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有可能。”沈醉虽然拿不准,但还是用眼角余光,死盯着张万腾的一举一动。
车站大厅内部的人太多,扔炸弹是没机会了,有可能半路碰到旅客给弹回来。张万腾也可以选择拉掉保险栓,心头计算秒数,直接往周赫煊那堆人扑去。但那样难度太高,不一定把周赫煊炸死,毕竟几个保镖都护着呢。
沈醉看到张万腾把手放入公文包,顿时紧张起来。见对方从包里掏出一张报纸,他才稍微安心,同时好笑自己太过敏感。
事实上,南京黑龙会和特高课专业特务,这几天一直受到国党特务的监视。特别是那些有能力执行暗杀的,更是重点监控对象,毕竟南京属于国党特务的主场。
反而是张万腾这种普通情报人员,属于遗漏的目标,而且也无法监视,因为对方根本没有暴露过身份。
路过检票口的时候,周赫煊等人正在排队通过。
张万腾突然跑过来,对检票人员说:“朋友,我的车票买错了,到上海的那一趟车是什么时候?”
“十点半。”检票人员随口回答。
“哦,谢谢啊。”张万腾说道。
路过周赫煊身边时,张万腾突然弯腰连声咳嗽,右手探进包里把手枪掏出,并用报纸遮挡住旁人视线。他突然站直,枪口隔着报纸对准周赫煊,全力扣动扳机。
就在开枪的一瞬间,沈醉手里的拐杖高高扬起,猛地击打在报纸上,枪口随之向上倾斜。
“砰!”
一颗子弹从周赫煊头上斜飞而过,距离头皮只有10厘米左右,随后命中远处的天花板。
还没等张万腾开第二枪,沈醉和朱国桢已经先后扑出,把枪手死死摁在地上。而孙永振则紧张的护在周赫煊旁边,让周赫煊赶快蹲下,防止还有其他的刺客补枪。
“啊!”
检票口的旅客惊叫着奔逃,周围瞬间变得空荡荡。
车站警察快速赶来,只见刺客被两个大汉按住,满脸通红的咳嗽着:“咳咳咳咳咳……”
这回真不是装的,张万腾很想再看看医生。
805【委员长的愤怒】
30年代中期,中国的报纸和记者数量,要属上海地区最多,其次就是首都南京。
南京火车站发生刺杀案,而且遇刺目标还是周赫煊,顿时有无数记者蜂拥而来。结果他们一无所获,周赫煊及其随从,已经乘火车前往上海。而那个刺客,先是被带到火车站派出所,随即被赶来的国党特务给提走。
记者只能采访路人和车站员工
“你好,我是金陵通讯社记者白瑞,请问今天上午周赫煊先生是在火车站遇刺了吗?”
“有这回事。”
“你有没有看到具体过程?”
“当时人很多,我没看清楚。只听到一声枪响,大家都吓得跑开了,然后就看到一个病痨鬼被周先生的随从按住。”
“病痨鬼?”
“对,刺客是个病痨鬼,一直在咳嗽。”
“周先生当时什么反应?”
“周先生什么都没说,把刺客交给警察以后,他就照常检票进月台,坐火车去上海了。”
“他没有显得慌张吗?”
“没有,周先生很镇定,还让警察给刺客请医生。”
当天下午,《金陵晚报》就刊发相关新闻,标题为“周赫煊遇刺临危不乱,大文豪尽显人道关怀”:“据悉,今日上午九时许,国际大学者周赫煊先生在南京火车站遇刺。杀手为一名35岁左右之中年男子,其近距离朝周先生开枪,被周先生的随从阻拦,子弹贴着周先生的头皮飞过,情况险之又险。随后,警察从杀手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又当场搜出四枚炸弹……周先生因发表热血爱国言论,曾在天津遭遇北洋军阀褚玉璞的刺杀,又在伦敦遭遇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刺杀,两度中枪住进医院,每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面对此次刺杀,周先生临危不惧、面色无常,按照既定行程前往上海,离开时还叮嘱警察给杀手请医生,只因杀手行刺时一直在咳嗽……”
“娘希匹!”
常凯申的侍从室内,老蒋得到消息拍桌子大骂:“国家首都,天子脚下,竟还能发生行刺事件,马上把戴笠和徐恩曾给我叫来!”
