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哪有什么法子?”周赫煊苦笑。
阎锡山看了看正在离场的宾客,拍拍周赫煊的肩头说:“我明天再来拜访,咱们当面细谈。”
周赫煊无奈地说:“我送你出去。”
等周赫煊把阎锡山送出门再回来,张谋之殷切笑道:“贤婿,阎部长、易部长、虞老板,还有三国公使要来参加婚礼的事,你怎么不早说啊?我都没时间准备,可别怠慢了。”
“我只是发了请帖而已,没把握他们来不来,”周赫煊说,“而且我也没请阎锡山,是他自己来的,不晓得从哪儿打听到我要结婚的消息。”
张谋之惊讶道:“你没请阎部长,是他自己来的?”
“是啊。”周赫煊点头说。
张谋之已经无语了,他以前并不把学者当回事儿,只看重洋人、高官和巨富。
但周赫煊用事实证明,学者也是很牛逼的,那面子大到没边了。
阎锡山不但是民政部长,更是北方地区的大军阀,在军界足以和常凯申平起平坐。这种厉害人物,别人请都请不到,可周赫煊结婚,阎锡山居然不请自来。
张谋之心想:说不定,今后张家还得倚重这个女婿。
张乐怡见父亲对丈夫的态度大变,心头跟吃了蜜一样,谁不希望自己的男人得到家人认可?
第二天上海各大报纸,都对周赫煊的婚礼进行了详细报道,因为到场的名人实在太多了。
《申报》甚至列出了详细名单:“周赫煊先生的婚礼,可谓中国文化界空前盛事……来宾之到者,不仅有国民政府两位部长阎锡山和易培基,商界虞洽卿和徐申如亦有出席。外宾有美国公使夫妇、法国公使夫妇和英国公使夫妇,以及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上海泰晤士报沙易夫妇、新孚洋行戴维斯夫妇……而文化学术界名人更加繁多,有章太炎、胡适、蒋百里、张君劢、袁克文、夏鹏、史量才、张季鸾、叶圣陶、梁得所、徐志摩、梁实秋、徐悲鸿、陆小曼、沈从文、汪亚尘、刘海粟、唐槐秋、钟观光、谭熙鸿、饶孟侃、余上沅……”
无数看了报纸的读者,都对那一长串名单感到震惊。特别是文化界人士,都搞不懂周赫煊为毛能结交如此多“名士”,章太炎还在被政府通缉中,居然也露面跑去参加婚礼。
281【开飞机贺喜】
周赫煊在上海又有了新宅子,位于法租界海格路,也即后世的华山路。
这栋洋房是张谋之为女儿置办的嫁妆,他出手算得上极为大方,因为能住海格路的华人非富即贵,这条路上的房价可不便宜。
单从世俗眼光而论,海格路比隔壁的霞飞路逼格要高得多。
海格路上有不少欧式公寓,只面向洋人开放,再有钱的华人也没资格入驻。而霞飞路虽然日渐繁华,却遍地都是白俄住户,甚至一些有名的交际花也住在这里,无形中拉低了档次。
上海的高级华人和洋人,此时普遍认为霞飞路很low逼。
电视剧《上海滩》里的丁力,卖水果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住进霞飞路,但那只是上海底层百姓的想法。
周赫煊的海格路新宅乃三层洋房,连轿车、厨子、花匠、佣人和司机,张谋之都在买房时置办好了。出门便是宽阔的大街,道路两边栽满了法国梧桐,居住环境非常优美。而且不似霞飞路闹腾,因为这边几乎没有办公楼和商店,买菜都得开车或者步行很远,属于上海的顶级富人区之一。
清晨,周赫煊醒来时,身边的张乐怡还在熟睡中。
周赫煊小心起床穿衣,但还是把张乐怡惊醒了。她想起昨晚的羞事,不由得脸蛋微红,问道:“不多睡会儿吗?”
“不了,我下楼走走,你继续睡吧。”周赫煊俯身亲了下妻子的额头。
张乐怡笑道:“那我也不睡了。”
两人洗漱完毕,结伴下楼,却见张谋之夫妇已经坐在客厅。
“爸爸,妈妈,早上好!”周赫煊微笑问候。
“好,好!”张母乐呵道。
张谋之迫不及待地问:“明诚,阎部长是不是今天会来拜访?”
