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每天懂点奇妙问话术·读心术·心理掌控术-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的交易,原本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表面上的真心有时并不是善意。想要看穿对方,就要拿出十足的内容,才能让他“从实招来”。

第40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八章问话场景8:商海阅人,交易只在呼吸间

    第三节设套在先,问话里的博弈术

    迷你场景屋:

    在对方主动要求合作的前提下,如何看透对方的真实意图。

    问话故事会:

    1992年秋天,法国一家大型电器集团中国总代理和随同人员一起来到中国大陆考察,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国际大集团争夺中国市场,为此就需要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很快,他们看中了一家公司。

    一天,该集团的中国总代理径直来到目标公司,与该公司董事长攀谈起来。总代理寒暄几句便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明了他的来意。

    “您觉得咱们两家公司合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公司董事长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想了一下后说:

    “成为贵企业分公司有什么优惠条件?”

    总代理的回答很直接:

    “技术、资金、国际品牌。”

    “就这些?”

    “我相信这些对你们有足够的吸引力。”

    公司董事长听后一笑,心想:这三项都是我们急需的,是企业发展的三大要素,特别是这家公司的品牌,令不少低压电器的同行垂涎三尺,但接受别人的品牌就意味着自己多年艰辛创办的牌子不复存在。

    “谢谢贵公司的关注,不过我想知道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您觉得我们应该尽力去维护自己呕心沥血创出的品牌呢,还是为了一些钱财出卖它?”

    妙问解疑:

    “技术、资金、国际品牌。”法方提供的这三样确实都是中方公司急需的,但他真正想得到的答案是这个吗?当然不是,是保留中方品牌。但这是不可能的。

    外资进入中方公司,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品牌发展壮大,中方品牌的存在与否跟他没多大关系。从法方给出的答案中,中方公司就看透了他们的意图,他们只是想利用中国公司壮大自己,是利己而不利人的。考虑到这点,中方才断然拒绝了对方的合作请求。

    当外界主动要求和你合作,尤其是外资产业打探和你合作的可能时,不可过早地信以为真,对方通常有如下几个潜在的动机:

    1。借壳入市。他们想通过注入资金的方式架空对方企业,表面是公平交易,实质的目标是企业背后的广阔市场。

    2。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对方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降低本方成本,壮大自己。

    3。合作的实质是兼并,此种方式是许多国际资本大鳄的惯常伎俩。

    了解了这些,再遇到主动要求合作的人时,就需更加审慎小心。

第41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八章问话场景8:商海阅人,交易只在呼吸间

    第四节“组合拳”打出彼此的共情心理

    迷你场景屋:

    与其他商家具体的讨价还价中,如何让其同意让利。

    问话故事会:

    甲乙双方是老客户。甲最近在公司经营上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大批货源支持才能渡过难关,今天与乙见面就是为了让其增加货源。但乙似乎不情愿。双方都有各自的小心思。

    甲:“老兄,最近怎么样,还是挺忙的吗?”

    乙:“有时忙有时不忙的。”

    甲:“嗯,办公司不容易啊,风险随时有,忽视了哪一块都不行,你说呢?”

    乙:“是啊,办公司都是这样的。”

    甲:“我听说最近有不少公司在裁员,缩减成本,大家压力都很大啊。你们公司也这样吧?”

    乙:“是啊,经济大环境不好,大家都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成本不减不行啊。”

    甲:“在利润上下点工夫不行吗?”

    乙:“说得容易,怎么做啊?”

    甲:“在货源采购上想想办法?”

    乙:“货源采购?这个不好办。产品质量不好的话,怕积压。质量好了,又怕价格太高,采购不起。为了在短期内渡过困境去拿低价钱买货,成本不还是很高吗?”

    甲一听,对方原来是担心这个。

    甲:“一直这么拖着公司怎么发展?正常运转也会受到影响的。就没想过用降价的方式销售产品,薄利多销?”

    乙:“说是这么说,你降别人也会降,这样还有的赚吗?”

    甲:“嗯,也是。所以还是要从采购上下工夫。如果精简采购途径,找一个或者集中的几个货源商购货,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投入,利润也会高一些。”

    乙:“嗯,说的也是。我明白了,你今天一直说采购的事,找我就是这个目的吧。”

    甲:“其实咱们都是老客户了,我的产品你也放心,所以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我刚才的话。”

    乙:“嗯,好的,我一定好好考虑一下,你说的也有道理。”

    妙问解疑:

    在商业活动中,想通过问话看透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容易。问得过多会让别人起戒备心,单一的问话有时甚至会让对方反感。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问话方式,如直接发问、肯定发问、否定发问,将它们杂糅在一起,组成“组合拳”,对方就会不自觉地跟着你的思路前行,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对方的心理。

