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罗辑思维-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膊皇翘拔鄹艿美吹摹;实垡豢矗馐侵揖谋硐职。褪障铝恕<复文涎仓螅』实劬吐湎铝苏庖幻。乇鹣不冻甲痈投鳌F涫担被实鄣挠屑父鲂睦锊幻靼祝康撬踩鼻冒。饺绽锼媸稚透鋈耍侍蟀旄鍪伲夹枰D窃趺窗炷兀磕忝翘焯煸谕饷胬蹋倚睦锴宄忝切睦镆睬宄痰亩际俏颐羌业模鞘遣皇怯Ω酶钜豢槌隼锤遥
我们发现,皇帝在这个时候陷入了一个逻辑误区。他老觉得,他跟官僚系统是对立的,他从贪官们的既得利益的存量中切一块出来,这个天平就会往公平这边稍微倾斜一点,殊不知,他这个行为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贪腐。
乾隆朝最著名的贪官就是李侍尧,李侍尧的官当得非常大,当过军机大臣、云贵总督,还因出征台湾有功,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这些都不细说了。总之,他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而且这个人最是“优于办贡”。所谓“办贡”,就是替皇上办理进贡事宜。他在给皇上办贡品这一点上,真是尽心尽力,贡品的单子一列就是好几页。
可是面对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的上贡,皇上也不能什么都收,当时有个规矩叫“进九回三”。李侍尧是怎么贪污的呢?就用这个规矩贪污。给皇帝办贡,总不能我一个人表现啊,兄弟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吧,于是全部都给分摊掉了。他挣的是什么钱呢?就是皇帝退回来那三样。
后来李侍尧把乾隆皇帝得罪了,抄家的时候,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一点数全是当初退回去的贡品。所以李侍尧其实就是在办贡的过程中,利用“进九回三”这个差额,得到了大量的利润。
官僚制度有一个特征,就是顶层信息有放大作用。皇帝贪一点点,可能是1万两银子;总督大人向下勒索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10万两。这10万两又是怎么来的呢?那些衙役、胥吏们从民间搜刮的时候,可就不是10万两的问题了,他们至少会搜刮100万两。
在皇帝眼里看来,你们贪了那么多,我只拿了一块。而实际运行的效果是什么样呢?皇帝想拿一块的这个举动会对官僚系统的放大器起推动作用,在民间造成洗劫性的搜刮。所以皇帝这种反贪的做法——跟官僚系统分贪污的利润,最后又变成了官员们贪污的理由。
这件事情运行下去就更可笑了,比如说在乾隆后期,和懔艘幌钐觳诺闹贫龋小耙樽镆薄J裁匆馑寄兀烤褪枪僭狈噶朔ǎ瞬唤抵啊⒉槐豢惩罚坏愣涂梢园颜馐潞チ恕5胤焦俣啻厦靼。豢淳兔靼渍馐腔实鄣男〗鹂獾囊还射镐赶噶鳎月砩暇陀腥丝夹卸恕
河南巡抚毕沅就立马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说皇帝让我搜捕大盗,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搜着,我自罚三万两银子。这封奏折一递上去,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觉得小毕真聪明。于是各个地方的官员都蜂拥而来,要求自罚。最荒唐的是毕沅后面的一任河南巡抚,我看了他的故事真是笑喷了。
他说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写奏折,但是不小心把香灰弄到奏折上了,我就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怎么能对皇帝这么不好呢?我罚银三万,行不行?皇帝一看,这个错误实在是太小了,这样吧,宽免两万,罚一万算了。你看,君臣之间通过这一万两银子的眉来眼去,爱意油然而生。原来你是这么忠君爱国,这么懂我的暗示。
其实,当皇帝想要分润官僚系统这笔不义之财的时候,他也成了一个共谋者,也被卷进了我们前面描述的那个大网之中。
最可笑的一件事是,乾隆皇帝曾经因为甘肃的冒赈案,杀了王亶望。王亶望这个人原来也是“优于办贡”的,给皇帝送了很多东西。有一回正好送了九样东西,乾隆皇帝这一看,个个都好,但是有“进九回三”之例,没办法,想了半天,忍痛割爱,回了三样玉器。但是很快就后悔了,心心念念着总想什么时候再弄回来。
结果王亶望出事了,要处斩、要抄家。乾隆皇帝一看,正好到他们家把东西全部弄回来。过了几个月之后,几十辆大车浩浩荡荡运到紫禁城,皇帝让人全部弄到内务府里,亲自开箱验货。可是箱子一打开,发现根本找不到那几样东西,只是一堆烂货。皇帝一气之下,就跟底下人说:“查!给我一查到底!”就派了他最亲近的两个大臣到浙江去查。当时的闽浙总督很配合查案,可是最后发现,就是这个闽浙总督干的。闽浙总督根本就不知道皇帝想要这几样东西,所以就中饱私囊了,把这几样好东西留在自己府中了。
可见,大清王朝俨然已经了一个大贼窝。官员们从老百姓那儿搜刮到民脂民膏以后,整个官场都在那儿分赃,分的时候还瞒着皇帝。可是皇帝也不傻,也要钻进去分。你说这个腐败还有得治吗?依靠整个官僚系统自己能够发明的那些反腐败机制,还能够治理这些腐败吗?
