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庸微微一笑,摆摆手,道:“不用。是非曲直,自有公论。现在的舆论已经不是十年前的舆论了,十年前媒体人士随便一条新闻,都被人们信以为真;十年后,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信奉‘让子弹飞一会’。所以我愿意给网友们充足的耐心,等待他们发现真相。”
“啊?”钱小峥跟过姐都愕然。
把宝押在网友身上,未免太过儿戏了吧?而且,这也不像是王庸的风格啊!历来战斗,王庸哪次是指望着网友们帮他揭露真相、伸张正义的?全都是直接怼过去,怼到对方丢盔弃甲。
这次为什么如此淡定呢?
而且,网友们真的有辨别真相的能力吗?恐怕单单一个华夏、东洋学术思想之争,就足以让大部分人杀红了眼吧?
网络上。
正如钱小峥所猜,现在的舆论仍旧在《国学正典》采用安倍晴明思想上纠缠不休。不少人指责王庸卖国求荣,故意将东洋思想掺杂进《国学正典》里,以便达成徐徐蚕食华夏文化、控制华夏思想的意图。还说这也正好解释通了王庸为什么要找千叶真昔、李在先等人加入编委会。
这顶大帽子戴的,完全忽视了王庸历来的所作所为,纯粹为黑而黑。
但是偏偏就还有一些人愿意相信这些,将这个话题炒的沸沸扬扬。大有将王庸形象反转,变成一个“忍辱负重”的敌国间谍学者的架势。
王庸所说的十年网络舆论变化,似乎并没有出现。
第一千三十七章 槐有余荫
实际上,舆论没有变化,却恰恰印证了王庸的论断。
多数人还在观望,还在等“子弹飞一会”。所以他们不开口,不发表意见支持任何一方。网络上能看到的自然也就只有那些黑王庸的人。
直到凌晨三点钟,一位明星的微博忽然更新,发表了一段力挺王庸的话语,才宣告子弹正式落地。
那位明星的名字出乎多数人预料,赫然是薛杰。
在外人看来薛杰跟王庸也仅限于一面之缘,在《国学论剑》上有过一次做节目的经历。除此之外两人应该没有什么交情。
于情于理,这个时候站出来的都不该是薛杰。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偏偏就是薛杰站了出来。
“我不知道现在有些人到底怎么了,一边喊着文化传播,另一边却做着闭关锁国之事。他们认为华夏文化是优秀的,理应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我也这么认为,被他们攻击的那个人同样也这么认为),但是他们却忿然于在华夏文化中发现其他国家的文化碎片。一旦发现,就认为是玷污,认为是卖国,认为是不忠。狠狠将旁人批判一通,居高临下,慷慨激昂。
批判完毕,关掉微博,然后打开一部美剧或者东洋动漫,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大家不觉得可笑吗?
文化的传播源于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就是不畏惧其他国家文化的碰撞,不畏惧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刷,一发现别国文化就开始大呼小叫、百般驱赶,那不叫自信,那叫自负。
我只是一个歌手,我懂得不多。但是我也知道华夏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舶来文化,譬如佛教文化,就是从天竺传来,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华夏特有宗教文化的。这就是文化自信,从不害怕外来文化的侵入,管你来多少,最终去芜存菁,全都变成华夏的!
我写这些东西,经纪人已经脸色很难看了,具体的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希望某些人既然做不到支持,那也别成为绊脚石。
在华夏文化未来的传播道路上,没有我可以,没有你也可以,但是没有他,绝对不可以!”
三点钟,已经算是一个万籁俱寂,尽皆入眠的时辰了。
但是作为微博粉丝量第一的明星,薛杰这条微博一经发出,仍旧收到了海量的评论。
“薛杰这是在说谁?我怎么一头雾水啊?”
“兄弟,你是多不关注新闻啊?很明显这是在说王老师啊!文化传播、文化碰撞,分明就是指《国学正典》引用安倍晴明思想的事情。今天整个网络都爆炸了,你竟然一点不知道?”
