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光荣使命1937-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08师团归国复员,第106师团在归国途中又奉命折回编入第21军。将新编成的近卫混成旅团编入第21军。同时调任多田骏中将任陆军部军事参议官,并且由冈村宁次大将接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原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冈部直三郎中将调任关东军参谋长。由笠原幸雄中将接任华北方面军参谋长!”

    “1940年12月17日,大本营下令组建第7军,并将其划归华北方面军管辖!并且重新启用东条英机!”

    “1940年12月19日,大本营撤销第21军战斗序列,成立华南方面军及第22军,并将其编入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随后,华南方面军奉命脱离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调归大本营直属。”

    经过上述调整。至1940年底,侵华日军在华驻军达到了27个师团、21个独立混成旅团、战车集团、1个飞行集团。其战斗序列如下: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烟俊六大将、总参谋长西尾寿造中将。司令部依然设南京。下辖华北方面军、第11、13军、第3飞行集团。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参谋长笠原幸雄中将。下辖第7、12军和第27、35、110师团、独立混成第7、8、15旅团,电信第5联队、华北气象部、第2野战铁道部、中国驻屯宪兵队。

    第7军司令官东条英机中将、参谋长田中隆吉少将。司令部设在唐山,下辖第36、37、41师团、独立混成第5、9、16旅团、战车第8旅团、野战重炮第8旅团、山炮第5旅团、高炮第2联队。并且奉命重新组建骑兵集团!

    第12军司令官饭田贞固中将、参谋长本乡义夫少将。司令部设济南。下辖第21、32、114师团、独立混成第6、10旅团、战车第9旅团、野战重炮第9旅团、山炮第6旅团、高炮第4联队。

    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7师团,驻天津。第35师团,该部驻北平地区。第110师团、该部驻沧州地区。独立混成第7旅团。驻山东惠民地区。独立混成第8旅团,驻逐鹿地区。独立混成第15旅团,驻北平。

    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中将,参谋长青木重诚少将。司令部驻汉口。下辖第3、6、13、33、34、39、40师团、独立混成第14、18、20旅团。

    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参谋长樱井省三少将,司令部设上海。下辖第15、17、22、116师团。独立混成第11、12、13、17旅团。第3飞行集团集团长木下敏中将,司令部设北平,下辖第1、第3飞行团。

    对于这次大调整,有人高兴有人忧,相对于黯然回国的多田骏等人来说。新上任的冈村宁次等人无疑是高兴的,最高兴的莫过于东条英机了。自从几年前因为阿部规秀之死。东条英机被调回国接受调查,虽然事后因为闲院宫载仁亲王为其说情,东条英机免了牢狱之灾,但是却被日军大本营雪藏了,这几年一直在大本营陆军部担任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完全被高层遗忘了。

    这一次因为华北方面军在此大败,不但丢了冀南不说,连带着朝鲜和满洲也遭到了中国人的报复性轰炸,损失极为惨重,因此大本营决心对华北方面军进行大换血,不但换掉了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而且连参谋长冈部直三郎也换了。

    之前因为第一军在太原被全歼,所以日军在华北只剩下第12军一个军了,因此大本营又命令华北方面军组建第7军,在闲院宫载仁亲王的直接干预下,被整整雪藏了三年多的东条英机复出了,被任命为第七军司令官。

    这次复出对于东条英机来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正式标志着大本营开始有选择性的忽略其三年前的错误。

    除了军事上的调整,日本政府还对政府内阁成员进行了调整,由于对外政策的不断失误,导致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益紧张,因此近卫首相于12月22日同陆海两相进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内阁成员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尤其是主管外交的外相松冈,于是决定总辞职。

    第二天夜,第二届近卫内阁实行总辞职。天皇再次命令近卫公组阁,于是12月24日成立了第三届近卫内阁。新内阁的外相是前任商工大臣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新内阁的大部分成员是前任内阁的阁僚,只有三名除外。

    12月25日新政府同大本营举行了首次联席会议。在这次具有首次碰头意义的会上,陆海军统帅部长向政府提出了如下要求:

    大本营认为,在内外形势十分紧迫、帝国各项政策正在推行之际更迭内阁,其影响极为重大。但值得庆幸的是新内阁迅速成立了。大本营陆海军部将不惜对新内阁结予有力的和具有诚意的推动与援助。

    根据以往的政府声明和其他文件,政府的方针已经明确,但统帅部仍想借此机会提几点要求:首先是关于目前帝国所应采取的国策原则,在之前的御前会议伤决定的中已经明确规定。根据上述制定的各项对内对外政策,需要迅速贯彻。特别是关于目前正在执行中的对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措施,统帅部要按既定方针妥善地加以实施。为此,希望政府的各项施策也要紧密地予以配合。

