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燕归梁-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了,安抚几句,回家写奏折吧。

    “只是这里——”他看了看围观民众,口中喃喃。

    “大人不必忧心,”李礼低头道,“末将会守好这里,定不生纷乱。”

    那便好啦。

    孟温捋了捋胡须,放下心来。

    “殿下一个人怎么行?”

    远处硝烟渐渐熄灭,肃王站在行军大帐前,亲自为自己的马匹套上马鞍。

    这是新换的马,听说可日行千里。

    李律已经安排好北地守军,留几个将领跟随辅国公回京复命,其余的迅速返回北地镇守。

    经此一役,北地守军和大弘府军全歼突厥主力,可保北地边境十年太平。

    突厥军首领阿史那塞鹏被擒,也会一并押回京城。

    若突厥大汗还要这个儿子,就要跟大弘重新谈条件。

    本事斗志昂扬班师回朝的时候,李律却要独自先行一步。

    辅国公崔尚文拦在马前,几分不放心。

    “我不放心京中。”李律神情忧虑,翻身上马。

    崔尚文神情也有些不安,闻言退让一步,“即便如此,殿下多少也带些人吧。”

    “是啊,”随着崔尚文前来送行的副帅王羌也恳切道,“此地距离京城一千多里呢。”

    李律闻言低头看了看王羌。

    虽然知道王羌如今等同细作,李律和辅国公却没有动他。只是小心防范,想要等回京再说。

    此时他突然变了主意。

    “既然如此,”他细长的眸子瞄了王羌一眼,“就请王将军带随从陪同本王返京吧。”

    

第329章 有救() 
若不是北地已经寒冷的让他们穿上了动物皮毛混织的大袄,王羌此时必然已经渗出冷汗,被肃王李律看了个透彻。

    出城行进三里,李律忽然停马回头,两刀斩杀了王羌身后紧紧跟随的两名随从。

    王羌大惊失色,从马上跌落下来,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有些话,”李律脸色阴寒,“王将军不用现在便说,还是等回了京城,交代给南城府衙吧。”

    南城府衙,专审谋逆大案。

    王羌埋着头,眼中几乎要掉出泪水来。

    李律摇了摇头,“或许说给刑部和大理寺也可。”

    刑部和大理寺协同的时候,多是办罪官要案。

    王羌猛地抬起头来,“谢肃王殿下,末将愿意去刑部领罪。”

    “起来吧,”李律看了一眼地上渐渐冰冷的随从尸体,“他们已经死了,你还这么胆战心惊吗?莫非本王,比梁王更可怕些。”

    梁王。他知道是梁王!

    这句话如同救命稻草递给了王羌,他眼眶中的泪水顿时流了下来。然而毕竟是武将,神情仍然是羞惭中几分气恼。

    “肃王殿下明察,末将的确是被人逼迫,迫不得已。”

    “都说了你不用现在便说。”李律示意他站起来,“随本王回京后,你交代给皇兄吧。”

    王羌这才站起来,颤颠颠爬上了马。

    此次北地出征,他表面上是辅国公帐下将军,背地里,却一直在跟北地守军互通消息。如今北地守军诛杀匈奴自证身份,自己该如何呢。

    还有,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的

    “对了,”待王羌在马背上坐直,李律忽的道,“你府上的将军夫人和几个孩子,已经吃了解药,由林小姐救了出来。”

    这话比肃王几刀斩杀梁王派来盯着自己的随从更让王羌震惊。他张大了嘴巴,似乎不相信刚才在耳边响起的话。

    “哦,”看他面露震惊不解,李律单手持缰,转身解释了一句,“林小姐,就是本王未过门的妻子,文安县主。”

    说完转过身去,嘴角一抹微笑,身下的马窜了出去。

    “肃王——爷!”王羌脸上百感交集,几乎要再跪地谢恩。只是身边肃王的随从已经骑马越过,他忙喘匀了气息,快马跟了上去。

    肃王殿下,竟然连这个都知道。

    自己的妻儿竟然已经脱困,陛下肯定愿意相信自己是被逼迫的。

    将军府有救了。

    宣武帝坐在朝堂之上,第一次,他有些怀疑自己。

    怀疑自己身处的朝堂,不是李家的。

    怀疑他的一番谋划,揭出来的血淋淋的现实,如果叫人知道了,会看皇族的笑话。

    登基十多年,自己竟然连做主储君之位的权利都没有吗?这朝堂上的大臣,连自己登基后钦点提拔的新科才子里,都有几人归了叛逆之人吗?

