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文豪-第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不要心存侥幸,老夫不会有侥幸之心,你们也不得有。”
“至于部署,想来你们心里早有数了,老夫也就不多提了,现在……可以开始了!”老人像是笑了,他说罢,已靠在了椅上。
第九百四十七章: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老人将话说完之后,有一种深深的疲惫感,他头微微偏着椅背,却见众人纷纷起身,恭恭敬敬的朝他行了个礼,老人沉默着,不做声,眼眸看向阴暗处,那浑浊的眼眸里,倦意更深。
直到这堂中的人,走了个干干净净。
他方才咳嗽一声,道:“人来……”
有个人匆匆进来,弓着身子,却似乎屏住了呼吸,不敢发出任何的动静。
老人的声音道:“修书正奇吧,告诉他……为父已破釜沉舟,若天助老夫,则今日陈凯之人头落地,可若是……有那么一个万一,叫他也不必担心,自此之后,叫他不可再深入陆地了。”
“是。”
老人突然笑了:“陈凯之一定想不到,老夫就是杨正吧,他若是知道老夫的身份,一定会大吃一惊,好啦,做好准备,老夫要沐浴更衣。”
………………
学宫里,今日本是太平无事,可随即,却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
学宫中的刘先生,竟是领了头,带着数十个儒生,要前去洛阳宫,上陈民情,请求陛下废黜新政,尊崇祖宗之制。
一下子,这学宫便鼎沸了。
刘先生乃是学宫中的博士,平时并不显山露水,看上去也极温和,只是想不到,今日竟做出如此的‘壮举’。
儒生们私下里,对于新政是极不满的,一方面是时常会有家书传来,大多都是抱怨‘新政’,便是同窗之间交流,对于这新政,也多是嘲讽的态度。
现在这位刘先生带了头,竟要公然去上书,这足以令人欢欣鼓舞。
读书人,就应当如此啊。
这学宫里倒是热闹了,呼朋唤友,不少人都要同去。
他们倒未必是反对大陈天子,毕竟在这学宫里,陈凯之的文章还流传不少,何况,陈凯之还是衍圣公府学公,是许多读书人极敬佩的人物。
因而有读书人慷慨激昂的道:“当今陛下仁厚,文以载道,定是身边出了奸贼,谗言进上,使陛下相信了奸佞之词,而今刘先生慨然陈情,我等岂可坐视,理当同去,好教陛下明辨是非,改弦更张,废黜新政,新政的得失,现在已是了然,自秦汉以来,我大陈五百年,无不顺应祖宗之法行事,至今天下承平,而这新政,名曰为新,却是夸大商贾,竟将互通有无之事,当做立国之基石,以至人人锱铢必较,庙堂内外,人人逐臭,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吾辈读书人拜读圣贤经典,当以仁义为干撸,而一改天下风气,方可使朝廷回到正正轨,可有人与我同去吗?”
这读书人凑在一起,但凡有人打了头,瞬时便个个激动起来。
他们毕竟读过圣贤书,自然认为自己和寻常人不同,认为天下的道理,都在自己一边,更是希望自己能够和古之先贤一般,能够提出谏言,何况近来不少人家里,从家中父祖、兄弟那儿,得知家道开始变得艰辛,对新政也早已积蓄了不满。
于是纷纷响应。
倒是那学宫中的掌宫杨业听闻了此事,吓的脸色煞白,匆匆纠集博士,想要劝导,可将诸博士们召集来,便道:“自现在起,立即令读书人回明伦堂读书,万不可轻生事端,尔等当以表率。”
博士们却个个沉默,竟没有人响应。
杨业心知博士们也早不满了,何况,此时若是和自己一道,去劝导读书人,势必会引发众怒,即便是士林之中,反对新政的言论也是络绎不绝,博士们极在乎自己的清誉,一旦此时响应,一生的清誉可就毁了。
杨业反而怒了:“新政岂是读书人反对,就可以阻挡的,这是螳螂挡车,陛下自登基起来,命数个大学士前去济北,再令赵王带人前去济北学习,这想来,已是陛下在登基之前,便谋划有年的方案,今日这般胡闹,绝不可能劝动宫中,而一旦滋生出事端,我等都难辞其咎,新政好坏,老夫不论,可读书人……”
此时却有博士打断了杨业道:“杨公,新政好坏,怎么可以不论呢?”
