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棉花高效栽培模式-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苗后可与棉花防治蓟马的同时进行1次化学防治,主要是针对早期叶螨和小绿叶蝉的危害。在5~8月份重点加强对叶螨的防治。

    枣树头水后667米2

    可施缩节胺2克化控1次。苗高30厘米以上时及时摘除枣苗顶芽,同时可剪去下部侧枝,以集中养分增加地面茎粗,加速木质化,为嫁接培养优质砧木苗。

    (2)棉花管理 棉花管理可按棉花大田管理方法进行。棉花3片叶片展平时,每667米2

    可用缩节胺0。2克化控,并适当喷施抗病剂。打顶可视苗情长势分类进行,一般在6月底开始点片开展,但总体上复打顶工作必须在7月15前结束。

    在生产实际中发现,主要是棉叶螨危害比较猖獗,危害早且持续时间长。管理中应密切注意棉叶螨的活动情况,掌握其准确动态信息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3)打瓜管理 播行上一般连续缺1~2株可以不必补种,待甩蔓后将蔓拉到空位,若邻位没有双株苗,也可以将子蔓引出来埋在空穴上顶位。这种借株顶位比补种来得快,且不影响产量。如若缺苗太多,连续在3株以上时应及时补种。

    2片真叶展平时间苗,去弱留强。4片真叶展平时定苗。定苗后及时进行松土、保墒、灭草。提高地温,以利发苗。当1~2条子蔓长到1~2厘米时,从基部将其抹掉,以促进主蔓生长。肥水足密度过大,叶层过厚的地方,应将上节位空条(没有结瓜的蔓)适当摘除一部分,同时要理顺瓜秧。2~3片真叶时期,种子储存的养分基本耗尽,根系弱小,吸肥能力差,应及时追肥,解除“饥饿”,每667米2

    可喷施尿素100克,可加入适当的防病剂。

    果实膨大期果实生长迅速,膨大快,需要养分多,应及时给予补肥,以磷酸二氢钾为主,每667米2

    施150克,连续喷施2~3次。甩蔓水应和枣苗浇头水时间相吻合,可同时进行,但要少量快速,每667米2

    可随水滴入尿素3千克,保证开花和坐果。果实膨大水,果实膨大期需肥量增大,此期灌水也可与枣苗同时进行。滴水量可适当大些。

    打瓜生长期间主要病害有枯萎病、蔓枯病、*病和病毒病。应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药剂拌种效果较好。虫害主要是叶螨和瓜蚜,但叶螨危害较重应加强防治。

    (4)小茴香管理 苗出齐后,对密度过大的地方应及时疏、间苗。幼苗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播后如遇雨要及时松土,破除硬壳,以保全苗,并喷施根腐宁,防治苗期黑根病。

    生育期间一般不浇水、不追肥。肥力较低的地块,可视苗情长势,在始花期灌水,每667米2

    追施尿素3千克,要严格控制水量。如有积水应及时排涝,因茴香怕涝。

    skbshge

4。 及时收获() 
产品收获主要是指棉花、打瓜、小茴香的产品收获。棉花收获与纯棉花种植基本相同,但应注意,在采收时不要把枣苗弄折、弄伤。

    (1)打瓜收获 在打瓜拉秧时一次收获,时间在8月上旬。打瓜取籽方法有3种,即压板取籽、人工挖籽和机械脱籽。目前常用机械脱籽,具有工效高、取籽净、破碎率少和成本低的优点。取籽后将籽摊在水泥地上晾晒,摊的厚度为1~2厘米,半干后翻动,否则易出现翘板,干后分级装袋销售。

    (2)小茴香收获 当小茴香65%的果实转黄后,即进入成熟期。收获一般在6月中旬。因果实陆续成熟且易落地散失,应及时随熟随收,分批分次进行,采用人工拔起或从根部割下。运到场地摊晒,注意防雨。干后碾压扬净置于阴凉处存放。

    skbshge

5。 产量及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该多种作物间混套作立体栽培模式,优化了农田基本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该栽培模式下,按前3年的平均价格计算,棉花每667米2

