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是用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而美国呢,你觉得美国会怎么做?”
张学良说:“罗斯福在实行新政,美国应该想通过改变经济政策来走出困境。”
“世界上什么生意最赚钱?”周赫煊又问。
张学良想了想说:“不太清楚。”
周赫煊笑道:“当然是发战争财!有十多年前的欧战做榜样,罗斯福肯定想再来一次。让日本跟中国人打,让欧洲大混战,然后美国站在背后卖武器、卖石油。等该赚的钱赚得差不多了,欧亚各国都打烂了,美国人就能以救世主的姿态站出来收拾残局。到时候,美国就是世界第一,所有国家都得看它的脸色!”
张学良目瞪口呆地说:“罗斯福应该没想那么远吧。”
周赫煊说:“我跟他聊过,罗斯福是个很会算计的人。就算现在没这样想,到时候也会这样做。”
“如果真是这样,那中国该怎么办?”张学良问道。
周赫煊笑道:“很简单,拿出一切力量抗战,撑到美国出来主持大局那天。”
张学良稀奇道:“你觉得美国会帮中国?”
周赫煊说:“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会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最大帮凶。他们会对日本出售各种战略资源,解决国内的供求矛盾,钞票大把大把的赚。至于日本利用这些资源侵略中国,美国是肯定懒得管的。日本想要维持战争消耗,就必须攻占东南亚掠夺资源,从而和英法两国冲突。欧洲再打起来,那就是世界大战的节奏。而日本在太平洋崛起,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罗斯福最后肯定要对日本动手,中国自然而然成为美国的盟友。未来的局势,就这么简单。美国必胜,所以中国也必胜,因为中国是美国的天然盟友。”
张学良和潘文育面面相觑,好像在听玄幻故事。但仔细想想,却又似乎有点道理,只是现在还不敢相信。
532【二十九军】
“号外,号外!”
“喜峰口大捷!”
“我军砍杀日军数千人,炸毁大炮18门,威震长城内外!”
报童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挥舞着报纸满街高喊,迅速吸引来众多路人的注目。
正坐在黄包车上的端木蕻良,连忙喊道:“快停车,快停车,我要买报纸!”
“好嘞!”
车夫立马掉头跑回去,凑到报童身边,迫不及待地问道:“咱真打赢了?”
“赢了,赢了!”报童忙不迭回答。
旁边有人问道:“是哪个将军打的胜仗?”
已经买到报纸的路人,迅速浏览文章,激动地念道:“是29军的大刀队,四个团的兵力向日军发动夜袭,战士们每人身背一把闪亮大刀。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冲入敌军阵地,砍死砍伤日寇数千,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枪36挺、飞机1架,还有日军御赐军旗、地图和摄影机等等!”
“好!”
“杀得好!”
街道上传来轰然喝彩声,报童手里的报纸早被抢光了,许多人飞快奔跑着到别处去买报纸。
端木蕻良好不容易买到一份,他把新闻报道读了又读,全身都激动地发抖,双眼含泪地笑道:“打得好,两位旅长打得真好!若是我军人人如此英勇,何愁不能把日寇赶出中国?”
“这位先生说得是,咱中国的军人也不全是孬种!”一个中年男人附和道。
又有人问:“那两位浴血杀敌的旅长,究竟是什么来头?”
“当然是西北军,”立即有懂行的人来做解释,“这报纸上说是29军将士,29军以前就是西北军啊。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29军就被张学良收编了。这两位立了大功的旅长,多半就是西北军出身。”
“还是西北军厉害,当初把中央军打得哭爹叫娘。”
“狗x的小日本儿这下咬到硬骨头了!”
“要我看啦,两位旅长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应该升他们做将军!”
