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光荣使命1937-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日本也仅仅是走到这一步了。随着美国的正式参战和苏德战场的形势的变化,轴心国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的参战,使的美国政府终于可以动用其所有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战争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日本的行动,使得世界历史的进程大为加速,美国的参战时间大为提前。而美国的参战标志着盟国的力量最终压倒三国轴心的力量,从此战争进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盟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逐渐开始战略反攻。
这一点陈锋必须要感谢日本人,要不是他们“聪明”的行动,美国人也许还在美洲大陆上欺负他们口中的黑鬼呢。
事实上,在日本南下东南亚,偷袭珍珠港之前,罗斯福虽然千方百计地想将美国带入战争,但是无奈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太大,罗斯福取得的成效不是太大,仅仅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而日本的行动,立即激起了美国人的愤怒。借此,美国国会在1942年初分别对于德、意、日宣战。
而日本南下东南亚也表明了三国同盟内部并不是那么协调,轴心国战略上的不协调导致树敌过多。在日本南下之前,希特勒已经开始了对苏联的战争。而按照,日本应该配合纳粹战略,在中国东北出兵,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但是日本并没有配合德国纳粹,甚至连对苏联宣战这一表面文章都没有做,而是南下东南亚。日本南下东南亚将美国直接推倒了与日本对抗的最前线。
日本的南下战略将日本与未来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放在了面对面对抗的地步。实际上,日本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因而,日本为其胆大妄为的赌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日本在战争中死亡人数近300万,丢掉了整个海外帝国,国内物质损失不计其数,也给好几代人留下了**和心灵上的创伤。
另外,日本也低估了中国抵抗的潜力。日本对于东南亚的入侵使得其不得不减缓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战场出现了战略相持的局面。
中国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这时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整个民族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在不断增强力量的同时不断地蚕食着日本的权势,使得日本不得不将其大部分力量放在中国,以对付中国的抵抗。
这样,一方面日本南下东南亚以及与美国对抗需要大量军队,另一方面中国事态的发展又拖住了日军大量部队,日本窘境已现。日本南下东南亚这一事态成为了战争双方力量对比转变的一个极为重要转折点。作为其“大东亚共荣圈”设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南下东南亚战略在1941年实施,最终导致了太平洋彼岸的侧翼大国——美国的参战。
自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将全球主要国家卷入,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略事态也因轴心各国多方树敌,导致力量分散;而同盟国则因着两个侧翼大国加入,力量开始超过了轴心国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形势因而在1941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面发展了。
1941年,对于第八战区以及陈氏家族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将会从中国战场以及关东军抽调兵力南下同美国人顶牛,那么陈锋出兵东北收复东北的战略就可以实施了。
随着日本入侵东南亚,中国在亚洲以及整个世界上的地位就凸显了出来,作为中国除了老蒋之外最有实力的男人,陈锋也必将受到美英等国的重视。而陈氏家族控制的新几内亚岛以及陈锋麾下的那支海军部队也会成为美英等国最为倚重的武装力量,这一年是第八战区和陈氏家族腾飞的一年。
另外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陈氏家族在美国的军火公司以及石油公司还有制药公司都将成为美国援助英法等国的重要供货商,到时候华夏集团将会与美国经济一起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也许几年之后,美国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债主,而陈氏家族则成了美国政府的债主。
1941年,风起云涌的一年,1941年陈锋万分期待的一年!