乾隆皇帝的逻辑误区
前面我们讲了,腐败现象不是个人道德的问题,它是官僚系统中一个集群性的病状,所以切除它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你可能会说,如果明君在位,又痛下决心,利用自己知难而上的君王权力跟整个官僚系统作战,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那我再给你讲两个来自清代的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1790年,这一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乾隆皇帝一辈子都很重视办寿,八十大寿还是整寿,就在北京城热热闹闹地办了三个月。办完之后,有一个人开始给他找不痛快,这个人是内阁学士尹壮图。尹壮图给他上了一封奏折,说议罪银导致天下骚动,贪污腐败的官员越来越多,您应该注意点儿。
乾隆皇帝说,我是个明君,要纳谏当然可以,你说贪污腐败多,那你指实一件,我去查。尹壮图说人家私相授受,都是在私下里进行的,我哪知道呢?但是我这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老百姓蹙额长叹,大骂朝廷,而且很多地方官府亏空都很大,所以您要注意了。
这句话无疑触犯了乾隆皇帝的底线。因为皇帝不怕你指实哪个人贪污腐败,就见不得有人否定他的大局。我坐拥天下快60年了,你说我搞得民穷财尽,贪官污吏遍地,你这不是否定我的整个皇帝生涯吗?所以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他性格当中的戏剧化因素这个时候就迸发出来了——那好,咱俩打一个赌,你如果能查出天下府库亏空,算我这几十年皇帝白干;如果查不出来,你可是欺君罔上。
可是,乾隆皇帝怎么会跟他公平地赌呢?他接下来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对尹壮图搞人身攻击,说他这个人封疆大吏当不上,尚书侍郎也当不上,当外放学政都不够资格,就想靠诬告别人哗众取宠。我让他下去查案子,他却收受贿赂,他就是一个坏人。
第57章 现代化的本质(5)()
第二,尹壮图问,我能不能密查?门都没有,朝廷无此体制,要查就明查,走到哪儿都要提前500里告诉地方官。
乾隆皇帝还有第三招,派户部侍郎陪他去查。但是,户部侍郎那是出公差,所以盘缠由国家报销;尹壮图可是自愿去的,得自己出钱,其实就是羞辱他。
不管怎样,尹壮图还是上路查案去了,可是大江南北走了一圈,查到什么了吗?他怎么可能查出什么,皇上已经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坏人,就是要惹事,现在就是要树一个反面典型,地方官还能让他查出任何问题吗?
