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公报》记者是什么鬼?

    蔡公时没好气道:“现在我没空接受采访,你改天再打来吧。”

    “蔡主任别挂电话!”刘志予连忙喊道,“我这里有重要情报告知。”

    蔡公时耐着性子说:“请讲。”

    刘志予道:“据可靠消息,日本人要对交涉处动手,请你马上带人撤离。现在日本兵正满城杀人,只有军营是安全的,你要小心。”

    “我知道了,多谢提醒。”蔡公时说完就挂断,他可不信日本人敢杀外交官。

    及至下午时分。

    蔡公时多次致电日本驻济南领事馆,但根本无人接听电话。他等不及提前约时间了,直接带人出门,准备去日本领事馆当面交涉。

    可还没走出大门,外面就传来汽车引擎声,接着便是一连串的跑步声响。

    蔡公时让人打开门一看,只见外头已经架起机枪,到处都是日本兵他们被包围了。

    “他们想干什么?”交涉署庶务张麟书诧异道。

    蔡公时眉头紧皱,低声自语道:“这些日本人,不会真的疯了吧?”

    交涉署参议张鸿渐踏出大门两步,对面的日本兵立即大喊:“此地已被划为军管区,再敢踏前一步,立即击毙!”

    “回来!”

    蔡公时命令道,交涉署不管何时都是安全的,离开这里就说不准了,被日本兵打死都没地方说理。

    众外交官憋闷不已,但他们都是书生,对此毫无办法。

    城内的日军暴行还在继续,他们只要遇见中国人就杀,就连平民百姓都不放过。有些日本兵甚至冲入中国商铺和民宅,杀光里面的中国人后,顺手将财物抢劫一空。

    直至晚上九点。

    突然有个日本军官带兵闯入交涉署,喝令道:“全部绑起来!”

    蔡公时大怒:“汝等想干什么?这里是交涉署,是外交机构,立刻给我出去!”

    日本军官冷笑不语,静静地看着士兵捆绑中国外交官。

    蔡公时用日语斥责道:“汝等不明外交礼仪,一味无礼蛮干!此次贵国出兵济南,说是保护侨民,为何借隙寻衅,肆行狂妄,做出种种无理之举动!实非文明国所宜出此!”

    日本军官面色狰狞,走到蔡公时跟前,突然一巴掌扇出,打得蔡公时鼻血直流。

    蔡公时也不用外交文明词汇了,怒斥道:“你们这些强盗!我早就看透你们了。现在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痛斥你们这些强盗!”

    “很好,”日本军官挥挥手,下令道,“割掉他的鼻子和耳朵。”

    两个日本兵将蔡公时架住,另一人举起刺刀,很快将蔡公时割耳切鼻,顿时鲜血狂喷,惨不忍睹。

    “哈哈哈哈!”

    日本兵见此情形,大声狂笑,与禽兽无异。

    蔡公时却没被吓倒,他虎目圆睁,大声怒骂道:“日本强盗,禽兽不如。此种国耻,何时能雪!”

    “王八蛋!”

    “日本强盗,你们来吧,老子不怕。”

    “天灭日本,我在阴曹地府等着你们!”

    “……”

    其他外交官一个个义愤填膺,面对日本人的枪口,他们全都怒吼痛骂起来。

    日本军官指着张麟书:“你骂得最大声,我听到了,我会好好伺候你的。”

    日本兵一拥而上,将张麟书的耳鼻割下,又斩断他的四肢。文质彬彬的外交官,瞬间就被日本兵削成人棍。

    这些混蛋还不解气,把众外交官的绑绳砍断,三人一组拖到交涉署院内,乱枪扫射打死。

    “哈哈哈哈!”

