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驭大明-第4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快看,那名红衣女子好美呀!”
“英姿飒爽,简直就是女中豪杰。”
“看上去好像是为女将军。”
……
很快,人们就被跟在李自成身后将领中的一名身穿劲装的红衣女子说道,容貌俏丽,英气逼人,在那些男人中间非常显眼醒目。
“听说大顺军中有一位名叫红娘子的女将军,喜欢穿红衣,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奇女子,莫非她就是那名红娘子?”
就在人们私下里议论的时候,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声音,点出了那名红衣劲装女子的身份。
“红娘子?”听闻此言,人们纷纷再度望向了那名红衣劲装女子,没想到其竟然是一位纵横疆场的女将军。
李自成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进了太和殿,坐在了太和殿的龙椅上,神色幸福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在以前他可是想都不敢想有朝一日能君临金銮殿。
“皇上,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恳请皇上登基为帝,执掌江山。”立在殿前原大明众臣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内阁首辅魏藻德上前一步,躬身恳请道。
“请皇上登基。”随后,原大明的文武官员不约而同地开口恳请道。
“大哥,如今明廷已灭,这天下是您的了。”见那些原大明的官员纷纷开口劝进,一名立在大顺军将领前方的粗壮大汉顿时笑了起来,高声向李自成说道。
能在这种场合喊李自成“大哥”的人,那么自然是他的同乡兄弟刘宗敏,李自成最为信任和依仗的手下,大顺军的统兵大将。
“请闯王登基,一承大统。”随着刘宗敏的表态,那些大顺军的将领们纷纷开口说道。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李自成登基,一名立在刘宗敏身后,与红娘子并排而立的白衣年轻文士则皱起了眉头,并没有附和此事。
“如今大明气数未尽,此事容后再议。”
李自成的眼前亮了一下,随后向大殿上的众人挥了挥手,高声说道,“诸位这些天来辛苦了,朕已经让人准备了酒宴,咱们今晚不醉无归!”
听闻此言,那名白衣文士不由得松了一口气,总算李自成的头脑还算清醒,没有贸然登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说起来,包括李自成在内,大顺军的将士在誓师东征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能打进北京城,只想稳固大顺在西南的政权。
谁成想一路行来,沿途的明军竟然纷纷不战而降,使得大顺军稀里糊涂地就进了北京城。
虽然打进了北京城,但这并不意味着李自成就执掌了天下,现在大明北有虎视眈眈的满清,距离京城咫尺之遥的山海关还有数万将士,南方依旧在明朝的统治中,李自成要想坐天下必须要解决这些麻烦。
因此,在此之前李自成都不宜称帝,否则会受到猛烈的反抗,得不偿失,即便称帝也很难坐稳。
归根结底,大顺的实力还不够强大,其根基在西北,虽然东征攻占了不少土地但尚未真正掌控,这些都是隐患。
白衣文士心中感到非常欣慰,要是李自成脑子一热在太和殿登基,那么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晚上,李自成在宫里设宴,款待大顺军的将领,魏藻德等大明的重臣作陪,一副唯唯诺诺卑躬屈膝的样子。
“妹子,听说你并不准备入住太师府,不如给刘哥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已经有了几分醉意的刘宗敏想到了一件事情,端着酒杯来到了红娘子的酒桌前,笑着向红娘子说道。
“刘哥,太师府不能动,李太师不仅执掌着大明水师而且还负责海外贸易事务,如果能将其收复对我大顺将大有裨益。”
红娘子闻言微微一笑,端起酒杯跟刘宗敏碰了一下,然后一饮而尽,婉拒了刘宗敏的要求。
“我大顺如今兵强马壮,他还有别的选择吗?”
刘宗敏把手里酒杯的酒水喝光后,有些不屑地打着酒嗝向红娘子说道,“妹子,你太高看那个李宏宇了,不过是一个侥幸打了几场胜仗的酸儒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如果不归顺咱们大顺,刘哥就让他脑袋搬家!”
