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邦-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所有被削除的异姓王中,只有英布一人敢直言自己要当皇帝,而其他的王,就连韩信,到被杀的那一刻也没有敢说一句自己要称帝的。

    英布可说是所有异姓王中,反叛性最强的一个,也可以说,他的精神是其他所有异姓王所没有的。

    不管这些异姓王心中是否有过称帝的念头,他们都起来或多或少地反抗了,而没有人坐以待毙,他们既有反抗精神,却不敢反抗得彻底,不敢站出来高声说:“我要当皇帝!”

    英布论实力不如韩信强,论资力不如卢绾老;但英布敢言,而他们却不敢言。他们的骨子里是不是保留着一种到死都不变的奴性呢?我想大约是吧,不然何以做不到皇帝,连说都不敢说一句,反正都是死。

    刘邦作了皇帝,就从那苦苦奋战灭秦、伐楚的一群中分裂了出来。再也不记得从前乡野中无所事的刘邦了,当然更不会记得那些和他在一起战死的那些伙伴了。那些战死的弟兄在天有灵,如果看到了这一幕,自相残杀的场面,做何感想呢?他们的在天之灵会不会为此而哭泣呢?那只有上苍知道。

    “不是蝎子不蜇人,是蝎子就蜇人”,不知是谁说的这样一个民间口头禅的话语。刘邦是蝎子吗?刘邦不是蝎子吗?反正“是蝎子就要蜇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千古不变。

    刘邦是死去了,那是两千年前的事了。那后来的刘邦是不是也会是一样呢?人们仔细翻翻历史,也许会从那纸缝中间找出千古不变的同一法则,这个法则就像一个魔杖,指使着人的行为,所有的人走到这里都会在这做着同一个动作,说着同一句话,喊着同一个口号,反复着同一个伦理。

    人在这历史长河的镜子面前走过,能照一照自己的丑和美,能照一照自己的善和恶,能照一照自己的先人和后代,还能照到许多人间照不到的东西。历史的镜子是不会蒙蔽你的双眼的。

    在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势力最小,不足以威胁中央政权而得以幸存,并传五代而绝,其余的诸异姓王,都遭到被诛灭的命运。刘邦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还分封了九个同姓王,他认为异姓王不可靠,同姓王是可靠的,希望借助血缘纽带,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还与群臣杀白马订立盟誓说:“汉后如果不是刘姓宗室为王的,天下共同讨伐他!”然而历史证明,刘邦错了,这些同姓王在刘邦死后,同样成了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

第140章 诸王的灭亡(13)() 
汉高祖十一年,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策,诛杀了韩信。萧何为刘邦开创汉室,立下了不可相比的功劳。他不仅为刘邦起义出谋策划,在楚汉战争时给刘邦源源不断地供应粮草,刘邦进入关中为刘邦从秦王朝的府库中保留了户籍,便于刘邦的统治,还在汉王朝建立后削平诸王的势力出了不小的力,其中韩信就是在萧何的亲自谋划下被剪除的。有意思的是,韩信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前文已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萧何又谋划杀了韩信,为汉朝除去了一大隐患,这就是韩信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深明“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一直注意处理好与刘邦的关系,及时得当地消除了刘邦对他的疑虑,使自己始终能和刘邦同心同德,共同开创汉室天下。

    在韩信被杀以后,汉高祖心里十分高兴,同时又想到,萧何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开创汉室天下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最大,将士们也很佩服他。现在韩信杀了,朝中萧何权力最大,地位最高,最孚众望,万一萧何谋权篡位,我远离长安,可怎么办呢?不如以高官厚禄先稳住他,再多派士兵监视他,这样他的一切行动都在我的耳目之下,就不怕他谋反了。

    于是刘邦便派使者到长安将萧何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并加封五千户的俸禄。同时又派一个都尉率领五百士兵到长安来保卫萧何的安全。在派这个都尉出发前,刘邦把他召到自己的密室,问都尉说:

    “长安有的是卫兵,萧何的安全本不必担心,今我派你去长安保护萧何,你可知我的心意吗?”