    杀完人,日本兵大笑着扬长而去。

    而在尸体当中,一个身影艰难爬起,步履蹒跚地往外逃去。

    (未完待续。。)

205【退股】(为盟主“丁博约”加更)

    济南城的惨案,暂时没有传出,连北伐军的电台基地都被重炮炸毁了,城内的电话、电报线也随之被剪断。

    交涉署的外交官惨遭屠杀时,济南城还只有部分日本兵,而北伐军数量则多出十几倍。

    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常校长却下令忍辱负重、不得抵抗,幻想着要和平解决此事。他等来的是日本人的重炮,城外的日军开始攻城了,城内的日军也随即开火。

    几天后,济南城失陷。

    5月3号那天的屠杀,还只是小规模的,毕竟当时日军占领区域不大。但5月11号这天,日军完全占领济南,再次向中**民高举屠刀。

    就连被北伐军俘虏、没来得及逃走的北洋士兵,日本兵都照杀不误。

    短短一天,被屠戮的中**民接近8000人。

    而后续影响更加恐怖,因为尸体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导致济南城夏季起了瘟疫。加上市民纷纷逃离此地,济南人口在一年之内,由30万锐减到20万。

    从交涉署逃生的那个人,名叫张汉儒,是蔡公时的勤务兵,他是交涉署唯一的生还者和目击者。

    济南城的大规模屠杀发生后,事情终于掩不住,而张汉儒也把日本兵杀中国外交官的经过讲述出来,顿时全国哗然、国际舆论哗然。

    就连日本的盟友英国,都严厉声讨了这种野蛮行为。

    现代文明社会还有杀外交官的,而且是如此惨无人道的虐杀,简直不可想象。

    中国各大报纸纷纷详细报道此事,周赫煊的广播电台也做了专题节目,在声讨日本人的同时,亦高度赞扬了以蔡公时为首的十多名外交官。

    各地随即掀起悼念蔡公时的活动,学生们走上街头搞游行,商人们趁机唿吁抵制日货,中国的反日情绪瞬间达到顶点。

    最头疼的是日本商家,自从惨案曝光以来,日货销量直线下降,无数日本商人都在暗地里臭骂日本陆军。

    ……

    天津,少帅府。

    张学良此时已经戒掉鸦片,但却不停地勐吸香烟,他问道:“赫煊,你现在有什么办法?”

    周赫煊苦笑道:“我哪有办法,又不能请来天兵天将。”

    张学良也不是真的想要周赫煊想办法,他只是找个人说话而已,神情沮丧道:“年初我就建议父帅卸任安**总司令职务,改旗易帜归附南方国民政府。他也亲口答应了这事,结果却在玩拖延之计,明着议和,暗地调兵。若是当时就能息兵该多好,济南惨案也不会发生,也能少死那么多将士。”

    张学良心痛啊,他在东北讲武堂摸爬滚打过,在军队里有好些同勺吃饭的兄弟。

    可就是最近一两年的战事,让他的老兄弟死得七七八八,连以前给他做过副官的都死了两个。

    周赫煊说:“现在东北军只有出关这一条退路,六帅,要当心日本人。”

    “当心日本人?”张学良不明其意。在他看来,日本人就是在帮东北军,才出兵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

    周赫煊分析道:“从这次山东的事件来看,日本人已经决心入侵中国了。济南惨案的真相,无非是日本人在试探各方反应,不仅是中国的反应,还有诸国列强的反应。”

    张学良坐直身体:“然后呢?”

    “没有然后,”周赫煊痛心地说,“北伐军表现得极为软弱,英法美诸国也只是口头谴责,这无疑给日本人吃了颗定心丸。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必然是武力征服东三省。而奉军这次如果退回东北,则必然加剧与日本人的冲突。特别是张作霖张大帅,他必须死,日本人才方便实施后续计划。”

    “你是说,日本人要对父帅动手?”张学良吃惊不已。

    周赫煊虽然对张作霖没有任何好感,但还是不希望张作霖早死,他提醒道:“日本人动手的最佳时机,就是张大帅返回东北的途中。”

    张学良郑重道:“我会注意的。”

    “那我就不打扰了,告辞。”周赫煊起身道。

    “等一下,”张学良把周赫煊喊住,拿出《大公报》的股份书说,“这个你收好,把本金退还给我即可。”

    “六帅,这可不行。”周赫煊连连推辞。

    “拿着吧,”张学良把股份书拍到周赫煊手上,笑道,“等奉军退回东北,天津就要被南方政府接管了。我继续做《大公报》的大股东,有可能报纸会被刻意刁难。还有希望教育基金会那边,我也要辞去会长职务,以后由你全权负责。”

