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北大如今的代理校长钟观光,反而直接被无视了。

    这等于放出个信号会无好会。

    鸿门宴啊!

    周赫煊到南京后,没有立即去开会,而是先拜访了胡适。

    胡适再过一个月就要回上海,接任中国公学校长,此时还停留在南京。

    “明诚兄,你不该来南京的。”胡适一见面就苦笑。

    周赫煊诧异地问:“这次大学院开会有什么问题吗?”

    胡适感慨道:“问题大了。北伐胜利前还好,北伐胜利后,争权夺利马上就开始。我已经从教育部(大学院)辞职了,也劝你别去浑水,还是老老实实写文章好。”

    周赫煊也不是神仙,他对民国教育部的内幕还真没研究,问道:“究竟是什么情况?”

    “教育部……哦,不对,是大学院现在分为两派,”胡适解释说,“一派以蔡元培先生为首,是为英美派;一派以李石曾为首,是为留法派。如今两派就快打起来了,我在上个月帮蔡元培先生说话,结果被吴稚晖他们污为‘蜀洛党争’,你说这叫什么话?气得我一开完会,马上就辞职了!”

    蜀洛党争,说的是北宋年间的事。

    蜀党领袖是苏轼,洛党领袖是程颐。两党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走到一起,结果把王安石挤出朝堂后,蜀洛两党自己就闹起来。

    如果比喻为现在的教育部,就是蔡元培和李石曾因为反对北洋军阀走到一起,北洋军阀一倒,二人马上开始争斗。

    周赫煊还是没听明白,他说:“适之兄,你讲的详细一点。”

    胡适没有细说,反而笑道:“明诚,你知道吗?两个月前,李石曾那帮人,就已经把北大更名为中华大学了,而且大学院内部任命李石曾为校长。所以说,北大已经不存在,你这个北大校长也是非法的。”

    “啊?”周赫煊瞬间懵逼,随即心中生起一阵恼怒。

    周赫煊确实不想当校长,麻烦事太多。但不想当是一回事,被人莫名其妙取消校长职务又是一回事。

    胡适这才从头开始讲起:“好好的教育部,为什么要改名为大学院?因为蔡元培和李石曾两位先生,都想让教育独立于政府之外,从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们就一直在努力。大学院实行大学区制,每个学区的所有教育事务,都由大学院负责,跟政府无关。军阀林立的时候,这个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国民政府为了加强自身在教育领域的威望和影响力,也对大学区制表示支持,所以才有教育部改为大学院。”

    周赫煊听明白了些,笑道:“所以说,北伐一胜利,政府就准备拿大学区制开刀了?”

    “那是肯定的,”胡适说着感叹道,“我本来以为,大学区制可以办下去,没想到那帮政客翻脸无情。北边才刚刚占领平津,南边就开始反对大学区制了。”

    不反对才见鬼了!

    大学区制宣扬的是教育独立,教育事业不受政府掌控,这是一个集权政府所能容忍的?

    “然后呢?”周赫煊问。

    胡适说:“蔡元培先生为了保住大学区制,想用庚子赔款来充足教育经费,你猜结果如何?”

    周赫煊笑道:“不会被政府挪用了吧?”

    “正是被挪用了!”

    胡适气愤道:“那些庚子赔款,可是专门用来发展中国教育的,就算是北洋政府都不敢挪用。现在的国民政府可厉害,竟把庚子赔款挪去搞地方建设!若真全部用于建设,那倒还可以接受,可谁知道被当官的私吞了多少?”

