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枭士-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路线,作为投桃报李,李延庆支持郑望之入相。

    拥立康王赵构登基有三条途径,一是太上皇赵佶或者皇帝赵桓指定赵构继位;二是知政堂六相一直拥立赵构登基;第三便是由百官推荐,太后背书同意。

    但难度也很大,关键是大宁郡王赵谌还在宫中,作为皇嫡长孙、皇嫡长子,就算还没有来得及立太子,但按照法理,还是应该由赵谌继位。

    历史上康王赵构继位,是因为皇族都被掳走,他才得到机会,现在赵桓的嫡子还在宫中,赵构的难度就比较大。

    难度虽然有,但也不是不可能,宋朝已有先例,赵光义不就是接了兄长的帝位,赵佶同样也是接了皇兄的帝位,而且宋朝更讲究贤者为上,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都不是皇长子,所以只要操作得当,康王赵构一样能登基。

    宁德殿,郑太后接见了李延庆和郑望之,郑太后年近五十,保养得很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看起来不过三十余岁,她对李延庆很感激,若不是李延庆率军奋力抗金,恐怕她现在已身陷金营,遭受非人虐待,还有她的几个女儿,更是会惨遭异族侮辱。

    郑太后坐在一幅竹帘后,只能看见其身影,但看不到她的容貌,郑太后声音很轻柔,听声音便知她不是强势之人,不太会寻求象当年高太后那样垂帘听政。

    “李少保,不知能否和金人商议,让官家和太上皇回京?”郑太后忧心忡忡问道。

    李延庆叹了口气,“作为臣子,微臣当然希望能够救回太上皇,使大宋免受两帝被掳的羞辱,但微臣听说,太上皇和官家已经先一步被送去了燕京府,恐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但微臣向太后保证,朝廷一定会想尽办法,赎回太上皇和官家。”

    “李少保忠义,哀家铭记于心!”

    这时,郑望之在一旁道:“启禀太后,赎回太上皇和官家不是一天半天,但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微臣和李少保前来,就是想请太后做主,早立新君!”

    郑太后当然知道郑望之和李延庆一起前来,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自己娘家的利益,李延庆手握军权,他必然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所谓让自己做主,无非是为了保证新帝人选的合法性。

    她心里虽然有数,但该说的话她还是要说,郑太后沉吟一下道:“太上皇的嫡长孙、官家的嫡长子目前就在宫中,由他来继承父位,于情于理都很适合,李少保觉得呢?”

    李延庆欠身道:“如果是太平盛世,大宁郡王即位倒也没有什么影响,可以由百官辅佐,慢慢成长,但现在是大宋生死存亡之际,大宁郡王才七岁,过于年幼,恐怕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请太后明鉴!”

    郑望之在一旁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太后,如果是大宁郡王即位,朱皇后必然会以太后身份临朝,微臣也认为在大宋危难时刻,太后临朝方式似乎不妥。”

    郑望之是在很含蓄地提醒郑太后,一旦朱太后临朝,将是外戚朱家得势,就和郑家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郑家还会受到打压,这绝不符合郑家的利益,他提醒郑太后要考虑到家族利益。

    郑太后当然听懂了郑望之的提醒,她淡淡一笑,“如果不是大宁郡王即位,那还有谁更适合?”

    李延庆微微笑道:“康王年富力强,文韬武略,他必能带领大宋走出目前的困境,微臣认为他最适合登基,目前康王殿下在郑州管城县,请太后下懿旨,微臣将亲自带兵迎康王回朝。”

    郑太后沉思片刻,“李少保可与其他大臣商议过?”

    李延庆点点头,“微臣与蔡公相商议过,他也坚持认为康王最为适合。”

    郑太后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只得答应了,“既然李少保认为康王合适,那哀家也没有意见,哀家这就下旨,请康王回朝登基!”

    。。。。。。

    就在李延庆刚刚离开内宫,皇后朱琏便匆匆赶来了宁德宫,朱琏向皇太后施个万福,“臣妾特来向母后问安!”

    郑太后冷冷看了他一眼道:“你不是来问安,你是有事来找哀家?”

    朱琏低声问道:“臣妾听说李少保进宫,想问一问官家的情况。”

    “哀家已经问过了,官家早已送去燕京府,短时间内是不会回来了。”

    朱琏顿时慌了手脚,“官家回不来,那可怎么办?”

