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农家考霸)-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等老陈氏回答,王媒婆继续说道:“我来之前也是知道赵举人暂时不谈婚事的话,赵举人年纪可不小了,您家现在不谈,无非是想等他高中了谈一个好的是不是?”
“只是大嫂子,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那些高门贵女哪一个不是养尊处优趾高气扬的,您真的舍得自家出息的孩子以后被婆娘压着受气。”
老陈氏的神色微微一动,他们老俩口不知道赵九福不想要未成年成亲的心情,只以为他现在不谈婚事是打算将来娶一个得力的媳妇。
在老陈氏心目中,自家儿子自然是连公主都配得上的,但她到底自家知道自家的事情,在那些世家大户的眼中,他们老赵家怕是连提鞋都不配,将来媳妇会不会给他们气受,老俩口倒是不在乎,但若是给儿子气受,他们却是不答应的。
见老陈氏意动,那媒婆继续说道:“就算那贵女的脾性还可以,但外人又得怎么嚼舌根,赵举人寒窗苦读多年,才总算是高中,只怕在有心人的眼中,反倒是像是靠着裙带关系才上了位,你们难道舍得孩子吃这个苦?”
老陈氏嘴角微微一抽,却还是说道:“老妹妹你误会了,我们哪有想要攀附高门,只是孩子年纪还小,现在一门心思读书才是正经事,万一娶妻之后分了心可如何是好。”
王媒婆不亏有一张把死人说活的嘴,笑着说道:“这话可不对,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成家立业都是大事儿啊,您要是怕孩子分心的话,先定亲也未尝不可。”
“再有一个,十里八乡都知道您这儿子是孝顺的,可他若是在京城娶妻生子了,难道还能把妻子孩子送回来给二老照顾,若是将二位接过去,这京城的日子怕也寂寞。可在当地成亲就不同了,您儿子出去赶考了,媳妇孙子却能留下来孝顺二老啊。”
老陈氏确实是有些心动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这说的是哪户人家?”
王媒婆眼中露出一丝笑意来,开口就说道:“正是镇上的……”
却没料到他的话音未落,老赵头忽然咳嗽了一声,说了一句:“这事儿不成,且等我儿子考完了会试再说吧,王媒婆,你也别提是哪户人家,免得外面传出去音信。”
王媒婆还要再说几句,老赵头却已经端茶送客了,她心中懊悔方才说得慢了,但也没法只得离开了,等她一走,老赵头就咳嗽一声提醒道:“大妹,以后这些媒人不管是说的哪家,你都不用带来了,左右你弟弟考试之前是不会说亲的。”
赵大妹讪讪的离开了,老陈氏却犹豫的说道:“当家的,我觉得这媒婆说的也有道理啊。”
老赵头却说道:“有道理个屁,他们不过是看阿福现在年少成才,这才打着主意想要说亲,说到底还是趁着阿福没起来先施恩求报而已,咱家阿福只有有主意,以后他的婚事咱们千万不能随意应了,就算是千万般看着好的,也得先跟他商量了再提。”
见老陈氏还有些犹豫的样子,老赵头又说了一句:“好不容易儿子要出息了,咱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私心害了孩子,老婆子,这话你记住了。”
老陈氏脸上微微发烫,知道老头子这话是敲打自己了,回头又冷哼一声说道:“行行行,我知道了,难道阿福光是你生的吗,我比你更疼他,为了他我做啥都可以。”
※※※※※※※※※※※※※※※※※※※※
今天开始若初要出去玩啦,之后一周都不在线~~~
不过大家放心,存稿已经都写完啦,觉得自己很卖力的在存稿了哈哈哈~~
会找时间上线来看一下留言,春江水暖,大家也可以玩起来啦~
书童()
经此一事;不管多好的媒婆上门来说道;老陈氏果然咬紧牙关说定了赵九福要先进京赶考;再论其他的事情;不管对象是谁都一律回绝了。
久而久之,附近的媒婆都知道老赵家是真的没有给儿子定亲的意思;这可不是假模假样坐地起价;而是真的没有这个意思,于是上门的次数也少了。
赵九福免了说亲的困扰,自然能够一门心思的读书;不得不说顾行之的安排十分有效;中了举人之后一般的县学课程已经满足不了他,顾行之自己倒是能隔一段时间寄一封信回来,但毕竟频率有限,总不可能时时刻刻的教导。
这时候孔教谕的存在就显得弥足珍贵,每三天一次的碰面让赵九福受益匪浅,两人虽然没有定下师徒的名义,但实际上赵九福已经把这位先生当做半个老师看。
顾行之走后第一年会试,果然就夺得了魁首的位置;最后状元及第直接进入了翰林院;具体如何顾行之并未仔细提起,但赵九福却还是知道这位先生备受皇帝的信赖。