第五百二十章:日本海陆军之间的谈判(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
前线的溃败令日本上下愁云一片,即便是西历新年始伊,日本国内也丝毫看不到任何喜气,整个日本气氛极为紧张。就在政府正处心积虑地想用外交途径收拾局面期间,日军大本营陆、海军部打开局面的对策已逐渐取得了一致意见。
说实话,日本海陆军能达成一致意见那真的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日本海陆军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且这也是日本高层人所共知的事情。这种矛盾引发的不协调来自他们的建立之初的渊源上,明治维新后,当年倒幕的功臣——四强藩中的大批武士成为明治初年的重臣。
其中,陆军的鼻祖——山县有朋等人都是来自长州藩的藩士;而海军的主力是萨摩藩的藩士。本来就是有些争权夺利的派系因素在里面,后来加上中央政府强制的解除了萨摩藩的“西南战争”双方的芥蒂就更深了。
除了大正年代以外,日本政府基本上都要受到军人的影响。而军人为了争夺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力,自然会分赃不均。
再说点隐性的东西,日本当年的陆军是跟着德国学的、而海军是跟着英国学的。这本来就是两种文化差异的不同成果,日本把他们都装进自己的口袋。其结果不和谐就是必然的。一个打算赤裸裸的搞起军国主义扩张、一个打算学学西方列强搞点“文明扩张”。双方的差异也可以理解为“急”和“缓”,一个崇尚的是绝对暴力,另一个崇尚的是相对暴力。
最后,由于裕仁他不喜欢明治元老对军队的把持,就私下支持少壮派军官阴谋夺权,搞得陆军的一次次扩张阴谋不断得逞,陆军的野心极度膨胀力求立即把国家拖进战争;而海军由于对英美的实力了解较多。认识到日本的脆弱,一直不主张如此行动。双方却都不断的扩军备战,让日本有限的资源实在不堪重负,争权夺利的事情就更会激化了。
在这以前。大本营陆军部认为,目前下重大决心决定对付美国的国策应该以海军为主,所以在海军方面没有表明态度以前,陆军特意避免发表意见。当然了。陆军也只是干着急而已,他们根本就制定不出来应对英美等国最有效的对策。
众所周知,草拟决定国策的原案,历来大部由陆军方面来搞。但这次则有所不同了。新年始伊,日军大本营召开陆海军部、局长会议,两军务局长和作战部长等出席。会上。海军方面首次提出了。
其主要内容为:“大日本帝国以1941年5月下旬为限。战争准备和外交交涉同时并进;至5月中旬,外交交涉仍不能取得妥协时,就动用武力。”
这对日本海军来说的确是表明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决心。不过,如前所述,由于美、英、荷的对日禁运,日本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如果找不出解决办法就要行使武力。这是春季以来在陆海军内就酝酿着的基本态度。此后便根据这个海军方案,陆海军之间进行了讨论和磋商。
海陆军向来是对立的,这次也不例外。上述海军方案仍然是保留下定开战决心而进行战争准备的,说白了海军还是不想打,或者说是不敢打。而陆军则对于不下定战争决心而进行正式的战争准备感到为难,日本陆军对于横扫南太平洋诸岛国信心十足。
因为在南太平洋上称王称霸的4个国家中,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三个国家全都卷入了欧战,而法国和荷兰已经战败,之前的政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这两个国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英国虽然还没有战败,但是根据大日本帝国收集到的相关情报显示,英国现在也遭到了重创,希特勒的“海狮计划”虽然没有灭了英国,但是却给英国的工农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工业,沿海主要工业城市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损失极为惨重。即便英国短时间内可以恢复,但是为了保住英伦三岛,英国人的主力也不可能调往东方,他们必须留够的兵力防备德国人。
再说美国,虽然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很强,强到大日本帝国必须仰望的程度。但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却并未让日本人有太多的顾忌,根据帝国39年收集到的情报显示,美国陆军总兵力才不过10万人,海军更少,只有不到两万人。
这两年美国虽然有意识的扩张军备,增加国防力量,但是区区不到两年的时间,美国人就算是再努力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进步,况且美国和大日本帝国不一样,他们的国体限制了总统的权力。即便罗斯福认识到了帝国的威胁,但是只要国会一天不同意他们扩兵,美国的军事实力也不可能提高太多。
另外据村野大使汇报,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于参加战争没有任何兴趣,孤立主义下的美国人只希望守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因此日本陆军有信心击垮美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武装力量。
这样,不下定决心而要进行准备的海军,同认为没有决心就难以进行准备的陆军之间就产生了意见对立。海军确实已经在大规模地扎实地进行着应付万一的战争准备,并预定大体在4月底完成。并且海军部将下列事项通知了陆军,使陆军部大为震惊。
“一、截至4月15日以前完成对英美的战争准备。二、5月和6月再分别征用船只30万吨。三、6月20日实施陆海军作战协定。四、6月上旬从中国抽调陆战队三个大队。五、预定从6月中旬开始再征用船只50万吨。”
陆军认为,在没有战争决心的情况下,这样的战争准备是不应该实施的,而且也是实施不了的。
