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寒门枭士-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师成吓得一激灵,扑通跪下磕头,“陛下,太子乃国之重器,另立太子会动摇国本,请陛下三思!”
赵佶将密信扔给他,“你自己看看吧!这样的逆子,朕该不该换?”
梁师成颤抖着手打开密信,他一眼便认出了太子的手迹,再看内容,竟然是要求高深再拨三万军给种帅道。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这个内容也无可厚非,其实就是要求增兵,关键是用密信方式,这就意味深长了,这里面就有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军队一向是敏感中的敏感,偏偏太子用不可告人的方式涉及了最敏感的事情,怎么能不让赵佶猜忌震怒。
虽然上面没有签名,可以说是别人诬告,但赵桓就跪在一旁,他显然已经承认了。
梁师成战战兢兢问道:“这。。。。这是从哪里来的信?”
旁边李彦阴**:“这是从郑偏妃之弟身上搜出来的,他夜里从东宫出来,把信藏在发髻里,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梁师成头脑‘嗡!’的一声,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太子赵桓第一次利用妻弟郑荣泰安排,私下会见李延庆,梁师成便警告过他,这种事情不可再做,否则很容易被有心人抓住把柄,很显然太子没有听从自己的劝告,在尝到甜头后,又继续利用郑荣泰来传递消息,终于事发了。
梁师成心中转了无数个念头,又硬着头皮道:“种师道正在平定梁山乱匪,他只有三万军队,而梁山乱匪有十余万人,而且几次大败官军,太子殿下很担心种师道兵败,会影响到他的地位,毕竟太子殿下是主帅,一旦种师道兵败,他要负主要责任,恳请陛下理解。”
赵佶哼了一声,“是吗?那为何不光明正大的提出来要求增兵?偏偏要用密信的方式,朕就不懂了。”
“陛下,最初提出只需三万兵力的是种师道本人,太子殿下也极力支持,现在兵力不够了,种师道不好要求增兵,太子殿下也拉不下这个面子,所以太子殿下只能让枢密使高深来提出增兵要求,只是。。。。。太子殿下不该用这种让人诟病的方式,哎!”
赵桓也哭了起来,“父皇,儿臣确实很担心种师道兵败,影响儿臣的名声,以至于茶饭不思,儿臣一时头脑糊涂才。。。。才想到这个馊主意,儿臣。。。。儿臣愿意接受父皇的严惩。”
李彦心中暗骂,这个赵桓倒是会顺杆爬,终于让他找到了一个借口,李彦心中着急,却又不敢吭声。
梁师成却暗赞赵桓会表态,愿意接受严惩,而不是恳求父皇饶恕,这种表态明显有诚意。
赵佶铁青的脸色稍稍缓和一点,其实他也知道兵符在自己手中,枢密院是不能擅自增兵,应该是梁师成说的理由,太子想让高深出头申请增兵。
只是这种私传密信方式着实让赵佶异常憎恨,尤其涉及军权,若这次不严惩,以后不知还会闹出什么大事来。
想到这,他给李彦使个眼色,李彦只得无可奈何地退下了,在太子的事情上他还没有发言权。
这时,内书房里就只剩下赵佶父子和梁师成三人。
“你说说吧!这事朕该怎么处理?”赵佶冷冷地问梁师成道。
梁师成很清楚机会就只有一次,如果这次把握不好,恐怕太子就危险了。
他太了解天子赵佶,这件事的根源还是出在军权上,虽然赵佶不说,但太子的危险就在这里,为了保住太子,梁师成已经顾不上其他人的利益了。
“微臣建议立刻罢免高深枢密事之职,微臣推荐童贯复职,还是他出任此职最为合适。”
赵佶微微点头,这个建议倒合他的心意,但还远远不够。
“还有呢?”
“微臣建议免去太子殿下剿匪主帅之职,改由童贯出任,另外免去种师道副帅之职,将种师道调回京城,另派大将担任剿匪主帅。”
梁师成非常果断,将密信中涉及的三个人全部罢免,只能这样才能平息这次太子遭遇的危机。
赵佶沉默片刻,又冷冷道:“再追加一条,郑偏妃勾结外戚,扰乱东宫秩序,贬为庶人,即刻赶出东宫!”
