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驭大明-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进干清宫,李宏宇远远地就听见了正殿传来了一阵撕心裂肺般的哭声,真可谓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令人无限伤感。
李宏宇的知道,此时在正殿痛哭的人自然就是福王朱常洵了,朱常洵万四十二年离京去封地就藩,故而他并没有见过朱常洵,于是紧走几步到了正殿。
正殿里,一名披麻戴孝的男子跪在万皇帝的灵柩前哭得一塌煳涂,边哭边追忆着万皇帝点点滴滴的往事。
郑贵妃被寿宁公主和荣昌公主搀扶着坐在灵柩一侧的椅子上,潸然泪下,立在灵柩另一侧的太子朱常洛、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以及桂王朱常瀛也跟着在那里落泪。
除了皇室的人外,灵堂上还有以张惟贤和方从哲为首的前来祭奠的朝堂文武大员们,能第一天来干清宫的灵堂祭奠的人肯定是京城的的最上层权贵人士。
与皇室的人不同的是,张惟贤和方从哲等人的眼神显得非常惊讶,相互间诧异地对视着,谁也没有想福王这个时候会出现,从福王话里的意思来看好像是万皇帝下诏将他从封地召回。
可是,事前谁也没有得到万皇帝要把福王召回京城的消息,这样重大的事情岂能一点儿动静都没有。
按照大明定制,藩王没有皇帝传召离开封地将被视为谋反,故而通常来说藩王一旦到了封地通常都会老死在那里,不仅再也进不了京城,与别的藩王也无法见面。
李宏宇进了大殿后扫了一眼现场的局势,然后越过了跪在灵堂前吊唁的文武大员,不动声色地立在了大殿右侧张惟贤和方从哲等治丧大臣的身后,神情异常严肃。
显而易见的是,福王前来吊唁的消息肯定会旋风般传遍京城,进而对京城官场的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说到底,真正忠于皇权的官员可谓少之又少,再加上这又是夺嫡之争,故而在福王出现在京城后很多大臣会成为墙头草,看看太子和福王哪边势大就追随哪边。
永乐皇帝当年之所以会靖难成功,就跟地方上的官员采取中立的态度有关,否则永乐皇帝岂能在处于劣势的情形下一路从北平打到了南京。
“福王,父皇已经大行而去,你要节哀,照顾好自己的身子。”等福王痛哭了一阵后,太子朱常洛走上前搀扶起了他,神色哀伤地劝道。
“太子!”福王起身后与朱常洛抱头痛哭,这兄友弟恭的一幕看得现场的人纷纷跟着落泪。
李宏宇的面色则越来越阴沉,福王出身高贵,一直想要取代朱常洛成为太子,故而岂会对朱常洛友善?毫无以为这是福王演出的一出戏而已,其目的自然是博取文武官员的好感了。
虽然福王风尘仆仆地远道而来,不过拒绝下去休息,而是坚持要在灵堂给万皇帝守灵。
不得不说,福王在干清宫的这一出戏唱得是恰到好处,有情有义的表现很快就传到了宫外,给了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一个好印象。
晚上,干清宫。
趁着忙碌了一天的李宏宇从归于沉寂的正殿里出来透口气,微微蹙着眉头在干清宫的院子里漫步,福王的出现使得太子朱常洛的处境变得异常不利。
如果李宏宇没有记错的话,史书上好像并没有记载福王在万皇帝驾崩后进京的事情,所以并没有什么消息值得他借鉴。
“李翰林,天气炎热,喝碗冰冻银耳汤吧。”不久后,一个悦耳的声音从李宏宇身旁响起,李宏宇闻言顿时精神一振,知道来人是谁。
“谢过郡主!”于是,李宏宇一本正经地向走过来的朱婉婷一躬身,开口道谢,朱婉婷的声音他闭着眼睛都能听出来。
朱婉婷的身后跟着两名宫女,一名宫女手里拎着一个食盒,打开后从食盒里取出一碗冰冻银耳汤交给朱婉婷,由朱婉婷递给了李宏宇。
“谢郡主。”李宏宇一口气就喝了那晚冰冻银耳汤,然后毕恭毕敬地把碗交给了朱婉婷。
“这是皇贵妃娘娘让御厨准备的,李翰林,你要谢的话就谢皇贵妃娘娘。”朱婉婷微微一笑,把碗递给一旁的宫女后说道。
“谢皇贵妃娘娘!”李宏宇闻言于是斜向上一拱手,沉声说道。
“李翰林,皇贵妃娘娘说了,大行皇帝的丧事还长着,你要多注意身体,千万不可把身子垮了,大明的江山还指望着李翰林这样的干练之才去治理。”
朱婉婷见状微笑着向李宏宇说道,虽然她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但言语中却透露出不少关切。