    周赫煊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大公报》如今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方第一大报,价值至少在20万以上。而张学良却主动退股,并且只要4万元的本金,丝毫便宜都不占。

    换成别的军阀,恨不得生吞活剥呢。

    张学良笑着拍周赫煊的肩头说:“好啦,别说了。不止是《大公报》,《北方画报》我也退股了,以后冯武越才是老板。”

    “六帅高义,赫煊记下了!告辞。”周赫煊抱拳道。

    等周赫煊走出大门,张学良才意兴阑珊地坐回沙发,长长叹了一口气:“唉!”

    如今北方形势岌岌可危,北伐军已经度过黄河,张作霖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的同时,他还通电全国,唿吁和平,可怜兮兮地说自己已经停止攻击,国内政治希望国民有公证裁决。

    其实张作霖还在死撑,似乎不能接受现在的局面。他调张宗昌、褚玉凤驻守沧州,令孙传芳部下驻守庆云、盐山一带,又让奉军嫡系、孙传芳主力、张宗昌的部下孙殿英、褚玉璞的部下袁振青防守河间,打算跟北伐军决一死战。

    期间遇到冯玉祥卖队友,导致阎锡山孤军深入,结果被奉军团团包围。

    幸好常校长克服了对日本人的恐惧,从济南城绕道继续北伐,这才救下阎锡山的主力部队。

    而周赫煊则回到自家书房,铺开稿纸开始写新书。

    张乐怡正在电台做播音,此时并未回家,廖雅泉好奇地过来问:“写什么呢?”

    周赫煊答道:“《菊与刀》。”

    (未完待续。。)

206【菊与刀】(为盟主“落幕_悲伤”加更)

    三天后。

    廖雅泉抱着周赫煊新写的20多页书稿,好奇地阅读起来:

    “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要对付日本,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日本人的行动意图,这是件极为困难的事。

    日本打开紧闭的国门,已经有数十年时间。如今外国人提起日本时,仍对他们的一系列行为感到迷惑。

    何一个严肃负责的人文社会学家,只要他不是日本人,在谈及其他民族时,不会一方面说这个民族彬彬有礼,同时又加上一句说:‘但是,他们又很蛮横、傲慢’;也不会既说这个民族顽固不化,又说:‘但是,他们也蛮适应激烈变革的’……也不会既讲该民族如何倾慕西方文化,又渲染他们的顽固保守……

    在大型战争中,日本人认为救助受难者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比如日俄战争,在撤退的时候军医甚至会先把伤病员全部枪杀,或让他们用手榴弹自杀。在我们看来,日本人对同胞简直犯了罪……”

    《菊与刀》的原着,主要通过二战来分析日本。周赫煊自然不能这么做,他重点剖析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还有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各种极端矛盾现象。

    甚至刚刚发生的济南惨案,也被周赫煊拿出来讨论:“日本人在作战时,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显示了日本人思维的独特性。他们经常会说:‘全世界都在注意着我们呢!’因此,他们在作战过程中,必须将日本精神发扬光大,将这个民族最光辉伟岸的一面展现出来……日本人非常在乎他们给世界其他民族留下的印象,荣誉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与此同时,他们又对糟糕的国际形象丝毫不顾。济南惨案,完全把日本人的兽性展现出来,他们连基本的国际规则都不遵守,也无视自己的国家声誉,似乎这不是个现代文明国家……”

    原着是有极大缺陷的,毕竟作者从没去过日本,所写的一切内容都源于资料收集。比如忽视了日本社会阶层的分化,忽视日本的社会环境变化,忽视日本的史传统衍变。

    周赫煊删掉大量关于二战的内容,却补上了日本文化史由来,从遣唐使那段说起,甚至还加入了汉朝时期朝鲜对日本的影响。

    廖雅泉读得额头冒汗,心中不仅震惊,甚至感到一种恐惧,那是自己的灵魂被人看穿的恐惧。

    她觉得这些书稿就是在说自己!