“……”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铺天盖地的溃败战报当中,夹杂着一篇惊天捷报,足以振奋人心了。
端木蕻良小心地折好报纸,贴身放在胸口的衣兜里,全身的热血似乎都要沸腾起来。
此时此刻,无论天津、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只要是收到捷报的城市,到处都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带着募捐来的钱物北上劳军,各报的记者蜂拥而至,只想拍到一张抗日英雄的照片。随军拍摄的新闻电影,很快也在全国影院播放,电影中只要出现宋哲元(29军领袖)的镜头,全体观众都自发的起立鼓掌。
29军的大刀队从此名扬天下,作曲家麦新为此创作《大刀进行曲》,这首歌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就连小孩子都能吼上几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兄弟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这次的喜峰口大捷,无疑是给中国人打了一阵兴奋剂。
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总是战败的那方。以至于到了现在,即便是高喊抗战口号的爱国人士,心里也非常不自信,认为中国不可能打赢日本。
现在,29军的大刀队终于让国人扬眉吐气咱们,还是能打胜仗的!
天津《益世报》把29军的喜峰口抗战,跟去年19路军的淞沪抗战并称,在新闻中写道:“十九路军淞沪一战,二十九军喜峰口一战,使我们中国人还可以做人。”
上海《时报》甚至高喊口号:“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北平《世界日报》的社评说:“中国陆军之战斗力,中国民族之自卫力,于十九路军之后,又得到新的有力证明。此非大刀梭镖足以摧毁敌之机枪大炮,乃国民精神道德的力之最高表现也。”
就日本《朝日新闻》也有相关报道评论:“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喜峰口大捷,不管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
三乐堂。
下野后的张学良,正带着夫人于凤至,在周赫煊家里戒除鸦片。他已经被中央党部安排去欧洲访问,为了不被洋人耻笑为“东亚病夫”,张学良特意跑来找周赫煊帮他戒烟。(前面被删除的几章有描述,这里不想多说了,反正张学良正待在周赫煊家里。)
“大捷,果真是大捷啊!”张学良拿着报纸,哭中带笑。
周赫煊也是拿着报纸看了又看,笑道:“恭喜六帅。”
张学良无奈地摆手说:“都是将士们打出来的,跟我没什么关系。”
说实话,29军这次能获得喜峰口大捷,还真跟张学良有很大的关系。
张学良刚刚收编29军的时候,只给了50万元安置费就撒手不管了,29军驻扎在山西寄人篱下,军费无着,穷困潦倒,士兵们形同乞丐。
直到去年,张学良为了防备关东军的进攻,主动把29军调到察哈尔,才让这些无家可归的西北军有了自己的地盘。29军在移防察哈尔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夜间行军,因为他们装备和军容太烂,怕被人白天看到了当成土匪。
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一群穿得犹如土匪的乞丐军,居然在长城取得如此大的胜利。
周赫煊心中也不禁感叹,西北军真是能打啊。当初中原大战的时候,若非阎锡山故意拖后腿,估计中央军早就被西北军打残了,老蒋能不能顺利统治中国都难说。
只可惜啊!
一想起历史上29军的遭遇,周赫煊就忍不住叹息。
此战之后,宋哲元带着29军返回察哈尔,军力迅速扩张到六万余人,并且接收了民众抗日同盟和汤玉麟部的大量装备,成为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
这支本来可以作为抗日中坚力量的军队,却由于不断地跟日寇周旋,被南京政府以“屡生事端”为由,免去了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职务,就连29军的驻地都被割让给小日本。
堂堂的民族英雄、抗日将领宋哲元,被逼得跑到天津做寓公,气得公开指责说:“谁再相信常凯申抗日,谁就是傻瓜!”
