有用,对守军有利的话,为什么皇太极会把它毁掉呢?难道占领下来,为“大清”开疆拓土不好吗?

    崇祯四年,孙承宗二次督辽时,又再次重提修筑大凌河,派祖大寿和何可纲去筑城。八个月后,明军就遭到了著名的大凌河之败。祖大寿和何可纲的部队被皇太极包围在大凌河城里断绝粮草,锦州的明军四次出兵救援都无功而返。

    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凌河时,孙承宗亲自担任前线指挥,援军的右路指挥就是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但是由于锦州和大凌河一带的地形实在是糟糕,明军纠集大军的的第四次救援行动依旧惨败。至此,大凌河完全断绝了解困的希望,城中粮草断绝,守军以人为食!

    最后,祖大寿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亲手杀了不肯降清的何可纲,做了可耻的汉奸。就在投降的当天,祖大寿提议带军偷袭锦州,皇太极当即允诺。没想到当晚雾大,祖大寿和一起偷袭锦州的清军走散,独自先进了锦州,终因势单力孤不敢轻举妄动。从这以后,汉奸祖大寿就留在了锦州,逐渐把握锦州大权,并把自己的子侄放在满清做官。到崇祯十五年,祖大寿二次降清,终于撕下了带了十年的假面具。

    战略决策错误,尽修些没有用的废城不说,孙承宗在执掌辽事期间,还大力推荐和重用了一帮不知道是“英雄”还是废物的将领,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是成了汉奸,正是这帮人联手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袁崇焕,修筑宁远和锦州这两个死地作为明军防线这项愚蠢至极的方案,就是他和孙承宗一起搞出来的。除此之外,杀毛帅、毁东江、耗钱粮、弃朝鲜、修和议、放敌兵……实在是大明的罪臣,满清的英雄。

    满桂,这个人也是孙承宗一力提拔上来的,违抗高第命令坚守宁远就有他的一份,宁锦大战中救援锦州时又敷衍了事,一万人的军队死了六十个就仓惶逃跑。

    喻安性,孙承宗第一次督辽期间,先废巡抚阎鸣泰,后废巡抚张凤翼,最后选定了喻安性任辽东巡抚。此人在辽东任上并没有突出作为,天启五年十一月,因柳河之败一同被罢免。到了崇祯年间,喻安性被复用为蓟辽总督,实际管辖蓟镇。就在喻安性任上,爆发了大规模的蓟镇兵变,士兵因欠饷而闹事,喻安性属下的顺天巡抚居然想要用下毒毒死为首者的方法来平息兵变,事泄,兵变更巨。第二年皇太极从蓟镇入口直抵北京,一天就攻破了遵化段长城的两处关口,正是喻安性任上兵变的所在。蓟镇守军如此不堪一击,一年前的兵变显然脱不了关系。由此可见,喻安性这人实是无能。

    刘兴治,袁崇焕斩了毛文龙后,任命刘兴治的哥哥刘兴柞为东江副将,领东江右协。孙承宗接任后,将刘兴柞调到宁远,东江右协统领一职就交给了刘兴治接任。崇祯三年四月,刘兴治在皮岛叛乱,杀了东江主官陈继盛和左协一干将领,孙承宗却依然姑息养奸,派遣周文郁、宋献等人安抚刘兴治,并将东江大权交给了这个叛乱分子。八月,刘兴治秘密遣书皇太极,约定降清。崇祯四年三月,刘兴治再次在皮岛叛乱,这次却是明目张胆打出降清的旗号准备做汉奸了,幸好被参将沈世魁乘夜杀死,叛乱平息。

    类似这样的人物实在太多,可以说孙承宗一手缔造的辽东军阀集团最终成了汉奸军团,成为满清入关的急先锋。

    孙承宗,你到底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是一个无能之辈呢?

    袁大海陷入深深的思虑当中,直到部下领着锦衣卫山海卫的百户白仲山前来时,他才回过神来。

    白仲山是锦衣卫驻山海关的百户,山海关名义上是一座军镇,实际只是关前为军镇,关后则是永平府,有很多百姓和商旅在此。

    袁大海是锦衣卫的指挥使,虽然并不能直接指挥山海卫的锦衣卫,但这个身份加上东厂掌刑千户的名头,还是足以让白仲山乖乖前来的。

    见到白仲山,袁大海开门见山便道:“听说明日孙督师要领三千精骑前往蓟州、昌平检阅防务,而蓟州、昌平距离京郊甚近,孙督师此举虽是责内之事,但锦衣卫职责所在,你是不是应当立即将此事密报给皇上?”

    “这…”白仲山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袁大海竟然要自己将孙督师检阅防务的事情密报皇上。

    见他这样,袁大海面露不快道:“怎么?难道这个还要骆都督点头才行吗?”

    “大人息怒!属下遵命就是!”

