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封北大校长委任书摆在众人面前,场面陷入沉默当中。

    马裕藻率先发话,敲着桌子说:“到底什么情况?怎么突然选个年轻人来当校长?”

    谭熙鸿道:“我跟周赫煊认识,他的人品还是极好的。”

    “这不关人品的事,”吴虞提出疑问道,“教育部为什么安排周赫煊来北大当校长,他跟张作霖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幕后交易?”

    钟观光叹息道:“值此危局,有人愿意来当北大校长,敢于接手这个烂摊子,已经值得庆幸了。”

    “是啊,有校长总比没校长好。”李书华说。他今年也接手了一个烂摊子,“三一八惨案”的时候,中法大学(建国后并入北理工)校长李石被政府通缉,李书华临危受命代理校长之职。

    “老四,你怎么看?”马裕藻问马衡,他们两个是亲兄弟。

    “我没看法,你们说了算。”马衡属于那种埋头做学问的人,不喜欢参与俗事,他未来会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谭熙鸿比较倾向于支持周赫煊,他说:“我觉得不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让北大尽早复课。教育部现在肯任命校长,说明事情已经有了转机。”

    吴虞抱怨道:“问题是这个周赫煊才二十几岁,正当年轻气盛的时候。他以前没有任何办学经验,如果跑来北大胡乱指挥,那我们该怎么办?”

    钟观光对周赫煊印象不错,辩解道:“也不能说没有办学经验,直隶地区的希望小学他也曾参与其中。”

    “大学跟小学能一样吗?”吴虞质问。

    洪涛生笑道:“老吴,你一向蔑视权威,反对礼教,今天怎么反而论资排辈起来了?”

    吴虞解释说:“我不是论资排辈,而是怕周赫煊太年轻,到了北大以后乱搞。”

    钟观光提议道:“我们在这里也讨论不出结果,不如先去接触一下周赫煊,试探试探他的想法。”

    “可以,”马裕藻说,“你跟仲逵认识周赫煊,就劳烦你们走一趟。”

    ……

    翌日,钟观光和谭熙鸿便前往清华园,找到正在创作《神女》的周赫煊。

    二人也不拐弯抹角,谭熙鸿直奔主题道:“明诚,你怎么突然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了?”

    “前几天徐志摩被抓,我和梁任公先生去找张作霖放人……”周赫煊把情况详细解释一遍,苦笑道,“我只是想趁机帮北大说说好话,没料到把自己也绕进去了。”

    “原来如此,这是件好事啊。”钟观光笑道。

    谭熙鸿问:“如果明诚担任校长,你打算怎么做?”

    周赫煊说:“一切照旧,我只负责找教育部要钱,平时都住在天津。你们自己选一个代理校长出来,自行管理日常校务,我不参与其中。”

    钟观光和谭熙鸿相视一笑,俱都看到对方眼中的喜意。

    事实上,蔡元培在北大做校长的时候,就当了好几年甩手掌柜。一直由蒋梦麟担任代理校长之职,负责处理校务问题,而蔡元培则在欧洲旅游。

    蒋梦麟几个月前上了张作霖的黑名单,如今已悄然南下,投奔国民政府去了。北大现在的情况非常尴尬,校长蔡元培辞职不干,代理校长又玩失踪,校务只能由学校评议会来处理。

    如果周赫煊履行承诺,不管北大日常事务的话。那北大自己再选个代理校长就是,跟以前没啥两样,这是北大师生可以接受的。

    就在钟观光、谭熙鸿高兴之时,周赫煊又说:“但我有一点要求,那就是北大以后不能公开喊出革命口号,不能公开出版革命刊物,也不得组建革命性质的社团。”

    “这个嘛,”谭熙鸿皱眉道,“似乎有违北大的自由校风。”

    周赫煊放话说:“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我请辞校长职务。”

    周赫煊属于两边拿捏,先向张作霖要钱、要承诺,再向北大提各种要求。反正是张作霖和北大想要尽快解决问题,他只负责从中牵线而已,随时可以抽身不管。到时候头疼的,也还是张作霖和北大。