尹壮图跟着队伍出发了,别人坐着公家的马车走在前面,他自己骑着一匹骡子,叮当叮当地跟在后面。每到一处,找一个破旅馆就铺开纸写奏折,说查过了,老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蹙额长叹这回事,都是我在胡扯,恳请您不要让我查下去了,该怎么惩处就怎么惩处吧。
乾隆皇帝说,没事,我不会判你死罪的,好好回来当反面典型就行。
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尹壮图辞职回老家侍奉老娘去了,这一年是1790年。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发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面对反贪污腐败的问题都是有一个底线的,就是你可以指认具体的人,但不能否定主流是好的,大局是好的。
道光皇帝正式认输
另外一件发生在30年后,公元1821年。这一年道光皇帝刚刚上台,正值盛年,而且他很抠门儿,把一文钱看得比磨盘还大,所以他反对贪污腐败应该最有条件吧,天性如此嘛!
他上台之后,就对天下臣民下了一道谕旨,开始查清陋规,让各地官员把陋规都写出来,组织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什么陋规该保存,什么该革除都写清楚,以后咱们明明白白做人,桥归桥路归路。
听着挺好,他太爷爷雍正皇帝也这么干过一回,火耗归公,然后发养廉银,现在史学界对雍正皇帝这套做法的评价还是很高的。道光的这道谕旨大概是9月发的,结果各地的封疆大吏都上奏折劝阻他。我看过这些奏折,还真不是官僚集团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反对皇帝这个举动,还真是为皇帝着想的。
这些奏折的内容都差不多,核心意思有两条。第一条,既然是陋规,就是暗着收的,不可能摆在明面儿上让您全知道。能告诉您的只是一部分,如果能全部告诉您,就不是陋规了。
第二,如果经过评估,有些陋规可以继续收,就是“奉旨收陋规”了。可是,我们肯定的陋规,将来会得到朝廷的认可吗?一边让陋规合法化,一边创造新的陋规,最后是谁吃亏?仍然是黎民老百姓买单,老百姓遭到进一步的搜刮,所以这件事情万万不能干。
道光皇帝一看就明白了,紧接着12月又下了一份谕旨。这份谕旨虽不是罪己诏,但是口气简直就是罪己诏。大概意思是,当时大行皇帝升天,所以我的心情非常不好,干了这么一件错事。现在经过忠臣的提醒,我发现确实我年纪太轻了,不懂政事,所以我要收回成命。
这道诏旨的口气看着让人心酸,不是替道光皇帝心酸,这意味着几千年中国官场中,皇帝在和官吏就陋规、就贪污腐败问题的搏斗中,正式认输。这也确实是我在清代史料中看到的最后一次清查陋规。
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
我讲了这么多中国古代的故事,而且给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你肯定会问,罗胖你什么意思?是说贪污腐败就没法根治了吗?我还真不是这意思。
前面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针对中国古代科层制的官僚系统。要知道这个系统的本质,不仅仅是一个权力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二者同构的。
皇帝想要了解民情,得通过官僚系统;民情想要上达天听,也得通过官僚系统。而官僚系统内部形成了一个有规则、有价格的贪污腐败的市场网络,割断了上下政情,这个贪污腐败还怎么治理呢?
可是现代社会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有广播、电视、报纸,还有最先进的互联网,造就了更多的信息回路,让信息系统和原来的权力系统发生了剥离,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所以,中国古代皇帝和臣子玩的那套心眼儿,在现代社会就玩不下去。
治理贪污腐败有很多种方法,道德治理当然不靠谱,严刑峻法也不靠谱。有人说,只有实行民主才有根治贪污腐败的可能,哪有这回事?你去看看印度,好像有民主,但是根据国际上的评估,贪污腐败也是非常厉害。
贪污腐败说到根源处就是一个生态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说到更根本的根源上,是一个信息问题。只要我们有了更开放的信息通路,只要我们能够把更多的事实放在新闻媒体面前供大家监督,只要官僚系统内部敢于做类似官员财产公示这样的事情,把内部的信息暴露在阳光之下,贪污腐败当然就可以根治。
那么多治理贪污腐败的理论,分析来分析去,看来只有一句话是靠谱的,那就是: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
03权力与生意
国企到底搞不搞得好
十几年前的一天,一个朋友突然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个内幕消息,说中国移动马上要推出一项新的互联网服务,这玩意儿可厉害了,叫飞信,它不仅可以替代腾讯qq的所有功能,而且有一项好处,就是可以免费发短信。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心里拔凉拔凉的,因为我的几个好朋友都在腾讯上班。我就赶紧给他们打电话,说兄弟们,赶紧撤吧,腾讯快玩不下去了,中国移动杀过来了。
正好当天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当时通信业几个大佬的聚会,有专家、学者、老总,我当席就把自己这个担忧说出来了。结果我话音刚落,满桌人哄堂大笑。其中一个老师指着我说:“罗胖,你怎么能那么幼稚呢?移动怎么可能竞争得过腾讯?”我说:“为什么不能啊?移动有那么明显的优势。”他说:“当然不能,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它是国企。”
说实话,这番理由当时没有说服我,但是没办法,十几年来的现实说服了我,腾讯的qq现在活得好着呢,而飞信安在哉?
