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嘛#&;amp;*#¥……”周赫煊发出没有含义的杂音,翻个身继续睡大觉。
廖雅泉紧皱眉头,喃喃自语道:“川越?究竟是姓川越的人,还是跟川越有关,又或者是川越藩的幕府余孽跟美国人有勾结?”
这误会大了!
川越在日本即是姓氏,又是地名,还是幕府时代的藩名,足够让廖雅泉想破头。
两天后。
廖雅泉出现在井上医院。
“川越?”三井次郎皱眉苦思,最终不可置信地说,“难道跟参谋本部有关?”
好嘛,三井次郎想得更多。
川越俗称“小江户”,就在日本首都东京附近。川越藩最初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东京(江户)的。
可在明治维新期间,川越藩已经被废藩了,除了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外,川越没有任何的特异之处。
如果有,那就是军队!
日军自明治天皇以来,国内多次军事大演习,都是在川越地区举行的,参谋本部甚至在川越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
美国加州日本川越中国天津,三井次郎感觉自己发现了一个恐怖的国际性大组织。
272【考古】
“当新文明开拓了新土地,部分或全部迁徙到新家园时,它将会遇到新的、未经驯服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西方文明在起源的时候,就遇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森林、降雨和严寒的挑战,而它的长辈文明古希腊却没遇到过此种情况。古印度文明起源的时候,遇到了恒河流域潮湿的热带森林挑战,而它的长辈苏美尔文明在印度河流域的远支却没遇到过……
自然环境的长久安逸,并不能让文明向前发展,它还需要困难环境的刺激。原始文明通过战胜困难,一步步发展壮大。我们先来说华夏文明,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黄河的泛滥给华夏先民带来无休无止的灾难……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周赫煊拍拍手上的粉笔灰,收起讲义宣布下课。
吴金鼎迅速跑过来,笑道:“周先生,这是上次的讲义,我跟同学们已经抄完了。”
“嗯,我写的字,大家都还认识吧?”周赫煊笑问。
吴金鼎狂汗,不提这茬还好,一说起周赫煊的字,他就无比伤脑筋。写得丑不说,还各种缺斤少两,好些时候只能连蒙带猜。
周赫煊把这堂课的讲义递给他,问道:“还有什么事吗?”
吴金鼎回过神来:“是这样的,学校已经批了考古经费,李教授准备带着我们去山东发掘遗迹。”
“什么时候动身?”周赫煊问。
“就在下月初,”吴金鼎兴奋道,“周先生不是感兴趣吗?一起去看看吧!”
“好啊。”周赫煊想了想,11月初去山东跑一趟,然后回来结婚还来得及。
五天后,龙山遗迹考古队正式出发。
“中国考古学奠基人”李济先生为领队,队员大都是清华的老师和学生。就连刚刚从清华毕业何士冀和卫聚贤,也主动要求加入了考古队伍。
众人带好各种考古工具,浩浩荡荡地从北平出发,等待他们的将是中国考古界的惊天发现。
而此时此刻,北大的学生还在搞护校运动,李石曾的教育改革如陷泥沼。
由于山东的情况实在太混乱,考古队伍只能绕道前进,走的正是当初周赫煊去山东那条路从天津坐船到青岛,再沿胶济线前往济南。
说来好笑,济南如今还被日本人占着,孙良诚这个山东省主席当得够憋屈。
无论是坐船还是坐火车,一路都非常顺利快捷,到济南站后就只能坐马车和牛车了。
只是山东的情况让众人心情糟糕,虽然灾情有所好转,但路上所见依旧荒凉无比。好些村落直接空了,根本见不到人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形就真实的发生在眼前。
周赫煊联想到后年的中原大战,心中忍不住叹息起来。好不容易恢复点元气的山东,到那时又要被打烂,这年月的山东百姓是真苦啊。
摇摇晃晃的牛车上,何士冀问道:“老师,听说山东到处闹土匪,这次考古该不会出意外吧?”