“妈的,才一天没看新闻,就感觉自己落后了。话说王老师都有人攻击?大家不觉得这段时间王老师被攻击的频率高了很多很多吗?好像比以前加起来都多呢!”
“楼上这么一提醒,好像还真这么一回事。按理说一个载誉归来、为国争光的学者,不说民众夹道欢迎吧,起码不应该这么多人谩骂吧?但是王老师却像是邪了门一样,三天两头被人拎出来攻击一次。要说背后没有什么猫腻,我是不信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想都不用想,无非利益之争罢了。这种套路跟当年咱们家薛杰一炮而红的时候何其相像?当初薛杰拿了最佳歌手,民众一片赞誉,但是网上却莫名其妙多出来好多诋毁的帖子。眼红病,人人都有,尤其是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名人们,更见不得同行好。郭德刚不是说过‘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吗?何止说相声的,文娱圈都这个德行!”
“楼上老哥一针见血!另外薛杰这段话说的真棒,有些粪青真的是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缺乏最基础的文化自信。实名制支持王老师!”
……
薛杰的粉丝对王庸一直抱有好感,再加上薛杰的公开力挺,当即就成为网络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声音,帮助《国学正典》扭转了一些评价。
但是,不少人还在观望,尤其一些孩子家长。他们不在乎文化之争,不在乎文化自信,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个本来他们准备拿给孩子看的《国学正典》,到底还够不够“正”?会不会对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多数家长并没有判断力。就如当初哄抢食盐一样,许多人尽管心中认为可信度不高,可仍旧不可避免涌入超市,将一袋袋的食盐抢回家。
盲从跟盲目质疑,是许多人的通病。也是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生物难以躲开的一种心理现象。
……………………
翌日一早,周道鲤等人就相约在早茶店,一边吃早点一边商讨事情。
薛杰的反应,出乎周道鲤的预料。周道鲤没想到薛杰这种大明星会主动站出来为王庸挡子弹。
只是,周道鲤却并不在意。在他眼里,薛杰再红也不过是一个戏子而已。在古代,往好听里说,叫做“清吟小班”,一个心情不佳,喊他们一声“吃腿儿饭的”,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这个世界的话语权,终究还是掌握在他们这些学者的笔杆子上。就连古代帝王面对史书都小心翼翼,何况一个小歌星?
唯一让周道鲤感受到威胁的,就只有王庸了。
因为王庸所作所为,无异于在篡夺他的这种话语权!
一旦让王庸爬上去,能够一言定鼎的人岂不就从周道鲤变成了王庸?
周道鲤怎么可能就此放手?他可是好不容易才熬到王鸿瑾等一干国学大佬相继去世!现在怎么可能刚刚脱离王鸿瑾压迫,再让王鸿瑾孙子骑在头上!
“诸位,别理会那些小明星的站台,没有用。再加把劲,就能彻底把《国学正典》搞臭!到时候,咱们就可以以救世主的姿态站出来,痛斥王庸之余,表示要还国学一个清白,还民众一份信任,自己编写一本权威性典籍!届时,编委会名额在座全都有份。”周道鲤目光闪烁道。
茶楼里的人全都兴奋莫名,对于扳倒王庸愈加充满了干劲。
只有一个人脸色难看,闷声不吭。
这个人叫做杜如会,曾经给王庸打过电话自荐,要求加入《国学正典》编委会,只是当场被王庸拒绝。他当时还放话要王庸好看,可后来除了发了一篇指桑骂槐的博文,也没做什么太过出格的事情。
“老杜,怎么了?好像不感兴趣啊?既然这样,把你的名额让给别人好了。”周道鲤不咸不淡扫了杜如会一眼,略带蔑视的道。
杜如会曾经给王庸打电话,周道鲤早就知晓,却是早就瞧不上杜如会了。
杜如会从失神中惊醒,愕然道:“不,我只是有点不舒服……诸位先聊着,我该去医院了。”
说完,杜如会起身离开茶楼。
周道鲤看着杜如会身影,冷哼一声。却是心中愈加看不起杜如会。
几个跟杜如会有些交情的人则在议论:“老杜这段时间怎么天天往医院跑?是真的有病还是看上人家医院小姑娘了?”