杨业掌宫多年,在学宫之中素有威信,一般时候,哪有人这般打断自己,可今日,却硬生生给人打了脸,他竟一下子无话了,他太清楚现在士林讨论的是什么,读书人在想什么,也知道博士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却在这时,便有人进来:“杨公,以读书人张金燕为首,七百多个读书人,都往洛阳宫去了。”
杨业瞬间的……沉默了。
他下意识的苦笑。
心知此时,事态已经失控,他左右看了博士们一眼:“怎么就今日闹出事端,以老夫所见,这定是背后有人煽风点火吧?不错,读书人都在乎自己的清名,也有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只因为熟读了几本圣人的经典,便自以为可以指点江山,便可辨明对错,可这世上,是非对错,哪里有这般容易分辨,你们的心里,想来也是这样想的吧,平时朝廷将你们养在此,使你们衣食无忧,可以专心治学,更使你们自以为,只要靠几本书中的道理,便可以治世,可是……你们……你们实是太短浅了,老夫掌学宫十数年,这学宫上下千余人,尚且还自觉地自己能力不够,固是殚精竭力,亦是难以做到万全;何况,是大陈的天下,数百万户的百姓,有僧俗人等,有士农工商,有军民百姓,连一个学宫里头的事都未必能讲清,这天下之事,是尔等能讲得清,能以对错而论,能只因一言,就可以明辨好坏的吗?世上的事,若有这般容易,这天下早就尽尧舜,也早就海晏河清了,现在闹出这样的事,老夫固然难辞其咎,愿辞掌宫,挂印还乡,可是尔等,可以心安吗?你们自以为你们是对的,自以为可以为了你们心中所想去为所欲为,那么……尔等自便吧。”
有博士冷冷的看着杨业,道:“我等曾敬仰杨公,可万万料不到,杨公竟说如此的话,读书人何曾错了,若是读书人错了,我等所读的书,岂不也错了?若是读的书错了,岂不是连圣人都错了,杨公既也是圣人门下,这是毁谤先师,这是奸佞小人的行为,杨公莫以为,今日这般维护新政,便可得陛下赏识,从而得到高官厚禄吗?杨公自求自己的富贵,而我等,却不稀罕!”
“不错,不稀罕!”有人愤怒的吼道。
他们怒气冲冲的看着杨业,甚至恨不得有人将杨业撕了,在他们心里,杨业无疑是读书人中的耻辱,是投机取巧之徒。
杨业一脸颓然,却只是笑了一声:“想不到,时至今日,老夫竟也成了投机取巧之徒,竟也有成为奸佞的一日,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今看来,何止如此呢,吾与诸公,也曾坦诚相交,今日如此,无话可说,只是那些读书人……哎……”
博士们轻蔑的看了杨业一眼,已有人拂袖:“不错,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走你的阳光道,我等自走我们的独木桥吧,杨公,告辞了。”
说着,已是拂袖而去。
其余博士,也都散了个干净。
杨业抬眸,见只剩下了一个博士还留在原地,忍不住道:“邓博士何故还在此,还想看老夫的笑话吗?”
邓博士苦笑:“学生不愿去凑热闹,只是觉得,诸公对杨公的评价,略显武断;学生和他们不同,学生是贫苦出生,为了读书,也曾操过贱业,凭借着天资,才有所小成,最终才有幸,得以入学宫为博士……”
杨业摆摆手:“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哎……”
“不。”邓博士深深的看了杨业一眼:“学生想说的是,前些日子,一直都有人在学宫之中暗中谋划,主谋之人,正是今次率先前往洛阳宫的师生,当初,也有人拉拢学生,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没有理会。除此之外……这些人,和学宫外的几个书坊,也有牵连,学生所担心的是……这可能根本不是因为义愤,而导致的乱子,极有可能……是有人蓄谋已久,其目的,委实难测。”
杨业冷笑:“单凭几个读书人谋划,能成什么事?”