    “李少保承诺,会尽力和金人谈判,让官家和太上皇早日回京,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李少保今天主要是来和哀家商议立新君之事。”

    朱琏犹豫一下,小声问道:“是要立谌儿为新君吗?”

    郑太后沉默了,向、郑、朱三大外戚家族早就达成共识,立赵谌为太子,将来全力辅助赵谌登基,同时让赵谌立向家之女为皇后,以继续保证三大外戚的利益。

    可是形势比人强,在这个关键时刻,三大外戚家族谁都不在京城,丢下她们几个孤儿弱母,还指望她们来对抗李延庆?

    郑太后叹了口气问道:“你很希望立谌儿为新君?”

    “我不知道!”

    朱琏摇了摇头,她当然知道三大外戚家族的政治企图,可谌儿毕竟是她的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想到丈夫的遭遇,她心中就揪紧了。

    朱琏半晌低声道:“他还那么小,承担不起光复大宋的责任。”

    “你明白就好,现在登基风险太大,如果金兵再次南侵,谌儿很有可能会象他父皇一样被迫去金营谈判,相信你绝不会愿意看到那一幕。”

    “不!谌儿绝不能去金营。”朱琏失声喊了起来。

    “所以李少保提出由康王登基,他也认为大宁郡王年幼,不合适在目前大宋生死存亡之时即位,哀家已经同意了他的方案,由康王继位。”

    朱琏心中既失落,但同时也松了口气,皇位应该是属于自己儿子,但被康王拿走,她心中多少感到一丝不公平,但她又想到丈夫热衷皇权,最终却被金兵掳走,她绝不能让自己儿子再重蹈覆辙,想到儿子从此可以远离皇权,远离危险,她心中又长长松了口气。

    至于朱家会不会怪自己,朱皇后已经顾不上了。

    朱琏屈膝行一礼,“母后的决定,臣妾没有任何意见,一切由母后做主。”

    郑太后见儿媳明事理,她心中也略有点歉疚,便低声解释道:“李少保名义上是让哀家做主,实际上他早就决定,只是让哀家下懿旨而已,皇后,你是聪明人,皇权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以实力来说话,现在军权在李少保手中,我们女流之辈若不知进退,一定要和李少保抗衡,恐怕最后难以善终。”

    “母后不必再说,臣妾心里明白,保住谌儿平安无事,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权力利益,随他们去吧!”

    “你能这样想,是谌儿之福也!”

    。。。。。。。。。

    李延庆和郑望之来到大庆殿广场,百官还聚在在龙首阶前等候消息,见李延庆回来,众官员纷纷涌上前问道:“太后怎么说?”

    李延庆高高举起一份旨意,朗声道:“宣太后懿旨!”

    百官纷纷跪下,李延庆打开懿旨朗声读道:“靖康有难,朝廷蒙耻,二帝被掳北去,令山河齐暗,国破山河在,大宋社稷依存,还望诸君努力,求索二帝南归。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康王构宽厚仁恕,英姿雄才,可继大统,望诸君辛勤辅佐,重整山河,恢复大宋之荣耀,靖康元年五月初十,宁德宫拟旨。”

    百官心中大惊,原以为是拥立大宁郡王继位,不料却变成了康王继位,大大出乎众人意料,这时,蔡京带头高声道:“臣等接受太后懿旨,愿拥立康王继大统!”

    蔡京率先表态,百官只得纷纷回应,“承太后懿旨,愿拥立康王继大统!”

    李延庆收起懿旨,对众人道:“既然太后已下旨,各位也一致同意拥立康王,我们接下来商议如何迎立康王殿下。”

    这时,徐处仁问道:“请问李少保,康王殿下现在何处?”

    李延庆缓缓道:“康王殿下率军勤王,目前在驻军在郑州管城县,我已派人去告之康王殿下金兵北撤一事,康王殿下不日将进京,在康王殿下回京之前,我建议组成临时议政堂主持朝务,尤其应对城外瘟疫,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否则瘟疫蔓延进城,后果不堪设想。”

    蔡京微微笑道:“李少保的建议非常正确及时,不如现在就确定临时议政堂人选。”

第八百零六章 临时内阁

    徐处仁心中忽然一热,他没想到李延庆现在就要组建临时议政堂,没有了耿南仲、吴敏、李邦彦,也没有白时中、孙傅,李延庆显然是把这些人排除在外了,这不就是自己的机会吗?

