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邦-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主公的话,是一位儒生,叫鲰生。”

    “儒生?鲰生?”刘邦好像根本不认识此人,满脸的疑惑。

    “深更半夜的,叫他明日白天再来。”

    刘邦要回绝。

    “主公,鲰生说有要事面陈,一定要见主公。”

    “要事面陈?”刘邦的话中又是一个问号。什么要事?是不是与我的心事有关?也未必,这几天拜见他的人太多太滥,许多都是名为要事,实际大都是来闲谈,或者是来投效,以求谋个一官半职。

    刘邦不想见,但转念一想,此人深夜造访,不见一面有损他的形象。再者,此时正心烦意乱,有个人聊聊也是一种解脱之法。

    “请!”

    侍从听到刘邦肯定的话后,便出去把一个人带了进来。

    此人中等身材,一副儒士打扮。身穿一件藏青色长袍,腰系丝带,头发梳理得整齐光洁,扎着一块干净的蓝色儒生巾。浓眉大眼,鼻直口方,皮肤白洁,胡须通顺,整个人看上去显得风骨俊秀,儒雅倜傥。

    刘邦从一个市井俗人走到今天号令一方的军事统帅,随着身份的变化,地位的升迁,刘邦逐渐认识到了儒生的重要性,对儒生的丰富渊博的知识,口若悬河的口才,以及那种清洁高雅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认同羡慕起来,从感情上对儒生也抱有极大的好感,这是一个人从俗文化走向雅文化的一个必然的思想感情趋势。

    正因为如此,儒生鲰生的身份及其雅致的外表风度一下子博得了刘邦的欢心,双方虽然是初次见面,但在刘邦看来,他们的距离已经很近。

    鲰生出身儒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关中地方上有名的大儒,才德俱佳,可惜都在秦始皇那场“焚书坑儒”的浩劫中丧生。

    长辈去世的时候,鲰生还在母腹中昏睡。他虽然未亲眼目睹到那场惨剧,但出生以来,母亲的含辛茹苦和忧郁含泪的眼神已使他过早地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理,特别是明白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给他的家庭所带来的巨大的不幸。秦始皇焚书,大多焚的是国家藏书,许多儒家典籍还流传散藏于民间。

    及至年长,坚强不屈的母亲毅然让他的儿子继承了先辈的衣钵,悉心指导儿子攻读儒家书籍。

    鲰生不负母亲苦心,在秦朝的高压恐怖下艰难地刻苦攻读,他很少出门参加社会活动,整天埋头于书中,广读博学,反复咀嚼,对儒家学说由晦涩难懂到粗通,又由粗通到深明其义,鲰生成年时也成为一个地地道道但默默无闻的儒生。

    但鲰生并不是一介单纯的学士。儒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政治思想,毫无疑问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鲰生在政治上也有抱负。

    当然这种政治抱负带有很大的复仇色彩。但在大秦王朝,他没有任何机会可以施展政治抱负。他在等待时机,而且他坚信时机一定会到来。

第52章 谁主咸阳(7)() 
时机终于在期盼中到来了。

    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在其威武的出行途中命归西天,他的小儿子、荒淫残暴的二世胡亥也在继位不久死于他最信赖器重的权臣赵高的手里,公子婴的王位还未坐稳,刘邦已经率领义军杀进了关中,秦王朝土崩瓦解。

    听到这个消息,鲰生欣喜若狂,积淀在心头的家仇终于报了。虽然报仇之人不是他自己,他多少有些遗憾。但毕竟仇报了,心情自然是愉快的。

    更让他感到愉快的是他又听到了入主关中的刘邦是个宽厚仁义的人物,“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已经接受并推崇儒家思想的鲰生,对“仁”更有着深刻的理解,“仁”成为他衡量评价人的尺度,成为他选择主人的标准。

    刘邦进入关中的表现正是他理想中所期盼的人物。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从政的契机到来了,儒家思想中的功名欲望在他的身体内急速地膨胀起来,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锦绣的远大政治前程,看到了儒家思想在他的实际行动下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但鲰生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初次去拜见一位陌生的大人物,如果没有什么实际的让这位大人物感兴趣的事物,而仅仅高谈阔论儒家学说,恐怕不会引起他的关注,那么拜见难免归于失败。