“呸呸呸!少说丧气话。”另一个叫王镜的学生连忙喊。
吴金鼎笑道:“放心吧,历城这一片还是比较安宁的。有个红枪会出身的首领叫黄子明,他去年组建了保安团,把济南周边的县城都占了,各地土匪被他灭得干干净净。”
卫聚贤担忧地说:“就怕保安团跟土匪没什么区别。”
李济回头问周赫煊:“明诚不是说,已经联系好了当地政府吗?他们人呢?”
周赫煊笑道:“到地方你们就知道了。”
在考古队员的忐忑不安中,车队很快来到一个叫董家镇的地方。大家正准备进镇休息,吃些东西再继续赶路,结果发现镇口居然驻扎着军队。
“设卡收厘金的?”李济起身眺望,不确定地说。
周赫煊微笑不语,下车大步朝那些当兵的走去,远远喊道:“我是周赫煊!”
对面立即跑来个军官模样的人,冲到周赫煊面前规规矩矩的敬礼:“鲁中保安团第三营营长邹怀平,奉黄团长命令,在此等待周先生及诸位大学者。请周先生指示!”
“嗯,很好,”周赫煊转身喊道,“都过来吧,他们是自己人。”
考古队员们这才大着胆子接近,见当兵的对周赫煊无比恭敬,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李济笑道:“明诚真是交游遍天下啊。”
周赫煊随口解释道:“保安团团长黄子明是我朋友。”
吴金鼎建议说:“周先生,我们需不需要去拜会一下黄团长?”
“不用,他估计忙着呢。”周赫煊笑道。
那个叫邹怀平的营长说:“黄团长正在筹集军饷,他说改天会亲自到龙山镇拜见周先生。”
“嗯,走吧。”周赫煊点点头。
众人在董家镇吃过午饭,由保安团护送着前往龙山镇,当晚就在镇里住下。
因为遗迹所在地牵扯到农田,李济先是拜会镇长,掏钱取得了地主的同意,这才召集人手开始发掘。
20多个农民被雇用,挖考古坑什么这种体力活,自然不可能由队员们亲力亲为。
事实上,根本不用挖坑。
刚到地头没多久,何士冀就兴奋地趴在地上大喊:“我发现了黑陶碎片!”
“这玩意儿就是黑陶?”周赫煊快步跑过去,只见何士冀小心翼翼地将陶片捧在手里。在周赫煊看来,这只是很普通的陶片,平时就算看到也不屑一顾。
何士冀用抹布仔细擦拭陶片,他说:“我听吴学弟介绍过情况,这里的陶器独树一帜,为世界考古界的首次发现。我们现在可烧不出这种质量的黑陶,你看它的胎壁(不足1毫米)多薄啊,还有这纹饰……咦,跟吴学弟说的方格纹不同,这块黑陶片是绳纹的。”
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其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直到80年代末才完全破译,华夏先民的智慧实在令人惊叹。
何士冀和吴金鼎当即带着其他学生,遍地寻找自然出土的黑陶文物。
而李济则负责勘测地质,卫聚贤拿出造型奇异的铁铲,选准一处土地就往下面钻探。
喜欢看盗墓小说的同学估计都知道,这玩意儿叫洛阳铲。
而首先用洛阳铲来考古的,正是眼前的卫聚贤。他是清华刚毕业的学生,半年前见到盗墓贼用洛阳铲,惊异之下,灵光一闪便有了主意。
别看这个考古队基本上是学生,但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未来中国考古界响当当的人物。
273【坏人才能当军阀】
“小心,小心,别挖了,下面有东西!”
“这是件黑陶,天啦,造型简直完美无缺。”
“这边还有,李教授,我发现一把石镰!”
“……”
考古队员已经疯狂了,仅仅两天时间,他们就发掘出各种上古文物100多件。特别是那些黑陶器,跟当下所有的已知陶器都风格迥异,属于全世界的首次发现。
周赫煊蹲在旁边抽烟,乐呵呵地问邹怀平:“你们保安团多大规模了?”
