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绝代武神-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率队从东距青海省西宁市1000多里的香日德向西而行,走过了600多里荒漠,看到的只是成群的野马和野羊。“噶尔穆到底在哪里?”将军说:“别找了,就在我脚下。”为了让官兵和民工读写起来方便,将军的笔下出现了“格尔木”。从此,就在这里,在将军的帐篷升起的地方,就是格尔木。

    将军说:你们这些小伙子回家去,每人都搞一个婆娘来,共产员要带头,这是政治任务。

    有一天,格尔木突然来了不少男人,却没有女人。慕生忠是真正的将军,他动员部下,给他们下命令压任务。他说你们这些小伙子回家去,每人都搞一个婆娘来,共产员要带头,这是政治任务。又说,这地方不能没有婆娘,你们搞来了,好好地干,干出小子来,这里应该成为一座城市。

    第一批家属来了。驾驶员说到地方了。她们叽叽喳喳地下车了。然后问:“房子呢?”

    驾驶员说:“一会儿就来。”

    女人们望着荒原上的落日,风飕飕吹过一望无际的荒原,连一棵树都没有……房子怎么可能一会儿就来呢?但是,房子来了。随后赶到的一辆车停下来,卸下一堆帐篷。

    篝火燃起来了。格尔木的篝火第一次映照出女人们的面庞。

    因为有了她们,格尔木才有了儿女情长。

    因为有了她们,格尔木才变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多年后,慕生忠将军故去,骨灰撒在昆仑山上。他被高原人尊为“青藏公路之父”。

    当年,慕将军率领的这支队伍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官兵,有解放战争时期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还有原国民党延安第一战区城防司令。此外,绝大多数是从甘肃、宁夏、青海招来的驼工和民工,最初总数约有1000多人。这支队伍称西藏运输总队,负责从西北为进藏部队运送粮食。还没有路,怎么运送呢?所以,最早去踩那条路的是骆驼运粮队。

    藏北,那是世上最高的高原。慕将军的运输总队由格尔木上昆仑山,向藏北开拔。从那时起,骆驼的白骨和军民的墓碑,成为一站站通往那里的路标。

    我寻访到诞生在格尔木的第一个孩子,其父是藏民,其母是汉女。父亲叫顿珠才旦,曾给慕将军当翻译兼警卫,并有个汉名叫李德寿。慕将军当红娘,他们于1952年在香日德的帐篷里举行婚礼,孩子于1953年生在格尔木的帐篷里,成为格尔木第一代居民生下的第一个孩子。

    和平年代,在这支部队里,献身的团职军官已有18人,这相当于18个县长、县委书记……

    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执全勤的青藏线上的部队,阳光、空气、水,三大项中没有一项是满足健康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到那里的官兵看上去脸是青的,嘴唇是紫的,眼睛是红的。

    22医院的医生护士告诉我:“我们并不爱哭,可是每次上线为他们体检,经常是哭着为他们抽血。因为严重缺氧造成的血浓度增高,会使体检抽血时血液凝固堵塞住最大号的针头。护士不得不用输液的盐水推进血管,稀释血液,然后马上抽出酱黑色的血液。”血液粘稠度严重增高,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心脏和肝脏的严重破坏。

    1986年,拉萨大站政委郭生杰,因肝萎缩从发病到死亡总共45天,终年46岁……拉萨,那是4000里青藏线的终点,郭生杰病倒住进西藏军区总院的第二天,医院就报了病危。他都不相信自己很快就会死去。躺在医院里,他最放心不下的是独自一人在西宁的聋哑学校上学的哑女儿。

    还记得4个月前,他到西宁开会,匆匆去看了一次女儿。

    但是,只能匆匆见一面,父亲甚至没有带她上西宁的大街去转一转买点什么,就要分别了。分别的时候,已经12岁的女儿止住了哭声,泪水汪汪地举手跟父亲再见……这是一个她从小就学会的动作。

    “再见!跟爸爸说再见!”在这里,这是一句祝愿,一句吉利话。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线,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冰封雪阻,什么样的危险都可能发生。

    西宁匆匆一面,爸爸又要走了,哑女儿含泪举手再见,这是对爸爸的祝福!