“郡主,请转告皇贵妃娘娘,本官一定不会辜负娘娘的期望,为我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宏宇自然听出了朱婉婷对他的关心,心中顿时一暖,然后一本正经地回道。
朱婉婷闻言向李宏宇微微一福身,领着那两名宫女离开了,很显然她这次来是郑贵妃吩咐的,否则肯定有很多话要跟李宏宇说。
等朱婉婷离开后,李宏宇快步进了偏殿的一个厢房,是供治丧大臣休息的场所,由于现在治丧大臣轮流进宫守灵,故而现在房间里没什么人。
关上房门,李宏宇来到油灯前,把手里的一张小纸团打开凝神看了起来,这张小纸团是朱婉婷刚才给他冰冻银耳汤的时候塞进他手里的,里面肯定写了什么重要的消息。(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一波三折(二更)
“唉!”
看完手里那张小纸条上的内容,李宏宇脸色顿时就是一变,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将小纸条放在火焰上烧了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根据朱婉婷悄悄传递的消息,郑贵妃已经软禁了与李宏宇一样同为治丧大臣的亲军都护府左都督、武国公穆崇风,现在皇城的防务大权已经落进了亲军都护府右都督、文山侯赵德光的手里。
李宏宇早就猜到郑贵妃会夺取皇城的亲军的兵权,当福王出现在京城后无疑就坐实这一点儿,他才不相信万皇帝会让福王进京,保不准福王一直等在城外,暗中等待万皇帝驾崩。
这意味着太子和福王之间的矛盾已然无法调和,双方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京城的局势会围绕皇位的争夺发生变得紧张起来。
李宏宇心里清楚,朱婉婷这次冒险给他传递消息是希望他能就穆崇风被软禁一事找出应对的办法,可现在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得不到新军支撑的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可谓微乎其微。
唯今之计,李宏宇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宫外的赵欣身上,与秦月相比很显然赵欣更能应对目前京城的这种糟糕局势。
赵欣现在的心情也不比李宏宇好上多少,福王进京的消息旋风般就传遍了京城,在官场尤其是文官集团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以前万皇帝在世的时候,文官集团的人可以尽情地支持太子,反正万皇帝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可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是太子和福王之间的夺嫡大战,搞不好双方会兵戎相见,一旦站错队将招致杀身之祸。
赵欣非常担心李宏宇,这夺嫡之争可不比寻常的事情,万一李宏宇不肯向福王低头惹怒了福王和郑贵妃,那可是会没命的。
所以,赵欣唯有想办法找到那道可能存在的圣旨把新军调回城外大营,只有那样李宏宇才会安全,即便是郑贵妃和福王也不敢轻易把他给杀了。
可话又说回来,赵欣总不能就这么跑去问那名告假归家的副千户他手里有没有万皇帝调动新军的圣旨,那样一来的话对方肯定宁死也不会泄露圣旨的事情。
因此,赵欣目前能做的事情就是让秦月找人死死地看住那名副千户,并且全力保护他,如果他真的有那道圣旨的话那么当京城局势对太子不利时一定会去山海关调取新军,这可事关李宏宇的命运和大明江山的未来,马虎不得。
七月二十五,一身孝衣的赵欣心不在焉地在翰林院里办公的时候秦月忽然来访,使得她倍感意外,同时也意识到了出了什么大事,否则秦月不可能找到这里来。
翰林院是大明最为重要的衙门自然不能让闲杂人等进入,不过秦月是李宏宇的未婚妻,也算是翰林院的女眷,故而肯定不会被门卒给拦下来。
“秦小姐,你怎么来了?”等秦月进了屋里,赵欣顾不上避讳关上了房门,不动声色地低声问道。
“那个副千户不见了!”秦月咬了咬嘴唇,面色有些苍白地回答。
“不见了?”赵欣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有些不明白秦月的意思,那个副千户不是被秦月派人严密监视着。
“是这样的,从昨天开始我派去监视的人注意到那名副千户没有出过房间,于是晚上就扮作小贼悄悄前去查看,竟然发现他的房间里是空的,按照推理应该是前天晚上离开的。”