邹怀平如实回答道:“有保安团编制的3000人,另有上千人的红枪会众。”
“厉害啊!”周赫煊赞叹道。他想不到自己的无心之举,居然真搞出个小军阀来,黄子明的实力已经可以在鲁中一带称王称霸了,毕竟这里属于三不管的权利真空。
邹怀平说:“就是军饷难以筹集,团长跟地方士绅的关系越闹越僵了。”
周赫煊笑笑没接话,因为这实属必然结果。
去年鲁中地区土匪肆虐、饥民遍地,商人和士绅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迫切希望有强势人物站出来安靖地方。所以当黄子明得到山东省主席的任命,暗中组建鲁中保安团时,这些有钱人非常踊跃的给钱给粮。
按照正常做法,黄子明应该养寇自重,一边收拾小土匪,一边留着大土匪吓唬人,士绅们才能源源不断地支持他。
可黄子明太耿辉了,他痛恨土匪,竟把附近的大小土匪全部灭掉。
商人和地主老爷们一看,嘿,土匪都没了,我们也安全了,那还要保安团干啥?浪费粮食啊,干脆把保安团撤销算了。
于是乎,黄子明的军饷就难以筹措了。他又狠不下心搞邪门歪道,坏事坚决不干,以至于现在越来越穷,手底下的兵连饭都吃不饱。
乱世当中想要当军阀,那就得抛弃底线,正义和善良反而是阻碍。
周赫煊苦笑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古今皆如此,让你们黄团长学坏点吧。”
邹怀平说:“那可不行,军师说,俺们是老百姓的队伍,要为老百姓做好事。”
“军师?”周赫煊听到这话,心头一个激灵。
邹怀平道:“是啊,军师可厉害了,还教俺们认字儿,我都已经学会200多个字了。”
周赫煊问:“你们军师,还有没有讲过其他大道理?”
“讲了好多道理,”邹怀平道,“军师说要打劣绅,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可团长没答应,俺觉得军师说得有道理,劣绅就该被抢。”
周赫煊极度怀疑,那个所谓的军师,多半就是我党人员。
历史上,赤党在1927年就开始插手红枪会组织了,在山东建立起不少的早期武装。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武装长期跟组织失去联系,属于一盘散沙的状态。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才派来很多政工人员,将这些红枪会武装联合起来,为敌后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厉害到什么程度?
最开始**的游击队还跟赤党游击队联合抗日,可打着打着,就调转枪口联合日军对付赤党游击队。常凯申甚至暗中下令,让打游击的**将领,宁肯投敌做伪军,也坚决不能投靠赤党。
此时的山东省主席孙良诚当大汉奸,其实就是在按常凯申的思路行事,当伪军当得心安理得。
山东的赤党游击队,面临日军和**的双重打击,虽然损失极其惨重,但却越打越多、越战越勇,成为我党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周赫煊没有刨根问底,他不想牵扯进这种事里边,随便说了两句,便跑去看考古发掘了。
中午,大家席地而坐。
喝着冷开水,吃着杂粮窝头,一个个脸上却极为兴奋,彼此交流着各自的收获。
李济高兴地说:“明诚啊,这次是个大发现,考古价值甚至不输于殷商甲骨文发掘。”
“那可恭喜了。”周赫煊说。
李济笑道:“应该同喜才对,你也是考古队中的一员。”
吴金鼎突然喊道:“老师,又有当兵的来了。”
不同吴金鼎提醒,周赫煊和李济也听得到,十多匹马狂奔而来,那声势可够大的。
黄子明跳下马背,笑盈盈地走过来抱拳说:“周先生好,各位学问家好!”
李济问道:“明诚,这位长官是?”
周赫煊介绍道:“鲁中保安团团长黄子明。”
李济连忙说:“多谢黄团长帮忙,否则我们还不好开展考古工作。”
这话不假,如果没有黄子明出面安排,估计地主们都不愿意把地卖了给他们挖。
“哪里哪里,”黄子明笑道,“如果没有周先生,就没有鲁中保安团,更没有我黄子明的今天。周先生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是不帮忙,那都没脸做人了!”
