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640四海扬帆-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横档岛有横档山,山下有横档月炮城,山上有横档炮台。月炮城临江,3面环水。
虎门炮台群一共有各色红夷大炮近150门,其中有许多发射15斤炮弹的岸防重炮。
横档岛后方是狮子洋,大虎头岛上有两座山,岛南小山为猪头山,岛北略大的山为虎头山,其上筑有大虎炮台,这座炮台炮口朝东,位置偏避,远离主防线,几乎没有用处。
横档与威远之间的东航道是珠江主航道,横档与巩固之间的西航道是珠江辅航道,在主航道上,鞑靼人拉起两道很粗的拦江铁锁。
上横档南面250米的下横档岛无兵驻守。
虎门炮台参考的是澳门要塞防御体系,葡萄牙人会什么,鞑靼人就会什么,葡萄牙人没搞的,鞑靼人也没搞。
由于某些原因,葡萄牙人设计炮台时只考虑了海防,鞑靼人照抄之下,也未考虑来自地面的威胁,各炮城背后几乎不设防。
如果只看海防,虎门炮台是很强大的工事,炮台用条石筑基,砖石和条石的主结构,外覆三合土防炮,虽然有很多地方未完工,但也临时修筑了沙袋炮台。
整个炮台要塞防御体系,共有约5000守军,由广东水师总兵张国勋统一指挥。
敌军重炮很多,用木质帆船与炮台对轰有一定风险,后世英夷有蒸汽船,可以在内河很便利地牵引战列舰至合适的射击阵位,守序没有,攻打炮台难度比英夷稍大,不过联军兵力更充足。
放下望远镜,守序抬头看向桅杆,偏东风吹得战旗呼啦啦响。
“元首?”
“开始吧。”
凌卫号升起进攻信号旗,各分舰队按指派任务行动。
东航道有拦江铁锁,战斗不必考虑敌军战船威胁。
克罗托号、阿格莱亚号2艘战列舰与古晋号、泗务号2艘巡洋舰逼近亚娘鞋岛上的威远炮城,那里是敌军总炮台,张国勋的总兵旗就在威远。
欧佛洛绪涅号战列舰、伯伦希尔号、休伯利安号巡洋舰逼近上横档岛,与横档月炮台对射。
多达30艘桨帆船配属给两支炮击分舰队,帮助风帆舰进至合适阵位,并给大舰提供掩护,防止敌军放出火攻船。
炮战随即展开,战舰不必同所有敌军火炮交战,由于位置问题,敌军炮城只有部分火炮拥有射角,其中横档山上的横档炮台多数炮口指向东航道,没有1门火炮在射界内。
4个陆战连换乘小船,在战舰掩护下登陆下横档岛。
上下横档两座岛的山丘标高都是28米,陆战团未配属加农炮,他们有8门5。5寸榴弹炮,6轻2重,400名陆战队员人拉肩抗,在下横档岛棱线后设立两处炮兵阵地,简单校准后,轻榴弹炮向250米外的敌军月炮台轰击,重榴弹炮向敌军山顶炮台射击。
榴弹炮命中率不及直射的加农炮,但位于棱线后的炮兵阵地在敌军炮台射界之外,不会受到干扰,一发接一发榴弹射进敌军炮城,或是在兵营,或是在衙署,或是在操场上炸开,腾起一团团黑烟。
旗舰凌卫号、战列舰塔利亚号和巡洋舰宾城号位于第二线。
前线炮战吸引了所有人注意力,战舰有中弹,伤亡可以接受。
半小时后,凌卫号挂出信号旗。
乘着一阵东风,凌卫号分队直入西面的辅航道,这里没有拦江铁锁。
凌卫号、塔利亚号、宾城号在西航道正中下锚,推出两舷舰炮,同时与西岸的巩固炮台和横档炮台交战。
巩固炮台有20多门炮,横档炮台朝向西航道的火炮只有14门,敌军炮位全部露天,3艘战舰很快就压制了敌军炮火。
鞑靼人很乐于学习军事技术,敌军炮台射出的炮弹与联邦并无二致,实心弹、榴弹、链弹、霰弹都有,唯独没有炽热弹,但炽热弹使用起来有些风险,海军也并未用于本次战斗。
越秀号等12艘火炮护卫舰超越旗舰分队,与50艘桨帆船驶入上横档岛西北面。