    甲先用了直接发问的形式询问了对方的近况,又用肯定发问的形式了解对方缩减成本的情况,最后在否定发问中让对方就某一问题给予回答。这种多种句式不断变换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可打乱对方的思维模式,让他不知道你想问他什么,同时,避免了一种句式给人的厌倦感和压迫感。这种问话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共情心理,按照对方的情绪发展问下去,对方的话匣子就更容易被打开。

    在通常的对话情景中,直接询问是为了最迅捷地感受对方的反应,肯定疑问是让我们的问话有更多的可信度,而否定疑问则是为了获得对方肯定的回答和进一步探讨下去的可能。

    在商业活动中,任何一次对话都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为了尽早看透对方的心思,就要灵活运用各种问话术,肯定、否定、反问、设问。对方摸不透你的问话意图,不自觉间被你的问话牵引思路。

第42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八章问话场景8:商海阅人,交易只在呼吸间

    第五节问话百科:经商问话五法则

    在对话中看透对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以下几种方式或许能给你帮助:

    1。漫天要价

    生意场上,如果你是实力较雄厚的一方,可先用漫天要价的方式抬高自己产品的价格,询问对方能否接受,试试他的底细和承受能力。如果对方能够接受,你的利润就会大增,不能接受还有洽谈的余地。

    2。看对身份问话

    经商之人形形色色,纷繁复杂,面对不同的人,问话语气要有所变化,或缓或急,或恭维或语言威慑。一切都要以实际的生意状况而定。

    3。外交辞令问话

    做生意难免涉及钱,因为产品的价格谈价还价是常有之事。为了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当双方在价格问题上相持不下时,不妨用外交辞令与之周旋。先将主要问题抛开,询问其他问题,既舒缓了情绪,也借此试探性地了解了对方的底牌。

    4。从细节入手

    生意场上,难免有些人是不怀好意的奸商。他们往往说自己的项目如何好,利润如何高,实际就是想骗你的钱。为了辨别他的真假,可以从产品、项目等各个细节询问,问得越具体,对方的真面目就越可能显露出来。例如编造一个该领域的品牌,询问对方是否知道,如果对方肯定,就说明他是图谋不轨。

    5。示弱式问话

    有些人在和你谈生意的时候,说自己看中的是你的实力和行业信誉,但他的真实想法可能不是如此。为了看透对方,不妨假说自己最近资金短缺,公司因为业务不畅亏损厉害,看看对方如何反应。如果对方依然想和你合作,或许就是真的诚意十足;如果态度马上发生变化,就说明他是另有心思。

第43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九章问话场景9:坚守还是摊牌:谈判桌上的问话术

    第一节一手软语磨耳,一手硬招袭心

    迷你场景屋:

    谈判陷入僵局,如何问出对方底线。

    问话故事会:

    1923年,苏联国内食品短缺,苏联驻挪威全权贸易代表柯伦泰奉命与挪威商人洽谈购买鲱鱼。

    当时,挪威商人非常了解苏联的情况,想借此机会大捞一把,他们提出了一个高得惊人的价格。柯伦泰竭力进行讨价还价,但双方的差距还是很大,谈判一时陷入了僵局。柯伦泰心急如焚,怎样才能打破僵局,以较低的价格成交呢?低三下四是没有用的,而态度强硬更会使谈判破裂。她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当她再一次与挪威商人谈判时,柯伦泰十分痛快地说:“目前我们国家非常需要这些食品,好吧,就按你们提出的价格成交。如果我们政府不批准这个价格的话,我就用自己的薪金来补偿,你们觉得怎么样?”

    挪威商人听了她的话,一时竟呆住了。

    柯伦泰又说:“不过,我的薪金有限,这笔差额要分期支付,可能要一辈子,怎么样,同意的话咱们就签约吧?”

    柯伦泰的话让挪威商人感到了其中某种强硬的意味,这里面似乎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最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们最终还是同意降低鲱鱼的价格,按柯伦泰的条件签订了协议。

    妙问解疑:

    在谈判中,一味地用和气、温柔的语调讲话,一个劲地谦虚、客气、退让,有时并不能让对方信赖、尊敬及让步,反而会使一些人误认为你必须依附于他,或认为你是个软弱的谈判对手,可以在你身上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

    相反,如果一开始就以较强硬的态度出现,从面部表情到言谈举止,都表现出高傲、不可战胜、一步也不退让,留给对方的将是极不友好的印象。这样会使对方对你的谈判诚意持有异议,从而导致失去对你的信赖和尊敬。