邓博士摇摇头:“任何事,需要师出有名,想要师出有名,再没有比学宫里读书人闹出乱子更实在了,学生所担心的是,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目的,或许并非只是陈情这样简单……”
杨业心里咯噔一下,他脸顿时拉了起来,焦躁的在这堂中踱步:“若是陈情,至多也就闹出点乱子,可若真如你所言,岂不是,今次这些读书人……”
“若是如学生所言……”邓博士苦笑:“怕是今日去了洛阳宫的读书人,都要遭殃了,朝廷可以容忍一群读书人,却不能容忍读书人充作某些人的先锋;而读书人背后的这些人,以学生之见,反而是最巴不得读书人们死无葬身之地的。”
………………
第九百四十八章:汇集百官
杨业觉得自己身子冰冷,小腿在颤抖。
而恰在这时,钟声响了。
那隐隐约约的钟声,来自于洛阳宫的方向,显然……这是皇帝召集百官的讯号,想来是因为读书人在洛阳宫门的聚集,朝廷势必要拿出举措,此时陛下不得不召集百官,询问百官意见,最重做出裁决。
杨业快步走到了门前,远远的看向洛阳宫的方向,那洛阳宫里的宏伟建筑,隐隐的映入了杨业的眼帘,杨业道:“一切都已迟了,邓博士,朝廷的命运,或许难料,可是……无论是什么人,有什么阴谋,他们的阴谋是否会得逞,这些读书人……想来……都要成为了祭品吧,可笑啊,可笑那些博士,至今……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以为自己……哎……最终……”他苦笑:“老夫这便入宫,邓博士,你去洛阳宫前,想尽办法,一切见机行事,能救得几个是几个,在千百个博士和读书人面前,以你一人之力,或许只是螳螂挡车,可是……全力以赴吧,这是我们应当做的。”
邓博士深深的看了杨业一眼:“是。”
…………………………
洛阳宫外,说不出的安静,这里虽有上千人,可每一个人,都跪坐于地,双膝与这冰凉的地砖相交,每一个读书人,都凛然正色,他们并没有吵闹,早在一炷香之前,他们的陈情,便已投入了宫中,现在……他们在等,在等宫中的反应。
于是乎,立即有宦官疾跑着拿着陈情,火速至乾宁宫。
而事实上,就在学宫那儿闹腾开始,锦衣卫和明镜司,便早已将这噩耗事先的送到了陈凯之这里。
陈凯之下旨传唤百官。
这是最稳妥的办法,这突如其来的发难,定要小心应对,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惹来天怒人怨,陈凯之必须先让百官们明确意见。
而增光贤此时束手而立,低声道:“陛下,早先,锦衣卫就查到,在学宫外的几个书坊,很早就有问题,他们印刷了诸多的小册子,都是反对新政的内容,而这些册子,一直都在学宫之中传阅,臣等前几日,就捣毁了几个书坊,可小册子依旧还在流出,一直都在按图索骥,想要查出源头,不只如此,学宫之中,有几个博士,一直暗中都在与读书人联络、谋划,不过……他们毕竟是读书人,锦衣卫倒是不敢贸然进学宫里拿人,因此,只能一直派遣密探,在学宫之中潜伏,打探他们的深浅。可万万料不到,他们行事竟这样早,这是臣的疏失,臣……死罪。”
陈凯之已在宦官的帮助下,戴上了通天冠,披上了冕衣,脸上却是出奇的平静,道:“这不是你的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何况你也说了,他们来的太迅猛,而且学宫中的不满,就算在事先没有煽动的时候,也早已在积蓄了,今日的事,不过是一次爆发而已,你不必自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读书人其实不算什么,朕现在要知道的是,他们背后的人是何人,这些人,除了在学宫里暗中密谋,又还掌握了什么?”
陈凯之顿了顿,双臂张开,任宦官跪在脚下为他系着玉带,一面又道:“依朕来看,学宫那儿兹事,只是表,真正的暴风骤雨,是在后头,所以,锦衣卫要有所动作,至于那些读书人,暂时不要动,朕先询问百官的意思,不过……”陈凯之眯着眼睛,他淡淡的继续道:“不过这文武百官,他们的态度,朕就算不去听,却也能大抵知道了。”
这是实情。
朝中反对新政者大有人在,毕竟新政本就触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以往的时候,百官们虽有人暗中不满,却没有人敢表露,可今日,借着洛阳宫外的事,只怕,足以让许多人跳出来反对新政,建议陈凯之废除新政,恢复旧制了。
那么,外头读书人在陈情,不肯散去,而朝中呢,一旦百官群起响应,又会如何呢?