    都尉似有所悟,但又不敢轻易乱说,只好向刘邦问道:“请陛下明示。”

    刘邦说:“我现在远离长安,韩信已被杀,可以说是除了一大后患,现在我最担心的是萧何,因为长安的诸臣中只有萧何的功劳最大,万一他谋反,事情可能不好办了。现在我让你带五百名士兵保卫萧何,是让你做我的耳目,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一旦有谋反的迹象,立即向我报告。”

    刘邦的使者很快就到了长安,宣读了刘邦提升萧何的御旨。然后为萧何增加了卫兵,并由一个都尉亲自指挥。萧何起初并不在意,总认为这是皇帝的好意,可是不久发现都尉每隔几天派一个士兵去邯郸见刘邦,然后又从邯郸带来刘邦对萧何的问候。萧何似有所悟,但也不敢肯定,只装做不知这回事。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他大摆酒宴,庆贺自己的升迁。

    萧何的亲戚家人和下级官吏都为萧何的升官加禄来贺喜,只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前来为萧何“吊丧”。

    这个叫召平的人,是当初秦朝东陵侯。秦朝灭亡以后,成为平民百姓,由于失去了官俸,所以家境日益贫困没落,便在长安城的东面,开辟出一块荒地,以种瓜卖瓜为生,他种出来的瓜特别好吃,所以当时的人就给他种的这种瓜起名为“东陵瓜”。现在的东陵瓜就是从召平那里得来的名字。

    召平来到相国府,看到人们来给萧何恭喜祝贺,人们欢天喜地,大设酒宴,就不以为然地对萧何说:

    “相国的升迁不但不是福分,而且还将招致灾祸。相国您想一想,皇上在外边辛辛苦苦地打仗,而把相国您留在都城长安,您并没有驰骋疆场,建立赫赫战功,而皇上却增加您的封地,增加您的卫兵,这是为什么呢?”

    萧何知道召平话里有话,便请教道:

    “请先生指教。”

    召平见萧何十分恳切,就接着说:

    “因为淮阴侯韩信刚刚在京城长安谋反,虽然被镇压了,但高祖对长安的将相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相国这样有着卓著功勋的人,皇上就更不放心了。增加卫兵,在我看来就是增加皇上的耳目和亲信,于相国不利。依我之见,相国您把皇上赏给您的封地还给皇上,并且把家财都奉献给皇上作为军饷,这样,皇上一定十分高兴,您也就平安了。”

    萧何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采纳了召平的计策。立即派人给高祖送去一封信,信中说:

    “皇上在外讨伐陈豨叛乱,劳苦功高,而臣下在长安坐享荣华富贵,没有一寸功劳可言,怎么敢接受皇上的封赏呢。现在臣下把皇上给我的五千户封赏,还给陛下,以示陛下的公正,勿引起武将的不满。另外,臣还将自家的十万两白银献给皇上,以充军饷,并作为臣不能随陛下出征的补偿,望陛下明察。臣萧何叩拜。”

    刘邦看了萧何送来的信,心里十分高兴。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仍然派人监视萧何。

    汉高祖十二年,英布发动了叛乱,刘邦又亲自带兵征讨英布。刘邦虽在军中,心中却牵挂着长安,不断地派使臣到长安问候萧何。萧何非常明白刘邦的心思,为了消除刘邦的疑虑,又像刘邦征讨陈豨时一样,再一次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充作军饷。

第141章 诸王的灭亡(14)() 
刘邦在军中听说萧何又献出家产,固然很高兴,但他想,萧何总是献出自己的家财充作军饷,那他在人们中的威望不是太高了吗?这是不是在故意收买人心呢?

    这时有萧何手下的一个小官对萧何说:

    “相国应该谨慎行事,否则将招致灭族的大祸。你的官们已经高达相国,位极人臣,功劳第一,还能有什么地位再加给你呢?你从进关中以来,就得到老百姓的爱戴,百姓都对你称功颂德,有俗语说:‘功高震主’,皇上对你还能放心吗?我劝相国多买点田产,少付田钱,让百姓说你几句坏话,皇上才能对你放心呢!”