其实这种分歧只是兵种不同造成的,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从作战角度来讲,海军的战争准备主要是只在基地保持一定的兵力和充实的战略物资,因此即使撤销一度准备好的战备也比较容易,所以海军有把战争准备看得比较简单的倾向。
陆军的准备则是首先要动员大批兵力,然后将其集结到预想的战场附近,把它展开。同时还要对敌人的动向进行严密的监视,从而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过程极为繁琐。并且还需要天皇陛下以及全体国民的支持,远比海军要复杂费力的多。所以从手续上也需要首先确定国策,然后取得政府的同意。
另外,根据历来的经验,在外交决裂的最后关头,海军有可能不下决心开战而中途退出,陆军对此十分担心。因此陆军主张现在先下定对美英一战的决心,在这个决心之下同时进行战争准备和外交工作,外交谈判一旦决裂就决心开战。
1941年1月2日和3日两天,陆海军部局长等继续举行会议,对开战决心问题进行讨论。正如陆军部预料的那样,海军军务局长坚决不同意决心开战,而且表示即使在外交谈判决裂的情况下,也还要考虑欧洲的形势才能决定开战。
因此,尽管海军部提出了对南太平洋地区动武的方案,并且还提出了五个实施的办法,但是陆军部对于海军首脑究竟有没有对美一战的决心还是很怀疑。因此,陆军提议,将“决心开战”修改为“在战争的决心之下”。但是冈军务局长就连这样也拒不接受,到了1月4日,才表示如果修改成“在不惜一战的决心之下”便可以接受。
这样才使得日军海军部与陆军部在关于是否开战间题意见趋于一致,并且商定了具体的时间,在关于什么时候与英美等国开战这个问题上,海陆军倒是很一致,都认为必须在8月上旬左右。
然而,为了完成这一战争准备,需要使航空大部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而且还需要把大型运输船队集结在南中国海。陆军认为,这些措施应在决心开战之后实施,决心开战前的准备工作应以不妨碍外交谈判为限度。即陆军主张,应该在行使武力之前适当的时机确定开战决心,然后再过渡到正式的作战准备,其时机应定在5月上旬。时此,陆海军之间取得了一致意见。
1月5日,大本营陆海军部之间的意见已经完全一致,关于是否继续与美国谈判,海陆军都一致认为可以继续与美国接触。对于外交谈判的条件,海陆军原则是认为应该尊重历来的日美谅解方案的宗旨,态度较此前强硬了不少。
同时,海陆军还要求政府方面立即着手战争扩大的相关准备,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保证大日本帝国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对英美法荷开战。并且还为政府方面提供了一份所需物资的清单,要求政府方面在5月底之前将清单上的物资全部准备妥当!
高速首发光荣使命1937最新章节,本章节是第五百二十章:日本海陆军之间的谈判(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地址为
第五百二十一章 :内阁会议商讨结果(求订阅、求月票、求各种!!!)()
对于海陆军提出的意见政府根本不敢怠慢,近卫文磨立即召集所有重臣开会,研究讨论此事。
也不能怪近卫文磨没主见,完全是因为在此时的日本,军部大本营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尽管在表面上无论是陆军部还是海军部都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但是实际上这两个部门的权力大得吓人,名义上要内阁政府的调遣和命令,实际上可以压政府,鼓动天皇撤掉内阁。
大本营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是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最重要的军事机构。日本陆军是仿照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建立起来的,因此日本明治时期摹仿普鲁士建立起直属于天皇分管军令大权的陆军参谋部,海军也分出相应的军令机关。军令大权被分立出来,只将军政大权归属于内阁。
1889年颁布的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种变化的新的军政关系。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这就是战前日本盛行的“统帅独立原则”。
从法律角度来说,只有天皇能够管辖军部,但近代天皇制的特点是“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多数是只听不答。所以,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无所约束。自成中心,在天皇权威神圣光环中。军部成为明治宪政的“权力核心”。
但是真正使日本军部成为发动战争的中枢以及绑架政府的巨擎,这还得靠一个人,一个不是军人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日本前首相广田宏毅,广田宏毅这个人应该不陌生,战后被定为28个甲级战犯之一。
日本军部能有今天这样的权势与此人有着重要的关系,广田弘毅并不是像人们所知道的出身于精英外交官那么简单,他原来是想报考陆军士官學校成为职业军人的。甲午战争之后。俄法德三国联合干涉,迫使日本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价格让大清赎回了辽东半岛,这让广田弘毅觉得当一个外交官比单纯的舞刀弄枪更有利于国家,这样他才报考了东京帝国大學,成为一位职业外交官。
广田虽然没有直接从军,但和陆军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战后从外务省发现的资料,在日俄战争之前的1903年。当时还是帝国大學學生的广田就曾经作为陆军的情报员在朝鲜半岛和满洲等地以“修學旅行”的名义收集情报了。