    胡适的性格很平和,在政治上很天真,他经常把当权者往好的方面想。

    可眼前的胡适如此激动,如此愤懑,显然南京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已经把他彻底刺激到了。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应该还有其他的事情。

    1928年到1929年,算是胡适的思想转变期。他明年会逮着国党狂怼,公开写文章质疑孙中山的理论,结果被陈德征逼得出国避难。

    至于原因嘛,胡适是自由主义者,国党的一系列政策践踏了他信奉的自由主义。

    胡适又继续说道:“蔡云培先生见大学区制难有作为,已经渐渐屈服了。李石曾还想继续,他目前正在提议设立北平大学院(区),由他自己担任院长,统管整个北方的教育事务。如果是为了理想还无所谓,但李石曾任人唯亲,他提议的北平大学院负责人,都是留法派,都是他的亲信弟子和朋友。”

    得,政府都在拿教育部开刀了,教育部自己的两派首领还在玩权利斗争。

    周赫煊叹息道:“听你这么一说,我总算弄明白了。这次叫我来开会,就是讨论北平大学院(相当于大北平地区教育厅)的设立问题。李石曾既然自己当了北大的校长,我这个北大校长,估计只能听候发落了。”

241【理想与现实】(求月票)

    7月28日。

    中华民国大学院召开特别会议,教育行政委员会的九大委员,今天只有四位(蔡元培、李石曾、韦悫、张乃燕)到场出席会议。

    另外五大委员当中,汪兆铭如今在上海秘密搞事,没工夫讨论教育问题;许崇清和金曾澄两人,都在广东主持教育和党务工作;褚民谊刚刚出国去了欧洲,研究考察公共卫生问题;钟荣光则在岭南地区搞教育。

    再来说说出席会议的蔡云培、李石曾、韦悫和张乃燕四人。

    蔡云培、李石曾与张静江、吴稚晖并称“国党四大元老”,又称‘党国四老’。所以说前阵子蔡云培和李石曾发生矛盾,轮不到胡适这个小辈出来说话,他一开腔,立即就被吴稚晖倚老卖老地嘲讽呵斥。

    张乃燕是张静江亲侄子,如今负责中央大学院(首都地区教育厅)的教育事务,跟蔡元培之间有些私人恩怨。

    至于韦悫,恐怕如今还没人猜到,这位先生乃我党秘密党员,只是未办理正式入党手续而已。

    去年蔡云培积极策动“清党”,杀了不少的赤党和疑似赤党分子,却把真正的赤党韦悫从英国请回来做上海教育局长,后来更是推荐韦悫担任教育行政委员会的九大委员。

    防不胜防啊!

    参加会议的四位委员当中,蔡元培和韦悫是一派,李石曾和张乃燕是一派。至于“国党四老”中的张静江和吴稚晖,此时都跟随常凯申去了北平,但他们是支持李石曾的。

    说得直接点,蔡云培在教育系统已经孤掌难鸣了,谁让他去年得罪张静江呢。

    周赫煊来到会场时,里头只有稀稀疏疏的两三个人,其中就包括北大物理系主任李书华。

    李书华立即起身问候:“周先生好!”

    周赫煊笑问:“北大的人力收割机研究得如何了?”

    李书华正是研发收割机的直接负责人,他高兴地说:“经过了前后五次改进,如今收割机已经可以完美地给小麦和稻谷脱粒了,不过收割高粱等杂粮时还有些问题。”

    “可是肯定的,高粱米的穗子,毕竟跟小麦和稻谷差别太大。”周赫煊说道。

    李书华说:“这次我来南京,就把机器也带来了。南方地区快要收割稻谷,正好能派上用场。”

    周赫煊问:“你准备如何推广收割机?”

    李书华跃跃欲试地说:“我打算找工商部和实业部联系,由政府进行全面推广。”

    “所得利益如何分配?”周赫煊问。

    李书华一滞:“这个嘛,还没考虑过。我认为收割机利国利民,商业利益反倒为其次。”

    唉,周赫煊只能感慨,知识分子就是太天真。

    周赫煊摇头说:“润章兄啊,你可知‘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道理?”

    子路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落水之人,接受了一头牛的谢礼,孔子对他进行表扬;子贡赎回很多鲁国人,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从而遭受孔子的批评。

    因为接受谢礼,让人看到救人的利益回报,就会有更多的百姓去救人。而拒绝国家赔偿,则让人看到行善的损失,从而导致越来越少的人去救赎鲁国人。

    “你是说……”李书华有些不明白。

    周赫煊道:“为什么列强有那么多科学发明?因为发明有利可图。我提供给北大收割机的设计图,由你们研究发明出来,主要作用确实是利国利民。但如果发明者得不到任何好处,北大的学生以后还会那么积极搞发明吗?中国的其他科学家、发明家,还会那么热衷于发明吗?”