    秦朝灭亡,鲰生也从狭窄艰难的生活空间中走了出来,他开始关心时事,注意从各种途径了解天下局势。除了听到刘邦,他还听到了项羽、英布、怀王等人物的一些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综合,他从中清楚地看到了一个问题,他猜测,这也正是他求见追随的那个大人物刘邦正挂怀的问题。

    精明的儒生见白天求见刘邦的人太多,担心他的求见也像这些人一样流于客套的形式,便有意选择在夜深人静时前来拜访。

    刘邦首先向鲰生示坐,接着又命侍从上茶,显出了他比较高规格的礼遇。

    “先生深夜造访,不知有何见教?”刘邦坦率真诚地问道。

    鲰生不敢贸然提出他自认为会触动刘邦心思的问题,先是自我介绍了一番,从家世到为学,从思想到做人,口齿清楚,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对鲰生的回答,刘邦十分满意。刘邦内心里已经喜欢上了这位才学兼备,举止得体的儒生,不住地颔首称许,有时还要加上几句嘉勉之词。

    儒生也深切地领会到了刘邦对他抱有极大的好感,从刘邦的言谈表情上看,刘邦的接见是十分真挚的,没有丝毫的客套之意。

    但对那个问题,他是不敢直接讲出,于是绕着弯子说道:

    “暴秦二世而亡,罪有应得。大王入主关中,行宽厚之举,发仁义之法,实在是关中百姓的福分。目前百姓莫不拥戴大王,并衷心期待大王能够长驻关中,这是全体关中百姓的心声。”

    刘邦在认真地听着,还是刚才那种真挚坦率的表情,鲰生见此,话锋一转:

    “不过,有人传言,说项羽率军即将入关,百姓非常关注这件事情。小可今天斗胆代表关中百姓了解一下大王的去留之意。”

    鲰生的话虽然含蓄,但刘邦已听出了其中的内涵。这正触动了刘邦的内心,又勾起了他的愁思,不过,对于坐在眼前的这个读书人,好感之外,又加了敬佩。一个潜心攻书的文人,能够专意在深夜造访,想到了这样的让他牵肠挂肚的问题,可见此人决非一般舞文弄墨之人。

    “先生所谈,也正是邦苦心思虑的大事。关中之地殷实富足,关中百姓淳朴憨直,关中又多像你这样的豪杰俊士,关中可谓人杰地灵。留在关中,与民同乐,当然是邦平生所愿,可是另一路强大的义军如果入关,恐怕这种想法也就仅仅是想法了。”

    说到这里,刘邦无可奈何地深深叹息了一声。对鲰生的好感、敬佩,加上急于求计的心理,刘邦今晚确是非常的真挚和坦直。

    鲰生的脸上显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的推测得到了证实。内心中不禁有些自鸣得意。

    “大王不必忧虑。”鲰生以信心十足的口吻劝说刘邦。

    听到这种不容置疑的话语,刘邦黯淡的眼神放出了希望的光芒,他急切切求教说:

    “请先生指点迷津。”

    鲰生把早已准备好的方案讲了出来:

    “据闻项羽嗜杀成瘾,毫无人性,如同虎狼,关中百姓谈之莫不色变。相反,大王心亲民众,德高望重,深得民心,项羽现在强大,是其优势,但其不得民心,更是其最大的劣势。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大王应该深知其理吧!”

    刘邦不住点头称许,鲰生更增加了谈话的信心,有些激动地站了起来,声音也提高了许多,并带着手势,颇有纵论天下的姿态:

    “关中物产丰饶,蓄积厚实,又加人口稠密,可谓兵多粮足,正可弥补大王兵员不足的弊处。大王深得民心,口令即出,从者定会如云而集。关中入口必经之地函谷关,地势险要,大王派精兵良将驻防,先期阻挡项羽入关,待兵卒征发训练之后,大王就可选择一有利时机,与项羽决一雌雄,而且我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大王。”

    鲰生摇唇鼓舌,侃侃而谈,刘邦听了心花怒放,连加称许:

    “先生分析鞭辟入里,利弊得失,确有高论,邦佩服之至。”

    刘邦当时就派了一员大将率领一队人马深夜驰往函谷关驻扎了下来。

    刘邦和鲰生都很兴奋。刘邦庆幸解决了一大难题,同时又得到了一位智谋才士。鲰生庆幸遇到了明主,自己有了施展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二人都自认为找到了知音,便摆上酒菜,对酌起来,借着酒兴,鲰生又发表了不少高论,从招兵买马到备战训练,甚至谈到了用儒家学说治理天下。殊不知,刘邦和鲰生引以自豪的这一高招妙计竟将把刘邦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第53章 鸿门宴(1)() 
第九章鸿门宴

