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罗辑思维-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恨谁欺负我的宝贝儿子。这就是强者哲学和弱者哲学的区别。
我们再看严父怕什么?他怕这个家里没规矩,老大有本事奋斗,老大就应该是富人;小儿子没本事,只要饿不死,活该受穷。这叫规矩,不能破。而慈母就不这么想,慈母最怕的是整个家庭不和谐、不均匀,老大你挣了那么多钱,你弟弟混得不好,你给他十万八万也不要紧嘛;你弟弟马上结婚了,掏50万给他。这就是慈母的想法。美国政坛上所有的话题,不管是堕胎、枪支管理、征税,还是穷人福利,这些分歧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在这个框架里面理解清楚。
到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前面提过的一个悬念:为什么整套保守主义右派的政治哲学都是替富人说话,而富人人数少,他们的党派还老能选上呢?因为他们有一种坚定的价值观。
很多选民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谁对我有利?当然民主党候选人对我有利,他上台会给我们发福利。但为什么最后选了共和党人呢?因为我信他那一套。”虽然富人并不占多数,但是且看2004年布什那一届总统大选,给他投票的百分之六十几的人,都不是富人,但是他们信布什那一套。
你也可以理解美国当前政治生态上的一个特征,就是共和党人虽然显得傻傻的、笨笨的,还土气,不管在伦理上还是行为习惯上都比较保守,但是他们抱团,因为他们是用价值观、用传统凝聚起来的一个集团。民主党人虽然个个都很聪明,但是不抱团,有的人支持环保,有的人为同性恋呼吁,他们之间没有那么团结。这也是别想那只大象这本书为民主党人痛心疾首的一点。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我下面这个结论——很多右派保守主义者具体的观点听起来很反动、反革命,是在替富人说话,残忍无情。但是一旦我们理解其道德基础和传统根源之后,会发现这不是好人和坏人的问题,仅仅是个人价值观上的一个选择偏好。
不管政治那一套,我们再回头来探讨每个人的最具体的选择。我举一个例子,文章、马伊琍他们家出事后,马伊琍发了一条微博,遭到很多人的调笑甚至是嘲弄,但我恰恰觉得这条微博写得精彩极了。“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这句话听起来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保守主义的整套价值观系统。
“恋爱虽易”,我们相信爱情,相信通过个人奋斗就可以拿到那个好东西。“婚姻不易”,永远别说什么大话,对人性不要寄予太高的期待,婚姻当中总是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得去解决。怎么解决?“且行且珍惜”。不要相信什么一揽子解决方案,公主和王子结婚之后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没那回事儿,大家都是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往前走,一点一点去把问题解决掉。
你看世界上的聪明人,当他们的价值观一致的时候,不管他知不知道什么叫保守主义,什么叫右派,他们的人生选择往往都是一样的。
注释:
'1'“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第73章 个人崛起的力量(1)()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当的财富,赢得他人的尊重,做最具体、最实在的事情,而且勤奋地去做,而不去空谈大道理。这就是我认为的最有尊严的生活。
——罗振宇
01大公司:和蚂蚁一起起舞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中国古代有一个笑话,说有个聋子看到别人放炮仗,就觉得好奇怪啊,好好的一个花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有一个感官通道封闭后,不管你多么用劲地观察,都是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世界的。
现在,我们人类世界,甭管是政治还是商业,都处于一个特别神奇的时代,我们经常会感觉到,“这个花纸卷怎么说散就散了呢”?
比如说诺基亚被收购了,那样坚若磐石的庞然大物原来也能崩溃;微软这个10年前还炙手可热的大企业,如今做什么都做不成,没准儿也离死不远了;原来默默无闻的一些小企业,比如说三年前大家还不知道的小米,突然就成为估值100亿美元的公司了。
小米发布2999元47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互联网大彩电时,搞得我那些在传统彩电公司工作的朋友大惊失色,倒抽一口凉气。为什么?他们原来那个大帝国就此接到了“病危通知书”,不知道哪一天就要倒掉了。
即使是国家层面,美国当年那叫一超独霸,现在面对叙利亚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也感觉到狗咬刺猬一般地为难,不知道从何下嘴。这个世界真的是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谁都不知道自己烈火烹油似的繁华能够持续到哪一天。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不可思议的年代。这本书的作者大有来头,叫作库珀雷默,他是基辛格的弟子。他是一个飞行特技驾驶员,还是一个很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
这本书就是针对美国提出来的一整套如何适应新世界的解决方案,对于所有身在传统商业大组织中的人都有借鉴意义,也就是大象如何才能和蚂蚁一起舞蹈。
所有危险都有不可预测性
大象为什么遭遇到这样的困境?答案只有一个,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了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格局全新的变化。这个变化最核心的地方是什么?就是个体崛起。
举个例子来讲,罗辑思维为什么能够存在?要知道我们现在每期的点击量有100多万,跟cctv有些著名栏目也相差无几。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央视所有的资源都是从组织内获取,得有各地的差转台、各个城市中心的转播塔、底层的上万名员工,才能做出一些好栏目。
我们罗辑思维是草根生长,我们也不是没有资源、没有底座,我们也有,优酷等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带宽服务器免费给我们用,张小龙团队不眠不休多少个日夜做出来的微信我们也在免费用。我们没有必要进入到央视那样的体系里,就能获得如此开放、全面、强大的资源。
像罗胖这么温柔敦厚、一副无害的表情的人获得这样的资源倒也罢了,如果这资源落到恐怖分子手里呢?据说从2008年开始,人类就可以从互联网上完整地下载天花基因的制造方案,而且这种天花基因是可以对现在所有的防疫系统进行突破的。也就是说,这种天花基因能秒杀所有疫苗。所以很多人就说,也许过不了几年,第一个可以秒杀所有疫苗的天花病毒就将在某个恐怖分子家里制造出来。一旦制造出来怎么办?