赵佶目光又投向太子赵桓,“这个方案你接受吗?”
这时赵桓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莫说种师道和郑家,就算天王老子他也顾不上了。
“儿臣完全接受!”
第四百三十一章 临阵换帅
次日一早,朝野内外爆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天子以剿梁山乱匪不力,罢免太子主帅之职,同时罢免种师道副帅之职,责令其将军权交给张叔夜暂代,即刻回京述职,另外,知枢密院事高深安排军队不力,免去其知枢密院事之职,改任刑部尚书。
仅仅过了一个时辰,几道旨意又接连发出,任命童贯为枢密院使,京西两路安抚使、判郓州军事,全权负责剿灭梁山乱匪,责令他即刻出发,前往郓州接掌军权。
一连串的旨意轰动朝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都知道,种师道和高深被免职是虚,太子被罢免军职才是关键,不知宫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太子的地位竟然有点不稳了。
中午时分,张邦昌和余深匆匆赶到蔡京的府邸,向蔡京报告了这个重大消息。
蔡京虽然已被罢相,但他并没有回乡,依旧住在京城,利用张邦昌、余深等心腹继续影响着大宋朝政,所以朝中有人又戏称他为野相。
书房内,蔡京面无表情地听完了张邦昌和余深的汇报,他端起茶碗喝了口茶,这才淡淡笑道:“官家让太子出任剿匪主帅本来就是在试探他,他聪明点的话就应该不闻不问,偏偏他却那么关心军队,真把自己当主帅了。”
“蔡公觉得这是官家在警告太子?”
“当然是警告,罢免高深和种师道,严打太子势力,贬黜郑偏妃,切断了太子的财源,如果太子还不老实,那真的有可能换太子了。”
“可重新启用童贯,会不会对我们不利?”余深有点担忧地问道。
蔡京笑了起来,“这个就不用担心了,童贯启用在我的意料之中,他不过是一阉奴,若不合意,官家怎会再用他?此童贯已非彼童贯,相信他已得到教训,会老老实实贯彻官家的意图,这一局最大的输家是梁师成,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王黼很快就要抛弃梁师成,转而烧李彦的香了。”
又喝了一口热茶,蔡京继续道:“种师道被撤职,恐怕梁山剿匪会生变数了,听说方腊那边很棘手,我估计官家会用宋江来示范方腊,你们要密切关注官家的意图,及时把谈判权抢到自己手上,明白我的意思吗?”
张邦昌和余深一起躬身施礼,“下官明白了!”
。。。。。。。。。
免去种师道副帅之职的圣旨以八百里加急快报的方式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送到了郓州军营,一时间满营震惊,种师道高超的谋略和待兵如子的宽厚,使军中上上下下都对他十分敬爱,听说种帅被免,很多将士都难过得失声痛哭。
更多将士涌到中军大帐前,苦苦挽留种师道留下来,种师道却平静地接收了圣旨,并将军权转移给了张叔夜,他历经人间沧桑,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被免的是太子,自己不过是受到牵连罢了。
种师道没有时间和众人一一道别,他必须立刻返京,他简单收拾了行李,便带着十几名随从起身了,众将一直将种师道送出大营,种师道再一次嘱咐张叔夜,“梁山军军粮不继,士气已涣散,只要严守不战,最多一个月,他们就守不住城池了,那时一战便可将其击溃,只是要切记,千万不可让宋江再上梁山,否则就是放虎归山了,切记!切记!”