这就引出了中国舆论界30多年来一直在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国企到底搞不搞得好?常识认为,国企容易滋生贪污腐败,效率很低,所以应该撤出市场经济。但是另外一派观点认为,不要轻易地否定国企,要知道中国人的经济战场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必然需要那些大规模的企业。共和国60多年来好不容易搞出这些上规模的国企,你们这帮败家子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否定掉呢?有什么问题可以改,国企是可以改革的,国资委也不是吃干饭的嘛。这样的争论我们听了很多年。
最近我看了一套书,叫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它的作者李德林先生是一个老媒体人,他花了几年时间搜集资料才写出了这本大作。看完之后,我掩卷长叹,原来关于国企改革,我们连病根都诊断错了。
国企的百年发展史
我们先看一看100多年来的国企是什么样的。1840年之后,洋务派运动兴起,建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国企,最著名的有两家,一家是福建的马尾船厂,另一家是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马尾船厂的主导人是左宗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主导人是李鸿章,但是他们背后都是曾国藩。
曾国藩于1864年灭掉了太平天国,八年之后,也就是1872年,死掉了。也可以说,这一批国企有着八年的建设期。但是就在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给同治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马尾船厂不要搞了,左宗棠在骗您老人家。左宗棠当年说,给他300万两白银,他给朝廷造16艘战舰,对吧?可是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花了四五百万两白银,只造出来5艘船,而且都是破船,有那银子还不如直接找外洋人去买呢。
宋晋讲的确实是事实,这两家企业都太不争气了。江南制造总局也是一样,造出来的枪,连它的主办人李鸿章自己率领的淮军都不用,因为准头不够。更重要的是,江南制造总局造一艘船,且不说技术水准如何,它的费用居然是洋人的两倍!
为什么?因为太浪费,尤其是人员费用。比如说马尾船厂一个工头的月薪居然开到了30两银子,一个普通工人能开到12两银子。当时如果不在这种官办企业,一个工人的月薪大概也就3两银子。如果是农村的贫苦人家,1两银子足够过一个月了。当时皇后一个月的月利钱,也就是1000两银子。
他们为什么要花30两银子雇一个工人呢?很简单,有人托塞到这个企业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国企里也到处都是,现在也有不少。
到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马尾船厂的高管就已经达到了59个,每个高管都要配一堆杂役人员伺候。现在看到的记录是,有60多个杂役来伺候这些人。江南制造总局也是一样,仅高管、会办、经办人、主办人,就有80多个人。所以马尾船厂的账里,一个月有三分之一的花费是用于人员开支和伙食费,你说这个企业还怎么办下去?
问题出在哪儿呢?当然有技术水准不够的问题,有管理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当时马尾船厂的领导人沈葆桢,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就是外行领导内行。“督艺员者,匠首也”,就是工匠头子,管小工的;“督匠首者,绅员也”,就是那些士大夫;“督绅员者,臣也”,就是我。但是一层比一层不懂,工人比匠首懂,匠首比士大夫懂,士大夫比我懂,你说这个企业怎么办?