    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故事中的谈判给我们提供了答案。本来是紧张的商业谈判,最后却因为一方的示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这种示弱在商业谈判中叫做软硬兼施。当谈话陷入僵局,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的时候,要想让谈判继续下去,一方就要做出让步。让步不是无谓的退缩,而是在谋划周全后,为了争取最大利益而做出的举动。

    柯伦泰在双方分歧较大的时候提出,用自己的钱买挪威人手中的货物,还言辞恳切地询问对方的意见如何。这些话麻痹了对方的神经,以为她真的会按自己说的去做,没想到这只是柯伦泰的一种策略。而且,她最后说如果是自己付钱,恐怕要一辈子。

    通常来讲,谈判双方实际上就是在讨价还价,但柯伦泰的“一辈子”让对方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就是一种硬。先软后硬让对方无所适从,柯伦泰正是看透住了对手的这种心理,才在谈判陷入僵局时,掌握了主动,最后以较低价格签订合约。

    无论生活中还是谈判桌上,当我们遇到类似于故事中那样的局面的时候,不妨试用一下软硬兼施的谈判方式,熟练掌握,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第44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九章问话场景9:坚守还是摊牌:谈判桌上的问话术

    第二节故意贬低,吹毛求疵有玄机

    迷你场景屋:

    讨价还价之时,如何让对方降价。

    问话故事会:

    有一次,某百货商场的采购员到一家服装厂采购一批冬季服装。采购员看中一种皮夹克,问服装厂经理:

    “多少钱一件?”

    “500元一件。”

    “400元行不行?”

    “不行,我们这是最低售价了,再也不能少了。”

    “咱们商量商量,总不能要什么价就什么价,一点儿也不能降吧?”

    服装厂经理感到,冬季马上到来,正是皮夹克的销售旺季,不能轻易让步,所以很干脆地说:

    “不能让价,没什么好商量的。”

    采购员见话已说到这个地步,没什么希望了,扭头就走了。

    过了两天,另一家百货商场的采购员也来了。他问服装厂经理:

    “多少钱一件?”

    回答依然是500元。采购员又说:

    “我们会多要的,采购一批,最低可多少钱一件?”

    “我们只批发,不零卖。今年全市批发价都是500元一件。”

    这时,采购员不急于还价,而是不慌不忙地检查产品。过了一会儿,采购员讲:

    “你们的厂子是个老厂,信得过,所以我到你们厂来采购。不过,你们这批皮夹克式样有些过时了,去年这个式样还可以,今年已经不行了。颜色也单调,你们只有黑色的,而今年皮夹克的流行色是棕色和天蓝色。”

    他边说边看其他的产品,突然看到有一件衣服的口袋有裂缝,马上对经理说:

    “你看,你们的做工也不如其他厂精细。”他仍边说边检查,又发现有件衣服后背的皮子不好,便说:

    “你看,你们这衣服的皮子质量也不好。现在顾客对皮子的质量要求特别讲究。这样的皮子质量怎么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呢?”

    这时,经理沉不住气了,于是用商量的口气说:“你要真想买,而且要得多的话,价钱可以商量。你给个价吧!”

    “这样吧,我们也不能让你们吃亏,我们购50件,400元一件,怎么样?”

    “价钱太低,而且你们买的件数也不多。”

    “那好吧,我们再多买点,买100件,每件再多30元,行了吧?”

    “好,我看你也是个痛快人,就依你的意见办!”于是,双方在微笑中达成了协议。

    妙问解疑:

    同样是采购,为什么一个空手而回,一个却满载而归?原因很简单,后者采用了吹毛求疵策略,他会对商品进行贬低,干扰商家的思维。

    不断地揪出产品所谓的毛病,不断地提出问题,精明的采购员在提问题的同时,也是不断地挑战对方底线,降低自己成本的过程。他的每一个问题都有针对性,而他眼里的毛病也不一定是产品真正的瑕疵,这是一种策略。

    卖场里是这样,谈判桌上同样如此。精明的谈判者会抓住对方的漏洞和不足,作为迫使对方让步的筹码。

    “朋友,你们合同里的这部分符合规定吗?”

    “你们的产品真的完美无缺吗?”

    不管这些是不是对方的问题,先提出来,对方就会好好想想,而他想的过程,很可能就是退让的过程。一来一往间,本方的谈判筹码和信心激增,另一方却被你的问话术搞得思维凌乱,谈判也失去了往日的章法。一旦达到这样的程度,谈判桌上占据主动的将是你,而不是他人。

第45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九章问话场景9:坚守还是摊牌:谈判桌上的问话术

    第三节谈判必杀技:将反诘进行到底

    迷你场景屋:商业谈判中,当对方故意示好甚至示弱时,如何用反诘的方式探听出对方的真意图。

    问话故事会:

    谈判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还没有最终的结果。甲一直希望乙能够购买自己的产品,但乙总是犹豫不决。

    甲:“其实您应该能够看出我方的诚意,我们之所以想跟您合作是因为贵公司的实力以及业界的声誉,所以,您就不能再考虑一下?”

