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小姐的贴身家教-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旁边还有两刀纸跟一把香,王庸走过去捡起,拆开后借着烛火点燃。
然后重重跪在祠堂前,郑重如当年入伍宣誓。
“王家不肖子孙王庸,前来跪拜各位老祖宗了!”
咚咚咚,十个头。没有一个虚的,全都结结实实磕在青砖地面,留下一层薄薄的砖沫。
两刀纸烧的格外旺盛,穿堂风一吹进来,便倏忽跃起老高,跳跃的火舌似乎在跟王庸说着什么。
透过那明明火光看历代先祖牌位,王庸仿佛看到一个个英灵在火光后面冲他笑。
而最上首的王阳明牌位,似乎有一位负手而立的大儒悠然而生。
在他的腰间悬着一把剑,高冠青衣,面如冷峻。仿佛拔剑所指,便有百万铁骑奔涌而来。
从古至今,有资格称圣,而又不单单仅限于“文治”的,也就这么一位而已。
他是真正做到了文治武功、内圣外王的一个书生。
哗啦啦,祠堂里忽然响起一阵书页翻动声音。
王庸从迷蒙中惊醒,侧眼看去,却是一本薄薄的古册。
王庸奇怪的取过一看,却是一本不知道谁摘抄的《传习录》。
这是王阳明的大成之作,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历代心学研究者首先要研究的,便是这本《传习录》。
王庸随手翻开一看,扉页写着一句话。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这是《明史·王守仁传》里对王阳明的评价,高度赞扬了王阳明的文武功绩。甚至给出了文臣用兵之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评价。
只是,这本抄写的册子却似乎不一样。
在这段的下面,偏偏有着三个字。
吾不服!
字字如剑,刺破纸背。
谁?谁不服?既然不服,又为什么会留下这么本册子在王氏祠堂。
再翻,却是整篇的原文抄写了。依旧笔画犀利,犹如林立的刀枪剑戟,倘若看的久了,眼睛都会被这笔锋刺的生疼。
把字写到如此地步,抄写这本册子的人也算是一代大家了。
只是他怎么就会不服王阳明呢?这中间又有什么故事?
王庸百思不得其解。
一本册子哗啦啦翻完,到了最后一页的时候,王庸陡然眼角一跳。
被末页上的几个字给惊得一下坐倒在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霸道、嚣张、刚愎狂放、目中无人……种种词语都无法形容王庸的感受。
王庸只觉这十个字简直比整本册子迸发出的凛冽剑意还凶狠,几乎达到了让人见字而心惊胆颤的地步。
“怎么会有这种人!他到底是谁!”王庸拾起掉在地上的小册子,心脏兀自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那种凌人的气势实在太厉害了,无论是诗句寓意还是字迹笔锋,都不受纸张束缚,传达出重重压迫之意。
就连王庸这种见惯血腥的人,都难以抵抗其中的凛凛杀意。
之前王庸说天意如刀,现在却是真真正正感受到了如刀的天意。
这个小册子的主人,便是天意!
叮铃铃~
这时忽然一阵铃声响起,却是王庸手机。
王庸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将手机摸出。
一阵风吹过,王庸甚至都能感觉到后背的湿冷感。那是汗透单衣造成的后果。
跟甩掉烫手山芋一样,王庸将小册子放回祭台上。然后逃也似的离开了祠堂。
电话是尹夏来的。
王庸纳闷的接通电话,不知道尹夏找他有什么事情。
“王老师,睡了没?不好意思半夜打搅你。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说了……”尹夏话语里似乎颇为烦恼。
“怎么了?”王庸有些好奇的问道。
“是这样,公司想让我多写几首歌,趁机出一张唱片试试市场。但是……我今天写出一首曲子,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填上。那种感觉王老师你懂吗?很痛苦。我怕耽误了公司的制作计划,所以就想到了你,想要你帮我写一首词。”
“可是……我不是很懂音乐啊。”
“没关系啦,就像你上次说的,诗词本就是音乐。我把曲子放给你听,你照着曲子填就是喽。”尹夏道。
“这样……好吧。”王庸勉强答应了。
随后电话听筒里就传出一阵乐曲声,即便经过电波的粗糙处理,一开始的节奏还是让王庸禁不住怔住了。
开始便是一声大琵琶的铮铮音鸣,恍若从湖底倏忽升上天空的一线天地之音,缓缓的,缓缓的,骤然加快。音色也开始了变化,琵琶、大鼓等乐器模拟出沙场战鼓,紧接着又是吹打乐器奏出肃杀号角之声。
王庸仿佛看到列队的士兵正潮水般涌向敌军,低低打着象鼻的战马做着冲刺前的准备,雪亮如霜的刀枪林立,冲天杀意从两军阵营中升起,刺穿穹顶。
铮!