“不清楚。”周赫煊答道。
张母白了丈夫一眼,责怪说:“女儿女婿新婚,你一大早问什么阎部长?”
“呵呵。”张谋之尴尬笑了笑。
周赫煊顺口问道:“妈,四弟、五弟和小妹他们呢?”
张母和蔼的笑道:“你四弟、五弟、六弟和小妹都还没起床,四妹是个疯丫头,大清早就出门找同学玩去了。”
张乐怡也笑道:“中西女校从圣诞节放假到元旦后,十多天的假期,够四妹尽情玩的。”
一家人就这么坐在客厅闲聊,张家姐弟除了大哥和四妹,其他的过几天就要回九江。不过张谋之却暂时不打算回去,张家的生意在九江已经发展到瓶颈,他想在上海这边取得突破。
既然女婿认识那么多名流富豪,张谋之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跑关系。
临近中午,阎锡山还没出现,但却有个意想不到的人来了……
张谋之从九江来带的老仆陈汉,如今的职务是这座宅子的管家。他来到客厅说:“老爷,姑爷,外面有个叫冯庸的人,说是来给姑爷贺喜。”
“冯庸?”周赫煊喜道,“快请他进来!”
张谋之曾经想把生意做到天津,跟冯家接触过,他立即问道:“可是冯大帅的公子?”
“就是他。”周赫煊起身说,他准备亲自出去迎接。
“那可不能怠慢!”张谋之连忙跟着出去。
冯庸和张学良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交好冯庸,就等于交好如今的东北军司令。
周赫煊快步走过花园草坪,见到冯庸时无比诧异,因为对方头上缠着一圈绷带,当即问道:“五哥,你这是怎么了?”
“没啥大事,就是开飞机时从天上摔下来了。”冯庸满不在乎地说。
从天上摔下来……
周赫煊狂汗:“你开飞机来的?”
“是啊,”冯庸歉意地笑道,“本来准备在虹桥机场降落,结果半路上出了点状况,只能紧急迫降,连你的婚礼都没赶上。”
“你这……让我怎么说才好!”周赫煊内心无比感动,开飞机千里赴婚宴,这样的朋友打着灯笼都不好找。
冯庸反而安慰道:“没事的,从东北到宁沪这边的航线,我已经飞了好几趟。前不久在杭州摔下来,还不是照样屁事没有。开飞机嘛,谁不遇到点意外状况。”
这半年来,冯庸并非一直窝在学校里。他做为张学良的谈判代表,前后三次来南京与常凯申密谈,商量着东北易帜的大事。
此时全世界的远距离飞行都很困难,冯庸必须先飞到北平加满油,然后继续往南京飞,因为飞机的续航距离不够。而且还没啥天气预报,有可能飞到半路上,就遇到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只能凭飞行员的技术和经验克服困难。
前不久,冯庸第三次秘赴南京时,便因大风紧急迫降杭州,把自己的飞机都摔坏了。
周赫煊万万没想到,冯庸居然会开着飞机,从东北飞来上海参加他的婚礼。
张谋之在旁边听得更是惊讶,冯公子跟自家女婿的关系得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种举动来?
冯庸却不觉得有什么,事实上,他非常享受长途飞行的乐趣,充满了各种不确定的刺激和冒险。特别是遇到突发情况时,那种战胜大自然,以及劫后余生的感觉尤为爽快。
“张先生,我们又见面了,恭喜恭喜啊!”冯庸笑道。
张谋之连忙说:“冯公子太客气了,快请进。”
冯庸把礼物交给佣人提着,勾肩搭背地跟周赫煊说:“六子有事走不开,托我给你带了新婚贺礼。”
“多谢六帅好意。”周赫煊道。
张学良当然走不开,他几天前刚刚宣布易帜,尊奉南京这边为中央政府。此举不但让日本人气急败坏,东北军中的某些人,也坐不住要趁机闹事了。
杨宇霆、常槐荫两人,只剩几天时间可活。
张学良如今正在扔硬币吧,而且连扔三次,终于决定把杨宇霆给杀了。
冯庸说起来还跟常槐荫是亲戚,他妹夫的嫂子,正是常槐荫的女儿。可这种关系扯得太远,政治斗争玩起来连亲兄弟都杀,更别提七万八拐的联姻。
冯庸进去拜会张母,又跟张乐怡聊了几句,便拉着周赫煊进书房说:“明诚,我过两天要去南京一趟。”
周赫煊立即反应过来:“代表六帅出席全国编遣会议?”