    徐处仁暗骂自己愚蠢,自己居然还为耿南仲等人叫屈,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时候自己不争取,还等何时?连八十岁的蔡京都跑来了,自己还懵懵懂懂,居然现在才反应过来,几十年的从政经验都活在狗身上去了。

    除处仁豁然想通,连忙笑呵呵道:“李少保所言有理,疫病如山,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一刻也不能容缓,我建议现在就由百官投票推选临时议政堂人选。”

    其他几个重臣,包括大学士何矫、吏部侍郎李以及御史中丞许翰都明白了眼前机会,纷纷表态支持成立临时议政堂。

    近两百名官员在紫微殿投票,

    投票规则是每人可选两人,实行无记名投票,由御史中丞许翰进行监票,结果着实有点出人意料,一个是李延庆以一百八十票的高票当选,排名第二的蔡京也只得了六十三票,其次是宣赞舍人吴革,他只是七品小官,居然排名第三,得票六十票,仅比蔡京少三票,而大学士徐处仁只得了十三票,勉强排名第六,挤进了临时议政堂。

    最后按照所得票数选出了太子少保李延庆、老公相蔡京、宣赞舍人吴革以及同知枢密事郑望之、大学士何矫、大学士徐处仁等六人组成临时议政堂,报太后批准,行使知政堂权力。

    由于只选举规则中没有设官阶限制,宣赞舍人吴革当选也算是杀出一匹黑马,不过这只是非正式的临时议政堂,所以也没有人特别反对。

    临时议政堂的成立标志着停顿已久的朝廷开始重新运转,他们面临的三件大事,一是向天下各州递交文牒,通告京城保卫战胜利,同时宣布太后懿旨;第二件大事便尽快迎回康王登基;第三件大事则是抗击瘟疫。

    在中书省议事堂内,蔡京作为老相国主持第一次议政堂商议,蔡京颇为感慨道:“昨天金兵北撤,今天临时议政堂便成立了,首先感谢李少保这几个月为朝廷为社稷付出的巨大努力,没有李少保率军抗击金兵,恐怕在座诸位现在都成金兵的俘虏了。”

    李延庆笑道:“这是全军将士的功劳,也是朝廷百官众志成城的结果,不是我李延庆一人的功绩,现在时间已经不早,不如我们先商议一下防治瘟疫之事,说实话,我非常担心!”

    “李少保,有什么异常情况吗?”郑望之听出李延庆话中有话。

    李延庆点点头,“今天中午时分,大相国寺北面的五槐巷发现一个疑似病人,是一名九岁男童,上吐下泻,和瘟疫发病初期的病情很相似,昨天停战后,他和其他三个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喝了生水,抓了一只乌鸦烤来吃了。”

    众人吓了一跳,徐处仁急问道:“采取措施了吗?”

    李延庆点点头,“三个孩子都找到了,他们的家人全部隔离,大家都知道,五槐巷那边都是官租房,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住得很密集,我很担心乌鸦会不会接触到城外的金兵病死者?”

    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乌鸦可是吃死人肉的,很难保证它不接触病死者。

    蔡京问道:“城外金兵的瘟疫情况怎么样,李少保了解吗?”

    李延庆点点头,“昨天军队出去打扫战场,大致了解金兵的瘟疫情况,金兵感染瘟疫者已超过万人,病死三千余人,可以说,瘟疫是金兵被迫北撤的根本原因,而且。。。。。金兵北撤没有把病倒者带走。”

    众人面面相觑,吴革惊讶道:“那不就是让这些生病的金兵等死吗?”

    “确实是等死,金兵没有防治瘟疫的有效手段,只有隔离一个办法,他们修建了一座隔离营,所以生病的士兵都被赶进去自生自灭,我们军队过去时,一些病重的士兵正在翻栅栏,企图从隔离营里逃出来,里面大概有七千多人,听说已经死掉一半,里面非常恐怖。”

    众人听得后背一阵阵发寒,何矫急问道:“那李少保打算怎么处置这座隔离营?”