随后29军扩张到十万人规模,相当于北平、天津的安全屏障,可宋哲元本人却一度被逼得投靠日本做汉奸。前方的日寇是敌人,身后的南京政府也是敌人,宋哲元整天想的不是怎么打仗,而是如何保存他的29军。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宋哲元已经被搞得身心疲惫,厌倦了和日本人的长期周旋,干脆跑回山东老家养病去了正好遇到卢沟桥事变爆发。
猝不及防之下,29军损失惨重,奉命撤往保定。
常凯申明升暗降,派冯玉祥到29军(当时已升级为第一集团军)来夺权。冯玉祥本是这支部队的老长官,但却完全指挥不动,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诸将互相猜忌,每遇战事常常一触即溃。
本来士气高昂的抗日部队,被生生逼成一支只求自保、战斗力奇差的军阀部队,这就是29军的蜕变历史。
当然,宋哲元做为29军的领袖也难辞其咎,他私心杂念太多,始终都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幸好29军的长城抗战之魂一直没有熄灭,后来刘汝明的68军、张自忠的59军、冯治安的77军……这些部队都是29军的延续,在多次会战当中屡立战功。
张自忠将军的英勇殉国,算是29军在抗日战场的最后余晖了,剩下的29军部队渐渐沦为二流杂牌。
533【背锅小王子】
张学良高兴之余,突然皱起眉头看着报纸,苦笑道:“明诚,你说这次喜峰口的捷报,有几分是真的?”
张学良以前也是领军打仗的人,自然能看出战报不对劲的地方。杀伤敌军数千或许有可能,但缴获飞机1架是什么鬼?居然还缴获了11辆坦克和6辆装甲车,真当日本人的坦克是纸糊的?
报纸上刊载的那些战果,肯定有水分,而且水分极大!
周赫煊笑道:“六帅,不管捷报是真是假,它都必须是真的。你说呢?”
张学良一愣,随即点头说:“确实,必须是真的。”
中国人民急需这场大捷,它甚至可以说是现在中**民的精神支柱,它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它必须是真的,才能激励无数国民抗战,才能坚固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至于这场“喜峰口大捷”,后世的讨论和研究很多,但都莫衷一是、说不明白。
有资料显示,29军大刀队只是杀退500多日军;也有资料显示,大刀队斩杀日寇3000余人。但不管如何,杀退日本人的战果是真实的,而且确确实实炸毁日军18门大炮。
至于缴获装甲车、飞机什么的,说起来实在有些玄幻,愿意信的就信,不愿意信的也可以合理质疑。
但无可否认,那些奋勇杀敌的大刀队战士都是英雄。一场夜袭战打下来,只有零星十几人幸存(也有说30人的),而这种夜袭战前后打了好几次。
29军的装备非常简陋,属于长城抗战部队当中的叫花子军。
可这些“叫花子”死守喜峰口整整10天,不但多次打退敌人进攻,还数次夜袭冲入敌军阵地。而他们面临的是机枪大炮,以及飞机的轰炸,纯粹是在用血肉之躯抵挡炮火。
如今29军还在喜峰口死守,历史上的他们,一直坚守阵地未失。直到侧翼友军(晋绥军)防线被击溃,29军才被迫撤出喜峰口,其战斗之顽强可见一斑。
“可惜啊,可惜,”张学良唏嘘道,“这场胜仗,不该是宋哲元打下来的。”
周赫煊点头赞同:“确实不该让他来打。”
宋哲元属于冯玉祥的左膀右臂,乃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的诸多战斗中都表现强悍。这个人打仗确实很强,但却有着天生的性格缺陷或者说是“优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哲元相当于冯玉祥和阎锡山的“集合体”。综合了冯玉祥、阎锡山的各种优点,同样包括了两人无数的缺点。这家伙狡诈而又莽撞,贪婪而又义气,而且权利欲非常大。
北伐战争期间,宋哲元居然能玩出杀俘的把戏,而且一杀就是3000人(有说500人的)。且不说他杀的俘虏是同胞,就算是四川的二杆子军阀,也知道不能干杀俘这种事啊。
张学良之所以说“可惜”,是因为宋哲元的身份太尴尬,已经注定了他未来的悲剧。
中原大战之后,随着冯玉祥倒台,“西北军”这个军事团体实际上消失了。而宋哲元属于西北军残余中最有实力的,他现在相当于西北军的精神领袖,就连冯玉祥都悄悄写信内定宋哲元为继承人。
现在宋哲元凭借29军成为民族英雄,必然迅速扩大势力,甚至能吸纳许多以前的西北军来投靠。
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老蒋都不会坐视西北军复活,必然尽可能地打压其发展势头。而华北这边又是张学良的地盘,就算张学良胸怀大度,奉军其他将领也不愿看到西北军壮大。
从宋哲元打出“喜峰口大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面临中央和奉系的双重打压。
而宋哲元又是个权利欲极盛的老牌军阀,他必然不愿屈服于常凯申,更不愿彻底投靠张学良,也不愿迎回老上司冯玉祥。那他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利用自己巨大的英雄名气,周旋于日寇、奉系和中央三者之间,甚至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力,不惜选择跟日本人进行有限合作。
该死的政治!
