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农家考霸)-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看到最后,吕靖放下折子,长长叹了一口气问道:“赵大人,此事你可有把握?”
赵九福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细细说起陈家村的事情:“微臣家乡陈家村曾用过其中几个法子,不说粮种一事,光是肥料充足的情况下,若不遇大灾土地产粮也能超过往年一些,田地年年都要耕种,农肥难免有跟不上的事情,一旦跟不上,地里头粮食就会减产。”
吕大人皱了皱眉头,有抓着其中几点问了起来,听得出来他对农事也十分熟悉,一番对答下来,他对赵九福倒是刮目相看起来。
说实话,一年年的科举进士出来,但实际上对农事有研究的少之又少,这也能理解,即使是农家子出生的,一般人家孩子能考中秀才之后,就绝不会再让他种地了。
士农工商,别看农只排在士的后头,但实际上论起来的话,农事才是最苦最累的活儿,像赵九福这般中了举人还能下地的少之又少。
吕靖心中对赵九福的印象更好了一些,想到自己那位大外甥的话,心思微微一动,又问道:“赵大人,你言优选粮种难上加难,为何又自己提出此事?”
赵九福却说道:“优先粮种确实很难,但万一能成的话却是能让大周百姓世世代代获利的事情,虽然难,但我们却要迎难而上。”
赵九福一开始打算提出的其实是杂交水稻的概念,但在写的过程中却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一来是杂交水稻的优良性能并不是完全稳定的,基本上每一年都需要更换粮种,否则的话后代的品种可能就会退化,反倒是给百姓们造成损失。
这要是现代的话不成问题,毕竟粮种的运输十分便利,但这是古代,即使是发展出杂交水稻来,其中粮种的运输,每一年的繁殖都是大问题,在交通和大面积技术繁殖实现之前,把杂交的概念带过来并不一定是好事儿。
所以最后在写的过程中赵九福删删改改,最后留下的是各种堆肥的办法以及优选粮种的办法,杂交的优势不能拿出来,但选择更好性能的粮种却可以。
在古代信息不便,没有朝廷的推广的话即使是有好的稻种也很难普及,赵九福要做的就是选择和普及这两步,他看清了时代,更看清了现在能做的事情。
吕靖深深的看了一眼赵九福,最后直接说道:“既然是赵大人提出来的法子,那就由赵大人主张实施吧,之后我会下令屯田清吏司那边全力配合,你只管去做就是,若能做出一二分的成绩来,到时候陛下想必也会奖赏。”
赵九福没料到事情这么顺利,一边答应下来,一边反倒是有些不安了。
吕靖像是看透了他的想法,笑着说了一句:“朝中有赵大人这般的有识之士,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就像是赵大人所言,百姓若是每人种粮能多得一成,大周国库就能丰裕一成,国力也能强盛一成,这般的大好事我自然不会反对。”
吕靖原本也没打算反对,即使赵九福捣鼓不出什么来,每年屯田清吏司白白花下去的银子难道还少了,赵九福要的不过是田,不过是到处去找粮种的花费,甚至是几个老农,压根不值得什么,他有什么理由反对呢,更别提大皇子似乎十分看好这位大人。
※※※※※※※※※※※※※※※※※※※※
开始走事业线的一天
手把青秧插野田()
有了吕靖的同意;那位唯上司是从的吴大人自然不会反对;在赵九福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后几乎是立刻答应下来;配合的程度都让赵九福怀疑自己拿着的不是吕靖的同意;而是皇帝的尚方宝剑了,只是配合是配合;再让这位吴大人做一些什么却难得很。
不过幸好赵九福也不需要他的配合,事实上这种全新的项目,而且具有超时代的眼光的实验;赵九福恨不得自己当一个一言堂,若是这位保守派的吴大人在一边叽叽歪歪那才麻烦。
他需要的东西能要到就是好事,比起吴大人的配合来;他更需要的是下头的匠人,下头的农民,这些人才是真正有用的。
赵九福上辈子从未种过地;对土地的理解完全来自于书本,他倒是有超时代的眼光;但若是只靠一张嘴皮子的话怕也毫无好处。