    李延庆叹了口气,“这座隔离营和金兵的大营一起被宋军士兵烧掉了,已经烧成一片白地,营中所有的金兵都死了,现在的问题是,从金兵撤离到我们军队,中间隔了两个时辰,就不知道这两个时辰期间,究竟有多少生病金兵从隔离营里逃走,附近的郭桥镇、陈桥镇、期城镇、潘镇以及封丘县、长垣县、东明县、阳武县、酸枣县,我已派军队和医官去这些地方搜查,同时通知所有居民向东转移。”

    “那需要我们做点什么?”蔡京问道。

    李延庆沉吟一下道:“我已经得到快报,北撤的金兵今天中午开始渡黄河了,短时间内,金兵应该不会再南下,我想趁这个机会将大部分东京民众向南方疏散出去,把京城人数减少到二十万左右,这个不是我个人能决定,我希望大家一致通过。”

    “那往哪里疏散?”

    “我们可以在蔡州、陈州、颍州设立疏散点,如果百姓想去江南,我们也不阻拦,只是朝廷要把沿途的救济医疗做好,绝不能让瘟疫传到南方去。”

    蔡京点点头,“大家举手表决吧!如果通过疏散决议,那就立刻制定方案。”

    众人纷纷举手,六人全部同意李延庆的疏散提议,随即决定由徐处仁牵头,郑望之和吴革辅助,三人制定疏散方案,并挑选五十名官员以及一千名太学生负责疏散京城民众南撤,李延庆又拨出五千军队协助,南撤时间就定在第三天。

    蔡京和何矫负责城内疫病防治,他们组织三十名官员参与监控城内疫情的变化。

    李延庆则负责外围的疫病防范,以及迎回康王继位。

    。。。。。。。

    由于中牟县战场是瘟疫的爆发源头,赵构从郑州管城县前往东京汴京便只能迂回东进,他们先南下到颍昌府北面的长葛县,再沿着惠民河向东北方向的东京汴梁进发。

    原本只有两天的路程,现在要走四天才能抵达,赵构当然不止数十人陪同,他是以勤王的名义率领两万西军从京兆府开往汴梁,在郑州管城县又和刘、王贵率领的三万京兆军汇合,一共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汴梁。

    这次和赵构一起进京官员还有陕西五路经略使范致虚、京兆知府李纲、同州知州汪伯彦,范致虚和李纲是李延庆推荐给赵构,两人已进入了赵构的信任圈。

    张虎率五百骑兵在长葛县迎到了赵构,众人得知金兵已北撤,不由加快了速度,向京城进发。

    次日下午,大军抵达了尉迟县,这里距离京城约还有百里路程,众人在县城休息时,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骑兵正从远处疾奔而至。

    赵构大吃一惊,急令西军统领王渊以及京兆军统领刘准备迎战,这时,王贵指着远处大喊道:“不是金兵,是宋军战旗!”

    不多时,一名报信兵疾奔而至,在城下高声道:“启禀康王殿下,东京防御使、太子少保李都统率三千骑兵前来迎接殿下归京!”

    赵构顿时喜出望外,下令开县城大门,率领众人迎出城去,不多时,三千骑兵在一里外停下,李延庆催马上前,翻身下马,上前单膝跪下抱拳道:“微臣李延庆参见康王殿下!”

    赵构连忙上前扶起李延庆,安抚道:“李少保率军抗金,保住了京城,功在社稷,乃我大宋第一功臣!”

    “殿下过奖了,请殿下随微臣进京!”

    赵构给李延庆使个眼色,又低声问道:“京城情况如何?”

    李延庆微微一笑,“太后已下懿旨,由殿下继承大统!”

    赵构心中顿时一块大石落下了,长长松了口气,他最担心皇嫡子大宁郡王顺理登基为帝,那他就没有指望了,没想到李延庆最终还是替自己铺好了路。

    李延庆又简单给他说了自己软禁吴敏等人,请蔡京出山稳定局面,又进宫请太后下旨,目前组成了临时参政堂,主持朝廷运转。

    赵构连连点头,他心中异常感动,低声对李延庆道:“我赵构能有今天,全仗少保之赐!”

    李延庆微微一笑,“这也是大宋时局需要殿下,请殿下在县城休息一夜,明天一早我们出发进京!”

