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云祥点头说:“周先生所言有理。”
两人随即嘿嘿直笑,有银子大家一起赚嘛,反正都是些不义之财。
周赫煊又说:“银票我也帮赵老弟保管着,帮你在天津租界置办一栋小洋楼。”
“那得要好几万吧。”赵云祥惊道。
“几万块算什么?”周赫煊冲他眨眨眼。
“明白。”赵云祥笑起来。
两人心照不宣,自然是要虚报数目,把孙良诚的银子私吞一些。
周赫煊说:“赵老弟,你改天在洋行开个专属的保险箱,我把房契给你存进去。”
“如此,就有劳周先生了。以后有用得着兄弟的地方,尽快说话,云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赵云祥对周赫煊印象大好,他就一穷当兵的,以前给孙良诚做手枪队队长,现在刚刚提拔成团长,手里头真没几个钱。
如果能在天津置办房产,相当于留一条后路,就算哪天吃败仗下野也好有个住的地方。
(未完待续。。)
221【买房】
从驴驹河返回天津,一路顺风顺水,只出了点小意外。
赵云祥派出去探路的士兵,跟几个半夜摸黑的私盐贩子撞个正着。双方都吓了一跳,私盐贩子以为他们是缉私营的,扔下两百多斤私盐就跑,让人哭笑不得。
民国初年,由于海关被洋人控制,盐税占了中央税收的很大比重。
全国盐税约占中央税收的24%,而长芦盐税又占了全国盐税的24%。所以说,褚玉璞一截留长芦盐税银子,立即把北洋政府财政弄崩溃。
整个河南、河北私盐情况很严重,特别是天津地区。
这里的土地多为盐碱地,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时,非常适合制造土盐和硝盐。由于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好,农民纷纷把地闲置,刮土林晒以造硝土私盐。
这种私盐味道苦涩,难以下咽,但胜在价格便宜,是底层穷苦百姓的首选。
“给人留下吧,都不容易。”周赫煊看着路边的盐袋子笑道。他以前还想过,运用科学方法帮天津农民治理盐碱地,可了解到实际情况后,立即打消了这个计划。
治理盐碱地投入太大,而且特别麻烦,农民自然更愿意刮土晒盐。
赵云祥偷偷把一把票据塞到周赫煊手里,低声说:“周先生,这48万是你的。”
周赫煊埋头细数,发现总共有61万。
也即是说,赵云祥截留下26万大洋,跟周赫煊每人平分13万,这些钱不会让孙良诚知道。
另有七万现大洋,则分给50位出力的士兵,每人能分到1400块,够他们当十年兵了,还得是不被长官扣军饷的情况下。
这事就算被孙良诚知道,他也不会说啥,因为这家伙能白捡72万。
众人等待天亮,安稳通过租界关卡。
赵云祥把受伤的士兵和褚南湘送进医院,便回到旅店跟手下分银子,一个个乐得喜笑颜开。
周赫煊回到租屋,廖雅泉立即迎上来,问道:“周大哥,你这么快就回来了?”
“北大想留我多住两天,我拒绝了。”周赫煊笑道,他这次消失的借口,是说要去北平看朋友。
廖雅泉自然是不信的,她亲眼看到周赫煊从山东来了几十个兵回来。可惜她属于长期潜伏间谍,不能随时跟踪打探,心中十分好奇周赫煊这两天都干了些什么。
“乐怡呢?”周赫煊问。
“张姐姐还在电台。”廖雅泉道。
“那你在家待着吧,我出去一趟。”周赫煊说。
“哦。”廖雅泉只能答应。
周赫煊手握巨款,左思右想不敢放在家中。于是直奔洋行,花钱租下一个银行保险箱,专门用来存放银票。
存完东西,周赫煊开始琢磨着如何花钱。
这年头比较流行玩金融债券,周赫煊可不想去沾,里面的水太深了。他还是老老实实当寓公适合,先买几栋房子再说。
打定主意,周赫煊立即找来房屋中介,直说道:“我想在租界买住宅,哪里有合适的?”