不过嘴皮子再加上那些对土地原本就熟悉的人就不一定了;赵九福新官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人到了京城城郊的庄子里头;这是吴大人分配给他的实验地。
这个庄子距离京城的不算近;大约正是如此才分外的大一些;不过上头的宅子不多;虽说是砖瓦房但看着也简陋的很;可见这地方确确实实是用来种田;而不是平时让贵人们避暑用的,也是,附近连山头都没有一个,也没啥可看的风景。
赵九福的突然到来让庄子里头的人慌乱了几分,在京城里头他只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但在这里却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庄头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旁人就喊他刘老头,这会儿一溜烟儿的跑过来,连声问道:“赵大人专程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赵九福也不兜圈子,直截了当的说道:“刘老,想必你也收到吴大人的消息了,此后本官要在庄子上做一些实验,今日便特意过来看。”
刘老头自然是知道的,身为庄头他的消息灵通的很,只是他以为这位赵大人也会跟以前那些人似的,远远的在京城里头发号施令,最多就农忙的时候下来看一看,没料到他今日就过来了,要知道现在地里头可什么都没有了。
刘老头一时拿不准赵九福是个什么脾性的,便揣测着回答:“不敢当一声刘老,小老头已经得了信儿,只是现在秋收结束,地里头已经有了霜,不知道大人想看什么?”
赵九福笑了笑,直接说道:“你在这庄子待了多少年了?”
刘老头不知道他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但还是小心翼翼的回答:“已经有数十年了。小的从小就是在庄子上长大的,不说对这地方了如指掌,但细碎的事情也是知晓的。”
赵九福点了点头,这样子在庄子上土生土长的人,其实算是朝廷或者皇家的奴才,好处就是对庄子熟悉,庄子上的人也通晓,坏处就是若是待着太久了看不清自己,便会有欺上瞒下的行为,只是不知道这个刘老头是不是其中之一。
这会儿赵九福看着,倒是觉得他像是一个老实人,不过人不能只看表面,现在他也没有追究的意思,只是笑着说道:“既然如此,你应该知道庄子上哪些人种田有一手,哪些人对农具有研究,待会儿你去把这些人都请来与我说说话。”
刘老头更加迷糊了,不过赵九福说了他也只得照办,别看他平时挺威风的样子,但实际上上头这些官员要对付他们的话,不过是一句话的功夫。
所以刘老头即使偶尔有小动作也绝不敢过分,每次上头来人的时候都恭恭敬敬,生怕好不容易谋来的差事人家一句话就给撸下去了。
没一会儿功夫,有七八个人就被拉到了赵九福面前,这些人的年纪看着普遍不小了,最大的那个看着大概能有五十多近六十,最小的那个看着也有三四十的样子。
刘老头进来便介绍道:“赵大人,这几位就是庄子上种地顶顶好的佃户,这是刘老二,跟我是本家,他种了一辈子的地,有时候一摸泥就知道该不该浇水,该不该撒种。”
赵九福细心听着,这位刘老头做事情还是靠得住的,他带过来的人确实各有各的出色之处,其中除了会种田的人之外,还有一人是铁匠,一人是木匠,还有一个说是力气大。
这三人是这群人中最年轻的三个,铁匠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身体看着十分的结实,用刘老头的话说就是不管什么样子的农具,只要你想得出来他就能打出来。
木匠也是差不多年纪,看着倒是瘦小许多,刘老头提起他的时候也带着几分佩服,说道:“若不是老张年轻气盛的时候不懂事得罪了贵人,凭他的手艺就是进皇造司也是没问题的。”
最后这个力气大的跟铁匠是兄弟,不过刘老头说了:“铁三力气大的很,一个人能干三个劳壮的活儿,只是他力气大人却笨,打铁不如他哥哥打的好。”
赵九福看着心里头有数了,便先问那几个懂农事的,“几位老爷子,不知道现在庄子里头种地是有什么章程?”