王亚樵的斧头帮,专门设立有“南京行动组”,前后五次策划暗杀常凯申。直至误中副车,把汪兆铭搞得住进医院半年之久,老蒋终于下定决心誓死铲除王亚樵。
中央政府不仅要打击斧头帮,对首都的安全秩序也更加看重,近年来南京的特务数量疯狂增加。
老蒋自认为已经把南京打造成铁桶,谁知在他眼皮子底下,又发生了公开行刺事件。这次杀手行刺的是周赫煊,那下次该轮到谁?很有可能就是他老蒋本人!
徐恩曾和毛人凤飞快前来觐见,忐忑不安的候在一旁。
“戴雨农呢?”常凯申不满地问。
毛人凤立即敬礼道:“报告委座,戴处长目前正在上海执行任务!”
常凯申并不认识毛人凤,问道:“你是谁?”
毛人凤发现露脸的机会来了,兴奋道:“卑职毛人凤,是戴处长的私人秘书。戴处长临行前,已经知道日本人要对周先生下手,将此事全权交由卑职负责!”
“真是日本人干的?”常凯申并不感到惊奇。
毛人凤回答说:“刺客的身份已经查明,为江宁县地政科副科长张万腾。此人早年是孙传芳麾下某部后勤处长,民国十八年曾在上海市政府担任公务人员,因病辞职休养一年,经公务人员考试进入江宁县政府工作。其妻子儿女皆在南京,已经被特务处控制,我们怀疑张万腾是日本人的间谍!”
“刺客是江宁县民政科副科长?”常凯申猛地站起来,比听闻周赫煊刺杀更加惊讶。
江宁县号称“天下第一县”,由于南京城区面积逐年扩大,江宁县下辖的大部分区域,都已经跟南京主城重合。而江宁县的“地政科”,其实就是“地政局”,民国第一县的地政局副局长是日本人的间谍,还亲自动手刺杀周赫煊,这听起来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常凯申的第一反应是:日本人疯了!
即便张万腾没有背景关系,政治前途不被看好,但至少是民国第一县的地政副手。这样的高端间谍应该全力保护,甚至不遗余力的帮他晋升,说不定哪天调入南京当官儿都有可能。
如此间谍,居然用来当杀手,日本人也不嫌亏得慌啊?
常凯申的第二反应是:怒火冲天!
江宁县虽不受南京市政府统属,但其辖区有一大块跟南京市重合,日本人的间谍居然在首都当了“大官”,常凯申有种被人愚弄的耻辱感和恐惧感。
“查,给我彻查!”
常凯申勃然大怒,对徐恩曾下令道:“江宁县的所有公务人员,都给我彻查到底。包括当年考试选拔公务人员的那些人,全都必须严厉惩罚,给那个杀手升官的人一律开除党籍!”
这牵扯可就太大了,徐恩曾背心冒汗,领命道:“是,委座,卑职立即着手调查!”
常凯申又质问毛人凤:“戴笠让你负责保护周明诚,你怎么搞成这幅样子?”
毛人凤叫苦道:“南京城内但凡可疑的目标,都被我严密监视了,哪想到杀手竟然是江宁县的副科长?卑职办事不利,还请委座责罚!”
“审问出什么没有?”常凯申问道。
毛人凤回答说:“杀手患有重感冒,已经发烧得神志不清,目前正在昏迷当中。在他昏厥以前,在车站派出所接受过初步审问。此人一口咬定,说行刺之事没有任何人授意,他是国党内部的‘主和派’,认为‘联日剿匪’是国家振兴之道,而周赫煊连日以来的抗日演讲,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激于义愤,才以一个爱国党员的身份,自发前往车站行刺周赫煊。”
常凯申冷笑道:“日本人倒是会撇清干系,居然把脏水泼到党国头上来了。”
毛人凤连忙说:“委座放心,等把杀手的病治好,卑职立即严加审问,一定揪出其同伙!”