听闻此言,原本热闹的现场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人们纷纷好奇地望向了刘宗敏,魏藻德等大明重臣的而脸上流露出尴尬的神色。
李宏宇自从踏入仕途上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很高,又是大明众臣之首,故而无论大顺的将领还是大明的那些重臣都不敢轻视李宏宇。
“宗敏,你喝醉了。”李自成自然不同意刘宗敏的说法,沉吟了一下后向刘宗敏说道,“京城的宅子那么多,除了太师府你挑一间吧。”
“谢大哥。”刘宗敏此时也意识到自己刚才失言了,于是笑了笑后向李自成一拱手,化解了现场尴尬的气氛。
酒宴结束后,众人三五成群地谈笑着散去。
“妹子,你为何要派人护着太师府?”白衣文士快走几步追上了红娘子,微笑着问道,他对此是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大顺军攻进内城后,红娘子的手下把太师府保护了起来,使得其避免受到战火的波及,如果搁在以往红娘子绝对不会这样做。
“李兄,实不相瞒,李太师对我父母有大恩,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遭殃。”红娘子闻言沉吟了一下,缓缓道出了实情。
“原来是这样。”白衣文士闻言微微颔首,这一下就能解释通了,而李宏宇做过不少善事,红娘子的父母受到恩惠也就并不稀奇。
“李兄,听说崇祯皇帝已经调李太师率水师进京勤王,咱们会跟他打起来吗?”随后,红娘子放慢了脚步,不无担忧地问向了白衣文士,她并不想跟李宏宇交战。
“世事难料呀,李太师一向忠于大明,很难与咱们大顺相处。”白衣文士闻言沉吟了一下,颇为无奈地说道,他也不知道事态会如何发展,因为他根本就无法摸透李宏宇的心思。
红娘子闻言不由得陷入了沉默,李宏宇可是大明公认的为国为民的好官,又是她的恩人,她自然不愿意与李宏宇生死相搏。
第二天,京城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李自成忽然下令处决了投降的成国公朱纯臣,事前没有一丁点儿的征兆,理由是意图谋反。
原来,李自成的贴身侍卫在太和殿发现了一份圣旨,圣旨是崇祯皇帝亲自拟写的,让成国公朱纯臣辅佐东宫太子。
李自成得到那份圣旨后大为恼火,不由得怀疑朱纯臣的动机,毕竟崇祯皇帝和太子、定王、代王依旧下落不明,很可能与朱纯臣有关。
因此,李自成下令逮捕了朱纯臣,对其严刑拷打后没有得到丝毫哟用的消息,于是就将其处死,以儆效尤。
可怜的朱纯臣原本以为投靠大顺后受到重用,毕竟他把企图抬走的崇祯皇帝挡在了正阳门外,要不然崇祯皇帝可就跑了,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会有这样的悲惨结局。
与此同时,李自成在全城贴出了告示,凡是藏匿崇祯皇帝和太子、定王、代王的人,一经查证立刻满门抄斩。
随着大顺军抓紧对崇祯皇帝和太子等人的搜查,京城的气氛再度变得有些紧张起来,大顺士兵挨家挨户地进行搜查,那些大明勋贵的家里是搜查的重点。
结果,就在李自成的告示贴出来不久,周皇后的老爹周奎以及田贵妃的父亲田弘就相继把藏在家里的太子、定王和代王交了出来,现在大明朝已经完了,两人可不想被牵连到全家被处死。
李自成没有杀太子、定王和代王,而是将三人软禁了起来,以备后用,对大明那些统兵的将领和地方官吏是一种威慑。
就在李自成有心崇祯皇帝逃走时,有人终于发现了死在煤山上的崇祯皇帝的尸体,衣服里有一封崇祯皇帝的亲笔信,上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李自成的大顺军上下从未见过崇祯皇帝,为了辨别崇祯皇帝的身份李自成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
结果原大明的臣子们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其余人皆睥睨过之,显得颇为冷漠,令李自成也不禁暗自感叹人情的冷暖。