秦月苦笑了一声,不无郁闷地开口回道,“由于担心败露了身份,我派去的人没有询问他的家人而是立刻赶来京城禀报,现在还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这下可糟了。”
赵欣的柳眉立刻紧紧地蹙了起来,脸上闪过一丝焦急的神色,这可真是破屋又逢连夜雨,好不容易锁定了那名副千户结果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凭借目前手头上的信息赵欣还无法判断那名副千户是出了什么意外还是故意而为,如果他手里真的有圣旨而又发现了监视他的人的话,那么十有**会逃走。
“赵翰林,他手里究竟掌握了什么,令你和宇哥哥都如此重视?”
见赵欣的脸色变得有些冷峻,秦月意识到那名副千户十分重要,因此忍不住开口问道。
“秦小姐,实不相瞒,大行皇帝见多识广,心思缜密,因此我和李兄怀疑那名副千户手里有大行皇帝在危急时刻调动新军进京护卫太子的圣旨,只是现在手中还没有证据。”
面对着神色无比担忧的秦月,赵欣知道此时无法再瞒着她,毕竟秦月掌管着李宏宇手里的情报网络,现在应该知道事情的真相,因此沉吟了一下后微蹙着柳眉说道,“现在他这么一失踪,或许将改变朝堂未来的格局!”
“调兵的圣旨?”
秦月的双眸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她曾经暗自猜测过李宏宇让他查那三名告假归家亲军武官的目的,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竟然会是这种事情。
“大行皇帝对李兄信赖有加,但身为君王又不得不防备与寿宁公主府交好的李兄改投福王,故而为了以防不测调走了新军。”
赵欣郑重地向秦月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解释道,“不过,一旦京城局势生变那么大行皇帝能依靠的唯有与朝中各派势力都没什么利益纠葛的新军,希望新军能护卫太子。”
“他会不会被皇贵妃娘娘的人给抓走了?”秦月闻言回过神来,她想起了一件事情,神色紧张地望向了赵欣。
“应该不会,如果是皇贵妃娘娘的话肯定会调动亲信的侍卫前去抓他,随便给他安插一个罪名就能使得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赵欣沉吟了一下,然后向秦月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沉声说道,“况且,咱们的人一直在监视他,如果有人抓他的话肯定会被发现。”
“赵翰林,你的意思是他自己消失的?”秦月这时也反应了过来,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她派去的人严密监视着那个副千户,因此如果有人把其掳走的话肯定会觉察到。
不过,那个副千户如何离开的并不重要,事情的关键是他为何要离开,是主动离开的还是被动离开的,离开后究竟去了哪里。
“他的家人并没有报官,也没有任何反常的表现,因此肯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赵欣的柳眉蹙了蹙,向秦月微微颔首后说道,“派人看好他的家人,打探他家里人的近来的举动,或许咱们能得到有用的线索。”
“赵翰林,你放心,我一定把他家的底细都给查出来。”秦月闻言面色一寒,郑重其事地答应了下来,现在被郑贵妃软禁在紫禁城里的李宏宇需要她的帮助,她一定要帮李宏宇脱离险境。
在干清宫正殿停棺七日后,万皇帝的灵柩被移往景山的观德殿,观德殿里将继续开设灵堂,直到灵柩被送往陵寝下葬。
皇帝灵柩的移动可非同小可,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些人把棺木抬过去就算了事,这里面有一系列的繁琐流程和仪式。
按照定制,在干清宫祭祀完大行皇帝,梓宫就要移送到临时停柩之所,称为“殡宫”,明朝而言是是景山的观德殿。
从干清宫移梓宫到殡宫时,先用小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换用大升运送到景山,头一天宫里就已陈列好了卤簿仪仗及象辇,当天黎明梓宫启动时,文武百官从东华门一直排到景山,一律白衣白帽,跪在道路左边哭送。
到达观德殿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和流程,祭奠仪式要一直持续到大行皇帝下葬。