作为一个新晋状元,翰林院的编修;一下子就想要得到皇帝的宠信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事实就是如此;赵九福心中隐约有些猜测。
在进了翰林院之后,顾行之送回来的东西就更多了,大部分都是邸报策论,有一次甚至有一大包的古籍,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淘换来的。
这些东西不只是赵九福珍惜,就是孔教谕也喜欢的很,有时候甚至比他还盼着顾行之的书信,偶尔看过之后脸上怅然若失的样子,也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
赵九福不太知道孔教谕的身份背景,但他的姓氏原本就有几分不凡,作为一个正统进士出身的孔家人,却只能留在小小的戴河镇做教谕,其中必定也有说不得的故事。
岁月就在赵九福的勤学苦读中慢慢流逝,一眨眼他也是个半大的少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到了生长期的缘故,最近赵九福总觉得饿得慌,一天三顿之外还得再吃两顿点心垫垫肚子,他以前从来不吃夜宵的人,现在却饿得大半夜的起来吃东西。
老陈氏是个疼儿子的,见状就做了许多能放的住,吃起来又很香的点心给他放房间里头,让他觉得饿了就吃一些垫垫肚子,再觉得饿的话就把她喊起来做饭。
赵九福哪里舍得老陈氏大半夜的折腾,通常都是随便塞两口,再不行就自己去煎蛋或者煮碗面,也幸亏老赵家现在不缺粮食,不然他这么吃的话真能把老子吃穷。
这么大吃大喝也不是没有效果的,赵九福三年之前还只有四尺高低(大概一米三),在村里头也不算是高个儿的甚至是有些偏矮的,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长到了五尺三还有余,一下子超过了村里头大部分男人,甚至快要接近赵老四的身高,成为老赵家第二高的男人。
大约是吃的东西都长在个子上了,赵九福现在看着瘦的跟竹竿儿似的,身上穿着长衫一副风吹就倒的文弱书生样子,不过要是脱了衣服倒是不难发现,他瘦归瘦,身体却还不错。
这得益于灵泉这么多年来潜移默化的改造,虽说洗经伐髓的效果微乎其微,但积年累月下来也足以强身健体,励精练骨了。
可老赵头老陈氏以及其他的赵家人不知道啊,他们只觉得自家儿子弟弟长得太快了,这个头倒是上来了,人却风吹就倒的样子,这样的状态别说赶考了,出门他们都不放心。
老陈氏可这劲儿给他做各种吃的,恨不得一天一只老母鸡的养着身体,更是花钱花心思弄了什么药膳,天知道她老婆子一辈子都没做过药膳。
其余的几个嫂子也是如此,家里头但凡做点好吃的都要端过来大半,有的是真心疼小叔子,有的却是怕赵九福这要是生了病耽误了赶考,将来他们老赵家的荣华富贵也飞了。
甭管目的如何,赵九福左右是吃下了这些好意,但他的身高还在继续长,身体也不见能胖起来,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没问题。
可惜无论他怎么安慰,老陈氏依旧是不放心,若不是赵九福的精神看着还好,她甚至都要去请了大夫过来治病了。
赵九福无奈,只得由着他们各种做饭,左右不过是一些吃的,也不会伤到了身体,他吃下去安一安自家老娘的心也没事儿。
赵九福正琢磨着自己到底能长到多高,他也不求自己身高七尺(2。3米),六尺(2米)也不用,有个五尺五(1。83米)就十分不错了。
大周朝人的身高普遍比现代人矮小一些,这可能是基因,也可能是生长环境得到的营养决定的,赵九福私下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这一点从老赵家就能看得出来,老赵头年轻时候还在逃难吃的不好,身高就一般般,但几个儿子他养得好,看起来都比老俩口高大,就算个子最矮的赵老三也不低于五尺一(1。7米),要知道村里头多的是四尺八(1。6米)不到的男儿,甚至有一个才四尺三高的。
身为男人对自己的身高自然是有点要求的,赵九福琢磨着自己吃得好睡得好,还有灵泉时时刻刻的喝着,总能超越一下自家几个兄弟不是。
这么想的赵九福不但没有停止锻炼,反倒是加强了自己的锻炼,指望能突破一下基因。
这一日赵九福晨练回来,却见门口有一个眼生的男人蹲着,旁边还有一辆马车,马车上头坐着五个孩子,都是男孩但是穿戴的有些寒酸,脸色看看怯生生的,那男人看见他回来就连忙起身咧嘴笑道:“举人老爷回来啦。”
赵九福心中觉得奇怪,就问道:“这位大爷您这是?”