    为抢救政委,有20多名战士先后为政委献了血。1986年6月1日,这是郭生杰住进医院一个多月后,还记得今天女儿该过儿童节了。6月3日,为政委输血的针头已经流不进血液,傍晚,郭生杰政委去世。

    妻子刘秀英随军后在军中的家属缝纫组为军人缝补过衣服,在军营的加工厂、军人服务社都干过。丈夫去世后,组织上把她调到西宁,以便照顾哑女。与此同时,在格尔木读书的男孩也转学到西宁,入学时参加考试,百分制,孩子才考了几分。刘秀英自己在陕北农村只读到四年级,现在丈夫去世,留下哑女,留下学习成绩很差的儿子……

    总算有一个女儿长大后考上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1990年毕业时,根据总后勤部对老高原子女的特殊照顾政策,女儿郭莉敏可以分配到北京的解放军医院工作。但是,刘秀英却要求让女儿回来。

    刘秀英说:“我没办法,还有一个哑女没工作、没出嫁,我一个人怎么办?”别人说:“你就为了你自己,不为女儿前途着想?”刘秀英于是流着泪说:“好吧,我不叫她回来了。”

    可是,女儿撇不下守寡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母亲,写信回来说:“妈妈,我从小在高原长大,我也就支援了边疆吧!”女儿自己要求分配回来,至今在高原医院。

    缺氧,高山反应,是到那里戍边的官兵都要经历的严峻考验。“当兵就是作奉献”,在那里,这话不是什么宣传,是事实。

    还有会被人提起的,多因他们曾有过女人。高原军中因此有不断壮大的“寡妇营”。

    格尔木烈士陵园不是战争年代的产物。还有些军人,未葬在陵园。在青藏线路况、车况极差的岁月,譬如60年代,他们在氧气也吃不饱的地域拉矿石,代表几亿中国人向苏联还债的岁月里,部队经常在半道上开追悼会,因为尸体不是矿石,他们无法把死在途中的战友拉回来,只好就地埋在昆仑山、戈壁滩……没结过婚的当然也不会留下后代,许多人有墓无碑,日久连墓也不存,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还有会被人提起的,多因他们曾有过女人。高原军中因此有不断壮大的“寡妇营”。

    那些大嫂们当初在故乡,说起随军叫“跟着男人吃政府饭”,并为此感到光荣和激动。千里随军到格尔木,才知丈夫还在千里外的险要驻地,来此还是当牛郎织女。“依俺的心思,一家人在一口锅里吃饭就是幸福,哪晓得唐古拉离这儿,比俺在老家上趟省城还远……”这不是哪一位大嫂的话,她们到了格尔木,才知在这儿当兵即使当到了军官,吃这“政府饭”也太难太难!

    来探亲的妻子也只能住在格尔木,然后由部队跟她们在线上的丈夫联系,让他们千里下山来相会。

    1989年11月,军官张明义的妻子带着1岁零1个月的儿子和氧气,越过唐古拉山口。张明义是河北涉县人,当过炊事兵、汽车兵,1985年考上青藏兵站管线专业,1986年12月毕业后就分在西藏黑河,1987年调到安多。妻子带着孩子上昆仑山,过唐古拉后,一家人在安多团聚了。但是,小孩突然感冒。在那里,感冒会迅速引起肺气肿,那是要命的病。军车十万火急连夜往格尔木送,还有军医跟着,才送出200多里,小男孩停止了呼吸。

    母亲抱着那孩子长行千里到达了格尔木,仍然不松手……直到把母亲和孩子再送到22医院,请大夫再三检查,确认是死了,母亲才突然一声哭出来。所有在场的军人都流下了眼泪。

    那孩子就葬在格尔木烈士陵园,张明义所在部队的官兵参加了葬礼。格尔木冬日的风雪中,几百名军人和一位母亲站在一个1岁零1个月的男孩的墓前,这是一支部队所能表达的全部心情!