    单产400千克以上,产值2000元以上;打瓜每667米2

    单产55千克,产值可达500元;小茴香每667米2

    单产30千克,产值可达400元。每667米2

    总产值达2900元。减去总成本1600元,每667米2

    利润达1000元以上。由此可见,该栽培模式在西北内陆棉区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skbshge

1。 新陆早33号() 
(1)选育单位 新疆农垦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特征特性 非转基因早熟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早熟棉区种植生育期128天,苗期生长较稳健,中后期生长势强,不早衰。植株筒形、紧凑,株高63。1厘米,茎秆粗壮,主茎、叶片茸毛较少,Ⅰ式果枝,叶片中等稍大、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3节,单株结铃6。6个,铃卵圆形,开花吐絮集中,单铃重5。9克,籽指12。7克,衣分39。5%,霜前花率88。6%。

    (3)抗病虫性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不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35。3千克、132。3千克和117。7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新陆早13号增产5。4%、3。8%和4。9%。2006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组品种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44。2千克、135。4千克和135。4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13号增产6。0%、2。0%和2。0%。

    (5)栽培技术要点 地膜覆盖栽培4月10~20日播种,留苗密度为14000~16000株/667米2

    。全层施肥,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中后期合理使用叶面肥。从2叶期开始逐渐加大缩节胺用量,将节间长度控制在4~5厘米;2叶期每667米2

    用缩节胺5~8克,防止中空;8台果枝时打顶。用“海状元818”或其他药肥拌种剂拌种和定期叶面喷施,可有效地预防、抑制黄萎病。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等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非转抗虫基因常规早熟品种,适宜在新疆南、北疆早熟棉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早熟棉区种植。

    skbshge

2。 新陆早49号(K05?31)() 
(1)选育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2)特征特性 非转基因早熟常规品种,西北内陆棉区春播生育期132天。前、中期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后期易早衰。株高70。4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茸毛较少,叶片中等大小、色绿,果枝始节位4。9节,单株结铃7。2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4克,衣分42。0%,籽指10。3克,霜前花率90。2%。

    (3)抗病性 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41。4千克、143。3千克和130。4千克,与对照新陆早13号比较,籽棉减产1。2%,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增产7。4%和0。4%。2009年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22。0千克、136。4千克和116。6千克,与对照新陆早13号比较,籽棉减产4。2%,皮棉增产5。0%,霜前皮棉减产6。5%。

    (5)栽培技术要点 西北内陆早熟棉区在4月上中旬地膜覆盖播种。种植密度14000~16000株/667米2

    。一般每667米2

    施标准化肥150千克,灌水3次或滴灌8~10次。苗齐后及时化控,以后每增加3片主茎叶化控1次;适期早打顶,留果枝9个左右。全生育期及时防治棉蚜、棉铃虫、红蜘蛛、盲椿象等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新疆早熟棉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早熟棉区种植。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skbshge

3。 新陆中20号(98?60)() 
(1)选育单位 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子管理总站、新疆天合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新疆兵团农二师农科所合作育成。

    (2)特征特性 早中熟陆地棉品种,全生育期141天。植株塔形,茎秆茸毛较密,叶片中等稍大、淡绿色,叶裂较浅,苞叶较大,Ⅱ式分枝。株高60。74厘米,第一果枝节位4。48节,株果枝数9。43台,单株结铃数6。4个,铃长卵圆形有铃尖,多为4~5室,单铃重6。01克,籽指10。4克,衣指7。7~8。1克,不孕籽率4。4%,衣分43。26%,霜前花率91。56%。

    (3)抗病性 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不抗棉铃虫。

    (4)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参加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产量分别为314。4千克、136。1千克和121。2千克,籽棉比对照中棉所35减产1。26%,皮棉、霜前皮棉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7。42%和9。49%。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米2