又是一声琵琶,场面一下壮烈起来。琵琶绞弦技巧的运用刹那间就将惨烈的厮杀场面描绘出来。人仰马翻声、刀枪撞击声、鲜血喷薄声、士兵呐喊声,全都在音符之间传达出来。惊心动魄,摄人心魂。
慷慨激昂的曲子持续了一大段,终于渐渐隐去。一声自月光潮水里呜咽而起的箫声,将人带回现实。
好似一个染满鲜血的将军正望着疆场,目光中既有悲壮又有坚定。蓦的长枪一举,旌旗猎猎,一人一马消失在秋风中。
及至曲终,王庸满脑子里仍然萦绕着一句古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王老师?王老师?”电话那头,尹夏忐忑的声音传来。她以为王庸觉得不好听,不发言了。
“啊,我在。”王庸赶紧回答道。“尹夏,这首曲子非常棒,我接了!我保证给你一个完美的填词!”
“太好了!谢谢王老师了,我要录歌去了,再见。”那头有人催尹夏了,尹夏匆匆忙忙挂断了电话。
而王庸拿着手机,似乎仍然沉浸在那首壮怀激烈的曲子里,久久不能自拔。
咔嚓!
夜空中陡然划过一道闪电,紫色的电火在空中蜿蜒盘旋,炸响在房顶。
哗啦,豆大的雨点顷刻而至,砸的青瓦叮当作响。
疾风骤雨就这样毫无预兆的袭来,一如曲子里侵掠如火的杀机。
王庸望着窗外,忽然灵光一闪,一下从窗户跳了出去。
他似乎懂得了那本册子里的凛凛杀意,也似乎听到了尹夏那首曲子里的铮铮刀兵。
啪!啪!啪!
王庸就像是一个醉酒的醉汉,浑然不顾大雨磅礴,在雨中随性打着拳脚。雨滴溅在他身上,碎成一瓣瓣,打湿了他衣服。
而王庸手上招式却不受影响,如一记刀枪,犀利的刺开重重雨幕,直指天空。
一曲高歌也紧随而至。
“坎坎伐檀,寘之河干。王于兴师,修我戈船
这本是《诗经》里的歌谣,它用几个字让我们知道
天意如刀,生命潦草,不想摧眉就得弯腰
狂风似刀,生命是草,风吹草低是谁冷笑
我也曾梦想天涯海角,我也曾卖了宝剑换成一口刀
可总有人一直在唱,那首流传了千年的歌谣
给谁伐檀?给谁修船?岂曰无衣?与子同穿
嘴里含刀,割破歌谣
千年恩怨,一刀抹掉
天意如刀,人命如草。既是草芥,又何惧那野火烧
既是草芥,又何惧那野火烧”
第一百九十四章 半步崩拳
雨越下越急,王庸的拳也越打越快,嘴里唱着的那首《天意如刀》也越来越高亢。
哗哗雨声成为王庸的伴奏,拳锋破空声成为王庸的自我喝彩。
在这茫茫雨势里,王庸好似一个迸发了泥性的泥人,浑然藐视了天地之威,任由雨水淋到身上,将一层层自我保护的伪装浇去。
只剩下那锋芒毕现的一颗本心。
王庸从未将一套拳法打的如此酣畅淋漓过,只觉身体内所有细胞都在跃动,呼应着磅礴雨势。
一招一式间仿佛自动带上了天地威能,王庸就是执行天意的那把刀,将煌煌天威宣泄在人世间。
形意、八极、八卦掌……
种种王庸会过的拳法都被他演练一遍,打的周遭雨滴乱飞,好似一个车轱辘甩出泥水。每一拳都隐约有风雷之声在王庸体内呼啸,跟王庸胸腔共鸣,一度压制了这雨打屋檐的声音。
虎豹雷音。
这还不是一般的虎豹雷音,而是类似于发动了兵王心意把之后的雷音。
王庸只有在使出兵王心意把的时候,体内才会爆发出海啸般的声响。但是现在王庸根本就没用一点心意把,体内却有着山河决堤的轰鸣。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一定会以为这就是风雨本来的声响。
老宅院子里铺的全都是青石板,一块一米见方,一指厚度,上面长满了青苔。被雨水一浇,石板就会变得很滑。
王庸走在石板上却稳如泰山,脚底板好似跟石板黏在了一起一般,只有抬脚的时候才能看见一汪水洼。
噗,噗,噗……
王庸在无意识状态下,沿着青石板走出一个先天八卦的圆。
在华夏功夫里,八卦是所有功夫都难以避开的一种指导哲学。不止八卦掌专有。
轰隆!
