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驭大明-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臣忧心的是朝廷新征的辽饷!”说着,李宏宇迟疑了一下,然后忧心忡忡地说道,“臣实在想不明白,一直以来大明的税赋都是南重北轻,此乃符合大明国情,为何这次要按亩均摊,对北方百姓而言殊为不公,此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
“你是说,辽饷会动摇我大明的根基?”万皇帝闻言眉头顿时就是一皱,都李宏宇此番言行显得有些不满,认为李宏宇太过危言耸听。
“皇上,一旦官军在辽东大败那么辽饷势必继续征收,与富裕的南方不同,北方百姓以田为生,生活原本就颇为困苦,辽饷将使得他们承受更加繁重的负担。”
李宏宇知道万皇帝认为自己是在夸大其词,因此现在是关键时刻他决不能退缩,故而神色严肃地望着万皇帝说道,“臣是在担心,如果女真人无法被剿灭,朝廷势必会因为辽东的战事而继续征收新饷,届时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定会趁机生事。”
“你的意思是官逼民反?”万皇帝岂能听不出李宏宇话里的意思,于是冷笑了一声后问道。
“皇上明察,臣断无此意。”李宏宇闻言连忙以头触地,矢口否认,这种话私下里说说可以,当着皇帝的话那是绝对不能提及的。
“看来,你对辽饷十分不满了!”万皇帝盯着跪在那里的李宏宇凝视了一会儿,然后开口沉声问道。
“皇上,以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是太祖皇帝定下的定制,是南北贫富差距的必然结果,臣不知为何这次辽饷会按亩均摊。”
李宏宇闻言抬起头来,神色严肃地望着万皇帝说道,“依臣之见,此举实属不智!”
“东南重赋已久,此次新饷倘若再对其课以重赋恐怕会导致民怨沸腾,故而按亩均分。”
万皇帝见李宏宇的言语中对辽饷颇为不满,于是面无表情地望着他说道,“东南乃国之重地,不能因为辽饷而激起民怨。”
“皇上,大明商业繁荣,臣觉得与其征收田赋不如增收商税,大明的商税税率着实太低,红利源源不断地落进那些商贾的口袋,是该进行调整了。”
李宏宇当然清楚辽饷之所以南北均摊是朝中那些南方官员推动的了,所谓民怨沸腾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不过他不能点破,郑重其事地向万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
“三十税一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朕倘若提高商税税率岂不是与民争利?”万皇帝闻言皱了皱眉头,面无表情地回答。
明太祖之所以制订了商税三十税一的祖制,既三十两的货物交一两的税银,税率仅为百分之三点三三,其初衷自然是让利于民,希望国家少收税使得百姓们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这与明太祖贫苦的出身有关。
其实,大明军队的屯兵制之所以会建立,明太祖的初衷也是为了造福百姓,希望大明的军需用度由军户自行解决,避免再骚扰民户。
可惜明太祖并不清楚商界的规则,商人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因此岂会把利润让给百姓,也忽视了大明卫所武官的私欲,想不到卫所的武官会趁机欺压奴役军户,大肆兼并军户的土地,使得卫所制逐渐衰败。
朝代的皇帝都不喜欢增加税赋,而且还是被视为与民夺利的商税,这样会被外界认为是一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君。
况且,朝堂上的那些文官肯定也会阻止这件事情,先不说他们与地方上的商贾关系密切,单单为了提升“心系百姓”的名声也要反对提高商税,根本就无视大明的实际情形,因此要想动商税并不容易。
“皇上,既然太祖皇帝对商税有定制,那么依臣之见朝廷可以从海外贸易的关税来入手,太祖皇帝并没有对海外关税下有定制,可以任凭皇上裁定。”
李宏宇知道万皇帝不会动商税,毕竟大明以前的皇帝都没打过商税的主意,故而他也不好开这个先河,以免受到外界非议,因此沉吟了一下后提出了一个建议。
“海外关税?”万皇帝闻言双目顿时闪过一丝诧异的神色,万万没想到李宏宇竟然打海外贸易的主意,随后皱着眉头问道,“你可知一年海外关税有多少?”