    “呃……”李书华无言以对,突然作揖道,“周校长,书华受教了!”

    “申请专利发明没有?”周赫煊问。

    李书华说:“正在申请。”

    周赫煊道:“等开会结束后,我带你去上海见虞洽卿先生,找他商量收割机商业化的事情。”

    “如此正好。”李书华哪里敢反对。

    周赫煊又问:“听说北大被改名为中华大学,我这个校长被撤职了?”

    李书华有些尴尬,因为他就是留法派,李石曾相当于他的恩师。而在历史上,李石曾就任中华大学(北大)校长后,是没有精力去主持校务的,代理校长正是李书华。

    沉默片刻,李书华低声说:“昨晚我拜会了石曾先生,也劝过他,他向我解释了其中原因。现在好多人非议石曾先生,说他任人唯亲,其实他也是没办法。国民政府想要掌控教育界,石曾先生想要搞教育独立。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任用亲信,否则教育大权就要被政府夺走!老校长(蔡元培)已经向政府妥协了,他们两个这才爆发激烈冲突。”

    周赫煊默然。

    坏人做坏事,只是让人感到愤怒;好人为了美好的理想做坏事,却能让人感到痛心。

    李石曾确实是个好人,他不愿当官,也不愿掺和政治纷争。但为了实现教育独立的理想,李石曾当官了,还主动掀起自己极度厌恶的派系斗争,甚至因此背上骂名也在所不惜。

    但为什么说李石曾在好心办坏事呢?

    李石曾的教育改革,主要模仿的是法国教育体系。可法国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大,李石曾虽然也做了相应改动,但这些改动根本无济于事。

    李石曾的教育改革,不但遭受国民政府的忌惮,而且导致全国教育系统一片骂声。特别是基层教育人员,本来日子就过得辛苦,被李石曾一改革,那真是彻底没有活路了。

    面对政府与民间的共同讨伐,李石曾并没有气馁。他是理想主义者,他把教育独立做为毕生追求,被人谩骂攻击他认了,而且撞破南墙不回头。

    只能说出发点是好的,但却眼高手低。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在历史上甚至酿成流血事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蔡元培就要清醒明白得多,他跟李石曾志同道合十多年,一直在为教育独立而努力。但看到改革后引发的种种矛盾,他立即就怂了,从而走上了妥协之路。

    如今的蔡李之争,并非只是派系斗争,更是现实与理想的斗争。

242【扯着蛋】

    上午九点,会议正式开始。

    蔡元培与李石曾分坐两首,各自带着他们的一票亲信。不过李石曾的人明显更多,蔡元培有些寡不敌众,包括胡适在内,“蔡党”这边已经有好几个辞职了。

    “在开会之前,我先介绍一位朋友,”蔡云培抬手指向周赫煊,“这位是北大现任校长、著名学者周赫煊先生。”

    “啪啪啪啪……”

    稀稀拉拉的掌声响起,不少人好奇地看向周赫煊。

    周赫煊勉强笑笑,朝众人挥挥手。

    介绍过后,又说了几句题外话,蔡元培才发言道:“关于设立北平大学区一事,大家再讨论讨论吧。有什么想法和建议都说出来,请务必畅所欲言。”

    “我反对!”朱家骅率先说道。他也是位老资格,十七岁就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兼德文系主任。在张作霖枪毙邵飘萍时,朱家骅也上了黑名单,跟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一起躲进东交民巷才逃过劫难。

    “你为什么要反对?说说理由!”李宗侗不客气地说,他是李石曾的亲侄子。

    朱家骅道:“大学区制度,如今在南方数省已经试验过了,闹得是乌烟瘴气!南方的教育混乱都还没稳定下来,为什么要急着去祸害北方教育界?”