但是当时的人不认为问题出在管理制度上,都认为既然是贪污腐败,人浮于事,那一定是出在吏治上,就是人的品德上。还真不能这么说。比如马尾船厂的领导人沈葆桢,他当时是福建巡抚,在近代历史上可是一代名臣。他不仅是林则徐的女婿,跟林则徐的女儿一辈子感情都很好,而且他在经营台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福州办船政学堂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比如思想家严复,北洋舰队的将领刘步蟾、方伯谦。左宗棠当年就讲,做这件事,要么就不干,要干就一定得用沈葆桢。
这么一个能干而且操守又不错的人,又如何呢?翻开马尾船厂的员工名单会发现,他的两个妹夫、女婿、幕僚、家庭教师全部都在上面,担任总办、会办这些职务。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不就叫裙带关系吗?这不就是贪污腐败吗?但是在当时的道德标准里,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为官一方,有一些故人请托往我这儿塞一个人,我能不帮忙吗?像沈葆桢这样道德品质过关的官员,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风气。
是军人出身的国企高管品德有问题吗?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张之洞。当时人开玩笑说,张之洞就是“张之皆洞”,他干的事只要展开来看,全是窟窿眼。他最大的一个窟窿眼,就是办汉阳铁厂。
有一次他跑去视察,翻看账簿,突然发现不对,怎么一个煤矿一个月就吃了1000斤盐?这个煤矿叫王三石煤矿,一共66个人,这66个人一天要吃掉33斤盐,要烧掉10箱灯油,这不是开玩笑吗?而且他发现,这个地方连老妈子、杂役都有助理,因为这个老妈子是熟人塞进来的正式职工,正式职工都不干活儿。现在我们有些国企里面,干活儿的也都是临时工,正式职工也是不干活儿的。
你说张之洞这个人,清流出身,而且一生不贪污,但是又如何?他管理的企业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以至于汉阳铁厂只要高炉烧一天,就得赔2000两银子,不仅没有在创造财富,反而在毁灭财富。
可见,这不是个人人品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家胡雪岩真正的发家故事
民营企业的情况会不会好得多呢?这个结论你还真别急着下。当时最著名的民企是阜康钱庄,老板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我的安徽老乡。胡雪岩非常有钱,高阳先生曾经给他写过一套。但是这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关键,胡雪岩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好像做了很多生意,什么中药材、丝绸、茶叶,这些都是徽商经常做的生意。但是真要翻开胡雪岩的底牌来看,他简直就是一条吸血的蚂蟥,吸谁的血?当然是吸国家的血。
胡雪岩的搭档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总督大人,在西征的时候,大军出发需要粮饷,国家民穷财尽,没有钱,怎么办?只有借洋债,所以就需要胡雪岩这样一个商人,居中做各种各样的商务安排。
你知道胡雪岩给左宗棠借的洋债的利息是多高?15。8%的年利率,实在高得离谱。汇丰银行给出的利率是8%,为什么最后变成了15。8%呢?胡雪岩蒙左宗棠,说别人借的都是烂银元,都是缺边缺角的,我们虽然利息高一点,但都是完完整整的好银元。
左宗棠可不管这些,他只要能打仗,有枪有炮有粮饷就行了。至于还钱,那是国家的事,国家用海关税收去抵押来还款什么的,他是不管的,无论多高利息他都肯借。一场大仗打下来,那是金山银海堆出来的战果,有一半的利息都落到了胡雪岩的口袋里,他就是这么发的财。
胡雪岩跟左宗棠之间还有一些趣事。有一次左宗棠听说有一种德国枪特别好,就跟胡雪岩讲,你去采购一杆来,正好我在兰州有一些机床,山寨一批,这样不就省下一大笔钱吗?
第58章 现代化的本质(6)()
胡雪岩说没问题,既然左大帅要,那我一定马上办。那个时候没有顺丰快递,也没有手机可以监测物流。左宗棠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就写信去问他。胡雪岩说已经寄出了,你怎么没收到呢?就沿途去查。其实他根本就没寄,为什么不寄呢?因为胡雪岩自己要挣这笔钱。他给西征军在上海采购一杆枪的价格是20两银子,可是到了去跟左宗棠报账的时候,就成了100两银子,这种生意怎么能放弃呢?现在你左大帅要自己制造,这钱我还怎么挣?
这就是胡雪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