又是一声雷声炸响在半空,紫色的电索迤逦开来,好像一条巨龙盘旋,久久不散去。
借着这雷鸣的微光,正好可以看见王庸踩过的地方全都留下一个坑洼。
跟王庸脚印一般大小的坑洼。
王庸就像是一把出了鞘的剑,尽情释放着积攒的凛冽杀意。雨水越浇,反而越旺。
那本《传习录》小册子跟尹夏的曲子,成为诱因,诱使着王庸疯魔一般发泄着暴戾。
心与身合,身与意合。身心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王庸根本就没感觉到自己操控着肌肉用力,偏偏打出去的拳风都能荡开雨滴。
好似自己进入了一种玄妙的境界,只要心念所动,力道就会自然而然的迸发出去。力量比故意打出去的还要大。
王庸蓦然想到了叶核桃所说的半步崩拳。
脑海中浮现出幽暗阴冷的监牢中,一位披头散发的大汉戴着枷锁,正坚持不懈练着拳法的画面。
一步,两步,因为枷锁的桎梏,步伐始终不能迈开。步子迈不开,腰力就达不到。腰力达不到又怎么打出具备杀伤性的拳法?
大汉苦苦思索,屡屡失败。终于暴怒起来,脚镣枷锁被他抖的哗啦啦作响,整个监牢都回荡着他声震天地的怒吼。
砰!
骤然一记短促而有力的拳风炸响在空气中,剧烈的爆鸣让大汉都愣住了。
却是他无意之中迈出半步打出的一拳。这一拳的爆裂力量竟然比自己不带枷锁打出的都要大!
于是大汉再试。迈步,出右拳,仅仅半步,空气中又是一声爆鸣。再迈步,出左拳,又是一声爆鸣。左右,左右,狭小的囚牢里恍若乍起了连珠炮,蹦蹦蹦的声音不绝于耳,震得满屋子回响。
大汉收手,回头。满是胡茬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然后缓缓消失在王庸幻想里。
只留下一个让人憧憬的名字。
郭云深。
王庸动作忽然停了下来,站在雨中呆呆看着前方,不知道在思索什么。
数分钟后,忽然见他全身一抖,好像下水的大黄狗抖毛一样,瞬间全身所有部位都被带动起来,抖飞一阵雨滴。
跟着雨滴飞出的还有王庸的一记崩拳,快似流星,疾如奔马,竟然跟雨滴形成了并肩之势。一拳出去,便听声音炸起,破碎一帘雨幕。
左脚蹬地,右脚紧随,如此两脚一蹚一蹬,总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王庸左右拳轮流发动,两拳一出一入,接连不断,好似嗖嗖作响的连珠箭。
拳头从中盘胸腹处发出,其形短,其力猛,如崩箭穿心,如山崩地裂。其中迸发的威势竟然把这雷雨天象都比了下去。
砰砰砰!砰砰砰!