大虎山岛在护卫舰队北面,那边是猪头山的悬崖峭壁,如果猪头山上有炮台,或许可以掩护上横档岛后背,可惜的是没有,大虎炮台在更北的虎头山。
分舰队指挥官陈上川分出4艘火炮护卫舰、8艘桨帆护卫舰和40艘明军桨帆船向上游侦察攻击,鞑靼人剩余的水师一定隐藏在某处地方。
其余8艘护卫舰猛烈轰击敌军在上横档岛后方的敌军兵营,鞑靼兵如同无头苍蝇般抱头鼠窜。
1小时后,西岸巩固炮台首先被打哑。接着,横档炮台朝向西航道的女墙、炮位全被击垮。
5个陆战连换乘小艇登陆,陆军炮兵连的2门5。5寸榴弹炮加强给登陆部队。
陆战队挺着明晃晃的刺刀爬下小艇。
守卫炮台的鞑靼人组织了一次反击,200多人手持各种冷兵器冲出炮城。
猎兵用的线膛枪小队齐射压制城头拉过来的佛朗机轻炮。
陆战队简单列成2排横队,3次齐射后,鞑靼人的攻击在硝烟中消逝,留下一地红樱白帽和哭爹喊娘的伤兵。
陆战队先占领兵营,2门5。5寸轻榴弹炮放列,近距离掩护步兵向上攻击。
刺刀冲锋驱散守台敌兵。
陆战队用刺刀逼迫俘虏调转炮口,向山下拥有50门火炮的横档月炮台射击。
来自背后的炮火很快逼迫月炮台竖起降旗。
陆战队砍断东航道的两道拦江铁锁,陆军第8团1个营登陆西岸,占领巩固炮台。1个营在亚娘鞋岛西北登陆,攀上武山顶。
山顶有鞑靼人修建的望台,没有火炮防御设施,陆军轻易就占领了棱线。
鞑靼人所有的炮台都是火炮冲外,炮台后方连女墙都没有,陆军居高临下,依托地形和树木向山下射击,几分钟就彻底摧毁了敌军抵抗。
绿营兵丢下他们的主帅,四散而跑。
随着鞑靼人大旗倒下,两岸围观群众们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午5时,驻守大虎山炮台的绿营兵投降,陆军顺势攻占虎门寨城,战斗结束。
联军摧毁敌军炮台5座,缴获堪用生铁炮91门,俘虏敌军3500人,击毙敌主帅广东水师总兵张国勋,搜缴白银23万两。
全军23人受伤,1人阵亡,除了消耗了点时间,这是场不值一提的会战。
这得归功于敌军炮台体系在设计上的致命缺陷。士兵们甚至开玩笑,元首应当给虎门炮台设计师发一枚大勋章。
俘虏供述,敌军为兴建虎门炮台,在广州城内调拨了1百万两白银。
无论是明军还是联邦陆海军,人人都是眼前一亮,士气爆绷。
当夜,舰队锚泊。
天亮后,陈上川率桨帆舰队先行出发,携带火炮和舟桥物资航向东莞,支援在那边作战的陆军主力。
第40章 东莞ISO
东莞城北。
秋冬季节更干燥的地面便于陆军开进,当然,也便于鞑靼马队驰突。
既然选择了秋冬季节进攻,那就意味着联军接受骑兵战。
不比威风凛凛的重骑兵部队,第2师队属猎骑兵的战马是混血马与南洋马杂交出来的品种,平均肩高不到135,肩高135的马体重320kg,承载上限80kg,勉强足够一名轻骑兵携带20kg装备上阵。
鞑靼人的战马比猎骑兵战马更差,但按鞑靼人的标准,马队出征每人配属3匹战马,如果士兵出不起钱,官以给足。这又比联邦骑兵条件好了。所以,按目前的操典,联邦骑兵并非一支独立遂行战役的兵种,骑兵依附于步兵作战,不会脱离步兵太远。
菲尔霍夫得到海军东江分舰队增援,12磅野战重炮连归建。
第2师有半个营在后方保护兵站线,大半个营配属1个骑兵中队和部分明军向惠州方向警戒。
开到东莞城下的部队有1个半营和明军主力包围东莞城。东莞城下的步兵在一天内,用土工作业修筑了4个多面堡,一共配属了9门野战炮和14门明军火炮,野战重炮连则在东莞城下放列,轰击城墙。