据说,前几年美国国防部也做了一个实验,电脑模拟了一下人类感染了这种新型天花病毒会怎么样。结果,几周之内,几百万人都死了,最后国防部干脆把插头拔了,说这事别再弄了。这个危机往下演算下去,就是美国人灭绝,因为在整个电脑推演当中,没有发现任何现行的防疫机制可以阻止这次瘟疫的蔓延,它太快了。
这就是个人崛起的力量,但是这还不是根本。这本书里最有趣的观点,就是所有危险的不可预测性。有人会说,无非复杂一点儿,有什么是不可预测的?因为从远古有人类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追求的就是可预测、可预见。搞商业的人都知道,任何计划的执行无非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提高”这几步,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事情要往哪儿发展。
什么叫不可预测性?如果世界陷入了不可预测性,原来工业社会建立的系统就会全部崩溃掉。这正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局面。
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个实验,叫“沙堆实验”。如果取一堆沙,一粒一粒地往下滴,一开始它会形成一个自组织,形成一个非常漂亮的圆锥形。可是随着沙粒一粒一粒往下滴,沙堆不可能一直保持圆锥形,总有一刻沙堆会发生崩塌,尤其是那个尖,“啪”的一下就不成形了。
这就是科学上著名的沙堆问题:什么时候崩塌可以预见吗?
最开始沙堆实验是作为一个思想实验提出来的,提出者叫巴克。他认为没法预测,但是没有验证。后来,美国一位科学家干脆真的做了这个实验,发现巴克的猜测是对的。当沙堆堆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再往上去,每个点发生崩塌的概率都一样,并非堆得越高越容易崩塌。这是沙子,不是泥土,每一粒沙之间没有黏性,只有挤压的作用。
这个实验的执行者提出了一个数字,他说每下来一粒新沙,原来沙堆内部结构的复杂度,每一秒钟提升100万倍。这就是指数级的概念了。请注意,它只是沙堆内部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跟外部的冲击力是无关的。沙堆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但是没人知道它会怎么变。
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互联网把每一个人从传统的小共同体当中剥离了出来,很多公司的离职率大增,每一个年轻人都觉得,我认识好多人,我网友多得是,那么多公司都在网上招聘,我随时可以去。这就是剥离出来的一种力量。
我们不会像我们的父辈那样,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在单位事事都要听领导的,争取早日当上组长、车间主任,顺着体系往上爬。现在不是了,互联网为每一个人打开了眼界,让每个人还原到沙子的状态,它不再是凝结在一起的土块,它几乎没有任何可建筑性。
也就是说,当整个社会由这些分散的像沙粒一样的人和小组织构成的时候,沙堆实验当中呈现出来的一个逻辑,就可怕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下一刻发生什么,你根本不可能知道。
这本书里最让我震撼的就是这个沙堆实验。当人类那么多种因素堆积在一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一个新的ngo组织(non…goveranizations的缩写,意为非政府组织)诞生了,可能是一个印度农民离家出走了,可能是硅谷出现了一个新的技术,可能是北京中关村两家公司合并了。就这么一颗沙粒往下一落,整个系统突然就发生了崩塌,这种可能性难道不存在吗?