古代封建王朝以孝为尊,在明代官员们的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俗称丁忧。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俗称的“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而已,并不是三年,这是儒家的提倡,古代王朝独尊儒家故而以此为制。
儒家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儒家认为儿女出生后要吃二十七个月的母乳,故而儿女要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以报。
皇储身为人子自然也不能例外,不过由于皇储是一国之君,岂能二十七个月不理朝政,故而用二十七天来代替二十七个月。
因此,通常而言,在大行皇帝的祭奠仪式二十七天后新帝才能登基,正式成为皇帝。
换句话说,新帝登基前的这段时间大明帝国是没有皇帝的,按制以太子监国,其所下达的诏令只能称为“钧旨”,而不是皇帝独有的“圣旨”。
李宏宇与其他的治丧大臣一起跟在棺木后面护送万皇帝到观德殿,在大明千千万万的官员中能有这番荣耀的只有一十二个人,可谓荣光无限。
一路上李宏宇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万皇帝的灵柩移到观德殿意味着祭奠仪式告一段落,这意味着一直沉寂的朝堂上肯定会风起云涌,外界期待已久的夺嫡大战正式拉开帷幕,京城各派系在太子和福王之间如何战队将初现端倪。
如今皇城的亲军已经被郑贵妃控制住,那么想必也不会放过京城的京军,不知道英国公张惟贤是否也会被郑贵妃软禁,一旦张惟贤失去了自由的话那么京城的那些勋贵必将群龙无首,很难扛住郑贵妃的压力。(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 风波骤起
果然,李宏宇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当万皇帝的灵柩移至观德殿后,礼科左给事中杨涟率先向福王发难,上疏给郑贵妃要郑贵妃让已然尽孝的福王回封地就藩,以安国本。
随着杨涟的这道奏疏,京城东林党一派的官员们纷纷给郑贵妃上疏,让福王回自己的封地。
实际上,福王进京的时候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说奉了万皇帝的诏令前来,可京城文武百官没人知道这件事情。
不过,除了太子外没人有资格查看福王口中所称的诏令,而太子又不想在万皇帝大丧期间惹出什么是非来,同时也是顾及兄弟之间的情谊,自然也就没有提及此事。
如今木已成舟,朝堂上的官员们唯有接受福王奉诏进京的说法,那些支持太子的官员们只能想办法让福王离京,以确保太子一承大统。
随着东林党在太子和福王争位一事上拔得了头筹,楚党、浙党和齐党等派系的官员也不甘示弱,相继上疏给郑贵妃让福王离京,再怎么说太子占据着正统的地位,他们要是不发声的话会被外界鄙夷。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福王处于不利的境地,但既然有人支持太子那么必定有人以福王马首是瞻,官场上从来不缺那种抓住机会拼命往上爬的人。
因此,投靠了福王的文官很快就予以了反击,也给郑贵妃上疏,认为福王对万皇帝的孝道之深天地可鉴,应该成全福王对万皇帝尽最后的孝道,贸然让福王离京有罔人伦。
不仅如此,这些文官还引经据典,认为福王应该等新帝登基后再行离京,既是尽了君臣之谊,也是叙了兄弟之情。
与支持太子的文官相比,投靠福王的文官零零散散来自朝中的各个派系,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中都有人为福王说话。
对于古代的官员,尤其是明朝的官员把名誉看得至关重要,永乐皇帝登基时杀了不少不肯奉其为皇家正统的文官就是最好的一个明证,方孝孺更是史无前例地被诛了十族。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真的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生命往往比名誉重要,虽然有靖难之役后虽然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文官永乐皇帝杀了,但更多的文官知趣地选择了臣服。