“我看八成是后者,这老东西人老心不老啊!”
“说什么呢?”这时,李正一却怒声道。
众人这才意识到,真正“人老心不老”的人就在眼前坐着呢。
“呵呵,没什么。”
茶楼众人一时间陷入沉默。
而茶楼外,杜如会刚刚走出茶楼,就停在了一处树荫下。
他面色略显苍白,看着眼前这棵差不多已经有百年的老槐树,喃喃道:“老槐尚有余荫,我又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勾心斗角、蝇营狗苟的一生?忽然好后悔,只做了半辈子学问,后半辈子全都用在了明争暗斗上。或许,这就是报应?”
杜如会指关节凸起,一只手捏着口袋里那张癌症晚期诊断书,胰腺癌晚期。
这是最可怕的一种癌症,号称癌中之王,平均存活率不到六个月。
而杜如会从发现到今天,已经四个多月。这也是他为什么不顾脸皮也要给王庸打电话,想要加入《国学正典》的原因。
他想要在死前留下最后一点痕迹。
只可惜,似乎他已经没有机会了。至于周道鲤画下的饼,杜如会根本不抱希望。
哗啦啦,风吹过,百年老槐一阵婆娑,从树顶掉落几片青叶。
杜如会伸出手掌接在掌心,看着那几片叶子蓦然一怔。
“难道老天在暗示我什么?”杜如会幽幽想着,愣在原地。
…………………………………………
锴行文化出版社里。
王庸坐在社长面前,对于社长从进门开始就不住口的道歉,王庸颇有些无奈。
现在王庸百分百确信,社长是无辜的了。眼神、表情、动作、语气,都足以证明这一点,除非社长演技出神入化,是从奥斯卡走下来的影帝级人物。
“停停停,社长你不累吗?我来贵社不是兴师问罪的,何况嫌疑人不是已经交给公安机关了吗?我之所以登门,是为了另外一件事。”王庸道。
社长这才停止道歉,问:“什么事?”
“《国学正典》样书出来没?”
“出来了,我给你拿。”社长说着,从自己办公桌抽屉里拿出样书,递给王庸。
王庸大致翻了一下,跟他要求的差不多。设计精美,纸张优良,排版舒服,很适合阅读。
“很好!这样的话我信心就大增了!”王庸欣慰的道。
社长却愈加糊涂,什么信心大增?外界舆论都骂成那样了,还有信心?
见社长不解,王庸微微一笑,忽然问道:“理论上,贵社是有资格参加今年国家图书奖的评选的吧?”
第一千三十八章 我只要一个公平
国家图书奖,是华夏目前图书品类最顶级最权威的一个奖项。
而评选委员会的构成更是异常严苛,全都是国内知名人士。这个奖项成立至今,并不是每一年都会产生一本荣膺此奖项的图书。而是有好几年都空缺,只因为当时评选委员会认为那年的图书质量不足以获奖。由此可见这个奖项获奖的难度之大。
更重要的一点,这是一个由国家举办的评选活动,代表着官方权威。
一旦获奖,也就意味着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社长听到王庸的话,一惊:“您是想要……拿下国家图书奖?”
王庸微笑回应:“为什么不呢?”