    萧何又按照别人的劝谏行事了。萧何本是个德行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子弟也固守他的家教,从不为害百姓,可是为了使皇帝放心,也就不得不做些有损自己名望的事。于是他派自己的家人,到长安城外去向百姓强购土地,百姓不卖,就派人把他们抓起来,并且用棍棒打他们,然后只付给他们地价的一半,因此,受害百姓非常愤怒,纷纷传言说,“萧相国有了势力,德行变坏了,现在竟来仗势欺人,强购土地,殴打百姓,少付田款,看来人心难测呀!”

    刘邦在征讨英布的过程中,不时的派人到长安打听萧何的动向,一日探子来见刘邦,刘邦问:

    “相国现在正做什么呢?”

    探子说:“萧相国现在藐视王法,竟不顾皇上的禁令,强购民田民宅,少付田款,为害百姓,闹的关中百姓民怨沸腾。请皇上裁处。”

    刘邦听了,假装生气地说:“萧何一向正直公允,很有威望,怎么竟干这伤天害理之事呢?你给我回去再探一探,看是真是假!”

    探子走了之后,刘邦便说到:

    “来人哪,相国既然变得贪财好利,我就赏他御酒十瓶,绸缎千匹,并速速送往长安相国府。”

    臣下觉得奇怪,相国做了错事,不但没有惩处,竟然还得到了赏赐,不过也没有敢问,只是按旨意办事就是了。

    汉高祖在平定了英布的叛乱后,便向长安进发。一路上,不断有百姓拦路喊冤,并向汉高祖上书,控告相国萧何购买田产几千百亩,少付田款,殴打百姓的罪恶。等刘邦到达长安,这样的控告书竟多达几百份。刘邦只是装作生气,并声称要为百姓主持公道。

    群臣得知皇上远征回来,自然要来拜见刘邦,萧何见到刘邦,叩头问候道:

    “皇上远征劳顿,身体可健康吗?”

    刘邦说:“我身体虽不算很健康,但还是平安地回来了。相国你在长安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吧?”

    说完把百姓控告萧何的告状书交给了萧何,并装作生气的样子说:

    “相国做的好事,你自己看着去解决这些告状书吧!”

    萧何见刘邦很生气的样子,但并不治自己的罪,知道自己的计策果然发生效果了,刘邦因此并不疑心自己。于是,萧何便装作害怕刘邦惩罚的样子,让家人把田产送还百姓,并给挨打的百姓一定的抚恤钱。

    有一天,萧何来见刘邦,问候刘邦健康状况。刘邦说,箭伤虽未痊愈,但伤势已轻了许多。于是刘邦便设下酒宴,与萧何一边饮酒,一边讲起天下大事。刘邦忽然问道:

    “相国购买田产之事如何了呢?”

    萧何赶紧回答说:“臣已按陛下的意思把田产还给百姓了,臣不敢再这样做了。”

    萧何看到汉高祖心情十分愉快,便趁机上谏说:“长安人口众多,但可开垦的田地却很少,请陛下将上林苑中的空地,分给老百姓,让他们开垦,不然,那么多土地空着,多可惜呀。我看不如让老百姓到上林苑中种地,打下的粮食归老百姓自己享用,稻草麦秆可以交给官家作为冬季喂养战马的草料。

    汉高祖听后大怒说:“相国一定得到了商人的财物,所以拿我的上林苑作人情。”

    于是命令武士把萧何用绳索绑起来,并且让廷尉审理,然后带上枷锁,投入监狱。

    过了好几天,宫廷里有一个王姓卫尉,在侍奉汉高祖时问道:

    “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会把他关进监狱呢?”

    汉高祖说:“我以前听说,李斯当秦始皇的丞相时,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皇上,而把所有的过错都由自己来承担。如今萧相国一定接受了商人的钱财而用我的园林做交易,让老百姓来开垦,讨好于百姓,所以我要把他抓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萧相国为了黎民百姓的生活着想,才向皇上提出了这样的请求,我听说萧相国这个人非常廉洁奉公,我觉得相国不会接受商人的贿赂。再说,为民请愿正是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会疑心相国的动机呢?况且陛下同楚国打了好几年仗,后来陈豨、英布造反时,陛下又亲自带兵到山东打仗,这时相国为陛下守关中,如果相国稍有动摇,关中以西早就已经不属于陛下所有了,相国一直忠心于陛下,哪会有到现在反而受商人的贿赂,来欺骗陛下呢?而且秦朝正因为皇帝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丢失了天下,李斯把过失全由自己承担,但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宰相的过错就是皇帝的过错,皇上听了宰相的错误之言,也就不是明君。所以李斯虽然承担了全部过失,反而加重了秦始皇的过错,这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效法呢?陛下对相国的怀疑,实在把他看的太浅了。”