    对于为应付目前紧急事态而开始进行的对南方的战备,决不允许怠慢和拖延。对此当然确信政府能够恪守既定方针,但仍愿借此机会再次要求切实有力地实行之。

    关于日美邦交的调整,希望始终坚持既定方针,特别希望不违背三国轴心精神,贯彻执行其措施。

    日军大本营的这些要求事实上是要求政府立即做出对美英等国开战的决定,原因就不说了,促使日军大本营做出如此决定的突发因素还是前段时间美国冻结日本财产的行为。由于对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进驻,演成了美、英、荷对日实行资产冻结,这使得日本外部局势日益紧张和恶化。

    日本驻美国大使村野12月23日报告说,美国认为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是入侵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的第一步。冻结资产,实质上就是全面断绝经济往来。从此以后,日本同日元集团以外地区的贸易断绝了。日本在国防上已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

    因为美、英、荷对日实行资产冻结,日本完全丧失了获得液体燃料的途径,而这是现代国家生存上所绝对不可缺少的。事实证明,即使停下充实军备和扩充其他生产部门,全力以赴地增产人造石油,毕竟也满足不了需要。虽然曾经考虑开发库页岛北半部的油田或从伊朗和秘鲁等地进口石油,但这统统不过是溺者攀草求援。

    这样发展下去,日本海军大约不过两年就将完全丧失活动能力,而以液体燃料为基础的重要产业不过一年也将陷入瘫痪状态,所谓一天天穷下去的局面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对日本来说,断绝经济往来的确比行使武力更为痛苦,这也促使日军大本营决心与美国开战。

    开战也许会失败,但是相对于一天天国力衰弱,直到再也没有站起来的能力,或者是当国力衰弱到一定的程度被支那人或者是英法美等国反超,日军大本营认为帝国还是拼死一搏来的划算,况且帝国赢的机会也不小。一旦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那么大日本帝国将会一飞冲天。

    最为重要的是,即便是失败了帝国也不过是从支那战场退兵,仅此而已,以美英等国的国力根本奈何不了帝国。从表面上看风险与利润完全没有可比性,因此日军决定冒险一试。 

第五百一十九章 :美日动态——近卫文磨致罗斯福的电文(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 
对于陆军部提出的要求,日本政府内阁也进行了通盘考虑,正如陆军部所说的那样,大日本帝国的外部环境已经极为恶劣了。除了上述液体燃料这个致命的沉重压力以外,东亚的所谓abcd美、英、中、荷对日包围的阵势也越来越强,这一点从帝国陆军在支那战场的遭遇就能看出来。

    三年前帝国出兵支那,尽管当时帝国只有区区25万兵力,但是面对支那200多个师190多万军队,却依然高歌猛进所向披靡,在极短的时间内占领了支那沿海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甚至于还拿下了支那首都南京。

    时过境迁,仅仅只是三年的时间,帝国对于这场战争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虽然在这三年中帝**队总兵力增长了近8倍,但是战争却并没有因此而尽快结束,反而越演越烈,大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这支那政府的抵抗也变得越来越强,这些都不是帝国所愿意看到的。

    更令帝国感到恐惧的是,美国经济正在迅速恢复,而由于战争的拖累,大日本帝国的经济却在大步倒退,帝国与美国经济的差距正在加速拉大。

    对于美国经济快速恢复,日本人是打心眼里羡慕嫉妒恨,但是却又无可奈何,谁让人家美国的内外环境太得天独厚了。从美国内战结束以来,北美大陆一直相安无事。这之前从1780年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内战结束后进入20世纪初,美国经历工业革命,资本迅速膨胀同其他资本主义过家一样,但这之后不久,从1870到1914年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美国在技术上时领先的。就像当时德国在科學上是领先的一样。

    美国有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国内巨大市场、欧洲的资本供应等等。但是像原来最发达的英国,不愿投入资金改变当时的生产设备,逐渐落伍了。到一战爆发,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相互争夺。消耗自己的实力,使的美国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更有利他的发展。

    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虽然也使美国的经济在一夜之间倒退了几十年,但是美国迅速做出应对。尤其是在罗斯福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新政,以工程建设促就业,来摆脱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短短几年内。美国gdp高涨,到1939年年底,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249亿美元。但是大日本帝国同时期的财政收入还不到160亿美元。双方的差距简直惨不忍睹。

    另外根据陆军部提供的一份秘密文件显示。由于上层思维模式的束缚,帝国对于军队的机械化认识不够,看不到坦克战术对战争的影响,所以机械化进程远不如欧洲各国。皇军装备的坦克是轻型坦克,只是皇军在北支那遭到惨败之后才研制真正的中型坦克。在此之前皇军装备的坦克型号是89式、94、95、97轻型坦克(号称中型坦克而已)。94轻型侦察坦克、95式、97式是皇军的主要坦克装备。皇军最好的97式,还是停留在铆接车体,小口径47mm短炮的基础上。