那人嘿嘿一笑,低声说道:“前两日这不是赵老夫人托人给我带了口信,说家里头要添一个人,我这就带着几个小子过来让她看看,因为不知道路所以来的早了一些。”
赵九福恍然记起来是有这么一件事,这还得从他上京赶考的事情说起,按理来说有赵老四陪着就不错,但老赵头夫妻俩不知道听谁说了,觉得自家儿子好歹是举人身边不能没有个打下手的人,便打算给他采买一个书童。
赵九福这还是第一次直面人口买卖,实在是有些不习惯,这也是他一直生活在陈家村,身边虽有富贵人家的人带着书童马夫什么的,但他的观感并不深切。
赵九福有意推辞,老陈氏就说了:“你二嫂进了城里头还得买一个小丫鬟伺候呢,你可是举人老爷,总不能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这要是到了京城也不能事事都指望你四叔啊。”
老陈氏想得长远,他们家不是出不起这个银子,早一些买了人她还能教一教,再有一个,在她看来自家儿子是肯定能够考中了,这万一考中的话他四叔总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的。
赵老四心疼老婆孩子,不可能将温柔和孩子丢在老家不管不顾,而一家子都去京城也不太可能,老陈氏觉得自己需要未雨绸缪,书童有了,老四将来回来也有人照顾儿子。
于是才有了今日这一遭,赵九福眼神恍惚了一下,这才赶紧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去:“没想到你们来得这般早,是不是都还没吃早点,不如一块儿吃一些吧。”
那人牙子嘿嘿一笑,倒是十分客气的说道:“来的路上都吃过了,倒是耽误了举人老爷吃饭,都是我的不是。”
赵九福有些不习惯他的谄媚,虽说他现在中了举人,但到底是陈家村人看着长大的孩子,村人虽然对他尊敬,但是也绝对不到谄媚的程度。
老赵头两人也听见了外头的动静,老陈氏一出来就知道来的人是谁,笑着说道:“呦,王老二来的这么早呀,快快快请坐,这还让你专程跑了一趟。”
王老二依旧笑嘻嘻的说道:“这不是想要做您家的生意,快别客气了,你们先吃,我在旁边候着就是了,耽误不了时间。”
有这么几个孩子都看着,他们哪里吃得下什么饭,老陈氏就当机立断的说道:“那咱们先看看孩子,看完了再吃也不晚。”
说完这话老陈氏就抬头去看那五个男孩,因为她提前要求过岁数,所以几个男孩看着大约都是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的样子,这年纪的孩子能顶事儿了,但也不像是再大一些那么难以管教,只是这一看老陈氏却皱了眉头。
无他,只因为这些孩子长得实在是太寒碜了,一个个乌漆墨黑的不说,瘦的跟酸萝卜似的,五官也没有一个出挑的,看着也木讷不机灵。
王老二不愧是做人牙子的,一瞧老陈氏的脸色就知道她不满意,其实说起来他手里头真的没有好货色,看得过去的早早都被人挑走了,他没有大户人家的门路,一贯都只能做最下层的买卖,手里头好看些的窑子还能要,这般的实在是不好卖。
王老二心中揣测了一下老陈氏的想法,就开口说道:“老夫人,您别看这几个孩子不出挑,但其实都是吃得少干得多的好孩子,别的不提,一个个绝对不是偷奸耍滑的人。”
“您这是买书童,又不是买小丫鬟,要长得好看也没啥用呀,踏实能干才顶好,要不您仔细瞧瞧,看看有没有哪个孩子看着顺眼一些。”
青竹()
老陈氏左看右看;觉得每一个孩子都长得跟黑炭头似的;实在是找不出啥顺眼的来;她都有些后悔找了这个人牙子;早知道的话就该找官牙子,虽说价格贵一些;但手底下的人也好的多;这不是都说这个王老二做生意地道她才动了心思。
自己拿不定主意,老陈氏看了一眼老头子,觉得估计是指望不上他的;转身问儿子:“阿福;你看着呢,毕竟后头是陪着你赶考的人。”