    儿当兵当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儿的婚事挂在娘的心上……几乎每一个士兵的婚姻之路,都是娘,是爹,是亲戚朋友,为他们在故乡的小路上,一趟趟东奔西颠踩出来的。

    格尔木汽车3团有个汽车兵,叫郭群群,1。80米的大个,当兵4年多还没有回过家。1993年元月,他被批准回家去成亲,还不知将要结婚的妻子是啥模样。请不要惊讶,很多官兵都是这样,像他们的父亲和祖父一样,到成亲的那一天或前两天,才见到那个就要成为妻子的姑娘的面。

    就在这时,有个加运任务,要给西藏运年货。连长说:“回去探家的人大都走了,你跑一趟吧。回来你就走。”郭群群没啥说的,开着车就上路。

    那是隆冬腊月,青藏线上气候最恶劣的季节。车到唐古拉,遇到暴风雪,天地浑沌一片。严重缺氧,不但人缺氧,车也缺氧,一缺氧,汽油燃烧不充分,车也受不了。车抛锚了!

    饥饿、严寒,郭群群胃穿孔。唐古拉,那是世界最高的山口之一,往拉萨去还有1000里,回格尔木也有1000里。又遇到雪阻,送不下来,郭群群死在途中。

    3团的一位中尉军官奉命去这大兵家乡处理善后。郭群群的老家在陕西秦岭脚下。中尉坐了很久的车,坐到没有路了,就走。又走了很远的山路,找到了群群在山沟里的家。

    这位如今已经是团长的军官告诉我:“那家,破旧得我没法跟你说。”

    他说一眼望去,整座大屋,最新的就是大屋正中的一个大酒缸。

    不,最新的还是缸上贴着的一张菱形大红喜字,是个红双喜。

    “我不敢进门了。进去咋说?”

    可是必须进啊!

    郭群群的母亲60多岁,几乎失明的双眼深深地陷在眼窝里。听说部队来人了,老母亲用手来摸中尉。“群群呢?”老人问。

    当听懂了儿子的消息,老人呆住了。然后颤巍巍地走到那个大酒缸边,双手去摸酒缸,然后突然用巴掌使劲拍打着那大酒缸,一下又一下,使劲拍,边拍边哭道:“群儿,娘给你找到媳妇了,你咋不回来呢……”

    中尉拿出500元抚恤费、600元生活补助费,双手捧给老母亲。母亲叫着群儿他嫂的名说:“收下吧,让群儿他哥再借点,加上,到山南去买头牛,开春耕地。”

    军官告诉我,他哭了。他说他也是农民的儿子,家里也有老母亲,他本该知道一头牛的价格,但他没想到这事。这事像一道闪电劈在他的心上。他把旅差费掏出来,顾不上如何买票归队。他说:“我没想到我带来交给群群他娘的钱,还不够买一头牛。”

    可是老母亲坚持不收:“按部队的规矩,咱不能多收。”军官就跪下去了:“娘,娘,这是我的钱,也就是群群的钱。”

    请不要震惊,这只是一个士兵的故事,一个母亲的故事。

    在高原,仅总后青藏兵站这支部队,在新中国的和平年代,已有680多名官兵永远长眠在他们为之服务的4000里青藏线上。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话出自那里,既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牢骚怪话,是一句实话。许多年轻寡妇,带着孩子,继续在高原为吃不上蔬菜的军人磨豆腐。还有父母双亡的军人儿女,在格尔木街头卖酸奶,在饭馆端盘子。更多的,成千上万的军人,带着各种高原病,带着因冻伤、冻残、路险车翻而被锯掉一截的残肢凯旋……大道通天哦云飞扬,勇士归故乡哦,亲娘泪千行。

    但是,青藏高原向现代文明走来了。

    黄河、长江,都从这里起步,九曲回环飞流直下,流过万家门前。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的祖国。

    这儿的故事,似乎都在重复着一个古老的话题,叫“艰苦奋斗”。当然也不是只有艰苦,在海拔最高、最艰苦、千里不见一片树叶的唐古拉地区,看看士兵在营房里栽培出那么多美丽的花,为那些花,士兵把配发给他们的维生素片也拿去溶化了养花,你会不会感动?世上再没有比他们更渴望绿色、更爱鲜花的人了。格尔木,那方圆百里、千里唯一有树叶的地方,仍然不断在种树。没有人能说清那儿的树一棵该值多少钱。看一棵树活了没有,要看3年。谁敢砍一棵树,“我枪毙你!”当荒原成为我们生存的依靠,你不爱它,怎么办?