    刘邦听了王卫尉的话后,心情十分不好。经过慎重考虑,他还是释放萧何出狱了。

    萧何年纪很大了,但他一向谦虚谨慎,被释放出狱后,立即到宫殿里来向刘邦请罪。本来,汉高祖为了表彰萧何的大功,规定他入见皇帝时,可以不像其它朝臣那样赤足而入,可以穿着靴子进殿,但萧何还是赤足而来。

    萧何小步疾走,来到刘邦面前,跪下向刘邦说:“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冲犯了圣上的尊严,本当治我死罪,今蒙陛下宽赦不杀之恩,臣日后当向陛下效劳以报大德。”

    刘邦说:“相国请起来,是我冤枉了你了。相国为了百姓请愿,我却没有答应。我不过是成为桀纣一样的皇帝了,而相国则在百姓眼中是一位贤相。我所以把相国关几天,也不过是让百姓知道我的过失而已。”

    萧何回答说:“皇上能明察秋毫,才是一代明君,实乃天下百姓的大幸啊!”

    萧何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萧何从不居功自傲,处处谨慎,尤其是在刘邦面前。萧何生活也非常俭朴,他从不购买肥沃的土地,也不造华丽的高楼大厦,他曾说:“如果我的后代贤良,就会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没有出息,这种房屋土地有势力的人也看不上,不会受到别人的侵夺。”

    刘邦也深知各王公大臣为了打败秦朝,消灭项羽,才不得不联合在一起。等秦朝灭亡,项羽兵败自杀,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各王公大臣必然会各怀心计,谋取天下,所以他借机铲灭了异姓王,同时对朝中大臣也是无时无刻地加以提防,包括萧何这样的建国元勋。他之所以要囚禁萧何,是想借故向大臣们警告,如有不忠者,即使萧何这样的功臣也不放过。由于刘邦的明智策略,朝中大臣都不敢怀有异心。

第142章 一代帝王之死(1)() 
第二十章一代帝王之死

    刘邦是一个宿命者,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祝福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作为一个天子,是上天赐予的,现在得了重病,也是上天注定让他返回天界,几个医生怎能挽回呢?

    韩王信被诛灭的第三年,长安的未央宫已经修筑完成,它的北面并立着前殿、武器库和太仓,东西有壮丽的宫殿。在长期的战乱下,社会还没有完全恢复,人口也因战争而大量减少,于是朝廷颁布命令说;“天下人民,凡有生子者可免除两年的徭役。”刘邦返回长安,看见箫何监造的宫殿此般华丽,生气地对萧何说:“天下因战争而困苦多年,成败还是未知数,你怎么竟劳民伤财,修筑如此华丽的宫殿?”

    萧何很平静地回答说;“天下虽然还没有平定下来,但可以趁机造就宫殿,因为天予以国海为家,如果所住的宫殿不够华丽,就无法显示天子的威严。而且此时将宫殿建好,后代子孙就不必再重新修建了。”

    刘邦听了以后,才转怒为喜。

    高祖五年十月,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等人,都在未央宫前参加盛大的朝会。当时刘邦举着玉杯为太上皇祝寿说:“从前父皇常说我是个无赖,不能治理家业,比不上我的二哥,现在你皇看看我的功业,比起我二哥怎么样?”

    太上皇大笑着说:“还是不如呀?”