    “什么叫祸害?”李宗侗立即反驳道,“大学区制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制度,江浙试行没有良好结果,那是具体的办事者不得力!有人以权谋私,有人得过且过,根本就没好好搞教育工作。只要出于一片公心,大学区制肯定能够改善中国教育现状!”

    “呵呵。”朱家骅干笑两声。

    朱家骅和蒋梦麟都是“留英美派”,属于蔡元培的忠实追随者。

    但蒋梦麟没说话,他知道说了也没用。今天在座的许多教育委员,平时都是不来开会的,他们既然到场,肯定是专门过来支持李石曾。

    蔡元培极为头疼,把目光投向周赫煊,问道:“周先生有什么建议吗?”

    周赫煊可不想浑水,当即笑道:“这种国家大事,恕我才疏学浅,不便发表意见。诸位继续,我看看就好,也能增进阅历。”

    嗯,这话说的,摆明了看猴戏。

    蒋梦麟突然开口道:“周先生是北大校长,现在讨论的是设立北平大学区问题,你于情于理应该发表看法。”

    李石曾也说:“周先生有话请讲。”

    周赫煊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说道:“蔡院长,李副院长,我就想问一句。你们的大学区制度极度重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这本身是好的,我也支持。但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怎么办?教育经费本来就不足,还把本来就奇缺的基础教育经费,划归到高等教育那一块,这让基础教育人员怎么生存,怎么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教育就好像修房子,你们现在搞大学区制,等于是把地基上的砖石,抽去修屋顶,就不怕这房子会塌吗?”

    这话说得很重,李石曾的脸色瞬间阴沉,蔡云培也沉默不语。

    李宗侗立即反驳道:“周先生,你说的是钱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制度问题。不能因为缺钱,就否定大学区制这一世界上最完美的教育制度。”

    周赫煊好笑道:“一个只有几千元身家的小商人,说投资几百万的生意很赚钱。他的话说错了吗?没有,几百万的生意确实赚钱。但他能成功吗?有多大胃口,就吃几碗饭。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噗!”

    朱家骅闻言笑喷了,他干咳一声,敛容道:“周先生虽然说得难听,但话糙理不糙。”

    李石曾不想在多费口舌,直接道:“投票表决吧。”

    周赫煊很快领到一张表格,上面有三个选项:支持、反对和弃权。

    周赫煊想了想,投弃权票。

    最后投票结果统计出来,1票反对(朱家骅),6票弃权,14票支持。

    就连蔡元培本人,都投的是弃权票,显然不想继续无谓的争端。

    设立北平大学区的投票通过后,李石曾早有准备,又拿出大学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名单提案。他所提议的委员包括张继、沈伊默、李麟玉、李书华、易培基、萧瑜等人,都是李石曾的亲信和好友。

    这个题案仍旧顺利通过。

    嗯,接下来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了,大北平地区的具体教育事务,都有李石曾一人说了算,不需要拿到中央教育会议上讨论。

    “散会!”蔡云培没好气地宣布。他已经决定辞职了,这个大学院长(教育部长),谁爱当谁当去。

    “等等,”周赫煊突然开口,不客气地问道,“我听说北大改名中华大学了,由李石曾先生任校长。那么,我这个北大校长需要写辞呈吗?或者,麻烦给我补发一份解聘书。”

    会场气氛变得尴尬起来,因为讨论中华大学校长人选的时候,北伐军才刚刚占领北平。那时北平属于教育部的“战利品”,周赫煊这位校长算是“俘虏”,他们不用考虑“俘虏”的意见。

    蔡元培也是蔫儿坏的,他故意把周赫煊请来南京开会,估计就是想看周赫煊和李石曾闹起来。

    李石曾还没开口,李宗侗就抢着回答了,他说:“周先生你那个北大校长之职,是反动军阀张作霖任命的,我们并不承认。所以,也不需要解聘书和辞呈,这个答案你接受吗?”