    钟观光说:“明诚你提的这几点要求,我可以代为转告北大评议会。至于具体的答复,还要大家讨论后再做出决定。”

    “没问题,”周赫煊笑道,“我明天就回天津,你们讨论出了结果,直接给我发电报即可。”

094【小钱钱】

    北大那边再次召开评议会,最终投票一致通过,接受周赫煊继任校长之职。前提是周赫煊不得插手北大校务,说白了只是名誉上的校长。

    他们还在会议上投票,选举钟观光为代理校长,全权负责校务问题。

    钟观光以前做过教育部参事,而且还开办过工厂,无论是在资历还是能力上,都完全可以胜任此职。

    周赫煊也乐得清闲,回天津继续办他的报纸,只等北大复校后去讲话即可。

    北大停课至今,教员奇缺,必须请到足够数量的老师。实在不行,就只能聘请其他学校的教员做兼职讲师,勉强把教师队伍给搭建起来。其次,许多学生已经返回老家,还得逐个写信叫回来。

    等这些筹备工作做完,估计已经到11月了,那时北大才能正式复课。

    10月中旬,周赫煊把《神女》前五万字稿件寄出去,他的《大国崛起》也终于出版了,而且是在全国十多个大城市同时发行。

    不得不说商务印书馆太给力,他们甚至有邮寄服务。比如一个西南地区小县城的人想买书,通过写信、电报或者电话订购,先把钱汇过去,商务印书馆这边立即就会邮书。

    整套《大国崛起》分上、下两部,卖得比《射雕英雄传》便宜,售价仅为4元。

    通过全国各大书店的回馈信息,商务印书馆得出统计数据,《大国崛起》首周销量达到6000余册,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射雕英雄传》卖得居然更好,出版半个月以来,已然在华北地区售出1万5000多套。果然不管在哪个时期,通俗读物都比学术专著更受欢迎,因为普通人占国民的大多数。

    如今华北数省,最受老百姓追捧的小说就是《射雕英雄传》,排第二的当数张恨水之《春明外史》。

    不过等到明年2月份,张恨水会开一个叫《金粉世家》的新坑,连载时间长达七年,引来无数读者的疯狂追更。这本书的首印版权费,就直接换来北平一座前清王府。

    《射雕》似乎也差不了多少,甚至渐渐流传到南方,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出现盗版情况。而传统武侠小说家们,似乎也受到《射雕英雄传》影响,尝试模仿这本小说的套路。

    民国时期的图书市场虽然不完善,但也相当成熟了。许多报纸都开设有评论专栏,专门对热门作品进行评价,有影评、剧评、书评等等。

    还有个专门的职业叫批评家,也称评论家,他们就靠写评论文章赚稿费。

    《射雕英雄传》出版后,批评家们有的叫好,有的则喷周赫煊乱改历史,会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幸好如今新旧文学之争早已结束,真正的学者不稀罕评价武侠小说,不然指不定会被喷成什么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射雕英雄传》的行文(白话文写作),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新派文学,搁几年前也算是进步作品。

    至于《大国崛起》,批评家们则是一致赞叹,许多文化名人都站出来为这套书免费做宣传。

    著名学者、政治家、活动家沈钧儒就在《中华新报》上刊登评论文章说:“《大国崛起》发人深省,对诸国列强的研究尤为透彻。国民读此书可开阔眼界,学者读此书可以进益学识,掌权者读此书可领会治国之方略矣!周赫煊先生乃当世大才。”

    北大兼清华的政治学、宪法学老师,主张废除租界、收回领事裁判权的钱端升,也在《益世报》上评价道:“《大国崛起》深含西方政治学和法学内容,通读此书,可以领略西方政治和法学起源。它从全方位角度,解读了世界列强兴衰变故,对中国当今之局势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随着《大国崛起》一书传播越来越广,周赫煊的名气也日渐响亮。他的人虽然在天津,却早已被南方诸生所熟知,并同那篇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互相发酵,成为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学术偶像。

    当然,还有《一代人》和《回答》,这两首诗放在民国太适合了。

    “黑夜给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四句诗被广泛引用。特别是游行示威的时候,完全可以当做口号来喊,再配合《我有一个梦想》,瞬间让爱国青年们热血激荡。

    最有意思的是,周赫煊的诗只抨击黑暗,他的演讲只憧憬未来,本身立场极为模糊,没有得罪任何势力。就算《大国崛起》预测日本会侵略中国,那也是从学术角度出发,日本人只把他当成一个很厉害的学者,并未引起太大的警惕。

    周赫煊最大的收获,就是钱!