“正是,”冯庸点点头,又问道,“六帅让我来问问你,对于裁军之事有什么看法?”
周赫煊不假思索的说:“东北军主力绝对不能裁撤,必须严防日本关东军!”
282【吃亏】
“六帅对裁军又是什么态度?”周赫煊问道。
冯庸解释说:“如果裁军方案公允合理,六子是愿意配合裁军的。当然,为了防范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东北军的几大精锐部队必须保留。”
“公允合理?”周赫煊摇头苦笑,“恐怕很难哦。”
冯庸叹息道:“可东北的财政更难,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兵了。就算中央不裁军,估计六子自己也会裁撤一部分。”
搞军事,就跟搞教育一样,没钱寸步难行。
李石曾搞教育弄得人人反对,最大的原因就是没钱。而地方军阀如果没钱,那就不是闹游行那么简单,稍不注意就要滋生兵变。
张作霖两次入关争天下,不仅把华北打得稀巴烂,东北的财政也被战事拖垮。特别是北伐战争期间,张作霖不仅要养东北军,还要给直鲁联军和孙传芳的部队提供支援,军事开支数以亿计。
张学良年纪轻轻就继承东北军总司令,说起来风光,可他接手的却是个烂摊子。
周赫煊说:“现在东北最要紧的,就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严防日本人;第二,恢复民生财政。”
冯庸感叹道:“王永江还活着就好了,有他在,东北诸事可高枕无忧。”
张作霖有底气入关争霸,就因为背后站着个王永江。
当初东北治安混乱,土匪出身的大帅们嚣张跋扈,是做警察厅长的王永江成功治理乱相。东北财政崩溃,也是做财政厅长的王永江扭转局面,不但还清了政府债务,而且还实现财政盈余。
王永江在东北发公债、兴工业,创办东北大学。为了丈量土地,增加田赋收入,王永江连杀14人,风气为之一清。
可以说,正是王永江的超强内政能力,才有了财政富余、安定有序的东三省。
然而……
张作霖的野心摧毁了这一切,王永江数年的努力,都成为张作霖扩军的资本。然后在奉军第一次入关时,毁灭殆尽,东北财政再次出现巨额亏空。
王永江呕心沥血又奋斗一年,东北财政再次扭亏为盈。结果张作霖不听劝阻第二次入关,导致东北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王永江气得左眼失明、心脏出血,一怒之下辞官不干了,1927年底病逝于金州。
失去王永江的东北,犹如无法进食的壮汉,正在日渐营养不良中。
听冯庸提起王永江,周赫煊也不禁感叹。
那位老先生属于民国时代的超级内政人才,而且为官清廉、毫无私心,同时又杀伐果断,敢于得罪权贵,并进退有度,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堪称王佐之才。
当初张作霖搞东北联省自治,王永江统管三省政务。他上任前就提出要求,东北的官员任命问题,张作霖不得插手。结果王永江提拔起一大批实干官员,张作霖死后东北不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永江当初的选贤任能。
可惜啊,可惜,这人死得太早了。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累死的,被张作霖的胡搞乱搞气死的。
周赫煊想到未来的九一八事变,郑重告诫道:“五哥,你要转告六帅,不管发生什么,千万不能动兵打内战。”
冯庸笑道:“东北都易帜了,当然不可能再打内战。”
“这次的编遣会议,就是内战征兆啊!”周赫煊急道。
冯庸闻言一愣,表情凝重地说:“不会吧,难道常凯申敢跟全中国的地方势力开战?”
“他要削藩,你说各省军阀会是什么反应?”周赫煊反问道。
“削藩倒不至于,全国裁军方案,大家可以坐拢来一起谈嘛。”冯庸非常乐观地说。
周赫煊问:“如果谈不拢呢?”