其余部队渡过东江,在江北占据桥头堡。渡江部队中,1个营在猎骑兵身后,依托几处丘陵,拉开战线,剩下的1个营在丘陵后列成横队,4个步兵连和后江猎骑兵团主力为师长控制的预备队。
潘浩率领自己的猎骑兵连,在东莞城西北拉开骑兵幕。潘浩之前面对的敌人是尚可喜下属的外藩蒙古马队。这些蒙古兵部分人依然随身带有弓箭,人人都有鸟枪。骑射这种软弱无力的战术,正逐渐被蒙古人抛弃,鸟枪是更可靠更有效的武器。
骑兵对冲在此前的战斗中非常罕见,规模也比较小,最多就是十来个骑兵耀武扬威地吓吓人。更多的战斗形态是双方接近后下马,找好依托的地形,互相打枪。
今天情况有点不同,敌军集结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了几面八旗的梅勒额真旗,步骑炮混合,对面集结的兵力超过7000人,鞑靼人以多路纵队向战场开进。
潘浩所在的第5河湾猎骑兵团骑兵幕后退,向步兵靠拢。
陆军身后的东江水面上,5艘轻型桨帆护卫舰和30艘明军战船和更多的舢板船严阵以待,护卫东江及其支流河汊上6座大大小小的浮桥。
潘浩觉得,如果鞑靼人在部队渡河或是浮桥未建起之前全力出击,也许他们能获得更大的战果,可鞑靼人调兵的速度实在有点慢,当然,他们可能等待的就是本军半渡而击。
潘浩是个盔甲爱好者,所以他买了一具银光闪闪的全身甲。鞑靼人装备最多的铁棉甲和铁扎甲也许防护力不如板甲,可也有其外在的美感。
太阳照在鞑靼兵的铁盔和铠甲上,高高的避雷针直指天际,扎甲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使对面的军队更加光彩夺目。
鞑靼兵的战线很长,这迫使猎骑兵身后的那个步兵营也分兵,在丘陵棱线上展开6处射击阵地,两翼有榴弹炮掩护。丘陵环形射击阵地之外的山谷,多数是空的。
鞑靼人发现了这一点。
绿营和八旗兵非常依赖他们的骑兵,步兵则相对不受重视。
绿营步兵们努力地排出战斗队形,展开6人或者更多纵深的横队,绿营横队原地不动时看上去还可以,一旦投入进攻,组织很差的队列在联邦陆军面前是可笑的。
带来麻烦的是骑兵。
有几个鞑靼骑兵于阵前表演了他全部的灵活技巧和勇敢动作,使对面的敌人发出一阵阵欢呼。他们紧贴在自己的马上,灵巧的战马似乎分享了主人全部的热情。
鞑靼兵手腕上挂着一把马刀,用鸟枪和弓箭依次进行射击。
鞑靼兵射出几种武器后,绕过前出的猎兵,以惊人灵活的动作从步兵阵地和猎骑兵战线中间跑过去了。
敌军由七杆将旗指挥的优秀骑兵,疾驰过来,窜入第2线的方阵和丘陵射击阵地之间的地带,毫无疑问,鞑靼人企图在联军后方找到没有防御的地方,以便从背后卷击战线。
联军立即从横队正面、接着又从两侧、最后又从后方连续发射霰弹和炮火,打死和打伤了他们很多人,有几个从后方冲入阵地的鞑靼勇士也都死在刺刀之下。
战场硝烟弥漫,鞑靼人的队形一片混乱。
鞑靼人发现后方的火力同前方的一样猛烈的时候,有些部队急忙撤退,转而进攻驻有预备队的两个设防的村庄,迎接他们的是4门6磅炮射出的重霰弹。鞑靼人又急忙向右奔驰,退到离联军右翼半里远的地方停下来。
村庄外留下了500多具鞑靼兵的尸体。这些尸体使联军士兵大为高兴,因为鞑靼兵有一种习惯,他们在出发作战时,要把自己所有的银子带在身上,鞑靼兵不拿到出队见仗的赏银那是不会出战的,就这些马队的尸体,银子就可能有上万两。
潘浩所在的第5河湾猎骑兵团长和团部卫兵聚集在一个小丘的山顶上。
团长仔细观察战场后,扔掉望远镜,快步走下山丘。
他骑上战马,抽出指挥刀,高声道,“我们去把那些鞑靼人打下马,进攻方向,看着我的马屁股!”
骑兵们发出一阵大笑。
团长挥舞着马刀,“跟我上!”