    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19。4千克、141。1千克和110。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2。88%、12。09%和22。89%。

    (5)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种植密度12000~16000株/667米2

    ,收获密度9000~11000株/667米2

    。合理搭配氮、磷、钾肥的用量,适当施用锌、锰、硼等微量元素,苗期及花铃期进行叶面追肥,或配合化控进行叶面追肥。6月20日左右开始灌第一水,全生育期灌水4~5次,8月下旬停水。一般年份,分别于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花铃期化控5次,每667米2

    分别用缩节胺0。5克、1。5克、2。5克、3。5克、6~8克。7月上中旬打顶,掌握“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原则。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西北内陆无霜期180天以上的早中熟棉区种植,黄萎病中等以上地区不适宜种植。

    skbshge

4。 新陆早46号(新石K10)() 
(1)育种单位 新疆昌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2)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124天,株高67。7厘米,单铃重5。9克,衣分43。35%,籽指9。75克,霜前花率95。45%。植株呈塔形,Ⅱ式果枝,株型较紧凑,茎秆多毛,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裂刻较浅,铃卵圆中等偏大。该品种出苗好,苗期长势强,中后期生长稳健且早熟性好,吐絮集中,絮白、不夹壳、易采摘。

    (3)抗病性 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统一鉴定,该品种枯萎病病指为0。0,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指为33。7,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新疆自治区早熟棉区域试验,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48。05千克,比对照新陆早13号增产4。73%;霜前皮棉产量为142。15千克,比对照增产4。0%。2009年同时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棉生产试验,每667米2

    皮棉产量为136。84千克,比对照增产7。23%;霜前皮棉产量为132。39千克,比对照增产6。04%。

    (5)栽培技术要点 播前进行秋耕冬灌或茬灌秋耕,每667米2

    深施尿素10千克,三料磷肥12千克,每667米2

    灌水量60米3

    ,冬灌灌量80~100米3

    。早春解冻后每667米2

    用氟乐灵100~120克或施田补150克进行土壤处理,耙后达到土地平整、细碎、无杂草。种子进行人工精选,要求棉种净度在95%以上,破碎率5%以下,加工后的棉种发芽率达85%以上。播前使用种衣剂福多甲,按种子量50 ∶ 1拌种包衣,处理后晾晒1~2天备用。当膜下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时即可播种,正常年份4月20日前结束播种。每穴2粒,播深1。5~2。0厘米,种行膜面覆土厚度1。0~1。5厘米,保证播行端直,膜面平展,压膜严实,覆土适宜,错位率不超过3%,空穴率不超过2%。播种后对断垄地段及地头地边及时补种,力争全苗。表墒不足的要及时补水,保证出苗率不低于90%。下雨后及时破除板结,以利于棉苗出土。棉苗出齐显行进行第一次化控,缩节胺每667米2

    用量0。5~1。5克;2片真叶时进行第二次化控,每667米2

    缩节胺2。0~2。5克;头水前进行第三次化控,每667米2

    缩节胺3~4克;打顶后7~10天进行重控,每667米2

    缩节胺15~20克。按籽棉每667米2

    目标产量400千克施肥,全生育期每667米2

    施氮、磷总标准施肥量160千克,其中:全层施肥时施尿素10千克、三料磷肥12千克;生长期滴水8~10次,每667米2

    总滴水量为230~280米3

    ,每667米2

    随水追施尿素38~41千克、60%磷酸二氢钾11~13千克。坚持“枝到不等时”原则,适期早打顶。6月25日开始打顶,7月5日前结束。打顶后单株保留果枝台数6~7台,将棉株自然高度控制在70~75厘米。做好病虫害调查,早防早治,利用天敌,综合防治,严格指标,选择用药,不随意普治。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于北疆棉区、南疆早熟棉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种植,黄萎病严重地区不适宜种植。

    skbshge

5。 中棉所43(中2230?35)() 
(1)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特征特性 生育期133天,与中棉所35相当,属于中早熟类型,植株塔形,叶茎茸毛较多,出苗快,前期生长发育较快,现蕾、开花、吐絮集中,果枝节位5。4,株高69。4厘米,果枝数8。7个,单铃重5。8克,籽指9。9克,衣分42。8%。生长势旺健,结铃性强。