很快,便有宦官快步的跑来:“陛下,百官俱都已经入朝,都在正德殿等候。”
“噢。”陈凯之颔首点头,他面上波澜不惊,随即道:“让他们再等等吧,朕先去拜见母后,给母后问安。”
曾光贤一呆,这个时候,火都烧到了眉毛了,出了这么大的事,而百官们,现在又在侯驾,陛下竟要先去给太后问安,这……实是有些镇定的过了头,他下意识的道:“陛下,不如先去正德殿……”
陈凯之笑了笑:“急什么呢,朕是一丁点都不急,今日该来的,朕早知道会来了,有人就是要让朕不痛快,朕也不必急着要收拾他们,就算要收拾,那也等待着朕见过母后再说,还有,锦衣卫去洛阳宫外一趟,宣朕的旨意,就说读书人们心忧国家,他们的忧心,朕已知道了,而他们的陈情,朕自会和百官定夺,朕知道他们不肯散去,那就请让他们稍事等待吧,给他们送一些茶水,还有糕点去,莫要让他们饿坏了肚子,这几日天寒,也请他们保重自己,再告诉他们,朕也是读书人出身,他们今日的忧愤,朕能感同身受,嗯,就这些吧……”
此刻,着装已经完毕,陈凯之显得神采奕奕,随即举步,出了乾宁宫,便乘上了步撵,起驾至万寿宫,陈凯之至万寿宫外下撵,镇定自若,不疾不徐的穿过了重重的仪门和停歇,到了寝殿之外,拜倒,伏下身子:“儿臣陈凯之,拜见母后,母后昨夜睡得可好?”
长廊之下,陈凯之拜下之后,几个在万寿宫值守的宦官忙是将陈凯之搀扶而起,寝殿里头有人开了殿门,一个女官朝陈凯之行礼:“恭迎陛下。”
陈凯之随即步入寝殿,便见慕太后已是起了,不过显然,她满腹心事,外头闹了这么大的事,张敬早已是急匆匆的跑来禀告,慕太后岂会不知,此事的严重。
就算这只是读书人一时激愤,可这公然反对新政,势必引发天下震动,而读书人的事,恰是最棘手的,若是贸然答应了读书人们的请求,那么岂不证明陛下错了,陛下克继大统,好不容易稳定了天下,一旦错了,就难免引起天下人的疑虑,这对皇家的声誉,将有极大的影响,不只如此,陛下此前为了新政,提拔了这么多的官员,现在新政一旦废黜,读书人和守旧的大臣十之**,定是会借此机会,请求陈凯之清楚这些‘奸党’,无论从哪个方面,这都对皇家的声望有着极大的打击。
而更难料的后果,却可能是陛下坚持己见,不肯听从读书人的陈情,那么,读书人会轻易散去吗?不散去,那么一直这样耗着,又会成什么样子?这会使更多的读书人愤怒,加入到反新政的行列,甚至一些地方州府,也可能借此机会上书,朝中想必,也早有诸多不满新政的大臣,会借此机会进言,到时,可就是一面倒了,不听,便是不能广开言路,此时天下初定,决不可这样耗下去。
除此之外,最后一条路,就是驱散读书人了,可一边要驱散,另一边呢,却是不肯走,自然而然,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一旦……这个过程中有了死伤,那么更大的麻烦将会开始。
慕太后今日竟是没有梳头,显得披头散发,她料不到陈凯之会来,因为之前听到了钟声,便以为陈凯之这一刻,肯定是去正德殿了,可见陈凯之来了,不由道:“皇儿,此事该去见百官。”
这意思是,都到了这个时候,怎么还像从前那般,跑来这儿呢。
陈凯之行礼,道:“以往,儿臣在这个时辰,都该来问安的,今日固然与从前不同,可是礼不可轻废,国朝以孝治天下,现在读书人们说儿臣坏了纲纪和祖宗之法,祖宗之法中,有些不该遵守的,可以商榷着废黜,可有些值得提倡的,却必须坚守,外头的事,令母后担心了,这是儿臣的错,儿臣万死。”
慕太后叹了口气,随即道:“皇帝打算如何处置?”