从那些哭拜尸体的臣子表现上,大顺的将领们可以确定崇祯皇帝的身份,同时也向外界正式公布了崇祯皇帝的死讯,对明军的士气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崇祯皇帝的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李自成战败逃离京城后当地的百姓将其合葬在田贵妃的墓中,后来满清将其棺木移葬思陵。
第八百八十三章 民心渐失
找到了崇祯皇帝的尸体后,李自成的心境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他觉得自己入主北京城是天意而已。
本来,大顺军这次东征只是想扩大和巩固西北的地盘,谁料一路的明军毫无斗志,使得大顺军势如破竹。
当周遇吉在宁武关拼死抵抗使得大顺军伤亡惨重时,李自成有班师西安的意思,他已经达成了先前的战略目的,没有必要再率军前行,要知道前方还有不少明军重兵把守的关隘。
可世事弄人,就在李自成打退堂鼓的时候,令他忌惮的大同和宣府两大集结了明军兵的军事重镇莫名其妙地送来了降表,使得李自成又决心继续东征,结果就进了北京城,一切仿佛在梦中一样。
“皇上,我军军饷不足,如不解决恐怕军心不稳。”
几天后,当李自成与新立的妃子窦氏在御花园赏花时,一名文官模样的中年人前来禀报道,他是牛金星,李自成身边的第一谋士,同时也是大顺军的军师。
“堂堂的大明,其国库和内库银两加起来还不足万,真是太过可恶!”李自成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神色变得严重起来。
由于李自成对外宣扬“不纳粮”,故而大顺军的军费一直都来自地主富商,并没有向百姓征税。
大顺军年初东征时,兵力不过两万,结果进了京城后兵力已经有十余万,不少投降的明军成为了大顺军队的一员,如此一来军饷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李自成原本以为攻下京城后会从皇帝的内库以及户部的国库中得到所需的军费,可进城后才发现内库和国库已经空了,要不然也不会拖着京畿地区部队的军饷不发,使得明军无心交战,让大顺军捡了一个大便宜。
进入京城后,大顺军对皇宫尽搜无遗,又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共得银十万余量,这距离李自成给大顺军将士的军饷以及赏赐差距甚远。
“皇上,内库和国库虽然没钱,但京城里的那些达官贵人可一个个富得冒油,皇上何不从他们身上下手,定能得到所需的军饷花费。”
见李自成对军饷的事情非常恼火和担忧,牛金星不动声色地说道,如此一来就能解决部队的军饷问题。
“可他们已经归附大顺,咱们用什么名头来要钱?”李自成闻言微微颔首,地方上的官员一个个腰缠万贯,那么京城的官员们自然不会逊色多少,随后饶有兴致地望着牛金星问道。
“皇上,这个简单,以京城这些官员的俸禄,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积攒出巨额的财产,咱们可以收缴他们的非法所得,追赃助饷!”牛金星早有准备,笑了笑后沉声回道。
“追赃助饷?嗯,好,就这么办!”李自成闻言细细品味了一下,随后点头答应了下来,沉声吩咐一旁的侍卫道,“去,把汝候喊来。”
汝候就是刘宗敏,虽然是武将但有节制文官之权,这一点儿跟大明恰恰相反,作为李自成最信任的人自然要用刘宗敏来追赃助饷了。
“大哥,这件事情就包在我身上了,一定让那些家伙把贪了的钱财都吐出来。”刘宗敏进宫后得知了李自成的用意后,立刻大咧咧地拍着胸口保证道,他早就看那些投降的明军官吏不顺眼了。
“记住,只要得到军饷即可,不要乱伤无辜。”李自成闻言点了点头,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神色,然后沉声叮嘱道,他可不想自己刚进京就搅得腥风血雨。
“大哥放心,我知道分寸。”刘宗敏闻言笑着答道,不就是一个逼供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启禀皇上,明军总兵吴三桂派人送来了降表,向皇上称臣并献上山海关,希望皇上派人前去接收,其将退回宁远城。”
李自成和刘宗敏、牛金星商量着追赃助饷事宜的时候,一名侍卫小跑着进来禀报,把手里拿着的一份信交给了李自成。