    (3)抗病性 枯萎病指4。4,黄萎病指20。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4)产量表现 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早熟区域试验结果,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4千克、154。91千克和145。44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12。40%、19。86%和24。91%,居参试组品种第一位,也是3个参试组30个参试品种中唯一比对照增产达12%以上的品种。2003年区域试验:每667米2

    霜前皮棉产量为135。44千克,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14。86%,居第一位,是3个组中霜前皮棉唯一比对照增产达14%以上的参试品种。因连续两年表现突出,2004年进入生产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61。97千克、112。1千克和99。88千克,均居参试品种第二位。

    (5)栽培技术要点 地膜覆盖栽培4月10~20日播种,留苗密度为14000~16000株/667米2

    。全层施肥,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中后期合理使用叶面肥。从2叶期开始逐渐加大缩节胺用量,节间长度控制在4~5厘米;每667米2

    缩节胺用量7~10克,防止中空;8台果枝时打顶。用“海状元818”或其他药肥拌种剂拌种和定期叶面喷施,可有效地预防、抑制黄萎病。注意及时防治棉蚜、红蜘蛛等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属中早熟棉品种,适宜在新疆南疆中早熟棉区和东疆棉区种植,北疆早熟棉区种植播种期应适当偏晚。

    skbshge

6。 中棉所49(中287)() 
(1)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2)特征特性 生育期适中,属于早中熟陆地棉品种,全生育期133天,比中棉所35早1~2天,霜前花率高达93。7%,更适宜南疆棉区种植。农艺性状表现突出,种性纯正,田间生长表现一致性好,植株塔形,清秀,茎秆柔软有韧性、茸毛少,叶片中等大小、上举,叶裂深,Ⅱ式果枝。产量构成因素合理,株高61。3厘米,第一果枝节位5。5节,株果枝数10。4台,结铃性强,单株结铃7。1个,铃卵圆形,铃较大,单铃重达6。1克,籽指11。1克,不孕籽率6。7%,衣分41。8%,吐絮集中且顺畅,易摘花。

    (3)抗病性 2002—2003年两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保站生育期发病高峰鉴定结果:枯萎病指0,黄萎病指1。5,在西北内陆棉区属枯萎病免疫,高抗黄萎病品种。

    (4)产量表现 2002—2003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组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每667米2

    籽棉产量为314。1千克,皮棉产量为130。9千克,霜前皮棉产量为11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35增产7。0%、11。0%和17。2%,两年均位于参试品种的第一位。2003年西北内陆棉区早中熟棉花品种生产试验结果:平均每667米2

    籽棉产量337。9千克,皮棉产量为146。9千克,霜前皮棉产量为114。0千克,分别比对照品种中棉所35增产8。84%、16。66%和26。33%,产量全部位于参试品种的第一位。

    (5)栽培技术要点 最佳播期为4月5~15日,每667米2

    实收株数以1。1万~1。2万株为宜。重施基肥,氮肥占总施氮量的60%左右,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全生育期灌水3~4次,花铃期要保持田间含水量。全程化控:及时适量喷洒缩节胺3次,将株高控制在70厘米左右。及时防治蚜虫、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等害虫。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西北内陆无霜期180天以上的早中熟棉区种植,尤其适合枯萎病和黄萎病较严重地区推广种植。

    skbshge

7。 新陆早34号(康地3043)() 
(1)选育单位 新疆康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特征特性 植株呈塔形,生长势强。Ⅱ式果枝紧凑型,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浅,茸毛密被,茎秆粗细适中,生育期124天左右,株高62。39厘米,果枝始节节位5。11,单株结铃5。8个,单铃重5。71克,衣分39。75%,籽指10。30克,霜前花率97。77%。