陈凯之想了想:“先问百官。”
慕太后颔首点头:“若是百官也认为该废黜新政呢。”
“再问自己。”陈凯之回答道。
慕太后深深的看了陈凯之一眼:“皇帝自己是什么主意。”
陈凯之道:“若是儿臣觉得是对的事,就该去做。”
绕了一个弯子,又回到了原点,意思就是,虽说是问了百官,可陈凯之还会坚持新政到底。
“局面如何收拾?”慕太后道。
陈凯之道:“可以安抚,可以劝慰,可以罪己,可以缓颊,只要不触动新政,什么都可以。”
慕太后颔首点头,坚持是该坚持,可只要不触动新政的前提下,其他的事,都可以退步,陈凯之的心思,还算稳重,她随即凤眸一转:“可若是安抚、劝慰、罪己、缓颊,依旧无济于事呢?”
第九百四十九章:仗义执言
慕太后的这个问题,显然牵涉到了这个的本质。
怀柔是君主必定要用的手段。
可是怀柔未必是有效的,毕竟人心难测,犹如海底,让人摸不透呀。
尤其是现在,新政已经触及到了许多人的根本利益情况之下,所谓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这是不共戴天之仇。
倘若,陈凯之的所有怀柔政策都没有用呢?
以往的时候,还可以靠着威信,将许多的不满压制住,可今日,读书人率先出来反对,那么此时此刻,倘若读书人们不肯散去,而朝中内外也势必有人借此事来大做文章,那么对于陈凯之而言,又该怎么办呢?
这样下去肯定对是不行的,非出大乱子不可。
陈凯之也明白读书人为何会闹,心里虽然心境如明,却只是轻轻闭了闭眼,睁开瞬间,他沉默了片刻,才淡淡说道。
“此事的背后,定是有人煽风点火,而煽风点火之人,定不会只用几个读书人来滋事就可以达到他们的目的,读书人闹事,固然棘手,不过书生即便谋反,对儿臣而言,也不过如此,所以……儿臣会揪出幕后真凶,将一切乱党,一网打尽。”
慕太后目中掠过了一丝忧虑之色,她显然也是想到了,因此她皱着眉头说道。
“可是倘若乱党势大,陛下依靠什么平叛?禁卫可以信得过吗?”
陈凯之一字一句的顿道:“勇士营和锦衣卫可以。”
慕太后摇头,苦笑连连:“锦衣卫不擅平乱,而勇士营不过千人而已。”
“这足够了。”陈凯之踌躇满志的道:“请母后宽心。”
慕太后看着信心满满的陈凯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深深的吁了口气,不禁感慨道:“这大陈五百年来,弊病重重,宛如一个将死的老人,行将就木,浑身上下,无一处骨骼和肌体不是腐朽和糜烂,关乎于这一点,哀家岂有不知,现在江山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定当要小心,万万不可大意,行错了一步,哀家和皇帝,便无葬身之地了。”
陈凯之也不禁感慨,对于这一点,陈凯之深为认同,节度使的出现,使得大陈境内,诸多半独立的小王国出现;禁卫和京营,乃至于天下的府兵,也早已是糜烂不堪;豪强们在地方上,疯狂的兼并土地,无数的百姓,身无立锥之地,即便是在丰年,也只是混个半饱,一旦是灾年,便是大面积的饥荒,饥荒的同时,便是瘟疫,就是各地频繁的大小叛乱。
百官们,也早已丧失了开国初期的锐气,承平越久,义气早已消沉,以至于地方上,以奢侈和斗富为荣,而贵家公子们,也不再以建功立业为能,而是穿上了女人的衣衫,标新立异;读书人已忘了君子六艺,早忘了投笔从戎,只指望着能靠捧着四书五经,求取高官厚禄。
这种种怪象,陈凯之是见得多了,甚至有些麻木,却知道,世界不该是如此,一个冉冉上升的王朝,也不该有如此的现象,朝廷的精英们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什么呢?
这已深入到了骨血里的暮气,必须让它重新换发生机,哪怕是寻找一个新的出路,或是开辟一个新世界,就如这商贸一般,将所有人的yuwang重新调动起来,再通过这些,从中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