“种公放心,叔夜一定会提醒童太尉。”
种师道出了大营,忽然看见了站在营外等候的李延庆,他招手让李延庆上来,叹口气对他道:“我上书天子要求增加水军,但始终没有回应,你继续劝说童贯,让他务必增调水军,没有水军,我们就无法攻灭梁山。”
李延庆默默点头,换童贯为主帅,恐怕就没有他的好日子过了,但李延庆也很无奈,除非他弃官不做,否则他也只能忍下这口气。
种师道明白李延庆的心情,又拍拍他肩膀笑道:“大丈夫为国效力,无愧于心,不要怕遇到挫折,年轻时的挫折是我们最好的良师益友。”
“大帅的教诲,延庆会铭记于心。”
种师道哈哈一笑,催马走了,李延庆望着他的身影走远,心中竟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
两天后,童贯率领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到了郓州,他上任第一件事便是重新调整军队,将他种师道的心腹一概贬黜,首当其冲便是老将宗泽,宗泽原本主管全军后勤,童贯削其职,将他贬为济州团练,而任命自己的心腹大将陈逊为后勤主将,尽夺宗泽之权。
除了宗泽,另外十几名种师道专门从河东调来的大将也一律降职,其余指挥使以上将领皆须写效忠书给他,否则一概贬黜,一时间,官军内部人心惶惶。
大营外,李延庆以巡哨为名,与几名好友会聚在一座小山岗下,汤怀问岳飞道:“我听说丁文江不肯写效忠书,从都指挥使直接降为都头,是真的吗?”
丁文江是宗泽的左膀右臂,也是岳飞的上司,岳飞默默点了点头,“他已经辞官不做了。”
这时,王贵忍不住问李延庆,“今天是交效忠书的最后一天了,你真不打算写吗?”
李延庆冷哼一声,“他又何德何能,让我向他效忠?”
牛皋有点急了,“其他指挥使都写了,连刘也写了,得罪了童贯,你立了这么多功劳,不是全没有了吗?”
王贵也急了,“老李,童贯以前对你不错,在汤阴县还特别拉拢你,我觉得你应该和他谈一谈,有时候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岳飞在一旁却道:“你们不要劝老李了,我倒觉得老李做得对,大丈夫处世当光明磊落,趋炎附势换来的东西不要也罢!”
“这可不是趋炎附势,你知道老李立了多少功劳,怎么能说没就没有了。”
李延庆一摆手止住几个人的争吵,他平静地对众人道:“我和童贯之间恩怨不是一纸效忠书就能解决,我写效忠书给他,只能是自取其辱,他想用我,就算不写效忠书,他也会重用,他若不想用我,我就算写了也是白写,我早已经看开了,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时候被贬黜也未必是坏事。”
他又对岳飞笑道:“五哥是要留下,还是要走?”
众人愕然地望着岳飞,汤怀惊讶道:“五哥,你要走吗?”
岳飞叹了口气道:“宗老将军让我跟他去济州,我已决定跟宗老将军同去。”
李延庆点点头,“这是个明智的决定。”
王贵沉默片刻,忽然道:“老李,如果你也要走,我愿意跟你走。”
李延庆笑了起来,“我还不知道呢!”
这时,远处一名骑兵疾奔而至,正是李延庆的亲卫杨光,他气喘吁吁对李延庆道:“将军,童太尉要见你,请你赶紧去帅帐!”
李延庆笑了起来,“我说的吧!效忠书对我没有意义,走吧!我们回营。”
众人都怀心事地催马向大营而去,李延庆进了大营,直接来到帅帐前,有童贯的亲兵进去替他禀报,片刻出来道:“李将军,请吧!”
李延庆走进大帐,只见童贯端坐在从前种师道的帅位上,旁边几名幕僚正忙碌地替他整理一堆效忠书。
李延庆上前行一军礼,“卑职参见太尉!”
童贯神情复杂地看了一眼李延庆,淡淡问道:“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指挥使以上将领没有写效忠书,其中就有你,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不写?”
李延庆沉吟一下,“卑职。。。。。有点糊涂!”
“说说看,你有什么不明白之处?”
“卑职在升任军都指挥使时,已经表态过,卑职将效忠于大宋,效忠于天子,可现在太尉又要卑职改效忠对象,卑职就有点糊涂了,卑职到底该效忠谁?”
童贯的目光陡然间变得冷厉起来,半晌冷冷道:“不愧是探花,你很会说话嘛!”
李延庆瞥了一眼旁边厚厚一叠效忠书,淡淡笑道:“太尉要这么多言不由衷的效忠书有什么意义?可不要被御史抓住把柄,参太尉一本。”
童贯顿时脸色微变,他这才想起李延庆官任侍御史,可是有监察弹劾权的。
“你是在威胁我吗?”
李延庆摇了摇头,“卑职官微职小,借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威胁主帅,我其实只想告诉太尉,卑职的身份比较特殊,不好随便写什么效忠书。”
童贯恶狠狠地盯了李延庆半晌,忽然喝道:“给我滚出去!”