“太好了!”李自成打开信一看不由得面露喜色,里面是吴三桂所写的投降书,表示臣服大顺,希望大顺能确保他妻儿老小的安全。
京城被攻破前,崇祯皇帝曾经调吴三桂等四大总兵回援京师,只有距离京城最远的吴三桂从宁远赶了回来,其余三名总兵竟然为了自保都按兵不动,后来相继投向了李自成的大顺。
等吴三桂抵达山海关的时候,京城已经被大顺军攻破,他只好率军驻扎在山海关静观其变,并派人监视京城的动静,希望崇祯皇帝和太子能逃出来,届时他将派兵接应。
其实,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崇祯皇帝和太子要能逃出京城,最佳的选择就是北上躲进山海关,山海关不仅易守难攻而且还有数万精锐的大明关外雄师,足以确保两人的安全,然后走海路南下。
非常可惜,吴三桂没能等到崇祯皇帝和太子突围,反而得到了崇祯皇帝已死,太子、代王和定王被抓的消息,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的正统继承人都在李自成的手里,吴三桂除了投降李自成的大顺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毕竟,吴三桂现在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北有满清大军虎视眈眈,南有大顺军磨刀霍霍,他必须做出一个抉择,李自成的大顺虽然是叛逆但始终是同族,而且对投降的文武百官颇为关照,所以他自然要投降大顺以确保自身的利益。
吴三桂手里的数万关外明军可是大明北方军队的精锐,常年跟满清对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那些投降李自成的明军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此时有因此李自成对吴三桂颇为重视,攻下京城后就派人劝降,给吴三桂封官进爵。
如今,吴三桂终于投降了,这使得李自成暗自松了一口气,终于解除了来自山海关的威胁,这样的话他在京城无疑更安全了几分。
收到吴三桂的降书后,李自成立刻派人赶去山海关,与吴三桂商议接收事宜,心情随之大好。
与此同时,京城的大街小巷上贴出了大顺“追赃助饷”的告示,让京城文武百官把在担任大明官员时期贪墨的钱财拿出来,大顺将把那些钱财作为平定天下的军饷以及自主百姓的资金。
那些告示一经贴出立刻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普通百姓们对此自然是大力支持,而那些投降后正做着继续升官发财美梦的文武官员则大惊失色,惶惶不安,谁也没有想到李自成会来这么一手。
作为追赃助饷事宜的负责人,刘宗敏为了给京城的文武百官威慑,特意命人特别赶制了一批夹棍,用来逼迫明朝的官员们交钱。
这种夹棍上有棱,由铁钉相连,凡不从者必将夹碎其手足,不仅如此刘宗敏还命人在门口树立了两根柱子作为凌迟专用以示威吓。
李自成给这次追赃助饷定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大学士十万两,部院堂官七万两,科道言官五万两,六部属官三万两,翰林一万到三万两,其余官员千两。
换句话而言,京城的那些大明官员要交足了李自成给出的定额才算过关。
与不久前崇祯皇帝募捐时的情形一样,这一次大明的官员又纷纷开始哭穷,谁也舍不得把自己的钱财交出去。
可跟崇祯皇帝不同的是,这次大明的官员面对的可是李自成,在李自成面前大明的那些官员都是降官,有何资格跟他讨价还价。
尤为重要的是,大顺军现在缺少军饷,在不能向百姓征税的前提下李自成必须要拿京城里这些富得流油的官员们开刀。
因此,在刘宗敏的命令下,大顺军的士兵开始捉拿城里的文武官员严刑拷问追赃,并且闯入那些官员的家中搜查。
这使得原本歌舞升平的京城顿时笼罩着一股恐怖的气氛,人心惶惶。
那些官员中识趣的人还好,见事态不妙乖乖地上交了银两,免得皮肉之苦,而大多数官员则抱着侥幸的心理想要蒙混过关,结果被大顺的士兵施以夹棍炮烙邓酷刑,不死不休。
即便那些交了银两的人也好不到哪里,由于家仆的告发,大顺士兵们从其家中查获了藏匿的众多银两。
