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志摩讥讽道:“他那也叫诗?”

    戴望舒劝谏说:“周先生创办《春望》诗刊,是想团结各派诗人救亡图存。人家创造社积极响应,郁达夫专门从福建寄来诗稿,怎么也要给点面子才是。”

    “我是就事论事,并非徇私报仇。”徐志摩解释道。

    新月派和创造社,以前是打过笔仗的。

    徐志摩暗讽创造社是“文坛细菌”,破坏了中国文学的健康和尊严。而创造社则讥笑徐志摩为“小丑”,指责胡适为“妥协的唯心论者”,说新月派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买办“绅士”。

    以两派历来的矛盾而论,说实话,徐志摩担任《春望》诗刊主编,人家创造社愿意投稿已经很给面子了。

    戴望舒继续劝道:“志摩兄,这首郁达夫的诗,你还是刊发吧。郁达夫名气大,读者也多,有利于诗刊打出局面。”

    徐志摩激动道:“名气再大,也要用作品说话,你看看他写的都是什么东西!”

    郁达夫寄来的这篇诗稿,是他在福州凭吊戚继光祠时写的,名为《游于山戚公祠》: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

    这首诗怎么讲呢,说好听点文字质朴、雅俗共赏,说难听点不文不白、技艺拙劣。

    能入徐志摩的法眼才怪了。

    戴望舒见徐志摩死不松口,建议道:“不如,选郁达夫去年写的那首词?”

    “哪首?”徐志摩问。

    “《满江红》,也是凭吊戚继光的。”戴望舒找来纸笔,迅速把郁达夫去年的作品默写出来,这记性也是够好的。

    徐志摩仔细品鉴一番,点头道:“这首还勉勉强强,就选这首了。”

    《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酬千杯,蓬莱阙。

    戴望舒又问:“周先生有新作吗?《春望》创刊号,怎么也该刊一首他的作品。”

    “还没收到,他说正在创作当中。”徐志摩道。

    就在此时,楼下街头报童狂奔,大喊:“号外!号外!卢沟桥发生事变,日寇进攻宛平城!号外!号外……”

    徐志摩和戴望舒对视一眼,俱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

    戴望舒喃喃道:“都被周先生料中了啊,真的在一周之内发生事变。”

820【英雄叱咤,壮士骁骁】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万岁!”

    “……”

    街头到处是游行队伍,正在放暑假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汇聚到一起。沿途,许多市民也自发加入,浩浩荡荡行走在各个街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前往市政府请愿。

    “滴滴滴!”

    司机按着喇叭,想迫使游行队伍让开道路。

    周赫煊提醒道:“靠边,停车,等游行的先过去。”

    这司机和轿车,都是找徐志摩借来的,上海周公馆只剩下一个看门老头儿。

    等到游行队伍离开,轿车才继续前行,来到一家饭店门口停下。

    距离七七事变爆发,已经过去了20多天。

    最开始,常凯申和宋哲元的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坚守,必须抵抗。但在坚守抵抗的同时,他们又期待着和谈,而这份侥幸心理迅速被日军的援军给扑灭。

    七月十七日,常凯申终于选择面对现实,发表了他的重要讲话,其中有一句广为流传:“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此时此刻,北平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南苑之战”。

    首先要说一下汉奸潘毓桂,此人是北平、天津、河北和察哈尔的最高行政长官,还担任宋哲元的政务处长,兼平津卫戍司令部高等顾问。从事变爆发到北平陷落,二十九军的所有作战计划,都被潘毓桂详细出卖给日军。

    早在周赫煊回上海的时候,就给宋哲元发了一封电报,说日军正在谋划攻占北平,并提醒宋哲元当心潘毓桂已经做了汉奸。

    宋哲元倒是听取了部分意见,令人严密监视潘毓桂的行踪。但潘毓桂有日本人撑腰,又是宋哲元地盘内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二十九当中也有内应,依旧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作战计划并传出。

    当日军一步步收缩对北平的包围圈时,宋哲元意识到南苑的重要性,立即派遣赵登禹的精锐部队前往支援。但宋哲元也是昏了头,他鉴于37师的防线太长,同时又把驻守南苑大营的37师调往北平方向。

    这一切由于汉奸的出卖,都被日军所知悉,于是日军趁机发动猛攻。

    南苑之战爆发时,赵登禹为了赶快驰援,身边只带了一个团,另两个团还在半路上,而主力仍旧留在涿州,原本驻守南苑的37师则在撤离防线。

    增援部队只来了一个团,驻防部队却在撤退,日本人又发动突袭,战场瞬间全乱了,中国守军被打得措手不及。

    最可恶的是,由于汉奸潘毓桂的出卖,日军不但知悉守军的动向,还知道守军的薄弱点学生兵团。

    学生兵团是去年征召的,一直在参加训练,直到七七事变爆发,他们才正式拿枪成为军人。日军朝着学生兵团的阵地疯狂进攻,而前线的指挥系统又崩溃了,学生兵们根本找不到长官,只能在基层军官的领导下坚持战斗。