该死的军阀思想!
如果换成太祖那样雄才大略之伟人,肯定不会太过逼迫宋哲元,毕竟对方的实力和名气摆在那里。让宋哲元在华北慢慢发展,做为抵御日寇进攻的屏障,这才是最好的用将用人方略既可赢得民心,又可赢得军心,既彰显了自己的度量,还可以恶心日本人,何乐而不为?
可惜常凯申的格局实在太小,明知道不可能解除宋哲元的军权,却三番五次的逼迫宋哲元,差点把宋哲元逼得投靠日本人做汉奸。
这纯粹是费力不讨好啊,而且还民心尽失,落得个迫害抗日英雄的骂名。
历史上的宋哲元,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要抱住中央的大腿发展自己。他甚至都主动示好了,拒绝跟共党合作,以免引起常凯申的反感。可常凯申却各种不领情,铁了心要吞掉宋哲元的部队。
老蒋这个人啊,有时候脑瓜子真的不好使。似乎只要不在他控制当中的军阀,都是必须干掉的王八蛋,搞得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
而太祖就刚好相反,只要不是敌人,那都是朋友。就算以前是敌人,未来也可以发展成朋友,于是支持太祖的人越来越多。
只凭一个什么主义,在混乱不堪、内忧外困的民国,是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的。再好的政治思想理念,都必须讲究合适的方法,领导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襟,换成太祖来当南京政府的领袖,宋哲元的部队肯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学良执掌奉系多年,基本的头脑还是有的。他完全可以想象,今后几年华北的混乱,这种混乱比日寇进攻还可怕。
张学良这次因热河之战被迫下野,常凯申必然过来插手华北事务。奉系的军权,常凯申肯定拿不走,但一定会染指民政事务,到时候中央和奉系的官僚能打出狗脑子来。再加上一个夹缝中崛起的西北军(29军),那就是三国混战的局面。
如果日本人够聪明的话,根本不用再使用武力,就能利用三方面的矛盾,慢慢攫取自己在华北的利益。
事实证明,日本人不是傻子,历史上差点搞出“华北五省自治”。
张学良对此毫无办法,他虽然心里明白,但却是力不从心。因为他能力有限,而且名声大丧、不足服人,根本镇不住那些收编过来的西北军、晋绥军,更没有办法跟中央政府为敌。
不管是哪一边把事情搞砸,张学良都必须为此负责,因为他是名义上的华北之主。
张学良如今头顶悬着几十口大锅,就等着哪口落下来,他未来的任务除了背锅还是背锅。给中央背锅,给西北军背锅,给晋绥军背锅……想要不背锅,就只剩下逼蒋抗日这一个选择。
534【收徒弟】
张学良再度被捆起来戒大烟时,端木蕻良终于到了三乐堂门外。他没有提前写信预约,非常自信的直接登门拜访,对开门的佣人说:“麻烦告知周先生,就说左联曹京平来访!”