    刘邦项羽推杯换盏,谈笑风生,急坏了范增,他正为项羽喝酒一时兴起忘了大事而着急,便屡屡举目,示意提醒项羽,项羽没有反应。范增又再举所佩之玉,暗谕项羽速下决断,杀死刘邦。

    项羽的大军兵分三路向关中匆匆进发。

    巨鹿之役,项羽战败章邯,降服秦朝全部将士,这其中当然包含他们的主将董翳、司马欣等人。至此,秦军的主力丧失殆尽,很难再组织起反扑的力量。

    此时,刘邦尚未进入咸阳。

    项羽马上组织指挥军队西进。他要力争先行入关,杀进咸阳,为列祖列宗报仇雪恨,自己也将称霸称王,号令天下。

    毕竟路途遥远,刘邦先行一步,走到了他的前头。但项羽此时尚不确切知道这已经是既成事实,仍督令大军从速行进。

    项羽收服了秦朝降卒,沿途加上吸纳招募了大批民兵,军力军威大增,数达四十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首尾不见,杀向关中。

    所至新乡,秦朝降卒企图叛乱,项羽大动肝火,残酷地镇压了他们。项羽的余怒未消,传来的另一条消息更令他焦急上火。

    有人来报,刘邦已经入关。

    刘邦入关,是否进驻咸阳不得而知,但这已足够这位性情暴躁的项羽将军烦心焦虑的了。

    “先入咸阳者为王。”这是怀王事先与诸将的约定,自己也是点头赞同了的。虽说自己可以凭借武力使这个约定变成废话,但那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局面。

    “火速进军,直抵咸阳。”

    项羽下达了命令,神态就像一只饥饿的狮子将吃到可口的食物一般。

    项羽自任先锋官,几十万大军隆隆向西跑进,马蹄声声,脚步匆匆,卷起的黄土遮天蔽日。

    先锋部队很快进至函谷关。

    函谷关地势极为险峻,两边是陡峭的山峰,无法攀援,中间筑起一座城池,城墙厚实高大。这里是进出关中的必经之地,可用咽喉要塞比喻它的位置,所以历代军事家都非常重视这个军事要地,对它都曾加以修筑加固,易守难攻,这是人们对函谷关的普遍看法。

    项羽老远就看到城墙上有人影忙忙碌碌地来回走动,几面颜色各异的大旗在风中呼呼摆动,但看不清上面绣着何人的名姓。

    项羽率领几位将军和卫队飞马来到关前,定睛细瞧,旗上都绣着硕大的“刘”字。项羽明白了,刘邦的军队驻防此地。

    英布扯着嗓子高声喊道:

    “城上的人听着,上将军项羽在此,还不打开关门迎接。”

    城上的兵士听说项羽到了,不禁一阵骚动和慌乱。从由远而近涌动的黄尘判断,一支大军奔到了关前。从旗帜辨别,这是项羽的部队。但他们不敢相信项羽会处在先锋的位置,而且眼下就在关下。

    他们都非常怕项羽,项羽力可举鼎,气冲斗牛,杀人如麻。在普通兵士的心目中,项羽是魔鬼,是死神。

    “沛公是否已进咸阳?”

    一个军官回话:

    “沛公已去过咸阳,但他现在不在咸阳,驻在灞上。”

    啊!刘邦已先入咸阳。项羽震怒了。

    “本将军在此,还不打开城门迎接。”

    “我们奉沛公命令,驻防这里。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准入关。”

    城墙上传来的还是那个军官的声音。军官回答比较策略,没有讲明是在堵防项羽。

    但尽管如此,在项羽听来已经非常刺耳,甚至不仅是刺耳,而是刺心!