    对于这些学生兵来说,这是他们遭遇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其中大多数人的最后一场战斗。他们当兵的时间才半个多月,却展现出极高的战斗素养,而且无人后退,无人投降,大半都牺牲在和日军的肉搏当中。

    卢沟桥事变一周年之际,日本《朝日新闻》采访华北驻屯军第一大队长一木清直,此人感慨说:“(中国学生兵)面对面死战也不肯退却……甚至负伤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因为提前得知守军的作战计划和弱点,日军以为能轻松拿下南苑,结果遭到异常顽强的抵抗,甚至一度被佟麟阁带领军官教育团赶出阵地。在损失惨重之下,日军战斗机从承德起飞,对南苑进行疯狂的轰炸和扫射,守军阵地瞬间化为一片火海。

    中国守军只能选择突围,而他们的撤退路线,也被汉奸出卖给日本人,遭到准确而致命的埋伏。

    突围途中,132师师长赵登禹牺牲,是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师长,享年39岁。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牺牲,是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军级将领,享年45岁。

    赵登禹和佟麟阁牺牲的消息,已经被《大公报》记者传到上海,明天全国人民都会知道。

    饭店门口。

    周赫煊刚刚下车,就听见徐志摩在喊:“明诚!”

    “你也来了?”周赫煊有些惊讶。

    今天周赫煊此行,是来参加“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大会”的,出席者主要是些左翼文人,没想到徐志摩居然也跑来凑热闹。

    徐志摩说:“既然是上海文艺界救亡大会,我是中国人,又是上海文艺界的人,自然要来参加。对了,你的诗还没写好吗?过两天《春望》诗刊就要发创刊号了。”

    “写好了,本想回去再给你。”周赫煊拿出两张诗稿。

    徐志摩打开一看,惊讶道:“居然不是白话诗……不对,佟麟阁和赵登禹死了?”

    周赫煊点点头:“牺牲了。”

    《沁园春咏赵登禹》:“滚滚狼烟,悲泣山河,恨聚怒潮。听皇姑屯里,惊魂霹雳,喜峰口上,杀寇声高。原野山川,长城内外,奋起男儿唱大刀!宛平后,唤英雄叱咤,壮士骁骁。南苑激战晨宵,弹雨泻,黄亭土炽焦!痛荒郊碧血,故园凄泪;千秋肝胆,百战魂消。弹指春秋,纵目寰宇,几处狂徒又叫。雄碑下,教子孙长记,一代英豪!”

    《沁园春咏佟麟阁》:“晓月芦沟,怎忘当年,战火曳空!惹英雄奋起,旗风所向,悲歌吼处,气贯长虹。永定河边,南苑巷内,多少男儿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枪上,怒向顽凶!天公竟妒豪英,弹飞处,焦石溅血浓。憾壮怀难已,山河未复;民崩倚恃,国损干城!浩气长风。唤起大众,卫我中华一脉同。西山上,有松涛夜吼,霜叶殷红。”

    周赫煊拿出来的是两首《沁园春》,后世谣传为佟麟阁和赵登禹的绝命爱国诗,其实不然,这是后人为纪念他们而创作。

    比如“弹指春秋,纵目寰宇,几处狂徒又叫。雄碑下,教子孙长记,一代英豪”这句,明显是写抗战胜利多年后,子孙在纪念碑下为烈士扫墓的情形。当然,换成周赫煊此时“创作”出来,则可以理解成对抗战胜利的憧憬,拥有者特殊的激励意义。

    徐志摩反复低吟着两首《沁园春》,叹息说:“两位将军为国捐躯,当得起这等壮词。”

821【民族进化论】

    中国文化界自晚清以来,有着各种各样的论战,没打过笔仗的文人都不好意思出门。

    比如鸦片战争失利后,主张“师夷长技”的洋务派,就跟主张“忠孝礼义”的保守派,围绕着引进西学的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这些争论首先发生在朝堂上,又随着报纸渐渐走向民间,民间文人也跟着争得面红耳赤。

    直到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以“中体西用”的观点缓和了两派矛盾,获得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成为人们的共识。

    而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代表先进知识分子的康有为、辜鸿铭,其思想见解已经显得陈旧落后,被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派文人当做靶子攻击。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新文化论战当中,白话文创作得到普及,标点符号和国语也成为标准,民主和科学走向普罗大众的心中。

    这是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两场思想论战,前一场论战让中国开眼看世界,后一场论战加速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传播。