眼前的几个农民面面相觑,脸上都带着一丝恍然,显然在他们而言种地是寻常,但被官老爷这么和声和气的询问倒是难得,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刘老二出来说话:“都是从古至今大家伙儿用的法子,春天的时候落种,秋日的时候收割……”
老人絮絮叨叨的说了不少,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的,这么一对比刘老头倒是能言会道,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年头农民会种地的不少,但能有条有理的将自己种地的过程说出来的少之又少,一来是他们没读过书,条理不清,二来也有对上位者的害怕。
赵九福深知这一点,不但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反倒是耐心的继续一一询问,他问的点十分细致,若不是知道这一位是大人,他们怕都以为是跟邻居商量了。
赵九福问的问题都不难,略一想就能回答出来,这般一来一开始紧张的口齿不清的几个农民倒是安心起来,说话反倒是比一开始清晰了。
等赵九福所有的问题问完之后,他差不多也就知道这边庄子的农耕方式了,基本上跟陈家村差不多,不过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略有不同,但大致一般无二。
不过那是在他出现之前的陈家村,现在看的话陈家村的农耕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多有改变,那是赵九福花费了十多年才慢慢影响的。
现在他现在不能再花费那么长的时间,也幸好现在他是官员,只要下令就可让下头的人听话,不过赵九福一直觉得,若是做事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通常是出不了什么效果的,他便解释道:“此次农种优选之事,陛下也十分重视,若是能得一二成果,不只是我,诸位都能受到奖赏,本官对农事一知半解,还得诸位相帮。”
见他说的这么客气,反倒是让对面的一群农民不自在了,一个个连忙说道:“我们做事都是应该的,赵大人不必客气。”
也有人说:“赵大人这是要折煞我们了,我们一个个只会种地,哪里知道什么优选不优选的,大人说怎么做,我们必定会听从的。”
在来之前,赵九福就研究过如何增加粮食产量的问题,优选种子自然是一方面,但是从古代的农耕方式来说,耕作的工具,耕作的方式,耕作的土地类型,耕作的技术,耕作的制度,甚至耕作的动力,耕作人的树枝都会有极大的影响。
有些是现在的他无法改变的,但有一些却能慢慢的优化推广。
比如说耕作工具这一块,大周朝普遍使用的是铁锸、铁锹、铁铲、铁镰之类的工具,这些工具自然能大大的提升耕作的效率,但铁制品的普及却不容易,一些偏僻的乡村根本没办法使用这些工具,这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而其中最能节约人力,增加人均耕种面积的,肯定就是铁犁牛耕,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已经知道使用铁力牛耕,但一般使用的还是直辕犁,这种铁力回头不够灵活,起土也废力,效率并不是很高,有些人家觉得麻烦索性自己上阵挖地的。
赵九福脑袋里头有无数的想法,不过在来之前他就梳理过一遍,先是跟种地的那几人说了一番冬天罐地,杀灭虫子肥沃土地的事情,又提到了几种堆肥的法子,顿时让几位老农听的惊奇不已,当然,他们惊讶更多的还是官老爷居然也懂种地的事情。
说完这些,赵九福又开始跟铁匠和木匠几个说起直辕犁的改进问题,若是能从工具上简化,优化,从而提高人的效率的话自然更加好。
不过他对耕种工具一知半解,只能根据后世的耕种方式提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想直接给与启示却是不大能做到,毕竟赵九福本身并不是农业学历出生。
虽说如此,赵九福也有自己的法子,他直接了当的说道:“若是两位能研究出更好的农具,我定会写进奏折上报朝廷,请陛下下令奖赏。”
铁匠和木匠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自己的野望,要知道平时他们也能捣鼓一些新奇的东西来,有些有用有些没用,但可从来没有人说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不知疲倦()
赵九福每日不管风吹雨打都是要起来锻炼的;别说;阴阳五行拳听着坑爹;但谁练谁知道这里头的好;这两年多的时间赵九福一边练习,一边慢慢将筑基丹分散使用;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健硕起来,他自信现在就是上了战场也有自保之力。
唯一可惜的就是,即使有逆天的筑基丹在;阴阳五行拳也没办法让他修炼成先天的程度,不过赵九福一开始也没报希望,所以也就没啥好失望的。
京城的夏天是真的热;冬天也是真的冷,入冬之后就下了两场雪,也就是赵九福寒暑不侵的身体才敢穿着单衣就出院子锻炼。
这一日正巧是腊八节;赵九福起床出来一看,天空中又飘着小雪;院子里头已经积攒了薄薄的一层;他就在风雪之中锻炼了一番,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意境十分难得;他竟然觉得自己练习的拳法更加融会贯通了一些。
没等他练完;卧室那边又传来动静;赵九福一看严玉华早早的起来了;倒是奇怪问道:“怎么就起来了;天气冷多睡一会儿多好。”
严玉华无奈失笑;若是旁人的话她还会怀疑是不是说反话,但自家夫君说这话的意思,肯定是希望她多睡一会儿舒坦一些的,他是真的不介意家中妻子睡得晚。
“夫君,你是不是忘了今日是什么日子了?”严玉华笑着问道。
赵九福回头一想,反而开玩笑说:“今日是腊八,这又怎么了?难道大周朝还有规定说腊八这一日不准多睡一会儿不成?”