    到10月底结算稿费的时候,《射雕英雄传》和《大国崛起》为他带来4万多大洋的月收入。

    民国的文人真是富裕啊!

    难怪徐志摩搬到上海后,虽然被家里断了经济支持,却只靠讲学和稿费,就能住得起月租150元的洋房。他家里佣人伺候着,出入都有轿车接送,同时还要供陆小曼挥霍无度。

    当然,前提是文人要有名气,没名气的文人只能算穷酸。有了名气你还得写畅销书,作品没人买也是很尴尬的。

    10月份属于周赫煊的大收获季,两本畅销书同时热卖,一下子就让他的银行存款突破5万。不过这种情况无法持续很久,因为书籍的日销量一直在递减,11月能有2万稿费就非常难得了。

    就在北大师生陆陆续续返校时,上海的郑振铎收到一份小说稿。

    他首先看作者,瞬间就高兴起来,居然是周赫煊发来的。如今周赫煊可是学术界炙手可热的人物,青年学生也对他格外崇拜,如果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作品,肯定能引起关注。

    希望周先生的小说质量别太差……郑振铎如此想道。

    郑振铎翻开正文读起来,刚开始还很正常,一个女人被抓入狱,似乎是遭受了冤屈,但很快鬼魂出现了。

    什么鬼!

    监狱里还有鬼魂,这是在写现代《聊斋》吗?

    郑振铎耐着性子读下去,一口气把5万字的小说稿全部读完,只感觉头皮发麻,背心都被汗湿了。

    **的毁灭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毁灭。

    所谓杀人诛心,周赫煊的《神女》就是在诛心。荒诞欢乐的情节里,隐藏着一种近乎绝望的悲哀,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休克中死去。

    郑振铎闭上眼睛,说实话,他不想再读这本小说,太人了,跟当年看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个感觉。

095【小说还能这样写?】

    上海,大夏大学。

    估计很多人没听过这所学校,校名反过来念你就知道了厦大。

    两年前因为闹学潮,创立不久的厦门大学产生分裂。一部分师生远走上海,另起炉灶重新创办学校,这便是大夏大学的由来。新中国成立后,大夏大学被整体并入华东师大。

    正是周末,上午阳光明媚。

    几个女学生取了信件,一路说笑着返回宿舍。当她们走过一间房时,有个女生敲门喊道:“黄老师!”

    开门者是个20多岁的憔悴女子,她问:“有什么事吗?”

    那女生说:“我刚才去拿信的时候,看到有你的邮包,顺便帮你拿回来了。”

    “谢谢。”女子笑道。

    “黄老师,那我们先走了!”女生把邮包递给她,然后挥手告别。

    黄老师叫黄淑仪,笔名庐隐,文学研究会第13号会员。她现在的职务是大夏附中教员,又兼大夏大学女生指导,平时都寄住在女生宿舍里。

    房内还有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儿,眼巴巴望着庐隐:“妈妈,我饿。”

    庐隐从抽屉里取出一粒糖果,塞到女儿嘴里说:“乖,先吃糖,午饭时间还没到。”

    小女孩儿长得很瘦弱,咬着糖果跑回床上,乖乖坐好没有再说话。

    庐隐拆开邮包,里面是最新一期的《小说月报》,做为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她有免费订购会刊的权利。