赵九福低头去看那几个孩子,听方才王老二的话,其中年纪最小的十二岁,年纪最大的已经十四,但是一个个面黄肌瘦的实在是看不出这么大岁数来。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会陪伴在他身边许多年,赵九福还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人口买卖,但也知道这个人选不能马虎了;不然最后倒霉的是他自己。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仔细看去;既然现在他没办法改变这个时代,那么收下一个书童,对他好一些;就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毕竟他并没有办法让人牙子放弃这个行当。
赵九福说服了自己;且记下来未来若是有本事的话要做到的一件事。这时候的赵九福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能量改变世界,心里头却有了模糊的概念。
一眼看过去几个孩子都差不多,胆儿大一些的还敢抬头偷看他,胆儿小的恨不得将自己的脑袋埋进双腿之间,一副弯腰拱背的畏缩样子。
“你们从左边开始,一个个先说一下自己的名字、岁数和籍贯,以及为什么会卖身为仆吧。”大周朝卖身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一般来说日子过得下去的人很少会卖身,毕竟卖身之后整个人都不是自己的,别说钱了,命都不是自己的。
“俺叫张铁柱,今年十四岁,俺是山东那边的人,去年俺家乡造了灾,一家老小都出来逃命,没办法才只得把我卖了换粮食。”
这就是那个年纪最大的男孩,胆儿看着倒是挺大的,说话也十分顺溜,只是赵九福看着觉得他心思太灵活了一下,一进门眼珠子一直在乱瞄。
“我叫钱二,十三岁,后山村人,家里头日子苦就把我卖了。”
这个孩子就沉默许多,闷闷的说了一句,脸上带着几分苦大仇深的样子,对比起身边的张铁柱来显得越发的阴沉,而且他也是这群孩子里头最瘦最黑的,几乎就是个骨头架子。
这孩子以前怕是过得不太好,但赵九福下意识的不太喜欢,不是因为他看起来瘦黑丑,而是他的眼神总带着一股子恨意,似乎将所有看到的人都怨在了心里。
赵九福也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道理,但这孩子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并不是他的责任,他心中同情,却也不会因为同情就要照顾所有人。
“我,我叫狗蛋,十三岁,我也是后山村人,我娘说家里头日子不好过,哥哥弟弟都要被饿死啦,卖了我大家都能有一条活路走。”
得,这也是个家里头不受宠才先被卖出来的,不过他看着倒是没有怨恨爹娘的意思,看着似乎有些紧张,不过却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着。
“俺叫张诚,十二岁,俺也是山东人,跟铁柱大哥的原因差不离,俺以前跟着俺爹读过书,识得几个字,也会磨墨涤砚。”
这孩子说完之后,王老二就带着几分得意说了一句:“老夫人,举人老爷,这孩子以前可也是好人家的儿子,要不是逃荒路上爹娘老子都死绝了,可不会沦落到卖身为仆。”
老陈氏一听倒是有些满意,暗道这孩子看着其貌不扬却是个识字的,这样一来将来跟着儿子出门也不算丢人,她下意识的看向赵九福。
却见赵九福只是点了点头,丝毫没有动心的样子,也是,读书虽然是好处但也是坏处,这样的孩子三观可能早就被塑造好了,心思也大,收下之后反倒是麻烦,反之而言,书童不识字的话固然麻烦,但他现在每天教导那么多人,多一个书童也不算什么。
赵九福把自己的目光放到最后一个孩子身上,那孩子大约见旁人都说完了心里头有些着急,脸色涨得通红,磕磕碰碰的说道:“我,我叫王大河,也是后山村人,今年十三岁,不,好像是十二岁,我们村很穷,大家都穷,被卖了说不定还能吃饱肚子,我觉得没啥不好的。”
五个人里头倒是有三个是同村,两个是同乡,不过想想也正常,王老二也不是那种门路多的人牙子,能买到的人估计就那么几个要么穷困要么遭了灾的地方。
赵九福一路看下来心中有数,想了想直接略过张铁柱钱二和张诚三人,先问狗蛋:“你姓什么?怨你爹娘卖了你吗?”