严玉华无奈的瞪了一眼自家夫君,这才解释道:“腊八节得熬腊八粥,虽说不用我亲自动手,我总得去看一眼才放心,待会儿还得给亲朋好友家里头送一碗。”
赵九福这才想起来是什么事情,不得不说古代男人确实是给惯坏了,赵九福自认不那么大男子主义的,如今也越来越少管家里头的事情了,这是大环境决定的。
就像是在陈家村的时候,家里头腊八粥的事情都是老陈氏小陈氏几个来做的,赶考那一年赵九福跟赵老四和青竹住在京城,三人就直接把腊八粥给忘记了,最后还是孙家和顾家那边送了过来,才免得他们没地儿喝腊八粥。
想到这些,赵九福摸了摸鼻子,索性笑道:“那我同你一块儿去看看。”
严玉华微微一笑,劝道:“我去看一眼就行,夫君去洗漱一番,待会儿直接坐着吃就成。”
赵九福也没强求,等他洗漱出来,果然屋子里头已经摆上了热腾腾的腊八粥,这时候普通人家的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红豆、绿豆以及枣子栗子来熬制的,赵家吃的这个更讲究一些,里头还放了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
不得不说,腊八粥闻着香,各种各样的果子一块儿煮了颜色也好看,赵九福不是那么爱吃甜食的人,这会儿也稀溜溜的喝了两碗。
自己喝完了还不算,他还交代:“待会儿往老师那边送一碗,你娘家那边也送一碗,还有孙家那边的……”
送腊八粥有好的意味在,送过去人家倒是不一定喝,但好歹也是一份心意。
严玉华早有准备,当下笑着说道:“夫君且放心吧,家家户户都拉不下。”
赵九福点了点头很快就收拾利落出门了,等他一走,卢嬷嬷倒是带着几分心疼说道:“姑爷以前在翰林院多好,到点儿就能回来,现在去了工部反倒是越发忙了,每日里早出晚归的,人看着都瘦了一些,今日又是风又是雪的也得出去。”
严玉华也心疼,但她好歹知道一些赵九福在做什么,便说道:“夫君忙一些是好事儿,这证明他在工部备受器重。”
“这倒也是。”卢嬷嬷说了一句,看了看严玉华有心想要说一说孩子的事情,但想着夫妻俩感情好,这会儿她说出口反倒是让小姐不高兴,只得又咽了下去。
赵九福出了门去衙门点了个卯,转身又去了郊外农庄,现在的天气太冷了,他也不敢直接骑马出去,不过坐马车也有坐马车的好处,虽然慢了一些但稳当。
其实这边的事情有条不紊,春日都还没来,农民们能做的事情也不多,这天气就算是堆肥也是有些不得用的,反倒是铁匠和木匠倒是来了劲头,满脑子都想得到奖赏。
赵九福每日必定要来走一走问一问,还未下雪的时候还得下地看一看,农庄上头的人一开始有些担心,后来见他说话和气,只是做事情仔细了一些,不要踩到他的忌讳都不会发火,一个个的倒是敢说话了。
转了一圈从农庄回来时间也已经不早了,赵九福回到衙门处理了一些琐事,临近年关,他们工部反倒是空闲起来,也是,冬日农闲,他们也闲得很。
等晚上回到家的时候日头都还没下山,赵九福不免感慨自己现在的日子轻松,这可比什么九九六简单多了,只怕一直到明年春忙才会忙一些。
这一日的小雪一直没停,赵九福进院子的时候发现院子里头几乎没有雪,想必是下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清扫一次,不然的话不会这么干净。