在投靠福王的那些文官中,领头的人是李宏宇的老相识,都察院贵州道御史张翰,曾经想要阻止李宏宇查迎春阁结果遭到了李宏宇坚决回击,最后灰熘熘地离开。
明朝中后期,以翰林、御史和给事中为首的言官成为了朝廷的主导力量,因为拥有督察百官的大权,故而对朝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对六部堂官和内阁阁员施加压力。
这也是为何万皇帝不喜欢言官的原因,言官除了在朝廷上的派系争斗中唿风唤雨外很少在国家的政务中有所建树。
因此,万皇帝后来故意不补除了翰林以外的言官的官缺,使得御史和给事中的人数空缺了近一半,他的耳根子随之也清净了不少。
其实不仅言官,这也是明朝文官的一个通病,大明的文官通常精于空谈和内斗而疏于实干,重名誉而轻民生。
正是因为言官在朝堂上是各派系争斗的急先锋,所以这次的福王事件自然是由言官开头。
而那些位高权重的里六部堂官等大员反而一个个陷入了沉默中,对此事闭口不语,他们与那些言官不同一言一行对朝局影响甚重,故而无法像那些言官那样只逞一时口舌之快。
相对于文官集团各派系官员在太子和福王之间鲜明的态度而言,勋贵集团则一派沉寂,没有任何一个勋贵愿意在这件事情中当出头鸟。
跟文官集团不同,勋贵集团虽然在朝中政务中被文官集团死死压制住,导致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但他们手握兵权,故而在改朝换代这种国之重事上的话语权高过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们。
所以,勋贵集团的勋贵们不会轻易表露在太子和福王夺嫡一事中如何站队,一旦他们表明了态度那么就意味着军事冲突已经为时不远。
另外,与文官集团不同的是勋贵集团内部等级森严,这种站队的事情通常由勋贵集团中各派系的首领发声,不像文官集团那样无论官职大小都能发表看法。
李宏宇冷眼旁观着朝堂上发生的一幕幕,密切关注勋贵集团勋贵们的动向,对于夺嫡一事文官集团闹得再凶也无济于事,这事儿关键还是要看勋贵集团的态度,确切说是看英国公张惟贤等数个执掌京城亲军和京军兵权勋贵的选择。
明朝中后期的勋贵承蒙祖辈的恩荫已经两三百年,早已经失去了往昔那种驰骋沙场的气势,成为了安于享乐的一族,缺少那种能独当一面的人物,否则大明卫所军队岂会衰败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而在明末战争中勋贵们可谓毫无建树,洪武皇帝如果知晓此事的话恐怕会气得从陵寝中出来痛骂这些不孝的勋贵子孙,原本他们应该是守护大明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结果却成为了鸡肋般的存在。
所以,京城的这些勋贵只不过是地位尊贵而已,既无进取心又没能力,故而在这种改朝换代大事上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主意,都想着明哲保身随大流而已。
因此勋贵集团中能起到决定作用的人就那么几个,现在执掌了京城京军和亲军的兵权,其余的勋贵已经沦为了不折不扣的附庸,这可谓是大明的一个悲哀,原本大明最能打的阶层却成为了大明的一个累赘。
对于朝臣那些关于福王是否应该离京的上疏,郑贵妃采用了一个聪明的方式,把那些上疏转交给了太子朱常洛,想听听朱常洛的意见。
朱常洛身为兄长自然不好把前来给万皇帝奔丧的福王赶走,再怎么说福王已经千里迢迢来了京城,既然没能把福王挡在城外那么肯定要等福王参加完他的登基仪式才走,否则置父子孝道和兄弟之情于何地?
再者说了,郑贵妃会轻易让福王离开?故而朱常洛唯有同意福王留在京城,这样一来无形中就给福王解了围,支持太子的杨涟等人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能静观其变牢牢地看住福王。
谁都知道福王出现在京城并且赖在这里不走的用意和目的,只要福王不走那么京城就会继续笼罩着紧张和压抑的气息。
李宏宇由于被困在了皇城并且被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所以他唯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英国公张惟贤的身上,只要张惟贤平安无事的话那么太子就是安全的。
显而易见,太子的安全只是暂时的,郑贵妃和福王肯定很快就会对太子发难,必须要在太子继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