中介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他笑着说:“周先生,在英租界的海大道买房最方便,而且价钱也比较实惠。”
“你讲讲具体情况。”周赫煊道。
中介详细介绍道:“英租界海大道毗邻墙子河,隔壁就是法租界。东边早年为美租界,后来并入英租界后,长期得不到开发,地皮一直闲置着。前几年沙俄闹革命,大量沙俄贵族逃难至天津。英国先农公司和天主教会瞅准商机,在此地区开发兴建大片住宅和铺面,形成白俄人聚集的小白楼商品区。”
“也就是说,如果我在那边买房子,邻居都是白俄人?”周赫煊问。
中介笑道:“那些白俄贵族惯会享受,又不事生产,坐吃空山哪里能长久?这还没几年呢,一个个就把钱用光,穷得是叮当响。小白楼商品区里近半数的房子,如今都等待出售,你付了钱马上就能搬进去住。”
周赫煊皱眉道:“听你这么说,那地方似乎有点偏?”
中介连忙解释:“以前是比较偏僻,不过这两年繁华得多了。旁边有礼和洋行、先农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基督教女青年会,保证安全便利。先农公司你知道吧?美国候选总统胡弗,都是先农公司的股东!”
“先农公司不是英国企业吗?跟美国候选总统也能扯上关系?”周赫煊笑道。
中介笑嘻嘻地说:“那我就不清楚了。”
……
第二天早晨,周赫煊故意撇下廖雅泉,把张乐怡叫上一起去看房子。
“这里的洋楼很贵吧,你钱够吗?”张乐怡家就是专门修别墅的,她知道里面的行情。
“够的,我这两年写文章也赚到些稿费,”周赫煊指着那一片小白楼,有些装逼地说,“现在住的那几间租屋,实在有些太窄了。你要是喜欢,随便选两栋就是。”
张乐怡惊道:“买两栋啊?”
“挑吧,没事的。”周赫煊还想买几个临街铺面收租子。
房屋中介在旁边赔笑道:“周先生真是豪气!你要是手里有余钱,我建议多买几栋。北伐军就要占领天津了,租界的洋人都有些害怕,最近房价一直在跌。”
张乐怡挑来选去,最后选中一栋三层小白楼,楼上楼下总共18间房(不含卫生间),还附带有草坪和小花园。
“这栋楼多少?”周赫煊问。
中介笑道:“房主要价五万。”
“太贵了,最多三万。”张乐怡张口就杀价四成。
中介有些无语:“这位小姐,十年前你在这里买房子,三万能买两栋。但现在不一样了,周边的地皮都被开发出来,这片的房价自然跟着涨。”
“我家就是专门修洋楼的,你别蒙我,”张乐怡摆出内行的架势,“你说个最低价吧。”
中介咬牙道:“4万8,再低得跟房主商量。”
张乐怡说:“那就把房主叫来!”
当那个白俄贵族房主出现后,周赫煊终于见识到张乐怡的本事。
张乐怡吃定了对方没钱想卖房,居然把5万元的房子砍成3万5,白俄房主签字的时候只想哭。
周赫煊大乐,又花钱买下几间临街铺面,反正钱多,闲着也是闲着。
还没等他们搬入新居,东北那边就传来消息张作霖出事了。(未完待续。。)
222【变天】
张作霖这一辈子,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暗杀。
十多年前,日本人就暗杀过他,用手榴弹炸得他满巷子逃窜。
两年以前,苏联人也暗杀过他。把地雷埋进了张作霖的官邸,但是被提前发现拆除。参与暗杀的苏联特工,也在第一时间被苏联政府声明为白匪。
不管是苏联,还是日本,都发了狠要除掉张作霖。
后世有俄国历史学家普罗霍罗夫,就认为张作霖之死是苏联所为。是苏联嫁祸给日本,日本关东军为了挑起战争,居然一口承认了。
当然,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觉得日本人是真凶。
不管是谁杀的,反正张作霖已经死了。
张作霖早就感觉这趟有危险,再加上张学良的提醒,他首先放出消息说6月3日出发。接着,张作霖又把日期推迟到6号,在迷惑日本间谍的同时,于4号偷偷乘火车离京。
嘣……
皇姑屯一声爆炸,张作霖重伤濒死。
张作霖无论哪天离开,等待他的都是死亡,因为日本人对他的行踪了若指掌。
事实上,就连张学良都不知道父亲哪天走的,但日本人却很清楚,可见消息是从张作霖身边的亲随处传出。
究竟谁是奸细?