    一边哄着孩子,庐隐一边翻开杂志。她很快惊讶发现,这期的“头条”小说竟是部新作品,连老舍的《老张的哲学》都被挤到后边。

    “原来是周先生的大作,想不到他也开始写小说了。”庐隐远在上海,还没听说过《射雕英雄传》。

    对于周赫煊,庐隐是极为佩服的。她曾说过一句话:我羡慕英雄,我服膺思想家。

    在拜读《大国崛起》后,庐隐就认为周赫煊是位大思想家,她现在很好奇思想家会写出怎样的小说。

    庐隐是个小说痴,很快就沉浸在故事中。

    书里的女主人公没有名字,通篇以“她”来代替。“她”在狱中与鬼魂对话,“她”从小孤苦流浪,“她”和野猫做朋友,“她”跟野狗讨论生存问题,“她”偷食物被警察抓了,“她”成为督军祈雨的祭品,“她”在江底遇到河神……

    《小说月报》的分量虽然很足,但还要刊载其他内容,所以《神女》只连载了一万多字。在女主人公遇到河神时,小说便戛然而止。

    庐隐放下杂志,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她不知该如何评价这篇小说,书中的万物皆有灵性,包括小猫小狗都可以说话,唯独人类仿佛失去灵魂的提线木偶。

    童话?

    孩童根本无法理解书中的深层含义,而成年人读起来则不寒而栗。

    神话?

    这不是神话小说,里面的神鬼情节可以理解为主角在幻想。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只不过对社会的描述太黑暗了。这种黑暗还隐藏在欢乐喜庆当中,宛若一道道利剑刺穿读者心脏。

    庐隐对此感同身受,她甚至觉得小说就是在描述自己。

    庐隐成长于旧式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甚至还当过知县。但她从小被母亲视为灾星,被扔给奶妈抚养,因为她出生那天正巧外祖母去世。

    童年时代,全家都当她不存在。她两岁时一身疥疮,三岁了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因为没人肯费心教她。后来她得了极重的热病,家人也不送她去医治,等着她自生自灭。是奶妈将她带到乡下,吃着农家的粗茶淡饭把病养好。

    父亲当上长沙知县后,庐隐才被接回父母身边。但她仍旧得不到关爱,有一次因为哭闹,竟被父亲扔进水中,幸亏有听差的随员救起才活命。

    这一切,只因她是个女子,是个灾星。

    庐隐六岁时,父亲心脏病去世,舅父把他们接到北平外公家。舅父是前清农工商部员外郎,还兼着太医院御医,家大业大,庐隐的表姐妹就有20来个。

    但庐隐还是被当做灾星看待,不能进学校,只能跟着姨母学三字经。她甚至和府上的婢女住在一起,每逢舅父家有喜事或者请客,庐隐就被独自锁在院子里,只能跟院中的鸟虫花草说话解闷。

    这才只是开始,庐隐的一生属于彻头彻尾的悲剧,她从来没有顺畅过。去年她丈夫也死了,被婆婆赶出家门,自己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四处流浪。

    以前在学校读书时,庐隐脚上长疮差点残废,后来又肺管破裂咳血不止。那时她被引导信教,皈依上帝,在宗教信仰中得到慰籍。现在的她信奉新思想(自由与科学),她去过日本、朝鲜、奉天、大连和天津,一路目睹中国社会之凋敝,人民生活之苦难,她发了疯想推翻这个旧社会。

    《神女》所描绘的一切,都暗合庐隐心境。

    梁启超和郑振铎,读《神女》时感觉得慌,但庐隐却对此别有感触,因为她从小经历过这些。

    中午,庐隐抱着女儿出去吃饭,回到宿舍就提笔撰写书评,她打算发表在《小说月报》的“文艺丛谈”版块:

    “五四以来中国之新派文学,首推《狂人日记》,其次便是周赫煊先生这部《神女》。寥寥万余字,我只看到开头,便已经看到一个吃人的旧社会。‘她’仿佛是这个黑暗社会的祭品,注定了要走向悲剧,剥开神神怪怪的外衣,我看到作者对灵魂的剖析,对人性的拷问,此书将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中国……”

    不仅仅是庐隐,所有拿到《小说月报》的读者,都被这篇只连载了开头1万多字的小说给震撼。

    郑振铎自己就在杂志上写了评论:“《神女》中的‘她’,是中国四万万国民的化身,我们每个人都是旧社会的牺牲品。”

    更吸引作家们关注的,是《神女》的写作方式。小说情节并不连贯,间杂着大量的倒叙和插叙,里面还有女主人公的各种幻想,酝酿出一种迷幻而荒诞的气氛,让人难以分清现实。

    这样的小说,放眼整个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多作家在读完《神女》后,脑子里都冒出同样的想法:我草,小说还能这样写?