    “你不舒服吗?”周赫煊不知什么时候来到她身边。

    “没……哦对,我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感冒了,有点出虚汗。”廖雅泉表情慌张地擦着额头细汗,完全失去了做为间谍的基本素质。

    周赫煊关切地笑道:“我陪你去看医生吧,别累着了。”

    “不用,不用,我自己去就好。”廖雅泉连忙说。

    周赫煊道:“那我跟乐怡、婉容去洋人俱乐部了,你吃完药好好休息。”

    “好的,你不用管我。”廖雅泉勉强笑道。

    等周赫煊带着张乐怡、婉容出门走远,廖雅泉才揣着《菊与刀》书稿,叫了辆黄包车直奔井上医院。

    三井次郎打发走一位病人,拿出病本问:“你又有什么新的情报?”

    廖雅泉取出书稿,双手捧上:“三井君,请务必阅读这本书,这是周赫煊写得新书。”

    三井次郎翻开稿件细读起来,没读几页便脸色凝重。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从来没有谁,归纳总结过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人自己也对此司空见惯,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可周赫煊的《菊与刀》,却把日本人的民族性分析得透彻深刻。三井次郎此时读起来,竟觉得很有道理,他不禁感慨道:“周赫煊不愧是大学者,观此书,可洞悉帝国之精神面貌。”

    廖雅泉担忧道:“这本书一旦问世,我大日本帝国就像被脱光了衣服,毫无保留地被世人所认知。或许,某天中国人、西洋人会拿着这本书,对帝国进行针对性地策略。”

    三井次郎点头道:“的确如此。这个周赫煊,对我大日本帝国的了解也太深刻了。”

    廖雅泉冷冷地说:“要不要杀了他?”

    “别急于动手,”三井次郎告诫道,“周赫煊如果只是单纯的学者,那就没有多大威胁,这本《菊与刀》,也仅仅是学术着作而已。在凶勐的枪炮面前,就算中国有十本这样的书,也完全不是帝国的对手。你要时刻记住,你的任务是找出周赫煊背后的神秘组织。”

    廖雅泉道:“恐怕很难,周赫煊每次说到关键的地方,都刻意转移话题。不如我们把他抓起来严刑逼供,一定能撬开他的嘴!”

    “不妥,”三井次郎摆手道,“万一问不出什么呢?这会打草惊蛇的。他背后的组织非常神秘,周赫煊是唯一的线索,这条线索绝对不能断。你以后要找准时机,多在他喝醉酒的时候问话,人总不能时刻保持清醒。”

    “明白!”廖雅泉鞠躬道,“请开几天的感冒药给我。”

    三井次郎指着书稿说:“你回去以后,把《菊与刀》的稿件,全部抄撰一份给我。”

    提起抄书廖雅泉就心酸,她前段时间足足抄了一个多月,弱弱地说:“《菊与刀》还没写完,可以等它出版后直接购买。”

    三井次郎摇头道:“我要它的原稿,原稿和出版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只有原稿,才能分析出作者的真正思想,记住,就算是原稿删涂的内容,都要一字不漏的抄下来。”

    “是的,保证完成任务!”廖雅泉说话的时候,手腕子都忍不住在抽搐。

    (未完待续。。)

207【赴鲁赈灾】

    就在周赫煊撰写《菊与刀》的时候,刚刚就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孙良诚,整天愁得焦头烂额,他都想要买块豆腐来撞死了。

    孙良诚接手的,是如今全国最大的烂摊子山东。

    自从去年山东受灾以来,情况不但没有好转,灾情反而越来越糟糕。

    张宗昌也是赈过灾的,去年下令每丁银一两,加收赈灾特捐一元,不过所征钱款大都充作军费。随即,张宗昌又以“移赈”为名,扣发手下军政人员的工资,少则扣三成,多则扣五成,但这些钱实际上被用来给张宗昌的父亲祝寿,人们戏称为“祝寿捐”。

    这混账家伙,根本不顾灾民死活,纯粹是借着大灾敛财。

    山东灾民唯一的出路就是闯关东,这方面张作霖还干得不错,安排了不少火车专列,免费运山东灾民去东北。同时,张作霖又低价出售东北的粮食,通过海运送往山东,这些粮食谓之“红粮”。

    可现在山东被北伐军占领,闯关东的专列停运,救灾“红粮”也随即断绝,山东灾民的希望再度破灭。

    对比起**不堪的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还算有点政府的样子。在只占领鲁南部分地区时,南京方面就成立了赈灾委员会,积极救助治下的灾民。

    问题是灾民太多了啊!