黄子明这话说得够可以,李济惊讶地看着周赫煊,不知道他们俩到底什么关系。
周赫煊笑着解释道:“我帮了黄团长一点小忙。”
“岂止是小忙,天大的忙!”黄子明立即强调,他招手说,“来人啦,把肉抬过来!”
几个士兵从马背上取下布袋,每个袋子里都装着酱驴肉。
黄子明不好意思地说:“诸位大学问家,你们来鲁中搞学术研究,那就是我的客人,应该好好招待才是。但我也穷,连兵都养不起。这些酱驴肉,还是前阵子病死的老驴,我一直没舍得吃,今天就送给诸位做见面礼了。可别嫌我这礼物寒酸啊!”
“黄团长仁义!”李济感慨地说。
黄子明也不多留,抱拳道:“我还有事,先告辞了!”
此人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溜烟就骑着马消失。考古队员们议论纷纷:
“这黄团长有意思啊,不像普通的军阀。”
“为人倒是不错,我听挖考古坑的农民说,黄团长专门做好事,治军严得很。”
“当真稀奇,军阀当中居然还有这样的人物。”
“那个黄团长见了周先生,就跟学生见老师一样,你说他们是什么关系啊?”
“说不定就是周先生的学生。”
“还是周先生厉害,把军阀也收拾得服服帖帖。”
“……”
周赫煊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吃着酱驴肉满地瞎转悠,到处参观考古成果,趁人不注意顺手捡了块黑陶片做纪念。
下午时分,雇佣来的农民们继续挖坑,挖着挖着突然有些吃力,还以为是挖到了岩石层。
周赫煊就蹲在旁边看热闹,他眼尖地说:“这不会是挖到城墙了吧?”
吴金鼎跳下去仔细查看,片刻之后,他突然扯嗓子狂叫:“古城墙,是史前文明的古城墙!”
考古现场瞬间沸腾起来。
274【汤因比】
之前的两三天里,考古队员们发现的都是各种石器和陶器。
如今这年头,还不能做碳14检测,因此无法确定龙山遗址的确切年代。大家只能从陶器、石器的精美程度,猜测这里应该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
此时城墙的发现,更加验证了考古队员们的猜测。
经过几天的辛苦挖掘,古城墙规模令所有人都大为惊讶,墙体厚度为813米,而长宽挖了300多米还没到尽头。
李济赶紧让一个学生回清华,找校长罗家伦申请追加经费,同时又在当地雇佣了30多个农民,加班加点地挖掘古城墙。
一周以后,古城墙的大致轮廓初现,南北长530米,东西长430米。东、南、西三面城墙比较平直,北岸城墙向外弯曲,城墙拐角呈弧形。
周赫煊本来想看几天热闹就回去,但城墙的发现让他颇为兴奋,继续留下来帮忙发掘文物。
又是几天过去,考古队员们发现一处文物密集地带,里面有各种陶器和石器不说,还发现了占卜用的骨头,甚至是……
“玉珏!这是玉珏!”何士冀捧着个中空的圆盘大喊。
很快,考古队员又零零散散发现些玉璋、玉璜等物,这更加让人激动。
玉璋、玉璜都是华夏文明的礼器,说明这处遗址跟现在的中华文明有直接联系,甚至很有可能是华夏文明的先祖。
并且玉器上还有刻文,纹络类似文字,但又跟已知的甲骨文、金鼎文不同。
李济疑惑而又兴奋地观察那些原始文字,猜测道:“这会不会是夏商时期的东夷文?”
鬼知道!
直到周赫煊穿越的时候,中国的考古学家们,都没法破译龙山遗址的文字。因为存量太少了,而且跟汉字没有多少继承关系,对考古学家们来说就是天书。
周赫煊估摸着时间,准备闪人回天津。可就在他准备离开,在考古现场闲逛时,突然发现一方青铜尊。
考古队员集体懵逼……
说好的新石器时代呢,青铜器是什么鬼?