第八百零七章 康王登基

    李延庆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上司范致虚,在李延庆的官宦生涯中,范致虚对他影响极大,仅次于种师道,五年前他们强烈反对北伐,被王黼网罗了营私结党的罪名,给他们扣上范党的帽子,悉数贬职,范致虚被贬去巴蜀,李延庆则贬为嘉鱼县令,在嘉鱼县度过了近两年。

    范致虚现在已经六十余岁,不过他身体一向健朗,鹤发童颜,显得神采奕奕。

    他拍了拍李延庆肩膀,笑眯眯道:“小老弟不简单啊!短短五年时间便封爵国公,连老夫都自愧不如了。”

    旁边李纲笑道:“这就叫时势造英雄,延庆抓住机会建功立业,不仅保住了大宋社稷,也为自己打造了锦绣前程。”

    李延庆笑着摆摆手,“两位不要再捧杀我了,我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有数,虽然立下点功绩,但资历尚浅,还得请二位多多提携!”

    范致虚哈哈一笑,“这次我和李知府能随康王进京,可是你在提携我们啊!”

    这时,李延庆意外看见了韩世忠,便笑了笑道:“有时间我们再细谈,我先去看看老部下!”

    “去吧!”

    李延庆行一礼,匆匆走到韩世忠面前,韩世忠抱拳行礼,“卑职参见都统!”

    “韩将军不是在河东路吗?”

    韩世忠摇摇头,“卑职率数千残军从太原南撤后,接到朝廷命令,让我们撤回陕西路,河东路由老将军姚古坐镇,卑职和军队一起编入了陕西军,目前出任陕西军副都统,都统是王渊。”

    “原来如此,那汤怀和你在一起吧!”

    “在!他在卑职手下出任偏将,都统要见他吗?”

    “以后再见吧!今天事情太多,另外你们要做好瘟疫防护,千万不可大意。”

    “卑职明白,长葛也出现了瘟疫,听说是中牟县南撤的民众在长葛县发病,所以我们不敢在长葛县停留。”

    这时,刘和王贵走了上来,两人向李延庆行礼,李延庆给两人一人一拳笑道:“这次去河北没有闹大嘛!”

    刘憋了一肚子火,摇摇头道:“别提了,我们刚到相州,就遭遇了从大名府杀来的一万女真骑兵,我们在汤阴县迎战,结果连败三阵,损失四千余人,我们被迫退到河内府山区,才摆脱金兵的追击,后来金兵退回相州,但始终封住相州一线,我们无法再进入河北,只得重新渡河南下。”

    李延庆眉头一皱,“这件事我怎么一点都不知?你们没有发鸽信吗?”

    王贵叹口气道:“信鸽在激战损失了,没法发信给都统,我们在河北吃了败仗,无颜来见都统!”

    李延庆拍了拍两人胳膊,安慰他们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太放在心上,而且你们损失并不大,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两人一起行礼,“多谢都统宽容!”

    李延庆点点头,“宽容是一回事,但我要详细战报,越详细越好!”

    “遵令!”

    。。。。。。。。。

    夜幕降临,县衙大堂内依旧灯火通明,李延庆向康王赵构以及范致虚、李纲等人详细讲述了京城的疫病情况,最后道:“最新情况是五槐的男童确实感染了疫病,他的父母也出现了病情,另外两名男童也有了病情,目前他们家人都已被隔离,殿下,内城人口太多,居住太密集,为了防止瘟疫爆发,临时议政堂决定将五十万人口向南方疏散。”

    赵构微微叹息一声,“我们经过长葛县时,听说县城内也爆发了瘟疫,据说源头是从中牟县过来。”

    李延庆摇了摇头,“殿下,瘟疫的源头不是中牟县,而是金兵屠杀了三万宋军后没有打扫战场,遍野无头尸体,后来中牟县派人去清理尸体时,很多清理尸体的百姓不幸被感染,说到底,还是金兵造的孽。”

    赵构沉思良久,起身道:“我想去外面走走,李少保一起吧!”

    李延庆点点头,跟随赵构走出大堂,两人在县衙内缓缓散步,赵构沉声道:“这次瘟疫来势汹汹,刚才你说疏散五十万人南下,我就在考虑,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迁都?”

    迁都在赵佶时就已经提及了,为此朝廷还特地改杭州为南京,李延庆并没有反对,他知道现在宋朝的军事力量极为羸弱,这次也是金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