    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也有婴儿诞生。格尔木,是这样一天天长大。是千万个父亲和母亲生下了你,也是千万个从未成为父亲和母亲的少男少女生下了你,孕育了你!

    在格尔木市东140公里的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有一处青铜器文化遗存,被命名为“诺木洪文化”,其时代约为中原的西周时期,距今2700多年。那时人们从事农业与畜牧业,饲养的家畜有羊、牛、马、骆驼等。人们身着毛布衣服,脚穿牛皮鞋,佩带各种装饰品,居住的是有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房屋。劳动之余还吹奏骨笛娱乐。诺木洪文化是中国西部古代民族羌人部落游牧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羌人与青新交界一带的“若羌”关系密切。

    西晋末年,辽东鲜卑吐谷浑部迁入甘青地区,其后渐渐强大,以青海为其活动中心。至南北朝时期,在广大羌人的支持下,实现了对长期分散“无相长一”的诸羌的统一,建立起以鲜卑人为中心与诸羌领袖的联合政权吐谷浑国。格尔木地区成为吐谷浑国属地。北朝到隋初,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丝绸南道“青海道”一度十分兴盛,青海通分南、北两分道,其中南分道即过日月山,由青海湖南经都兰,格尔木西入新疆及其经西地区的交通线。格尔木以其冲要位置,为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发挥过作用。

    

第467章 格尔木的历史() 
晨光熹微,日上柳梢头,阳光照在帐篷上暖暖的,让人不想醒来

    “欧!”聂欢伸了伸懒腰,忽然觉得胳膊湾里躺着人呢!仔细一看,两个活色生香的美人一边一个,光着身子,一人一条腿压在他身上呢!

    低头一看,床上落红点点,两朵鲜艳的红玫瑰盛开着,聂欢大吃一惊,这这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难道说昨夜我喝醉之后,便和这两个姑娘发生了关系?居然是两个正处!那也不行啊!这一开抱,自己的神力立刻就会退步的!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灭吐谷浑国,在吐谷浑故地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海郡治吐浴浑故都伏俟城(青海湖西15里铁卜恰古城),郡下设宣德、威定二县,威定县治约在今都兰县境,从此格尔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统一王朝的版图,虽然接受中原封建王朝的管辖时间很短(仅7年),隋亡,吐谷浑便复其故地,但这对该地区经济开发、民族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唐初,吐蕃王国在西藏崛起,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国,占吐谷浑故地,从此格尔木地区的游牧民族便由鲜卑与羌人的结合逐渐变成吐蕃民族。吐蕃统治河西陇右地区时,曾辟有逻些(拉萨)至沙州(敦煌)的交通驿道。9世纪中叶吐蕃王国分裂后,格尔木地区如同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一样,处在部落割据局面中。

    13世纪中叶,元朝开始直接统辖整个藏区,结束了青藏高原4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元顺帝时封蒙古贵族卜烟帖木儿为宁王,率蒙古兵士镇守柴达木地方。1955年秋,在格尔木农场第一作业站平地造田时,发现元代纸币一包。1958年冬,在诺木洪发现一具蒙古族武将的干尸。

    格尔木元代覆亡后,宁一卜烟帖儿于明洪武七年(1374)降明,次年被封为安定王,仍驻守原地。明朝于其地设立定安、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史称“西宁塞外四卫”。这时居住的民族以撒里维吾尔人(又称黄头回纥,即今裕固族的前身)为主,也有藏、汉、蒙古族等。格尔木地区曾属于四卫中曲先卫活动范围。明武宗正德初年,东蒙古进入柴达木地区,残破四卫,役属诸番。16世纪中叶,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数万人进入青海地区,约半个多世纪后,这一支势力渐衰,占据青海的是蒙古喀尔喀部。明崇祯九年(1636)秋,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硕特部在其首领固始汗的率领下自今新疆伊犁进入青海,几年后略定卫藏,统治了全国藏区。