“回皇上,臣不知。”李宏宇闻言摇了摇头,一本正经地回道,这可是大明的机密事宜,他就算知道了也不能说出来。
“朕可以告诉你,自朕登基以来,海外关税征收最多的一年只有三万五千两,你认为朕要增加多少税率合适?”万皇帝盯着李宏宇,神色严肃地问道。
“三……三万五千两?”
李宏宇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脸上浮现出愕然的神色,他万万没想到堂堂大明一年的海关关税只有区区的三万五千两,这……这简直太搞笑了,简直连那些海外小国都不如,传出去的话还不被人笑掉大牙。(未完待续。。)
第两百零三章 海关
“皇上,如今海上贸易繁盛,海外诸国与大明商事频繁,虽只有月港一处贸易关口,可税金无论如何也不会只有区区的三万余两!”
经过最初的惊愕后,李宏宇回过神来,神色诧异地望着万皇帝说道,“依臣之见,月港的关税一年至少也有一百万两才对,否则先帝的海关岂不是白开了!”
李宏宇所说的先帝自然指的是万皇帝的父亲隆庆皇帝,隆庆皇帝虽然仅仅在位六年就英年早逝,但他却做出了一件在大明史上极为有史意义的大事,那就是开放了大明的海禁,允许民间百姓进行海外贸易,俗称“隆庆开关”。
鉴于明初倭寇对大明沿海地区的骚扰以及涉足民间海外贸易,明太祖于洪武四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式拉开了海禁序幕,大明与海外的贸易只剩下了与藩属国之间的朝贡贸易。
永乐皇帝登基后虽有郑和下西洋之举,但性质仍属朝贡贸易,而且是白花花地往外掏银子,并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朝野曾发生过一场禁海问题的争论,就是否放弃传统的“海禁”政策,是否开放本国商民的海外贸易争得不可开交。
虽然很多官员认为“海禁”是祖制不能更改,但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海禁”乃产生海寇的根源,极力主张开放“海禁”以根除海寇。
隆庆元年二月,隆庆皇帝登基不到一个月,就诏告群臣说:“先朝政令有不便者,可奏言予以修改。”
于是福建巡抚上书“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所谓的私贩指走私商,而公贩指合法商人。
隆庆皇帝当即批准了这一奏请,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百姓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为此,隆庆皇帝开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
督饷馆对民间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
值得一提的是,对倭国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倭国,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一百万两?”万皇帝的嘴角闪过一丝冷笑,冷冷地望着李宏宇说道,“你是说,朕派往那里的税监给贪墨了?”
“皇上恕罪,臣万万不是此意。”
李宏宇知道为了收取各地的税收大明的皇帝往地方上派遣了不少宦官当税监,因此他自然不能把海关税收少归结于税监了,沉吟了一下后说道,“臣的意思是民间走私猖獗,如果能大力整顿,每年一百万两的海关税银不再话下。
“自太祖皇帝起,朝代的天子都极力缉拿海上走私的商贩,多少官员派去缉私皆无功而返,成效甚微,你有何德何能竟敢夸下此海口?”万皇帝的眉头再度皱了皱,冷冷地问道,认为李宏宇太过浮夸。
“皇上,臣不敢与先辈相比,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给皇上分忧。”
李宏宇闻言沉吟了一下,然后有条不紊地说道,“依臣而见,整顿海上走私宜疏不宜堵,只要善加引导必能产生奇效。”
“臣之所以敢夸下海口说收取海关税银一百万两,是因为臣遇上了隆庆爷开启海禁,使得引导民间海外贸易成为可能。”
说着,李宏宇语峰一转说道,“其实,在微臣看来,由朝廷主导的海外贸易才是正途,虽不说完全杜绝海上走私但至少可以极大压缩其生存空间,届时不用咱们动手那些正规商贾也会举报走私的商人。”
“由朝廷主导海贸?”万皇帝闻言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后摇了摇头,面无表情地望着李宏宇说道,“此事说起来容易,要想达成谈何容易!”