    宣武帝只觉得自己的心一日比一日凉。

    已经两天了,朝堂上一天比一天吵的厉害。城外民怨滔天,城内民众渐渐也有动摇,这朝堂之上,已经有多半大臣认为李昭已经没有资格入主东宫。

    宣武帝垂头间装作不经意地瞟了一眼一旁安静站着的梁王。

    他倒是不常说话。

    “罢了,”宣武帝忽的扬声止住了朝堂上的喧嚣,“军部的牒文你们已经看了,北地大胜、全歼突厥。北地守军没有辜负朕,肃王不日也将回京。等他回来,再决断这件事吧。”

    梁王这才抬了抬头,遇到宣武帝的目光,忙又低下头去。

    兴许是因为提起了肃王,朝堂上一下子便静了下来。

    肃王这一次,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先是说谋逆了,亲自领了突厥军南下。结果竟然是跟辅国公里应外合,在张掖城外全歼了突厥军将,活捉了突厥可汗次子。

    这一次回来,还不知道要闹出多少动静呢。

    过不多久,大臣们瓮声瓮气地应了声,算是退朝。

第330章 出殡() 
“李昭这小子可真是倒霉。”长安城明德门往北不远的三层酒楼上,入内的人刚掀开头上的风帽,便幸灾乐祸地唠叨了一句。

    直呼太子姓名,说话又如此漫不经心的,想必这京城里也没有几个。

    “小姐还好吧。”坐在靠窗的一边,正转头看向城门外吵吵嚷嚷的百姓,露出不悦神情的苏方回,看到崔泽进来,淡淡地问了一句。

    因为苏方回身份尴尬,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私下里碰过面。

    崔泽听到他这么问,没有回答,而是大咧咧道:“哟,小丫头竟然没有去苏大人府上问候吗?亏得你提供了那么多线索。”

    他的声音里有不加掩饰的故意。

    苏方回却神情不变,微微一笑,“能帮上忙就好。不过魏府那里竟然把解药给了小姐,还真是让人意外。”

    为了得到一些朝廷大员的支持,梁王不惜用毒药要挟。这些中毒之人的名单是苏方回提供的,而解药,却是林钰从叶城带回来的。

    那些朝廷大员家里服了解药,却仍然按照林钰的安排,不动声色追随梁王。

    “有什么好意外的,”崔泽靠在窗户上看着城门外的义军家人,一双眼睛透出狡黠的笑,“她鬼精鬼精的,谁也讨不到便宜。”

    苏方回闻言一笑,白皙的脸上眼角微弯,像是回忆到了什么好玩的事。

    “来了。”崔泽站在窗边的身子忽的向外面探头一歪,笑了起来。

    “且来揭开他们这面皮,看看里面是人是鬼。”

    苏方回闻言神情微怔,循着崔泽的视线,向城外看去。

    城门外隔着一条宽阔的护城河,便是三里无树、没有遮蔽的空地。

    从酒楼上往外看去,视野极好,可以看到原本在城外哭泣着或蹲或跪的义军家人忽的站了起来,齐齐向后看去。

    后面有什么,苏方回看不清楚。不过他想起做这件事的林钰,心里莫名地一暖,嘴边又有了笑容。

    “得了!”崔泽跳起来,胡乱把要传的讯息塞进苏方回手里,一把从衣架上扯下披风,“爷去瞧瞧热闹。”

    等崔泽亮着手里的腰牌跳到城门外,百姓们已经把这里挤得水泄不通。好在城门上的禁军再三喝斥之下,他们让开了官道,都避进道旁的矮草从里去了。

    前面一里远,有数百人扶棺而行。棺材油杉朱漆,应该是朝廷大员的规制。扶棺而行的人神情哀恸、步履蹒跚、披麻戴孝、手持哀杖。

    百姓们向来喜欢看两类热闹,结婚的和丧葬的。如今这丧事规格高、人又多,引的城里城外的人都踮着脚看,生怕落下了什么关键的情景。

    “跪——”随着礼官一声宣喝,扶着棺椁的人噗通一声齐刷刷跪下去,头磕地面咚的一声。

    “哀——”

    呜呜咽咽哭声一片。

    哭过一阵,这些人又站起来,在礼官的指令下继续前行。

    走百步遥,便又在宣喝声中跪下去,哭一阵。

    他们神情哀痛,说哭便真是涕泪俱下,感染得义军家人和长安城百姓也哭起来。

    看那些人走近,围观的一个金玉满身英姿飒爽的年轻人从人群中挤出来,抹了一把泪问:“敢问这是哪位大人出殡?”