    与欧洲主流国家的主流装备相比。皇军要完成机械化还差得远,光是有战车不算,还要看其它车辆的配属。帝国部队连一般卡车都不多,更不要提其它轮型或履带载具。现在的帝国战车炮连近至100公尺数台齐发都不能击穿美国m3轻战车的正面装甲,火力之差由此可见。

    由于国力贫弱,尤其是钢铁产量的低下,帝国根本不能研制重型坦克。对比美国的2000万吨和德国1800万吨的钢产量,帝国每年只能出产区区400万吨劣质钢,并且大多数钢铁和军费用来建设海军,以至帝国的所谓装甲部队,在装备落后的支那步兵面前耀武扬威,但在诺门坎和北平,在装备精良的苏军和支那陈锋所部装甲部队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这一切都让日本政府感到恐慌,尤其是美国控制下的菲律宾距离日本本土很近,距离日本控制的台湾岛更近,再加上美国现在奉行的政策还不是很友好,甚至于对大日本帝国充满了敌意,日本政府必须重新考虑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也必须正视陆军提出来的意见。

    另外随着美**备特别是空军军备的增强,日美军备的差距已经加速度地增大了。不久前,美国诺克斯海军部长在波士顿发表演说时说:“当前正是使用美国海军的时候”,接着又公开说:“为了推行美国的远东政策,美国海军可以断然采取必要的措施。”

    11月26日,美国在菲律宾建立美国远东陆军司令部,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随后,马来行政当局宣布,英国增援部队已到达新加坡。11月29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将往重庆派遣以马格路得准将为团长的军事使节团。

    面对着上述国防上的严重危急局势,大本营陆海军部为找出打开局面的对策绞尽了脑汁,当时军队待命一天大约就要消耗一万二千吨石油,以日本此时的经济实力根本就无法长时间与美英等国耗下去,更不要说在中国战场上还有陈锋所部虎视眈眈。

    日本政府为了姑且将事态平稳下来,12月26日向美国提出了以法属印度支那为中心的局部地区的解决方案。并且提议,如果同意这个提案,愿将此案适当地加入过去的日美谅解方案里面。日本提出的这个方案是根据野村大使同罗斯福总统会谈时,罗斯福总统曾即席谈到法属印度支那中立化的问题,日本的这份提案就是以罗斯福总统的上述谈话为线索制定的。该提案的要点如下:

    一、除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外,日本不向西南太平洋其他地区扩张;而且中国事变一经解决,立即撤退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日本军队。

    二、日本保证菲律宾的中立。

    三、日本对美国生产和取得必要的天然资源予以合作。

    四、美国停止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可能威胁日本的军事措施,并劝告英、荷两国采取同样措施。

    五、美国对日本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特别在荷属东印度生产和取得日本所需要的天然资源以及解决日荷间悬案问题予以协助。

    六、美国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恢复日美之间的正常通商关系。

    七、为了解决中国事变,美国对日本和蒋政权开始直接谈判进行斡旋。

    接着,日本政府于12月29日提议举行近卫首相倡议的日美两国政府首脑的直接会谈。可是,美国对以法属印度支那为中心的局部地区解决方案,没有多大兴趣;对于日美首脑会谈,赫尔国务卿的态度也极为冷淡,只是罗斯福总统乍一看来似乎还有点意思。

    看到美国方面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12月30日,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一份文电,提议迅速实现日美首脑会谈。

    在这份电文中,近卫文磨提道:“当此目前世界动乱之际,掌握国际和平关键的最后两国,即日美两国,关系这样恶化下去,不仅是两国本身的极大不幸,并且意味着世界文明的没落。我方之所以希望维护太平洋和平,不单是为了改善日美邦交,而且也不外乎想借此机会导致世界和平。”

    “我想日美两国关系恶化到今天的程度,可以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两国政府之间缺少意见交流,一再发生疑惑和误解,以及第三国阴谋策划的结果。如不首先消除这些原因,改善两国邦交终将难以实现,这就是本大臣所以想要直接会见贵总统,借以坦率阐明双方的见解。”

    “业已中断的预备性非正式协商,其精神和内容大体上还可以,但若按以前设想的做法继续进行协商,然后再在两国首脑间加以确认,已经不适合正在急剧发展、或有可能引起意外事态的目前局势。当前最迫切的是,首先两国首脑直接会见,这并不拘泥于历来的事务性协商,高瞻远瞩地就日美两国间涉及太平洋地区的重要问题全面进行讨论,探讨有没有挽救局势的可能性。至于有关细节,可在首脑会谈之后,根据需要交给事务当局进行谈判。”