“可是……可是……”社长连续说了两个可是,但话到嘴边还是没有说出什么来。
因为他想说的实在太多了,多到一两句话根本没法说清楚。
王老师作为外行人,大概觉得这个奖项很容易拿。但是社长可是内行,他难道不想自己出版社有一本荣膺国家图书奖的出版图书吗?做梦都想。但是没用,之前他申报过几本,连初选都没通过,就直接被淘汰了。
国家图书奖的评选固然严苛,但是仍旧不可避免有一些人情因素在里面。
而把持这个人情因素的,恰恰是王庸得罪的一批人。
如此情况,王庸还想获奖无异于天方夜谭。甚至,《国学正典》连初选都过不去,那些评委看见《国学正典》四个字,都直接厌恶的扔进废纸篓里。
社长本以为王庸不明白这些,没想到王庸拍拍他的肩膀,道:“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申报吧,好像距离截止只有一天了。”
社长看看日期,才恍然惊觉,确实今天就是截止日期。只不过他对这个奖项早就不抱希望,所以一直没有关注,连开始跟截止日期都没注意。
“那我试试?不过王老师您最好别抱太大希望……”社长提前跟王庸打预防针。
王庸点点头:“去吧,我心里有数。”
说完,社长去申报国家图书奖了,而王庸则离开了锴行文化出版社。
走出出版社,王庸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
社长刚才想说的,王庸心中何尝不清楚?国家图书奖的评选异常严苛,总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出版社上报参评图书,第二个是专家初步遴选出有潜力获奖的图书,第三步则进入正式厮杀,各行业的专家各自评选出各行业的一等奖图书,而这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半。因为只有获得了行业图书一等奖,才有资格角逐最后的终极奖项——国家图书奖。
在最后一步中,300多名专家评委不记名投票,共同选出最后的获奖图书。
这才算是完成最终的厮杀。
而华夏每年出版的图书高达十万余本,最终获奖的只有寥寥几本甚至更少。竞争残酷性可见一斑。
王庸作为一个快成为学术圈公敌的家伙,能不能走过第一步,都是一个难题。
走过了第一步,后续的行业一等奖,更是难上加难。毕竟国学圈把持评选资格的,大部分是周道鲤的人。周道鲤不需要太过针对王庸,只要故意串通,将《国学正典》打落一等奖名列,就基本宣布了《国学正典》的出局。
嘟嘟,电话接通,那头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
“王庸,什么事?我马上要开会,时间不多。”
却是曹部长。
“我的《国学正典》准备申报国家图书奖……”
王庸话还没说完,电话那头曹部长的语气已经严厉起来:“王庸,虽然我很欣赏你,但是欣赏归欣赏,我不可能为了这种欣赏以权谋私。国家图书奖虽然是我们部门牵头成立的,但是抱歉,我不可能将其内定给任何一个人!”
王庸一怔,随即笑起来:“曹部长,我想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不需要内定,我也不需要你为我做什么,我只想以一个最普通的公民的身份,请求该奖项给予我一个最基本的公平与公正。我想这不违规吧?”
曹部长愕然:“最基本的公平?难道你遇见了什么暗箱操作?具体给我说一下,我肯定彻查到底。”
“暂时还没遇见,但是相信马上就会遇见。”
曹部长有些生气:“也就是说你拿着一些臆测的东西在质疑这个奖项的公正?行了,我要开会去了,有时间再说。”
说完,曹部长直接挂断了电话。
王庸听着电话里传来的盲音,风轻云淡。
并没有因为被挂掉电话而恼怒。
以曹部长的性格,王庸只需要说出可能遇见黑幕这一点,就足以让曹部长引起重视了。
果然,华夏某部门会议室里。
曹部长按照惯例进行了今年一些政策的解读跟交代,下面的人员都在认真的记录。
这种会议多半是无趣而且枯燥的,所以曹部长根本没打算长时间召开。仅仅半个小时,政策都传达到了,就立马宣布散会。
只是在一会议室的人起身,准备离开会议室的时候。
却见曹部长蓦然一皱眉,忽然冲一个与会人员道:“老张,最近是不是咱们部门牵头的国家图书奖要评选了?”
叫做老张的人员,正是国家图书奖的主要管理人员。
他点点头:“对,今天就是申报截止日期,明天开始正式遴选。部长有什么指示?”