    白仲山一个激灵,身为锦衣卫的人,他自然知道眼前这位东厂掌刑千户的份量有多重,若是得罪了他,恐怕就是骆都督也救不了自己。

    之所以不自己密报到魏忠贤那,再由魏报到天启那,是因为袁大海觉得这次是告孙承宗的黑状,有必要淡化党争的色彩,锦衣卫是皇帝亲军,大都督骆思恭又一向不买魏忠贤的帐,所以由锦衣卫的人按职责密报,可以让天启不致怀疑到魏忠贤身上。

    只要抢在孙承宗自己上疏解释检阅防务之前让天启知道自己的老师带兵来了,就可以让天启产生疑心,进而怀疑孙承宗此举的目的,这对于魏忠贤乃至自己都有好处。只要天启下诏不让孙承宗进京,那不管他是想“清君侧”还是有别的目的,都只能胎死腹中。只要斩断东林党想靠军队政变的念头,剩下的事就是把刀子磨亮,将那些党人一个个拉出来放血了。

    大案、要案,惨案,什么前六君子,后六君子,统统都将成为黄泉的过客。

    。。。。。。。。。。

    这章多写了一些不应该写的东西,有凑字数之嫌,这点要道歉,其实骨头并不是想要赚这一分两分,只是觉得有必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从而和以前认知的孙承宗有个对比。(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二十二章 风卷残云 血洗东林(五)

    离皇帝生日还有十多天时间,魏忠贤在忙于在朝中安插东林巨寇走后各部要员空缺时,便是将这万寿节做为头等大事来办的。其间李永贞显得格外卖力,他知道天启喜欢听戏,除准备了几出贺寿的大戏外,还特地选了一出木偶戏《东方朔偷桃》,以逗皇上一乐。魏忠贤见他卖力,便也乐得将那些祝寿的事情全权交给他安排,自己只乐得清静,每日除了和王体乾、顾秉谦他们商量各部官员的任免,便是和干女儿说些贴己话,要么就是在宫里四处看看,催促下寿礼的安排。

    “这些地方统统摆上花盆,要看着让人舒服,眼睛要亮。别舍不得花钱,内库开支要是过了,就跟咱家说,咱家来掏这银子。”

    “千岁放心好了,这些事情小的早就安排下去了,定下的花盆明日就能送到,也没几个银子,小的们自己也凑了。”

    “晓得你们孝顺,嗯,都卖力些,皇上瞧着高兴,咱家也就高兴,咱家高兴了,便有你们乐的。”

    “有千岁这话,小的们就是累脱了皮也定要把差事做好,就请千岁放一百个心吧!”

    魏忠贤和小太监们有说有笑,杨涟一走,他心情是格外的好,看什么都顺眼。小太监们也知道魏公公心情好,也都大着胆子和九千岁说笑起来。

    又在那叮嘱了一番乾清宫前的布置后,魏忠贤便领着周清等司礼随堂太监准备到文华殿再去看看,却见王体乾一脸急色的匆匆赶来,未及身前就惊慌叫道:“千岁,不好了,孙承宗上疏要来进京朝贺皇上的生日!”

    “什么?孙老儿要进京?”魏忠贤也是大吃一惊,脱口问道:“他疏上怎么说?!”

    王体乾忙将孙承宗的奏疏给魏念了出来,孙承宗在疏中表明自己已有三年未睹天颜,现正在蓟镇巡查防务,离京师近在咫尺,又逢皇上生辰,请入朝敬贺,并面奏机宜。还声明此时朝中事体纷纭,臣考虑不宜冒昧入京,而边防还有未完备之处,也不允许过久耽搁,臣入京晋见皇帝后,必当速出都门。

    王体乾刚把奏疏念完,魏广微又风风火火来了。远远见到魏忠贤,便跌跌撞撞的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叫道:“千岁,那孙承宗带三千骑兵、两千铁甲兵,听说要来清君侧,正浩浩荡荡杀奔京城而来!下官探知这是兵部侍郎李邦华等东林党人写信招他来的,他们是想和孙承宗里应外合置千岁于死地啊!”

    “什么!”魏忠贤一听,脸都变黄了,整个心往下一沉,人顿时呆在了那里。

    他十分清楚孙承宗在皇上心中的地位,若孙承宗真以“清君侧”为名,实施兵谏,万一皇上不察,轻信了他,自己失宠倒是小事,怕就怕脑袋搬家!

    见魏忠贤呆了,王体乾忙提醒道: “千岁,大海曾说过,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孙老儿离京城已经不远了,千岁须得马上动作,可不能耽搁了!我这就陪去见皇上!否则,一旦孙老儿领兵到了京城,这京城的天就要变了!”

    司礼随堂周清脑子也转得快,也跟着道:“咱们手中没有兵权,兵部又掌在东林党手中,京城虽大,却无一兵一卒可供千岁调遣,而孙承宗的五千人马是边军精锐,这要是杀进京来,咱们实在是挡不住啊!还请千岁及早定夺!”

    话音刚落,就听旁边的司礼随堂兼掌御用监管事太监林有一拍脑袋叫了起来: “咱们有兵!御马监管着腾骧四卫,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孙承宗敢带兵来,咱们也能调四卫去挡!”

    “腾骧四卫?”

    周清一愣,旋即一脸喜色道:“对了,对了,涂公公手下有兵,涂公公手下有兵!千岁,涂公公手下有兵!…”他实在是太过欢喜了,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