096【北大复课】

    《小说月报》顾名思义,每个月只发行一期。

    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想要连载完《神女》,至少得历时一年以上。

    随着剧情发展,场面越来越宏大,一个光怪陆离的畸形社会,赤条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当连载到第三期时,文学研究会甚至专门为它举办了座谈会,同时按照周赫煊的解释,将这种形式的小说命名为魔幻现实主义。

    此时距离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问世,大概还有40年的时间。

    后来世界文学界讨论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一直是个很苦恼的话题。许多欧美学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中国,它以《神女》为起点,在之后20年内出现诸多同类作品。

    《神女》的问世正当其时,如今五四新文学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中国新派作家们的创作恰好进入瓶颈期。魔幻现实主义就像一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空,给许多青年作家带来全新的创作灵感。

    就像鲁迅的《故乡》发表,催生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并成为20年代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周赫煊的《神女》,也带起一波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活跃期从2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40年代初。

    甚至有同类型作家高呼:“我乃周赫煊门下走狗!”

    周赫煊的拥趸们不知道他家地址,便纷纷把信寄到《大公报》报馆,每月至少能收到上百封。其中大部分是向他请教文学创作的,周赫煊回了几封便感觉太麻烦,必须得请个专职秘书才行。

    ……

    当周赫煊名震文坛时,南方的战争还在继续。

    孙传芳之前一直坐山观虎斗,想利用北伐军解决吴佩孚,再以“援吴”名义趁机吞掉中南地区。如果战事顺利的话,他还打算顺手把北伐军给解决掉。

    最开始孙传芳的计划非常顺利,还打了几场胜仗,但很快局势就扭转了。

    10月中旬,进攻受挫的北伐军调整战略目标,移师赣北向孙传芳主力所在的南浔路发起攻击。11月初,北伐军只用两天时间,就切断孙军的补给线,孙传芳主力瞬间溃散,一部分缴械投降,一部分坐困愁城。

    北伐军又用了四天时间,彻底消灭江西的孙军残部,一枪不发便占领南昌。

    而战前不可一世的孙传芳,因为看到被包饺子的危险,在决战之初就坐军舰跑路了。以至于他的军队群龙无首,毫无战心,坚持不到一周就全线溃败。

    孙传芳由此失去争天下的雄心,北上投靠死对头张作霖,当面谢罪、俯首称臣。

    张作霖见全国局势大变,在北平也坐不住了,把官邸搬到天津,亲自坐镇后方指挥部。他命令直鲁联军立即南下徐州,以策应南京的孙传芳部队,共同携手对付北伐军。

    在河南圈占地盘的张宗昌和褚玉璞,连家都没回,便被张作霖派往徐州,南北大战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周赫煊的《大众》副刊也已筹备完毕。就在他准备发刊时,北大那边传来消息,说是准备近日复校,邀请周赫煊这个名义上的校长去讲话。

    周赫煊立即坐火车前往北平,会见了北大的众多教授、讲师。

    好吧,“众多”只是虚词,其实数量并不多,总共还未满30人。

    没办法,如今北平的情况,南方的学者们都不愿受邀任教。而很多跟共党有关的北大教员,要么南下避难,要么躲进东交民巷,一露面就会被警察抓走。

    名满全国的北大,如今就只剩下20多个教员。好在清华、中法、燕京等大学的老师,接受了北大的兼职讲师邀请,勉强可以承担教学任务。

    北大校门口,周赫煊还没下黄包车,便看到那里挂了条欢迎他的横幅,北大教师们站成一排迎接校长。

    这个阵仗并不算大,如果换成蔡元培,迎接地点绝对会设在车站,而不是自家校门口。

    年初蔡元培回国的时候,北大师生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