本来广田弘毅就读帝国大學期间的學费就是右翼团体玄洋社支付的,再加上广田夫人又是玄洋社干部的女儿,所以广田弘毅进入外务省之后的表现就是亲军和极右翼的混合体。大隈重信内阁提出臭名昭著的“对华二十一条”时,广田弘毅是外务省通商局第一课课长。广田当时不同意这个二十一条,因为在广田看来还应该再加上黄河的“疏浚权”,这样可以在保证日本帝国在黄河的航行权利之外。为日本企业在中国中原一带的进出提供方便。
战后广田弘毅最致命的罪名是在冈田内阁的外相任上时提出了“广田三原则”,以及在首相任上时恢复了在1913年就已经被山本权兵卫内阁废止了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后者给了军部以绑架政府的武器。
这个“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到底是什么东东,竟然有这样的作用,可以是让日军军部绑架政府?事实上这个“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就是广田宏毅提出来的一个让军人掌权参政的制度。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猖獗。他们猛烈攻击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极力倡导法西斯主义的独裁和集权,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构成了势头汹涌的军队法西斯化。
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傀儡政权广田弘毅内阁被扶持上台,广田内阁按照军部的意志确立施政方针并改组国家机构。首先,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以上的军人担任,加强了军部力量,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加强对国内人民的专治统治。同时,确立了对外侵略方针,由内阁召集首、陆、海、外、藏等五相会议,制定“国策基准”。
其主要目标是:“鉴于帝国内外形势,帝国应确定的根本国策是依靠外交和国防,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这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在法律上的确认。
过去,军部对政府干预,往往是对某项政策或对内阁成员发表意见,到广田内阁时,军部可以全面改组并控制政府,推行自己的施政纲领,国家的权力和内外政策已从属于军部法西斯。军部控制了政府,初步结束了分裂已久的“二重政府”局面,使分裂已久的国务和兵权在服从军部的条件下,重新结合,达到了新的法西斯主义政治统一。
根据这条制度,军部只要不派现役军人出任陆海军大臣,内阁就无法成立。而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是,广田弘毅内阁也还就是因为陆军大臣寺内寿一坚持辞职而垮台的。
广田宏毅虽然下台了,但是这条制度却完完整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被逐渐的强化,到近卫文磨时期,日本军部大本营已经彻底将政府绑架了,成为了军部控制下的傀儡,所以陆海军提出的意见政府岂敢无视。
近卫文磨主持的这个内阁会议从1月6日午前11时开始,午后6时结束。除了首相近卫文磨以外,田边治通内相也出席了会议。会议一开始,永野军令部总长就阐述了提案理由。
永野修身乃是日本海军舰队派的主要人物,对美开战的急先锋。1900年毕业于海军兵學校,日俄战争中任海军重炮队中队长。在攻击旅顺的一次战斗中,他指挥炮队击中一艘停泊在旅顺港的俄舰,这成为他的“功名美谈”,战后被选送到海军大學深造,升少将后任江田岛海军兵學校校长。
不久前,他接替皇族伏见宫博恭王出任军令部总长,成为海军部队的最高统帅。他如果不干的话就是百武源吾和米内光政这两个对美避战论者上台。所以他一定要干下去,这个时候的海军次官也是对美强硬派的伊藤整一。上任伊始,他就站在海军立场上,积极主张日本“南进”扩张,向东南亚地区进军。
在内阁会议上,永野修身大声说道:“在眼下这种危险的局势下,大日本帝国在各方面都有困难,特别是物资正在减少,也就是说正在走向衰弱,与此相反,支那人以及美国人却逐渐强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发衰下去,通过外交来搞,只好能忍则忍之,但必须在适当的时机作出估计。”
“如果外交上终于没有希望,就必须快点干。如果现在就打,确信还有胜利的机会,但我担心这种机会会随时间而消失。”
当近卫文磨等人提到海军是否有详细的作战方案时,永野修身又说道:“对战争的估计,海军有短期和长期两种看法。我想大概会演成长期战,因此必须有长期战的思想准备。敌人要想速战速是我们所希望的,如果那样,在我近海搞决战,估计战胜有相当把握。不过,我想战争不会就此结束,可能演成长期战。”
“即使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利用胜利战果来对付长期战,那也是有利的。反之,如果没有进行—场决战就转入了长期战,那将是痛苦的。特别是因为物资缺乏,如果得不到物资,长期战争就无法进行。所以十分重要的是,要通过取得物资和夺取战略要地来作好准备,以便立于不败之地。”
永野修身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道:“这就好比支那人下象棋,敌人没有将死我们的招数。即使有将死的招数,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还会有可以来取的手段。总之,战争必须在陷入绝境之前打响,必须由我方决定开战时机,要紧的是要先发制人,依此勇往直前,此外别无其他办法。”
显然,永野修身的分析征服了绝大多数的人。近卫首相和丰田外相对原案没有表示特别的异议,当然了,近卫文磨内心深处其实还是不认同与美英等国开战,之所以没有反对陆海军提出来的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