小小院子里全都是爆炸声,不知情的还以为有人在放雷子。
王庸一拳一拳往前赶着,也不知道总计打出了多少崩拳。忽然到了葡萄架前没了进路。
“哈!”
吐气发声,王庸脚步死死定在葡萄架前的一块青石板上。最后一下崩拳也同时打出。
崩拳如射箭,打倒还嫌慢。王庸这最后一拳几乎是凝结了体内所有力量,真的做到了拉大弓射重箭的感觉,弓弦一拉开,箭就飞了出去。
携带着轰轰之势,崩发在空气中。
咔嚓!
王庸拳头前方的雨滴竟然被一拳崩飞出去,好像出膛的子弹,溅射在了葡萄藤上。这长了十几年的老葡萄藤已经有小孩胳膊粗,被这突如其来的雨滴射中,骤然发出一声脆响,竟然从中断裂开来。
藤上十几个细小的孔洞,全都是雨滴留下的。
“这是……暗劲?!”
王庸呆呆看着断裂的葡萄藤,愣住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最后一拳竟然打出了梦寐以求的暗劲!
从感受古册中的杀意到听尹夏曲子,从雨水中打拳到模仿郭云深创造半步崩拳的情景,王庸就像是水到渠成一般,将体内拳劲梳理通畅,最终用一记刚猛无俦的崩拳轰开了暗劲的大门。
王庸眼中瞬间亮起一抹亮光,傻瓜般咧嘴一笑。
“这一天,终于来了!”王庸在风雨中放声大吼。
回应他的是老天爷又一道霹雳。
仔细回想着刚才发出暗劲时候的情形,王庸如同重见天日的地底矿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原来,明劲练法是把全身的劲练到稍节,再去中节便不好提了,于是整个发到稍节。它注重的是外三合,手脚与眼睛的相合,眼睛看到哪,手脚打到哪,出手震动梢节,所以就有声音。而暗劲则是将劲气敛到中节,好似加装了消声器的枪管一样,音道被加长了,所以无声。明劲练法说白了就是力的练法,力量能打出来,就是明劲阶段,也就是初学阶段。练到巅峰也无非是将骨头力量压榨到极限,再往下走,却是没了路。这时候就需要暗劲练法了,用意而不用力。只是这具体的意,还是有些模糊啊。”
王庸自言自语着,试图总结刚才打出暗劲的经验。
如果能够将那灵光乍现的一刻总结出来,王庸就算是真真正正迈入了暗劲境界,而不是这种只打出过一拳的半吊子暗劲选手。
哗啦啦,雨势又变大了。王庸一动不动,任由雨水淋在身上,身体不断变换着动作,仍旧在苦苦寻找那一抹乍现的灵光……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雨终于停了。
被王庸打断的老葡萄架明显有点蔫,叶子都耷拉下来。
不过不用担心,这种老树都跟成精了一样。只要将伤口对好,不出几天它就能自己生长在一起。
这是植物活了十几年的自愈能力,人同样也有。
王庸都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回到屋里的,就这样抱着床上的旧垫子睡了一觉。
等到醒来,才觉得彻骨的冷。
“阿嚏!”王庸狠狠打了一个喷嚏,吓得他全身一抖,一下从床上弹了起来。
这种关头可不敢生病,明天可就是比武时间了。要是生了病,便是壮如老虎也得变成病猫。何况王庸还不是老虎。
站起身将太乙混元桩打了一遍,感觉到体内一股热气蒸腾起来,王庸这才收工。
太乙混元桩的好处就在这里,能够最快速度调动人体元气,增强人体抵抗力。
这也是道家目前着力往俗世推广的一门健身桩法。当然,技击的部分都被道家隐藏了起来。
像是王庸之前教给钟心的那些,只是些皮毛。再高深了王庸自己也不会。
看外面天已经放亮,王庸准备回天泰。早上有一辆六点半的车,再晚就得要下午了。
转身走进祠堂,王庸恭恭敬敬又磕了十个头。
“爷爷,今天来不及去你坟上看看了。等过段日子清闲了,一定回来给您老人家上坟。您要是缺什么东西,就托梦给我说。我一定办到。对了,秦诤师兄按照您吩咐把《学藏》写出来了,等下次我带一本来烧给您,您给他斧正一下。”
王庸喃喃道。
说完,起身就走。眼角瞥到祭台上的那本小册子,心里一动想要带走。
但是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惊惧的感觉,仿佛拿了那东西就会遭难一样。让王庸放弃了这种念头。
恋恋不舍的走出老宅,王庸坐上了返回天泰市的长途客车。
在车上,王庸将昨晚想好的歌词编辑好,发给了尹夏。
本以为这么早尹夏肯定还没睡醒,谁知道才发过去没五分钟,尹夏的短信就回复了过来。
“惊喜!王老师你实在太让我惊喜了!歌词很喜欢,我马上做个小样出来,你将是第一个试听者!”