    (3)抗病性 2006年自治区植保站病圃鉴定结果,高抗枯萎病,病指2。8;耐黄萎病,病指31。6。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熟棉品种区域试验平均结果为: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39。90千克、132。21千克和129。68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13号增产5。09%、0。16%和0。04%。2006年自治区早熟棉品种生产试验7点平均,每667米2

    籽棉产量为351。72千克,比对照品种新陆早13号增产2。82%;皮棉产量为139。99千克,比对照新陆早13号减产2。56%。

    (5)栽培技术要点 在北疆棉区,最佳播期为4月10~20日。合理密植,以保证每667米2

    收获株数达到1。3万~1。5万株。全层施肥,每667米2

    施标准化肥120千克左右,氮、磷、钾适宜比例为1∶ 0。4∶ 0。1,每667米2

    有机肥3~5吨,磷、钾肥的全部和氮肥的60%作基肥在秋季1次深施,剩余氮肥在头水前追施。全生育期灌水3~4次,头水在6月下旬,8月20日左右停水。新陆早34号单株结铃性强,植株中后期生长稳健,积温较好地区打顶和停水时间可适当推迟。全生育期化控3~4次,结合肥水情况灵活掌握,前期略重,一般667米2

    缩节胺用量为:1片叶期0。5~0。8克,2~3片叶时1。0~1。5克,头水前3天2~4克左右,二水前3天4~5克,打顶后5~7天用量10~12克,重控封群尖。打顶在7月5~10日为宜,将株高控制在65厘米左右,单株留果枝8~10台。重点防治蚜虫和红蜘蛛,及时查找和药剂防治点片发生区,避免全田施药,伤害天敌,将病虫害控制在初发阶段。新陆早34号吐絮快,吐絮7天后应及时采收,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6)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南北疆早熟棉区和甘肃河西走廊棉区的黄萎病轻病区种植。

    skbshge

8。 新陆早35号(0317)() 
(1)选育单位 新疆兵团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2)特征特性 新陆早35属早熟陆地棉,生育期126~128天。Ⅱ式果枝,果枝与主茎夹角较小、上举,植株为近筒形,较紧凑。茎秆较硬,叶片中等大小,裂刻较深,田间通透性较好,生长势较强,抗逆性好。始果枝节位4。5节,始果节位高度18厘米左右。棉株前、中期生长势较强,后期生长稳健,不早衰。棉株结铃性强,棉铃卵圆形,铃重5。3~5。6克,衣分42%~44%,籽指10克。吐絮畅且较集中,正常年份霜前花率可达90%以上。

    (3)抗病性 2004—2006年人工枯萎病圃剖秆鉴定,枯萎病指5。6~8。2。2006年自治区植保站病圃鉴定,枯萎病发病高峰期病指11。2,剖秆病指15。9;黄萎病病指41。1,为耐枯、黄萎病品种。

    (4)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参加自治区早熟棉区域试验,每667米2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42。9千克、144。4千克和144。1千克,分别比对照新陆早13号增产6。0%、9。4%和8。5%。2006年在自治区早熟棉生产试验中,每667米2

    平均皮棉产量为143。9千克,与对照新陆早13号持平。

    (5)栽培技术要点 适期早播,早熟棉区正常年份在4月8~15日较好。合理密植,每667米2

    收获株数1。4万株。全程化控,前、中期生长势较强,要求早化控,齐苗至1叶期进行第一次化控,每667米2

    喷施缩节胺0。8克左右,以后每生长3~4叶化控1次,用量根据棉苗长势灵活掌握,果节间控制在5~6厘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