狗蛋愣了一下,讷讷说道:“也是姓钱,不过我爹娘说了,卖了我以后我就不是钱家人了,以后好了坏了都跟家里头没关系,我爹说了,出来之后把自己顾着就成了。”
“也说不上怨不怨,爹娘也是没办法,大哥要传宗接代,弟弟年纪还小,不卖了我一家子都活不下去。”说完犹豫了一下,狗蛋又说了一句,“举人老爷,您收下我吧,我什么都能干,吃的也少,家里家外的活儿我都能做的。”
赵九福点了点头,也没说好跟不好,又去问王大河:“你呢,只求填饱肚子吗?”
王大河毫不犹豫的说道:“是,只要能让我吃饱让我干啥都行,举人老爷,您收下我吧,钱狗蛋蠢得很,后山村都说他是大傻子。”
赵九福没理会他的话,只是微微挑眉就下了决定:“就把他留下吧。”
他伸手指向的就是那个狗蛋,这名字难听,人也好看不到哪里去,塌鼻子小眼睛的人也瘦黑,整个人面向看起来有点木楞木楞的。
王老二见他做好了决定还有些吃惊,他原以为张诚才是那个最吃香的,谁知道人家问也没问就选定了狗蛋,不是他埋汰人,这狗蛋可不是多机灵的人。
“举人老爷,您,您不再看看了吗?”王老二下意识的问道。
老陈氏也不大喜欢狗蛋,觉得这孩子没啥眼力见的样子,让她选的话还不如张铁柱机灵,也不如张诚还识字。不过她知道自家儿子是个有主意的人,这会儿还是说道:“就他吧,我们先把卖身契交接了。”
王老二见状也没有再劝,说实话能把狗蛋卖出去他也高兴,这般长得不好看,看起来瘦巴巴又不机灵的小子其实销路真的不大好。
趁着王老二和老陈氏交接契约的时候,赵九福进屋端出来五碗粥来分给几个孩子,又一人递了一个白馒头过去,几个孩子面面相觑,见王老二点了头才开始狠吃起来。
赵九福看见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叹了口气,这也是他最大的善意了。
等几个孩子西里呼噜的吃完,赵九福刚把碗筷收起来王老二就出来了,他见状哈哈一笑,说了一句举人老爷心善,就直接带着其余四个孩子离开了。
唯一被留下来的狗蛋有些战战兢兢的,一时之间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下意识的抢着活儿去干,不是想要去劈柴就是想要去挑水。
赵九福连忙先把人拦住了,把人拉到身前看了看,两人明明只差了三岁,但身高看起来像是差了五六岁似的,大约是这孩子以前从未吃饱过。
狗蛋有些不敢抬头看赵九福,他进门的时候就知道这位是举人老爷了,方才王老二都他那么巴结,可见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赵九福也不图他立刻改变,只是柔声说道:“狗蛋这个名字听着是个小名,难免有些不雅,我为你取一个大名怎么样?”
老陈氏也在旁边说道:“对对对,狗蛋这名字在村里头还好,在外头可不中用。”
狗蛋对此也没有什么反感,直接了当的点头说道:“多谢老爷。”
赵九福扑哧一笑,说道:“不用叫我老爷。”
狗蛋当机立断的答应:“好的,少爷。”
赵九福没有再次纠正他,主要他也是想不到更好的称呼,直接喊名字的话估计老陈氏就不能答应,他想了想说道:“不如叫青竹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说完之后狗蛋抓了抓自己的头发,犹豫的说道:“少爷,我听不太懂。”
赵九福再次笑了起来,只是说道:“没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