显而易见,走私的利润肯定要远大于朝廷主导的海上贸易,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那些走私的商贾与地方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打击他们谈何容易。
可如果不能堵住海上走私通道,又有多少商贾会响应朝廷的号召出海经商,进而规规矩矩地交纳关税?
尤为重要的是,隆庆皇帝开启海关只是朝廷上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
隆庆皇帝并没有真正地放开海禁而不管,所开的港口只有月港一处而已,而且允许海外贸易的商贾唯有是月港地区当地人,外地商人不得从事海上贸易。
从事海外贸易的商船,在月港办理繁琐的手续后装货出港预计入港验货,所有的船只都必须申领“船由”,也就是船籍证书,以及“商引”,也叫“文引”即营业执照,然后才能出海。
李宏宇不知道的是,朝廷后来对出海船只的建造和运营实行总量控制,据传到东洋和西洋贸易的船只各限四十四艘,严禁越境贩贸,出海后逾期未归者即使证件齐全仍坐以通倭罪。
而且,对于开禁出海口的选择明廷经过了一番谨慎的思量,最初确定的地点在梅岭,可稍后改成了月港。
其实,南澳、诏安梅岭一带的海港其实更适合商人出海活动。
月港属于内河港,港道不深大型船舶不能靠岸,必用数小舟弋之“舶乃得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明廷希望以此满足边海居民下海谋生的需要,而非要鼓励居民远洋。
实际上,李宏宇一直怀疑大明不开启海禁,除了大明的官员、百姓以****上国自居,看不起海外诸国和海外贸易外,还跟朝廷的一些官员因为私人利益有关。
显而易见,那些海上走私利润巨大,而走私的商贾又与地方和朝廷中的官员关系密切,一旦海上走私被禁那么对那些利益集团的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据后世的一些史料记载,隆庆开关后直至天启年的数十年内,大明的海上走私随即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期间流入大明的白银保守估计有数亿两之多,而月港的税收不过两三百万两,从数额上来看仅仅百分之一而已。
因此,只要李宏宇能大力打击走私,那么开展由朝廷主导的对外贸易,那么李宏宇所说一百万两海关关税并不在话下。
见万皇帝的眉头微微皱着,李宏宇知道他并不看好收取海关关税,而且也没想打这个主意,再怎么说大明也是****上国,根本不屑与海外蛮夷做生意。
尤为重要的是,与任皇帝一样,万皇帝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一开,大明的铁器、硫磺等物品以及先进技术会流传到海外,而在他看来大明并不需要从海外获得什么,这才是大明禁海的最重要原因。
“皇上,依照臣的意思,首先臣会先行组建一支隶属朝廷的水师专门用来打击海上走私贸易;其次,臣会设立大明商局来管理出海贸易的商贾,并取消外地人氏不得出海经商的限制,以示皇上恩泽;最后,臣会组建一个专门用来征收关税的税局,专司其事。”
不过,李宏宇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沉吟了一下后郑重其事地望着万皇帝说道,“皇上,倘若官军在辽东战败,臣认为可以用海上之税济辽东之需,恩泽百姓,安抚地方!”
“用海上之税济辽东之需?”万皇帝闻言眼前不由得亮了一下,李宏宇此言可谓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这样一来就不用因为辽东的战事向百姓们征收新饷,进而减轻百姓的负担。
“皇上,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请皇上圣裁!”李宏宇见状知道万皇帝被自己的那句话打动,于是以头触地,宏声说道。
“你认为官军在辽东必败?”万皇帝的眉头皱了几皱,不动声色地盯着李宏宇问道,李宏宇所说的海上贸易的关键是辽东战败,可他并不认为明军连小小的女真人也打不过。
“不瞒皇上,这正是臣所想。”李宏宇没有犹豫,以头触地跪在那里说道,“女真酋首努尔哈赤老奸巨猾,女真兵又凶悍异常,官军从各地抽调虽是精锐可配合生疏,再加之不水土,以臣之见应先固守,但操练得当后再行出兵进剿!”