“当心他自尽!”常凯申厉声道。
“卑职谨记!”毛人凤立正敬礼,心头火热,他总算在老蒋这里挂上号了。
806【后话】
上海,码头。
特使团一行三十余人,已经在码头集结,准备搭乘“维多利亚号”客轮启程。
众人站在码头上合影留念,随即记者开始提问。
孔祥熙微笑着说:“余此次代表国府赴英,参加英王加冕礼,不胜愉快。余希望此行能使中英两国友好之关系更见敦厚。当然,参加完英王加冕礼后,余还将访问欧洲各国,考察其经济状况,为我国之经济提供帮助。”
《新闻报》的记者突然问道:“周先生,听说在南京行刺你的杀手,是江宁县的高级官员,一切皆因‘战和”分歧而起,请问你对此有何感想?”
“这么快你就知道内幕了?好像刺客还在审问当中吧。”周赫煊呵呵笑道。
那记者说:“我们有特殊消息渠道。”
周赫煊道:“是战是和,关键不在中国,而是在于日本。日本不守国际约法,悍然入侵中国,台湾沦陷,东北尽失,华北危矣。日本愈发戳戳逼人,中国想要和平,但做得到吗?在日本看来,中国就是待宰羔羊。我等只能奋起抵抗,而不是祈求屠夫刀下留情。如今号召主和者,无非三种人,一种是傻子,一种是懦夫,还有一种别有居心。”
说到此处,周赫煊突然语气加重:“另外,我必须更正一下谣言。这次行刺我的凶手,绝非普通的主和派官员。我到南京的第三天,就发现有人跟踪,我被监视了足有半个月!在火车站遭遇枪击以前,已经有人在扬子饭店给我下毒了。有监视者、有下毒者、有枪击者,说明刺客是有组织的,并非出于一腔义愤而临时起意,也并非单个的所谓爱国主和派能够做到!我希望,中央政府能彻查此事!”
诸多记者兴奋异常,连忙把周赫煊的话记下来。
突然有记者举手说:“周先生,还有一种说法,杀手是国党派出的特务。你对此有何看法?”
“你是哪家报社的?”周赫煊笑问。
那记者回答说:“《中华日报》。”
“呵呵,”周赫煊笑了笑,带着讥讽的语气说,“我跟贵报没什么可说的,汉奸报纸而已。只是想问一句,贵报挪用铁道部的那20万元公款,不知何时才能补上?”
《中华日报》是汪兆铭的耳目喉舌,常年鼓吹“中日友好”和“主和”言论,直至后来汪兆铭做了汉奸,该报甚至成为汪伪政府的机关刊物。
那记者顿时愤怒了,质问道:“周先生,你凭什么说我们是汉奸报纸?”
周赫煊也不正面回答,只重复说:“《中华日报》挪用的20万元铁道部公款何时还上?”
“我们不是汉奸报纸!”那记者强烈申明。
周赫煊笑道:“我只知道贵报挪用了铁道部20万元公款。”
那记者面红耳赤:“又不是我挪用的!”
周赫煊说:“但你从《中华日报》社领了薪水啊,所以我再次请问,贵报挪用的铁道部20万元公款何时还上?”
那记者顿时难以招架,羞愧难当,直接捂着脸走人了。
“哈哈哈哈哈!”