没错,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正在笼罩这个世界。就像中国的楼市,很多经济学家都说,楼市马上就要大跌了。这道理谁都懂,一个暴涨的市场,总有一天会发生大跌。可是什么时候跌?如果他敢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一个具体日子,那这个人一定是骗子。这是因为楼市和刚才我们说的沙堆实验是一样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所有消费者、楼市投资者、基金、政府、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架构决定的一个沙堆,里面的复杂性一点儿不比刚才我们说的沙堆要小。它什么时候崩塌,早就在实验中被证明,是不可预测的。
20世纪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这样的进展,科学发展到最后,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预测的。20世纪初,海森堡就把不可测量带入了整个量子物理,后来流体动力学、信息论,包括数理逻辑里面都发现,最后否决了因果关系,否决了世界的可测量性、可理解性,很多现实才可以解释。所以,这个世界的本质没准儿就是不可预期。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小家伙的力量,当它逐步强大之后,爆发出来的后果是可怕的。
很多人都知道蝴蝶效应,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不知道哪里就会爆发龙卷风。现在,我们的商业大组织面对着同样的不确定性。前几年,我给很多企业当危机管理顾问的时候,偶尔也管点儿公关的事,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企业的舆论危机是不可管理、不可预防的,只能在它发生之后随之舞蹈。但我这个观点很得罪人,因为很多公司就是靠预防危机、管理危机吃饭的,我这么一说不是砸了人家的饭碗吗?
我跟他们抬杠的时候经常会说,当一个大组织、一个大企业处在互联网的舆论环境里时,它根本不知道哪一个对它有伤害的声音会被加速,会被强化到企业根本承受不住的地步,而且根本没法预判,他可能就是一个个人。所以如果我听到谁说“我能够管理危机”,我就会抬杠说:“那你倒回去两年,替中国红十字会把郭美美给预测出来。”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证明郭美美跟中国红十字会有一毛钱的关系,但又如何?中国红十字会的名誉已经毁掉了。
个人崛起的时代不像以前,恐怖分子给公安局打电话说:“我放了十万个炸弹。”公安局马上就全城排查,只要拆掉一颗炸弹,风险就少掉十万分之一,这是可以预测、可以管理的风险。可是现在呢?公安局只能安排全城人民大撤离,没有别的办法。当每一个风险都能成为郭美美级的风险,请问我们的企业还能躲到哪里去?这风险还怎么预测呢?
这个世界是不可控制的
不可思议的年代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坏消息是,这个世界不可预测,而第二个坏消息就更要命了——这个世界不可控制。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苏联解体。如果时光倒转,让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跟别人说“苏联要解体”,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因为那是一个看起来坚若磐石、有着坚强的控制力、拥有克格勃这样的组织的国家。它的政治结构看起来比美国还要稳固、还要强大,怎么会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呼啦啦大厦倾倒,就那么垮掉了?真的是很让人震惊,包括美国人在内。
美国人刚开始惊呆了,然后就开香槟庆祝——冷战我们赢了。戈尔巴乔夫弄垮苏联之后,反复强调的一个政治观点就是:美国人一直说他们赢得了冷战,这是个错误。但是美国人不这么看,他们写了一大堆文章来分析,说首要的原因是美国搞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了。有没有搞错?苏联的经济是不太行,可那会儿并不是它最不行的时候,乌克兰大饥荒死了几百万人,那时候怎么没垮?而且苏联垮了之后,类苏联结构的国家,比如古巴、朝鲜,它们的经济更糟糕,怎么现在还没垮?这个原因是解释不通的。
第二个原因,美国人搞了很多反苏的油印小册子在苏联境内进行传播。不可思议的年代的作者把这个分析告诉了俄罗斯的专家们。他们哄堂大笑,说那种油印小册子以及“美国之音”的广播,在苏联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是常备品了,存在几十年了,怎么会刚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就爆发了呢?这个理由说不通。
还有人说是因为美国的“软实力”,苏联是被牛仔裤、麦当劳、摇滚乐、美国的电视剧、好莱坞电影、迪士尼轰垮的。也不能说这个分析一点儿道理也没有,持这个观点的是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奈斯比特。怎么定义软实力呢?软实力的标准定义是,能够在其他国家人民心中建立偏好的能力。你爱看我的电视剧,爱用我的文化,那时间一长,你不就喜欢上我了吗?你喜欢上我,就会厌恶现在的统治者,然后摧枯拉朽,你就到我的碗里来了。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对。随便举两个例子,俾斯麦对法国文化真是崇拜到了极点,他非常喜欢巴黎,可是第一支血洗巴黎的外国军队不就是他带领的吗?抗日战争的时候,哪个日本指挥官不是用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汉字写战地报告、发布命令?正是那些命令让中国陷入一片火海中。就像现在中东的恐怖分子,他的包里可能就放有麦当娜的唱片,而旁边就是招募人体炸弹的招贴。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上午刚在美国大使馆递交了哈佛大学的入学申请,下午就可能跑到美国大使馆里扔石头。所以,美国不遗余力地加强软实力、建立偏好,与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反感甚至是敌意,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情。
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上真的起过作用吗?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过例证。那苏联崩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后来,我又看到一种解释,说是苏联内部发生了崩溃,是苏联统治集团内部的精英们在苏联的后期,都希望这个政权垮台,是这种力量从内部把它撕碎的。
高度控制,唯有惨败
不管美国人写了多少文章,对苏联垮台的原因是怎么分析的,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崩溃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是不可预测的。
美国人针对苏联制订的各种计划真的起到过作用吗?真的能够控制这件事情的发生吗?恐怕未必。为什么控制在复杂的系统是无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方不是死人,他就站那儿,你施以小计,他就正中你的下怀,这件事情可能发生吗?