“既然你如此轻视我大明官军,那么朕就跟你赌上一把,如果朕赢了就革了你的功名,倘若你赢了朕赐你同进士出身,调你进兵部任职!”
万皇帝见李宏宇态度坚决,于是冷笑了一声说道,“你敢与朕赌吗?”
“皇上乃万乘之躯,臣岂敢如此不敬。”李宏宇当然不会跟万皇帝打这个赌了,要知道这可是大不敬之罪,跪在那里说道,“臣如果输了任由皇上处置,倘若臣侥幸赢了还望皇上能恩准朕前往辽东救出女真叶赫部,允许他们迁居宁远。”
“叶赫部?”万皇帝没想到李宏宇竟然提出了一个如此怪异的要求,脸上顿时浮现出意外的神色,不清楚李宏宇这是何意。
“皇上,叶赫部与努尔哈赤的建州部是一对宿敌,一旦官军在辽东战败那么努尔哈赤绝对会趁机吞并它,如此一来他就统一了辽东的女真人,可以全力对抗官军。”
李宏宇闻言沉吟了一下,郑重其事地望着万皇帝说道,“另外,辽东诸部一直对大明心存芥蒂,认为大明不过是利用了他们而已,因此臣想以此举告诉他们大明视他们为子民,不会轻易抛弃他们。”
“好,朕答应你!”万皇帝闻言不由得微微颔首,认为李宏宇言之有理,心中对其不由得产生了几分好感,毕竟像李宏宇这样明知官军战败依然敢前往辽东的臣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谢皇上恩典。”李宏宇听出了万皇帝语气变得缓和,嘴角不由得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随后高声谢恩。(未完待续。。)
第两百零四章 庶吉士
凌晨时分,紫禁城,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侧的文华殿后面,阁前有着东、西两排平房,被一道高高的院墙围了起来,一眼望上去非常普通,跟周围的建筑没什么不同。
不过,由于文渊阁是内阁的所在地,故而这座不起眼的小小院落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成为了大明行政中枢所在,各部院和各地的奏章首先要经过内阁的批复后才能送给皇上御览。
“李解元,今晚你就住在这里,待明儿一早有人会送你出宫。”李宏宇被一名内侍领进了文渊阁的院子,进了东面一排平房的一个房间后,指着屋里的一张铺好被褥的木床说道。
说完后,那名内侍就起身离开,由于紫禁城的城门已关故而李宏宇晚上唯有在文渊阁里住一晚上。
屋里有两张床,一左一右地靠墙摆着,另外一张床上睡着一个人,由于天色已晚故而正在熟睡。
李宏宇望了对方一眼后懒洋洋的伸了一个懒腰,脱衣钻进被窝里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从万皇帝的反应来看他今天应对得不错,这使得他心情比较舒畅。
“这位仁兄,开饭了。”第二天一早,李宏宇正睡得迷迷煳煳的时候,耳旁响起了一个男子的声音。
“多谢仁兄。”
李宏宇睁眼一看,只见一名身穿官袍的青年正立在床边望着他,而一旁那张床已经叠好了被褥,立刻意识到这名青年就是跟他同住的人,连忙坐起身拱手道谢。
令李宏宇感到有些奇怪的是,那名青年身上的官袍竟然没有品级,换句话来说就是不入流的官袍,这使得他顿时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这里可是文渊阁,岂是那种不入流的官员所能进来的?