众记者幸灾乐祸,欢腾大笑。
20万元铁道部公款,那是《中华日报》的原罪。
汪兆铭当初想给自己的派系办报纸,恰好心腹顾孟余又担任铁道部长,于是直接挪用铁道部20万元公款,假公济私把《中华日报》给办起来。这事儿被披露出来以后,《中华日报》立即成为报界之耻,属于被同行嘲讽鄙视的对象。
此后几天,周赫煊已经随船前往英国,但关于他的刺杀案却闹得很大,而且说法五花八门。
有人说是私仇,有人说是战和之分,有人说是日本刺杀,也有人说是国党特务所为。
比如《中华日报》就在推波助澜,句句暗示周赫煊遭到了国党特务刺杀,原因是周赫煊的爱国言论触犯了蒋某人独裁。这份报纸站在进步人士和普罗大众的角度,高呼“民主宪政”口号,强烈要求中央废除独裁体制,进行党内和党外的民主公选周赫煊遇刺案件,居然成为以汪兆铭为首的改组派攻击常凯申的借口和工具。
周赫煊本来就有粉丝无数,同时大家也对老蒋的独裁深恶痛绝,两相叠加顿时碰出火星子。成千上万的爱国进步青年,就此被《中华日报》所蛊惑,举着“民主宪政”大旗进行游行示威。
可以说,日本人的行刺计划虽然失败,但并非完全没有作用,至少把老蒋给搞得焦头烂额。
配合着国党中常委即将修改“国民大会组织法和选举法”,汪兆铭再次蹦出来,纠集改组派上蹿下跳,想要借此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中心西安事变期间,汪兆铭已经被何应钦请回来,此时担任国党政委会主席。
如果没有今后的投日当汉奸,汪兆铭此时此刻的诸多行为,是有益于国家发展进步的。他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强烈批评独裁统治,并拉拢各党派和民主人士,促进了中国在抗战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当然,汪兆铭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源于自身政治利益。而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从头至尾鼓吹“中日和平”,这同样是为了自身政治利益。
汪先生政客,以及,搅屎棍。
常凯申对各种谣言极为愤怒,若真是他派人刺杀周赫煊,那不管被报纸怎么骂他都认了。但真不是他下令的啊,他的特务还保护了周赫煊呢,现在居然有人把脏水泼到他身上。
光头一怒,丢官无数!
江宁县本来就有不少改组派官员,以前都是跟着汪兆铭混的。现在干脆来次大换血,老蒋借着刺杀案的由头,把江宁县从县长到科长撤了三分之一,被开除党籍者就有八人之多。
刺客张万腾在医院住了将近一周,病未痊愈,就被毛人凤拉去刑讯逼供。
国党特务别的不行,刑讯逼供却很拿手,只用了半天时间,就让张万腾把知道的全吐了出来:他是中日混血,曾在上海同文书院学过间谍课程,已经潜伏了近20年,每个月都会前往艺笙歌舞团,给一个叫孟广华的演员递送政治经济情报。这次行刺案的指示者外号“老鸭”,年龄约40岁左右,额头上有颗大痦子。行刺期间的传信者是年轻人,年龄25岁左右,相貌颇为英俊……
国党特务立即出动,把艺笙歌舞团给查封了,但并未找到那个名为“孟广华”的演员。至于行刺案的指示者和传信者,都被画出了素描画像,按图索骥,全城追捕。
特高课的人,国党特务不敢动,因为身份全是日本大使馆的领事警察。黑龙会的人,国党特务同样不敢动,因为抓了就要闹出外交纠纷。
但特高课和黑龙会在南京的外围势力,却被国党特务狠狠扒下一层皮。500多个南京地痞、流氓、娼妓、记者、演员……被国党特务带走,层层逼问之下,至少顺藤摸瓜抓获了40多个汉奸走狗其中也有个别无辜者。
这让南京地区的帮会噤若寒蝉,已经到了闻周赫煊色变的地步。等咱们的周先生从英国回来,半道路过南京的时候,本地帮会自发前来保护安全,生怕出了意外又被国党特务找麻烦。
不管如何,再次遭遇刺杀的周赫煊,被各大媒体疯狂吹捧和宣传。
就连曾经痛骂周赫煊的改组派报纸,也在汪兆铭的授意下,把周赫煊捧为不惧生死的爱国典范,枪口直指独裁**的常凯申。
后世有个专门研究周赫煊的学者,在其作品中如此写道:
“民国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在那蒸腾的中国大地上,缕缕杀气掩盖不了思想启蒙的生机,昏天暗地的血雨腥风中,又饱含着温情流动,侠士风流。这其中,作为政治纷争工具之一的刺客,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有个人,他并未得罪任何党派,相反,他跟所有党派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他一生却遭遇了数次刺杀……”
“周明诚的遇刺经历,在民国年间是极为独特的。很难用常理想象,日本军国主义者会处心积虑杀死一个文化人,而且还是国际知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但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就能找到其中答案。他发明的‘七人背’,成为敌后抗日战场的犀利武器。而他在战前和抗战期间的文章,更是让日本侵略者心惊胆战……”