    清雍正三年(1725)清朝开始直接统治蒙藏地区,将青海各部划定游牧地界,仿内蒙札萨克制度,统一编为二十九旗,分左、右翼两盟。旗长称札萨克,由蒙古贵族王、公、贝勒、台吉等担任,扎萨克之下有佐领,什长等。各旗之间互不统属,不得私自往来,清政府在西宁设有“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简称西宁办事大臣),统一管理各旗军政事务。格尔木地区属于左翼盟和硕特西左翼中旗,为固始汗史哈纳克上谢图后裔之封地。雍正三年始封都领公中札萨克,授一等台寺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赐公品级,民国二年(1913)晋封辅国公。该旗初封时有户1200户,民国时(1938年)约1050户。原定牧地东起诺木洪河,西至格尔木河,北至河西走廊疏勤河接嘉峪关界,南至诺木罕木鲁接玉树边界,后驻牧于乌图美仁河一带的台吉乃尔,故该旗俗称台吉乃尔旗。

    民国六年(1917)秋,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在都兰寺(今乌兰县东)设置都兰理事,民国十九年(1930)即青海建省后第二年改为都兰县,包括游牧于格尔木地区的西右翼中旗在仙的蒙古十旗,还有藏族五族统归都兰县管辖。

    民国二十八年(1939)五月,在德令哈设通新设治局,和硕特西右中旗隶通新设治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裁通新设治局。台吉乃等旗仍归都兰县辖。

    1934年,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哈蒺克族群众因不堪忍爱新疆军阀盛世才的反动统治,奋起反抗失利后,开始由新疆向甘、青、新边界迁移,1936年哈族约4000户、30000人东逃,途中遭受盛世才军队的追击和轰炸,人畜伤亡很大,来到甘青地区后,生活很困难。1939年前后,格尔木一带也成了哈族常常流动居住的地方。青海军阀马步芳一开始利用回族和哈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一关系,欺骗哈族,后来向哈族要款派差,大量勒索其牲畜和财产,又强拉壮丁修公路,使哈族生活更加贫困不堪。马步芳还挑拨民族关系,致使哈、蒙、藏等民族间长期残杀掳掠,游牧于格尔木的蒙古族被迫迁出本地,流落到诺木洪和甘肃北一带。哈萨克人民也过着长期游泳逃亡的苦难生活。

    格尔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活动在格尔木地区的主要是哈萨克族。1949年9月5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解放。1950年8月,**青海省委派哈族代表哈里木等5人来到海西联系哈萨克族,争取解放。后住在尕斯一带的哈萨克族派哈木、尼哈买提到省里接洽,省政府安排他们去北京参观学习。1951年,潜伏在哈族中的国民党残余分子、反革*匪特偷袭、伏击人民解放军。在他们的挑拨、威胁下,哈族人未及时获得解放。再次到处流浪,过着穴居野处的非人生活。1952年8月,甘、青、新三省共同派出代表全面开展了对哈族群众的政治争取工作,青海派出的代表哈木、尼哈买提等来到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语,意为“金色的山峰”,即今格尔木市西郊,因地在今昆仑山北麓,故名),从昆仑山中召回205户群众。**都兰县委决定由当时担任都兰县副县长的哈木、县政府副主席的尼哈买提在阿尔顿曲克代表政府行使权力,从此格尔木正式解放。

    1953年9月11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民族访问团来格尔木访问期间,宣布成立了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4年7月15日召开了阿尔顿曲克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从此正式成立了海西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1959年10月23日**中央批准),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国*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撤销格尔木工委,设立格尔木市。1966年3月27日改设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又改设市。

    格尔木市坐标:94。89°,纬度36。42°。府距州府驻地33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710千米,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780米。截至2010年,辖区总面积11。8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市区建成面积27平方公里。

    格尔木地质地貌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山势高峻,气势磅礴。该市居世界屋脊,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为世界之最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549米,高峻挺拔,雄伟壮丽,是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盆地地势平坦,沙丘起伏,绿洲陷显,盐湖、碱滩、沼泽众多,其中察尔汗盐湖是世界是最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