    

第331章 御状() 
对啊,这是哪位大人出殡呢?

    长安城内可没有坟茔,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老百姓,出殡都是往外面抬棺,这朝着长安城浩浩荡荡抬过来的,还是首例。不知道这样子会不会触动圣怒,给个不吉利之类的判词。

    毕竟如今北地刚刚平定,正是朝野欢腾的时候。

    人人心内犹疑,注视着棺椁的神情里多了几分复杂。

    听到路人问询,扶棺人中一个五十多岁的汉子走出一步,拱了拱手,答道:“回这位小兄弟,这是河南道洛阳府尹,邓通的衣冠棺椁。邓老爷虽然在洛阳为官,祖籍却是长安。如今棺放长安城外,再安葬入祖坟。”

    说完这句,扶棺人中便有老妇人扯着孩童哭倒在地,一时间哀恸得站不起来。

    “哎,”那问话的年轻人叹了一口气,“原来邓大人竟然已经故去,邓大人年轻有为才四十出头,怎地走这么早。”

    围观中亦有几个知道邓通的,闻言都含了悲伤的神情。再看到棺椁后面哭倒的孩童,不由得掉下泪来。

    “说来真是可怕,”那回话的扶棺人悲叹一声,“前些日子河南道义军谋反、围攻叶城,邓大人就是在叶城外,被义军杀死的。”

    “什么?”

    众人哗然。

    围观中是长安城百姓的,都露出惊讶的神色,忙一个一个交头接耳确认,把这消息向后传去。围观中更多的是义军家人,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随后大声反驳,“你血口喷人!义军怎么会围攻叶城?我们义军是要去西北平叛的!”

    那扶棺人显然并不想跟这些人多费口舌,他只是悲伤地摇了摇头,求对方让一让路,便穿过人群朝城墙而来。

    靠近城墙,寻了个空一些的角落,一群人便坐了下来,只等城内的风水师卜好时辰,便抬去祖坟安葬。

    围观民众却不让这些人消停。

    不时有人议论道:“是三品官啊,三品大员都因为义军死掉了。”

    “就是,想必尸身留在了叶城,如今是家人从洛阳取了衣冠,叫着魂魄回乡的。”

    “这邓大人的家人还蛮多,怎么都百多人了。”

    “不是不是,听说一部分是洛阳的民众,自发来送的。”

    这议论声刻意压低却又灌入义军家人耳朵,他们听着这议论,起初不以为然后来脸上渐渐露出些羞惭的神情来。

    “快看!又来了不少人!”突然传来民众的呼声,大家忙又看向南边。

    一群五六十人,穿着灰扑扑衣服的老百姓迈着奇怪的步子走了过来。说他们奇怪,是因为他们手里都托着什么东西,却又四人一排,似部队行进般努力维持着秩序。

    “这又是什么?”有人小心翼翼问。

    这些人虽然没有哭哭啼啼的,神色却也不好看。他们在距离城门二十多丈的地方跪下来,把手里托着的东西规规矩矩放在面前的地上。

    那些是叠放得整整齐齐的战袍。

    只是战袍上或被穿了个巨大的洞,

    “求陛下做主,”整齐划一的声音响起来,“叶城守军为护叶城与义军战斗致死,求陛下裁判义军乃叛逆之军。”

    “呀”围观的民众叫了起来。

    这也是告御状的!

    这两拨告御状的竟然遇见了!

    

第332章 转机() 
“你们血口喷人!”义军家人里迅速站出来一些,指着跪地的叶城守军家人开始骂起来。

    那守军家人里只站出一人,怀里抱着那被砍的稀烂、还燃着黑褐色血迹的战衣,目光凄冷。

    “说我们血口喷人,那么请问若没有义军围攻,叶城的这些守军是如何死的?”

    义军家人被这气势吓的退后一步,却仍抬手指着他道:“必然是假的!”

    “假或真,劳烦各位去叶城看看便知。被砍坏砸烂的城墙尚没有修好,烧坏的房屋也正等着重修,你们去看看,便知道这些所谓义军,到底是土匪,还是志在剿灭叛贼的义军!”