“《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所收录的文章,其中有四分之三内容跟日本有关。那些文章,是当今史学界研究日本的必读资料,是研究一战到二战期间日本经济文化政治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周赫煊对于日本社会的分析研究,犹如一把手术刀,将日本这个国家血淋淋剖开,给当时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作用。”
“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在1942年初,读到《明诚文集》(1941年增补版),又特地重新阅读《菊与刀》,随后在日记当中写道:‘中国最大的知日派是周明诚,他对日本的分析研究,足抵一个集团军……’所以在1942年秋,周明诚遭遇又一回刺杀,这次的策划者是川岛芳子,实施者是李香兰……”
807【途中】
维多利亚号客轮。
甲板上,正举行着热闹的露天舞会。一对对白人伴随舞曲节奏,搂抱着踱步回旋,而中国人则要矜持得多,大部分都坐在旁边喝着饮料微笑观赏,或低声聊着自己喜欢的话题。
这些中国人来头很大,除了财政部长孔祥熙、海军部长陈绍宽、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之外,还有铁道部常务次长曾甫、海关监督诸昌年、财政部关务署长张福运,实业部国际贸易局局长郭秉文,海关总税务司司长梅乐和(英国人)。
此外,还有一大堆秘书、武官、专员、翻译和技术人员。
只看特使团的阵容构成,就知道绝非庆祝英王加冕礼那么简单,还需要执行一系列外交、贸易、借款、技术合作等任务。
孔祥熙的长女孔令仪,无疑是露天舞会的万众焦点。特使团中也有很多英俊帅哥,但在孔祥熙、宋霭龄夫妇的注视下,这些中国青年官员根本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只能便宜外国佬,一个有头有脸的外国中年人,微笑着把孔令仪请去跳舞。
周赫煊睡完午觉从客舱内出来,走到甲板上放眼一瞅,见只剩孔祥熙那桌还有空位,于是大大方方的就走过去。
“我可以坐这里吗?”周赫煊问。
“当然,请坐!”宋霭龄虽然看周赫煊不顺眼,但基本的风度礼仪还是有的。
孔祥熙微笑着朝周赫煊点头致意,孔令杰也抬头看向周赫煊,眼神当中尽是好奇之色。
孔令杰是孔祥熙的小儿子,今年刚满16岁,跟他爹容貌有七分相似,只不过更加清秀英俊。在没有发胖之前,这家伙还是个小帅哥,而且很懂礼貌,至少不会引人反感。
“周先生!”孔令杰特意起身问候。
“你好,”周赫煊扫了眼对方手里的书,笑道,“孔公子年纪轻轻就读《红与黑》,看得懂多少?”
孔祥熙笑着对儿子说:“令杰,周先生是大文豪,有什么疑惑可以向周先生请教。”
孔令杰认真解释道:“我听老师说,《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是伟大的世界名著,所以才找来读的。至于能读懂多少,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它有趣。”
“哈哈哈,”周赫煊笑起来,夸了一句,“有趣才是读书的动力所在,孔公子已经初步掌握了读书之道。”
“真的吗?”孔令杰颇有些惊喜,毕竟夸奖他的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听到小儿子被夸奖,宋霭龄颇为得意道:“我们家几个小辈儿,就属令杰最有读书的天赋,他在学校里表现一向极佳。”
谁都无法料到,几十年后,孔家最有钱的居然是孔令杰。
这家伙给老蒋做了十年外交官,积累下深厚的人脉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在美国搞外贸和证券,拥有启动资金后弃政从商自己当老板。他先是购买美国德州的大片荒地,靠地下石油资源起家,然后又进军美国房地产行业,身家远远超过自己的父亲和哥哥。
跟守财奴父亲和嚣张跋扈的哥哥不一样,孔令杰非常低调,而且极度缺乏安全感。他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还把自己的别墅打造成碉堡,拥有设施齐备的地下防空避难所避难所内有急诊室、关押室、灭火系统、供电系统和娱乐场所。
此碉堡别墅,大门修建成塔式炮楼,装备有防护钢甲,不仅可以抵御轰炸和坦克突击,甚至专门在避难所上方修建人工湖,用来阻止核弹袭击时的中子穿透。
天知道孔令杰怎么想的,居然在美国给自己修碉堡别墅,而且还把核弹轰炸都考虑进去了。
难道是在重庆被炸出了阴影?
一家子奇葩。
周赫煊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着,不多时,跳舞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