第5河湾猎骑兵团集结到3个骑兵中队,向身后的鞑靼马队发起冲击。
重骑兵冲锋是平举直剑,一片沉默。猎骑兵没有重骑兵的组织和纪律,骑兵在空中挥舞马刀,口中发出如鞑靼人般的呼啸声。
第一波次2个骑兵中队,4个骑兵连,约400人排成两个平行的骑兵横队,中队间隔20米,战线总长约220米。
河湾骑兵团的团长自始至终未吹响冲锋号,骑兵横队仅仅以快步撞进敌军队列。
诚然,骑兵冲锋部队所具有的动能很可怕,但快步跑可以更好地维持队列。河湾骑兵团认为此时维持更紧密的队列比速度更重要。
马刀互击,敌军的虎枪很快失去作用。
鞑靼人的甲骑兵在这种战斗中具有一定的个体优势,如果交战规模在100人以下,猎骑兵获胜的概率比较小。交战规模在200人时,双方大概率打成平手。交战规模上升至400人,队列和纪律就更重要了。
第二波次的骑兵中队以连纵队,即4个排横队向右翼冲击,击碎敌军侧翼,然后向中央旋转,组成一个近似直角的战斗队形。
鞑靼骑兵转身逃跑了。
第6后江猎骑兵团的3个骑兵中队亮出马刀,跃出预备阵地,向敌军发出致命一击。
350米长的骑兵横队从左至右,扫荡战场。
当骑兵数量不足时,即便是拿皇的百战之师,与马木鲁克的中世纪骑兵作战也倍感困难。德塞师在上埃及的作战进展很慢,根源是那个永恒的原因,法军战斗失败时就全军覆灭,战斗胜利时则不能乘胜扩大战果,这一切在德塞师获得1200名骑兵增援后才被扭转过来。
守序坚持在建立大编制骑兵后才投入大陆战场,原因也正在于此。
残存的鞑靼骑兵通过各个山谷向北逃窜,两个骑兵团发起了进攻。
两个半步兵营以纵队刺刀冲锋,乘骑炮兵连伴随步兵前进,抵近到敌军200米处放列火炮,向敌军战线纵射。
鞑靼人也有火炮,但他们的炮架不好,转动不灵。联军步兵以迅猛的冲锋夺取敌军大炮。
这次骑步炮混合攻击轻易粉碎鞑靼人的步兵战线,呈现在陆军士兵面前的是数千个炸营的背影。
追击、追击,无情的追击。
菲尔霍夫将过河部队编组成两个纵队,每个纵队下辖12个步兵连,3个骑兵中队,4门骑兵炮和300明军,向广州追击。
鞑靼兵3次试图停下扎营,3次被击垮,被迫一路逃进广州城。
当夜,6团主力为基干的支队封闭广州东门,7团主力为基干的支队占领白云山,封闭广州北门,炮兵在白云山修筑阵地。
广州城大,先头部队只是控制外围要点,并未达成包围。
东莞城外。
野战重炮连向城内急速射击。
明军割下3具八旗梅勒章京首级,挑在旗杆上。
绿营被俘的8个游击以上军官全部剥光衣服,绑在城外就地处决。
第5团随即向东莞城发出最后通牒,1小时内如不投降,破城后城内军民全部发送南洋矿山。
知县肉袒出降,东莞全城割辫,这个成功的案例在以后被称为东莞iso模式。
菲尔霍夫没时间与东莞纠缠。
第5团的团部率1个步兵营,2个骑兵中队,1000明军保卫攻击轴线,东江分舰队警戒水面。其余部队陆续开抵广州城下,稳住略显单薄的广州东部和北部战线。
第41章 珠江内河之战
虎门。
陈上川搭乘4艘桨帆护卫舰,沿珠江上行,侦察敌情。
鞑靼人在内河紧急修筑了一座沙袋炮台,里面满是兵丁。
战舰行驶而过,敌军开始炮击,炮弹落点离中央航道还有不短的距离。
鞑靼人大约损失了太多重炮,架在沙袋炮台上的火炮口径偏小,而珠江水面太宽,这种炮击除了打鱼没有太多用处。
侦察舰队没有理睬,继续沿江上行。
鞑靼兵丁跳上防御工事,大声向江上叫嚷,有人脱下裤子,向江中撒尿。
珠江上有两处浅滩,目前的水深战列舰无法通过,主力舰队停泊在浅滩前的江面,等待合适的大潮水。
一切都埋没在沉寂之中。
直到将近夜半,伯伦希尔号船艏楼的一个哨兵看见几只沙船正乘退潮顺江而下。哨兵吹响号角,向舰队预警。
沙船立刻着火焚烧,几乎同时笼罩在烟雾和火光之中。
伯伦希尔号急忙起锚,脱开那队火攻船的威胁。
一些水勇向着船缆游来,也许他们想在船底钻洞。水兵赶快聚在船首楼上,借着火攻船焚烧的火光向下射击。
前卫舰队中的小船赶紧上前,拉开火船。在战列舰周围警戒的长艇开到前面,用小船的船钩砸翻几个水勇。