    勤务兵疾步走进办公室,敬礼后说道:“报告主席,淄川、东平、昌邑、庆云四县发来电报,请求省府拨款赈灾。”

    “又是请求赈灾电报!”

    孙良诚气得把钢笔一摔,郁闷地说:“我这个山东省主席,已经快变成赈灾专员了。”

    孙良诚绝对算民国最可怜的省长,他治下的山东饿殍遍地,可省府财政只剩下几万元,钱库、粮库空得连老鼠都不想住。

    随后的几天,孙良诚都在召集属下开会,讨论详细的赈灾事宜。

    他先是成立中兴煤矿整理委员会,强令每吨煤货附加1元山东赈捐,以10万吨为上限。

    可这些钱还是不够,孙良诚甚至把主意打到鸦片和香烟上,通令各县将烟苗罚款改作赈灾款,并向吸香烟的烟民征收慈善捐(此举怨声载道,后来被南京方面废除)。

    与此同时,孙良诚还号召民间商户和慈善团体,积极组织慈善赈济活动以自救。

    ……

    山东,商河县。

    全县富商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成立慈善会。像这样的慈善会,在山东数不胜数政府救治不利,大家只能选择自救。

    如果任由灾荒闹下去,商人们的生意也不好做啊,而且饥民越多,土匪数量也越多。一方面出于善心,另一方面出于长远考虑,富商们都希望灾情早日得到控制。

    以前张宗昌主政山东的时候,幺蛾子实在太多,大家的赈灾热情还不高。现在国党来了,而且发出政令号召民间慈善,山东人瞬间就沸腾起来。

    “我出800元。”

    “我出1000。”

    “我把药房十分之一的药材都捐出来。”

    “我出3万斤粮食。”

    “嚯,张老爷真是大手笔啊!”

    “……”

    众富商踊跃捐款捐物,有人吝啬只捐几百元,也有人豪掷千金。

    到了最后,突然有人说:“光靠我们还不够,得组织大家一起捐款啊。”

    “要不,咱们就学去年济南的慈善会,搞一个募捐游艺大会?”

    “这法子不错,济南的募捐游艺大会,办得可是极成功啊。当时我去看了,那场面人山人海,差点挤出人命来。三天时间就募捐了5万善款。”

    “可山东的京剧名角,基本上都住在济南。如今济南城被日本人占着,我们上哪儿请唱戏的去?”

    “不如去北平和天津请,那里的名角儿更多。”

    “他们会来吗?”

    “不管他们来不来,先发邀请电报。这是做慈善,总有些愿意参加。”

    “要不请红十字会和红万字会出面,以他们的名义发出邀请。”

    “对对对,让红十字会去请!”

    ……

    周赫煊家,四个女人汇聚一堂。

    做为红遍京津的京剧名角,孟小冬自然收到了邀请。然而最诡异的是,周赫煊这个文人学者,居然也收到一份慈善邀请电报。

    周赫煊的善名,已经随着被他赈济的灾民之口,传到山东去了。

    “周大哥,我要不要去啊?”孟小冬问。

    周赫煊笑道:“你想去吗?”

    孟小冬担忧地说:“我有点想去,毕竟是做好事。但前线正在打仗,听说天津都快被包围了。”

    “这个不用担心,直接从天津港坐船去山东,不需要经过前线。”周赫煊说。

    “那我去。”孟小冬点头道。

    周赫煊看着手里的电报纸,想了想说:“我也去,乐怡留在天津管理电台,雅泉和婉容跟我一起走。”

    “我们也要去?”婉容惊讶道。

    周赫煊笑道:“你是名人啊。不管是皇后的身份,还是《三毛》作者的身份,都能激励群众掏钱赈灾。咱们这次去山东,不仅仅参加商河县的慈善义演,还要自己一路演过去。演他几十场,所有收入都拿出来帮助灾民,这多有意义啊。小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