李济傻傻地看着那方青铜尊,思维已经完全混乱。因为这件青铜器制作精美,说明当时的青铜制作技术比较成熟,完全不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傍晚,考古队员们啃着杂粮窝头,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
可争来争去都没有结果,因为这方青铜尊太过离奇,就好像在民国时代发现一台笔记本电脑。
周赫煊突然说:“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的发掘现场,并非一个远古遗迹,而是两个重叠的遗迹?”
李济眼睛一亮,欣喜道:“很有可能,也只有这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新石器时代遗迹与青铜时代遗迹重合了!”
周赫煊穿越前是学历史的,并非专业的考古系毕业。他只对龙山文化有大致了解,却不知道,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其实是三个上古遗址的重叠。
这里有三座古城。
最下层属于新石器时代城墙,中间是青铜时代城墙,最上面还有一座周代城墙。
在没有碳14测量技术的年代,如此复杂的情况,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是无解的,只能通过文物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费时费力,只这半个月的发现,就能让李济等人研究二三十年。
当《大公报》记者接到消息,前来考古现场拍照采访时,周赫煊终于决定离开,还顺走了一只残缺的黑陶杯反正出土有许多类似的陶杯,够他们做考古研究了,少这一件无所谓。
整只杯子平滑圆润,表面散发着乌黑的金属光泽。杯口比成年人的巴掌要大些,杯壁薄如蛋壳,最薄部分只有0。2毫米,最厚的地方也只0。5毫米,这烧制技术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李济等考古队员,暂时将这种黑陶命名为“蛋壳陶”,因为它跟蛋壳一样薄。
周赫煊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专门在镇上买了盒子和棉花,生怕把这种极度易碎品碰坏。他并非是贪财,而是想留作纪念,几十年后捐出来给考古界做研究也是可以的。
当周赫煊回到天津的两日后,《大公报》的新闻也随之出炉。第二版的开头,刊载了两张考古照片,一张是蛋壳陶器物,另一张是20多厘米长的玉璋。
“由清华大学教授李济先生带领的考古队,近日在山东历城(后划归章丘)龙山镇发现史前遗迹……经过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黑陶器、玉器、石器和占卜器物,并挖掘出一座长宽数百米的上古城墙……据悉,陶器、卜器和玉器当中,还刻有一种与甲骨文迥异的史前文字……从玉器的种类可以初步推断,这座新石器时代遗迹跟华夏文明有直接联系,或为中国人的远古祖先……”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蛋壳陶,因为薄得太惊人了,现代烧陶工匠根本烧不出如此精美的陶器。
报道一出,立即震惊整个中国考古界,就连南方的一些考古专家都自发前来帮忙。
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此时正在筹划设立历史研究所。他听闻消息后,立即组织人手,并带着考古经费前往遗址现场。
……
而此时此刻,远在东北奉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正在实地考察。
此君经常全世界乱跑,从他的足迹而言,可以称得上环球旅行了。他前段时间在日本,后来去了朝鲜,又经朝鲜抵达东北,下一步计划是来北平和天津转转。
自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亲自接见了汤因比,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在内的学者,这些天也陪同汤因比到处转悠。
汤因比不但是历史学家,更是国际事务问题专家,在全世界乃至中国政坛都很有名气。其作品《国际事务概览》受到中国学界的广泛赞誉,就连北洋政府和现在的南京国民政府,在进行外交活动的时候,都会参考汤因比的学术观点。
中国外交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会把汤因比的作品拿出来翻翻。因为他的书或者论文后面,附带有国际公约、各国外交函件等重要文件,还有各种国际地图、国际现状图表,这些资料在图书馆里根本无法查到。
“张将军,感谢你的解惑,我想我该离开东北了。”汤因比微笑地跟张学良握手。
张学良半开玩笑地说:“汤因比先生如果能留在奉天,做我的国际外交顾问就好了。”
“哈哈,或许以后有机会。”汤因比可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顾问,他怎么可能留在东北?
事实上,汤因比把中国之行的首站定在奉天,就是对东北的国际形势很感兴趣,因为这里牵扯到苏联、日本和中国。说白了他就是来做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