远在上流还有一队沙船和快船。看上去有千余名士兵发动了这次夜间火攻袭击,敌军的意图大约是在混乱的时候下来攻船。如果火攻船发生作用,舰队可能发生混乱。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敌军期待的那样发展,伯伦希尔号偏舷炮火向敌军射击,敌军退却了。
隐藏在两岸村庄中的敌军炮台零星射击。夜色昏黑,很难辨识炮台,战舰的回击效果不好。
伯伦希尔号上有人受伤,两根侧支索被削断,还有其它零碎损失。由于风向和潮水的不利,有些近岸停泊的船不能转动,蒙受了一定损失。后来调转船头,才开出鞑靼人射程之外。
当夜间涨潮的时候,火攻船第二次尝试,但是同样没有功效。
舰队有许多桨帆船护航,这些轻型战船迎上前,把火船拉开了。
天色破晓,战舰逼近昨夜暴露的敌军临时炮台,用压倒性的炮击摧毁村庄和村中的火炮。
桨帆舰队去攻击残存的敌军水师,敌军锚泊地点在一处珠江的河汊中,战船和征集到的渔船一共接近200艘,看旗号是肇庆增援的内河水师。
锚地附近有一座水城,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用木筏、战船并联,上面搭建木制的寨墙,架有大炮,就是浮动的炮台。
10艘桨帆战舰和搭载火炮的长艇用40门火炮向水城射击,打得木屑纷纷,墙倒船碎。
陆战队搭乘小艇在两翼登陆,军队烧毁了近50艘沙船和几乎同样多的火攻船。
其余的船解开缆绳,飞进四面分流的复杂河道里逃命。有的小船撞到岸边,绿营兵丁们立即放弃小船,四向攀逃,很快消失在三角洲中。
陈上川放下望远镜,嘴角充满不屑,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抵抗。
几个舰长和陆战队军官一起,搭乘小艇,越过浅滩,前去测量水深,寻找军队合适的登陆地点。
鞑靼人在水师之外武装了一些渔船,上面装有铜制或铁制的佛朗机炮。侦察分队在执行任务重捉到几只沙船和快船,这导致了一幕悲剧的发生。
伯伦希尔号的大副用一架佛朗机向奔逃的敌人射击,大约是闭锁机构出了问题,佛朗机炸膛了,5名官兵当场受到很重的烧伤。
这是浅滩前的战斗中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单次伤亡事件。
涨潮汹涌,风势轻微,逃窜的敌军拼命划着船桨向上游逃窜。
舰队摧毁敌军的临时炮台和最后的水师基地,趁着白天的大潮水,顺利越过浅滩。
舰队开到猎德炮台前,鞑靼人又派出五只大型的火筏。
虽然火筏并未伤害舰队,却给周围的百姓造成不少祸害。火攻船乘风飘到乡郊,烧着珠江南岸临水而居的村庄。百姓们赶快集合起来,拿着灭火具去扑灭火焰。
他们纵然尽了全力,火焰还继续猖狂了几个钟头,那些村庄可不仅是种地,村中修有堆货的仓库,村民们会向商人出租泊位和货栈,这一下大火毁损了不少财物。
猎德炮台是个不小麻烦,驻守在猎德炮台的大约是敌军精锐。
搭载火炮的帆艇和桨帆船与猎德炮台暴发激战。
鞑靼人坚守在炮位上,冒着轻型战舰猛烈的炮火,装填击发。
敌军的火箭如雨一般向小船射过来,就像节日的烟火,十分壮观。这些火箭是明军传下来的火器,几乎没有军事作用,娱乐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
桨帆船的轻型火炮难以对敌军炮台造成重大打击,由于潮水退得很急,巡洋舰无法从炮台前的暗礁和浅滩靠过去射击。海军用8艘桨帆船拖带前卫舰伯伦希尔号,但潮流力量过大,办不到。
此时时间已近黄昏,炮台继续开炮,准确性越来越高,有一枚炮弹居然击伤了护卫舰越秀号上的5名士兵,真是罕见啊。
内河作战就是这么麻烦,没办法,舰队只得暂时撤离敌军炮台射程。
夜间,小艇在舰队周围警戒,远处广州城墙巍峨的身影清晰可见,在东北方向,陆军第2师先头部队与鞑靼人连续爆发小规模战斗,看起来,广州城内的敌军搜罗一切兵力出城反击。
天亮后,再借一次涨潮,舰队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