曹部长挥挥手:“没什么,就问问。这是一个重要的评选活动,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影响,一定注意评选的公正与公平性,坚决杜绝某人或者某团体把控评选的行为。”
“啊?”老张被曹部长这番话说的有点摸不着头脑,却立马回应道。“是!部长放心!”
曹部长这才离开会议室。
而走在后面的其他与会人员,则一副不解的表情看向老张。
一个个眼神分明在询问:出什么事情了?
老张也是一脸懵逼,摊摊手:“我不知道啊!整场会议曹部长都没提起国家图书奖的事情,我以为曹部长根本没注意这个奖项要开始了呢!没想到忽然来了这么一句话,我现在整个人都是懵的……”
一个跟老张关系不错的人,同情的拍了拍老张的肩膀,道:“好自为之吧!在这个体制里混久了,难道你还不清楚有些事情越看似没事,就越有事吗?曹部长会无端端过问这些吗?会毫无征兆的提醒你注意公平公正吗?肯定是你被人告了!”
“卧槽!”老张一听,气得直接吐出两个脏字。“我要是做过什么以权谋私的事情,被告了我认!但是我根本就没做过,凭什么告我?再说这个图书奖又不是我评选的,三百多名专家学者,都是社会名流跟科学院的院士,我就一个小小科员,我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控制他们啊!”
没有离开会议室的人闻言都同情的看老张一眼,他们当然知道老张说的是事实。其实很多时候政府部门的职员根本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权利,但凡有点名气跟社会影响力,都敢不鸟你。
但是一旦出了事情,却要这些职员来背锅。
却是比谁都冤枉。
老张这次明显是给人背锅了,只是到底给谁背的,那就不清楚了。
也没人敢找曹部长问。
“走了,部长既然是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就应该不大。真想处理你,就直接喊你去办公室了。反正你这次评选活动,多注意一点就是。”跟老张关系不错的那人,掉头走了。
老张有点心有余悸的愣在原地,直到会议室的人都走光,还没回过神来。
官场学问深着呢,由不得老张不多想。
可是他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来。好像曹部长想说的还真就是奖项的公平原则问题。
“看来这次必须主抓这一点了,部长都提醒我了,要是还爆出什么内幕,那我就真的完了。”老张自言自语说着,也走出会议室。
……………………………………
国家图书奖评选办公室。
几个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申报名单。
叮咚,这时候一位工作人员的邮箱响起。那工作人员赶紧点开,却是一家叫做锴行文化的出版社的申报表。
而这位工作人员看到申报书籍之后,却是一愣。
《国学正典》。
这不是王庸刚刚编纂的书籍吗?这么快就出版了?这几天好像被不少人批评,说里面有媚外思想。这种书也想申报?
不过工作人员没权否决,立马交给办公室的几个专家。
这几个专家,其中一个不是别人,正是周道鲤的一个弟子。
周道鲤弟子看到《国学正典》四个字,当即就冷笑起来:“这种书也敢申报?我觉得他更应该去申报东洋国家图书奖!我认为应该否决!诸位呢?”
其他几个专家你看我,我看你,没吭声。
周道鲤他们得罪不起,但是他们也不想得罪王庸,所以干脆不说话,弃权。
见大家都不说话,周道鲤弟子便自作主张道:“那大家就是默认了?小邬,把这书放进淘汰名单里吧!”
小邬立马就要去做。
谁知还没动身,忽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却是评委会主任张主任来了。
“张主任好!”几个专家跟工作人员齐齐道。
张主任点点头,随即冲几人招招手:“大家手头事情先放放,我刚开会回来,上面对咱们此次国家图书馆奖评选活动作出了几点指示,大家都听听。”
几个人坐在一起,然后张主任又打开了远程会议。
另一端,却是此次评选的三百评委。
“诸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了,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不需要我多说。我此次说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公平与公正!而这,也恰恰是曹部长亲自指示的!”
听着张主任的话,在场的周道鲤弟子不知为什么,忽然眉头猛烈一跳,一抹慌乱在心底悄悄蔓延。
第一千三十九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