据史料记载,仅追赃助饷头五天时间,因为此事被杀的官吏以及富绅就高达数百人,京城的官员和士绅的好日子终于到了头。
取而代之的是大顺军追赃的丰硕成果,以崇祯皇帝募捐时期两个被崇祯皇帝最为倚重但同时也最为令他失望的两个勋贵,即国丈、嘉定侯周奎,以及崇祯皇帝的表叔、武清侯李国瑞为例,就可以知道大顺军得到了多少钱财。
武清侯是万历皇帝母亲孝定太后娘家的人,孝定太后主政时将宫里不计其数的金银宝物赏赐给了武清侯府。
据悉,京城的几大钱庄都是李家的,李家的庄园规模堪比皇宫,可谓财大气粗。
崇祯皇帝给李国瑞定的募捐钱数是四十万两,毕竟与周奎相比他们的亲戚关系要疏远一些。
虽然武清侯不敢公然抗旨但却故意装穷,拆了几处闲置的旧房后说是要变卖木料砖瓦,还把家中杂器旧物摆到大街上练摊吆喝,结果闹得满城风雨,最后只拿出了四千两,崇祯皇帝规定数额的百分之一而已。
崇祯皇帝为此勃然大怒,下令夺李国瑞爵禄并派锦衣卫上门催缴,没成想年事已高的李国瑞竟然在惶恐中惊吓而死,募捐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大顺军攻进京城时,武清侯府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成为了一座空宅。
李自成下达追赃助饷的命令后,大顺的士兵在武清侯府内和李家庄园内掘地三尺,最后从李家的庄园里运走了数十车封存完好的银锭。
至于嘉定侯周奎也没好到哪里,随着追赃助饷的进行周奎被举家被捉拿,受夹棍之刑后周奎被迫交七十万两银子。
后来,大顺军的士兵又在周奎家的地窖搜出现银五十多万两以及珍币数十万,使得原本藏匿太子和定王的周奎落得一个人财两空的下场。
不仅勋贵们遭了殃,文官们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原内阁首辅抱着侥幸的心理陈演主动交出4万两银子,后因家仆告发大顺军的士兵又从其家地下掘得藏银数万以及其他财物。
陈演可没有周奎那么好的运气,因为藏匿财物当即被一名大顺士兵给砍了脑袋,横死当场。
至于内阁首辅魏藻德,虽然其对李自成是恭维有加大力巴结,但依旧没能逃脱被追赃助饷的命运,受夹棍之刑交出数万两脏银。
不过,审问魏藻德的大顺将领不认为曾经担任过户部尚书,现在贵为内阁首辅的魏藻德只有这么点儿银子。
说实话,数万两银子确实不少,如果搁在以往那名将领会欣然接受,可随着追赃助饷的展开,大顺军从京城的大明官员那里动辄搜到十几万两、几十万两,使得大顺军的将领们对数万两银子已经麻木了。
因此,那名将领给魏藻德加重了刑罚,使得堂堂的内阁首辅竟然脑裂而死。
虽然追赃助饷给大顺军带来了丰富的资金,但令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他原本只是想从那些文武百官那里筹集军饷,但事态逐渐失控,一发不可收拾。
京城不仅有许多高官显贵,还有众多的富商大贾,百姓们也比别的地方富裕。
所以,随着追赃助饷的行为越来越血腥,大顺军的士兵们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些士兵开始趁机在城里烧杀劫掠,进而影响到了大顺全军,使得大顺的士兵开始公然在京城里劫掠,杀人放火,***女。
城里的百姓原本以为李自成进城时的约法三章能确保他们的安全,而且追赃助饷也跟他们没有关系,可以过上安稳的好日子,谁成想会受到大顺军士兵的烧杀抢掠,一时间京城惨云愁雾,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第八百八十四章 御驾亲征
面对京城里逐渐变得失控的局势,大顺军的一些官员和将领不由得表达了担忧,毕竟大顺军要想在北京城坐稳江山首先要得到百姓们的拥护,可如今百姓们却受到了大顺士兵的侵害。
不仅如此,原本对大明官员的追赃已经演变成为了对官员富绅的抄家,径直将他们的财产给夺去,令那些人是欲哭无泪,一筹莫展,稍有反抗就会被一刀砍死。
这个时候那些官员不由得怀念起了大明的好处来,至少崇祯皇帝不会强行掠夺他们的财产,更不会无缘无故地要了他们的性命。
百姓们对大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