冯庸道:“那就保持现状,大不了地方的军费开支,不用再找中央拨款。”
周赫煊道:“地方常备军队,自然不需要中央拨款。但各地的警备军呢?如果连警备军的军饷都不走中央,那这个中央政府还叫中央政府吗?这跟藩镇割据有何区别?常凯申为了自己、以及南京政府的威望,是绝对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存在的。中央想要集权,地方想要自保,这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
“万事可以谈啊。”冯庸说。
好吧,冯庸的观点跟阎锡山差不多,都认为可以坐下来商量,犯不着动兵戈。
可惜他们把常凯申想得太软弱了。
当天下午,阎锡山如约而来,正好跟冯庸碰个正着。
“汉卿(冯庸)啊,你是张司令的代表,他对裁军有何看法?”阎锡山见面就问。
冯庸笑呵呵的说:“跟阎部长一样,我们张司令也支持裁军。”
阎锡山摆手道:“支持裁军,那是对老百姓说的,咱们就不必说这种空话了。”
冯庸严肃道:“若裁军计划秉承公心,那我们张司令自然也一心为国。”
“就怕有人徇私!”阎锡山拍着大腿说,他又问周赫煊,“周先生料事如神,你猜常凯申这次会玩什么花招?”
周赫煊笑着说:“阎部长何必问我,您跟常总司令恐怕已经达成秘密协定了吧。”
阎锡山瞪大双眼:“这你都能猜到?”
“如果不是胸有成竹,阎部长会有心思来参加我的婚礼?”周赫煊笑道。
阎锡山坦白说:“我是跟老蒋有些合作,但又觉得不对头,跟手下参谋讨论好几天都没头绪,所以决定来问问周先生。连英国的汤因比先生,都说你是国际问题专家,对中国的问题肯定也有独到见解。”
周赫煊分析说:“常凯申并非蠢货,他敢提出裁军,必然拉一派打一派。中国人讲究远交近攻,必然是拉拢阎部长,而打压冯(玉祥)、李(宗仁)、白(白崇禧)。我说得对吗?”
“全对!”阎锡山佩服道。
周赫煊又说:“李、白二人的地盘,离常凯申最近,而且他们属于新进军阀,地盘小、底蕴也不足,因此常凯申必然首先对二人下手。等解决了李、白,下一个就好轮到冯玉祥。至于最后嘛,阎部长觉得会是谁?”
“可不就是我吗?”阎锡山笑道,他清楚这个道理,但却有自己的打算。
这就是当局者迷,或者说心存侥幸,总认为受伤的不会是自己。
冯玉祥在北伐战争中出力很大、损失最多,但半年前的分赃会议上,却被常凯申刻意打压,最后得到的好处竟不如阎锡山。
即便如此,冯玉祥还抱着幻想,希望在编遣会议上得到常凯申支持,从而在中央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管是以前的北洋政府,还是现在的南京政府,都是合法的中央政府,占据着道统大义。军阀们是很看重这个的,因此冯玉祥和阎锡山都想谋得高位,在中央政府有了地位和影响力后,联合其他势力,通过政治打压的方式逼蒋下台。
周赫煊不想看到军阀混战,他建议说:“阎部长,你最好在常凯申对李、白二人下手时,就站出来反对,这样才能避免事态扩大。”
“这个嘛,容我再想想。呵呵。”阎锡山敷衍道。
周赫煊出的是好主意,也是唯一避免中原大战的方法。只要常凯申不能顺利压服李、白,就不敢轻易对冯玉祥下手。
可阎锡山不愿意,因为跟常凯申的密约,此次裁军他属于受益者。
到嘴边的肥肉,阎锡山不想放过,至于李、白二人的死活,他才懒得去管。
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轮到自己时,总还抱着侥幸和幻想。
阎锡山觉得,等常凯申解决了李、白,再对冯玉祥下手时,必然弄得天怒人怨。到时候他站出来振臂一呼,联合各方势力,就能轻轻松松逼迫常凯申下野,他自己则有机会成为中国的最高领袖。
周赫煊提醒道:“阎部长,常凯申是绝对不会遵守你跟他的约定的,小心被人当枪使。”
阎锡山说:“我想问的就是这个,常凯申到底会玩什么花招?”