他一进门正巧看见严玉华在跟两个丫鬟说话,屋子里头放着一个炭盆,上头还摆着几颗板栗子,这会儿正散发着香味。
“呦,这还烤栗子吃了?”赵九福带着几分惊喜说道,他从小就爱吃烤栗子烤红薯这些东西,现在红薯还远在他乡是不用想了,烤栗子因为麻烦寻常也很少见。
严玉华起身帮他放好披风,才笑着说道:“专程给夫君烤的,你尝尝看味道好不好。”
赵九福走过去剥了一颗,却没塞进自己的嘴巴反倒是给了严玉华,严玉华也不推辞一口吃了,旁边的两个丫鬟面面相觑,都露出笑容来,纷纷走出屋子免得打搅了他们相处。
等她吃了,赵九福才给自己剥了几颗吃起来,不得不说这时候原生态的板栗味道就是好,里头粉嫩嫩甜丝丝的,吃起来喷香的很。
等赵九福吃了几颗,严玉华又端来一杯茶递到他手中,笑着说道:“剩下的待会儿再吃,现在吃太多晚饭也得吃不下了。”
赵九福也就放下了板栗开始喝茶,这茶也不是普通的绿茶,而是严玉华带着丫鬟亲自用水果制成的水果茶,大概是为了照顾他的口味,这水果茶并不甜反倒是偏酸。
不得不说喝了这茶解腻的很,也不会跟绿茶似的大傍晚的喝晚上就睡不好。
赵九福喝得长叹一声,暗道自己自从有了娘子之后,这生活水平确实是蹭蹭蹭的往上涨,别的不说,一日三餐就比老娘在的时候还要讲究,他几乎都怕自己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
临近年关,严玉华见他有空便说了一些年礼的事情,如今他们已经成家这年礼就得讲究起来,大头自然是陈家村那边,不说赵九福的亲爹亲娘在那边,哥哥嫂嫂侄子侄女甚至是启蒙恩师也都在那边,光是要送回去的年礼就不少。
赵九福听的耳晕,反正严玉华说得每一样他都觉得合适,便直接说道:“交给你我放心的很,若是银子不够的话与我说,我这边还有一些。”
赵九福的俸禄实在是不多,但冰敬炭敬加在一起一年也有二百多两,这其实不算是很少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他是京官的缘故,要是在偏远地区可没有这许多。
严玉华是知道家里头情况的,赵九福但凡是拿到俸禄就会交到她的手中,平日里除了去衙门嫌少出门应酬的,家里头的人情往来也不多,所以赵九福的俸禄虽然少,但因为家里头人也少的缘故,其实还是将将够用的:“够用了,年礼哪里用的了那么多。”
当然,严玉华其实并不在意这一二百两的银子,事实上她的嫁妆总额能超过十万两,其中大部分都是她去世的亲娘留下来的嫁妆,小部分是严老夫人补贴的和各房添妆的,最后才是严家公中所出的。
而她嫁妆里头的大头其实是不动产,她娘留给她的几个农庄和铺子,这些东西都是能钱生钱的,如今快到年底庄头们也都送了银子过来,有一些还带了庄子里头的农特产,今日她用来做腊八粥的材料一半都是从庄子里头出的。
这般一来,若是算上严玉华嫁妆的话,其实赵家是收入多支出少,赵九福一直没有过问过,只是偶尔问一问严玉华会不会缺钱花。
成家之后,他倒是从系统兑换过两次金元宝,主要还是知道自己的俸禄不够多,将金元宝换成银子放着,也让家里头娘子安心一些,只是后来他一看,自己换出来的银子一直没动过,可见自家娘子勤俭持家,一年到头竟是没花多少钱。
不过这次是他们成亲之后的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