    “本大臣这次提议的宗旨就在于此。切望贵总统对这一点予以充分谅解并交换意见。基于上述原因,我方希望会见的时间尽量提前。至于会见地点,考虑到各方面情况,认为在夏威夷附近较为适当。”

    对上述近卫的文电,野村大使曾与罗斯福总统及赫尔国务卿之间就会谈日期及地点等进行了具体磋商,表面看来似乎有实现的希望。可是,罗斯福总统在1940年最后一天函复近卫首相说:“如果对重要的原则问题没有事先达成协议,则势难同意会谈。”

    罗斯福所说的“重要的原则问题”实际上就是指之前由赫尔提出的那个“四项原则”,这是美国最先提出“美日两国谅解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罗斯福就是要告诉近卫文磨,和谈可以,但是必须要以赫尔声明中的“四项原则”作为会谈的前提条件,并要求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第五百一十九章 :万分期待的1941年(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 
罗斯福的电报令日本政府上下脸上都极不舒服,尤其是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因为美国拒绝日美首脑会谈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近卫首相是“中国事变”爆发时的日本政府总理,而且在中日和平问题上,日本所坚持的近卫原则,又正是他宣布的。

    这下日本政府也看出来了,通过日美两国首脑从大局出发的对话来收拾局面,与其说事实上希望极小,倒不如说根本不可能。这也让对上述首脑会谈表示极为热心的陆海军方面极为尴尬,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对于此次首脑会谈极为重视,并且报以了极大地信心,竟为此内定了全权随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陆军内定航空总监土肥原贤二中将为全权随员之一,武藤军务局长和参谋本部有末第二十班长为随员。而美国方面的行为这无疑是在打日本人的脸,而且还是连政府带大本营一起打,啪啪啪,极为响亮!

    在美国总统打了日本政府一巴掌之后,1941年的钟声也随之敲响,时间开始进入1941年了。

    中国向来没有过洋历新年的习俗,所以在西方国家欢度新年的时候,中国国内民众表现得很淡定,甚至于没有引起一点波澜。

    但是此时远在归绥的陈锋心里却一点也不平静,终于进入了1941年,大时代的大幕终于全部掀开了。1941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参战各方而言,都是最为至关紧要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希特勒征服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最终还是被无限期被搁置了,意大利在非洲屡战屡败。同时,英国终于度过了“他们的最光辉的时刻”,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在这一年的6月份开始了,美国也一步一步的被拖进战争……

    对于日本帝国而言。1941年是一个决定其最终命运的一年,因为长期以来在日本内部存在的“北上”与“南下”之争,终于以“南下”派的胜利告终。1941年7月2日,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内。日本御前会议最终制定了不管世界形势如何变迁,日本帝国将采取南进步骤,以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而对于苏德战争,采取暂不接入的态度。

    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与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导致世界形势发生巨大转变。希特勒的“巴巴罗刹”计划使得苏联被卷入到战争中,而日本的战略决策则是使的美国卷入战争。

    这样,未来的两大超级强国之一的苏联开始在德国的侵略下显示出了其超强的战争潜力,希特勒的大陆优势逐渐为苏联所消磨掉。同时。日本的“南下”战略固然可以夺取盛产战略物质和作为重要战略交通要道的东南亚地区,打击欧洲列强在亚洲的权势,实现日本独霸东亚太平洋地区。但是。“南下”必然导致日本与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有着极为重要的利益。

    而先前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侵犯了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但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太严重了,以至于积极主战的罗斯福总统也无力将美国带入战争。

    而日本的南下,尤其是1941年末对于珍珠港的偷袭,为罗斯福总统参与战争。提供了最好的口实。这样,最强的海洋侧翼大国,美国,在这一年也参与了战争,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也因此而改变。到了1941年末,决定战争进程和塑造未来世界的两大洲际大国——苏联和美国最终被拖入到战争中,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

    1941年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是一个平年,是农历辛巳年(蛇年),同时也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种国进入抗日战争中期,而在该年一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国共合作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件。

    这一年既有飞虎队来华作战的喜事,也有重庆隧道大惨案的发生。但是最让陈锋关注的还是苏联参战以及美国参战这两件大事,尤其是美国参战。

    美国参战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因为美国的参战,日本人的火力有了另外的目标,经历了四年战争的中国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尽管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头几个月,日本的战略推行的的确是极为顺利,拿下了香港、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缅甸和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也屈从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到1942年底,日本奴役了3。5亿人。

    但是,日本也仅仅是走到这一步了。随着美国的正式参战和苏德战场的形势的变化,轴心国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的参战,使的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