有人说,是川岛芳子冒充天宝班的戏子,以同班姐妹身份接近张作霖六姨太,从而获得张作霖具体出发时间。
但此说法站不住脚,以张作霖的机警,这种事情不可能让六姨太知道。
不仅如此,张作霖故意在火车的10号车厢,写上贵宾字样,自己却坐入8号车厢,也是为了迷惑日本间谍。
可爆炸的时候,炸弹分秒不差地炸毁8号车厢,其他车厢则受损并不严重。六姨太当时就坐在10号车厢中,仅仅只受了些轻伤。
由此可见,张作霖坐在哪节车厢,几分几秒经过炸弹安放地点,这些早就被日本人掌握了也有人认为,是日籍顾问町野武泄密,但町野武坐到天津就下车了,不可能知道张作霖具体在哪节车厢。
究竟张作霖身边谁是奸细?
这属于一桩历史悬案。
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被护卫队送去医院,当天上午便不治身亡。
张学良那时正在率领奉军后撤,得到父亲死亡的消息后,他没有立刻返回奉天,而是先稳住手上的部队。张学良与杨宇霆一起,率奉军第三、四方面军团,撤至滦州一带,同时密令奉天方面封锁张作霖的死讯。
在稳定军心后,张学良怕自己也被日本人暗杀,于是乔装成一个伙夫,秘密乘火车只身返回东北。
奉天督署参谋长臧式毅(后成汉奸),以及奉天省长莫德惠等人,在后续行动中表现得极为老辣。他们首先宣称张作霖正在救治当中,把日本人都给骗了,接着又以张作霖的名义,任命还没回东北的张学良为代理奉天督办,自然而然地完成东北的权利交接。
直到张学良回东北三天后,把方方面面都稳固下来,才终于对外公开张作霖的死讯。
日本人企图通过暗杀张作霖,在东北激发一场大的事变,从而以平乱(保护侨民)为借口,堂而皇之的出兵占领东北。
可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虽然成功把张作霖杀死,但东三省却没有乱。
日本人有些懵逼,因为张作霖遇刺事件闹得太大,不仅中国舆论哗然,连英美法苏等国都极为关注,向日本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国际外交压力。
日本政府里的那些“反战派”(准确地说是蚕食派),趁机大肆攻击主战派,在天皇面前闹得不可开交。日本天皇事先对此毫不知情,都是关东军自作主张搞出来的,现在闹成这样也气得不轻,把相关人员叫来大骂一通,并对外宣布要严惩凶手。
当然,严惩凶手只是个笑话,当不得真。
反正因为张学良的妥善处置,让日本关东军计划失败,东北终于保住暂时的和平。
关东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他们频繁在东北制造事端,并且秘密联系杨宇霆,打算扶植杨宇霆跟张学良对着干。
杨宇霆脑瓜子还算比较清醒,三番五次婉拒日本人的“好意”。不过他的野心却在不断膨胀,虽然没有明目张胆造反,却逐渐骄傲自大,认为自己是东北的功臣,渐渐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
这就有了张学良猜银元正反面,来决定是否杀杨宇霆的笑谈。
当然,这是后话,属于明年发生的事儿了。
……
北伐军方面。
在张作霖遇刺的第五天,阎锡山就兵不血刃地攻占北平,继而又接收了天津。
天津终于换天了。