“难道是庶吉士?”不过很快,李宏宇就想起了一件事情,脸上浮现出惊讶的神色。
除了内阁阁老外,在文渊阁当值的官员主要有两类人,一类就是协助阁老处理事务的官员,另外一类就是在此学习的庶吉士,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以及讲解经籍等。
庶吉士最早出现在永乐二年,隶属于翰林院,选进士之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由科举进士中排名前列、有潜质者被授予庶吉士的身份,让他们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
正统朝以后形成了庶吉士的定制,每科殿试的二甲进士以及三甲前十余名进士得以参加选拔庶吉士的考试,考取中即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俗称“选馆”。
值得一提的是,庶吉士并不是官职,因此考中庶吉士的进士由于没有职务故而也没有官阶,所以才穿不入流制式的官袍。
明代的翰林为朝廷储材之地,正统朝后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故而,庶吉士也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万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
庶吉士的任期与殿试的周期一致,为期三年,期间由经验丰富的翰林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俗称称“散馆”。
成绩优异者得以进入翰林院,授于翰林编修或翰林检讨的职务,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
其他的庶吉士则派往各大部院衙门任职,有的人也会派遣到地方上担任要职,比起其他的进士他们的庶吉士出身会通常会使得他们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李宏宇端着碗筷跟同屋的青年出门后,这才发现院子里已经围着不少人,都是身穿官袍的官员,其中有一些人穿着同样没有官阶的不入流制式的官袍,很显然是在此学习的庶吉士。
宫里的内侍已经送来了早饭,有粥、饼、馒头和各类小菜,种类虽然不算丰富但看上去非常可口。
由于李宏宇穿着一身便装,所以排队打饭的时候在人群中显得颇为显眼,引得周围的那些官员们纷纷侧目而视,暗地里猜测着他的身份。
等打好了饭菜,院子里的人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蹲或坐或站。
李宏宇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自然跟着同屋的那名庶吉士混了,幸运的是那名庶吉士还好打交道,领着他跟围着一张石桌吃饭的几名庶吉士会合。
“彦演兄,这位兄台是谁?”那几名庶吉士正在谈笑,见了身穿便装的李宏宇,一名庶吉士有些狐疑的问李宏宇同屋的那名庶吉士。
“看我这记性,还没问兄台是何许人也?”与李宏宇同屋的庶吉士闻言不由得伸手拍了一下前额,笑着问向了李宏宇。
“诸位兄台,在下湖广戊午科乡试解元李宏宇。”李宏宇闻言连忙放下手里的碗筷和馒头,一本正经地向在场的几名庶吉士行礼。
“湖广的解元?”听闻此言,现场的几名庶吉士不由得惊讶地上下打量着李宏宇,他们自然不是惊讶李宏宇的解元身份,而是以李宏宇的资格好像无法入宫,更不能进入文渊阁了。
“皇上昨天召在下进宫觐见,由于事毕天色已晚,故而在下唯有在这里留宿一晚。”李宏宇知道在场的人不知道他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于是不动声色地解释着。
“原来是这样!”这时,周围的几名庶吉士不由得微微颔首,明白了李宏宇为何会进宫,但同时众人也对李宏宇进宫的目的感到好奇。
毕竟李宏宇只是一个小小的解元,好像没什么事儿能让万皇帝特意找他见面,而且还夜宿文渊阁。
“不知几位兄台如何称唿?”对于李宏宇来说,这可是结交这几位庶吉士的绝佳时机,因此向其一拱手后沉声问道。
几名庶吉士闻言纷纷向李宏宇拱手回礼,自报了家门,虽然李宏宇现在只是一个举人,但他是湖广的解元,保不准能在明年的会试中金榜题名,进而也成为庶吉士,故而大家肯定要给他这个面子。
“在下福建泉州人氏洪承畴,字彦演。”与李宏宇同一屋的那名庶吉士是最后一个介绍的,微笑着向李宏宇拱手说道。
“洪承畴?”李宏宇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脸上浮现出震惊的神色,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竟然会在这里遇上明末清初史上最着名的一个人物。
“李解元,你认识在下?”洪承畴见李宏宇神色愕然地望着他,顿时感到有些奇怪,不由得开口狐疑地问道。
“不,在下的一个朋友与洪兄同名,一时感到有些诧异。”李宏宇回过神来,笑了笑随便编了一个理由。
“有机会的话不妨介绍给在下认识认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