片刻之后,端木蕻良就被带到客厅。
虽然在佣人面前口气很大,但见到周赫煊以后,端木蕻良难免心中忐忑。毕竟,他只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加入左联后也只写过几个短篇作品,跟举世闻名的周先生比起来差得太远。
“周先生,我叫曹京平,笔名端木蕻良。”端木蕻良恭敬地说。
“坐吧。”周赫煊微笑道,好奇地打量眼前这个青年。
整个30年代的中国文坛,最耀眼的当属东北流亡作家群。这些来自于东北的青年作家们,将自己的家国情怀、思乡之情、惨痛遭遇都融入到作品当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东北流亡作家群体当中,又有三个人最为瞩目,分别是:萧军、萧红和端木蕻良。
萧军和萧红此时已经同居,不过再过几年,萧红就要跟端木蕻良结婚。
这三人当中,萧军属于性情中人,嬉笑怒骂更胜于鲁迅。
1938年的时候,萧军只身一人,身背褡裢,手拄木杖,徒步从山西度过黄河去延安。太祖得知萧军到来,特地派办公室秘书去问候,顺便安排时间见见面。萧军居然一口回绝:“不见了,他挺忙的,我只住上一两个星期就走!”
萧军的潇洒、率性和幽默,颇有些魏晋遗风。难得的是,他能安心下来做事,交到他手里的工作肯定不会搞砸。
如果说萧军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大男子主义。标准的东北老爷们儿,没事就喜欢打老婆,打得萧红实在受不了才提出分手。
至于萧红,那绝对是“30年代文坛洛神”,民国四大才女的荣誉实至名归。
萧红的《呼兰河传》,犹如山间甘泉洗涤人心,那种文字之美犹如精灵。在周赫煊看来,张爱玲的文学成就跟萧红起来,相当于慕容复遇到了乔峰,名气虽然差不多,但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至于端木蕻良,绝对是一个被忽视的超级文坛大佬!
此刻的端木蕻良穿着风衣,梳着大背头,风度翩翩就像是富家公子。他恭敬地说:“周先生,我非常仰慕您的学识。最近又听了你所作的《松花江上》,一时间难以自持,所以冒昧前来拜访。”
“你加入北方左联了?”周赫煊问。
端木蕻良点头道:“去年考入清华以后加入的。”
“辛苦了。”周赫煊问候说。左联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风气很不对头,但到今年为之一变,积极宣传抗日、救助流亡学生,应该是他们的内部宗旨得到了调整。
端木蕻良拿出一沓稿件说:“周先生,这是我正在创作的小说,还请斧正。”
周赫煊接过稿件只扫了一眼,便知这是端木蕻良的扛鼎作《科尔沁旗草原》。此书确实是今年开始创作的,只不过要在数年之后才发表。
大致估算了一下稿件的字数,周赫煊赫然发现,端木蕻良居然已经把全书写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周赫煊翻开仔细阅读起来,足足读了两个小时,突然忍不住抬头看向端木蕻良。
虽然周赫煊早就阅读过这部小说,但还是忍不住感到惊讶。因为端木蕻良太年轻了,才21岁啊,这本书应该是个40岁的中年人写出来的作品。
端木蕻良的文风不似萧军那么幽默,也不似萧红那样灵动,甚至显得有些苍白,乍看起来不足为奇。但他的特点是笔触细腻、描写精妙、思想深刻,其中蕴含的大时代变迁气息,已经具备一种文学宗师的风范。
说得直接一点,《科尔沁旗草原》不输给巴金的《家》、《春》、《秋》,在某些地方还犹有过之。
还是那句话,端木蕻良才21岁啊,能写出这种作品太吓人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也很正常,有些人是天生的文学家,他们的第一部作品便达巅峰。端木蕻良亦是如此,虽然他后来作品众多,但思想艺术价值最高的依旧是这部长篇处女作。
周赫煊没有把稿件看完,就评价道:“这两年的中国文学作品,能和《科尔沁旗草原》比肩的,就只有巴金的《激流》(《家》)了,我很喜欢你这本小说。”
“真的?”端木蕻良顿时激动起来。
巴金可是这几天的文坛风云人物,周赫煊居然把他跟巴金相比,这让端木蕻良如何不兴奋?他还只是个文坛小卒啊。
周赫煊又说:“我只提两个缺陷,至于是否纠正,取决于你自己。”
“周先生请讲!”端木蕻良连忙道。
“第一,”周赫煊说,“你的描写太细腻了,这是好事,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