直隶省现在改叫河北省,直隶省府天津变成天津特别市,南桂馨出任天津市市长,傅作义担任天津警备司令。
天津现在的父母官南桂馨,可不是什么普通角色。
此人科举不成、读大学不成、留学不成,不怎么喜欢读书,但为人机敏果敢,擅长“纵横之术”。
北伐期间,南桂馨一直住在北平,做为阎锡山的全权代表。他结交奉系、直系、皖系、西北军、南方革命军,甚至是日本人,跟各方都极为亲密,却又保持着相对距离。
以至于,阎锡山成为所有势力拉拢的对象,从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
天津百姓算是有福气了,新任市长南桂馨是个能做事、敢做事的主政官,警备司令傅作义又清廉正派,总算不用每天担惊受怕过日子。
南桂馨当上天津市长后,隔日就去拜会了梁启超。
嗯,这两人年轻的时候,一个是革命党,一个是保皇派,曾经打过架。
准确地说,是南桂馨把梁启超打了一顿,这次拜访也算老朋友见面,聊天气氛还算融洽。
让周赫煊无语的是,李寿民突然跑来找他辞职。
“什么?你要去给傅作义当秘书?”周赫煊惊讶道。
李寿民有些得意的笑道:“朋友推荐的。傅司令主动召见我,他见我文笔出众、书法优美,当场就决定聘我做秘书。”
周赫煊狂汗,李寿民一走,他又得自己回去主管《大众》副刊了。
223【美国脑残粉】
周赫煊最近事情太多,《大众》副刊需要他操心,广播电台需要他兼顾。甚至连北大那边,都发来电报说:“现在都国民政府了,校长你快去要银子吧,老师们还等着发工资呢。”
诸事缠身,以至于周赫煊搬家的时间都没有。
张乐怡如今管理着广播电台,廖雅泉基本接任秘书职务,她拿着电报纸进来:“周大哥,国民政府大学院发来电报,邀请你下月底去南京参加会议。”
南京国民政府在北伐期间,仿照法国制度,没有设立教育部,而是叫做大学院。
大学院长相当于教育部长,下设教育行政委员会(9人),委员们共同商讨国家教育事务。
如今的大学院长正是蔡元培,他之所以邀请周赫煊开会,是因为周赫煊乃北洋教育部参事,同时还是北大校长。
周赫煊这个破校长,他是不准备继续当的,烦心事太多,干脆还给蒋梦麟算了。
上午十点。
周赫煊正在审阅《大众》副刊稿件,哈雷特阿班突然前来拜访。
“周,你猜得太准了!”阿班见面就惊叹道。
“什么猜得准?”周赫煊问。
哈雷特阿班佩服地说:“你在山东时说,日本人会暗杀张作霖,而且就是在他退回东北的途中。居然真被你猜中了!”
周赫煊道:“这不难猜,从济南事件,就能看到日本人的真实意图。”
“不不不,这个非常困难,”哈雷特阿班问,“你那本《菊与刀》写完了吗?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后面的内容。”
周赫煊好笑道:“你这次来天津,就是专门找我要书稿的?”
“当然不是,”哈雷特阿班笑道,“常凯申、李宗仁、冯玉祥等高级将领,马上就要来天津了,我在这里等着采访他们。”
(注:冯玉祥并未随行,7月份才会动身北上。)
“哦,那正好,我也有事想找常校长谈谈。”周赫煊说。
“到时候一起去吧,”哈雷特阿班道,“对了,你的《菊与刀》呢,到底写完没有?”
周赫煊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书,递给阿班说:“这是《菊与刀》的样书,正式出版还得等下个月。”
“噢,太棒了!”