    围观的民众里有人啧啧几声,看了看那战衣,声音颤抖道:“想必当日厮杀十分可怕。”

    “何止是可怕,”叶城守军家人道,“义军仗着人多又有攻城器械,围了叶城两天。若不是太子殿下在叶城指挥,恐怕叶城全城危矣。”

    哦——百姓们叹了一声,看来之前说太子殿下派府兵剿杀义军,是在义军围攻叶城之后吧。

    “那邓大人远在洛阳,却是如何死的?”

    “自然是因为邓大人看叶城情势危急,去求了河南道府兵支援吧。”

    “是这样的,”守军家人道,“若不是河南道府兵,恐怕叶城被破,不仅是太子,叶城民众要被抢掠一空了。”

    “你瞎说!”义军家人忍不住怒斥,“义军就算是围叶城,也必然有原因,绝对不是为了抢掠。”

    两方人闹哄哄的,吵了起来。

    守军家人说了几句,便不再分辨,只是跪着,等城门上禁军看到,派了个小首领来,接了请愿的文书。

    等禁军离开,围观民众中忽的有一人问了一句,“不知道为什么,义军在秦岭集结,却没有去北地剿杀叛逆,反而是去了叶城。叶城不是在南边吗?”

    “就是!”这一声问也带得叶城守军家人心中迷惑更盛,抬声开始问起来。义军家人支支吾吾,只是说,“自然是听将军的,将军让去哪里,便去哪里。”

    “你们听的那个将军,姓甚名谁啊?”便有百姓这么问。

    义军家人却也回答不出来。

    这一下百姓心中更有疑惑,熙熙攘攘开始相互问询起来。不一会儿,城门前发生的事情便传到京城。

    街头巷尾,时时有百姓驻足聊天。

    “这么看来,或许那义军本就不冤。”

    “就是,也不知道准备趁乱做什么坏事呢。剿杀也是应该。”

    “现在还有脸到京城里来闹,禁军闲着干嘛,就应该把他们都赶走!”

    “可怜了邓大人,竟然因为这些匪徒死掉了。可惜可惜。”

    在酒楼上慢慢饮酒的苏方回听到廊外闲客们聊起这些,忍不住笑了起来。

    真厉害啊,才半天而已,便转了京城对这件事的风评。

    看来她花了不少钱,也做了不少事。

    “好了,”苏方回慢慢站起来,喃喃自语一句,“你的事情做的已经够多,该我了。”

    

第333章 婚事() 
才一日而已,朝堂上谈论太子之事的大臣便隐隐有些转变。宣武帝看在眼里,心中略有些畅快。见到新晋良媛姜云瑶的时候,忍不住露出了些笑容。

    “近日让你辛苦了。”宣武帝抚了抚姜云瑶的鬓角,温声道。

    怡贵妃已经获罪不再随皇后协理六宫,姜云瑶虽然只是晋了良媛,却破例被宣武帝派去了承华宫,随皇后学习协管事宜。

    姜云瑶从容谢了宣武帝的关怀,端上小火慢熬的补粥,才开口道:“近日有一事,皇后娘娘派我来请陛下示下。”

    补粥比御膳房熬的还要软糯些,宣武帝小口吃了,温和道:“什么事,你尽管讲。”

    姜云瑶细细的眉毛微微蹙着,似乎得为将要说的话承担不少风险。想了想才道:“怡贵妃宫里来报,已经两日不见贵妃了。臣妾着人寻遍了宫里,也没有找到。”

    宣武帝手中的小匙停在半空中,深邃的眸子看着姜云瑶,问:“什么叫不见了?”

    姜云瑶攥着手里的帕子,轻轻嗯了一声。

    “就是去了哪里无人知道。眼下皇后娘娘做主,宫里面暂时瞒下了,只说是去了宫外佛堂为大弘祈福。皇后娘娘说要告诉陛下,还请陛下示下,之后怎么办。”

    宣武帝把眼前的汤碗推开,接过丝帕擦了擦嘴角。他原本不怒自威,此时脸上神色却是淡然,像是猜到了这样的事情终会发生一般。

    看姜云瑶小心翼翼的,仍然在等他的命令。便淡淡道:“畅儿呢?”

    “二皇子还在。”

    宣武帝沉吟一声,“那便按着皇后的意思办吧。眼下诸事繁多,也顾不了那么些。”

    当朝一品嫔妃失踪,也顾不了吗?