    刘邦开怀大笑,殿上群臣也跟着大笑起来,并且山呼万岁。第二年(高祖六年)的七月,太上皇就崩逝了。

    诸王的连续叛乱,已使得年老力衰的刘邦感到精疲力竭,尤其是与英布的一战,已经耗尽了他所剩的精力。而且在作战中被流矢所中,他在击败英布后,便让部将去追逃亡的英布,自己带着箭伤返回长安。途中经过故乡沛县,长期的背井离乡的刘邦,突然回到故乡,不禁感到十分温馨,于是决定在沛县停留数日。故乡的父老兄弟们,回忆起当初刘邦四十八岁时率领沛县三千子弟起兵,这时回到老家已是六十二岁的老头了,而且位极至尊,而不是当年好吹牛皮的刘季了。巨大的变化使乡亲们感慨万端,也使他们对刘邦充满了敬意。刘邦便命人摆开宴席,招待从前的故友以及乡里的长老,并且在沛县选了一百二十个儿童,亲自教他们唱歌谣。他自己创作了很有豪迈气魄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意思是说:秦末大乱,英雄豪杰起来;我提三尺剑平定了天下,威震四海,到今天终于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但是我到哪里去找英勇爱国的猛士,来守卫四方国土呢?歌词中包含有鼓励沛县的青年子弟,发愤成才,为国效劳的意思。

    他自己唱了一遍,又教儿童们学着唱。这班儿童也真聪明伶俐,学了几遍,全都会唱起来了。汉高祖听了,心里十分高兴,禁不住兴奋地舞蹈起来。他一边舞动着手中的三尺剑,一边豪迈地唱道:

第143章 一代帝王之死(2)()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乡亲们也附和着刘邦唱起来,刘邦唱着唱着,忽然想到自己闯荡一生,而今年纪已老,自己的事业虽然划了一个段落,可是人总免不了一死,未来的天下将如何变化,又有谁能预测呢?想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地掉下泪来。父老、子弟一见他们的皇上受到了这么大的感触,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汉高祖对他们说:“我背井离乡,闯荡了这么多年,游子时时思念故乡。想我自幼与乡人们相处在一起,后来在此地举兵抗秦,历经大小百余次战役,而终于取得了天下。我回到故乡,真是又高兴,又难过。将来即使死在关中,我的魂魄也一定会返回故乡。”

    刘邦说到这里,乡亲们便激动地高呼:

    “陛下千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邦为了造福于家乡人民,便对乡亲们说:

    “家乡的子弟们是跟随我在沛县起兵,夺取天下,现在我就在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吧(汤沐邑:古时候朝见天子,天子沐浴洁身的地方。汤沐即沐浴的意思),并从现在起,世世代代免除徭役、赋税。”

    乡亲们见皇上赐予这样大的优待,都拜谢说:“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沛县的父老百姓们都非常感激刘邦,刘邦无法谢绝乡民们的热情款待,因此一连住了好几天。当沛县百姓再次挽留时,刘邦便说:“我的随从人马众多,沛县只是个小地方,恐怕无法供应这么多人的耗费,这样反而会劳民伤财。”

    于是刘邦一行人马便离开沛县。沿途沛县的百姓都准备了酒食欢送刘邦,刘邦一再推辞,沛县的父老又叩头请示说:“沛县有幸能免除赋税,是否丰邑也能享受这份恩典?”

    刘邦回答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当然不会忘记,但丰邑的百姓曾经跟着雍齿投靠魏王,所以我没有给予恩赐。”

    但是禁不住地方父老一再恳求,刘邦便答应让丰邑也免除了赋税徭役。

    汉高祖离开沛县,路过鲁地,吩咐官员们准备牛羊祭祀孔子。汉高祖不是一向看不起读书人吗?怎么这回又尊重起孔子呢?他没有念过诗书,这倒是真的。可是自从他做了皇帝以后,儒生陆贾时常在他跟前说起诗书礼仪的重要性。汉高祖不屑一顾地说:

    “我骑在马背上打下了天下,要讲究诗书有什么用呢?”

    陆贾说:“皇上骑着马取得了天下,难道还要骑着马治理天下吗?打天下当然要用武力,治天下不能不用文教。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计。”

    汉高祖觉得陆的话不错,就开始重视文教和儒生。以后的几年里头,陆贾又陆续写了十二篇文章,说明从古以来做国君的所以能够成功和所以失败的道理,一篇一篇地说给汉高祖听。汉高祖越听越觉得有道理,才真正知道了文教的重要性。这回他路过鲁地,很郑重地祭祀孔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祭祀了孔子以后,他就回到长安。因为沿途辛苦,胸脯上的伤口又发作了。他倒不怕伤口发作,甚至也不怕死,他现在最关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