    “哇呀呀!”项羽暴叫起来,像一头发怒的野兽。

    “刘季小子实在无礼,竟敢派兵阻挡本将军的进路,公开与本将军为敌。英布听令,命你火速攻下函谷关,杀他个片甲不留。”

    英布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少年时因罪受黥面之刑,故又称黥布。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他也投入这场洪流,后来归于项羽帐下,成为项羽的一位得力战将。

    英布得令后,即刻组织、指挥军队攻城。一时战鼓擂响,杀声四起。一队队兵士扛着云梯,呐喊着蜂拥扑向城墙。

第54章 鸿门宴(2)() 
守城的士兵张弓发箭,密集的箭雨使许多楚军倒地毙命,相当一批人受伤。但仍有不少人冲到城下,搭起云梯攀登。可是,城墙实在太高了,竖起的云梯根本无法伸及城头。项军无可奈何,刘军乘势扔下许多滚木和雷石,楚军又倒下一片。

    观战的项羽又气又急,哇哇暴叫,他命令英布把两支云梯相互绑结起来,云梯的长度增加了一倍。一排排的士兵扛着云梯再次冲向城墙。

    云梯高高竖起,项军攀登而上。刘军一边掷石猛砸,一边把搭上的云梯推翻。云梯有的被中间压断,有的被推倒,项军被摔伤、砸死的又多了一批。他们败退下来,可迎接他们的是项羽咆哮的怒骂和宝剑的无情的砍杀。

    对于后退的士兵,项羽的惩罚非常简单:革杀勿论。今天的项羽眼睛瞪得血红,淌血的宝剑在败退下来的士兵中间挥舞翻飞。士兵害怕了,又冲了上去。

    项军攻城的人马越来越多,他们都像拼命的野兽,一群群、一轮轮地扑向目标。

    守城的刘军人数不足一万,一天的坚守已死伤过半,在项军的猛烈攻打下,顾此失彼,顾彼失此。到傍晚,函谷关陷落。守军大部被杀,只有少数侥幸逃脱,跑到灞上向刘邦报信去了。

    项羽挥师入关,行至鸿门已是人困马乏,便驻扎下来。项羽下令杀猪宰羊,犒赏三军,同时召集高级将领和谋士到大营议事,商讨对付刘邦之策。

    英布首先发言:

    “刘邦无才无德,我等与秦兵冲杀,他却乘势进入关中,又派兵驻守函谷关,阻挡我军,他野心太大,应趁早将他消灭。”

    针对英布的意见,众人当下便展开了讨论,有人主张应与刘邦决裂,也有人主张从缓。项羽为人本来有谋无断,也一时举棋不定。大厅内你讲我驳,争执不下。

    正在吵吵嚷嚷之际,门卫进帐通报,说有人求见。项羽不耐烦地摆手拒绝接见。门卫退出。少倾,门卫再次通禀,说求见之人是刘邦属下左司马曹无伤派来的使者,有要事禀告项羽。

    听说是刘邦手下的使者,项羽马上允准接见。

    使者进帐,向坐在上首的项羽深施一礼,说道:

    “小人是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的属下,今有要事向大将军通报。”

    此人说完,警惕地向帐内的前后左右扫视了一下。

    “有事请速讲,不必顾虑。”性急的项羽催促道。

    使者定了定神,说道:

    “将军可能有所不知,刘邦进关中后,四处招揽人心,屯粮聚兵,准备封秦王子婴为相,自己做关中王,欲与将军抗衡为敌”。

    “哗啦。”项羽一脚踢翻桌子,破口大骂起来。

    “刘邦匹夫,自不量力,敢与本将军为敌,本将军定将其生擒活捉,碎尸万段。”

    主张与刘邦决裂的谋士范增见项羽动怒乘机帮腔,试图从其他角度阐明与刘邦决裂的依据,他捋着花白的胡须,缓缓说:

    “刘邦本一无赖好色之徒,进入关中,却不近女色不贪富贵,着意拉拢人心,可见其野心勃勃。”

    范增是项羽的高级谋士,他说话的时候,人们一般都聚精会神倾听,今天同样如此。范增见状,故作神秘地接着说道:

    “刚才我派望气之人远眺灞上,天空有龙虎之气笼罩,此乃帝王之相,对将军而言,刘邦便是死敌,因此,歼灭刘邦势所难免,而且应及早动手。”

    秦汉时期,人们对天象的认同胜于人世,所以,范增所谓刘邦有“龙虎之气”笼罩的说法对项羽的刺激更大。

    对刘邦先入咸阳的嫉妒,对刘邦派兵阻挡他的行动的愤慨,对刘邦“龙虎之气”笼罩的恐惧,以及曹无伤密报所提供的证据,这一切,都在此时坚定了项羽要与刘邦分裂的决心。便重赏了曹无伤派来的使者,命他火速赶回灞上,要求曹无伤明日在内部接应,一举消灭刘邦。