    姜云瑶虽然心里疑惑,但是并没有质疑什么。只是默默收拾了碗筷,想要给宣武帝独处的时间。

    “云儿,”宣武帝却忽然唤了她一声。

    姜云瑶站在厚重的门帘前,缓缓回头。

    “云儿,”宣武帝又唤了一声,“你认得文安县主,是吗?”

    姜云瑶手里的粥碗微晃,她稳了稳身子,轻轻颔首。

    “太子写奏折来,说文安县主林钰还活着,并且在叶城帮了他大忙。”宣武帝说到这里轻轻揉了揉额头,停了下来。

    姜云瑶想了想,轻轻应声道:“当初臣妾因为毁坏德妃吉服一事,曾受助于文安县主。”

    宣武帝的头抬起来,看了看姜云瑶,又似乎在看别的。

    “肃王快回来了,如今他跟林钰是同经大难且心志相投,你说,他们的婚事,还做不做数?”

    原来是问这个。

    或许宣武帝说这些,只是在自问自答罢了。姜云瑶没有说话,听到他继续说道:“还有人跟我说,城外昨日安排的那些,都是林府在出力。朕想了想也是,只有她同太子一起经了叶城一难,如今回来,也只有她有财力有理由做这些。”

    姜云瑶终于答道:“看来文安县主也是愿意为朝廷出力的。”

    宣武帝摇了摇头,却又说起另一个人,“太子那边”说到这里停了一下,“肃王两日后也就回来了,再说吧。”

    姜云瑶点了点头,虽然心中有疑惑,却不知道该答些什么。

    

第334章 故纵() 
林府的门关着,依旧做出主人不在府中,概不见客的样子。不过穿过枯败的蔷薇花墙往里,可以看到林钰正和崔泽一起坐在银杏树下,喝一壶热茶。

    “你放心,小爷我办事绝对妥当。”

    崔泽身子往后靠着,翘着腿,满脸自信的样子。

    自从回到京城,林钰办的第一件事是安排魏青崖及肃王府内奴仆从刑部大牢里出来。可是梁王作梗,刑部只放了无关紧要的将领和奴仆们,魏青崖却仍在狱中。

    林钰和崔泽猜想,梁王是怕魏青崖手里的消息网络对他不利,所以在刑部那里说还有别的事情待查,索性便一直关着吧。看来眼下不除梁王,魏青崖是出不来了。

    “都说了小爷办事妥当,你这丫头,怎么还是一脸不安?”崔泽看林钰一直想着什么,忍不住探身过去,盯着她的脸问。

    林钰摩挲着手里的杯盏,眉头微蹙道:“眼下太子的事暂时告一段落,朝中对他不利的话也暂时会压下来。”

    “额,”崔泽漫不经心的,“是这样,该消停了。”

    “不,”林钰神情沉沉,“我们这一次,把梁王逼到了鱼死网破的程度。今日夜,是梁王最后的机会,他不会放弃的。”

    肃王两日后便回,若想做些什么,今日夜里,的确便是最后的机会。

    崔泽顽皮嬉闹的神情随着他逐渐收缩的瞳孔渐渐消失不见,他把手里的杯盏缓缓放在案上,站了起来。

    “我走了。”他没有说要做什么,只这一句。

    林钰也站起来,看到崔泽大步向外走去,右手轻轻环绕在身体后面,按住了随着他的步伐微微摆动的刀鞘。

    “朕不走。”宣武帝低头认真批阅着奏折,脸上没有多少震惊的神情。“你律哥,”他眉头一锁看了崔泽一眼,“早就跟我说过了。”

    “陛下知道?”崔泽露出震惊的神情,“律哥都没有跟我讲。”

    他席地而坐,一边帮宣武帝把地上的奏折摆放整齐了,一边听着宣武帝的话。

    “你还是个孩子,同你讲做什么?他去叶城之前,同朕讲的很清楚。”

    所以肃王假死这件事,宣武帝也是知道的吧。所以听闻肃王在北地叛乱,宣武帝那么生气,都是装的吗?

    崔泽挠了挠头,忽然觉得这件事情太过复杂,自己一时间想不明白。

    “那陛下不离开也行,至少让末将加强宫城守卫。”崔泽定了定心神,声音恳切道。

    “你那点守卫,有什么用?”宣武帝笑起来,“朕同肃王说过,朕就是要看他能做到哪一步,能把兄弟情谊毁坏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