天道酬勤,这句话果然没错。尹夏能够红不是偶然,这年头能够早上六点钟起床工作学习的孩子有几个?
就跟某位知名球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候一样。
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够成功。球星则反问记者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记者摇头。
明星说:“我知道。每一天的样子我都知道。”
这就是勤奋,一个天分给不了你的东西。
第一百九十五章 我就是那个沙比
又是数个小时的颠簸,好在这次的客车是直达车,九点钟左右王庸就到了天泰市。
本来王庸想要去学校看一眼的,但是转念一想,去了难免有牵挂,还是不去为好。
至于住处,王庸也不想回了。
明天就是跟姚星元的比武,擂台就安排在姚星元的天意武馆。
那可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姚星元在那里开设武馆自然已经习惯了高原地势。
可王庸还没熟悉。以前在西北军的时候王庸也在高原执勤过一段时间,只是距今已经比较远了。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身体怕是早就不适应高原反应了。
为了保险起见,王庸决定即刻上山,先在天意武馆周围找一间宾馆住下来,适应下场地再说。
说去就去,王庸直接坐上公交去了玉皇顶。
让王庸郁闷的是,从正面上山还得搭上一张门票。一百八,心疼的王庸不轻。
早知道就报天意武馆的名头了。那些在山上开馆的人都是免费出入的。
大早上登山的人不多,反倒是下山的人不少。都是昨晚逗留在玉皇顶准备看日出的游客。可惜的是昨晚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雨,让多数人都躲进了宾馆里。没能看到雨后那更加明艳动人的日出。
有时候成败只在于多坚持那一下。
信步往山上走着,王庸时不时扭头欣赏着沿途风景。
作为天泰人,王庸还真没以游客的身份攀登过这座山。
这座历来帝王不惜劳民伤财不远万里都要来封禅的名山,被赋予了太多景色以外的东西。
王庸这一路走来,单单是书法石刻就看到了不下二十处。
玉皇顶的石刻几乎涵括了整个华夏的书法史,展示了华夏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玉皇顶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
“咦,那是秦石刻?”王庸一抬头,看见前方一方石碑耸立。
却是玉皇顶最早的一块石刻,秦朝时期留下的。
据记载,这块秦石刻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刻制,共78字。
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侧均为那位著名的法家人士李斯所刻。
只是因为岁月原因,石刻上的字早就湮灭剥蚀,于今剩下的只有秦二世诏书10个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
谁能想到那个朝堂之上指鹿为马的李斯,写出的竟是这等忠心耿耿的碑文。
再往上,却是一方人尽皆知的石刻。
二虫。
这是清末历城名士刘廷桂留下的一方字谜石刻。一直以来都无人能解其意思,直到建国后郭沫若先生才道出了其中真意。
二虫乃是風月两字的字芯,只写二虫两字表示风月无边之意。
文人心思巧妙可见一斑,华夏文字之博大精深也可管中窥豹一番。
王庸只觉有趣,信手便摸出手机拍了下来,配上一行文字发在了高一四班的一个聊天群里。
此时正是上课时间,王庸一是想要看看这些家伙有没有好好听讲,二也是想用这种形式给他们做个知识介绍。
叮咚,消息没发出去一秒呢,就见有人回了。
“王老师,这个我知道,是风月无边!”回复的家伙洋洋得意。
“嗯,不错,回答正确,扣一分。”王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