李延庆躬身行一礼,转身便扬长而去。
童贯抽出一支令箭,犹豫了片刻,终于下令道:“传我的军令,废除玄武、朱雀两营,重建重甲骑兵营,骑兵军使由刘出任,原玄武营军都指挥使李延庆出任齐州防御。”
童贯多少还是有点忌惮梁师成,不敢做得过份,而是以平调的方式,将李延庆调离了主战场,打发到齐州赋闲去了。
早在西夏战场上,童贯便已认定李延庆是种师道的人,就算李延庆写一百份效忠书给自己,他也绝不会再用。
第四百三十二章 最后机会
所谓齐州防御实际上也是一个差遣官,朝廷的地方官职表上并没有这个职位,只是因为剿匪需要而临时设置,捉拿齐州乱匪,同时防止郓州乱匪窜到齐州作乱等等,事情倒是有,但童贯却不给李延庆一兵一卒,不仅如此,还将之前齐州的一千玄武营步兵和两千降兵改编的军队统统收回郓州。
不给齐州还有两千特殊的军队童贯却调动不了,那就是李延庆从相州借调来的两千乡兵,调兵龟符是在李延庆手中,童贯是京东两路安抚使,却无权过问相州的乡兵。
这一点让童贯心中颇不舒服,但他也无可奈何,只得催促李延庆尽快将乡兵送回相州。
李延庆最终没有让王贵跟随自己,虽然王贵十分重义气,但李延庆并不想耽误好友的前程,况且有刘罩着他和牛皋,也让李延庆放心,他一共只带了两人前往齐州,一个是他的幕僚莫俊,另一个便是一直跟随他的杨光。
去齐州的路上,杨光一直跟在后面低声嘟囔,他确实难以理解,就因为不肯效忠童贯,便从六千人的主将,一下子贬为两千乡兵的头,这个差距让他着实难以接受。
莫俊却很赞成李延庆的选择,既然李延庆被公认是种师道的人,种师道被贬黜,如果他又转而效忠童贯,将来谁还敢用他,这是不仅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站队,未必是坏事啊!
莫俊见杨光一直嘟囔个没完,便忍不住在他头上敲了一记,骂道:“官人这是在以退为进,你懂不懂?他因为太子而被贬黜,将来太子登基,会亏待他吗?连这个都不懂,整天鼠目寸光地盯着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
杨光吐了下舌头,不敢吭声了,李延庆骑马在前面笑道:“先生比我看得远啊!我只是不想替童贯做事,倒没有想那么多!”
莫俊笑道:“官人不肯给他做事,其实就是一种站队。”
李延庆笑而不语,眼看灭梁山军已到最后关头,他却被迫放弃,他当然心中不舍,但童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取代了种师道,李延庆也不得不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自己的命运。
今年已是宣和二年,再过两年童贯就将率大军伐辽,最终两次大败,将宋军精锐损失殆尽,如果自己能阻止这场战役,那么他就要旗帜宣明的反对童贯的冒进。
如果自己无力改变这段历史,那么他李延庆也要避开这次惨败,绝不能成为童贯的陪葬品。
次日中午,李延庆抵达了历城县,暂代知县赵明诚听说李延庆到来,亲自出城来迎接。
两人寒暄几句,赵明诚叹息道:“童太尉不肯用贤弟,是他无识人之明,不过也好,与其在他帐下受窝囊气,不如退一步,来齐州休养生息。”
李延庆微微笑道:“明诚兄知我也!”
这时,两名身材魁梧的将领上前见礼,“末将参见指挥使!”
李延庆不由一怔,这两人竟然是卢飞和王平两位都头,他们怎么还在这里?
“你们没有随军去郓州吗?”
“启禀指挥使,张团练父亲病重,他赶回相州了,便把乡兵托给了我们,童贯太尉调军队回郓州,我们不想回去,便统率乡兵留在齐州了。”
这个结果顿时让李延庆喜出望外,有卢飞和王平统率乡兵,给自己省了多少事情啊!
“好!好!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好结果。”
赵明诚又笑道:“请贤弟进城吧!我们准备了一杯水酒给贤弟接风!”