我们再拿美国的另外一个策略“中东和平”来说,这是美国近些年每一任总统都想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可是从来没有成功过。有一个在中东斡旋的美国外交官曾开玩笑说,斡旋中东和平进程的外交官是世界上唯一终身从事的职业,因为这事儿永远没完没了。
第74章 个人崛起的力量(2)()
为什么呢?机理其实很简单。美国先抛出了一个计划,以色列就说,我得从这个计划中再争取一部分能获得以色列人民欢呼的条件。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那边呢?民族主义者得反对这个计划。等这两种声音各自把老百姓说服之后,双方就开始把这个计划两边扯,直到把这个计划碎为止。所以在中东和平的问题上,从来没有哪个美国总统抛出的任何一份计划是能够成功的。
这本书里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电脑病毒。2008年的时候,一个顶级黑客发现全球的互联网有一个巨大的漏洞,他突然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如果着手修补,那就得宣布一个计划,但是这就等于告诉那些特别坏的黑客,那些想去盗窃他人财产的黑客,去利用这个漏洞。可是,不说又怎么修补呢?一个想炫耀自己的技能和发现的黑客,是注定不能挽救互联网的。所以那一次互联网危机,最后是靠一帮黑客和一帮公司用极其秘密的方式,让全球互联网度过了一劫。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911”。美国2001年9月11日遭受到那次大打击的三天之后,9月14日,布什总统就在国家大教堂发表演讲,演讲词写得那叫一个气壮山河。他说:“‘911’袭击是敌人用他们选择的方式,在他们选择的时间里发起的;现在,我们美国人民要用我们选择的方式,在我们认可的时间里把它结束掉!”可是这句话里包含着一种愚蠢,一种试图控制对方的愚蠢。没错,美国很强大,想打谁就打谁,把萨达姆干掉不费吹灰之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结束了一个故事,但是你也亲手开启了另外一个比前面的故事更悲惨、更具灾难意味的故事。
后来,我们在伊拉克就看到了这种情况。美国大兵长驱直入,横扫萨达姆政权,犁庭扫穴。可是接下来呢?整个伊拉克的社会系统崩溃了。这其中有一个细节,美国人当时想,我只打有生力量,只要把它打散,把萨达姆推翻就行了,基础设施咱们要尽量保住。美国人也确实用高科技手段做到了这一点。可是等整个社会系统崩溃之后发生了什么?美国人好不容易保住的基础设施,随后就被伊拉克那些溃兵、那些普通百姓在短时间内破坏得一干二净,所有的成果都丧失了。
拿出一种园丁精神来
系统崩溃带来的后果是美国人没想到的。美国人打利比亚,利比亚原来还有一个卡扎菲,虽然很多人嘲笑卡扎菲,说他只是一个母鸡,站在一堆蛋面前,说“这堆蛋是我的,我是他们的妈”。其实这堆蛋他一个都拿不起来,因为那是一个部族政治的国家,部族政治只是那些酋长跟卡扎菲达成的暂时协议而已。所以把卡扎菲搞掉之后,利比亚的社会崩溃,这个国家重建的难题就落在了美国人的头上。美国人一脚踩在了烂泥塘里,死活拔不出来。
这就是追求控制的结果,结束了一个灾难,又迅速开始了另外一个灾难。在人类历史上,所有高度控制的系统,一旦遇到一个具有高度灵活的低度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都是惨败。
中国历史上就发生过这么一幕,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追求的就是中央控制。新一军、新六军派往东北的时候,全副美式装备,所有给养都由国民党的后勤部队供给,军容非常整肃,正规军嘛。蒋介石还不放心,亲自打电话指挥战斗,一直要打到团长级别。
延安那边呢?人家不追求控制,东北野战军进东北的时候,就地征粮、就地征兵,先搞土改,然后动员百姓参军,根本没有一套发达的后勤系统,但是部队很灵活,很有战斗力。延安丢了没关系,毛主席带着大部队就那么走了。中央和各野战军之间的电报联系甚至不太通畅,没有关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随便打。
这就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别,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最典型的一次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胡家窝棚战斗。当时,两股部队纠缠在一起,连长找不到团长,团长找不着师长。林彪一看,好,越乱越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