    呵呵,不愧是未来弯弯超级喷子李敖的老师,这李宗侗说话也够呛人的。

    “接受,当然接受。诸位告辞!”周赫煊起身便离开。

    李书华感到颇为难受,一方面是对北大做出巨大贡献的周校长,另一方面是他的恩师李石曾,他夹在中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等离开会场后,李石曾批评侄子道:“玄伯,你不该那样说话,周先生还是值得尊敬的。昨晚润章(李书华)对我说,周先生曾两次用自己的私款,来支付北大教职员工的薪水。北大改名中华大学,由我自己兼任校长一事,做得确实有欠考虑。”

    李宗侗说道:“叔叔,你还不明白啊?那个周赫煊,是蔡孑民故意找来给你抬杠的!”

    “我又何尝不知?但私怨归私怨,公事是公事,你不要搞混了!”李石曾教育道,“我跟孑民(蔡元培)兄,也只是理念之争,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私交。你说的话太得罪人,以后切记,慎言多行。事业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现在那么多人骂我们,但只要把中国教育搞好了,他们会反过来赞颂我们。”

    李宗侗敬佩道:“侄儿谨记教诲。”

243【私心】

    自古以来的党争,一开始都是讲理的,甚至两党领袖还是好朋友。

    但如果两派的根本矛盾不解决,这种争斗就会扩大化,最后导致完全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定对方。

    历史上,民国教育部的“蔡李党争”闹到什么地步?

    常凯申出来协调都没办法,只能是这一届教育部长由蔡元培的人担任,下一届部长由李石曾的人担任。可还是不行,总觉得担任教育部长的那边,在工作上刻意刁难自己这一边。

    无奈之下,常凯申只得自己亲自担任教育部长,任命两派的人轮流担任副部长。

    会议结束当晚,李书华前来拜访,抱拳道:“周校长,今天开会时有些误会,还君请不要在意。”

    周赫煊看了看他手中的卷轴,好笑道:“这人人都知道我的嗜好啊,石曾先生墨宝?”

    “正是。”李书华说着打开卷轴。

    上面写着两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原诗还有后面四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李石曾显然是把自己比作民国教育界的周公,把外界对他的批评和攻击当做流言。他让周赫煊拭目以待,再过几年来评价他,一切用实际行动来说话。

    身为“党国四老”之一,李石曾专门写诗表明态度,已经够给周赫煊这个小辈面子了。

    主要还是周赫煊哪派都不是,而且名气还大,李石曾不想平白无故得罪他。

    周赫煊笑问:“石曾先生还有什么话对我说的?”

    李书华又拿出一份名单,说道:“周校长请看。”

    周赫煊接过来瞧了两眼,发现是北平大学区内部各学院的院长名单。李石曾给周赫煊安排的职务,是北平大学院副院长,相当于后世河北(含北平、天津)教育厅副厅长。

    这算是变相的给周赫煊道歉,也是一种政治拉拢手段,希望周赫煊理解并支持设立北平大学区。

    周赫煊笑了笑说:“墨宝我收下,名单请拿回去。”

    他的意思是接受李石曾的道歉,并愿意和李石曾和解,但不支持设立北平大学区,更不想接受那个副厅长的任命。

    想想都知道,就算周赫煊答应当教育副厅长,身边和手下全是李石曾的人,他屁的发言权都没有,除了按月领工资外啥都不能干,这种官当来做什么?

    李书华不解地问:“周校长,你为什么要反对教育独立?”

    周赫煊笑道:“你可以转告石曾先生,我并不反对教育独立,我反对的是盲目改革。”

    “你认为现在是盲目改革?”李书华问道。

    “实不相瞒,昨天我拜会了胡适,又看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情况非常糟糕,”周赫煊苦笑着说,“诸位教育改革家们的精神,我是非常佩服的。为了策划教育改革,有的先生甚至连续几个月加班工作,每天休息只有四五个小时。这种爱国和爱教育的公心,没有人会质疑。但是呢……”

    李书华问:“但是什么?”

    “但是这种改革必定失败,”周赫煊分析道,“第一,教育改革内容自相矛盾。改革宗旨是教育独立,改革内容却以三民主义教育为依托。这等于是一边奉行党化教育,一边又要闹独立,岂不是自相矛盾,自己给自己设置改革阻力?第二,两个月前的全国教育大会,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