    随后,项羽又瞪起了一双豹眼,发布命令:

    “全体将官听令。今日全军酒足饭饱后,好生休息,明日一举杀向灞上,取刘邦首级。”

    鸿门军营内,秣马利刀。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月色清冷。

    一匹快马从项羽的军营内奔出。

    弓腰骑坐在马背上的是一位年逾五旬的长者,满脸的焦虑。

    马虽然已跑得极快,但此人还是不断挥鞭催促。

    坐骑似乎很理解主人的心思,对这种深夜的劳作和不断地摧打不感丝毫的厌恶。撒开四蹄,飞速奔驰,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

    从方向看,马的主人是要赶往灞上。

    这个人并不是曹无伤的使者。他叫项伯,是项羽的本家叔父。

    项伯早年获罪被迫外避他乡,逃到下坯。一个戴罪之人,避居他乡,人生地疏,举目无亲,经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正值穷困潦倒之际,项伯遇到了刺杀秦始皇未遂的而逃避缉拿的张良。相同的境遇,相同的脾性,二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识恨晚之感,他们开始在一起生活,他们偷偷挣点钱糊口,夜间在油灯下小声议论国事,畅谈理想志愿,经济上不分彼此,精神上互相慰藉,成为一对莫逆之交。后来,二人又一起加入到起义军的行列。起义军分兵两路时,项伯留在了侄儿项羽的身边,张良则跟随了刘邦。二人虽然分别,但真挚深厚的友谊并未了断,项伯时时挂念着张良,张良也时时思念着项伯。

第55章 鸿门宴(3)() 
侄儿项羽率军进入关中,项伯分外高兴。分别很长一段时间的朋友就要重新见面了,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情景!项伯做梦都在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

    可今天,项伯却无法高兴起来了。

    刘、项两军要开战,虽然他竭力反对这件事,在刚才争论与刘邦决裂与否时,他就站在反对者的行列。刘邦生死荣辱,项伯并不在意,他在意跟随在刘邦身边的挚友张良。交战开杀,刘邦必然倒霉,他担心这种厄运也同时降临到张良头上。

    可是最终既是主帅又是侄儿的项羽已经做出决定,项伯本人无力更改。在回自己营帐的途中,项伯想到应给张良通风报信,但转念一想,张良很可能及时转告刘邦,他的举动等于是对侄儿的背叛。

    项伯陷于两难境地。

    患难之中培育的友谊毕竟有着坚实的基础。项伯心一横,便牵出一匹快马,奔向灞上,去找张良。

    刘邦的军营内,灯火通明,一幅备战的场面。

    守卫营门的兵士很早就发现了驰来的项伯,问明情况后,便立刻把项伯带到了张良的驻地。

    情况紧急,故友重逢,来不及更多的感叹,项伯喘着粗气简短地讲述了一下项羽明日要发兵来攻的消息,只是未讲刘邦军中出了叛徒曹无伤。他拉着张良的手,真诚地说:

    “我军来攻,沛公定然失败,子房弟随我离去吧,以免有个闪失。”

    张良听说项羽明日即来攻取灞上,不由得大惊失色。

    张良清楚地知道,刘邦和项羽都有志于天下,冲突和决裂是一定会出现的,但他没料到,这种冲突会即刻就表面化,决裂会来得这样快。

    张良还是属于那种善于隐藏自己情绪的人,他稍一定神,对项伯说道:

    “项羽大将军错怪沛公了。良在沛公身边,不离左右,未曾发现沛公有故意违背项将军的意图和行动。”

    项伯也不争辩,只是急切地说:

    “不论如何,现在讲这话已经晚了,项羽天明就要发兵,贤弟还是快快随我走吧!”

    “兄长的好意子房感激不尽。不过,兄长最了解小弟为人,子房追随沛公多年,深受沛公礼遇,今日沛公有难临头,子房若弃之他去,这不让小弟背上不忠不义之名而受天下人耻笑吗?想必兄长也不愿让小弟陷于这种尴尬境地吧!”

    张良正色说完,项伯沉默不语,张良接口又讲:

    “兄长稍候、我去禀明沛公,请他与你相见,澄清误会。”说完,张良大步走出,去找刘邦。

    项伯无法,只好住下等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