哈雷特阿班翘着二郎腿,坐在周赫煊办公室就读起来,还说道:“你忙你的,不用管我。”
周赫煊无奈地笑了笑,继续审阅稿子。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天的《纽约时报》头版,却是做的张作霖专题。大题目叫《一位中国地方实力派被暗杀关于日本人的野心》,下面还细分了各种小标题,将张作霖遇害的前因后果都详细讲述,最后的内容居然跟周赫煊有关。
哈雷特阿班在报道的最后写道:
“我在中国的山东,遇到了一位东方著名学者,他叫周赫煊。相信喜欢研究历史的美国人,应该对这位周先生很熟悉,他就是《大国崛起》的作者。周最近还写了两本书,一本叫《枪炮、细菌与钢铁》,是关于人类历史学的;另一本叫《菊与刀》,是日本民族性研究书籍。
我跟周在山东有过一番交谈,他从济南事件得出惊人的结论,说只要张作霖退回东北,途中必然遭遇日本人的暗杀。当时我不以为然,可就在前些天,张作霖的死讯让我惊呆了……周先生不仅是位学者,更是个预言家。他的预言并非基于神秘学,而是经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他在《大国崛起》中还预言美国即将爆发经济危机,但愿他这次会出错吧。关于周的详细事迹,请下转第六版……”
《纽约时报》的第六版,有半个版面都是周赫煊专题。
一份美国报纸,如此浓墨重彩地报道中国新闻,也只有哈雷特阿班有这个能耐了。
周赫煊专题的大标题叫《辜鸿铭第二》,好吧,或许是因为美国人更熟悉辜鸿铭,阿班在报道新闻时,居然将周赫煊比喻为“第二个辜鸿铭”。
新闻分别讲述了周赫煊的身世经历,又详细阐述了他的学术和文学成就,最后把周赫煊在天津和山东赈济灾民的善举讲出来,对他进行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纽约时报》此时的销量,高达35万份,就连美国高层政客都每日必读。
这篇新闻专题一发出来,再度让周赫煊扬名,许多美国人都对他有了良好印象。
在美国卖得不好的《神女》,也被出版商趁机弄出来炒作,可惜反响还是不怎么热烈。
事实上,自从《大国崛起》在美国获得小范围轰动后,出版商就顺势推出了《神女》。结果很糟糕,4个月累计销量不足1万,算上校对、编辑、印刷、运输和宣传等费用,这本书其实是有点小亏本的。
如今借着《纽约时报》的新闻一炒,《神女》销量总算小范围提升,累计起来快突破1万2千册了。
没办法,《神女》的背景是东方式的,神话也是中国独有的,再加上叙事结构和写作手法太过诡异,普通美国读者特别难以接受。
当然也有个别文学爱好者喜欢,而且喜欢到脑残粉的程度。
今年的普利策奖获得者、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民族戏剧奠基人尤金奥尼尔,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
“中国的周赫煊,是继卡夫卡后最伟大的现代派文学家。他们的作品,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极强。这或许就是《神女》在美国不受欢迎的原因,因为普通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但只要你坚持读下去,就会领略到其中的美妙,那深刻的批判、独到的见解,以及入木三分的刻画,将带你进入一个梦幻离奇的世界。在读完《神女》后,我又专门找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状况的书籍研究,然后再来读这本书,体会就更加深刻了……这是一部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强烈推荐阅读。”
224【校长】
张作霖死讯公开后的第五天,常凯申终于动身北上。
他从南京出发,先是去了一趟武汉,随行人员有吴稚晖、张静江等人。沿京汉线一直往北,途中又接见了李宗仁、冯玉祥等将领,然后折道天津,最终目的地是北平。
常凯申在天津要停留好几天,这涉及到北伐军各系的权利斗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北伐部队自然也不例外。如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地盘划分,都是经过各种妥协的产物,也为今后的中原大战埋下伏笔。
如今河北、山东还盘踞着不少直鲁联军残部,为了收编这些军阀,各方真是煞费苦心。
那些残余军阀势力也痛苦啊,他们想投降,问题是不知道该向谁投降。
就拿最近来说,常凯申来天津后,便密令手下与徐源泉(奉军旁系将领)、孙殿英接触。
徐源泉和孙殿英两人,当即答应接受第一集团军番号,但阎锡山也来劝降他们,而且阎锡山的部队就在附近。于是乎,徐源泉、孙殿英又改投第三集团军(阎锡山系),生怕惹怒了阎锡山会被攻击。
常凯申知道此事后,立即许以各种好处,徐源泉、孙殿英随即反悔,再度投降了常校长的第一集团军。
说穿了,常凯申这次来北方开会,开的就是分赃大会,收编北洋残部只是个开始。
“娘希匹!”
利顺德饭店内。
常凯申读完电报骂了一句,恼火地说:“这些兵头子,有奶便是娘!通知雪竹(何成),让他再许诺给徐源泉、孙殿英每人5万元军费。我们是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