李延庆给他介绍了莫俊,众人便一同进了县城。
。。。。。。
种师道之前得到了李延庆带回的详细情报,他从这些详细情报中他抽丝剥茧,最终发现了梁山军的软肋,那就是粮食问题,须城县城内的粮仓不大,最多只能储存两万石粮食,如果还要存放别的兵甲,那么两万石粮食都存放不了。
如果能提前将须城县外围的粮食都逐一摧毁,那么当梁山军队大举北退之时,就会遇到严重的粮食危机,最终将不战而败。
种师道精心策划,梁山军队最终走进了他安排好的陷阱里,此时,须城县内有五万大军,但军粮却只有一万八千石,仅够梁山军支撑一个月。
当宋江得到粮草物资在济水被伏击的消息时,他便已经意识到可能会出现粮食不足的问题了,但此时他已经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迫进入须城县。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天,粮食不足的矛盾渐渐暴露出来,偏偏种师道手段毒辣,将城池附近二十里范围内的麦田全部铲除,使宋江出城抢麦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宋江万般无奈,只得削减士兵每天的粮食开支,一时间,梁山将士怨声载道。
这天下午,宋江忽然接到一封京城发来的鸽信,得知朝廷临阵换将,撤掉了种师道,换成童贯为主将,这个消息顿时让宋江喜出望外。
种师道滴水不漏的老辣着实令宋江胆颤心惊,此时他被撤换,换成了一向刚愎自用的童贯,宋江顿时长长松了口气,他在绝望中又看到了一线希望。
城墙上,宋江和卢俊义凝视着一夜间扩大的军营,官军很显然增兵了,这便意味着童贯极可能已经就位。
“宋公,我们粮食只能支持七天,我们必须在五天内突围。”卢俊义说话语速很慢,但每一句都重重敲打在宋江心中。
所谓突围也就是返回梁山,这是宋江最不愿意接受的退路,他好不容易才从山匪洗白为割据势力,现在又要让他退回去,他心中极为不舒服。
但宋江也知道,他们除了返回梁山外,已经没有其他退路了。
宋江微微一叹,“我知道,宜早不宜迟,趁童贯立足未稳,直接杀出去。”
“最好能声东击西,佯走东门,然后从西门杀出去,我建议今晚就行动。”
“今晚!”
宋江有点踌躇,“是不是太仓促了一点?”
“正如宋公所言,我们突围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方立足未稳,一旦童贯站稳脚跟,只要他继承种师道的封锁策略,我们就会不战而败了,所以我们的机会就只有这一次。”
虽然宋江和卢俊义的权力争斗极为激烈,但在突围的问题上,两人的利益却是一致。
宋江沉思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好吧!现在我就召集众将商议突围的细节。”
。。。。。。。。。
入夜,城外忙碌了一天的将士们纷纷入睡,大营四周一片寂静,千余名巡哨士兵警惕地来回巡逻,防止城内梁山军袭营,种师道在大营外安插了营栅,尽管童贯果断换掉了包括李延庆在内的数十名忠于种师道的将领,但在驻营方面,童贯却继承了种师道谨慎。
当然,这也童贯自身谨慎的风格,他非但没有撤去营栅,反而增加了外围哨塔,新的三万军驻扎,他也修筑了营栅,增加巡逻士兵,防止梁山军偷营。
一更时分,须城县的东城门突然开启,林冲和董平率领三万士兵从东门内骤然杀出,杀向一里外的官军大营,他们立刻被外围巡哨的士兵发现。
数十火箭向天空射出,东大营警报声大作,官军在四座城门外各有一座大营,其中南、北、东三座大营各有一万官军驻扎,而西城则是防御重点,也是主营,有两万大军驻扎。
东城外喊杀声震天,此时童贯还没有入睡,他听见了喊杀声,急忙走出大帐。
“速去看,哪里发生了激战?”
不等亲兵去打听,一名士兵便急匆匆奔来禀报:“启禀太尉,数万敌军攻打东营,东大营吃紧,王将军请求太尉派人支援。”
童贯暗吃了一惊,竟然有数万人攻打东营,童贯并没有意识到梁山军是在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