“过河拆桥,你当心就是。”周赫煊道。
阎锡山还想再问,周赫煊却闭口不言,因为说了也没用。直到阎锡山去南京开会,才终于明白什么叫过河拆桥……
在阎、蒋两人的密约中,常凯申和阎锡山各获得十个师编制,冯玉祥八个师编制,李宗仁、白崇禧加起来八个师编制,其余几个师归中央直属。
此计划由阎锡山主动提出,然后常凯申顺势答应,他们联手起来打压其他人。
可阎锡山万万没想到,常凯申突然临时变卦,莫名其妙把全国设为八个编遣区,常凯申自己就独自掌控四个。这个裁军方案如果严格实施,那么全中国的军队,有一半掌控在常凯申手中。
由于阎锡山在开会第一天,就表示出强烈支持中央的态度,到最后他都无法反对这个方案,只能含泪吃下自己贪心的苦果。
这笔买卖,亏大发了!
开会结束后,阎锡山对自己的随员感叹:“又被周先生料中了,我就不该支持老蒋,作茧自缚啊!”
283【断章】
1929年1月8日。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几大军事领袖,带着满腹怨气离开南京。
在动身离开前,李宗仁和冯玉祥有过多次密谈。二人都认为常凯申要玩独裁,他们准备拒不执行裁军计划,如果常凯申要动用武力,那么彼此应当互相支援,绝不屈服。
随后,李宗仁匆匆返回武汉,并让白崇禧把驻扎在北平和唐山附近的军队,全部调回武汉准备打仗。
常凯申注意到桂军的动向,也在湖北和安徽边境集结大军,蒋桂战争一触即发。
冯庸才不管那些,自顾自地修理飞机。无论南京这边如何裁军,反正管不着东三省的事情,那边有日本人虎视眈眈,东北军是不可能按照计划裁军的。
冯庸迫降的地方在上海郊外,他把飞机修好后,从当地请来几十个农民。
先是简单的修建跑道,用碎石块和沙土把道路铺平,然后冯庸坐进驾驶舱,冲旁边看热闹的周赫煊喊:“明诚,快上来!”
“这就可以了?”周赫煊傻傻的看着那简易跑道,平不平坦且不说,尼玛长度也不够吧,顶多也就百来米的样子。
冯庸笑道:“没问题,上来吧!”
周赫煊战战兢兢地爬上去,戴好飞行帽说:“五哥,我这条小命就交给你了,你看着办吧。”
“哈哈,准备起飞了,”冯庸扭头对后方的农民大喊,“用力拉住,我喊放才放!”
几个农民拽住绳索,绳索的另一端套在飞机尾翼上。
冯庸立即启动飞机,拖着那几个农民前进了好几米。等发动机达到预定转数,只听他一声大吼:“放手!”
咻~~~
飞机犹如弹射般前进,只在简易跑道上行驶大概80米,便快速的离地飞起,擦着前方的小山包升上天空。
“我草!”
周赫煊抹了额头的一把汗,惊魂未定道:“你这是玩儿命啊!”
“放心,我有把握,”冯庸自信地说,“上次那架飞机要小一些,才助跑50米就飞上天了,这120米的跑道绰绰有余。”
“你厉害。”周赫煊无语道,心里发誓再也不坐冯庸开的飞机。
冯庸很快就把飞机开到城市上空,没事瞎兜圈子玩,发动机的隆隆声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驻足观看。
不多时,下方居然又飞来一架飞机,冯庸立即朝人家飞过去,还冲对方挥手大喊:“嗨,下午好!”
可惜听不见,招呼白打了。
跟冯庸一样,对面那架飞机也在城市上空盘旋,不过他们并非在玩,而是往城里扔东西。
成百上千的小型降落伞,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到处飘荡,模样煞是好看。
“这啥玩意儿?”冯庸诧异道。
周赫煊想了想说:“可能是在发传单吧。”
“你捞一张看看。”冯庸说完就开着飞机俯冲下去。
飞机两侧没有封闭,周赫煊顺手一探,就捞到只飘扬的小降落伞,伞下还缀着印刷纸张。
周赫煊将那印刷物打开,上面的内容让他瞬间无语。
“写的什么?”冯庸问。
“广告,”周赫煊满额头黑线,“唐驼的卖字广告。”
咱们说袁公子登报卖字,已经非常有个性了,可唐驼更牛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