    或许是因为矫枉过正,有人呼吁正视传统文化,于是又一场新的论战开始。“调和论者”(调和中西文化)和“取代论者”(全部西化)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出现的“科玄论战”和“整理国故”,大致都是此次论战的延续。

    由此从论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脉络:顽固保守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全部西化中西协调……

    这是华夏民族的自我进化之路。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士”的心理认知。就算穿着单衣、啃着馒头,也依旧心怀天下,常常指点江山,干涉政治,批判时局,在近代历史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概是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大不如前,“士”这一身份也走向日暮黄昏。

    最近十年的论战,就显得细碎得多了,主要分为两种,即:文学思想之争和政治理念之争。

    什么京派海派论战,什么鲁梁论战,还有新月派炮轰创造社,左翼文人怒怼御用文人,第三种人单挑左右派文坛……此等种种,有些看似个人矛盾,其实都是文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出现了分歧。

    大家都在寻找救国之路,只是想法不同,于是就吵起来了。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让原本四分五裂的中国思想文化界,逐渐走向统一,知识分子开始达成共识。那就是:放下矛盾,一致抗日!

    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确立,最开始是在思想文化界实现的。

    别以为这玩意儿没啥用处,只是一帮文人在瞎起哄而已。思想指挥行动,要统一行动,就必先统一思想。思想若是统一了,有人不想统一行动,都必须顺应舆论潮流。

    比如老蒋,活生生被逼得联共抗日,因为整个思想文化界都是这样要求的。

    早在1936年春,攻击性最强的左联,就率先放弃了原有的阶级斗争。南京政府屡禁不绝的“左联”,自动宣布解散,并提出创作“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

    随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人,联合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救国而联合起来。

    现在七七事变已经爆发半个多月,全国文化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救亡团体。

    仅在上海,就有上海救亡演剧队、国民救亡歌咏协会、美术界救亡宣传团、学生战时服务团、游艺界救亡协会、战时摄影服务团、上海漫画救国会等70多个团体组织。

    几乎是下意识的,人们在听到七七事变的消息后,就自发联合身边志同道合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救亡活动。不分阶级阶层,不分学派流派,所有知识分子和文艺人士,都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

    周赫煊不仅看到国难当头,还看到一个民族的振奋不屈。

    抗战就像一座大熔炉,把千奇百怪的思想和势力往里面扔,最后炼出一块名为“民族之魂”的不朽器物。

    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战争使民族得到了新生,使人民大众广泛的觉醒。”

    今天周赫煊来参加的“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就是由上海文化艺术界70多个救亡团体联合组成。它将汇聚整个上海文艺界的力量,包括电影、戏剧、漫画、音乐、文学、雕塑等等领域。

    这次成立大会,终于不用再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因为它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支持,左派和右派知识分子都有来参加。而且,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的运转资金,大部分由国党负责提供。

    整个协会的框架已经提前确定,分为总务、经济、组织和宣传四个部门。

    国党负责协会的总务部和经济部,也即总管大局、提供经费。共党负责组织部和宣传部,也即负责组织策划和宣传。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军事政治上还没开始,但在文化上已经实现了,而且各自找准了位置,双方都对此极为满意。

    别以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只是搞搞创作、搞搞演出、站出来吼几声而已,它是有实际救亡功能的。比如共党负责的组织部,就设有训练组、救护组、里弄组、工务组等等。

    训练组负责训练战时常识人员,比如平民遇到日本兵该如何应对,比如面临炮火轰炸该如何提前躲避。救护组负责募集医疗用品和财物,并成立救护队赶赴前线救治伤兵和平民。里弄组负责组织居民展开救亡活动,比如成立街道互助会,组织居民为士兵缝制衣物等等。而工务组,则负责救济战时失业工人,帮助失业工人重新就业等等。

    周赫煊和徐志摩刚刚走进会场,就吸引来众人的目光。

    “啪啪啪啪!”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到会着自发鼓掌,这是在对周赫煊表达敬意。

    徐志摩主动站开些,因为这一刻属于周赫煊。

    周赫煊在诗会上预言北平一周内爆发事变,此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上海文化界。再加上他多年来主办《非攻》杂志,发表的那些关于日本即将全面侵华的文章,现在重新读来都精准无比。还有他几个月前,因为沿途宣传抗日思想,而被日本特务刺杀,这些都足以获得大家的尊敬。

    蔡元培、孙夫人和另外五个人走过来。

    孙夫人微笑握手道:“周先生,恭候多时!”