    乙:“考虑什么?通过什么考虑?只是因为贵方的诚意?商业交易、产品质量得有保证,贵方有过硬的资本吗?”

    甲:“当然有啊。”

    说着,他顺手拿出一打资料。

    “您看,这是我们给上家企业提供的产品,以及他们对产品做出的评价。方同公司您知道吗?这家公司还是不错的。”

    乙一听,脸色突然变得不好。

    “方同公司?就是你们给他们提供的商品?”

    “是啊,您听说过?那就更好办了。”

    “是更好办了。现在我可以郑重地跟你说,谈判到此就可以结束了。知道你们把方同害惨了吗?产品质量不达标,外观老旧,一到货就长时间积压,根本卖不出去,这就是你们提供的优良服务,你们的诚意?”

    “不会吧,您可能是搞错了。”甲有些慌张,“噢,是我拿错了材料,我马上让人拿对的来,马上就好。”甲似乎更加忐忑。

    “可笑!你们是不是也想通过我们在业界的声誉,先把和我们合作的风声透露出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得名又得利啊?”

    “没有,没有,我们根本没这种想法。”

    “没给我看资料之前,我真的犹豫不决,你说的真是太好了,又可以让利又可以提供各种优惠服务,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看了资料我明白了,你是想让我们再成为那个倒霉蛋啊。骗人怎么也不学聪明点,把资料改改呢?”

    “没有,没有,您真的误会了,我现在就给公司打电话核实,肯定是有人搞错了。”

    “不必了,就这样了。”

    妙问解疑:

    商业谈判中,如果一方故意示好,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对方实力确实较弱,需要用这种讨好的方式赢得另一方的青睐;二是这是对方的幌子,想借此麻痹另一方获取商业利益。故事中的甲就属于后者。

    起初,乙没看出对方的真面目,但他一直在用反诘的方式询问对方。用反诘本身就表明乙对甲有些不信任,他想用略带质询的方式让对方自己说出自己的不足,夸大双方实力以及需求间的巨大差距。甲虽适时遮掩,却在不经意间说出方同公司的事。此事暴露,乙就更有资本质疑对方,也由此看出了对方的真面目:先通过故意示好获得对方的信任,签订合同后,再以次充好,达到损人利己的卑鄙商业目的。

    被乙看穿后,甲局促不安,甚至语无伦次。本想通过一贯的伎俩欺骗对方,怎想到抵不过对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终究露出马脚。

    反诘就是这样,通过不断的质疑,将问题点指向对方,使其处于一种难堪的困窘状态。在不断扩大本方需求与对方供给能力差距的同时,逼对方亮出自己的老底。

    对比也可达到反诘的效果。即拿另一方的实力或者措施与谈判方相比较,在比较中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放弃先前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

    “我们公司的产品非常好,还是订购我们的吧?”

    “是吗?跟这个行业前十名的公司相比,你们的实力怎么样?产品质量比得过吗?”

    这样一问,对方就会在自知没有足够资本的情况下,乖乖闭上嘴巴,收敛起来。

    所以,无论是在谈判桌上还是辩论席上,学会用反诘,你与对手的交锋中就可能占据优势,尽早使胜局向本方偏移。

第46章 上篇() 
上篇:问话术: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

    第九章问话场景9:坚守还是摊牌:谈判桌上的问话术

    第四节少用“但是”转折,多用“所以”顺承

    迷你场景屋:

    谈判即将告一段落,打探对方接下来的规划或合作兴趣。

    问话故事会:

    两家食品公司经过了连续两天的艰苦谈判后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在谈判即将结束的时候,甲公司觉得要了解一下乙公司对下一阶段的规划。

    “细算下来,咱们的谈判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感觉怎么样?”

    “还可以,比预期得好。”

    “就是说虽然有问题,还是对接下来的新阶段充满信心?”

    “差不多吧。”

    “所以,按我的理解就是,咱们还有进一步发展下去的可能?”

    “当然,为什么不呢?”

    妙问解疑:

    谈判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谈判双方走向双赢。自己分得一定利益,同时要让对方知道他也能分得“一块”,这样“蛋糕”才能越做越大。在这其中,还有一个说话技巧:多用“所以”,少用“但是”。

    一定程度上讲,由“所以”引领的疑问句不仅是对对方意见的总结,更是对他说出话的延续,是对两方共同点的集合。这样的说话方式能使讲话的内容充分展开,给对方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在讨论同一个问题,至少有诸多共同语言和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