    “孙夫人好!”周赫煊问候道。

    蔡元培跟周赫煊热情握手,说道:“明诚,你终于来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五位分别是潘公展先生、吴汉先生、周寒梅先生、钱俊端先生和张志让先生。”

    潘公展、吴汉和周寒梅是国党的人,分别担任协会的会长、总务部长和经济部长。而钱俊端和张志让则为亲共人士,分别担任协会的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

    是的,后两位只是亲共人士而已,并非真正的共党,老蒋对共党依旧还有防范。比如协会宣传部长张志让,就是共党元老张太雷的族兄,并担任“七君子”的辩护律师。

    顺便一提,协会会长潘公展,还是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可见国党对此协会极为重视。

    众人握手寒暄片刻,茅盾、巴金、胡愈之、欧阳予倩、周剑云、沈兹九等人,也纷纷过来跟周赫煊打招呼。

    没一会儿,胡适也来了,站在角落里跟徐志摩聊天。

    胡适现在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他想着和平谈判,一方面又忙着救亡图存。或者在他看来,二者是统一的,只有和平谈判才能救中国,而战争只能让中国万劫不复。

822【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属于半官方的民间团体,会长和四位部长都是提前选定的。

    先来说说会长潘公展,我们前面提到了,他是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

    早在十年前,潘公展就和陈布雷同时面见老蒋。

    结果是,陈布雷留下当秘书,最终成为老蒋的文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以及“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两句老蒋名言,都是出自陈布雷之妙手。

    而潘公展呢,则被老蒋打发回上海,靠写国党的马屁文章,以及镇压抗日救亡活动来一步步晋升。

    传闻,当时两人接受老蒋面试的情形是这样的

    常凯申眼中闪现出俾睨寒光,吓得衣着讲究的潘公展目光闪烁,举止僵硬。所谓眸不正则心术邪,笃信相术的老蒋顿时就起了犯案,认为潘公展此人难当大任。

    而陈布雷虽然嘴瘪唇翘,头发蓬松,着装随意,像一个只会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但面对老蒋的瞪视却神色坦然,给老蒋留下极佳的第一印象。

    接着,常凯申开始出题,问:“如何对付上海的工人运动?”

    潘公展抢答道:“总司令自由妙策。”

    常凯申气得想打人,老子要是有妙策,还用你们来干什么!

    陈布雷则回答:“愚见以为,是否应派可靠部队包围上海,造成猛虎出山之势。尔后,则用帮会势力打头阵……”

    此时常凯申已经有了底,又开始进行笔试,笔试题目为《告黄埔同学书》。

    陈布雷凝思片刻,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文采斐然,看得常凯申交口称赞。

    于是,潘公展滚蛋了,回到上海去当《申报》的副总编。

    潘公展之所以能当上国党中宣部的副部长,是踩着爱国文人、工人和学生的脑袋往上爬的,最令人诟病的,就是镇压民间抗日救亡活动。

    说起来有些黑色幽默,此君在抗战胜利后,写了本书叫做《中国学生救国运动史》。可能是学生救国运动镇压得多,他已经成了内行吧,换成别人来写,估计真没有潘公展写得那么准确详细。

    此时此刻,长期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潘公展,正以会长的身份大谈抗日救亡,而且开口闭口就是委员长:“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决不对外侵略,但面对别人的侵略,我们也从不妥协。委员长说得好,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兄弟我,已经抱定了牺牲的决心,我也希望,诸位同胞抱定决心,我们全体的文化界人士,抱定牺牲的决心。委员长曾说……”

    周赫煊听得哈欠连连,虽然不合时宜,但他真的想打瞌睡。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这个组织,历史上只存在了几个月,等到上海沦陷便自行解散。但它却有着无数积极作品,最为重要的,是它打造了一个摹本,让同类型的救亡协会遍地开花,并在形式上达成了抗日思想的统一。

    说起上海沦陷,老蒋如今已经在召集全国势力,准备召开国防会议,并将在国防会议上制定出抗日方略。

    按照日本军部的既定计划,其实是要从北到南侵占中国。而老蒋却主动在上海挑起战火,逼迫日本把“由北向南”战略,改为“由东向西”战略,这个决定是非常需要勇气的。

    老蒋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是战术上的,华北一篇坦途,而华南则地形复杂,在南方打仗有利于中国扬长辟短。

    第二是战略上的,中日全面开战,苏联必为中国天然盟友。若是让日本完全占领北方,则将切断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第三是外交上的,上海关乎各国列强的利益,日军一旦进攻上海,日本必然在国际上处于孤立。

    不得不说,常凯申主动在上海开战的策略极为高明。可惜,就是在具体战役上漏洞百出,观之细节根本没法看……

    “啪啪啪啪啪!”

    不知何时,潘公展的讲话已经结束,他在下台之前说:“现在,有请荣誉副会长,周赫煊先生讲话!”

    又是一阵掌声响起,周赫煊走到主席台上,看着下方500多位参会者,用沉重的语气说:“出门之前,我刚接到消息,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二十九军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将军,已经牺牲了。南苑已经失守,北平即将沦陷……”

    “轰!”

    全场哗然,个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